一氧化碳及氮气的相关知识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5
气体采样知识点总结1. 气体采样的目的和意义大气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气体成分,包括空气中的氮气、氧气以及其他稀有气体,还有从工业活动、交通运输、农业等活动中排放的有害气体。
这些有害气体包括但不限于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一氧化碳(CO)、臭氧(O3)、颗粒物等。
它们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都具有一定的危害。
因此,通过气体采样,可以及时有效地获取大气中的污染物数据,为环境监测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2. 气体采样的常见方法气体采样的常见方法包括主动采样和被动采样两种。
主动采样是指通过使用气泵或其他机械设备主动吸取大气中的气体,将其收集到采样器中。
被动采样则是指利用一些特定的吸附材料或装置 passively 收集大气中的污染物。
主动采样的优点在于可以控制采样流量和时间,适用于需要定量分析的场合。
而被动采样的优点在于简单易行,适用于长期监测和不易到达的场所。
3. 气体采样的设备和工具气体采样通常需要使用一些特定的设备和工具,其中包括采样器、气泵、吸附管、采样袋、吸附剂、分析仪器等。
采样器主要用于收集大气中的气体样品,属于主动采样设备。
气泵则是用于提供采样流量的机械设备,常见的有体积流量和定量流量两种。
吸附管则是用于被动采样的设备之一,通常使用活性炭、渗透树脂等材料作为吸附剂。
采样袋是一种用于存储气体样品的密封袋,便于携带和保存。
吸附剂则是用于吸附大气中的有害气体,通常选择具有良好吸附性能和稳定性的材料。
最后,分析仪器则是用于对采样样品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工具,如气相色谱仪、质谱仪、光谱仪等。
4. 气体采样的注意事项在进行气体采样时,需要注意一些重要的事项,以确保采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采样点和采样时间,避免受到外部干扰和污染。
其次,需要严格控制采样流量和时间,确保采样样品的代表性和可比性。
同时,需要对采样设备和工具进行定期维护和校准,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准确性。
另外,需要在采样过程中注意采样环境的温度、湿度等因素,避免对采样效果造成影响。
煤气、氮气、氧气安全知识一、煤气安全知识高炉煤气、转炉煤气是炼铁、炼钢生产中的副产品,每生产一吨生铁可产生2100-2200m3高炉煤气;每炼一吨钢可产生50-70 m3转炉煤气,高炉、转炉煤气的主要性质见表1:成分高炉煤气转炉煤气一氧化碳(%)27-30 60-70 氢气(%) 1.5-1.8 氮气(%)55-57 二氧化碳(%)8-12 发热量kcal /N m3 850-950 1800-2200 密度(kg..m3) 1.295 0.7-0.8 燃点(oC)700650-700主要性质无色无味、易燃易爆、剧毒无色无味、易燃易爆、剧毒㈠、发生煤气事故的原因:从表1可以看出,中毒、着火、爆炸是煤气的三大特性。
冶金工厂接触煤气作业又非常普遍,极易引起煤气事故,而发生煤气事故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1、缺乏煤气安全知识,如在发生事故后不带防毒面具进行抢救,导致事故扩大,或在煤气区域干活不带防毒面具,没有煤气检测报警设施。
2、煤气设备泄漏煤气。
3、设备有隐患,如水封有效高度不够,放散管高度不够,处理煤气的风机不防爆等,4、处理煤气不彻底,没有可靠的切断煤气来源,如不堵盲板,而单靠开闭器切断煤气来源。
5、突然停电。
6、操作技术不熟练,误操作或不懂操作技术。
7、处理煤气完毕后,煤气设备内的沉积物,如焦油、萘等自燃或遇火燃烧爆炸。
8、抽堵盲板没有接地线,作业处蒸汽管道没保温(或保温层脱落),盲板、吊具与管道摩擦等。
㈡、煤气中毒的机理:煤气中含有大量有毒气体,如一氧化碳、硫化氢、苯、酚、氨等。
高炉煤气和转炉煤气一氧化碳含量高,吸入人体后,一氧化碳与血液中的血红素化合,使血液失去输氧能力,引起中枢神经障碍,轻者头疼、眩晕、耳鸣、恶心、呕吐,重者两腿不听指挥、意志障碍、吐白沫、大小便失禁等,严重的昏迷直至死亡。
㈢、预防煤气中毒的措施:预防煤气中毒,要严格遵守煤气安全规程的相关规定,首先要做到以下个点:1、经常检查煤气设备的严密性,防止煤气泄漏,煤气设备容易泄漏部分,应设臵煤气报警装臵,发现泄露要及时处理,发现设备冒出煤气或带煤气作业,要佩戴防毒面具。
氮气与一氧化碳的分离在化工、冶金、电子和医药等诸多领域,氮气和一氧化碳的分离都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技术。
这两种气体在自然界和工业生产中广泛存在,但由于它们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相似,使得分离过程颇具挑战性。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氮气和一氧化碳的分离技术,分析其原理、方法及应用,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氮气和一氧化碳的性质及分离意义氮气(N₂)是一种无色、无味、无毒的惰性气体,占地球大气总量的约78%。
它具有稳定的化学性质,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一氧化碳(CO)则是一种无色、无味、有毒的气体,它是许多工业过程中的重要原料或副产品。
由于氮气和一氧化碳在密度、溶解度和化学活性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些性质为它们的分离提供了理论基础。
氮气和一氧化碳的分离在多个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在化工领域,高纯度的氮气和一氧化碳是合成氨、甲醇等化学品的关键原料;在冶金领域,它们被用作保护气氛或还原剂;在电子领域,高纯氮气是制造半导体器件的必备气体;在医药领域,一氧化碳可用于制备某些具有特殊疗效的药物。
因此,研究和开发高效、节能的氮气和一氧化碳分离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氮气和一氧化碳的分离方法目前,氮气和一氧化碳的分离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 低温分离法低温分离法是一种基于气体液化差异的物理分离方法。
通过将混合气体冷却至足够低的温度,使其中一种或多种气体液化,然后利用液化气体与未液化气体之间的密度差进行分离。
这种方法适用于大规模的氮气和一氧化碳分离,但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设备投资成本较高。
2. 吸附分离法吸附分离法是利用固体吸附剂对混合气体中不同组分的吸附性能差异进行分离的方法。
常用的吸附剂有活性炭、分子筛等。
这种方法具有设备简单、操作方便、能耗低等优点,但吸附剂的再生和替换成本较高,且对高浓度一氧化碳的分离效果有限。
3. 膜分离法膜分离法是一种利用特殊膜材料对混合气体中不同组分的渗透性能差异进行分离的方法。
氧气氮气氩气及煤气使用安全知识首先,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广泛应用于医疗、工业和实验室等领域。
然而,由于氧气的特性,它是一种易于燃烧的气体,可以加速燃烧过程。
因此,在使用氧气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避免氧气的泄露:氧气的泄露会增加空气中的氧气浓度,有导致火灾和爆炸的风险。
因此,在存放和使用氧气时,要确保容器密封良好,防止泄露。
2.远离易燃物品:由于氧气可以加速燃烧过程,在使用氧气时,要远离易燃物品,如油漆、溶剂等。
3.使用正确的设备:使用氧气时,应当使用适当的设备,如氧气切割机和氧气压缩机等。
同时,要确保设备正常运行,没有漏气或其他问题。
4.防止过度吸入:过度吸入纯氧气会造成氧中毒,对身体健康有害。
因此,在医疗和实验室等环境中使用氧气时,要控制好氧气供应,避免过度吸入。
接下来,我们来谈一下氮气的使用安全知识。
氮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在实验室、冶金和食品加工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然而,氮气也是一种危险的气体,具有以下几点使用安全知识:1.避免氮气的积聚:氮气比空气重,容易积聚在低洼的地方,形成窒息性环境。
因此,在使用氮气时,要确保通风良好,避免氮气积聚造成窒息。
2.防止氮气的泄露:与氧气一样,氮气的泄露会导致空气中氮气浓度过高,有窒息的危险。
因此,在存放和使用氮气时,要确保容器密封良好,防止泄露。
3.避免与易燃物品接触:尽管氮气本身不易燃烧,但它会取代空气中的氧气,增加易燃物品的火灾风险。
因此,在使用氮气时,要远离易燃物品,如油漆、溶剂等。
4.防止酸氮冰的形成:在使用氮气时,要避免酸氮冰的形成。
酸氮冰是一种易燃和爆炸性的物质,容易导致事故发生。
因此,在存储和移动液态氮气时,要避免液氮接触到水或湿度较高的环境。
氩气是一种常见的惰性气体,具有低反应性和不易燃烧的特点,因此在许多应用中被使用。
然而,氩气的压力较高,具有以下几点使用安全知识:1.避免氩气的泄露:氩气的泄露会导致容器压力下降,降低工作效率。
初中化学常见的气体初中化学中常见的气体包括氧气(O2)、氢气(H2)、一氧化碳(CO)、二氧化碳(CO2)、氮气(N2)、二氧化硫(SO2)、臭氧(O3)、甲烷(CH4)和乙烯(C2H4)。
一、氧气(O2)1. 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略大于空气,不易溶于水。
2. 化学性质: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
(1)C+O2 == CO2 (发出白光,放出热量)(2)S+O2 == SO2 (空气中—淡蓝色火焰;氧气中—紫蓝色火焰)(3)4P+5O2 == 2P2O5 (产生白烟,生成白色固体P2O5)(4)3Fe+2O2 == Fe3O4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5)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注:O2具有助燃性,但不具有可燃性,不能燃烧。
)3. 用途(1)供呼吸(2)炼钢(3)气焊二、氢气(H2)1. 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是自然界中密度最小的气体,难溶于水。
2. 化学性质:可燃性和还原性。
(1)可燃性2H2+O2 === 2H2OH2+Cl2 === 2HCl(2)还原性:H2+CuO === Cu+H2O3H2+WO3 === W+3H2O3H2+Fe2O3 === 2Fe+3H2O3. 用途(1)填充气球、飞艇(密度比空气小)(2)合成氨、制盐酸(3)焊接或切割金属(可燃性)(4)冶炼金属(还原性)(5)用作火箭或导弹的高能燃料三、一氧化碳(CO)1. 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小。
2. 化学性质:可燃性((火焰呈蓝色,放出大量的热,可作气体燃料))和毒性。
3. 用途(1)作燃料(2)冶炼金属①可燃性:CO+O2 == 2CO2②还原性:CO+CuO === Cu+CO23CO+WO3 === W+3CO23CO+Fe2O3 == 2Fe+3CO2注意:CO跟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破坏血液输氧的能力。
氮气和一氧化碳化学计量数例题氮气和一氧化碳是两种常见的气体,它们在化学反应中具有重要的应用。
本文将围绕氮气和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化学计量数的计算方法以及相关例题进行解析,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
一、氮气和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氮气(N2)是一种无色、无味、惰性的气体,在常温下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一氧化碳(CO)是一种无色、无味、有毒的气体,它可以与氧气发生燃烧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二、化学计量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化学计量数是指化学反应中,各种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摩尔比例关系。
化学计量数的计算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1.根据化学反应方程,确定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及系数。
2.计算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摩尔比例关系。
3.用最简整数比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摩尔比例关系,即为化学计量数。
三、氮气和一氧化碳化学计量数例题解析以下是两个关于氮气和一氧化碳的化学计量数例题:1.题目:氮气与氢气在催化剂作用下发生合成反应,生成氨气。
反应方程式为:N2 + 3H2 → 2NH3。
请计算氮气、氢气与氨气的化学计量数。
解答:根据反应方程式,氮气、氢气和氨气的化学计量数分别为1、3和2。
2.题目:一氧化碳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
反应方程式为:2CO + O2 → 2CO2。
请计算一氧化碳、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化学计量数。
解答:根据反应方程式,一氧化碳、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化学计量数分别为2、1和2。
四、解题技巧和注意事项1.在解题过程中,要熟悉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正确识别反应物和生成物。
2.根据反应方程式,确定各种物质的摩尔比例关系,注意保持物质的摩尔数平衡。
3.用最简整数比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摩尔比例关系,得出化学计量数。
通过以上解析,我们可以发现,掌握氮气和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以及化学计量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帮助我们轻松解决相关问题。
煤气中毒与预防一、煤气中毒的概念(一)、什么是中毒由毒物对人体的作用而引起病患叫中毒。
一氧化碳是毒物的一种。
在我厂,煤气中毒实质指的就是一氧化碳中毒。
(二)、一氧化碳的产生和特性含碳物质在燃烧过程中,因空气不足,不能充分燃烧时,会产生一氧化碳。
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有毒气体,比重为0.96,比空气轻,当一氧化碳被人体吸入后,就会引起中毒。
(三)、煤气中毒的机理一氧化碳是一种窒息性毒气,属Ⅱ级毒物,空气中一氧化碳控制标准为小于30mg/m3。
一氧化碳被吸入后,经肺泡进入血液循环系统。
由于它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Hb)的亲和力比氧气大200~ 300倍(240倍),故人体吸入CO后,即与血红蛋白结合,生成碳氧血红蛋白(HbCO)。
碳氧血红蛋白无携氧能力,又不易解离,解离速度比氧合血红蛋白(HbO2)慢3600倍,且碳氧血红蛋白(HbCO)的存在影响氧合血红蛋白(HbO2)的解离,阻碍了氧的释放,造成全身各组织缺氧,甚至窒息死亡。
(四)、煤气中毒的症状轻度中毒者心跳加快,精神不振、头痛、头晕、呕吐、恶心;中度中毒者,脉搏加快而弱、心慌,眼前昏迷,瞳孔扩大、患者处昏睡之中;严重中毒者,嘴唇成桃红或紫色,手脚冰凉、脉搏停止。
心脏跳动沉闷而微弱,失去知觉,有时还会抽筋,大小便失禁,如不及时抢救就会死亡。
(五)、不同浓度的一氧化碳对人体有如下影响(六)、煤气中毒程度分类急性CO中毒:是指空气中CO浓度较高,人在较短时间内吸入了大量CO,所表现的中毒症状为急性中毒。
慢性CO中毒:是指空气中CO浓度较低,人体吸入的CO时间较长时,而发生轻度中毒症状:头疼、头晕、全身无力。
如果继续在这种环境工作、休息,中毒症状将不断加重,若发现不及时,或抢救不及时,可导致死亡。
二、煤气中毒的预防(一)、造成煤气中毒的原因发生煤气中毒事故的原因复杂,与设备状况、工作环境、人的行为(精神状态、违反规章制度)、突发事件等因素有关。
简单地说,既有设备造成的客观原因,也有人的行为造成的主观原因。
冶金企业煤气、氧气、氮气的安全使用常识一)煤气的安全知识1、冶金企业常用的煤气种类主要有:高炉煤气、转炉煤气、焦炉煤气、发生炉煤气等。
2、高炉煤气是无色、无味有毒的可燃气体,其发热值为800-1000大卡/标米3,理论燃烧温度为1500℃,着火点在700℃左右;高炉煤气含有30%的一氧化碳。
煤气“三害”指中毒、着火、爆炸。
转炉煤气是有毒的、可燃气体,含有大量的一氧化碳,可达60-70%,极易造成人身中毒;转炉煤气有30-40%的二氧化碳、氮气及氧化物,其着火温度为600℃左右,与空气混合到一定比例,遇明火或高温既会发生爆炸。
焦炉煤气主要由氢气和甲烷构成,分别占56%和27%,并有少量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气、氧气和其他烃类;其低发热值为18250kJ/Nm3,密度为0.4~0.5kg/Nm3。
3、国家卫生标准中规定CO含量为 24PPm(30 mg/m3)以下,可以连续工作八小时。
4、进入煤气区域(岗位) 值班、检修、检查不得少于两人,要携带好煤气防护、检测设备,相互联系,相互监护;带煤气作业时,现场必须有安全煤防员监护,操作人员必须佩戴空气呼吸器。
5、职工在生产工作中发生煤气中毒事故后,事故单位要立即组织抢救,并迅速查清事故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同时通知安全部门和医务室,在未查明事故原因或防范措施不落实的情况下,严禁恢复生产。
6、发生煤气泄漏时,现场人员要看准风向,原则上向上风侧逃离。
7、高炉煤气着火的必要条件:1)要有足够的空气或氧气;2)要有明火或达到煤气燃点以上的高温。
8、煤气设备发生冻结时,应用蒸汽解冻,严禁用明火解冻。
9、煤气设备和管道停送煤气都必须进行气体置换,置换方法有直接置换法、蒸汽置换法、氮气置换法和空气置换法,对煤气系统吹扫和置换最可靠的介质是氮气。
10、煤气作业岗位应设置CO检测报警装置;煤气的可靠的隔断装置为眼镜阀。
11、带煤气作业必须有安全煤防员现场监护,操作人员必须佩戴空气呼吸器。
氮气(N2):充入食品袋防腐<br/>氧气(O2):支持燃烧、供给呼吸、炼钢、金属焊接<br/>氢气(H2):清洁能源、冶炼金属<br/>干冰(CO2):人工降雨、制冷剂<br/>水(H2O):最常见的液态溶剂<br/>一氧化碳(CO):冶炼金属<br/>甲烷(CH4):可作燃料<br/>氧化钙(CaO):食品干燥剂<br/>二氧化碳气体(CO2):灭火、制汽水、光合作用的原料<br/>稀有气体:霓虹灯、航标灯、闪光灯、强照明灯,其中氦气可制造低温环境<br/><br/>正确氮气(N<sub>2</sub>)可充入食品袋防腐稀有气体可用于霓虹灯氦气可制造低温环境氧气可作燃料的助燃剂氧气可用于供给呼吸氧气可用于炼钢氧气可用于金属焊接氢气(H<sub>2</sub>) 可用于冶炼金属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二氧化碳可用于制汽水二氧化碳可作光合作用的原料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干冰可作制冷剂水(H<sub>2</sub>O) 常用作溶剂一氧化碳(CO) 可用于冶炼金属氧化钙(CaO) 可作食品干燥剂一氧化碳(CO) 可供给呼吸氮气可供给呼吸氧气可用于灭火二氧化碳可用作燃料的助燃剂氮气可用与冶炼金属氧气可用作食品防腐剂一氧化碳可用于制汽水氧气可作光合作用的原料水可用于除铁锈氧化钙可用作补钙剂氧化钙可用于治疗胃酸氧化钙可作作制冷剂<sub>2</sub>盐酸(HCl):除铁锈、制药物硫酸(H2SO4):汽车铅蓄电池、除铁锈、生产化肥、常做干燥剂食醋(CH3COOH):除水垢氢氧化钠(NaOH):制肥皂、石油、造纸、固体可作干燥剂碳酸氢钠(NaHCO3):治疗胃酸过多、氢氧化钙[Ca(OH)2] :建筑材料、中和酸性土壤、制波尔多液、漂白粉氢氧化铝[Al(OH)3] :治疗胃酸过多碳酸钙(CaCO3):建筑材料、补钙剂氯化钠(NaCl):生活中常用的调味品、腌制食品、生理盐水(0.9%)硫酸铜(CuSO4):农业杀菌剂、制波尔多液碳酸钠(Na2CO3):洗涤剂、制玻璃、做馒头去酸性物质并使其松软、侯氏制碱法中的“碱”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酒精(C2H5OH):实验室常做燃料。
一氧化碳二氮标准气体
一、一氧化碳二氮标准气体的概述
一氧化碳二氮标准气体(CO-N2)是一种混合气体,主要由一氧化碳(CO)和氮气(N2)组成。
在工业、科研和检测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作为一种标准气体,它在校准仪器、监测环境污染和评估空气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二、制备方法及其原理
1.制备方法:采用特殊的吸附剂和分离技术,将一定比例的一氧化碳和氮气进行混合,然后装入合适的容器中。
2.制备原理:利用吸附剂对一氧化碳和氮气有不同的吸附能力,实现两种气体的分离和混合。
在一定压力下,吸附剂对一氧化碳的吸附能力较强,使氮气在混合气体中占据一定比例。
三、应用领域
1.环境监测:用于监测大气中一氧化碳和氮氧化物的浓度,评估空气质量。
2.气体分析:作为标准气体,用于校准气体分析仪器,确保仪器准确性。
3.工业生产:用于检测和控制生产线上的气体成分,保证产品质量。
4.科学研究:用于研究气体混合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四、安全措施及注意事项
1.储存:应存放在密封容器中,避免与空气中的水分和氧气接触,以免吸附剂失效。
2.使用:在操作过程中,应确保良好的通风条件,避免吸入过量的一氧化碳和氮气。
3.佩戴防护设备:操作人员应佩戴防护面罩、手套等防护设备,防止气体泄漏对人体造成危害。
4.定期检查:定期检查气体发生器及输送管道,确保设备正常运行,防止泄漏事故。
总之,一氧化碳二氮标准气体在多个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一氧化碳及氮气相关安全知识一、什么是一氧化碳中毒一氧化碳中毒(carbon monoxide poisoning),亦称煤气中毒。
一氧化碳是无色、无臭、无味的气体,故易于忽略而致中毒。
常见于家庭居室通风差的情况下,煤炉产生的煤气或液化气管道漏气或工业生产煤气以及矿井中的一氧化碳吸入而致中毒。
一氧化碳中毒症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轻度中毒。
患者可出现头痛、头晕、失眠、视物模糊、耳鸣、恶心、呕吐、全身乏力、心动过速、短暂昏厥。
血中碳氧血红蛋白含量达10%-20%。
二是中度中毒。
除上述症状加重外,口唇、指甲、皮肤粘膜出现樱桃红色,多汗,血压先升高后降低,心率加速,心律失常,烦躁,一时性感觉和运动分离(即尚有思维,但不能行动)。
症状继续加重,可出现嗜睡、昏迷。
血中碳氧血红蛋白约在30%-40%。
经及时抢救,可较快清醒,一般无并发症和后遗症。
三是重度中毒。
患者迅速进入昏迷状态。
初期四肢肌张力增加,或有阵发性强直性痉挛;晚期肌张力显著降低,患者面色苍白或青紫,血压下降,瞳孔散大,最后因呼吸麻痹而死亡。
经抢救存活者可有严重合并症及后遗症。
一氧化碳的后遗症。
中、重度中毒病人有神经衰弱、震颤麻痹、偏瘫、偏盲、失语、吞咽困难、智力障碍、中毒性精神病或去大脑强直。
部分患者可发生继发性脑病一氧化碳中毒的治疗一氧化碳中毒(carbonpmonoxideppoisoning),亦称煤气中毒。
一氧化碳是无色、无臭、无味的气体,故易于忽略而致中毒。
常见于家庭居室通风差的情况下,煤炉产生的煤气或液化气管道漏气或工业生产煤气以及矿井中的一氧化碳吸入而致中毒。
二、临床表现1、轻度中毒pp患者可出现头痛、头晕、失眠、视物模糊、耳鸣、恶心、呕吐、全身乏力、心动过速、短暂昏厥。
血中碳氧血红蛋白含量达10%-20%。
2、中度中毒pp除上述症状加重外,口唇、指甲、皮肤粘膜出现樱桃红色,多汗,血压先升高后降低,心率加速,心律失常,烦躁,一时性感觉和运动分离(即尚有思维,但不能行动)。
症状继续加重,可出现嗜睡、昏迷。
血中碳氧血红蛋白约在30%-40%。
经及时抢救,可较快清醒,一般无并发症和后遗症。
3、重度中毒患者迅速进入昏迷状态。
初期四肢肌张力增加,或有阵发性强直性痉挛;晚期肌张力显著降低,患者面色苍白或青紫,血压下降,瞳孔散大,最后因呼吸麻痹而死亡。
经抢救存活者可有严重合并症及后遗症。
4、后遗症pp中、重度中毒病人有神经衰弱、震颤麻痹、偏瘫、偏盲、失语、吞咽困难、智力障碍、中毒性精神病或去大脑强直。
部分患者可发生继发性脑病。
三、诊断要点1、中毒史pp有发生中毒的环境和条件。
2、中毒发现。
3、实验室检查pp测定血液碳氧血红蛋白(HbCO)阳性。
四、治疗决策与常规处方1、改善组织缺氧,保护重要器官(1)立即将患者移至通风、空气新鲜处,解开领扣,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必要时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或气管插管,或行气管切开。
冬季应注意保暖。
(2)吸氧:以加速碳氧血红蛋白的离解。
有条件者行高压氧治疗,效果最佳。
鼻导管吸氧的氧流量为8-10L/min。
(3)保护心脑等重要器官:可用细胞色素C30mg静脉滴注(用前做皮肤试验),或将三磷腺苷20mg、辅酶I(辅酶A)50U、普通胰岛素4U加入25%葡萄糖溶液250ml中静脉滴注。
(4)有脑血管痉挛、震颤性麻痹者,可用阿托品或654-2静脉注射。
2、防治脑水肿应用高渗脱水剂,如20%甘露醇与高渗葡萄糖液交替静脉滴注、或并用利尿剂及地塞米松。
脑水肿多出现在中毒后2-4h。
3、纠正呼吸障碍pp可应用呼吸兴奋剂如洛贝林等。
重症缺氧、深昏迷24h以上者可行气管切开,呼吸停止者立即人工呼吸,必要时气管插管,加压给氧,使用人工呼吸器。
4、纠正低血压发现休克征象者立即抗休克治疗。
5、对症处理惊厥者应用苯巴比妥、地西泮(安定)镇静。
震颤性麻痹服苯海索(安坦)2-4mg、3/d。
瘫痪者肌注氢溴酸加兰他敏2.5-5mg,口服维生素B族和地巴唑,配合新针、按摩疗法。
6、预防感染对长期昏迷者给抗生素治疗。
7、其他治疗如高压氧疗法,放血疗法等。
五、综合医嘱1、加强预防一氧化碳中毒的卫生宣传,对取暖用的煤炉要装好烟囱,并保持烟囱结构严密和通风良好,防止漏烟、倒烟。
2、认真执行安全生产制度和操作规程,煤气发生炉和管道要经常检修以防漏气,产生一氧化碳的工作场地必须有良好的通风设备,并须加强对空气中一氧化碳的监测。
3、加强个人防护,进入高浓度一氧化碳的环境工作时,要戴好特制的一氧化碳防毒面具,两人同时工作,以便监护和互助。
六、当发现有人一氧化碳中毒后,救助者必须迅速按下列程序时行救助:1、因一氧化碳的比重比空气略轻,故浮于上层,救助者进入和撤离现场时,如能匍匐行动会更安全。
进入室内时严禁携带明火,尤其是开放煤气自杀的情况,室内煤气浓度过高,按响门铃、打开室内电灯产生的电火花均可引起爆炸。
进入室内后,应迅速打开所有通风的门窗,如能发现煤气来源并能迅速排出的则应同时控制,如关闭煤气开关等,但绝不可为此耽误时间,因为救人更重要。
然后迅速将中毒者背出充满一氧化碳的房间,转移到通风保暖处平卧,解开衣领及腰带以利其呼吸及顺畅。
同时呼叫救护车,随时准备送往有高压氧仓的医院抢救。
2、在等待运送车辆的过程中,对于昏迷不醒的患者可将其头部偏向一侧,以防呕吐物误吸入肺内导致窒息。
为促其清醒可用针刺或指甲掐其人中穴。
若其仍无呼吸则需立即开始口对口人工呼吸。
必需注意,对一氧化碳中毒的患者这种人工呼吸的效果远不如医院高压氧仓的治疗。
因而对昏迷较深的患者不应立足于就地抢救,而应尽快送往医院,但在送往医院的途中人工呼吸绝不可停止,以保证大脑的供氧,防止因缺氧造成的脑神经不可逆性坏死。
3、迁移病儿到空气畅通场所,但必须保持温暖,避免着冷,不可赤身露体。
轻症患者离开有毒场所即可慢慢恢复。
供氧非常重要,因为吸入氧浓度越高,血内一氧化碳分离越多,排出越快。
研究表明,血中一氧化碳减半时间,在室内需200分钟,吸纯氧时需40分钟。
故应用高压氧舱是治疗一氧化碳中毒最有效的方法。
将病人放入2~2.5个大气压的高压氧舱内,经30~60分钟,血内碳氧血红蛋白可降至0,并可不发生心脏损害。
4、中毒后36小时再用高压氧舱治疗,则收效不大。
及早进高压氧舱,可以减少神经、精神后遗症和降低病死率。
高压氧还可引起血管收缩,减轻组织水肿,对防治肺水肿有利。
如有条件亦可用氧和二氧化碳混合物(氧约93%,二氧化碳约7%),二氧化碳为刺激呼吸的重要因素,故不论早晚期都宜在输氧时供给一些二氧化碳。
一般没有供二氧化碳条件和高压氧舱处,对呼吸困难的病例,在应用人工呼吸和给氧的时候,可间断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
此外,强心剂、呼吸兴奋剂、输液、输血、治疗休克、脑水肿及抗感染等均十分重要。
人工冬眠降温疗法也有一定效果。
5、急性中毒后2~4小时,病人可呈现脑水肿,24~48小时达高峰,并可持续多日,故应及时应用脱水剂如甘露醇与高渗葡萄糖等交替静脉滴注,同时并用利尿剂及地塞米松。
七、一氧化碳的急救措施:1.立即使病人脱离中毒环境,转移至新鲜空气处,解开领口、裤带等并注意保暖,并拨打120。
2.检查病人的呼吸是否通畅,如发现口鼻中有呕吐物、分泌物,应立即清除。
对呼吸浅表或呼吸停止者,立即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直到病人出现自主呼吸或明显的死亡征象为止。
3.给病人盖上大衣、毛毯或棉被等,防止因受寒而引发感冒、肺炎等。
可用手掌按摩病人躯体,在其脚和下肢放臵热水袋,促进吸入毒物的消除。
4.对昏迷不醒者,可用手指尖用力掐其人中(位于鼻唇沟上1/3与下2/3交界处)、十宣(两手食指尖端,距指甲约0.1寸处)等处;对意识清醒的中毒者,可让其饮用热的浓茶或热咖啡。
一氧化碳浓度达多少对人可发生危险一氧化碳的浓度与健康成年人中毒的可能症状空气中一氧化碳的浓度大致的吸入时间和出现的症状50ppm健康成年人在八小时内可以承受的最大浓度200ppm 2-3小时后,轻微头痛、乏力400ppm 1-2小时内前额痛;3小时后威胁生命800ppm 45分钟内,眼花、恶心、痉挛;2小时内失去知觉;2-3小时内死亡1600ppm 20分钟内头痛、眼花、恶心;1小时内死亡3200ppm 5-10分钟内头痛、眼花、恶心;25-30分钟内死亡6400ppm 1-2分钟内头痛、眼花、恶心;10-15分钟死亡12800ppm 1-3分钟内死亡注意:上表中的CO中毒症状,是对健康成年人而言,对于高危、脆弱人群,其反应不同。
造成煤气中毒的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CO),它通过肺脏吸收进入血液后,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Hb)相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HbCO),从而使人体缺少氧气供应受到严重损伤,尤其是大脑受损最为严重。
煤气中毒后,轻者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全身无力。
重者出现意识不请、昏迷、大小便失禁。
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或中毒过于严重,中毒者可在短时间内死亡。
由于一氧化碳没有颜色和气味,所以燃气民生泄露时不易被人察觉。
燃气热水器煤气泄漏中毒,中毒者往往是在紧闭的浴室里不知不觉中吸入煤气缺氧而昏迷倒地,不易被家人发现,失去宝贵的抢救时机。
假如家中装有燃气报警器,一旦发生燃气泄漏,报警器就可以在第一时间发出警告,使家人能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转危为安。
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它会一直鸣叫,直至家人或邻居听到,使中毒的人及时得到抢救.。
氮气的相关安全知识在常温、常压下,氮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嗅的气体,它比空气轻;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呈惰性。
氮气空分生产主要是在低温状态下因氧气和氮气沸点的不同而通过精馏的方法将空气分离出纯氧和纯氮,供其他生产、非生产过程使用,如煤气生产过程中氧化剂,医用、工业用氧的来源,仪表氮气的使用等。
在空气分离过程中,因生产装臵、工艺管道的泄漏、安全装臵失灵,或检修过程中因未佩带安全防护用具或因防护不当等,都可能发生氮气窒息事故。
而且,氮气窒息事故发生后受害者很难有能力逃出或自救,在生产过程中应采取以下预防措施:1.对岗位工人进行安全知识教育,使其了解、掌握氮气的理化性质、事故预防及应急措施;2.根据生产实际情况制定窒息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加强演练以提高岗位工人事故应急救援能力和救援水平,并根据工艺变化和人员变动适时进行修订,使预案具有可操作性;3.在可能发生氮气泄漏的危险场所悬挂安全警示标识,无关人员不得进入该生产场所;4.在氮气生产设备内进行检修作业前,必须将该设备与生产系统可靠隔绝,经臵换分析合格,氧含量达18%以上,落实好安全措施后方可进行作业。
在不可能臵换完全的情况下,作业人员必须使用空气呼吸器或长管面具,并在监护人监护下作业;5.不得将纯氮气排放至室内;氮气的生产、使用现场和操作室等要保持通风换气良好,并定期分析周围大气的含氧量,保证其浓度不低于18%;6.检修充氮设备、容器、管道时,先用压缩空气臵换,当吹出气体的含量高于18%时,方能进行检修作业(低于18%时属于缺氧危险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