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一(下)期末生物试卷及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390.50 KB
- 文档页数:34
第1页,共34页
2020-2021学年福建省宁德市高一(下)期末生物试卷
1. 下列有关细胞周期叙述错误的是( )
A. 一个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
B. 分裂间期为分裂期做好物质准备
C. 细胞周期的精确调控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D. 不同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一定相同
2. 下列有关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特征的叙述不包括( )
A. 染色体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 B. 细胞膜从细胞的中部向内凹陷
C. 细胞中央出现细胞板 D. 染色质缩短变粗成为染色体
3. 下列有关表型和基因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表型是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
B. 与表型有关的基因组成称为基因型
C. 表型相同,基因型一定相同
D. 基因型相同,表型不一定相同
4. 细胞分化过程中,不会发生改变的是( )
A. 细胞的形态结构 B. 细胞器的种类和数量
C. 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 D. 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
5. 孟德尔在一对相对性状的豌豆杂交实验中,能直接观察到( )
A. 相对性状的分离 B. 遗传因子的分离
C. 等位基因的分离 D. 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6. 如图是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的显微照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持续观察细胞①,可见其分裂为两个子细胞
B. 制片流程是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第2页,共34页 C. 细胞③中的深色杆状物质是染色体
D. 细胞②所处时期出现核膜
7. 下列关于细胞衰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衰老细胞内的色素逐渐积累
B. 端粒DNA序列延长导致细胞衰老
C. 自由基攻击蛋白质,使蛋白质活性下降
D. 个体衰老是组成个体的细胞普遍衰老的过程
8. 下列果蝇细胞中一定存在Y 染色体的是( )
A. 精细胞 B. 初级精母细胞 C. 卵细胞 D. 次级精母细胞
9. 如图为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的装置,乒乓球上标记的D、d代表基因。实验时需分别从甲、乙中各随机抓取一个乒乓球并记录字母组合,此操作模拟了( )
①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②等位基因的分离
③同源染色体的联会
④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10. 我国科学家于2017年获得世界上首批体细胞克隆猴“中中”、“华华”,他们是将同一只雌性食蟹猴的体细胞移植到去核卵细胞中培育成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克隆猴的诞生体现了动物体细胞核的全能性
B. 两只克隆猴的体细胞染色体数和性别都相同
C. 该技术的实验对象不是人,因此不需要考虑实验伦理问题
D. 与胚胎细胞相比,动物体细胞克隆不易成功的原因是其分化程度较高
11. 某同学制作的部分DNA模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第3页,共34页
A. A表示腺嘌呤 B. 五边形表示核糖
C. 圆圈表示磷酸基团 D. A和T之间的虚线表示氢键
12. 秀丽隐杆线虫是多细胞真核生物,常用于细胞凋亡的研究。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线虫的表皮细胞自然更新过程中存在细胞凋亡现象
B. 线虫的细胞凋亡受到遗传机制的程序性调控
C. 细胞凋亡和坏死不利于线虫的正常生长发育
D. 凋亡细胞中既有新蛋白质的合成,又有蛋白质的水解
13. 已知羊的毛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观察羊的毛色(白毛和黑毛)遗传图解,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毛色的显性性状是白色
B. 三只黑羊的基因型一定相同
C. 四只白羊的基因型不一定相同
D. Ⅲ2与黑羊交配生出黑羊的概率为
14. 水稻的高杆(D)对矮杆(d)为显性,抗病(R)对易染病(r)为显性。现有两株水稻作为亲本进行杂交实验,产生的后代表现型及其数量比是高杆抗病:矮杆抗病:高杆易染病:矮杆易染病=3:3:1:1,则该亲本的基因型为( )
A. DdRr和ddRr B. Ddrr和DdRr C. DdRr和DdRr D. DdRr和ddrr
15. 根据自由组合定律,基因型为yyRr和YyRr的两个个体杂交,表型不同于双亲的子代占全部子代的( ) A. B. C. D. 第4页,共34页 16. 下列有关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B. 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C. 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D. 基因在DNA分子双链上成对存在
17. 如图表示某生物精细胞的染色体组成,其中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是( )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18. 某双链DNA片段共有900个碱基,若该片段全部转录成RNA,至少需要核糖核苷酸的数量是( )
A. 300 B. 450 C. 600 D. 900
19. 如图为DNA甲基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DNA甲基化修饰可以遗传给后代
B. DNA甲基化会抑制基因的表达
C. DNA甲基化可以改变DNA的碱基序列
D. 吸烟人体细胞内DNA甲基化水平较高
20. 下列属于DNA复制、转录和翻译相同点的是( )
A. 都需要消耗ATP B. 所需的酶相同
C. 所用的密码子相同 D. 都主要在细胞核中
21. 人体内苯丙氨酸的代谢途径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缺乏酶⑤会导致人患白化病 第5页,共34页 B. 缺乏酶③会导致人患尿黑酸症
C. 据图可知基因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D. 苯丙酮酸积累可阻碍脑的发育,需给此类患儿提供不含苯丙氨酸的特殊奶粉
22. 如图表示中心法则,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⑤过程所需的原料不同
B. ③④过程均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
C. ④过程需要逆转录酶的参与
D. 健康的人体内可以发生图中所有过程
23. 下列有关受精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受精时,精子和卵细胞的染色体合在一起
B. 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与本物种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相同
C. 受精卵中全部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
D. 受精卵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
24. 如图表示人的一个精原细胞在进行分裂时细胞核DNA的数量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到②下降的原因是着丝粒分裂 B. ③结束时能形成4个精子
C. ①处形成23个四分体 D. ②处细胞中存在同源染色体
25. XYY综合征患者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YY,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患者可能是由父方减数分裂Ⅰ异常所致
B. 患者可能是由父方减数分裂Ⅱ异常所致
C. 患者可能是由母方减数分裂Ⅰ异常所致
D. 患者可能是由母方减数分裂Ⅱ异常所致
26. 如图为某高等动物体内的细胞分裂图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第6页,共34页
A. 甲、乙、丙可出现在同一器官
B. 甲正在进行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C. 甲细胞核DNA分子数与染色单体数相同
D. 乙继续分裂最终可形成2个成熟的生殖细胞
27. 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的过程如下表所示。下列推论正确的是( )
组别 处理方法 结果
① S型细菌的细胞提取物,不作处理
加入有R型活细菌的培养基中,混合培养 R型活细菌和S型活细菌 ② S型细菌的细胞提取物+蛋白酶
③ S型细菌的细胞提取物+RNA酶
④ S型细菌的细胞提取物+酯酶
⑤ S型细菌的细胞提取物+DNA酶 R型活细菌
A. 本实验的自变量控制利用了“加法原理”
B. 实验①~④说明相应处理后的细胞提取物仍具有转化活性
C. 实验①~⑤说明R型细菌的DNA是转化因子
D. 实验①~⑤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8. 果蝇的灰身基因(A)对黑身基因(a)为显性,位于常染色体上;红眼基因(W)对白眼基因(w)为显性,位于X染色体上。现有一只纯合灰身红眼雌蝇和一只纯合黑身白眼雄蝇杂交得F1,F1相互交配得F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F1中无论雌雄都是灰身红眼
B. F2雄蝇的红眼基因来自F1中的雌蝇 第7页,共34页 C. F2中会产生黑身白眼雄蝇
D. F2雌蝇中灰身个体与黑身个体的数目相等
29. “牝鸡司晨”是我国古代人民早就发现的性反转现象。原来下过蛋的母鸡,以后却变成公鸡,长出公鸡的羽毛,发出公鸡样的啼声。鸡的性别决定方式是ZW型(WW的胚胎致死)。如果一只母鸡性反转成公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性别受遗传物质和环境的共同影响
B. 性反转现象可能是某种环境因素使性腺发生变化
C. 性反转只是表型变化,性染色体还是ZW
D. 这只公鸡和正常母鸡交配,后代的雌雄性别比例是1:1
30. 下列关于蛋白质合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B. 蛋白质合成就是基因表达过程
C. 核糖体遇到终止密码子时翻译停止
D. 一种氨基酸可由一种或几种tRNA携带
31. 豌豆的红花与白花分别由基因A、a控制,现有一批基因型为AA与Aa的红花豌豆,两者数量之比是1:1。自然状态下其子代中基因型为AA、Aa、aa的数量比为( )
A. 5:2:1 B. 7:6:3 C. 9:6:1 D. 1:2:1
32. 一个15N标记的双链DNA片段含有600个碱基对,其中鸟嘌呤有200个,提供含14N的脱氧核苷酸,将该DNA片段连续复制三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DNA复制时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B. DNA复制的特点是边解旋边复制
C. 含15N的DNA分子占全部DNA分子的
D. 共需要游离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2800个
33. 下列关于基因本质的探索历程中,科学家实验与方法技术不相符的是( )
项目 科学家实验 方法技术
A 格里菲思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 物质的提取和分离
B 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获得DNA衍射图谱 X射线衍射
C 沃森和克里克构建DNA的双螺旋结构 构建物理模型
D 梅塞尔森和斯塔尔证明DNA半保留复制 同位素标记法
A. A B. B C. C D.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