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世界是平的》看东西方文化差异及跨文化适应
- 格式:doc
- 大小:9.55 KB
- 文档页数:4
《世界是平的》电影观后感《世界是平的》电影观后感篇1刚刚看完了这个影片,再次感受到世界的快速变化。
影片开始就谈到一美国电话营销主管托德收到公司消息,公司将要裁撤所在部门并将所有业务外包印度,好在公司没有裁掉托德,反而将他派到印度提到外包公司的服务和效率。
托德到印度后首先感受到生活上的不适应,接着是文化上的冲击,最后是员工素质不高导致本该在6分钟就结束的电话业务平均要到14分钟才能结束。
托德同学快速适应当地文化并采取有效措施,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就把原本不可能的任务变成了可能。
他在美国的上司看到数据后亲自到印度核实,事实也证明了托德的工作成绩。
影片穿插了托德和当地一名4岁就订亲的亚莎的爱情故事,本来影片到这里就应该是个完美的结局。
结果在他们庆祝之前托德的上司告诉托德,公司在美国被另一公司收购,新公司决定撤掉印度的电话中心,并把新的电话中心转移到上海。
电影通过美国一个电话中心从美国到印度,再从印度到中国的一个转换反映了新时代的一个主题,就是速度加变化。
短短两个世纪,世界强国经历了中国、西班牙、英国、美国的四次转移;而在短短的不到50年内,全球制造业也经历了美国、亚洲四小龙、金砖四国以及未来很大可能掘起的的金钻11国。
去年汇率的提升及新劳动法实施导致广东、山东、浙江大批小企业倒闭,大批公司转向越南及政府部门提出的产业升级策略也再次证明了这种变化。
农业时代家族的财富要几代人才能累积下来,工业时代大亨们也需要一辈子才能实现自己的亿万富翁梦,但在现代的信息时代短短几年财富就可以倍增到位。
中国从改革开放到现在短短三十年的时间,就实现了从农业时候到工业时候再到信息时代的转变。
世界在变,变化速度在加快,你的思维有在变吗?你有没有想过你哪些思想是属于农业时代、哪些思想属于工业时代、又有哪些思想可以归属于最新的信息时代呢?你有没有想过通过怎么样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新时代,实现快乐和成功的人生呢?《世界是平的》电影观后感篇2之前还不知道有这么好的一部电影,通过老师的介绍,我立即下了认真的看了一遍。
电影《世界是平的》中的跨文化语用失误分析电影《世界是平的》是一部以跨文化交流为题材的电影,通过讲述主人公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出现的语用失误,引发了观众对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深刻思考。
语用失误在跨文化交流中是一种常见现象,它们可能导致误解、冲突甚至尴尬,因此对于跨文化交流来说,理解和避免语用失误至关重要。
本文将通过对电影中的几个场景进行分析,来探讨跨文化语用失误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电影中的一个经典场景是主人公在和一位来自日本的商业伙伴会面时遇到的语用失误。
在一次商务晚宴上,主人公和日本伙伴交谈起彼此的家庭背景。
主人公问到:“你的父亲是做什么工作的?”而日本伙伴听到这个问题后显得很尴尬,他迟疑了一下,然后回答:“他是家庭主妇。
”主人公听到这个回答后感到很奇怪,因为在西方文化中,家庭主妇通常指的是家庭中的女性,而在日本文化中,父亲做家务被称为“家庭主夫”,但主人公对此并不了解。
这个场景中的语用失误主要是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
在日本文化中,家庭主夫是一种很正常的角色,但在西方文化中,这个概念可能并不为人所知。
当主人公问及对方父亲的职业时,他并没有考虑到对方可能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进而导致了语用失误。
对于这样的情况,解决的方法可以是提前做好跨文化背景的调研和了解,在交流的过程中更加谨慎地使用相关语言,并且在产生误解后,及时进行解释和沟通,从而避免误解的发生。
另一个经典场景是主人公在与印度同事交流时出现的语用失误。
在一次商务会议上,主人公与印度同事讨论起了一项重要的合作项目。
在讨论的过程中,主人公提到了“deadline”这个词,希望对方能够按时完成任务。
印度同事听到这个词后似乎并没有太在意,甚至还有些神色淡定。
后来,主人公才得知,“deadline”这个词在印度文化中并没有那么严格的含义,他们更加看重的是人际关系和灵活性,对于时间上的要求可能会相对宽松一些。
在电影中,还有很多类似的场景,都展现了跨文化交流中可能发生的语用失误。
电影《世界是平的》中的跨文化语用失误分析电影《世界是平的》是一部以跨文化交流为主题的电影,讲述了一个美国家庭和一个印度家庭之间的跨文化冲突和融合。
在这部电影中,不乏跨文化语用失误的情节,这些情节展现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流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误解。
本文将对电影中的跨文化语用失误进行分析,探讨其中蕴含的文化差异和误解,以及如何避免类似的问题。
电影中的一大跨文化语用失误体现在对于礼貌和尊重的理解上。
在美国文化中,人们通常会用“请”、“谢谢”等词语来表达礼貌和尊重,而在印度文化中,人们则更注重对长辈和权威人士的尊重,比如称呼长辈为“叔叔”、“阿姨”等。
在电影中,美国家庭主人在与印度客人交流时并没有意识到这点,一味地使用美国式的礼貌用语,导致了双方之间的误解和不适。
这一情节表现出了在跨文化交流中对于礼貌和尊重的表达方式上的差异,也为观众揭示了在处理跨文化关系时应当注意的问题。
电影中还出现了在言语和行为举止上的跨文化失误。
美国家庭在与印度客人交流中,未能意识到在印度文化中,触摸他人的头部是一种不敬的行为,而在美国文化中则通常不会受到特别的禁忌。
在电影中,美国家庭的孩子并不了解这一文化差异,无意中触摸了印度客人的头部,引发了尴尬和不快。
这一情节揭示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可能对于身体接触和个人空间有不同的观念和禁忌,而在跨文化交流中,不了解这些差异可能导致尴尬和误解。
电影中也呈现了在语言翻译和解释上的跨文化失误。
在电影中,印度客人虽然能够说一些英文,但在与美国家庭交流时仍然需要翻译和解释。
由于语言和文化知识的限制,翻译人员未能完全准确地传达双方的意思,导致了一些误解和困惑。
这一情节表现了在跨文化交流中语言的翻译和解释可能存在的问题,也为观众展示了在处理跨文化交流时应当注意的细节和技巧。
电影《世界是平的》中的跨文化语用失误体现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流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误解。
这些失误和误解不仅给观众带来了轻松愉快的观影体验,也为现实生活中的跨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些启示。
电影《世界是平的》中的跨文化语用失误分析电影《世界是平的》是一部探讨全球化和跨文化交流的影片。
在这个影片中,我们看到了许多来自不同文化和不同国家的人们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同时也看到了许多跨文化语用失误。
跨文化语用失误是指由于跨越不同文化背景所造成的语言误解和交际失误。
在电影《世界是平的》中,我们看到了多种跨文化语用失误的例子。
首先,当美国企业家汤姆到中国寻找商机时,他遇到了一些难题。
他之所以要到中国去做生意,是因为他听说中国贸易市场已经非常活跃,并且中国的制造业非常发达。
但是,当他到达中国时,他发现他并不理解当地的文化和习惯。
当他去参观一个中国工厂时,他对那里发现的工人的工作条件感到震惊和不满意。
他试图向工人谈论工作条件,但是却被工人的不同反应所影响。
他不明白当地工人对工作条件的态度,以及他们与工作环境的不同处理方式。
他的语言和文化失误导致了他和当地人之间的误解和冲突。
其次,我们可以看到当同一个团队的人来自不同的国家时,他们之间的语言和文化不同也可能会导致许多问题。
在电影的一个场景中,团队的成员来自印度、美国和中国。
当他们尝试一起讨论某个问题时,他们的文化差异和语言表达方式差异导致了他们无法理解彼此的观点和意见。
这些文化和语言差异要求团队成员之间建立更好的沟通和理解。
最后,当跨越文化和语言差异的交流出现失误时,也可能导致一些严重的后果。
在电影中,我们看到了一位德国工程师在印度建造一座大桥。
他尝试着跟当地的工人和市政府领导人沟通,但是因为文化差异和语言表达方式不同而引起了一些不必要的问题和误解。
其中,最严重的就是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导致工人的生命和财产受到了威胁。
综上所述,电影《世界是平的》展现了跨文化语用失误的典型例子。
这些语言和文化差异已经成为全球化时代面临的现实挑战。
电影所呈现的这些情景,告诉我们在全球化时代,我们需要更好地了解不同的文化和语言及其差异,这样我们才能通过更好的沟通和理解,促进更好的全球文化交流和合作。
电影世界是平的观后感电影是人们放松、娱乐和思考的重要媒介之一。
无论是大银幕上的商业大片,还是小众的独立电影,电影世界令人瞩目。
在人们观看电影的过程中,他们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与电影中的故事和角色产生共鸣。
通过电影,我们可以看到不同背景、文化和国家的故事。
在这个意义上,电影世界是平的。
电影作为一种全球性的文化现象,能够展示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
无论是好莱坞大片,还是来自其他国家的电影,都能够通过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观点,帮助我们了解不同国家和文化的生活。
在观看电影时,我们有机会通过电影中的角色、语言和情节深入了解其他地区的文化。
比如,一部法国电影可以展现法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一部印度电影可以让我们了解印度文化和宗教。
通过这些电影,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跨文化理解能力,拓宽自己的视野。
电影也有能力引发全球性的社会讨论。
一些电影通过展现社会问题和政治现象,引发观众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例如,电影《寻找乌托邦》揭示了社会关注的问题,引发了全球范围内对社会不平等和环境问题的讨论。
这些电影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来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和思考,从而推动社会进步。
电影世界的平等也体现在电影制作的机会和人才培养方面。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影制作的门槛逐渐降低,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表达自己的创作才华。
不再局限于电影制片厂的大制作,独立电影能够通过互联网等平台传播,获得更多观众的关注。
这种平等的发展使得电影观众可以欣赏到更多样化的电影作品,同时也促使更多的电影创作者涌现。
然而,尽管电影世界是平的,它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商业化的电影制作和市场需求使得一些电影无法获得机会展示他们的创造力。
有些地区的电影工业也面临着与好莱坞电影的竞争问题。
同时,网络传播的兴起也带来了盗版和侵权等问题,损害了电影创作人的权益。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支持和推动电影行业的发展。
首先,观众可以通过购票和合法的观看途径支持独立电影,使更多多样化的作品得以制作和上映。
电影《世界是平的》中的跨文化语用失误分析电影《世界是平的》中,美国人与印度人因为文化和语言的差异,经常出现跨文化语用失误的情况。
跨文化语用失误是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由于语言和文化差异而产生的沟通上的问题。
以下是电影中的几个例子和我对他们的分析。
电影中印度人在美国的工作场所中经常出现口音和言辞上的问题。
在印度英语中,口音和语调与美国英语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他们的英语发音可能没有被美国人完全理解。
在电影中,主人公的导师在进行演讲时,由于口音和发音问题,导致美国听众无法完全理解他的观点。
这是因为在印度英语中,有时会运用不同的发音方式,导致欧洲和美洲英语国家的人无法理解。
这个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也经常发生,因为不同地区的英语有不同的口音和语调。
电影中还展示了印度人和美国人在言辞上的差异。
在印度文化中,人们普遍比较直接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在美国文化中,人们更倾向于使用间接的语气来表达观点。
在电影中,印度人常常会直接提出问题,而美国人则可能感到冒犯或不舒服。
这反映了不同文化对待沟通的方式的不同,印度人强调对话的直接性和坦诚,而美国人更强调对他人的尊重和礼貌。
在跨文化交流中,如果不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很容易引发误解和冲突。
在电影中还出现了一些印度人对于美国英语的误用。
印度人在发表演讲时,可能会使用不正确的词汇或者语法结构,而这在美国人看来可能是错误的。
这是因为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下的语法和用法规则是不同的。
而这种误用往往会被美国人视为语言能力的不足,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这个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也经常发生,因为在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下,人们会对语言的使用进行不同的理解和运用。
电影《世界是平的》通过展示美国人和印度人之间的跨文化语用失误,提醒人们在跨文化交流中要注意语言和文化差异。
我们需要理解不同语言的发音、语音和语调的差异,以便更好地理解对方的观点。
我们需要了解不同文化对待沟通的方式的差异,避免因为言辞上的直接或间接而引起误解和冲突。
世界是平的读后感篇一:电影《世界是平的》观后感《世界是平的》――爱之我见很早以前就知道有一本以描写全球化而著名的书――《世界是平的》,在跨文化交流的课程上,我很有幸看到了与它同名的电影。
导演JohnJeffcoat巧借这一名称拍摄出一部表现在全球化过程中由外包引起的美国与印度之间文化冲撞与交融的浪漫故事。
整个故事洋溢着浓浓的喜剧色彩,但是导演却巧妙地在欢声笑语中引起了观影者的进一步思考。
就整部影片来讲,对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影片中的爱情元素。
我将其中的爱情简单的分为三类。
(1)典型的印度式婚姻这类婚姻在电影中也就是陶德的下属罗杰夫与其女神维米的婚姻。
陶德刚见到罗杰夫时,罗杰夫说自己很有幸得到这份工作,它所带来的年薪五十万卢布的高额收入是促成自己婚姻的关键因素,凭借这个,罗杰夫才可以征得维米父母的欣赏并被允许赢取星座运势正好的新娘。
实际上,现代印度仍然实行包办婚姻,非常讲究阶层种姓、门当户对与生辰八字的匹配。
这在一个成长于自由恋爱国度的陶德来说简直是无法想象得。
同时,现代印度的迷信色彩可见一斑。
(3)当印度遇上美国接着让我们重点看看主人公陶德在印度所经历的与爱莎的爱情故事。
这一段跨国爱情中有不少耐人回味之处。
在故事中,爱莎的智慧优雅深深地打动了陶德,而陶德对于爱莎的尊重与赞赏更是爱莎从未得到过的。
两个人之间的爱情观念冲突集中在影片70分钟左右。
最令陶德大跌眼镜的是爱莎在四岁起就已经与亚朔订婚,必须要接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与一个自己不甚了解的男人共度人生。
陶德认为这种包办婚姻严重侵犯了自由选择的权利,但爱莎却认为无可非议,她会学着去爱自己未来的丈夫,因为祖祖辈辈都是这么过来的,她不会也不愿成为违背传统家庭观念的女子。
在这里,我很想谈谈印度女性的地位问题。
实际上,即使在当今印度,女性也仍然受到宗教、嫁妆、种姓等问题的困扰。
因为印度自古以来便是一个宗教国家,其宗教经典中有许多男女不平等的规定,并都体现出这样一个主题:女人是一种财产,永远依附于男人。
电影《世界是平的》中的跨文化语用失误分析电影《世界是平的》是一部描绘全球化与跨文化交流的电影,其中不免出现了跨文化语用失误的情况。
跨文化语用失误是指由于不同文化间语言、价值观念、认知方式的差异而导致的语言交流不当或误解的情况。
在电影中,主人公弗里德曼在与印度人交往的过程中就遇到了不少跨文化语用失误的情况。
首先,弗里德曼在初到印度时,对于印度人随口问“你们多大了?”这样的问题感到非常困惑。
这是因为在美国文化中,问对方年龄往往属于较为私人的话题,不太礼貌。
但在印度文化中,问年龄是非常正常的,不属于隐私话题。
这种文化差异导致了弗里德曼的不适应。
其次,在影片中弗里德曼与印度一位女子进行工作洽谈时,对方询问“本周五怎么样?”弗里德曼理解为是女方问他上周五做了什么,回答为参加某个会议。
然而对方实际上是邀请弗里德曼参加下周五的聚会,弗里德曼的误解导致了误解和交流困难。
另外,在弗里德曼前往印度市场时,他使用了一个美式俚语“handshake deal”表达两个人的口头协议,但印度方面并不理解这个概念,认为所有的协议都必须文书化和签字才能生效。
这导致双方在协议达成上有了沟通不畅的情况。
最后,在影片的结尾,弗里德曼奉劝印度学生们要学好英语,才能更好地融入全球化的时代。
然而在印度文化中,英语是殖民统治留下的痕迹,而当时弗里德曼的言论被当做对印度文化的轻视和否定。
这说明在跨文化交流中,对他人文化的尊重和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综上所述,电影《世界是平的》中的跨文化语用失误的情况属于常见的现象。
这部电影提醒我们,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已经不可避免,要想实现跨文化交流的有效沟通和合作,我们必须要充分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文化差异,才能迎接更广阔的机遇和挑战。
○杨勇萍(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山西太原 030021)[摘要] 电影《世界是平的》(Outsourced)又名《服务外包》是美国导演约翰·杰夫考特(John Jeffcoat)2006年推出的一部作品。
本文通过分析影片情节,突显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以及东西方文化从相互冲突到和平共处的跨文化适应过程。
[关键词] “外包”;文化差异;跨文化适应中图分类号:G 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3)2-0095-02电影《世界是平的》(Outsourced)又名《服务外包》,改编自同名畅销书,获西雅图国际影展最佳影片奖,讲述了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美国很多电话网络销售公司为了降低成本、节省费用将自己的客服部门迁到工资低廉的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培训当地人取代美国人做同样的工作。
这就是俗称的“外包”。
“外包”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非常普遍。
我们很熟悉的奥斯卡最佳影片《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中的男主人公贾玛尔在影片中即是在印度“外包”中心送茶水的工作人员。
新锐导演约翰·杰夫考特(John Jeffcoat)将“外包”这一火热的话题与文化、爱情等主题结合,通过许多有趣好玩、啼笑皆非的情节给我们展示了东西方文化中的诸多差异。
一、剧情介绍电影中的主人公陶德·安德森是西雅图一家小产品公司的客服中心的主管。
为了节省成本,公司决定将男主角所在的部门外包给远在东半球的印度,即用低廉的待遇雇佣印度当地的客服人员,为远在西半球的美国客户服务。
而陶德也被指派前往培训当地客服人员以及自己的下一任接班人。
公司许诺他如果业绩达到公司要求的话可以提拔为高级副总裁,否则将被解雇。
陶德迫不得已前往印度,成为派驻国外的外包高管,去培训客服人员如何以美国方式工作、说话。
看似跳升为高管的派驻,却遭遇陶德想不到的大灾难。
初到孟买的脏乱吵嚷与诸多文化方面的差异让陶德抓狂,种种不适应使得陶德非常想回国。
但是随着对印度文化的逐步了解,陶德感觉自己还有好多东西要学——关于印度,关于美国,关于自己,明白对抗远不如接纳并继而融入到当地的文化中去。
他与印度姑娘亚莎萌生一段美妙的异国恋情。
影片吸引观众的是陶德在印度这一东方国家遇到的文化冲击和随后的文化适应的精彩过程。
二、影片折射出的东西方文化差异影片生动、诙谐、有趣,令人啼笑皆非,而贯穿于整部影片的文化冲突更让我们深思。
这所有冲突都根源于东西方文化在价值观、人生观、生活习俗、个人隐私,对待爱情、婚姻、家庭的态度方面的差异。
下面我们着重通过情节,比较东西方文化在以下几方面的差异:1. 生活习俗。
在西方英语国家,人们在公共场合或交谈中视交谈双方的关系和交际的需要而保持不同的距离,称之为体距。
[1]在体距方面,西方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对人群拥挤的不适应。
而陶德一出机场看到拥挤的人群,到处是拉客的车主,一下子被搞懵了。
看着互相争抢乘客的的士司机,陶德吓得只能坐上看着非常危险的黄包车落荒而逃。
转乘火车时,印度的火车破旧拥挤,火车顶部、车门处、车窗上都爬满了人,陶德不知所措,最后是站台上的热心人硬是将他推进车厢。
镜头里陶德眼神里充满了诧异。
来到加拉普利,一群群的小孩围着陶德不停撕扯,陶德害怕得大喊“别碰我,离我远点”。
印度对于人际交往的体距没有过多要求。
来到居住的民宅,陶德品尝房东给他准备的茶点时用左手进食,而且吮吸完手指又再一次的用手拿东西吃。
房东一家人极为诧异,问其原因,在印度碰过嘴巴的手是不能再拿食物的,而且人们认为左手不干净是不能用来进食的。
影片中陶德没有看到同事避免外出的警告,穿着干净整洁的正装出门,不明就里地被街上的人群投掷彩粉,搞得狼狈不堪、左右逃窜的形象是这一影片的一个小高潮。
原来这是一年一度的印度传统节日荷丽节(Holi),它是印度最盛大的节日之一,源于古人期盼丰收的活动,并迎接春天的到来。
庆祝方式可能会让人紧张,不管是否认识,人们都用手或类似水枪的工具把各种色彩的颜料泼洒到别人身上表示祝福,且认为颜色越多越美丽。
很多在印度的外国人都被告诫在这一天不要出门。
陶德不知道印度的这一风俗就意外中枪了。
2. 隐私。
陶德居住的民宅房东很是热情,刚刚落座就问“你父亲是做什么工作的?”、“你的薪水多少?”、“你结婚了吗?”、“你有女朋友吗?”等等。
陶德皱起眉头不知如何是好。
听到陶德说他还没有准备好结婚所以分手,女房东更是诧异地说出“为什么,你的年龄足可以当祖父了。
你在等什么啊?”、“你是同性恋吗?”女房东一副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架势让陶德疲惫不堪,无所适从,不知作何应答,只能一笑了之。
因为在西方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系中,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占有核心地位,是美国文化的价值核心,美国人信奉个人尊严,尊重个人隐私,在西方国家,涉及个人年龄、身体、家庭、健康、财产、工资、婚恋等个人经历都是隐私,是他们的心理需求与社会需求。
西方都注重隐私,在精神上需要独处、清净。
东方人个体隐私意识薄弱,个人隐私维护方面没有太大的期望。
如果没有了解东西方在隐私方面的文化差异,很容易导致交际中断或交际障碍。
3. 家庭观念。
影片中,陶德和下属普洛闲聊时说到他在美国不和家人住一起、一年见不了几次面时,普洛显得很是惊讶,表示很不理解。
因为个人主义和自立精神是典型的西方价值观,强调个人本位,崇尚独立,强调自我支配和自我控制。
公民在18岁成年之后,对于职业、婚姻、家庭等事情都是自行选择。
尤其在美国,大多数孩子在18岁以后就独立自主、自食其力、自谋出路。
孩子成年后少有回去看父母是常有的事,这与多数东方国家的家庭关系的表现方式不同。
影片中男主人公陶德和公司的职员、印度女孩亚莎日久生情,互生爱意,当陶德询问亚莎能否和他一起回美国生活,亚莎回答说那样她会想念父母,日子将会很难熬。
亚莎反问陶德同样的问题,陶德也因为会想念自己爱吃的热狗而不能在印度一直生活。
所以家庭文化给每个人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4. 爱情、婚姻。
电影中,陶德和亚莎外出约会时,亚莎告诉陶德在公共场合不能和她有身体接触。
当陶德邀请亚莎到他暂住的公寓喝点饮料,却被亚莎以担心别人看到说闲话为由拒绝了,陶德很是纳闷,问道:“你是一个自由人,为什么要在意别人的议论呢?”因为西方社会注重个人独立性的培养,自我中心意识和独立意识极强,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实现个人利益,个体自由选择各自的生活方式。
亚莎回答说她已经订婚即将结婚了,是家长的安排。
陶德对此更是十分的不解。
在个人主义盛行的西方社会,人们崇尚爱情,认为爱是婚姻的基础,婚姻纯属个人私事,即一个人有权选择和自己喜欢的人生活在一起。
在他们看来婚姻不属于道德问题,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婚姻、低质量的婚姻。
如果夫妇一方爱上了第三者,任何一方都不会受到谴责。
而在印度,一个人刚出生就可能被安排了婚姻和未来。
在东方婚姻观中多是从一而终,由于亲情、责任、道德等种种原因,婚姻即使没有了爱情,还要尽力维持下去。
影片中主人公陶德认为没有爱情基础,接受父母之命结婚是疯狂的,而美国人50%的惊人的离婚率更是让亚莎对西方的爱情婚姻心生恐惧。
5. 词汇文化含义的差异。
早在15世纪英语就随着英国商人进入了印度,至今仍保留“第二附加官方语言”的地位。
英语在日常商业活动和政府交流中仍然非常流行且发挥重大作用。
但是印度英语口音重,语速快,乍听起来很难懂。
陶德的名字Mr. Tod,在印度就总被称为Mr. Toad(意为蟾蜍)。
陶德很是恼火。
陶德培训员工的重要内容就是纠正当地客服人员的发音,努力练习到与美国人发音相似,让客户感觉是和真正的美国客服人员对话。
另外在用词方面和美国英语也有很大的不同,影片中有客户打来电话要给自己的孩子订购文具用品,客服人员直接建议客户买一些rubber,结果搞得客户异常气愤,挂断电话。
从陶德那里才知道,在美国英语中橡皮要用eraser,rubber被用来特指condom(安全套)。
电影最后在机场陶德与普洛告别时,陶德高兴地对他说:“break the leg”,普洛甚是纳闷,陶德解释说那是“goodluck”的意思,普洛方才转惊为乐。
了解文化差异是我们跨文化交际的前提和基础,是跨文化交际顺畅的保证。
为了达到和谐的跨文化交际,我们就必须了解原文化与异文化的差异,从而避免交际中的误解和摩擦。
三、跨文化适应1. 跨文化适应(intercultural adaptation)。
人们从一个熟悉的环境迁移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在文化方面感到不适应即文化休克是很普遍的现象[2]。
而跨文化适应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期的美国,在专业文献中,跨文化适应有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如“intercultural adaptation”,“acculturation”,“enculturation”,在汉语中都是“跨文化适应”的含义,但是内涵有一定区别。
我们这里主要指intercultural adaptation指的是“个体从一种文化转移到另一种与其当初生活不同的异文化中后,基于对两种文化的认知和感情依附而做出的一种有意识、有倾向的行为选择和行为调整”。
多用于短期旅居者的跨文化适应。
[3]在这个适应过程中,原文化群体的人心理上达到了一种平衡,开始积极接受,不再埋怨或者失落,努力理解跨文化中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主动寻找解决办法。
如果想要在新文化中快乐地生活,跨文化适应的阶段是必须经历的。
Mansell提出跨文化适应感情的四阶段:疏离感、边缘化、儒化和二元化,主要是指旅居者内心感情高低起伏的变化,逐渐改善及慢慢适应异国文化的个人成长经历[4]。
影片中,刚到印度的陶德一切都不适应,孤独、郁闷、无奈、抱怨、不知所措。
转而陶德从同样作为外包人员来到印度的一个美国人那里明白“所有来印度的西方人开始都很抗拒这里,只要你放下身段,感觉就好多了”。
为了提高外包客服的效率,陶德逐渐认识到客服效率低下的原因是文化差异,提高效率的前提是客服人员应该了解美国文化。
同时在和同事的相处中,他也明白了自己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
陶德从房东那里得知在印度不能用左手进食时,马上换成右手吃东西。
陶德从同事普洛那边得知荷丽节的风俗、看到欢快的人群时,主动加入了大家欢快的庆祝队伍,互掷颜料,和当地人一起共同庆祝这盛大的节日,直到把自己也变成大彩人。
随着陶德一点点开始了解印度,参与、接受印度的文化,试图了解他们真正的需要,诸如可以摆放家人照片、当地文化尊奉的神像、用公司最热销的产品奖励客服效率最高的员工来激励大家。
通过培训课程,陶德和当地客服员工越来越融入到彼此的文化当中,大家互相包容,其乐融融,客服效率大大提高,一点点向陶德和公司约定的目标靠近。
这种跨文化的适应更使得客服中心面临大水浸泡几乎瘫痪的时候,所有员工同心协力、献计献策,周围群众赶来帮忙而摆脱困境,并在恶劣的环境下客服效率超过了公司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