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用)高三语文总复习复习——对散文精彩语言表达艺术的赏析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43.50 KB
- 文档页数:7
核心突破五赏析表达技巧——答准技巧,夸尽效果散文是用凝练、生动、优美的文学语言写成的叙事、记人、状物、写景的意蕴丰厚的文章。
其基本特点是题材广泛,以小见大;形散神聚,舒卷自如;富于诗意,具有意境。
同时它立意深刻,构思精巧,结构严谨,善于展开联想和想象,多用象征、渲染、烘托和修辞方法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表现主题。
不管作者选择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都是为了把所绘的景与物、所写的人与事、所述说或阐发的道理,明白清楚地告诉读者。
因此,散文所有的表达技巧,都是为表现文章的主旨服务的,这是在掌握散文表达技巧时必须明白的一个根本原则。
一、修辞方法散文常用修辞方法及其表达效果见下表:请从修辞角度赏析下列句子。
(1)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节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答:答案使用了拟人、比喻、排比、通感的修辞方法,极其形象、真切地描写了荷花的形态、清香,尽情展现了月光下的荷花之美。
(2)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节选自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答:答案使用了对偶、反问、反复、呼告等修辞方法,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悲愤,希望沉默的人们不再沉默,起推翻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二、表现手法表现手法这个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只指象征、托物言志、衬托、对比、抑扬、虚实结合、以小见大等手法,广义的包括修辞方法。
高考卷一般使用狭义的概念。
如需要,可按先“狭”后“广”的步骤思考,即先考虑狭义的手法,再考虑修辞方法。
散文常用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见下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甲可是,我真爱北平。
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
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
(浙江专用)高三语文总复习复习专题十高分方案2 对散文中特定内容的概括与简析教案不分版本高分方案2 对散文中特定内容的概括与简析本考点主要是针对散文中局部或整体、某一形象特点等进行概括与简析。
典题一对散文中局部内容的概括与简析例(XXXX·北京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问题。
根河之恋根河是鄂温克人①的母亲河。
春天,根河从厚厚的冰层中泛起春潮,河的巨大生命力迸发开来,它推去坚冰,欢快地伸展腰肢,向远方而去。
这破冰时节的河水才是它真正的本色,纯真清洌,水晶一般透明。
这条源自大兴安岭的河,原本的名字“葛根高勒〞,正是清澈透明的意思。
在一个个春天的日子里,根河回到童年,回到本真,然后再一次次饱满成熟,将涓涓乳汁流送给两岸的万千生物。
传统的鄂温克人跟森林河流贴得最近。
他们与驯鹿为伴,生活起居、狩猎劳动,都离不开看上去“四不像〞的驯鹿。
眼下,这些温顺的大鹿在全世界已所剩不多,鄂温克人结束了最后的狩猎,放下了猎枪。
他们离开森林,进入城市或远走他乡,但敖鲁古雅部落受人尊重的长辈94岁的玛丽亚·索一步也不想离开她的驯鹿。
一踏进根河,我就听说了她美丽的名字。
先前见到过作家乌热尔图为这位老奶奶拍的一张照片。
白桦林里,老人穿着长袍,扎着头巾,侧身站在一头七叉犄角的驯鹿前,她微微佝偻着身子,皱巴巴的手轻抚着鹿柔细的皮毛。
鹿依偎在她的袍子下,那儿一定有着母亲的气息。
她神色沉静而坚毅,嘴角两旁的皱纹宛如桦树皮上的纹路,仿佛她的脸上就印刻着她相守了一生的森林。
她或许就是根河的化身,充满了母性的慈祥,又有着丰富的传奇。
年轻时她漂亮能干,是大兴安岭远近闻名的女猎手,与丈夫在密林里行走,打到的猎物无论多远,总是她领着驯鹿运回部落。
这位伟大的母亲至今仍恬然生活在她的鹿群之中。
其实我很想去为玛丽亚·索拍一张照片。
这些年,涌到玛丽亚·索猎民点参观游览的人络绎不绝,但我想,我这样匆匆来去,怎能配得上她的丰厚?怎能有乌热尔图探望她时目光里的深沉呢?因为乌热尔图是根河的儿子。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的艺术手法一、词语——理解散文的基石理解文章是从理解词语开始的,高考散文阅读题中考查的词语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义”,而是文中的具体含义。
二、句子——散文完整意思的最小单位1.重要句子的类型所谓重要句子,是指在文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关键性句子。
它通常指以下几种语句:(1)结构复杂,意思隐晦的句子;(2)使用特殊的修辞格、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3)统摄全篇,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的句子;(4)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即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及段中的过渡句等。
2.体会句子的含意句子的含意一般有基本含意(表层含意)、深层含意之别。
三、表达艺术——散文写作的规律、方法散文的表达艺术,从广义上说,是指作品运用的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从狭义上说,是指灵活运用一般写作原则、规律、方法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而又特殊的艺术手法。
答题策略(一)、体会语句的含意1.两大考查类型(1)体会词语的含义。
(2)体会句子的含意。
2.理解词义的三个“联系”一个“依托”理解重要词语,基本原则是要依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即依据整篇文章或词语所在的段落及前后句。
就具体技巧来讲,可以有以下几点:(1)联系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
理解词语必须联系语境,做到“词不离句”,一般有临时性词义的词语、有特殊用法的词语要这样来理解。
(2)联系文章的主题或作者的情感态度揣摩词语的含义。
一般分析具有深层含义或特定意义的词语、能点明中心或主旨的词语等需依据此法。
(3)联系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社会背景理解词语的含义。
如对《荷塘月色》中“颇不宁静”这一词语的理解就需要联系这两方面。
在《荷塘月色》中,显然有两个世界——朱自清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与自我心灵升华的理想世界。
因此,“颇不宁静”这个词语是理解文章主旨的钥匙;同时,朱自清的“不宁静”也归于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
(4)依托修辞挖掘词语的含义。
为了突出表达效果,使语言生动形象,散文写作往往使用一些修辞方法。
学案34:赏析散文的艺术技巧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越来越突出审美艺术鉴赏,作为其重要组成的散文艺术鉴赏自然在复习中得到重视。
鉴赏散文的艺术技巧有两大方面:一是表达技巧鉴赏(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行文技巧),二是语言艺术鉴赏(遣词造句的特点以及行文的风格)。
要想真正地鉴赏散文的艺术美,首先要构建起关于艺术技巧的知识体系,熟悉常用的各种技巧的内涵及其表达效果,其次要在具体文本中动态地认识它们、欣赏它们,进而真正地提高我们的艺术素养。
知识图要一、新题试做自我体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万鞋墙梁衡①陕北多山,千山万壑。
有村名赤牛,世代农耕,名不见经传。
近年有退休回村的干部老高,下决心搜集本地藏品,建起一农耕博物馆。
我前去参观,不外乎锄、犁、耧、耙、车、斗、磨、碾之类,也未有见奇。
当转入一巨大窑洞时,迎面一堵高墙,齐齐地码着穿旧了、遗弃了的布鞋,足有两人之高,数丈之长。
我问:“有多少双?”答道:“13 000双。
”我脱口而出:“好一堵万鞋墙!”②这鞋平常是踩在脚底下的,与汗臭为伴,与尘土、泥水厮磨,是最脏最贱之物,穿之不觉,弃之不惜,几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
今天忽然被请到墙上,隆重聚会,就像一支浩浩荡荡的翻身奴隶大军,顿然感到它的伟大。
不管什么鞋,都已经磨得穿帮破底、绽开线头,鞋底也磨成了薄片。
仔细看,还能依稀辨出原来的形状、针脚、颜色。
每一双鞋的后面都有一个故事,从女人做鞋到男人穿它去种田、赶脚、打工等,一个长长的故事。
我们这一代人都是穿着母亲亲手做的布鞋长大的,又穿着布鞋从乡下走进城市,每一双鞋都能勾起心底一段甜蜜或辛酸的回忆。
这鞋墙就像是一堵磁墙,又像是一个黑洞,我伫立良久,一时无语,半天,眼眶里竟有点潮湿。
③在回县里的车上,大家还在说鞋。
想不到这个最普通的穿戴之物,经今天这样一上墙,竟牵动了每一个人的神经。
一种鞋就是一个时代的标志。
中国革命是穿着草鞋和布鞋走过来的。
(浙江专用)高三语文总复习复习专题十高分方案1 对散文中重要语句丰富含意的理解教案不分版本高分方案1 对散文中重要语句丰富含意的理解散文语言的一大特点是优美凝练。
优美凝练的语言增强了散文的可读性和美感,同时也是理解和整体把握散文的关键。
散文语言考点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对“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考查,即鉴赏语言;二是对“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考查,即理解语句含意。
本方案侧重于后者,这个考点是着重在语言的思想性层面的,是对诸如中心句、点睛句、过渡句、矛盾句、哲理句等的表层含意、深层含意或句外意义的分析概括。
典题一对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例(XXXX·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牛铃叮当李清明①水乡多水牛。
②从我记事开始,一直到成年走出水乡,多以水牛为伴。
不但假期要整天放牧水牛,而且上学了每天也带上镰刀和竹筐,放学的路上割上满满一筐青草,回去喂养水牛。
③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在我们水乡,可谓是一方水土养一方牛。
洞庭湖多年淤积的湖洲上围垦成水乡一个个垸落。
湖汊内港、沟渠水塘星罗棋布,到处长满茂盛的芦苇、青草和野蒿,这些都是水牛们上好的饲料。
水牛生命力强,容易饲养。
春、夏、秋三季均以自然生长的草蒿为食;到了万物枯萎的冬日,每天也只需一捆干草便能果腹。
④漫长的农耕时代,水牛一直被视为农家的命根子。
从牛犊学会走路的那天起,它的脖子上便被精心挂上一串铜制的铃铛。
农忙季节,水牛可用于犁田、耙田;农闲时分,水牛能帮助拉磨,碾压菜籽、稻谷,以便得到食油、大米。
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村里就购置了东方红牌拖拉机,还配备了犁、耙等成套的耕田机械。
没承想几吨重的“铁牛〞开进农田却经常陷进淤泥中,有时淹得只看见顶部的烟囱,最后还得用十头八头水牛合力,才能“拖拉〞出来。
⑤水牛天生就能游泳,还是长距离泅渡的高手。
水浅处水牛游得很慢,一边游还一边不忘啃食水中的荷叶、蒿草和野生水稻;一旦游到水深处,它便变得特别快捷,一边用力划动四肢,一边高高抬起头角,“嗯呀——嗯呀〞十分得意地叫唤不停。
核心突破五赏析表达技巧——答准技巧.夸尽效果散文是用凝练、生动、优美的文学语言写成的叙事、记人、状物、写景的意蕴丰厚的文章。
其基本特点是题材广泛.以小见大;形散神聚.舒卷自如;富于诗意.具有意境。
同时它立意深刻.构思精巧.结构严谨.善于展开联想和想象.多用象征、渲染、烘托和修辞方法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表现主题。
不管作者选择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都是为了把所绘的景与物、所写的人与事、所述说或阐发的道理.明白清楚地告诉读者。
因此.散文所有的表达技巧.都是为表现文章的主旨服务的.这是在掌握散文表达技巧时必须明白的一个根本原则。
一、修辞方法散文常用修辞方法及其表达效果见下表:请从修辞角度赏析下列句子。
(1)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节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答:答案使用了拟人、比喻、排比、通感的修辞方法.极其形象、真切地描写了荷花的形态、清香.尽情展现了月光下的荷花之美。
(2)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节选自鲁迅《记念刘和珍君》)答:答案使用了对偶、反问、反复、呼告等修辞方法.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悲愤.希望沉默的人们不再沉默.起来推翻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二、表现手法表现手法这个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只指象征、托物言志、衬托、对比、抑扬、虚实结合、以小见大等手法.广义的包括修辞方法。
高考卷一般使用狭义的概念。
如需要.可按先“狭”后“广”的步骤思考.即先考虑狭义的手法.再考虑修辞方法。
散文常用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见下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甲可是.我真爱北平。
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
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
高考命题点三赏析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语言”属于考纲要求“鉴赏评价”中“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一个考点,可分为三种题型:理解(赏析)重要词语含义,理解(赏析)重要句子含意,品味散文语言特色。
其中品味散文语言特色与品味小说的语言特色类似,不再赘述。
题型一理解或赏析重要词语文章中的“重要词语”,通常指的是那些或含义深刻(关涉主旨意蕴),或有特定义(关涉语境临时之义),或有指代义的词语;同时要注意词语的特殊性,即运用了该词语的比喻义(要明确其比喻的对象,即本体)、双关义(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象征义(象征的对象是什么)、反语义(强调、讽刺了什么)、色彩义(褒贬互换)等。
这些词语的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中所解释的普通含义,而是在具体语境中的特殊含义。
对于文中的重要词语的考查往往有两个命题角度:一是理解文中重要词语,二是赏析文中重要词语。
怎样确定是理解或赏析重要词语题题干示例(2018·浙江卷)文中画波浪线部分连用10个“一”,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2017·全国卷Ⅱ)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含意。
(2017·北京卷)作者在结尾说“我知道我虽然来过了,但却远远抵达不了这河的深奥”。
请根据文意,说明“这河的深奥”的含义、“抵达不了”的原因及作者寄托的情感。
(2015·重庆卷)怎样理解文中用“十分醒目”和“海市蜃楼”这两个词语来描述甘森?其他设问方式:(1)文中画线部分中的“××”指什么?(2)文中以“××”词来比喻什么?其中的含义是什么?(3)“××”一词强调的是什么?明辨题型(1)题干中有用具体引号引出或画线标出的具体词语(2)题干中有“含义(意)”或“理解”等词语(3)题干中有“赏析”“效果”等词,表明是赏析重要词语怎样解答理解或赏析重要词语题命题角度一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荷塘月色》一文中第五段的“酣眠”“小睡”各指什么?答案要点答案启示“酣眠”比喻朗照,“小睡”比喻被一层淡淡的云遮住的月光。
第二部分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阅读06 赏析散文的表达技巧和语言艺术教学目标熟记散文的表达技巧及语言艺术的相关术语教学重点难点掌握并运用散文表达技巧及语言艺术的相关术语,准确赏析。
教学过程一鉴赏表达技巧1.散文的表达技巧2.常见修辞手法修辞手法表达效果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比拟色彩鲜明,描写形象,表意丰富,生动有趣。
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点代面。
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制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反问用疑问句表确定意思,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激发感情,加深印象。
引用引用神话故事,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体现浪漫主义色彩;引用历史故事,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增加文章情趣,提高文章趣味性;引用诗词名句,增添文句意蕴和表达效果,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说服力。
2.表达方式表达方式作用叙事手法记叙人称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呼告抒情,便于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
第三人称较为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的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叙述方式顺叙可以使叙述事件有头有尾,文章条理清楚,读起来顺畅。
倒叙可以造成悬念,抓住读者,突出主题,使故事波澜起伏。
插叙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叙述曲折有致,可使内容衔接更紧密,照应更周严。
平叙可以把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情,写得眉目清楚,有条不紊。
描写手法直接描写肖像描写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形传神,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动作描写展示人物精神面貌,直接体现人物性格。
(在人物描写中有重要地位)语言描写表达人物情感,反映人物性格特征,折射出人物所处时代的特点。
高分方案3 对散文精彩语言表达艺术的赏析“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含意”重在思想性,“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重在艺术性。
该考点往往就精彩语句在结构、作用、内容、表达、特点等方面设置考题,答题时可以在用词、句式和修辞等角度分析特点及其效果。
试卷真题举隅2017全国Ⅲ卷《我们的裁缝店》本文的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
2017天津卷《挺拔之姿》赏析文章末段的文字。
2016浙江卷《母亲》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画横线部分。
2016上海卷《湖殇》第①段中的比喻贴切形象,表现力强,请加以赏析。
2016北京卷《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文章第四段运用了多种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老腔的感受。
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赏析。
2015上海卷《雪天》请紧扣“蹒跚”一词,赏析第段画线句。
2015山东卷《四堡雕版》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2013浙江卷《牛铃叮当》赏析第五段中画线句。
2012浙江卷《母亲的中药铺》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2012山东卷《被时间决定的讲述》以③④段为例,简要分析本文语言的两个主要特点。
2009湖北卷《书房的窗子》本文语言典雅,请以第②段为例,从词语运用、句式选择、修辞方法三个方面加以简要赏析。
2009江西卷《平常的沈从文》指出下面这句话所体现的人物语言特色并分析它的表达效果。
例再读高分方案1中的《牛铃叮当》(2013年高考浙江卷),完成下面的题目。
⑤水牛天生就能游泳,还是长距离泅渡的高手。
水浅处水牛游得很慢,一边游还一边不忘啃食水中的荷叶、蒿草和野生水稻;一旦游到水深处,它便变得特别快捷,一边用力划动四肢,一边高高抬起头角,“嗯呀——嗯呀”十分得意地叫唤不停。
夏天,水牛成了我和一班好伙伴最好的“游泳老师”。
跟着水牛学游泳,我们先是用柳条鞭子将水牛赶至河里,双手死死地拽住牛尾巴,待水牛飞速抢渡时,再使劲用双脚拍击水面。
不消两日,我们便掌握了“牛刨”“蛙泳”等全套的游泳本领。
赏析第五段中画线句。
(5分)【精准剖析】参考答案高分方案①通过动作(“划动”“抬起”等)描写和神态(“得意地叫唤”)描写,以及在水浅处、水深处不同游泳姿态的对照描写,形象刻画了水牛善于游泳的习性和生命的灵性。
②通过动作(“赶”“拽住”“拍击”等)描写,生动表现了“我们”自由嬉戏的天性以及与水牛的亲密关系。
一、明晰答题“任务”:赏析精彩语言的表达魅力及其内在意味。
二、分层分点剖析:第一层(第一句)分析对牛的描写及其用意;第二层(第二、第三句)分析对“我们”、“我们”与牛关系的描写及其意味。
三、明示写法及其效果:主要是动作与神态描写。
四、可能的补充:①用“得意地叫唤”这一拟人手法,凸显水牛的活力与灵性;②用“游泳老师”这一比喻,凸显了“我们”的喜爱、欣赏和感激之情。
“对精彩语言表达艺术的赏析”是《考试说明》中较笼统的表述。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作一些细化思考,把握一些“微技能”。
1.明向:就是清晰、准确地把握题目要求的具体赏析对象、赏析重点或赏析角度。
一般的高考阅读赏析题,命题似乎比较“笼统”。
如近年的浙江卷,除了2011年指明赏析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之外,其他年份的题目都是“赏析文中画横线的部分”。
但是,从参考答案看,赏析内容或对象涉及重点语句、作品形象、作品内涵、精彩语言、艺术魅力、创作意图等方面;赏析重点涉及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语言运用等方面的特点、作用或效果。
确定具体的赏析对象或内容、要求,其重要的微技能是,回到“画线部分”及其上下文,梳理、考察,确定赏析的聚焦点。
如2015年高考浙江卷(材料为汪曾祺小说《捡烂纸的老头》)中的赏析题,其“画横线部分”是:没人理他,他悻悻地回到座位上,把没吃完的烧饼很费劲地啃完了,情绪已经平复下来——本来也没有多大情绪。
“跟他们寻口汤去。
”喝了两口面汤,“回见!”细察这部分,不难发现,画线部分是对捡烂纸的老头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描写;深入一步,可见其描写的侧重点是“他”神态、动作的“变化”:从前后文中看,刚才“他”的神态、动作发生了一个小波澜,而后小波澜有了一个小结局,行为和语言又回到了此前。
这样,就可以对画线部分的具体内容进行判断:运用了神态、动作和语言的描写手法及伏笔的表现手法,形成了与前文呼应的结构形式,点出了老头前后的心情变化。
由此可以确定赏析的方向:赏析的重点不是简单地概括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而是赏析动态描写中表现人物的细腻手法和艺术效果。
2.善思:赏析题解答中,能够紧密结合具体的赏析要求,有一个省时、有效的思维过程,确保解答的合理、正确。
要求赏析的画横线的语句,往往运用了“比喻”“比拟”“象征”“虚实”等手法或其他别致的表达,使得看似简单的语言有了深层意蕴、多重内涵或多种魅力。
思考答题过程中,不能对画线部分作表面的、简单的“复述”性解释,而需要运用还原、转换、提炼等微技能。
如2012年高考浙江卷(材料为甘典江的散文《母亲的中药铺》),赏析题画线句的所在段落如下:⑨现在,父亲走了,去了天国。
母亲一个人守着我们,在空旷的屋顶上栽花种菜。
母亲身子瘦弱,时有病痛,我很是担忧,同时,我又安慰自己:生病不正常吗?不正证明了人生活着?何况这世上,还有那么多栩栩如生的药在陪护呢。
一根草是药,一撇叶是药,一线阳光,一滴水,也都是,甚至,一个人可以是另一个人的灵芝。
母亲多年与草木为伴,沉浸于无边无际的药香之中。
于我而言,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为我清热解毒,为我抵御这世间的种种伤害。
把“一个人可以是另一个人的灵芝”这一暗喻转换为明喻,再结合上下文,把它还原为这样的表述:母亲就好像是“我”生命中的“灵芝”,母亲就是“我”人生中的“无价的中药”,因为她能够治愈“我”所有的伤痛,对“我”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巨大影响。
这样,对“灵芝”本义的理解,上升到对人与人之间不可或缺的依存关系的理解。
3.优答:就是要把理解、思考和赏析的结果,简明而流畅、具体而有条理地表述出来,提升答案的精准性。
如前面例题对《牛铃叮当》第五段中的画线句的赏析,有考生这样赏析:动作、神态描写,说明水牛是泅渡的高手,而我们与水牛相处分外愉快。
这样的解答过于简略,虽然似乎体现了赏析的“要素”,但是,解读尚未到位之外,更缺少具体的分析内容和相关佐证。
下面是来自考生的满分答案:“游得很慢”“一边游还一边不忘啃食”等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牛熟识水性,在水中悠然自得的模样,表达了作者对水牛的怀念;“快捷”“用力划动四肢”“得意”等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了一幅水牛游泳图,极富表现力,很能感染读者;“跟着水牛学游泳”,通过“我们”的动作描写,表现水牛与人相处融洽的景象,一幅牛铃响叮当的农村田野图跃然纸上,表达了作者的怀念和赞美。
在这个答案中,考生抓住了文中关键性的词句并用引号标出,引述于分析过程中,边引述边分析,具体描述与概括分析自然融合。
这样的赏析,达到了较高的水准。
(2016·上海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湖殇熊久红①当一双脚站在干涸的湖底的时候,其实,那种心痛的感觉,就像是自己踩在了自己的骨头上。
②我说的是,在西部腹地,看着被戈壁荒漠一寸寸吞噬掉的艾比湖;我说的是,面对一片白色的盐碱,以及狂风掠过时卷起的漫漫沙尘。
③对湖而言,它首先带给我们的,应该是那粼粼的波光,是鸥鸟的翔鸣,是蓝天白云的倒映,是渔歌唱晚的恬静,这些特征是湖带给我们的生活体验,也是湖应有的生命品质。
而我脚下的艾比湖,正在丧失这些青春,就像一个散失了光鲜的干瘪水果,躺成一汪奄奄一息的物证,那些越来越多从湖底裸露出来的丑陋的盐碱污泥,总是让我联想到一具行将风干的木乃伊,一个湖的木乃伊。
④青年时期的艾比湖有着1 200平方公里的水面;有着几万乃至十几万只野鸭水鸟嬉戏的场面;有着浩浩荡荡芦苇环卫的辽阔水域;有着长河落日大漠孤烟的宁静致远。
这些深深的怀念,使得我对眼前的景象,有着撕心裂肺的悲怆。
⑤在蛮荒的疆域里安插一个湖,应该是上帝对自己分配不公的一个补偿,她带给我们的是对绝望灵魂的抚慰,是对生存状态的重估,是能枕着入眠的一个梦境,而这个梦,曾经真真实实地存在过,在记忆的回望里,碧波荡漾。
⑥那是八十年代中期,一直对巴金的《海上日出》心存缱绻,期待感受红日出海的璀璨景象。
新疆离海太远,便只好以湖的水域,模仿海的苍茫了。
从首府放暑假回来,邀几位同学,骑车六十里,去艾比湖看日出,以弥补对海的贫瘠和渴望。
⑦由于道路的崎岖,到湖边时,太阳早已三尺竿头了。
虽没赶上看日出,却被眼前一望无际、绵延至深的芦苇荡所震撼,清风拂过,波涛汹涌。
一如百万雄兵拥围着这一城的浩淼,湖的浅滩上,密密麻麻布满了野鸭、灰鸭、斑头雁,随便朝水中甩一片卵石,都会惊飞几十只水鸟,空中盘旋两圈,又栖落水中。
湖面很宽,即使极目远眺,也看不见对岸的轮廓。
靠近水边是一排沙滩,赤脚从上面走过,可以感受到温热潮润的细沙与脚趾间密切接触的惬意。
几行浅浅的脚印,一派浪漫的行程。
⑧二十多年的时间,都无法淡化湖在往事里的色彩,这幅精美的画面早已长在岁月深处,每一次温故,都在重新涂染一遍色彩,所以,停靠在回忆中的湖,其实,一直都很鲜艳,多少次在梦里,潮涨潮落,清波涟涟。
⑨但眼前的残败,总让人恍然隔世,觉得这个每年被大风从湖底卷起无数沙尘和盐尘的,这个每年以几平方公里的速度一点点消失的,这个在干涸湖底随处可见禽鸟尸骨和枯苇干枝的,不是记忆里的那个湖啊!它与往日被我们时常念想的碧水清波毫无瓜葛。
⑩多么希望艾比湖的枯萎是一次误诊!但更多时候,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串的数字。
近50年,我国失去的湖泊有243个,其中,新疆的数量最多,达62个。
罗布泊消失于1972年;台特玛湖消失于1974年;玛纳斯湖消失于1974年;艾丁湖消失于1987年。
这听上去多少有些像宣读阵亡名单,但它们确实是从我们眼中一个一个消失的。
那些缭绕碧波的绿茵,那些水中游戏的鱼鸟,那些湖面泛舟的渔人,那些环湖晚炊的村庄,都随着湖的消失而泯灭了。
通过同伴的结局,艾比湖一定看到了自己悲情的归宿,所以,湖才有了泪的咸涩。
如果能发出呐喊,我想,湖是一定要向上天控诉的,控诉那贪婪者、破坏者、无知者、傲慢者,控诉他们以自己的短视,替子孙们挖掘着墓穴。
时常看到一些赞美艾比湖的文章,对它仅剩的三分之一的水域,进行热情歌颂,听上去就像是对着一个病入膏肓的人,赞美她美丽的服饰和迷人的发髻,不知道在鱼缸里长大的鱼,会不会朗诵有关海的诗句。
我在为一个湖悲哀的时候,突然想起了那些鸟,那些以湖为生的水禽,它们的翅膀,如何才能越过灾难,飞抵梦想的天堂。
(有删改) 1.第①段中的比喻贴切形象,表现力强,请加以赏析。
(3分)解析:题干已指明手法和效果,赏析时要从更具体的层面思考,把本体和喻体揭示出来分析。
答案:这个比喻,将“一双脚站在干涸的湖底的时候”的感觉比喻为“自己踩在了自己的骨头上”的感觉,十分形象逼真,具有很强的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