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课本
- 格式:ppt
- 大小:18.34 MB
- 文档页数:236
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的关系一·总述在课程研究中,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隶属不同的研究层面,分别拥有各自的研究范围和内容。
但传统上人们比较关注教材这一具体的课程材料,误以为教材内容就是课程内容、教学内容。
教师理念上的混乱导致实践上的盲目,这是教师“教教材”这一现象的根源所在。
本文试以英语学科为例,阐述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使人们对相关问题的讨论建立在一个共同的学理基础之上。
英语教材在我国英语学科教学中历来都担当着重要的角色。
每次课程改革中,人们关注最多的就是教材的变化。
但要说教材的研究,则解释、论证多于理论探讨。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国家统一控制的课程教材研制体制,课程和教材这两个本来不同的研究层面便重叠了起来,致使分属课程、教材和教学不同层面上的问题缠绕在一起,混淆不清。
一方面,由于英语学科教育研究的历史几乎就是研究学什么(学科知识)和如何学的历史,学科内的课程理论、教材理论和教学理论的研究相对贫乏,很多研究都是基于对现行课程具体形态──教材的解释;另一方面,在实践中,教材又代替了教学大纲,或者合而为一,甚至超越大纲,行使着权威角色,主宰教师的教学生活。
教师可以不必研读“英语教学大纲”,只需“以本为本”,照本宣科。
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教材研究几乎是大包大揽,集多种角色于一体,因而不堪重负。
这样,很多本应属于课程层面或教学层面的研究内容不能和教材问题有效剥离,其后果是,课程或教学层面的问题被忽略了,而教材本身的研究也仅滞留于表面的介绍和解释,缺乏系统的深度研究。
上述情况反映在教师的日常话语中,最为典型和普遍的便是课程内容、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之概念的辨别不清。
诸种术语纠缠不清使很多问题的讨论或争论缺乏合理的学理基础和共享的理论框架。
就英语学科而言,英语教材内容往往与英语课程内容和英语教学内容混淆在一起,在实践中导致教材内容等于课程内容,教学就是教教材内容的现象。
课程与教材辨课程,一般被定义为“有规定数量和内容的工作或学习的进程。
今指教学的科目和进程”(古今汉语词典)。
教材,则一般被定义为“为教学需要而编写的材料,如书籍、讲义、图片、讲授提纲等”。
同时,“也指对人有教育作用的材料”(古今汉语词典)。
这里关于课程和教材的定义颇有新意:对课程来说,其狭义的解释仅限于学习范畴:即教学的科目与进程;而其广义的解释则扩展至工作范畴:即工作或学习的进程。
同样,对教材来说,其狭义的解释仅限于微观的教学领域:教学需要的材料;而其广义的解释则扩展至宏观的教育领域:教育需要的材料。
有意思的是:人们对于课程与教材,这两个在教育界和社会上被广泛使用着的涉及教育和教学的核心概念之间的关联与区别,却并不甚明晰。
所以,虽然学者们对课程和教材定义的阐释多种多样,但也常常使人感到莫衷一是,以致出现了一个令人忧虑的现象:即把课程视为教材,认为课程和教材是合二而一的概念;甚至进一步认为,教材是课程的具体体现,课程只是在涉及教材时才有具体意义,这些观点不仅实际存在而且流传甚广。
因此,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从分析课程与教材的内涵出发,廓清课程与教材的关系,即弄清到底是教材为本,还是课程为本。
否则,如果对课程与教材关系的阐释与处理本末倒置,将严重地影响教育和教学改革的主攻方向。
关于课程的内涵:从单义到集成教育学对课程内涵及其实质的现代解读,普遍认为由于哲学的、价值的、实践的指向不同,对课程内涵的理解也就具有各自独特的视野。
由此,从现代意义的课程概念出发,关于课程的界定是多义性和发展性的:其一是基于目标与内容的课程界定,包括:课程即教学科目;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课程即学习经验;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课程即社会改造(施良方)。
对于这类界定的简约表达是:课程作为学科或科目;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课程作为经验或体验(张华)。
或者更概括些:课程是知识,课程是经验,课程是活动。
其二是基于范畴和领域的课程界定,包括:课程作为学科维度;课程作为目标维度;课程作为经验维度;课程作为活动维度;课程作为计划维度;课程作为文化维度——“课程作为教育学化了的文化”(郝德永)。
高中新教材和课程变化(附各科变化明细)2017年12月,教育部组织修订并颁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目前正在组织编写修订普通高中各学科教材(以下简称新教材)。
从2019年秋季学期起,全国各省(区、市)将分步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
2022年秋季开学,全国各省(区、市)均启动实施新课程新教材。
各科教材将有哪些新变化、新要求呢?学习哥来为你一一解读!语文五大变化提出四大学科核心素养。
新课标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构建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由五大课程目标变为十二大课程目标。
2003版的课程标准中,设置五大课程目标,分别为: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
2017版课标则变为十二大课程目标,分别为:语言积累与构建、语言表达与交流、语言梳理与整合、增强形象思维能力、发展逻辑思维、提升思维品质、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体验、鉴赏文学作品、美的表达与创造、传承中华文化、理解多样文化。
新增选择性必修课程。
相较于2003年版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的课程结构,新版课程标准新课程结构调整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三类课程分别安排7-9个学习任务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的内容始终贯串这三类课程。
必修课程,每名高中学生必须修习,开设2个学期,8学分;选择性必修课程,学生根据个人需求与升学考试要求选择修习,开设2个学期,6学分;选修课程,学生可自由选择学习,开设2个学期,设计12学分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
变化四:设置十八个学习任务群。
这十八个任务群被归置于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课程中。
(见下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结构及学分变化五:明确学业质量。
新课标增加了“学业质量”部分,明确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本学科课程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学业质量标准是以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表现的总体刻画。
简述:如何区分语文课程内容、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教教材和用教材教有什么根本性的区别?如何区分语文课程内容、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王荣生在其所著的《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一书中,曾明确的指出何谓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并对此下了准确的定义。
今天又看了李勤老师关于如何解读教材的讲座,下面我就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谈谈对这三个方面的认识。
所谓语文课程内容,指特定形态的课程中学生需学习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
语文课程内容,是语文课程层面的概念,回答的是语文课程“教什么”这一问题;从学生学的角度,它是学习的对象,因而也是对“学什么”的规定。
语文教材内容,就是“用什么去教”。
语文教材内容,是教材层面的概念,指为了有效传递、显示课程内容诸要素而组织的文字与非文字材料,包括“选文”。
语文教学内容,是教学层面的概念,从教的方面说,主要指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实践中呈现的种种材料。
它包括在教学中对现成教学内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及包括的课程内容的执行,也包括在课程实施中教师对课程内容(正的或负的)创生。
“教学内容是在教学过程中创造的”,它逻辑地蕴含着教师参与课程研制、用教材教和教学为学生服务等理念。
综上所述,语文课程内容、语文教材内容、语文教学内容是有区别的三桩事情。
语文课程内容,是语文课程具体形态层面的概念,指为了达到语文科特定的课程目标而选择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价值观等要素。
作为“定篇”的选文,是其重要的构成。
语文教材内容,是语文教材具体形态层面的概念,指为了有效地反映、传递课程内容诸要素而组织的文字与非文字材料及所传递的信息。
作为“例文”“样本”“用件”类型的选文,定位于这个层面。
语文教学内容,则是语文教学具体形态层面的概念,从教的方面说,指教师在教的实践中呈现的种种材料及所传递的信息。
它既包括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
一、课程与教材分析
1.结合课程标准分析小学某一学科课程的基本理念
2.我国小学是怎样设置课程的
3.分析小学某一学科课程内容的结构
4.介绍我国小学某一学科的某本教材
5.分析某一学科的课程目标
6.义务教育课程的标准修订的背景
7.新课程新在哪
8.2011年数学课程标准和2001年课程标准相比较有哪些变化
二、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1.什么是教学设计
2.举例说明小学某一学科教学设计的过程
3.设计一节小学某学科的教学案例
4.小学某学科有哪些常用的教学设计模式
5.对小学某学科的教学设计理念进行分析
6.举例分析小学某节课的教学设计。
课程设计大学课本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大学课本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掌握课本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了解学科发展的趋势和前沿。
(3)熟悉常用的研究方法和技巧。
2.技能目标:(1)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能够阅读和理解专业文献。
(3)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习积极性。
(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良好的学术道德。
(3)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课本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学习。
2.学科发展趋势和前沿的介绍。
3.常用研究方法和技巧的讲解。
4.实际案例分析和讨论。
5.小组项目和实验实践。
具体安排如下:第一周:课本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学习。
第二周:学科发展趋势和前沿的介绍。
第三周:常用研究方法和技巧的讲解。
第四周:实际案例分析和讨论。
第五周:小组项目和实验实践。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1.讲授法:用于讲解基本概念和原理。
2.讨论法:用于讨论学科发展趋势和前沿。
3.案例分析法:用于分析实际案例。
4.实验法:用于实践和研究方法的学习。
5.小组项目:用于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1.教材:大学课本及相关辅助教材。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学术文献和资料。
3.多媒体资料:包括PPT、视频等。
4.实验设备:用于实验实践的教学资源。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占总成绩的30%。
2.作业:包括课后习题、小论文等,占总成绩的20%。
3.考试:包括期中和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50%。
评估方式要求客观、公正,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平时表现和作业评估学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情况,考试评估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