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生态型城市规划建设相关要点的探索
- 格式:pdf
- 大小:266.70 KB
- 文档页数:2
刍议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本文分析了生态城市的特点,生态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并对如何做好生态城市规划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生态城市;规划;设计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人口密集、交通拥挤、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问题十分严峻。
因而建设生态城市是全人类在2l世纪努力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
生态城市则是一个新兴的词汇和规划理念。
生态城市建设不仅要高水平、高质量地做好生态城市规划,而且要精心做好生态城市设计。
在规划、设计和实施建设中要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系统,同时也要保证城市建筑在整体规划设计中的协调及统一。
在最初的生态城市概念提出之前,就有过这个思想的雏形,如钱学森从中国山水画和古园林建筑中得到启发,提出了山水城市,提倡人与自然需在精神和物质的均达到和谐,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城市概念。
城市的用处不只利于人类,还利于同在一片天空下的其他生物。
一、生态城市规划的概念和价值.生态城市规划是基于城市生态学和环境经济学提出的新概念,以环境保护为关键,以城市管理为方法,以可持续发展为中心,以城市规划为背景,建立政府导向、公众参与和市场推进新机制,建设社会和生态保持和谐的新型城市。
由此可以这样概括生态城市规划的目标,即促进城市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以及破甫社会、经济和生态关系的协调发展。
进行生态城市规划所要依据的基本原则如图1。
提出此概念的价值在于:(1)有利于实现社会和自然整体系统的协调,保证城市发展速度和发展的质量同时达标,既满足城市发展对环境的需求,同时也满足居民对环境的需求,达到人、社会和自然的和谐;(2)有利于缓解自然资源及环境问题对城市发展的阻碍;(3)有利于改造传统产业,使之生态化。
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态产业结构;(4)有利于形成符合社会经济与生态协调运作的发展模式——利用本地资源条件为基础;(5)有利于加快城乡经济发展,建立良好的人居环境,形成浓厚的生态文化氛围;(6)有利于构建与城乡体系平衡的自然生态体系(以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生态承载力为依托);(7)有利于凸显生态经济的强势地位,保持经济发展的高速运行;(8)有利于解决人地矛盾、污染物排放及生态破坏等重点环境问题,形成良好的生活及创业环境;(9)有利于培育健康文明的生产消费方式,建立健康的自然与社会的生态关系,构造综合传统与现代文明的生态文明体系。
生态城镇规划与建设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对资源的消耗和环境污染也越来越严重,人们对绿色生态环境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生态城镇规划与建设成为了现代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
本文将从规划的角度探讨生态城镇的建设。
一、生态城镇规划的定义与意义生态城镇规划是指在城市化进程中,以建设生态城镇为发展目标,通过规划设计和技术手段,构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市环境。
其意义在于实现人与城市环境的和谐共处,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的生态文明水平。
二、生态城镇规划的原则和方法1. 因地制宜原则。
根据城市地理环境和经济社会条件,合理确定城市定位和功能,绿色空间比例和保护比例等指标。
2. 协同发展原则。
注重城乡一体化发展,统筹规划城市和农村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3. 节约利用原则。
注重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采取低碳、节能、环保的建设方式,优化城市布局和扩建方式,避免过度开发。
4. 以人为本原则。
注重人文关怀和公共服务,建立健全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和生态文明教育体系,提高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
生态城镇规划的方法包括:系统设计法、场地分析法、模拟技术和数据管理等多种技术手段,通过科技手段和实验研究来优化城市规划。
三、生态城镇建设的主要内容1. 创新城市设计。
在城市规划与设计上,运用创新技术和手段,提高城市环境的品质和可持续性,打造生态友好的城市形象,吸引人才和投资。
2. 优化交通网络。
构建便捷、低碳、环保的公共交通体系,实现城市交通可达性和宜居性的平衡。
3. 提高自然环境保护。
保护和修复城市生态环境,建立生态系统保护网络,促进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4. 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落实公共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政策,完善公共设施服务网络,提供更好、更全面、更便利的社会公共服务。
5. 推广低碳环保新生活方式。
倡导绿色低碳消费理念,提倡节约能源、减少碳排放、保护环境的新型生活方式。
生态城市知识:生态城市的城市发展和城市更新作为全球化时代中一个重要的城市发展趋势,生态城市已经成为人们探索城市发展和城市更新的重要方向。
生态城市不仅关注城市经济和城市建设,而且注重城市环境的维护和生态系统的保护。
本文将从城市发展和城市更新两个方面探讨生态城市的知识,以期更深入地了解生态城市的特点和意义。
一、生态城市的城市发展1.定义生态城市是拥有良好的环保和可持续性发展的城市。
在生态城市中,人类和自然环境之间建立了和谐的关系,城市内的资源和环境能够自给自足,城市的生态系统能够完整地维护和更新。
生态城市的城市发展需要兼顾城市经济、文化和环境等因素,它不仅关注城市的建设和经济发展,而且注重环境、资源和社会的可持续性。
2.特点生态城市的特点是综合性的,包括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
在城市规划方面,生态城市的规划需要考虑环境、资源、社会等因素,通过科学分析和合理规划,使城市规划符合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
在城市建设方面,生态城市需要考虑节能减排、环保等因素,通过绿色建筑、再生能源等手段,实现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
在城市管理方面,生态城市需要建立完善的环境和资源管理制度,加强对城市的监测和维护,确保城市的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3.意义生态城市的城市发展对于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生态城市可以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增强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提高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生态城市还可以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推动本地产业的升级和转型,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城市的城市发展也可以推动城市建设、管理、规划等领域的改进,提高城市的治理能力与服务水平。
二、生态城市的城市更新1.定义城市更新是指在城市内部对旧有建筑、街区、街道、城市设施等进行重新整合和更新,重构城市的空间形态,增强城市的经济、文化、社会和环保等方面的可持续性。
生态城市更新则是在城市更新的基础上,增加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生态监测等环节,保证城市更新的可持续性和生态环保性。
建设生态城市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措施,以下是一些建议:
1.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在建设生态城市之前,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包括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规划等。
这些规划应该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注重生态保护和环境质量。
2.加强生态保护:生态城市的建设需要注重生态保护,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
同时,需要采取措施防止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
3.发展绿色经济:生态城市的建设需要发展绿色经济,推广绿色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
同时,需要优化产业结构,推动能源消费的绿色化。
4.推广绿色建筑:绿色建筑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需要推广绿色建筑,提高建筑能效和资源利用效率。
同时,需要加强建筑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5.提倡绿色出行:绿色出行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方面。
需要鼓励市民采用公共交通、骑行、步行等低碳出行方式,减少机动车排放的污染。
6.建立生态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生态管理制度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保障。
需要加强环境监测和执法力度,推行生态标签和认证制度,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等。
7.提高公众参与度:生态城市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
需要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
同时,需要鼓励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生态城市建设。
总之,建设生态城市需要注重规划、生态保护、绿色经济、绿色建筑、绿色出行、生态管理制度和提高公众参与度等方面的工作。
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生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如何进行有效的生态城市规划当前,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城市化道路上的高速发展,城市化建设带来的人口、聚集、碳排放量等都是建立在现代城市基础上的,可是现代城市的持续发展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如何进行生态城市规划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有效的生态城市规划不仅可以提高城市环境质量,还能有效地解决城市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
一、环境科技和政策体系建设推进生态城市规划需要技术和政策体系支持,其中环境科技对于生态城市规划至关重要。
科技可以为城市的气象、气候、水循环、城市生态环境等多方面数据分析和模拟模拟提供支持。
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则是为生态城市规划的实施提供制度支撑。
例如,在选址和规划、建设过程中,政府可以制定出台反映环境保护和限制特定污染物质的法规含义,推进城市建设下的全面企业环境责任机制建立。
二、城市规划中的绿色途径城市规划中的绿色途径是实施生态城市规划的重要一环,通过自然与人造的环境结构共同作用下的城市规划指标,协调人与自然的平衡关系,同时力求对城市环境质量的提升与改善。
绿色途径主要包括河道疏浚、城市公园、城市建筑绿化等。
这些绿色途径的使用,不仅可以改善城市生活环境,还可以有效地抑制温室气体的排放。
按照绿色途径来规划城市,可以将城市布局组合成为一个漂亮的、具有人文气质的城市。
三、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统筹考虑在生态城市规划的过程中,需要统筹城市的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例如采取随着城市化步伐,疏解大城市人口向中、小城市发展的政策构建合理得城市发展轨迹。
此外,还需要推进能源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建立完善的废弃物的处理和回收系统,以及保护湿地等城市重要的生态栖息地。
四、结合人口的多元化需求促进城市化在推进生态城市规划中,需要针对人口多元化需求进行适应性调整,利用多样化的城市决策方式,引导人口远离过度垂直的城市架构,推行多样化的城市建筑。
通过提高城市建筑能源效率、避免土地浪费等方法,让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和谐,从而促进城市化发展和生态保护。
讨论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城市规划设计要点摘要:我国城市生态规划设计经过大量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果,同时在实践过程中也暴露出一系列的生态规划设计问题。
城市生态规划设计以生态学知识为基础,结合科学、系统的城市规划设计技术,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共同协调发展,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要认真研究城市内部生态环境关系,确定最佳的城市生态位置,才能确立最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设计方案。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生态城市;要点引言:在现代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中,我们应该明确现代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意义,然后积极地积极地建立起由环境、社会、经济构成的生态城市的具体的规划指标,在城市规划中积极做好现代生态城市的设计,在城市规划中积极建立城市生态化发展的重要的一批职能机构,在城市规划中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进行城市生态化规划,相信现代化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工作一定会圆满地完成,从而更好地为实现生态和谐宜居的园林城市的构建注入活力。
1、现代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意义城市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特征。
同时也是人类社会快速发展和进步下的一个文明产物。
既然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就必然在人为因素和自然条件因素上都会受到干扰。
所在对城市的规划中,这些因素会影响到城市规划设计质量状况。
城市规划一旦受到不好的影响势必导致一座城市失去生气和活力。
随着经济条件的不断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观念上的不断改进,就城市绿化和生态意识问题上,已经提升了一定的认识。
即在城市中实行生态化设计的这一理念得到了最广泛的认同。
我们所说的生态城市,实际上就是指的是积极地建立一个适宜于人居住和生态良性循环、繁荣昌盛,以及具有社会保障系统。
在这一个系统里,积极地提倡社会和环境高度的和谐,要求我们居住的环境安全、舒适、整洁。
在生态化城市建设中,生态城市规划是重要的一种手段,是重要的纲领。
积极地实现环境保护跟城市发展之间的可持续发展和协调,是生态城市规划的意义所在。
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城市规划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城市规划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生态城市规划是指在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城市发展相结合,实现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本文将对生态城市规划的概念、原则、方法和案例进行分析,以期为城市规划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生态城市规划的概念生态城市规划是指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城市发展相结合,实现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的规划理念。
生态城市规划的核心是要最大程度地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保持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生态城市规划不仅要考虑人类社会的发展需求,也要考虑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1. 可持续性原则:生态城市规划要以可持续性为原则,即在城市规划设计中要考虑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使城市在满足当前人类生活需求的也不破坏自然环境,不影响后代子孙的生存空间。
2. 生态保护原则:在城市规划设计中要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环境,减少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保持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3. 合理利用原则:在城市规划设计中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资源消耗,并且要推广循环利用的理念,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 生态景观原则:在城市规划设计中要注重营造生态景观,提高城市绿化率,增加绿地和公园数量,打造宜居的生态环境。
5. 社区参与原则:在城市规划设计中要注重社区居民的参与,尊重居民的意见和需求,使城市规划更加人性化,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1. 生态环境评价:在城市规划设计中要进行生态环境评价,对城市周边的生态环境进行科学评估,找出存在的问题和隐患,指导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2. 生态规划布局:在城市规划设计中要进行生态规划布局,合理规划城市空间结构,将生态保护区、绿地、水体等自然环境要素合理融入城市规划,提高城市的整体生态性。
3. 生态节能建筑:在城市规划设计中要推广生态节能建筑设计理念,采用绿色建筑材料和技术,降低建筑能耗,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提高建筑的环境适应性。
绿色生态型城市规划设计思路分析摘要:生态城市的绿化带是使城市更接近自然环境的媒介。
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动植物通过这个地方进入城市,有利于在城市中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增加城市的宜居性和居民的幸福感。
地方政府积极致力于生态和谐城市的建设。
合理的规划标准是建设的基础。
后续工作必须严格按照规划标准进行,这样才能按照规划顺利实施现代城市生态建设进程。
本文阐述了生态城市的概念,论证了生态城市规划的基本标准框架,并进一步阐述了生态城市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关键词: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初步研究介绍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得到了贯彻。
人们越来越重视城市规划和设计。
城市规划设计不是盲目发展,它需要有机结合当地的生态要素,符合自然规律,解决人文和科学问题。
城市规划设计基本遵循生态规律为主要概念,规划资本已纳入城市规划设计之中,形成了蓬勃发展的新形式。
为了确保城市的合理定位和科学发展,有必要围绕城市规划设计的原则和目标建设宜居城市,生态城市和健康城市,以促进城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绿色生态城市规划的概述生态城市建设必须有科学,高起点和切实可行的规划,将经济,社会,生态等因素纳入规划思想,并按照生态要求的原则进行生态规划。
这是城市生态发展的必然结果。
总之,它是社会和谐,经济效率和生态良性循环的一种人类住区形式。
自然,城市和人类融为一体,形成了互惠互利的共生结构。
1970年代,在研究过程中,前苏联的城市生态学家euniski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项目”中提出了生态城市的理论和模型。
也就是说,生态城市要“充分融合技术与自然,充分发挥人类的创造力和生产力,最大程度地保护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保护”人类住区。
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自然系统的和谐)。
2绿色城市的概念和发展2.1绿色城市的概念绿色城市就是要尽可能地消除城市污染,充分利用能源,在有限的城市空间内进行合理的规划,便利交通,建设安全和环境保护,与自然和谐相处。
城市规划中生态城市规划思路与方法摘要:在城市建设的现阶段,生态城市的规划与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
为了实现城市化的建设和发展,要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建设,提高城市的经济发展能力。
然而,在城市规划的现阶段,生态城市的概念已成为城市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有城市规划都应在不违反生态环境原则的基础上进行,同时在城市规划工作中,从城市规划和设计的重要性的角度出发,生态城市规划的概念将其纳入区域城市规划与设计澄清,提出生态城市规划的概念和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规划;生态设计;城市发展1生态城市规划的基本理念生态城市建设是生态城市规划顺利开展的重要基础。
科学的生态城市规划可以实现自然、经济和人的综合协调发展。
生态环境的协调是以生态协调为基础的。
此外,城市生态规划的编制,应当以国家颁布的有关政策、方针为依据。
同时要考虑城市的综合情况,包括城市的地理和自然条件。
同时,合理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使规划以最佳方式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的需要。
2生态城市规划现状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生态规划存在一些不足。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生活垃圾越来越多,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内容很多,加之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城市规划效率无法提高,阻碍了城市建设的发展。
目前,一些老城市和新城市无法实现更好的功能互补。
为了改善这种状况,避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有必要运用生态城市的概念,制定切实可行的建设方法。
帕克城可以促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这是当前城市发展中的生态文明形式,其内涵是实现生态价值。
其主要特点是建立以人与自然为基础的城市运行体系,突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发展。
另外,在土地空间规划的创新发展过程中,生态文明建设是重要组成部分,空间规划是国有土地规划发展的指南,是开展各种建设活动的基础。
3生态城市的规划思路生态城市实际上是一个综合系统。
充分利用城市的各种信息资源,能源和物力资源。
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的探讨1、引言我国的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城市化进程也越来越快,而建设生态型城市现在也得到了普遍的关注。
接下来,我们就对生态型城市的规划做一些简单的介绍。
以此来让大家了解到,生态型城市不仅仅是一个环境质量优秀发展科学的城市,更重要的是要对生态的保护和设计。
在建设生态型城市时,还要在设计和建设时对自然的生态基础进行充分的利用。
一个城市的建设是否科学,发展是否具有可持续性,直接影响这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传承。
城市就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和传承地。
同样他也是人们生活的乐园。
但是,目前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经济的发展。
那么,建立生态型城市,就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方法。
如何使城市得到持续的发展,我们就要注重城市的生态环境,治理城市污染,使城市健康发展。
这样才能使人们的生活环境更好。
目前生态城市已经成为国际公认的科学建设模式。
它对城市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指引作用。
2、我国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现状我国的城市建设目前存在很多问题,由于我国传统的不科学的发展模式,造成了我国城市生态环境破坏极为严重。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面积锐减,物种灭绝,水污染等问题越来越严重。
这些问题严重危害了人们的生活,也对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地阻碍作用。
3、科学编制生态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总纲,科学编制生态城市规划,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前提和基础。
生态城市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经济总量的提高和生态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分布、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环境质量的提高等。
编制生态城市规划,首先要建立—套由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要素构成的生态城市规划指标体系。
生态环境发展指标要突出环境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性开发并重,建设城乡一体化的生态良好的循环系统。
从而不断提高环境质量,促进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绿色容积率是城市建筑和规划的生态量度近年来许多建筑师和设计师在实施建筑规划时都会将绿化结合进他们的设计之中。
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研究第一章前言随着人口的爆发式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环境的恶化和生态环境污染已经逐渐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各国都纷纷将生态城市规划和建设作为当下和未来城市建设的方向和目标。
本文旨在对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进行探讨,并重点探讨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必要性和具体实现方式。
第二章生态城市的基本概念生态城市是指在城市建设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城市环境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生态城市的建设需要从诸如住宅区、公共设施、交通运输、工业区等多个方面入手,采取多种绿色技术,如水污染治理、垃圾处理、节能减排等措施。
第三章构建生态城市的必要性1.人口增加带来的城市化压力:人口的快速增长是城市化加速推进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无规划的城市化会给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
2.排放污染造成的环境污染:城市的工业和交通运输是城市环境污染的主要源头,他们排放的废气和废水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3.生态环境破坏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环境破坏会对人类健康造成很大的威胁。
人类如果不能生活在一个干净和安全的环境中,将随时受到各种疾病的侵袭。
第四章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原则1.合理利用空间:生态城市规划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土地和资源,合理利用空间和土地,降低建造新的建筑物和厂房的成本。
2.绿色优先:生态城市要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各种规划要从生态角度出发,以绿色公园和绿地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空中花园、立体垂直花园等绿化手段,形成生态平衡和环境美观。
3.资源共享:在生态城市规划和设计中应该大力宣传和推广生态旅游和生态居住的理念,建造多功能的公共设施,将其建成宜居的社区。
4.节能减排: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应该注重节能减排,采取绿色技术将能源和环境污染减到最低。
第五章生态城市建设的实现方式1.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社会各界参与到生态城市的建设中,通过市场的手段来引领城市的发展,推动企业和个人参与生态城市建设。
《上海城市生态型住区建设的规划对策与实施机制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态型住区建设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
上海作为我国的一线城市,其城市生态型住区建设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上海城市生态型住区建设的规划对策与实施机制,为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提供参考。
二、上海城市生态型住区建设背景与意义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经济发展迅速,但同时也面临着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问题。
生态型住区建设作为缓解这些问题的重要手段,旨在构建宜居、绿色、健康的城市居住环境。
通过优化住区空间布局、提升绿化水平、增强居住功能等方式,推动上海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三、规划对策(一)优化空间布局针对上海城市用地紧张的实际情况,需合理规划住区空间布局。
在保障居民基本生活需求的前提下,注重空间资源的集约利用,实现土地利用的高效化。
同时,应充分考虑自然环境因素,如绿地、水系等,使住区与自然环境相融合。
(二)提升绿化水平增加住区绿化率是提升生态型住区质量的关键。
通过增加公共绿地、建设生态公园、推广屋顶绿化等方式,提高住区的绿化水平。
此外,还应注重绿化植物的多样性,以丰富住区的生态环境。
(三)增强居住功能在生态型住区建设中,应注重居住功能的完善。
包括提升住区的交通便捷性、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优化居住环境等。
同时,还应考虑不同群体的需求,如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等,提供多样化的居住服务。
四、实施机制(一)政策支持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为生态型住区建设提供支持。
包括土地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等,以鼓励和引导开发商积极参与生态型住区建设。
同时,还应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确保政策的有效实施。
(二)多方参与生态型住区建设需要政府、开发商、居民等多方参与。
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制定规划政策;开发商应积极参与项目建设,提高住区质量;居民应参与住区管理,共同维护生态环境。
(三)持续改进生态型住区建设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不断改进和优化。
通过收集居民反馈、监测生态环境质量、评估住区建设效果等方式,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改进。
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城市规划探索刘洋发布时间:2021-07-06T10:53:27.800Z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10期作者:刘洋[导读] 摘要:城市污染日益加剧,社会各界开始关注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问题。
广州市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广东广州 510000摘要:城市污染日益加剧,社会各界开始关注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问题。
规划建设生态城市,有利于促进城市与自然和谐度,提升生活生态化水平。
明确城市建设与生态城市规划的关系,按照实际情况,优化城市系统、生态布局等,可以优化城市人居环境。
本文主要基于城市规划设计,讨论生态城市规划问题,仅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生态城市;规划探索当前,随着社会环保意识加强,生态环境在城市规划中越来越成为重要考虑因素。
建设生态城市,必须注重城市生态规划理论结合实践活动,然而,如何有效结合城市规划理论、现代生态规划理论,已经成为亟待解决问题。
城市规划建设中,将生态规划纳入到传统规划中,多数学者的认同度较低,因此存在多种体系。
当城市规划不完善时,就会导致生态规划支撑不足,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地位不同,国家保障不足,因此规划实施的难度较大且效果不明显。
1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原则(1)建设低碳化产业链,优化产业结构。
基于生态城市建设需求,将其作为产业发展重点。
联合城市建设实况,将能源消耗产业逐渐转变为科技指导产业。
(2)基于环境原则,优化生态发展。
城市建设施工中,必须高度重视环境问题,保持原有地理环境,以此发挥出自然基础功能。
在生态规划期间,避免破坏原有生态,实现保护与延续。
(3)建设与完善生态保障体系。
生态建设保障体系,注重开发推广新节能方式,研发低碳技术、实现减排目标等。
低碳经济运行特点,可以通过相关组织、管理体系实现。
(4)注重转变生活方式,实现低碳减排效果。
研究分析环境、能源、污染处理相关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居民遵循低耗、低污染、低排放原则,实现循环再生、自我调节效果。
浅谈生态宜居城市的规划要点摘要:在人类文明历史的曲折发展中,城市曾经起过并且人在起着重要作用。
现在城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对过去的继承与创新。
那么秉承了现在成果的未来高度文明,也就是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就是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生态宜居城市的建设将协调处理自然、社会、生活质量三者关系,将大大有利于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因此生态宜居城市的规划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首先阐述了生态宜居城市的内涵,然后说明了城市生态的现状和生态宜居规划的原则,最后从六大方面详细探讨了生态宜居城市规划的要点。
关键词:生态宜居;城市规划;土地;交通;公众参与Abstract: in the tortuous developing history of human civilization, cities have been up and people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Now the urban material civilization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is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the past. So highly civilization inherits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future now, also is the advanced stage of urban development, which is the ecological livable city construc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livable city will coordinate to deal with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ure, society, and the quality of life, will be greatly conducive to building a resource-conserving and environment-friendly society in our country, so the ecological livable city planning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At firs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onnotation of ecological livable city, and then explain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urban ecological planning and ecological livable principle, finally from six aspects discusses the key points of ecological livable city planning in detail.Key words: ecological livable; Urban planning; The land; Traffic; Public participation in生态宜居城市的内涵(一)生态城市的内涵首先生态城市的核心应当是城市生态系统。
对生态型城市规划建设相关要点的探索
发表时间:2018-04-28T14:35:18.69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33期作者:靳强红[导读] 生态型城市规划建设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宗旨,可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各种要求。
深圳市铁汉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518040
摘要:生态型城市规划建设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宗旨,可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各种要求。
满足生态环境要求的生态城市,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最终目标就是创建使生态持续和谐的生活环境。
为此,本文首先阐述了生态型城市规划发展的必要性,分析了生态型城市规划的方法,并以某生态城市的交通规划为例进行探讨说明。
关键词:生态型;城市规划;实例分析
1.生态型城市规划发展的必要性
城市建设离不开环境,没有好的环境城市建设则是失败的,在以往城市开发中,过度浪费城市资源,导致资源短缺,使城市陷入发展困局,作为一个城市,要想提高知名度和吸引力,需要在生态上下功夫,通过生态城市建设保证城市发展科学性、高起点。
进行城市规划设计时,一定要充分了解当地环境特点,通过对经济、社会的导入,使自然环境更加符合生态要素,符合时代需求,生态规划是城市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城市生态化建设的前提基础,从根本上能够解决好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矛盾,使人类更加舒适的生活与工作,建设出符合城市人口定位与功能的区域。
2.生态型城市规划要点分析
2.1文化生态建设
城市需要品位,需要文化,一个没有文化的城市是没有灵魂的,城市文化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文化功能体现着城市价值,对城市形象有良好的促进,良好的城市文化体系,可以进一步强化城市吸引力,城市规划时,需要不断挖掘特色、内涵,建立起城市特色的丰富城市文化,不断创作出有地方特色、时代特征的城市群,实现城市文化生态良好发展。
2.2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
在进行生态型城市规划时,要充分考虑自然环境与城市的和谐,对自然界中的生态基础进行合理的应用,在这样的前提背景下,这给生态型城市的建设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
但是我们在利用自然生态基础的同时也要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否则一味地利用自然生态进行现代化发展,破坏了自然的生态环境,这对于城市的建设来说是得不偿失的。
因此我们必须采取利用自然生态资源的不同,不仅要树立保护的观念,还要用不断更新和提升生态资源的利用方式,这样才能为生态型城市的良好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3用绿化建设大力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人们对生态型城市最直观的印象就是一座城市的绿化建设了,其作为城市生态环境的代表,加大城市的绿化建设从而改善城市中人们生活的居住环境是生态型城市规划的又一重点。
因此,要想从绿化建设的角度做好生态型城市规划,就要从以下几点进行落实:科学合理对话城市的绿地系统,对绿化的用地面积进行充分考虑后再进行划定,同时还要从城市绿化隔离带、城市园林的绿化设计、道路绿化植物的布局等方面充分落实以点、线、面、环等方面相互衔接的绿地系统。
另外,在建设城市绿化的过程中,还要尊重客观规律,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绿化植物进行种植,提升城市中绿化建设的效果,成功打造出一个生态型城市。
2.4提升城市交通规划水平
一座城市的交通承载市民的基本出行能力,因为当前我国城市化建设发展的加快,私家车也得到了十分迅速的发展,这在给城市交通增加负担的同时,还造成了空气的污染问题,因此在进行生态型城市规划时也要考虑城市的交通规划。
在当前的城市中,通过加强政府法规和经济的支持,大力发挥公共交通的作用,努力让公共交通的地位得到提升,成为人们出行的首选交通工具之一。
另外,当前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前提下,还应当通过新能源交通工具的研发来缓解车辆带来的环境问题,为生态型城市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3.实例探析某生态型城市的交通规划设计要点
由上述分析可以得知生态型城市的规划可以从文化生态建设、自然生态基础、绿化建设以及城市交通规划等方面入手,本节主要通过选取某生态型城市的交通规划的实例进行具体分析。
3.1项目概况
某生态示范城规划用地面积30平方公里,位于城市西部,紧邻主城区,是主城向西辐射主要发展轴线上的重要节点,区域道路网络四通八达,发展空间充足,山水资源丰富,建设条件十分优越。
3.2构建适应生态交通的道路系统
3.2.1构建功能明确、层次清晰、线形合理的道路系统。
区域对外交通体系围绕高铁站点构建,强化与周围高速线的衔接,新增快速通道,增强高铁站的道路集散功能。
区域内布局树枝型的发散路网,以主干道为干,两侧与之相交的次干道为支,再向外延伸形成支路完善的组团结构,如同经脉布满的树叶,组团之间根据交通通过城市次干道适当相接,组团内部支路根据各功能布局形成可达性高、景观美好、满足机非两种交通需求的完善道路网络。
3.2.2有效分离区域过境交通,降低过境交通造成的交通污染。
为了降低过境交通造成的生态破化和交通污染,该生态城规划中尽力减少快车道设计,对区域中必须的贯穿性快速路和主干路的线型和建设方式进行了处理,避免过境车辆直接穿越城市。
另外,一些生态城干道在生态城核心区域建设下穿通道,地面仅供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通行;对于快速路、四环线等通行车辆造成的交通污染,在其两侧布置宽大的绿化隔离,种植高大的树木和密集的植被,以“绿量抵消碳排放”。
3.3构建完善的慢行系统
生态城规划高密度的次支路网络,缩小街区尺度,给予行人和机动车各行其道的选择,为慢行交通创造最大的可能性,力争做到慢行交通出行比例占总出行55%以上。
生态城规划布局轨道交通和有轨电车两条慢行交通轴,其站点为慢行交通核心点,通过此核心点构建慢行主通道贯穿各功能组团,各个组团内部形成全覆盖的完善慢行交通网络。
3.4打造先进的智能交通
3.4.1建立严格的机动车控制系统。
提出小汽车控制政策和机动车排放控制标准,推行100%零排放的新能源车辆使用。
规划在生态城外围结合轨道站点、有轨电车站点、公交首末站、水上巴士码头、旅游集散中心等布局公共停车场,换乘为绿色交通进城。
生态城内部停车配建指标采取低配策略,车辆办理专门通行证,并出台鼓励政策更换为新型环保能源车。
3.4.2科学规划和组织客货运交通。
控制货运交通进出生态城的时间、范围和方式。
禁止过境性货运交通穿行生态城核心区内通行,让其从区域外围通行。
进入生态城的货运交通主要由外围的物流配送中心进行中转,将外来非新能源货车截流后,由物流中心统一配送,转换为生物柴油车、或电动车运送至生态城内部。
结束语:综上所述,城市环境的破坏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而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作为环境保护事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今后城市规划的必然发展趋势。
通过在城市规划中的生态规划设计,不仅能有效解决我国环境问题,而且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欧兵,韦兰.关于生态城市规划之对策综述[J].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2013.
[2]黄淼.浅析生态型城市规划[J].城市建筑.2015.
[3]林晨.生态城市――个健康良好的城市物理环境[J].科技信息.2011.
[4]杨明白.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的探讨[J].科技与企业.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