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 格式:pdf
- 大小:178.29 KB
- 文档页数:2
成语中的科学知识成语是中国语言中的精华,它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也反映了历史、民俗和社会生活。
在一些成语当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这些成语不仅仅是语言的表达,更是文化的载体,下面就来看看成语中蕴含的科学知识。
1. 一箭双雕成语“一箭双雕”常用来比喻一举两得,也可以形容一举多得。
这个成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科学知识支撑,那就是物理学中的弹道学知识。
弹道学是研究炮弹、导弹、火箭等运动规律的一门学科,而“一箭双雕”恰恰是通过一次弹道射击就能达到双重效果,可以说这个成语深刻反映了物理学中的弹道学原理。
2. 守株待兔“守株待兔”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用来比喻不劳而获的行为。
然而这个成语中也蕴含了一些生物学知识。
兔子喜欢吃树皮,有时候兔子会在树边拱土,与树干发生接触。
当兔子频繁出现这种行为时,会伤害树木。
中国古代有一则故事是,有一位农夫发现一只兔子被绊倒死在自家树边,于是就守在那株树下,希望能再次捕获到兔子,最终获得了更大的收获。
这个成语从侧面反映了植物生长与动物活动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生物学知识。
3. 捷足先登成语“捷足先登”来源于《战国策》,“捷足”形容行动迅速、走得快,“先登”形容先登山顶。
这个成语在一定程度上有一些地理学和生物学的知识。
在地理学中,登山是指攀登山峰,登高望远,寻找充足的水源,搜寻食物等。
而生物学方面,动物常常需要迅速行动捕食或逃脱危险。
“捷足先登”体现了一种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
4. 画龙点睛成语“画龙点睛”源自《韩非子·五蠹》,比喻点化作品中的关键之处。
这个成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绘画艺术中的某些科学知识。
在绘画艺术中,画龙点睛是指在画龙的眼睛上下功夫,通过画出龙的眼睛来增强作品的神韵和形象的感染力。
这个成语通过画龙来抒发了一些关于动物的形象知识,表达了作者对作品的精心雕琢与点睛之笔。
5. 火上加油“火上加油”是一个形象的成语,用来形容进一步加重了某种不好的事情。
巧用成语就能轻松搞定的几个生物学知识摘要:在高中生物知识学习中经常存在一些易混、较繁杂的知识点,学生靠死记硬背效果不理想,再加上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量多、面广,怎样高效持久地记住每一个知识点是一个长远且迫切的话题。
作者根据教学实践及研究搜集的材料,希望通过这一小切口为广大师生学习和理解、记忆生物学知识提供一些启发和帮助,同时为广大生物教育、教学爱好者们提供灵感。
关键词:巧用成语生物学知识教学方法成语是汉文化的一大特色,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定型的词组或短句,在语句中作为一个整体代表一定的意义,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而且简短精辟、易记易用。
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提倡教师要创造性教学[1],鼓励接受和深化新的教学理念、尝试新的教学方法、采用不同的评价策略等,在生物学中有许多知识点比较隐蔽,容易被忽略、混淆,干扰记忆及问题辨析。
如果在学习时能够用简短、准确的词语加强记忆,那么不仅可以增强即时学习效果,而且可以为以后的复习节省一些时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面简单列举三个例子加以说明。
1.不“监守自盗”的红细胞――运输氧气却不消耗氧气人体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三者共同构成血细胞,其中红细胞含有血红素,它既能和氧结合,又能和二氧化碳结合,因此,红细胞的主要工作是运输氧和二氧化碳。
但是人的红细胞是否消耗氧气呢?在制备细胞膜的实验中,学生们已经明确了选用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作为实验材料的原因是成熟后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细胞器等,红细胞可以从血浆中摄取葡萄糖并进行无氧呼吸,可以产生ATP。
红细胞运输氧气,可以说是“近水楼台”,却只运输而不消耗,所以用不“监守自盗”形容这一过程是很形象的,这对于以后同学们解鸡、蛙的红细胞与人成熟红细胞等易混习题很有帮助。
2.“借尸还魂”的S型细菌――巧记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在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中,1928年格里菲斯以小鼠为实验材料,研究肺炎双球菌你是如何使人患肺炎的[2]。
生物教学中成语的巧用酒泉市肃州中学张建荣735000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句。
不少成语中蕴藏了丰富的生物学知识,准确地把握这些成语的本意或深刻领会其内涵,有助于我们掌握生物学知识,解释一些奇特的生命现象。
现将我平时总结的一些与生物学知识紧密相关的成语解析如下。
借尸还魂——寄生听说过冬虫夏草吗?他是一种珍贵的药材。
因为“冬为虫,夏为草”,所以叫冬虫夏草。
但是即为虫,又怎么会变成草呢?在自然界中有一种昆虫叫蝙蝠蛾,它的幼虫像蚕,钻在土中过冬。
但是当它在土里遇到一种真菌的孢子,这种孢子就会黏附在虫体上并萌发出菌丝,这种菌丝专门吸取蝙蝠蛾幼虫尸体的营养,然后从它的嘴中长出一个子实体伸出土面,远看像棵草。
以逸待劳大鲵生活在山区清澈川急的溪流中,白天睡觉,晚上活动。
它觅食的方法与众不同。
其他动物一般需付出一定代价才能捕到猎物,而大鲵却坐等食物送上门来,因此有“娃娃鱼坐滩头,喜吃自来食”的说法。
另外,海葵、河蚌、牡蛎蜘蛛等的捕食行为也都是以逸待劳。
叶落归根——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树枝落下后,其中的营养又被根吸收,比喻不忘本源。
落叶中的有机物通过细菌、真菌等的分解作用,产生的各种无机营养成分又被根吸收。
同时分解时产生的二氧化碳又返回到大气中,又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了原料,由此可见,物质在生态系统中是不断循环的。
“落叶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描述的也正是这一生态现象。
面目全非——变态发育样子跟以前完全不同。
类似于变态发育,其幼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与成体显著不同。
比如蚕、菜凤蝶等昆虫。
从表面看,“我已不再是我”就其本质而言,“我还是我”。
心血来潮——激素调节由肾上腺髓质分泌的肾上腺素可作用于心脏,是心跳加强加快,因增加心输出量而提高了血压,增强应急能力。
飞蛾扑火——趋光性飞蛾扑火的结果可想而知,最终只能是死路一条,自取灭亡。
飞蛾如此“视死如归”仅仅是动物先天性行为中的趋光性而已。
男女成语大全高中生物教案教学目标:1. 掌握男女成语的基本定义和使用方法;2. 增强学生对生物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3. 培养学生合作和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和掌握男女成语的含义;2. 能够灵活运用男女成语来描述生物现象。
教学难点:1. 辨析男女成语的使用场景和意义;2. 探讨男女成语与生物现象之间的关联。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男女成语的相关资料和例句;2. 制作男女成语卡片,便于学生进行记忆和练习;3. 准备一些生物现象的图片或实物,用于引出相关讨论。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生物的基本定义和分类;2. 通过分享一些男女成语,让学生猜测其含义。
二、讲解(15分钟)1. 介绍男女成语的定义和分类;2. 分别讲解男女成语的使用方法和意义;3. 展示男女成语的例句,并引导学生分析其含义。
三、实践(20分钟)1. 学生合作,分组讨论生物现象和对应的男女成语;2. 每组选择一种生物现象,用男女成语描述,并向全班进行展示;3. 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男女成语。
四、总结(10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2. 让学生分享对男女成语的理解和感悟;3. 强调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写作中的巧妙运用。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整理一份男女成语的使用情况和相关例句;2. 提醒学生在课外多加练习,提升对男女成语的运用能力。
教学反馈:1. 教师及时回顾学生在实践环节的表现和讨论结果;2. 鼓励学生发表感想和建议,促进课堂氛围的积极互动。
以上为男女成语大全高中生物教案范本,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成语俗语中的生物原理1.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适应环境)2.枯木逢春——温度等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3.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生——物的竞争关系;4.大树下面好乘凉——植物的蒸腾作用5.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动物的保护色;6.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水和无机盐对植物生长的作用;7.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天生会打洞,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生物的遗传现象;8.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9.桔生淮南为桔,生淮北则为枳——温度或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长的影响;10.山上多植树,胜似修水库,有雨它能吞,无雨它能吐——植物(森林)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重要性11.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生物的变异1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微生物(分解者)的分解作用或物质循环13.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草原生态系的恢复力和稳定性14.春色满院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植物的向光性15.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16.春风不度玉门关——海拔对生物的影响17.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光照充足,植物生长旺盛18.雨露滋润禾苗壮,万物生长靠太阳——植物生长与水、阳光的关系19.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鸟类的季节性繁殖和迁徙行为20.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藓植物的生长繁殖21.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营养生殖(扦插)22.孔雀开屏——动物的求偶行为(繁殖行为)23.蜻蜓点水——动物的繁殖行为24.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青蛙繁殖行为。
25.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生物的繁殖现象26.移花接木——嫁接,植物的营养(无性)生殖27.本是同根生——植物营养繁殖(无性生殖)28.忽如一日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植物开花受温度和光照影响29.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生物的呼吸(中耕松土促进根有氧呼吸)30.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捕食行为(青蛙的多少预测粮食是否丰收)31.牵一发而动全身——食物链中每种生物都有其重要地位32.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温度对叶绿素及花青素的影响33.飞蛾投火——生物的应激性(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34.优胜劣汰——自然选择35.鹦鹉学舌——动物的学习行为;36.开花结果——开花受粉后形成种子37.弱肉强食——种间关系中的捕食38. 叶落归根——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39.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生物的捕食40.鹊巢鸠占——生物的竞争41.作茧自缚——生物适应的相对性42.“望梅止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画饼充饥”、“惊弓之鸟”、“老马识途”——条件反射43.是药三分毒——药物都有一定的毒性和副作用44.树怕剥皮,不怕空心——树皮有运输有机物的筛管45.转基因超级鼠获得——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46.含羞草受碰后叶片合拢——生物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47.某人牙龈出血——缺乏维生素C48.有些作物的种子播种前要浸泡—-种子的萌发需要一定的水分49.朵朵葵花向太阳——生物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50.某人连续看书看电视操作电脑数小时——建议:每隔一小时休息一会,要远眺几分钟。
生物学成语知识点总结第一部分:动植物的成语1. 鱼龙混杂意思:形容人或事物杂乱无章,没有秩序。
例句:这个生态系统中鱼龙混杂,种类繁多,非常复杂。
2. 凤毛麟角意思:形容非常稀少,十分罕见。
例句:这种植物在野外已经成为凤毛麟角,非常珍贵。
3. 身临其境意思:亲身体验,亲身感受。
例句:只有亲身身临其境,才能真正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4. 难兄难弟意思:形容彼此知根知底,极为亲密的好朋友。
例句:这两种植物在自然界中难兄难弟,常常共生共存。
5. 如火如荼意思:形容繁忙而有序进行的样子。
例句:这个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相互作用,如火如荼,异常活跃。
6. 土豆胡萝卜意思:形容形影不离。
例句:这两种植物在土壤中生长,像土豆胡萝卜一样,密不可分。
7. 狐假虎威意思:指弱者借助强者的势力损害别人。
例句:这些捕食者在生态系统中狐假虎威,威胁其他生物的生存。
8. 鸡犬不宁意思:形容形势动荡,不宁静。
例句:这些捕食者进入生态系统后,鸡犬不宁,其他动植物都倍感恐慌。
第二部分:生物活动的成语1. 生龙活虎意思:形容神气十足,精力充沛。
例句:这个种群中的幼崽生龙活虎,非常有活力。
2. 滥竽充数意思:指没有真正本领,却混在其中充数。
例句:这个群落中有一些物种滥竽充数,对整个系统造成威胁。
3. 井井有条意思:形容井水不犯河水,各有分工,各行其是。
例句:这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井井有条,相互协调,相互制约。
4. 随波逐流意思:指随着潮流而动,没有自己的主见。
例句:这个种群中的一些个体总是随波逐流,没有明确的生存目标。
5. 自相矛盾意思:指互相矛盾,彼此不一致。
例句:这个生态系统中的一些环境变化自相矛盾,难以预测发展趋势。
6. 指鹿为马意思:指故意颠倒黑白,把鹿说成马。
例句:一些幼崽会指鹿为马,误导其他成年个体的行为。
7. 活龙活现意思:形容非常逼真,好像真的龙一样。
例句:这个动物标本制作的非常活龙活现,栩栩如生。
8. 守株待兔意思:形容不劳而获,依赖侥幸。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生物--课内成语积累
本文档将列举七年级上册生物课内出现的一些常见成语,以帮
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成语。
1. 爱屋及乌:喜爱屋子的颜色和样子,也就喜欢了里面的乌鸦。
比喻由于对某一事物的喜爱和欣赏,而对与之有关的其他人或物也
有好感。
2. 忍辱负重:忍受屈辱、承担重担。
形容能忍受辱骂、委屈,
肩负重任。
3.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塞翁失掉了一匹马,但这反而带来了好处。
比喻就算一时的损失,也许会有后来的收获。
4. 一见如故:第一次见面就像老朋友一样。
形容双方情投意合,非常投契。
5. 名落孙山:研究考试没有考上。
比喻考试没有成功,名次排在别人之后。
6. 一帆风顺:帆船顺利行驶。
比喻事情一帆风顺,没有阻碍、困难。
7. 功成名就:成功并且获得了名声。
以上是七年级上册生物课内常见成语的一部分,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些成语的意思和用法,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学习成绩。
希望同学们能够善加利用,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和表达中。
视而不见——保护色;望而生畏——警戒色;以假乱真——拟态;移花接木——嫁接;鹦鹉学舌——模仿行为;孔雀开屏——求偶行为;望梅止渴——条件反射;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竞争;无中生有——隐性;有中生无——显性大树之下无丰草,大块之间无美苗——植物的竞争性烟台苹果莱阳梨,比不上潍坊的萝卜皮——品种的地区适应性大树下面好乘凉——用于水分代谢(蒸腾作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植物类群之一:苔藓“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考察动物的保护色;“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
”考察水和无机盐对植物生长的作用;“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考察遗传现象;“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
”考察生态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知识,还有“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桔生淮南为桔,生淮北则为枳”考察温度对生物生长的影响;“山上多植树,胜似修水库,有雨它能吞,无雨它能吐。
”考察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重要性;飞蛾扑火——生物的应激性触目惊心——生物的神经、激素调节孔雀开屏——动物的求偶行为蜻蜓点水望梅止渴——生物的条件反射“一朝被蛇蛟,十年怕井绳”,“画饼充饥”“惊弓之鸟”“老马识途”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生物的遗传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生物的变异相依为命——生物的共生癣疥之疾(纤芥之疾)——生物的寄生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生物的捕食鹊巢鸠占——生物的竞争作茧自缚——生物适应的相对性一山不容二虎——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叶落归根——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一方水土育一方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草原生态系的恢复力稳定性春色满院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向光性忽如一日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植物开花受温度和光照影响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排汗散热,汗的无机盐和尿素供植物生长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营养生殖春风不度玉门关———海拔对生物的影响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条件反射(谚语)瑞雪兆丰年———低温冻死许多害虫;稻花香里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益虫、害虫与丰收;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用生物学的观点分析一山不容二虎一山不容二虎是指在一个地方只能容纳一个较强者而不能同时容纳两个强者的情况。
这个成语暗喻一种竞争、斗争的态势,在生物学中,也存在着许多类似的现象。
通过生物学的观点,我们可以对一山不容二虎这个成语进行分析。
首先,从物种角度来看,生态系统中存在着强者生态位和弱者生态位的概念。
世界上的物种竞争资源和生存空间,一些较强的物种会占据较强者生态位,习得更多、更好的资源,而弱者只能生存于较弱者生态位,采取较差的生活策略。
这种竞争和排斥的现象使得只有一个物种能够占领其中一地区的资源,并发展壮大。
其次,从个体角度来看,生物体本身的需求和适应能力也会导致一山不容二虎的局面。
生物体为了生存和繁衍后代,不断适应环境、快速获取资源,使得强者更有生存能力,相对较弱的个体往往被淘汰。
在动物群体中,最适应环境和最优秀的个体能够获得更多的繁殖机会,进一步推动优势基因更频繁地传递给下一代。
这种选择性适应和淘汰的过程,会使得一个个体或一类个体在其中一地区占据主导地位,其他个体无法生存下去。
再次,从进化的角度来看,生物进化的过程也可以解释一山不容二虎的现象。
进化是物种为适应环境而不断变异和选择的过程。
在进化过程中,相互竞争的物种通过演化逐渐形成对环境的适应性,从而取得优势。
如果一个地区已经存在了一个适应性较强的物种,其他竞争者进入这个地区就会受到排斥和消灭。
这是进化中的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的原则。
最后,人类社会也是一个生物体系,在社会生态中也存在一山不容二虎的情况。
在社会竞争的过程中,只有那些具备优秀能力和适应环境的人才能够在职场、学术界等领域中占据主导地位,而较弱者则可能被淘汰。
这种社会竞争和淘汰的过程,也遵循着一山不容二虎的规律。
综上所述,一山不容二虎这个成语在生物学中有着类似的理论支撑。
无论是从物种、个体、进化还是社会的角度来看,都存在着资源争夺、竞争和淘汰的过程。
只有适应环境并具有一定优势的生物才能够在一定地区占据主导地位,其他竞争者则会被排斥或淘汰。
与生物学相关的成语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它可以通过一个或多个具体的词语来表达一种情感、思想或理念。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与生物学相关的成语既丰富又有趣。
本文将介绍几个与生物学相关的常用成语,并探讨它们的含义和起源。
1.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一句描述学问修养高强的成语,也可理解为多读书可以提高写作水平。
生物学是一门广泛的学科,涵盖了生命的起源、演化、结构和功能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广泛阅读生物学相关的书籍,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重要发现,从而在生物学的领域中下笔如有神。
2. 各有所长这是一句形容不同事物或个体各具有各自的优势和特点的成语。
在生物学中,每个生物都有其独特的适应性和生存优势。
不同的物种在形态、生理和行为上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
例如,在食物链中,每个环节都有不同的生物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形成了生态平衡。
3. 井底之蛙这是一句形容见识狭窄的成语,也可以解释为一个人对外界事物认识的局限性。
生物学是研究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共同进化的学科,对于生物多样性有宏观的了解是非常重要的。
仅仅局限于自己所见或所知,就像井底之蛙。
只有不断开拓视野,了解不同生物及其相互作用,我们才能真正理解生命的奥秘。
4. 人山人海这是一句形容人群拥挤、人数众多的成语。
生物学研究了地球上数以亿计的生物种类。
人类作为地球上的一种生物,与其他生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正如人山人海一般,地球上各种各样的生物构成了一个巨大的生物群体。
了解并尊重其他生物的存在和重要性,能够更好地保护和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
5. 杨柳依依这是一句形容景色优美、万物生机勃勃的成语。
生物学涉及到生命的起源和演化以及生命的各个方面。
自然界中,我们可以看到植物和动物展示出不同的外表和特性。
例如,杨柳的优美姿态和细长的枝条给人带来了一种宁静和舒适的感觉。
这个成语形象地描述了生物的生命力和美丽。
6. 见风使舵这是一句形容灵活应对变化的成语,也经常用来形容策略上或行动上的调整。
与生物学相关的成语
以下是与生物学相关的成语:
1. 枯木逢春:形容生物适应环境,体现了生物在面临生存挑战时所展现出的强大生命力。
2. 画龙点睛: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突出文章或讲话的实质,使内容更为生动有力,反映出生物在演化过程中,关键基因的变化往往能够决定物种的生存和繁衍。
3. 鸡毛蒜皮:比喻无关紧要的琐碎事情,然而这些琐碎事情在生物的演化过程中,可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生物的生存和繁衍。
以上是与生物学相关的成语,它们从不同角度诠释了生物学的奥秘和复杂性,让我们对生物学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成语中的科学知识中国成语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
一些成语还融入了科学知识,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科学原理的深刻认识。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成语中的科学知识,了解这些成语背后的故事和科学内涵。
第一个成语是“牛郎织女”,这个成语源自于中国古代的传说故事。
相传,在天上有颗星叫做织女星,织女星上住着织女仙女,她善于织布,端庄美丽。
而在天上的另一个星球上,有一个名叫牵牛的仙童,他耕田放牛十分勤劳。
有一天,织女和牵牛相遇相爱,他们结为夫妻,但上天神仙不允许他们在一起,于是将他们分开,只允许每年农历七月七日在天河相见。
人们后来用“牛郎织女”来比喻分离的恋人,也寓意着人们对于永恒的爱与挚爱的向往。
在科学知识方面,“牛郎织女”的故事也涉及到了天文、星象和时间概念。
天河即为银河系,织女星和牵牛星则分别代表了织女座和牛郎星座,在七月七这一天,这两个星座之间的距离最近,所以人们能看到它们相遇的景象。
而这也正是由于地球公转与星球自转以及星球间的运动规律造成的。
这个成语既传承了古代的爱情传说,也蕴含了古人对天文学的探究和认识。
第二个成语是“一箭双雕”,这个成语即为指一箭射中两雕。
源自于战国时期的一则故事。
讲述了楚国使者出使秦国,带去一支羯雀(古代指一种小而美丽的鸟)。
楚使说:“用这支羯雀去打一箭,如果能打中,便是一箭双雕。
” 秦国相信他的身手,遂命随侍的人发箭,果然一箭打中了两只羯雀。
引申义为一举两得、一举双全。
在科学知识方面,“一箭双雕”也涉及到了生物学中的动物解剖学。
射中两只羯雀的箭表现出了极高的技巧和精准度。
而在现代生物学研究中,解剖学是重要的实验手段之一。
通过对动物的解剖,可以深入了解其内部结构和器官功能,有助于科学家们进行科学研究。
成语“一箭双雕”在这里也反映出了古代人对生物学的探究和认识。
第三个成语是“如鱼得水”,这个成语源自于《列子·汤问》:“汤,得于大泽;鱼,得于小泽。
如鱼得于小泽,可以适大泽;鸟,得于天;兽,得于山。
教育艺术广场:©谈传统文化在生物教学中的渗透◎陈鑫华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围绕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中国传统文化全方位地融入初中生物 教学中,一方面能促进生物学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合,提高 学生的核心素养;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一、 成语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成语是我国广大劳动人民在劳动生活中总结出来的宝 贵语言财富,具有文字简练、意味深长、蕴含着丰富有趣的 生物学知识等特点。
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章第三 节《植物体结构层次》,课后练习第二题中提到“藕断丝连”这个成语,通过分析可以得出:成语中的“丝”是输导组织 中的导管。
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六章第三节《神经调节的 基本方式》,课文说明复杂反射时用“望梅止渴”这个成语 引入,让学生分析成语中蕴含的复杂反射的生物学知识,进 而引导学生思考,复杂反射与简单反射的区别,对比反射的 类型,明白人与动物体反射的本质区别。
在本课课后练习选 择题2的选项中出现了“谈虎色变”这个成语选项,该成语 选项包含了与语言文字有关的反射,而此种反射又是复杂反 射中最复杂的人类特有的反射,学生通过分析后也能区别。
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四节《鱼》,讨论鱼与人类生 活的联系时,用“竭泽而渔”这个成语告诫人们不能只图眼 前利益,不顾长远发展,对鱼类等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合 理,在学习生物学知识中提高环境保护、循环利用等意识。
二、 谚语、俗语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我国谚语、俗语资源丰富,它们大多是对生物现象的生 动反映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精辟概括。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 二章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食物链和食物网部 分,课文内容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大鱼吃小鱼,小 鱼吃虾米。
”描绘了一个简单的生态系统。
教学中,可以让 学生写一写食物链,找一找这条食物链里缺少什么部分,巩 固食物链的相关知识。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章第一节《种子的萌发》一 课中,弓丨入了“一年之计在于春。
与生物学有关的成语、诗词、俗语视而不见——保护色;望而生畏——警戒色;以假乱真——拟态;移花接木——嫁接;鹦鹉学舌——模仿行为;孔雀开屏——求偶行为;望梅止渴——条件反射;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竞争;无中生有——隐性;有中生无——显性大树之下无丰草,大块之间无美苗——植物的竞争性烟台苹果莱阳梨,比不上潍坊的萝卜皮——品种的地区适应性大树下面好乘凉——用于水分代谢(蒸腾作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植物类群之一:苔藓“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考察动物的保护色;“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
”考察水和无机盐对植物生长的作用;“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考察遗传现象;“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
”考察生态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知识,还有“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桔生淮南为桔,生淮北则为枳”考察温度对生物生长的影响;“山上多植树,胜似修水库,有雨它能吞,无雨它能吐。
”考察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重要性;飞蛾扑火——生物的应激性触目惊心——生物的神经、激素调节孔雀开屏——动物的求偶行为蜻蜓点水望梅止渴——生物的条件反射“一朝被蛇蛟,十年怕井绳”,“画饼充饥”“惊弓之鸟”“老马识途”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生物的遗传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生物的变异相依为命——生物的共生癣疥之疾(纤芥之疾)——生物的寄生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生物的捕食鹊巢鸠占——生物的竞争作茧自缚——生物适应的相对性一山不容二虎——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叶落归根——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一方水土育一方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草原生态系的恢复力稳定性春色满院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向光性忽如一日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植物开花受温度和光照影响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排汗散热,汗的无机盐和尿素供植物生长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营养生殖春风不度玉门关———海拔对生物的影响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条件反射(谚语)瑞雪兆丰年———低温冻死许多害虫;稻花香里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益虫、害虫与丰收;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成语中的生物学知识
阅读天地
0518 2120
成语中的生物学知识
老马识途
老马识途主要靠视觉和嗅觉,其中嗅觉尤为重要。
马的鼻腔较大,嗅觉细胞多,其嗅觉发达。
草原上的马能辨别出大气中含有的微量水汽,靠嗅觉可以找到数公里以外的水源。
马经常打响鼻,尤其在夜间赶路时更为突出,这样可以排除鼻腔异物,保证呼吸道畅通,有利于保持灵敏的嗅觉,能更准确地识途。
守株待兔
兔眼大而圆,侧生便于观察两侧和身后动静。
其两眼的视野不能重叠,并且兔的视觉没有立体感,不能准确判断距离,快速奔跑时,则可能撞到树干上。
飞蛾扑火
生物具有应激性。
趋光性是应激性中的一种。
飞蛾常根据月光导航,若以灯光来导航,则飞行轨迹不是直线,而是一条不断弯向灯光的等角螺线,结果越飞离火越近,最后投火身亡。
南橘北枳
生物的性状由遗传和环境条件共同决定。
相同的遗传物质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表现不同的特征,于是便有“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说法。
作茧自缚
蛾类结茧,能抵御不良环境,保护自身。
这是生物的适应性。
但是遇到金小蜂时,悲剧就发生在茧上,金小蜂正是借助于茧对棉铃虫的束缚作用,顺利将卵产于它的体内,这样棉铃虫的“作茧”反而变成了“自缚”。
华而不实
某些化学元素能影响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例如硼能促进花粉的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当柱头和花柱中积累了硼时,有利于受精作用的顺利进行。
在缺少硼时,花药和花丝萎缩,花粉发育不良,只开花却不能受精结果,故华而不实。
(。
在生物教学中,适时恰当地运用成语,能够形象地解释一些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变枯燥为生动,使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现总结如下,以供参考。
千篇一律——细胞的有丝分裂,其特点是染色体复制和均分。
正常情况下,不论细胞分裂多少次,染色体数目不变,保证了亲子代遗传性状的稳定。
改头换面——胚后发育中的变态发育,能够在短时间内形成一个与幼体面目全非的自己。
一分为二——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
华而不实——植物体缺少元素硼而出现的现象。
缺硼时,花粉发育不良,植物虽开花,却不能受粉,很难形成种子。
时隐时现——连续分裂的细胞,染色体和染色质形态的变化。
吞吞吐吐——细胞内吞作用和外排作用,是大分子和颗粒性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无中生有——光合作用中的物质变化,绿色植物能把二氧化碳和水(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糖类。
根深叶茂——根深才能充分吸收水和矿质离子,使二者最大限度地参与生命活动,保证植物茁壮成长。
瞬息万变——新陈代谢,即生物体内数量众多、反应迅速的化学变化。
川流不息——高等动物和人的循环系统,负责运送各种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
津津有味——唾液中淀粉酶的作用,能把淀粉分解成麦芽糖而使味蕾感觉到甜味。
移花接木——植物的营养生殖方式。
通过扦插、嫁接等方式来繁殖花卉和果树。
-不攻自破——卵生生物的个体发育。
是指胚胎发育到一定阶段后,幼体破壳而出,进入胚后发育。
无师自通——动物的先天性行为。
包括趋性、非条件反射和本能。
六亲不认——动物后天性行为中的印随。
例如,刚孵化的小天鹅,会紧跟它所看到的第一个大的行动目标(可以不是双亲)。
惊弓之鸟——鸟类的条件反射。
画饼充饥——人的条件反射。
开花结果——开花受粉后形成种子,种子产生生长素促进果实的发育。
供不应求——异化大于同化。
如人的甲状腺机能亢进。
言传身教——高等动物和人的后天性行为,使个体通过学习和经验积累以更好地适应环境和社会。
一枝独秀——植物的顶端优势,即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