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岛协议与人民币升值解读
- 格式:ppt
- 大小:662.50 KB
- 文档页数:22
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以广场协议后日本经济发展为例一、背景及研究意义二、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1. 减少进口商品成本,提升国内购买力2. 减轻国际贸易压力,提高出口竞争力3. 促进国际投资,降低本币贬值的风险4. 引导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5. 对人民币升值监管政策的影响三、广场协议后日本经济发展的例证1. 汇率升值对日本制造业的影响2. 汇率升值对日本服务业的影响3. 汇率升值对日本旅游业的影响4. 汇率升值对日本对外贸易的影响5. 汇率升值对日本政府政策的影响四、案例分析1. 2005年人民币汇率改革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2. 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人民币升值对出口的影响3. 2015年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篮子”对中国经济的影响4. 2017年人民币“贬值压力测试”对中国经济的影响5. 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人民币升值对中国服务业的影响五、结论及未来展望背景及研究意义自近年来中国迅速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来,人民币升值成为了热门话题之一。
人民币升值会对中国经济产生何种影响?如何协调人民币汇率的变化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本文将以日本经济发展为例,探讨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1. 减少进口商品成本,提升国内购买力人民币升值可使进口商品的价格降低,中国的购买力也会相应提高。
从长远来看,当人民币升值趋势稳定后,进口商品价格下降将激发民间消费热情,推动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2. 减轻国际贸易压力,提高出口竞争力人民币升值有助于减轻国际贸易压力,提高中国的出口竞争力。
随着人民币逐渐走向国际化,吸引了更多的国际投资,进而对中国的出口业带来了诸如技术提升、产品质量的提高等新机遇。
3. 促进国际投资,降低本币贬值的风险人民币升值可以促进中国的国际投资。
由于政策稳定,资本流入将有助于提高人民币对美元的交叉汇率,进而防止本币贬值风险。
4. 引导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具有积极作用。
人民币升值原因与日元升值原因的比较分析对人民币升值原因与日元升值原因进行了对比,得出两者的相同因素有:第一,国内经济飞速发展,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第二,外需主导型的经济结构,国内经济结构失衡;第三,对外贸易巨额顺差;第四,大量热钱的流入;第五,美国政府的压力。
不同因素有:第一,升值幅度不同。
第二,外部环境与压力不同。
第三,内部经济结构不同。
标签:人民币升值;日元升值;升值压力从国际经验看,伴随着后进国家经济起飞,往往会出现经常项目收支顺差加大,外汇储备增长较快,汇率升值压力较大等情况。
从2002年开始,国际上就开始施压人民币升值,尤其近来奥巴马政府总是以中美贸易巨额顺差为借口不断要求人民币升值。
2005年7月-2008年9月期间,我国实行汇改,采取浮动汇率,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累计升值约21%。
2011年4月29日,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再创新低,跌破6.5大关。
无独有偶,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到80年代末期,同时经历了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汇率升值内部压力和贸易逆差国施加的外部压力。
本文以下部分将对人民币升值和日元升值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作出深入比较。
1 文献综述关于人民币升值的原因,国内外学术界已做过很多这方面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总的来说,大致可以归结为内外两方面的原因。
首先,人民币升值的外因。
李苗苗、王婧、丁琳(2007)曾指出,美元的贬值,全球跨国资本的大搬家和全球资产的重估是人民币升值的主要原因。
张小雪、张小双(2010)指出,国际收支的双顺差、热钱的大量流入以及美、日、欧等国强大的压力都是人民币升值的外部原因。
段瑞君(2010)指出外汇市场的供求情况和国际政治因素是人民币升值的外因。
其次,人民币升值的内因。
张琦(2008)指出,我国目前的货币政策也是造成人民幣升值的原因。
刘犇、刘西葵(2009)指出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人民币升值的主要内因,人民币汇率机制形成的缺陷也造成了人民币的升值。
试论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以广场协议后日本经济发展为例一、试论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二、广场协议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历程三、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出口的影响四、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国内通货膨胀的影响五、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对外投资的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国际货币之间的汇率变动日益成为国际贸易和金融市场的重要问题。
人民币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的货币,在国际汇率中的地位显得尤其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并以广场协议后日本经济发展为例进行分析。
二、广场协议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历程1985年,受到美国贸易逆差和日元升值的压力,财政当局组织了由七个主要经济体参与的协商,称之为广场协议。
协议的主要目的是协调世界各国的货币政策,控制汇率变动幅度,以避免贸易战争等贸易争端的发生。
然而,与预期的效果不同,协议的实施对于日本和美国的经济影响存在着悖论。
由于日元升值,对出口企业的打击极大。
出口企业降低成本,则对此加以回应,这些回击则使本来就被部分边缘化的日本制造业遭受了更大的压力,导致大量企业外迁。
同时,高通胀和高利率导致工资水平和经济增长率下降。
总之,广场协议后,日本经济从爆发式增长转变为长期停滞的经济状态。
三、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出口的影响中国是一个出口型经济,因此人民币升值对出口产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一方面,人民币升值意味着外国货币买入中国商品的价格上升,这会导致对外出口的成本上升,从而减少出口数量和增加生产成本。
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也会促进进口,从而增加外部竞争压力。
然而,人民币升值也可以推动中国经济的转型。
出口制造业的盲目扩张和过度依赖已经面临危机。
在此情况下,通过人民币升值,中国制造业将付出更多成本,良性的调整和结构性的再分配有助于帮助压缩过渡扩张产生的负面影响。
四、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国内通货膨胀的影响通货膨胀日益成为中国经济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
人民币升值有助于缓解通货膨胀的压力。
首先,人民币升值会减少外来贸易的竞争和压力,同时导入的成本也会降低。
梅新育:从《广场协议》看中美人民币汇率之争日本经济从二战之后资本主义世界头号“优等生”到10年萧条、10年复苏乏力,泡沫经济兴起和破灭是关键的转折点。
而日本泡沫经济之所以兴起,1985年9月22日《广场协议》(Plaza Accord)是一个标志性事件,这份由西方五国(美国、日本、联邦德国、英国、法国)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签署的协议公报第18节如是说:“基于经济基本面与展望的变化,各位财长与中央银行行长认为主要货币对美元的汇率有秩序地进一步升值是可取的。
当这样做有利时,各位财长与中央银行行长随时准备开展密切协作。
”正是这段结论启动了日元持续大幅度升值的进程:1985年9月20日~24日,日元对美元汇率为240~230∶1;24日~27日,日元汇率上升到230~220∶1;9月27日~11月1日,日元汇率为220~210∶1……到1987年12月11日~1988年1月4日,日元对美元汇率已经上升到130~121.65∶1。
随着日元升值,日本也一步步走向泡沫经济崩溃的深渊。
1990年泡沫经济破灭,日本经济陷入令人窒息的漫长萧条而难以自拔。
日本泡沫经济与《广场协议》其实,日本本来有可能不走到这一步。
20世纪70年代,日本和联邦德国两大经济“优等生”国家挟着巨额贸易盈余走到十字路口:一条路是对拉美、亚洲和非洲进行大量工业投资,支持第三世界工业化,进而拉动西方国家工业品出口,带动世界经济摆脱长期萧条。
一条路是走上金钱游戏道路,并为已经陷入持续经常项目逆差的美国提供廉价融资,助其解套。
日本和联邦德国本意更倾向于选择前者,联邦德国社民党发表了著名的《勃兰特报告》,主张南北合作共同发展;为解决“黑字还流”问题,日本也计划向发展中国家大量出口工业基础设备,包括墨西哥、伊朗、巴西和中东。
三菱集团研究所倡议创办的日本全球基础建设发展基金计划向发展中国家投资5000亿美元,用于发展铁路、供水和发电等基础建设;1986年发布的《前川报告》提出,为了摆脱由于巨额经常账户顺差而造成的在世界上孤立的“危机状况”,日本必须改造成为内需主导型经济结构,并扩大海外投资。
从日元升值透析人民币升值及其影响班级金融1107 姓名杨宝磊学号 20115014摘要:自1973年日本正式实行浮动汇率制度以来,日元便开始踏上了升值之旅, 尤其是在1985年“广场协议” 定后,日元急剧升值。
自1985到1996的10年间, 从1美元兑换250日元升至1美元兑换87日元, 升值近3倍。
在1995年时曾一度达到1美元兑换79. 75日元,平均每年上升5. 2%。
2011年7月中旬以来,美元对日元再次跌破80关键点位,并最低下探至76附近。
为此,对日本经济造成了多方面的严重冲击。
当前, 美元仍然处于下降通道、长期低位运行的趋势近期难以改变,加之最新数据显示,随着我国宏观经济企稳好转, 中国可能再度成为热钱逐利的战场。
可见,在这样的背景下,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势必逐渐增大。
因此, 在充分借鉴日本应对日元升值的经验教训基础上, 迫切需要提出我国应对人民币升值对经济冲击的对策建议。
Abstract: Since 1973, Japan formally adopted a floating exchange rate system since the appreciation of the yen began to embark on a journey, especially after the 1985 "Plaza Accord" signed a sharp appreciation of the yen. Since 1985-1996 of 10 years, from 250 yen dollar dollar rose to 87 yen, nearly three times the appreciation. In 1995 dollar had once reached 79.75 yen, an average increase of 5.2% per annum. Since mid-July 2011, the dollar fell below 80 yen again, the key point, and the lowest dropping to around 76. To this end, the Japanese economy caused many serious impact. Currently, the dollar is still in decline, long-running trend of recent low is difficult to change, combined with the latest data show that, as China's macro-economic stabilization and improvement in China could once again become a hot money, fame and fortune on the battlefield. Seen in this context, the pressure of RMB appreciation is bound increases. Thus, in response to the Japanese yen to fully draw the lessons based on the urgent need to put forward our suggestions to deal with RMB appreciation impact on the economy.关键词:广场协议; 日元升值; 人民币升值; 汇率; 国内需求目录一、日元升值的历史背景及其对日本经济的影响(一)日元升值的历史背景(二)日元升值对日本经济的影响二、日元升值后日本的经济形势与当前我国经济形势的比较分析三、(一)人民币升值与“广场协议”后日元升值的经济形势之相似性(二)人民币升值与日元升值的经济形势之不同点三、减轻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的对策建议参考文献一、日元升值的历史背景及其对日本经济的影响(一)日元升值的历史背景二战后, 日本为实现本国经济的发展, 正确地发挥了后发优势, 依靠技术引进、学习、模仿、改进等方式, 并借助本国政府相关政策的有效干预和美国的大力支持, 顺利地完成了追赶目标, 由此跻身于发达国家之列。
“广场协议”对中国人民币升值的启示作者:刘霆来源:《时代金融》2011年第03期[摘要]人民币升值与20世纪80年代日元升值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存在某些相似,日本应对日元升值的经验为我国应对人民币升值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因此,以“广场协议”为鉴,探讨应对人民币升值的有效政策以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广场协议人民币升值汇率一、“广场协议”对日本经济的影响。
上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希望通过美元贬值来增加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以改善美国国际收支长期的不平衡性。
于是1985年9月,美、日、联邦德国、法、英等五国财长及央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达成五国政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使美元对主要货币有秩序地下调。
协议中规定日元应大幅升值以挽回被过分高估的美元价格。
“广场协议”签订后,日本央行被迫放弃了对外汇市场的干预,这使日元在投机资金的推动下,造成日本的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的增幅远远超过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幅,日元升值幅度达到86.1%。
在1989年日本政府试图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但为时已晚。
最终导致了上世纪90年代初日本经济泡沫的破裂,资产价格大幅下跌,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巨额增加,经济长期低迷不振,日本经济进入十年的衰退期。
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在“失去的十年”中,日本仍然是一个发达国家。
日元升值大大提高了日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即使在欧元诞生后,日元仍然是国际上最主要的四大货币之一。
并且,在日元持续升值过程中,美元计价的日本国家资产同步增加,日本企业逐步在海外扩大投资,日本居民也切实地分享到了成长红利。
二、对我国政策选择的启示对比来看,当年的日本经济与中国现在的情况有些相似。
在本币升值的预期下,会有大量的国外资金涌入。
这段时间,经济走势强劲,民众的财富增值速度也很快。
但是,如果升值预期减弱,很可能引起资金的外逃,并成为经济危机的导火索。
另外,在人民币升值预期和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背景下,中国政府对外汇的严格管制,也进一步促使国内流动性过剩和资产价格的上涨。
试析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以广场协议后日本经济发展为例【摘要】广场协议后,日元升值,日本经济陷入了衰退。
金融危机后,由于多种原因,人民币同样面临升值压力。
这种状况与广场协议前日本经济状况非常相似。
中国经济是否会重导覆辙?本文通过借鉴日本经济发展状况寻求应对人民币升值的对策。
【关键词】广场协议日元升值人民币升值。
一、对当时日本经济的思考。
广场协议前,日本经济高速发展,GDP总量已达到世界第二。
而美国经济却面临着逐年增加的贸易逆差和急剧扩大的财政赤字。
为了缓解这种状况,美国开始对其它主要经济体国家施加压力,要求它们升值本币,日本首当其冲。
在日元升值后,日本经济出现了短暂的衰退,但在1986年底就恢复了增长,日本政府却认为日本经济将面临大衰退,在1986年1月到1987年2月间,连续5次降低利率,把中央银行贴现率从5%降低到2.5%,为当时主要国家最低。
过度扩张的货币政策,进而造成资产价格上涨。
低利率一直保持到1990年。
但此时,提高利率等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却直接挑破了经济泡沫。
因此造成日本经济泡沫的重要原因是政府决策错误。
二、中日经济对比。
今天中国的经济会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日本经济有许多相似之处。
二者都是出口导向型经济,对外依赖大,都处于经济转型时期,都是美国最大的债权国。
但中国经济与日本经济仍有许多不同之处。
第一是经济体制不同。
战后日本的经济体制有相互持股制、终身雇佣制等,这些制度已完全不适应当时日本经济发展。
而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已逐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进行了股份制改革。
这些体制的改革与完善,为防范经济危机奠定了基础。
第二是国内需求潜力不同。
在上世纪80年代,日本已进人了后工业化阶段,地区、城乡差距非常小,国内需求已趋于饱和。
而目前,我国除沿海地区经济较发达外,中西部、东部发展潜力巨大,尤其是广大的农村市场。
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广场协议》签订经过\影响以及对人民币升值的启示摘要:《广场协议》是20世纪日本金融发展史上的大事,是日美间一系列政策博弈的结果。
但是,日元升值对日本经济的影响是利大于弊的,《广场协议》之后日本经济泡沫与长期萧条是因不当的货币政策、金融自由化和国际投机资本造成的。
目前,中国经济也面临与当年日本相似的情形,中国要适时调整经济结构,要掌握人民币升值的主动权。
关键词:广场协议;日元升值;泡沫经济;人民币汇率《广场协议》的签订是20世纪日本金融发展史上的大事。
自此之后,日本经济由稳定增长转而出现日元升值、泡沫膨胀及崩溃、通货紧缩以及经济持续低迷等现象,直至今日,日本经济一直长期不振。
本文通过对签订《广场协议》前后经过的分析以及经济泡沫成因的阐述,希望能够得出一些有意义的启示。
一、《广场协议》产生的背景20世纪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陷入滞涨,日本也结束了战后以来的高速增长。
然而日本的经济增长明显好于其他发达国家,仍保持较长时间相对低速的稳定增长。
同时,日本政府实施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产业结构由高耗能原材料产业为主转向节能型加工制造业为主;内需主导型增长转向出口依赖型增长;灵活扩张或收缩公共事业费和财政投融资调节景气并调整使用方向,充实社会生活资本。
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确立了自己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地位。
到80年代中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
另一方面,二战后取得霸权地位的美国发动了越南战争成为美国经济逐渐出现问题的标志。
为应对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通货膨胀,美国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美联储连续3次提高利率,官方利率已经超过10%,市场利率一度达到20% 。
高利率使对美元的需求大幅增加,大量资本流入美国,美元的汇率急升。
1979—1984年底,美元汇率上升了约60% 。
到1980年代中期,过强的美元严重消弱美国出口的国际竞争力,使美国出口企业特别是制造业遭到沉重打击。
美国对日本的贸易赤字显著扩大,招致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美日之间贸易摩擦不断加剧。
借鉴日元升值经验合理应对人民币升值预期提要2010年以来,受到世界各方舆论的影响,我国人民币汇率面临着巨大的升值压力。
日本曾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面临类似的境况,当时日本政府迫于西方国家强大的压力签署了“广场协议”,经济严重受挫,但另一方面日本又使自己在其他方面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壮大,长期内人民币汇率存在强大的升值预期。
本文基于日本广场协议之后的日元升值,结合此次升值给其经济及社会带来的影响,通过分析我国和日本国际形势及国内外经济的异同,对人民币如何升值提出若干建议。
关键词:广场协议;日元升值;人民币升值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一、日本当年状况回顾20世纪七十年代初期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国际汇率体系由原来的固定汇率制转变为浮动汇率制,日本迫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压力使日元对美元汇率大幅度上升。
由此,日元走上了长期升值的道路。
此后,日本经历了四次日元对美元汇率的大幅度升值。
尤其是以广场协议为转折点的第三次和第四次升值,日元升值的比例高达109.7%和88.1%。
(一)日元大幅升值,首先给其进出口、就业、产业结构的发展方面带来诸多不利影响1、对外投资迅速增加,但同时造成日本国内产业空洞化。
由于亚洲各国货币对美元汇率有较强的相关性,在考虑日元对美元升值给日本对外投资带来的影响时,会因产品销售市场和生产基地的不同而不同。
假如将销售市场和生产基地都放在亚洲,则不受日元对美元汇率变化的影响,这是因为由于亚洲各国货币与美元有较强的联动性,日元对美元升值后,也会造成对亚洲各国货币升值。
因此,将生产基地转移到亚洲其他国家与放在日本相比会降低生产成本。
同样地,假如将生产基地放在亚洲而将销售市场放在美国,也会抵消由于日元升值带来的不利影响。
因此,日元对美元长期升值必然刺激日本企业将生产基地向亚洲其他国家转移。
从图1可以看出,日元汇率自1985年升值后,引起了日本直接对外投资的大幅度上升。
从日元与马克货币升值效应看人民币汇率升值的承受力一直有看法认为,1985年“广场协议”以后日元的大幅度升值导致资金大量投机不动产和股市,成为1990年日本泡沫经济和以后长达10多年的经济不景气的重要原因。
1985年9月21日,日元兑换美元为240∶1,9月22日签署广场协议后,日本主动提出将货币升值10%-20%,此后一周,日元汇率升值11.8%以上,到1985年底,相对9月21日日元升值25.2%,到1988年1月初,日元兑换美元升值到121∶1,升值近50%,1995年4月,日元兑换美元突破80∶1大关,日元升值近67%。
这一过程,日本保持了贸易顺差。
可见汇率升值没有损害日本的贸易竞争力。
因此,把日元大幅度升值说成是日本泡沫经济形成的重要原因是缺乏根据的。
“广场协议”中,被要求升值的还有德国马克,1984年,马克兑换美元为2.87∶1,1988年则升值为1.7812∶1,马克汇率升值了37.95%,1990年升值到1.4940∶1,5年时间合计升值47.95%,1995年则为1.40∶1,马克兑换美元合计升值51%,但德国并没有出现泡沫经济。
这说明汇率升值不是导致泡沫经济的主要原因。
为什么日本出现了泡沫经济而德国没有?1.货币政策的差异在日元汇率升值的早期阶段,日本政府为防止通货紧缩,从1986年1月到1987年2月将再贴现利率从5%降低到2.5%,并持续了27个月,这等于鼓励资金进入股市和不动产。
同时,日本的利率政策也鼓励资金进入股市和不动产。
1985年日本年均存款利率为3.5%,1987年和1988年下降为1.76%,1989年为1.97%,同期,日本贷款利率从1985年的6.60%下降到1988年的5.03%,1989年略提高到5.29%。
而在股市价格指数达到3万多点的时候,1989年11月,日本央行则将贴现利率提高到4.25%,1990年6月提高到6%,股市从此一蹶不振,经济进入长期萧条和不景气,这是完全错误的政策操作。
前言人民币升值问题一直是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经贸关系中的一个焦点。
2002 年以来,随着美元对欧元等主要货币的大幅贬值,单一盯住美元的人民币名义汇率相比于欧元、日元等货币也出现了较大程度的下跌。
以美国和日本为首的西方国家,认为中国的出口商品以“不公平的低价”抢夺世界市场,通过日益扩大的出口规模向发达国家输出通货紧缩,从而损害了进口国的经济利益,由此逼迫人民币升值。
原日本财务大臣盐川正十郎在2003 年初的西方七国特别会议上提出:应把人民币汇率问题作为一项议题正式讨论,并要求其他国家通过类似于1985 年针对日元的“广场协议”,逼迫人民币升值;原美国财政部长约翰·斯诺也公开发表讲话呼吁人民币升值;而且,由于美元的持续走低,欧盟和东亚的一些国家也开始担心中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冲击,不同程度地加入了要求人民币升值的行列,人民币升值成为涉及各国经济、政治甚至社会问题的一个世界性问题。
自2005 年7 月21 日改革人民币汇率制度至今,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幅度达到13.8 个百分点,其中: 2007 年人民币升值近7%, 2008 年升值超4.3%。
一方面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暂时得到缓解,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这一番小幅、渐进、可控的升值之后,有关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并没有被根除,汇率作为调节我国宏观经济内外均衡的重要工具,其作用必将突显。
本文以人民币升值为切入点详细分析了人民币升值的原因,并在最后阐述了自己的有关于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为社会提供的一些参考意见,希望能进一步促进我国的对外贸易的发展。
目录摘要: ..................................................................................................................................................... i ii 1人民币升值的潜在环境. (1)1.1人民币升值压力客观存在 (1)1.1.1人民币购买力平价(PPP) (1)1.1.2中美通货膨胀率差异 (2)1.2人民币升值因素 (2)1.2.1国内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2)1.2.2国际社会的外在要求 (3)2人民币升值原因分析 (4)2.1外在原因 (4)2.1.1美国对中国的施压 (4)2.1.2欧美其他国家的中国的施压 (4)2.2内在原因 (5)3人民币升值的影响 (5)3.1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贸易收支的影响 (5)3.2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对外贸易产生的影响 (6)3.2.1有利影响 (6)3.2.2不利影响 (8)4 我国对外贸易应对人民币升值的对策 (10)4.1客观应对 (10)4.1.1改革人民币汇率制度 (10)4.1.2实施“走出去”战略 (11)4.1.3用金融工具管理和规避风险,提高抗汇风险能力 (11)4.1.4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12)4.2具体应对 (12)4.2.1利用避险工具规避人民币升值风险 (12)4.2.2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改变外贸增长方式 (13)4.2.3采取对外直接投资策略,实行多元化出口战略 (14)结束语 (15)参考文献 (16)致谢 (18)浅谈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摘要:人民币的升值已成为国际经济和社会舆论的焦点。
汇率博弈由日本教训看人民币升值对房价的影响“广场协议“后日元升值是日本出现泡沫经济的罪魁祸首。
人民币如果进入一个升值周期,房地产泡沫就会出现。
到底有多少国际游资进入了中国或者准备进入中国“豪赌”人民币升值?现在谁也说不清楚。
但有一些数据和现象还是能说明一些问题。
中国的外汇储备近年来一直非正常地增长。
目前外汇储备达到6600亿美元左右,其中2004年增加2000亿美元,增幅超过50%,实际利用直接投资和贸易顺差总计小于1000亿美元,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增长很快,说明很多资本不是通过正常的贸易和投机进来的。
特别是误差和遗漏项由1998年的负180亿美元变成2004年正的270亿美元,说明资本由外逃变成了悄悄流入。
其次,建设部谢家瑾司长透露,2004年房地产开发利用外资超过全国利用外资总额的1/3,同比增幅高达34.2%;2005年1~2月,上海市境外居民购房规模超过40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倍半。
政府把国际游资当成洪水猛兽,开发商却把国际游资当成救命稻草。
因为政府宏观调控后,银行的钱贷不出来了,苏浙民间资本也更加谨慎了,国际资本的进入成了维持房价“高烧”的希望。
我们的近邻日本在上世纪末曾遭遇过类似的问题。
1985年的“广场协议”令日元汇率在10年间里升值近3倍。
随后,日本经济形成了巨大的资产泡沫。
从1987年到1990年,住宅用地价格年均上涨14.41%、商业用地价格年均上涨15.6%。
泡沫经济破灭前的日本,东京的地价等于整个美国的地价总和;东京三越百货公司门前的一块土地价格能够买下整个美国好莱坞的土地!资产泡沫严重影响了实体经济的正常循环,并为1990年的股市大跌、企业倒闭、经济崩溃埋下了伏笔。
目前,如果中国政府出于实际经济发展的考虑或者为了应对国际社会的压力加快人民币汇率改革的进程,那对于房地产价格又会产生什么影响呢?低利率政策诱发泡沫形成日元升值导致日本企业生产成本上升,出口竞争力下降。
全球视点2010年6月19日,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我国国际收支状况,中国决定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人民币汇率开始呈升值态势。
截至2011年6月17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4716,一年来累计升值5.5%。
但国际上要求人民币汇率进一步升值的声音依然存在,同时,由于当前中国目前正面临诸如经济快速增长、贸易顺差扩大、资产价格上涨、金融改革深化等很多问题与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有诸多相似之处,特别是在美国通过汇率法案后,不少人开始担忧,不断增加的此轮人民币升值压力会不会对中国产生像对日本当年一样的影响,甚至使中国经济也进入“迷失的十年”。
在这种背景下,笔者认为有必要回顾历史,对日本、德国1在“广场协议”前后应对汇率升值采取的货币政策进行对比分析,以期更清醒地看待当前面临的问题,为我国货币政策抉择提供借鉴。
“广场协议”签署的背景及目的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经济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
首先是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后,能源价格大幅上升,消费物价指数随之高攀,美国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率一度超过两位数。
与此同时,美国双赤字逐年扩大:一是对外贸易赤字逐年扩大,到1984年高达1600亿美元,占当年GNP 的3.6%,其中,对日本的贸易逆差约占日本、德国应对本币升值的货币政策比较及启示:基于广场协议的分析刘 涛40%多。
二是政府预算赤字逐年扩大,1981-1985年赤字共计8122亿美元,远远超过从1789年建立联邦债务统计制度到1980年间财政赤字的总和2。
对此,一方面为了治理通货膨胀,另一方面为了吸引外部资金投向美国来解决国际收支失衡问题,美国采取了连续多次调高基准利率的货币政策。
但是外来资本的大量流入使得美元不断升值(从1979年底到1984年底,美元汇率上涨近60%),进而造成美国出口竞争力下降,贸易逆差进一步扩大。
在这种背景下,美国寄希望通过美元贬值来增强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以改善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