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学院《农业知识综合四》考试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14
经济管理学院《农业知识综合四》考试大纲《农业知识综合四》是为我校招收农业管理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设置的基础课选拔性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正、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攻读农业管理专业硕士学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养要求,为择优录取提供依据。
评价的标准是学校相关学科较优秀的本科毕业生所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
Ⅰ、考查目标《农业知识综合四》侧重于农村发展与管理综合知识考查,要求考生理解和掌握相关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能够运用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Ⅱ、适用范围适用于农业管理领域的考生。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考试内容涵盖发展经济学、农业经济学、管理学三门课程,各科目内容各为50分。
Ⅳ、考试内容农业经济学一、农业与农业现代化(一)农业的发展阶段1、原始农业2、传统农业3、现代农业(二)现代农业的特点(三)农业现代化1、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与内容2、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与发展模式二、农业经营方式(一)农业集约经营1、农业集约经营的内涵和类型2、我国农业集约经营的意义3、农业集约经营中的土地报酬变化趋势4、我国农业集约经营的实现途径(二)农业规模经营1、规模经营与规模经济2、规模经营的优点3、农业规模经营的条件4、我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实现途径(三)地价与地租1、土地的使用价值和价值2、土地的价格3、地租三、农业自然资源:土地和水资源(一)农业土地资源1. 土地资源的作用2. 土地资源的特点(二)农业水资源1、水资源与农业发展2、农业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四、农业劳动力资源(一)农业中的人力资本1、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2、农业中人力资本的作用(二)农业劳动和农业劳动生产率1、农业劳动及其特点2、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内涵3、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意义4、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途径(三)农业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1、农业剩余劳动力及其表现形式2、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3、提高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率的措施五、农业科学技术(一)农业科技进步概述1、农业科学技术体系2、农业技术的经济类型3、农业科技进步的内涵4、农业科技进步的特点5、农业发展史上的两次科技革命6、农业科技进步与农业发展的关系(二)农业技术创新1、农业技术创新的概念与制度安排2、中国农业技术创新的方向与道路(三)农业技术扩散与推广1、农业技术扩散2、农业技术推广(四)农业教育1、农业教育在农业科技进步中的地位和作用2、农业教育体系3、我国农业教育体系的完善与发展六、农产品市场供求(一)农产品需求1、农产品需求原理与需求弹性2、影响农产品需求的主要因素3、农产品需求弹性4、农产品需求弹性的影响因素(二)农产品供给1、农产品供给原理与供给弹性2、农产品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的变动3、影响农产品供给的因素4、影响农产品供给弹性的因素(三)农产品供求均衡1、农产品供求均衡的形成2、农产品供求均衡的蛛网理论七、农产品市场与贸易(一)农产品市场1、产品市场及其要素2、农产品市场类型(二)农产品流通1、农产品流通的特点与流通渠道2、农产品流通环节3、农产品购销的基本原则和策略(三)WTO与农产品国际贸易1、WTO的基本原则2、WTO农业协议3、当代中国农产品的国际贸易环境4、WTO框架下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八、农产品价格(一)农产品价格形成机理与影响价格的因素(二)农产品差价和比价九、农村消费市场(一)农民的消费1、农民的消费水平2、农民的消费结构(二)农村消费市场的开拓1、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的意义2、农村消费市场的开拓策略十、农业生产专业化与社会化(一)农业生产专业化1、农业生产专业化的类型2、农业生产专业化是现代农业的分工形式3、农业生产专业化的条件(二)农业社会化1、农业社会化的特征2、农业社会化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3、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十一、农村产业结构(一)农村产业结构的内涵及划分(二)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三)农村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十二、现代农业的宏观调控(一)现代农业中的政府职能(二)农业宏观调控的目标和内容(三)农业宏观调控手段及其运用十三、农村区域发展(一)农村区域发展的基本理论1、均衡与非均衡发展理论2、增长极与点轴理论(二)中国三大区域的农村经济发展1、三大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差距效应2、三大区域农村经济发展战略选择(三)县域经济发展1、县域经济及其基本特征2、县域经济的主要功能3、新时期县域经济发展途径(四)贫困地区的开发与发展1、贫困的类型与标准2、贫困地区的经济特征及致贫机理3、贫困地区的经济开发与发展参考教材:《现代农业经济学》,王雅鹏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年。
342农业知识综合四《农业知识综合四》(考试时间为3小时,总分为150分),共包括农村社会学(50分)、农业政策学(50分)和农业经济学(50分)三部分,这三部分的考试大纲分述如下:一、农村社会学(部分)(一)考试大纲的性质《农村社会学》是北京农学院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入学考试科目之一,占《农业知识综合四》考试内容的三分之一。
为帮助考生明确考试复习范围和有关要求,特制定本考试大纲。
(二)考试大纲的编制依据和适用范围本考试大纲主要根据李守经主编的《农村社会学》编制而成,适用于报考北京农学院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考生。
(三)考试内容1、乡村建设运动。
2、农民的社会化及其特征。
3、农村家庭的结构、特点及功能。
4、农村邻里关系及其特点。
5、中国农村基层社会组织的类型及其功能。
6、农村社区的类型与特点。
7、中国农村的社会分层结构及其分化。
8、农村社会流动。
9、农村社会变迁的影响因素及现状。
10、农村社会控制的原则与机制。
(四)考试要求要求考生应全面掌握农村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并能运用社会学的基本知识分析和说明生活中的社会现象。
(五)试卷结构(农村社会学考试内容占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硕士基础课试卷内容的三分之一,按照试卷总分150分计,农村社会学按50分设计试题结构)名词解释 10分简答题 25分论述题 15分(六)考试方式及时间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
(七)主要参考书[1]《农村社会学》,李守经,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8。
二、农业政策学(部分)(一)考试大纲的性质《农业政策学》是报考北京农学院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基础课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农业知识综合课考试内容的三分之一。
为便于考生明确考试复习范围和了解考试要求,特制定本考试大纲。
(二)考试大纲的编制依据和适用范围本考试大纲主要根据何忠伟主编的《中国农业政策与法规》编制而成,适用于报考北京农学院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考生。
324农业综合知识四内容《农业知识综合四》(农业管理专业)(考试时间为3小时,总分为150分,由农业政策与法规、农业经济学、管理学三部分组成,各占50分)。
考试大纲如下:一、农业政策与法规(一)考试大纲的性质《农业政策学》是报考北京农学院农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基础课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农业知识综合课考试内容的三分之一。
为便于考生明确考试复习范围和了解考试要求,特制定本考试大纲。
(二)考试内容1.农业政策的概念、特点与作用;农业政策制定的过程;农业政策的实施与调整2.农业法的概念、调整对象与范围;农业法的基本原则3.农业政策与农业法规的联系及区别;农业政策与农业法规的辩证统一4.农业双层经营体制的内涵及特点;实行农业双层经营体制的重要意义;农业双层经营体制的完善5.农业土地政策的目标;我国农业土地政策与法规6.农产品流通政策的手段及目标;我国国内农产品流通政策;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政策;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政策与法规7.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目标及手段;农业资源的内容;我国森林资源保护的法规内容;我国的农村环境保护政策体系和手段8.农业科学技术的概念及特点;农业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政策与法规9.农业金融政策的目标和手段;我国的农业金融政策;农业财政政策的目标和手段;我国的农业财政政策;农业保险的定义和功能;农业保险政策的目标;我国的农业保险政策10.我国的乡村振兴战略和脱贫攻坚战略(三)考试要求考生应全面掌握农业政策的实质、基本特征,农业政策对农业发展的作用,农业政策分析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
了解现阶段我国主要的农业政策。
能够运用政策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我国农业发展中的一些具体的农业政策问题。
(四)试题结构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材料分析题(五)考试方式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
二、农业经济学(一)考试大纲的性质农业经济学是报考北京农学院农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课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农业知识综合课考试内容的三分之一。
《农业知识综合四》考试大纲(2018年)《农业知识综合四》考试共包括农村社会学、农业政策学和管理学三部分,各部分考试大纲分述如下:一、农村社会学(部分)(一)大纲综述《农村社会学》是报考北京林业大学农村发展和农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基础课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帮助考生明确考试复习范围和有关要求,特制定本考试大纲。
本考试大纲主要根据钟涨宝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农村社会学》编制而成,适用于报考北京林业大学农村发展和农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考生。
(二)考试内容1、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2、农民的社会化3、农村社会资本4、中国农村基层社会组织5、农村社会分层的标准及阶层结构变迁6、失地农民问题7、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的历史演进(三)考试要求要求考生应全面掌握农村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并能运用社会学的基本知识分析和说明生活中的社会现象。
(四)试卷结构农村社会学考试内容占农业知识综合试卷内容的1/3,按照试卷总分150分计,农村社会学按50分设计试题结构。
1、名词解释(10分)2、简答题(15分)3、论述题(25分)(五)考试方式及时间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三部分的考试时间合计为3小时,总分为150分(其中,本部分占50分)。
(六)主要参考书《农村社会学》,钟涨宝,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二、农业政策学(部分)(一)大纲综述《农业政策学》是报考北京林业大学农村发展和农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基础课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便于考生明确考试复习范围和了解考试要求,特制定本考试大纲。
本考试大纲主要根据钟甫宁的《农业政策学》编制而成,适用于报考北京林业大学农村发展和农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考生。
(二)考试内容1、导论政策与政策科学;农业政策的本质与内涵;政府、市场与农业政策。
2、农业政策分析的经济原理与方法农业政策与经济理论;农业政策分析的方法。
3、农业政策的制定农业政策问题内涵和特征;农业政策目标的含义、特点和确定原则;确定农业政策目标的思路与要求;农业政策手段的选择原则和主要的农业政策手段;农业政策方案的优化与选择。
《农业知识综合四(管理学、农村社会学、农业政策学)》考试大纲一、考试目标《农业知识综合四》是农业硕士(农业管理和农村发展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入学考试科目,主要测试考生对于管理学、农村社会学、农业政策学等农业综合知识的掌握程度,考试大纲根据农业管理和农村发展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而制定。
二、考试内容及范围(一)管理学1.管理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2.管理思想及管理理论的发展;3.管理道德与企业社会责任;4.决策与计划;5.组织设计、组织变革与组织文化;6.沟通与激励;7.控制过程与控制方法;8.管理的创新职能与企业组织创新;(二)农村社会学1.农村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与研究方法;2.农民、农业和农村的基本概念;3.中国农村人地关系问题及其对策;4.中国农村经济及其制度变革;5.农村政治及其权力结构变迁;6.农村文化、教育、卫生与社会保障事业发展;7.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8.农村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9.农村贫困与农村扶贫;10.乡村振兴与城乡统筹发展;(三)农业政策学1.农业政策的本质与内涵;2.农业政策的制定及执行过程;3.农业政策的评估及调整;4.农业结构政策与农业结构调整;5.农业土地政策与农地流转制度创新;6.农村人力资源政策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7.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技术推广政策;8.农产品流通与农业财政金融政策;9.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保护与农业的综合支持政策;10.世界贸易组织与中国农业政策。
三、考试要求在答题纸指定位置答题,字迹工整。
四、试卷结构试卷总分150分,试题类型主要包括:名词解释、简答、论述等。
五、考试方式及时间考试方式:笔试,闭卷;考试时间:180分钟参考书目:1.《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七版),周三多,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年出版2.《农村社会学》(第三版),刘豪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出版3.《农业政策学》,孔祥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出版。
《农业知识综合四》考试大纲(2018年)《农业知识综合四》考试共包括农村社会学、农业政策学和管理学三部分,各部分考试大纲分述如下:一、农村社会学(部分)(一)大纲综述《农村社会学》是报考北京林业大学农村发展和农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基础课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帮助考生明确考试复习范围和有关要求,特制定本考试大纲。
本考试大纲主要根据钟涨宝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农村社会学》编制而成,适用于报考北京林业大学农村发展和农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考生。
(二)考试内容1、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2、农民的社会化3、农村社会资本4、中国农村基层社会组织5、农村社会分层的标准及阶层结构变迁6、失地农民问题7、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的历史演进(三)考试要求要求考生应全面掌握农村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并能运用社会学的基本知识分析和说明生活中的社会现象。
(四)试卷结构农村社会学考试内容占农业知识综合试卷内容的1/3,按照试卷总分150分计,农村社会学按50分设计试题结构。
1、名词解释(10分)2、简答题(15分)3、论述题(25分)(五)考试方式及时间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三部分的考试时间合计为3小时,总分为150分(其中,本部分占50分)。
(六)主要参考书《农村社会学》,钟涨宝,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二、农业政策学(部分)(一)大纲综述《农业政策学》是报考北京林业大学农村发展和农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基础课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便于考生明确考试复习范围和了解考试要求,特制定本考试大纲。
本考试大纲主要根据钟甫宁的《农业政策学》编制而成,适用于报考北京林业大学农村发展和农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考生。
(二)考试内容1、导论政策与政策科学;农业政策的本质与内涵;政府、市场与农业政策。
2、农业政策分析的经济原理与方法农业政策与经济理论;农业政策分析的方法。
3、农业政策的制定农业政策问题内涵和特征;农业政策目标的含义、特点和确定原则;确定农业政策目标的思路与要求;农业政策手段的选择原则和主要的农业政策手段;农业政策方案的优化与选择。
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专业(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农业综合四》考试大纲教材:冯涛编著:《农业国际政策比较研究》(第1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9月版;马春文、张东辉编著:《发展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考试大纲:一、考试总体要求 《农业知识综合四》主要考查考生农业经济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知识,考试内容主要涵盖发展经济学、农村政策学、农业经济学等方面内容,要求考生准确理解和掌握这些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并能够运用相关原理和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中的实际问题。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农村与区域发展和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领域的考生。
三、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1.试卷分数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及分数结构:试卷涵盖发展经济学、农村政策学、农业经济学三门课程;三部分内容各占50分。
4.试题类型:概念、判断、简答题和论述题。
四、考试主要内容 1、《发展经济学》:经济增长、经济发展、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发展理论的演变、发展经济学的特点、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新增长理论、经济周期、经济增长的阶段性、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因素、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二元结构与中国经济发展、工业化与经济发展、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农村城市化、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区域经济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内向型发展战略与外向型发展战略、增长与分配战略、制度与经济发展、市场与政府作用。
2、《农村政策学》:农村政策的含义和分类、农村政策的目标、农村政策的手段、政府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支持政策的依据、国内外政府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支持的政策及体制、政府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的理论依据、国内外政府农产品价格支持的政策及体制、政府农村直接支持政策的依据、国内外政府农村直接支持的政策及体制、政府农业服务支持政策的依据、国内外政府农业服务支持的政策及体制、政府农村金融支持政策的依据、国内外政府农村金融支持的政策及体制、农产品市场准入政策、农产品出口竞争及支持政策。
339农业知识综合四考试大纲 - 西南财经大学研究生招生
网
西南财经大学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
《农业知识综合四》考试大纲
一、考查目标
《农业知识综合四》主要是对考生农村发展与管理综合知识的考查~考试内容主要涵盖发展经济学、农村社会学、管理学等课程~要求考生理解和掌握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能够运用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的考生。
三、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考试内容涵盖《发展经济学》、《农村社会学》和《管理学》三门课程~满分为150分~各科目内容各为 50 分。
各科目具体考试内容范围如下: 发展经济学:,50分,
经济发展概览
经济增长:理论与经验模式
制度与经济发展
市场与政府作用
传统农业的改造与乡村转型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
农村社会学:,50分,
农村社会中的个人——农民
农村社会组织
农村社会分层级社会流动
农村社会问题及社会控制
农村社会保障
中国农村城市化与社会现代化管理学:,50分, 管理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决策
计划与计划工作
组织
激励
沟通
管理的创新职能
企业组织创新。
农业综合知识四第一部分考试说明一、考查目标《农业知识综合四》侧重于农村发展与管理综合知识考查,考试内容主要涵盖发展经济学、农业经济学、管理学等课程,要求考生理解和掌握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能够运用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农村与区域发展和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领域的考生。
三、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分,考试时间为分钟。
、答题方式闭卷、笔试。
、试卷内容结构《发展经济学》、《农业经济学》、《管理学》各分。
四、参考书、《发展经济学》,毕世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年月第版、《农业经济学》,李秉龙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管理学原理》,杨文士、张雁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年(第五版)第二部分考试要点《发展经济学》部分:、发展经济学导论发展经济学的广义论与狭义论;发展中国家及其特征;发展经济学的研究任务与特点;发展经济学的理论起源,发展经济学在西方兴起的社会历史背景;发展经济学的演进;新型发展经济学的建立;发展经济学的性质与研究方法。
、发展的目标与度量工业化的含义和基本特征,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标体系,物质生活质量指数,人类发展指数;基尼系数、洛伦兹曲线,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关系,“配第-克拉克定律”,霍夫曼定理。
、经济增长与发展相关理论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索洛增长模型,剑桥增长模型,,新增长理论,经济增长阶段理论,二元经济理论,莱宾斯坦“最小临界努力”理论,纳尔逊“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罗森斯坦罗丹大推进理论,纳克斯“贫困恶性循环”理论,平衡增长理论与不平衡增长理论,缪尔达尔“循环累积因果关系理论”,偑鲁“发展极理论”,普雷维什“中心——外围理论”,后发优势理论,库兹涅茨倒型理论,增长与分配理论。
、市场、政府与制度市场失灵与政策失灵,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政府职能,寻租的实质及其治理,提升政府能力的战略与途径。
制度构成与制度功能,交易费用理论与产权理论,制度的需求与供给分析,制度变迁的原因与类型,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制度问题,发展中国家(含中国)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经济管理学院《农业知识综合四》考试大纲《农业知识综合四》是为我校招收农业管理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设置的基础课选拔性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正、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攻读农业管理专业硕士学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养要求,为择优录取提供依据。
评价的标准是学校相关学科较优秀的本科毕业生所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
Ⅰ、考查目标《农业知识综合四》侧重于农村发展与管理综合知识考查,要求考生理解和掌握相关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能够运用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Ⅱ、适用范围适用于农业管理领域的考生。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考试内容涵盖发展经济学、农业经济学、管理学三门课程,各科目内容各为50分。
Ⅳ、考试内容农业经济学一、农业与农业现代化(一)农业的发展阶段1、原始农业2、传统农业3、现代农业(二)现代农业的特点(三)农业现代化1、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与内容2、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与发展模式二、农业经营方式(一)农业集约经营1、农业集约经营的内涵和类型2、我国农业集约经营的意义3、农业集约经营中的土地报酬变化趋势4、我国农业集约经营的实现途径(二)农业规模经营1、规模经营与规模经济2、规模经营的优点3、农业规模经营的条件4、我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实现途径(三)地价与地租1、土地的使用价值和价值2、土地的价格3、地租三、农业自然资源:土地和水资源(一)农业土地资源1. 土地资源的作用2. 土地资源的特点(二)农业水资源1、水资源与农业发展2、农业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四、农业劳动力资源(一)农业中的人力资本1、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2、农业中人力资本的作用(二)农业劳动和农业劳动生产率1、农业劳动及其特点2、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内涵3、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意义4、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途径(三)农业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1、农业剩余劳动力及其表现形式2、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3、提高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率的措施五、农业科学技术(一)农业科技进步概述1、农业科学技术体系2、农业技术的经济类型3、农业科技进步的内涵4、农业科技进步的特点5、农业发展史上的两次科技革命6、农业科技进步与农业发展的关系(二)农业技术创新1、农业技术创新的概念与制度安排2、中国农业技术创新的方向与道路(三)农业技术扩散与推广1、农业技术扩散2、农业技术推广(四)农业教育1、农业教育在农业科技进步中的地位和作用2、农业教育体系3、我国农业教育体系的完善与发展六、农产品市场供求(一)农产品需求1、农产品需求原理与需求弹性2、影响农产品需求的主要因素3、农产品需求弹性4、农产品需求弹性的影响因素(二)农产品供给1、农产品供给原理与供给弹性2、农产品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的变动3、影响农产品供给的因素4、影响农产品供给弹性的因素(三)农产品供求均衡1、农产品供求均衡的形成2、农产品供求均衡的蛛网理论七、农产品市场与贸易(一)农产品市场1、产品市场及其要素2、农产品市场类型(二)农产品流通1、农产品流通的特点与流通渠道2、农产品流通环节3、农产品购销的基本原则和策略(三)WTO与农产品国际贸易1、WTO的基本原则2、WTO农业协议3、当代中国农产品的国际贸易环境4、WTO框架下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八、农产品价格(一)农产品价格形成机理与影响价格的因素(二)农产品差价和比价九、农村消费市场(一)农民的消费1、农民的消费水平2、农民的消费结构(二)农村消费市场的开拓1、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的意义2、农村消费市场的开拓策略十、农业生产专业化与社会化(一)农业生产专业化1、农业生产专业化的类型2、农业生产专业化是现代农业的分工形式3、农业生产专业化的条件(二)农业社会化1、农业社会化的特征2、农业社会化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3、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十一、农村产业结构(一)农村产业结构的内涵及划分(二)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三)农村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十二、现代农业的宏观调控(一)现代农业中的政府职能(二)农业宏观调控的目标和内容(三)农业宏观调控手段及其运用十三、农村区域发展(一)农村区域发展的基本理论1、均衡与非均衡发展理论2、增长极与点轴理论(二)中国三大区域的农村经济发展1、三大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差距效应2、三大区域农村经济发展战略选择(三)县域经济发展1、县域经济及其基本特征2、县域经济的主要功能3、新时期县域经济发展途径(四)贫困地区的开发与发展1、贫困的类型与标准2、贫困地区的经济特征及致贫机理3、贫困地区的经济开发与发展参考教材:《现代农业经济学》,王雅鹏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XX年。
管理学一、管理与管理学(一)管理1、管理的定义2、管理的性质3、管理的职能(二)管理者1、管理者的角色2 管理者的分类3、管理者的知识与技能要求(三)管理学1、管理学的研究对象2、管理学的特性3、学习管理学的必要性二、管理思想与理论的发展(一)早期管理思想1、亚当•斯密的管理思想2、查理•巴贝奇的管理思想3、罗伯特•欧文的管理思想(二)古典管理理论1、科学管理理论2、组织管理理论3、管僚组织理论(三)行为科学理论1、古典管理理论的困惑2、前奏——霍桑试验3、行为科学理论的发展(四)现代管理理论1、“管理科学”学派2、“决策理论”学派3、新经济时代的管理理论三、决策(一)决策的概念和类型1、决策的概念2、决策的作用3、决策的类型(二)决策的过程1、发现问题2、确定目标3、拟定、评价、选择备选方案4、监督与反馈(三)决策的方法1、定性决策方法2、定量决策方法四、计划(一)计划职能概述1、计划的概念和内容2、计划的作用和性质3、计划的类型4、计划的编制步骤5、计划方法(二)目标管理1、目标管理的产生背景2、目标管理的概念3、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4、目标管理的过程五、组织结构设计(一)组织结构设计的基本过程1、岗位设计2、部门化3、确定组织的层次4、人员配备(二)组织结构类型1、直线——职能制2、事业部制3、矩阵制4、网络组织六、组织力量的整合(一)组织权力类型1、三种权力形式2、三种权力之间的关系(二)适度分权和科学授权1、集权制和分权制2、分权及其实现途径(三)非正式组织1、非正式组织的界定2、非正式组织的类型3、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的特征区别4、积极发挥非正式组织的作用七、组织文化(一)组织文化的概念和基本要素1、组织文化的概念2、组织文化的基本要素(二)组织文化的功能及其构建1、组织文化的功能2、组织文化的构建八、领导(一)领导职能概述1、领导的概念2、领导的作用3、领导者的影响力(二)领导理论1、领导品质理论2、领导行为理论3、领导权变理论(三)领导艺术1、做领导的本职工作2、善于同下属交谈,倾听下属的意见3、争取众人的信任和合作4、做时间的主人九、激励(一)激励概述1、关于人性的假设2、激励的概念3、激励的过程(二)激励理论1、内容型激励理论2、过程型激励理论3、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三)激励方法1、委以恰当工作,激发职工内在的工作热情2、正确评价工作,形成良性循环3、掌握批评武器,化消极为积极4、加强教育培训,增强进取精神十、沟通(一)组织中的沟通1、沟通的概念及其作用2、沟通的类别3、沟通的渠道(二)沟通的障碍及其克服1、有效沟通的障碍2、克服沟通障碍的方法十一、控制(一)控制的类型及其要求1、控制的类型2、控制的要求(二)控制过程1、确立标准2、衡量工作成效3、纠正偏差参考教材: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4版。
复旦大学出版社,20XX年发展经济学一、发展中国家与经济发展(一)发展中国家概况1.发展中国家的范围和类别2.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特征(二)“发展”的含义与衡量指标1.增长和发展的含义2.发展的核心目标3.发展的内容4.发展的衡量指标5.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三)发展经济学简介1.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的界定2.计划与市场3.理论与实证二、增长理论(一)哈罗德-多马模型(即HD模型)1.假设前提2.基本方程3.刀刃问题(二)索洛模型1.理论依据和假设前提2.基本方程3.技术进步(全要素生产率)4.经济追赶与趋同(三)新增长模型1.假设前提2.知识溢出模型3.人力资本溢出模型三、贫困陷阱(一)阻碍增长的贫困陷阱1贫困的恶性循环2.多重均衡3.技术陷阱4.人口陷阱(二)对技术陷阱的微观分析1.规模经济2.互补性3.合作失灵4.历史预期(三)走出贫困陷阱的策略1.大推进2.平衡增长3.不平衡增长4.联系效应5.自我强化机制和路径依赖6.合作四、二元经济(一)刘易斯模型1.二元经济、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2.生存部门、生存工资3.剩余劳动力、隐形失业4.二元经济的演化5.刘易斯模型的缺陷(二)拉尼斯-费景汉模型1.粮食短缺点、农业产业化点2.农业剩余3.二元经济向成熟经济转变的过程4.农业生产率5.工业部门的技术进步的作用6.农业的重要性和市场的作用(三)托达罗模型1.正规部门与非正规部门2.劳动力城乡迁移的影响因素3.制度与城乡劳动力市场均衡4.减少城市失业的方法5.托达罗模型的政策含义五、农业发展(一)农业的地位和作用1.农业的地位2.农业的经济贡献:产品贡献、市场贡献、要素贡献、外汇贡献3.重工轻农政策与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