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图书馆建筑评析
- 格式:ppt
- 大小:13.53 MB
- 文档页数:17
1 项目简介国家图书馆是文化部直属社会公益性事业单位,是一家综合性研究图书馆,同时又是综合性公共图书馆。
南区(一期)工程于1987年正式开馆,总建筑面积约140 000m2,由15栋单体建筑组成建筑群体。
二期工程建成后,南区(一期)主要服务以科学研究型人群为主,二期以公共性服务为主。
南区(一期)工程占地7.42ha,绿地率30%。
主馆区布置在东西侧及南侧,行政区布置在北侧,展览厅与报告厅在东侧,动力站房在西北侧。
2 国家图书馆一期维修改造工程总体改造原则1)本次维修改造工程的原则是:在保持原建筑结构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外观修缮见新,功能调配合理,陈旧设备更新,系统配置完善,节能改造见效,馆藏图书安全”。
2)通过维修改造,使建筑物外观基本保持原有建筑风格;内部使用功能得到优化和保障;使用环境进一步舒适、环保和节能;管理进一步便捷高效;设施更加先进、安全、可靠。
3)在建筑整体格局上,维修改造要充分尊重原有建筑的风貌和结构体系。
4)该建筑自投入使用至今20多年,相比当初的设计规范,现行规范已发生很大变化。
本次改造应在尊重历史、尊重建筑现有条件的情况下,分析存在的问题,分析各系统改造的可行性,进而得出科学合理的改造方案。
5)根据图书馆事业发展,国家图书馆正在对一期、二期、古籍馆的业务格局进行重新合理规划。
3 技术难点3.1 需执行新规范、新标准国家图书馆设计于上世纪80年代,2011年改造时现行规范与建造时的规范相比已经发生很大变化,现场踏勘时发现多个位置采用铝质电缆,腐蚀、老化严重。
重新设计时需执行《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 16-2008)、《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 50116-98)、《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2004)(设计时2013版未出)、《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45-95)(2005年版)等现行规范。
对比老规范,新规范在理念上更新很大,引入了很多新产品、新技术,电气专业在考虑机房、管井及强弱电系统的配置情况时,必须严格执行新规范。
国家图书馆知识点总结一、国家图书馆的定义及作用国家图书馆是指由国家主管机关直接管理的图书馆,它是国家文化设施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国家文化遗产的保存者和宣传者。
国家图书馆的主要作用包括:1.收集、保存、整理和宣传国家重要的文献、图书和资料;2.开展学术研究和教育活动,为学者、研究人员和广大读者提供知识的来源和支持;3.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国际文化交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4.推动信息科技与图书馆事业的协同发展,实现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和运营。
二、国家图书馆的历史演变国家图书馆起源于古代的皇家藏书楼和宫廷图书馆,最早的国家图书馆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古代图书馆-秦始皇的始皇图书馆和汉武帝的太学。
随着世界各国的图书馆学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发展,国家图书馆的地位和作用逐渐得到了加强。
现代国家图书馆以法国国家图书馆和英国国家图书馆为代表,其影响和地位已远远超越了古代的皇家图书馆。
三、国家图书馆的建筑特点国家图书馆的建筑通常具有宏伟壮丽的特点,既要体现国家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传统,又要具备现代化的设施和功能。
现代国家图书馆建筑通常采用复合式结构和绿色环保的理念,注重图书馆的空间结构布局和环境氛围的营造。
例如,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图书馆楼采用了大跨度的穹顶结构和玻璃幕墙设计,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四、国家图书馆的藏书特点国家图书馆的藏书通常包括重要的文献和图书,例如国家法律、法规、历史档案、文学名著等,同时也包括一些特色藏书和稀缺珍贵的古籍文献。
现代国家图书馆还应加强对数字资源和网络信息的整合和利用,发挥其在知识管理和信息服务方面的优势作用。
五、国家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国家图书馆的服务功能主要包括公共阅览、文献检索、数字化服务、学术交流和文化展览等。
国家图书馆还应根据读者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不断改进和拓展其服务内容和形式,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六、国家图书馆的管理与运营国家图书馆的管理与运营通常由国家图书馆委员会或专门机构负责,其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应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图书馆事业的规范标准。
中国图书馆的设计理念是
中国图书馆的设计理念。
中国图书馆的设计理念是融合传统与现代,注重文化传承与创新,以及服务社会大众的需求。
中国图书馆的设计理念不仅仅是建筑的外观和内部布局,更是对文化传统和社会发展的深刻理解和回应。
首先,中国图书馆的设计理念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图书馆一直被视为知识的殿堂和文化的守护者。
因此,中国图书馆的设计通常会融入传统建筑风格和文化元素,如古典园林、传统书法和绘画等,以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韵味。
同时,中国图书馆也会注重收藏和展示古籍文献,以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
其次,中国图书馆的设计理念注重创新和服务社会大众的需求。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国图书馆的设计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
现代化的设施和技术被引入图书馆,以提升阅读体验和知识获取的便利性。
同时,中国图书馆也会结合社会需求,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教育培训,以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促进社会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总的来说,中国图书馆的设计理念是以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为核心,融合传统与现代,注重创新与发展。
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国图书馆的设计理念将继续为社会大众提供优质的文化服务,促进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贡献力量。
浅谈国家图书馆古籍馆的收藏与库房建设作者:刁其麟来源:《时代经贸》2013年第04期【摘要】国家图书馆古籍馆,是海内外汉语普通古籍最大的收藏地。
保护好这些古籍,是我们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本文从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库房的建筑、库房环境的温湿度条件、光照条件、防火分区、消防安防等库房建设的历史发展入手,对国家图书馆古籍馆的古籍保护工作进行多方位的介绍。
【关键词】古籍馆;收藏;库房建设;古籍保护国家图书馆前身是建于清代的京师图书馆。
1909年9月9日宣统皇帝御批兴建京师图书馆,馆舍设在北京广化寺,1912年8月开始接待读者,1916年正式接受国内出版物呈缴本。
1931年文津街馆舍落成,即国立北平图书馆,1951年更名为北京图书馆。
1987年10月6日,北京图书馆新馆在紫竹院北侧落成,1998年12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北京图书馆更名为国家图书馆,文津街馆舍成为国家图书馆分馆,2006年1月更名为国家图书馆古籍馆。
古籍馆收藏有明代中后期至1911年以前书写、刊印的古籍文献,同时也收藏了1911年以后出版的具有古典装帧形式,反映中国古代文化内容的线装书及少量的平装书。
就古籍馆的藏书版本而言,有稿本、抄本、活字本、石印本、影印本,其中有不少是著名藏书家和知名学者的藏书和用书。
就古籍馆的藏书内容而言,包含有经、史、子、集、诗赋、铭、箴、天文、医术、释道、经济、技术等;品种繁多,内容丰富,几乎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个个方面,而且自成体系。
其中所藏大批清中后期及民国时期的档案资料、人物传记、墓志铭、文集、戏曲唱本、契约文书等,都是研究中国近代史的珍贵资料。
另外普通古籍藏书除日本、朝鲜以外,还有纽约、新加坡、巴黎、越南和意大利纳玻里等地印制的中文古籍,古籍馆经长年积累现藏书总量达150万余册,其藏量宏富,成为海内外汉语普通古籍最大的收藏地。
这些珍贵古籍记载着中华文明,凝聚着民族智慧,不仅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更有着异常丰富的历史文献价值,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保护好这些古籍,是我们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北京丰台附近好玩的地方
1.国家图书馆
国家图书馆位于丰台区南四环中路,是中国最大的图书馆,也是中国唯一一座集文献信息中心、教育中心和知识创新工程中心于一体的特大型综合类图书馆。
图书馆总建筑面积53880平
方米,由主馆、副馆、展览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等组成。
其中主馆建筑面积为2万平方米,共五层,高25.8米。
馆舍宏伟壮观,设计新颖,造型别致。
2.卢沟桥
卢沟桥位于北京西南五公里处,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作和珍贵历史文物。
它始建于金代,原为中国北方著名的大石桥,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
它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主义和民族
精神的象征。
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有重要地位,为人们观赏、研究北京古代建筑艺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3.永定河文化博物馆
永定河文化博物馆位于丰台区卢沟桥文化旅游区内,占地面积1.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
该博物馆是以展示永定河文化为主题的大型综合博物馆,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展览大厅、游客服务中心等。
—— 1 —1 —。
中国国家图书馆简介中国国家图书馆是中国的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旧称北京图书馆,一般简称“国图”。
裙楼分布在主楼两侧,并形成两个面积甚大的天井,天井内为花园,形成楼中有园的独特景致,群楼地上5层底下1层,分布着图书馆的各个功能单元,设有个各具特色的阅览室46个,其中开架阅览室23个,日均可接待读者六、七千人次。
该建筑还曾被评为“八十年代北京十大建筑”榜首。
包括北海公园附近的文津街分馆,馆舍面积共17万平方米。
国家图书馆每年大约要接待海内外读者400多万人次。
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宏富,品类齐全,古今中外,集精撷萃。
作为国家藏书机构,中国国家图书馆依法接收中国大陆各出版社送缴收藏的出版样书,此外还收藏中国大陆的非正式出版物,例如各高校的博士学位论文均在中国国家图书馆的收藏之列。
是图书馆学专业资料集中收藏地和全国年鉴资料收藏中心。
从藏书量和图书馆员的数量看,中国国家图书馆(即北京图书馆)是亚洲规模最大的图书馆,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图书馆之一,是世界著名的国家图书馆。
中国国家图书馆的藏书可上溯到700多年前的南宋皇家缉熙殿藏书,最早的典藏可以远溯到3000多年前的殷墟甲骨。
国家图书馆的馆藏文献中珍品特藏包括善本古籍、甲骨金石拓片、中国古旧舆图、敦煌遗书、少数民族图籍、名人手稿、中国少数民族文献、革命历史文献、家谱、地方志和普通古籍等260多万册(件)。
外文善本中最早的版本为1473-1477年间印刷的欧洲“摇篮本”。
这部分藏品极为珍贵,闻名遐迩,世界瞩目。
截至到2005年,中国国家图书馆的藏书容量达2500多万册,其中价值连城的古籍善本就有200余万册,著名的《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举不胜举。
其中尤以“四大专藏”即“敦煌遗书”、“赵城金藏”、“永乐大典”和“文津阁四库全书”最受瞩目。
2007年6月8日,中国国家图书馆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
中国国家图书馆简史国家图书馆有悠久的历史。
中国古代西周的盟府、秦代阿房宫的藏书可视为古代国家图书馆的雏形。
中国国家版本馆文瀚阁设计理念
中国国家版本馆文瀚阁的设计理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 传统与现代融合:文瀚阁作为中国国家版本馆的标志性建筑,旨在展示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性和现代出版产业的活力。
设计师将传统的古代建筑元素与现代的建筑技术相结合,使建筑在外观上既具有中国传统建筑的气息,又具备现代建筑的功能与舒适性。
2. 呼应自然环境:文瀚阁的设计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建筑外观采用了保留原有地形的设计,让建筑与周围山水自然景观相融合。
建筑物使用环保材料,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建筑内部也采用了自然采光与通风系统,使馆内的空气清新,自然光线充足。
3. 体现内容文化:文瀚阁的设计注重展示出版文化的内容魅力。
建筑内部结构设计灵活,满足各种不同类型的展陈需求,通过多媒体与互动装置,将版权、出版的历史、现状以及发展趋势等内容进行展示。
建筑外部还设计了大型屏幕进行实时播放各类出版文化内容,吸引游客的兴趣。
总的来说,文瀚阁的设计理念在于打造一个融合传统与现代、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以内容文化为导向的展示空间,使中国国家版本馆成为展示中国出版文化魅力与创新力的重要窗口。
我国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建筑赏析一、概述我国国家版本馆作为我国版权发展的重要载体,为了更好地推广版权文化,于2019年在杭州建成了分馆。
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相结合的典范,我国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的建筑设计引人注目,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全面的评估与赏析。
二、建筑外观我国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的建筑外观设计充分融合了我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建筑美学,建筑立面采用了我国古典建筑中常见的斗拱和檐角,结合了现代建筑的简约风格,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貌。
建筑上的雕刻和装饰也充分展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让人仿佛置身于古代建筑艺术的魅力之中。
建筑整体造型简洁大方,体现了现代建筑的线条美和功能美。
这样的设计既展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又符合了现代建筑的审美需求,给人一种古朴与时尚并存的视觉享受。
三、建筑内部空间进入我国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内部空间,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宽敞明亮的大厅,整体采用了现代简约的设计风格。
大厅中央的圆形穹顶设计,寓意着版权文化的源远流长,令人感叹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大厅内的装饰艺术品以及展示区的布置也充分展示了我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版权文化的结合,使人们在品味文化的也能感受到现代版权事业的发展和成就。
四、功能与意义我国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作为版权文化的重要展示场所,不仅是版权保护和传播的重要载体,更是我国版权事业发展的重要窗口。
其建筑风格的独特性和内部空间的设计理念,充分展示了我国版权事业的蓬勃发展和极高的文化自信。
杭州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我国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的建成也将为杭州的文化事业注入新的活力,成为促进地方文化繁荣发展的新引擎。
五、结语我国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的建筑赏析,展现了传统与现代、古朴与时尚的完美融合,让人感受到了我国版权事业的强大活力和辉煌成就。
建筑设计的精湛,内部空间的体现,都体现了对我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版权事业的尊重和发展。
相信我国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将成为杭州乃至全国文化建筑的标志,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创新发展贡献力量。
中国国家图书馆方案中国国家图书馆是中国最高级别的全国性综合性图书馆,是中国三大国家级图书馆之一,也是亚洲最大的综合性图书馆之一。
它承担着全国文献收藏、保管、利用和服务工作的重要使命,同时还肩负着推动文明进步、民族团结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责任。
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国家的需求,中国国家图书馆于1999年启动了新馆设计方案,经过多方的论证和比选,最终确定了由央广设计院的杨福生院长领导设计的方案。
新馆设计方案以“知识之光,人类未来”为主题,以建筑自身为载体,推进信息文化的发展,服务社会民众的需要。
方案设计采用了“知识之树”的意象进行设计,使人们在图书馆走进时,能够感受到浓浓的文化气息,仿佛置身于知识之森。
建筑立面的“树叶”形象是设计者对图书馆内的个个书架的再现,象征这里的每一个读者在书架中寻找知识的心境。
馆内由外高内低的楼梯相互联系,也从视觉上形成了一棵巨大的知识之树,为广大读者提供了很好的获取信息和交流的场所。
新馆建筑分为东、西两个部分,分别为国际交流中心和国内开放服务区。
国际交流中心一侧的塔楼高度为78米,含地下3层,地面17层;国内开放服务区一侧的建筑高度为50米,含地下2层,地面11层。
整个图书馆的总建筑面积达到了20万平方米,总投资额高达10亿元人民币,位于中国北京市西城区中关村南大街。
新馆采用的是多层次开放式平面组合方式,对内围绕于中心阅览室,对外采取中轴线布局,愿以这样的建筑形式,使整个新馆达到科技与文化、功能与艺术的统一。
在内部设计上,新馆规划了数字化信息阅览区、音像信息阅览区、报刊阅览区、古籍文献专区、专题图区、少儿阅览区、论文阅览区、综合服务区、学者文化交流中心等。
新馆设有3个地下停车场,可停放1500余辆车。
此外,新馆配备了仪器设备齐全的发掘学、宗教学、文化学等学科的研究室,设有一座700座的报告厅和多个教室,提供了必要的学术交流和培训设施。
总的来说,中国国家图书馆方案的设计旨在为广大读者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和全方位的知识服务,为中国的文化和知识事业做出更加重要的贡献。
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历史与发展中国国家图书馆是中国最大的图书馆,也是世界顶尖的图书馆之一。
它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源,包括纸质图书、电子图书、期刊、报纸等,能够为广大读者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
在近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国家图书馆经历了无数次的变革和发展,不断推进新技术、新服务、新模式,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历史沿革中国国家图书馆的成立可以追溯到1909年,当时北洋政府创立了京师图书馆,创始人是梁启超。
在此基础上,1931年成立了民国图书馆,收藏了大量珍贵的古籍,成为迄今为止规模最大、藏书最丰富的图书馆。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民国图书馆改名为中国国家图书馆,同时成为新中国成立後中央重要的文化机构。
1958年,中国国家图书馆开始大规模建设,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之一。
在建馆初期,中国国家图书馆开展了大规模的海内外搜集书籍的运动,其中包括了中外各类出版物、地方志、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图书、少数民族文字文献、民间出版物等,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1973年,中国国家图书馆的馆舍始建新址,2019年,新馆舍竣工后,中国国家图书馆重归于位,恢复了它的地位和荣誉。
二、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建筑与藏书中国国家图书馆的现代化建筑规模宏大,总建筑面积达17万平方米,这座图书馆被誉为“世纪之馆”,展现出我国现代文化建设的成就。
同时,中国国家图书馆的藏书量也在不断增长,目前,它的藏书已经超过了4224万册,其中珍贵古籍就有300多万册,主要涵盖古代汉、藏、满、蒙、维吾尔等民族文字文献和各胡同流变等珍贵专著以及海内外各类专业书籍,几乎涵盖了中外所有的学科门类。
三、中国国家图书馆的科研成果中国国家图书馆也是中国图书情报界的重要科研机构,开展了大量创新性的研究工作,攻克了一批关键领域技术难题,打造出了许多世界一流的创新成果。
其中著名的科研项目包括“人民文学出版社新文化运动书目整理工程”、“中国现代文献研究与整理工程”、“中国古籍善本数字化技术研究与资源构建”等。
国家图书馆参观记我最近去参观了国家图书馆。
这是一座庞大而宏伟的建筑,位于北京市的中心地带,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之一。
它有近三千万册的藏书,馆内陈列了众多的文物和珍贵的书籍。
当我步入大厅的时候,我感到令人震撼的壮观。
整个大厅光线充足,宽敞明亮,空气流通。
巨大的圆顶让我的视线似乎变得更加开阔,我几乎能感受到丝丝微风从那里吹过。
整个空间充满了生气和活力,我很快被它所吸引。
国家图书馆在很多方面都非常出色。
它的馆藏非常丰富,不仅涉及到几乎所有领域的书籍,而且还藏有很多珍贵的文献资料。
它的藏书主要来自于购买、捐赠和交换,其中许多来自文化部、各省市的图书馆和学术机构。
此外,图书馆还有一些特别的馆藏,比如全国性和本地历史资料、一些官方文献文件以及中国和世界各地的稀有文献。
它的藏书总量在不断增加,每年都会有很多新的书籍被收入。
在国家图书馆,我看到了许多令人惊叹的书籍及其他文献。
其中有一些书籍是特别珍贵的,它们的保存是非常严格的。
在这些书籍的保存过程中,包括温度、湿度、损伤等因素都要得到严格的控制,以确保它们的保持与恢复。
除了书籍之外,这个地方还保存着许多有关全国名人和历史事件的文件和图片,这些都是宝贵的历史资料。
从这些文件和图片中,我可以看到中国自古以来的历史文化,从封建时代一直到现代化,包含了许多著名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照片、文章和资料。
除了馆藏,国家图书馆内还保留着许多古迹和让人惊叹的建筑。
在这些建筑中,许多都是很多年前设计的,但仍然能与建筑的现代发展相匹配。
这些建筑的设计为人们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和灵活性,使得其可以容纳大量的参观者和咨询者。
同时,它们也是一些文物和艺术品的展示,使得它们能够得到更多的推广和欣赏。
在我参观国家图书馆这一天,我遇到了非常多的人,包括学者、读者、咨询者和参观者。
我可以感觉到每个人对这个地方的深深热爱和敬意。
对于他们来说,这个地方象征着知识的殿堂,是获取知识和向人们传递知识的地方。
参观国家图书馆是一个非常启发性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