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优美散文摘抄精选:茶境
- 格式:docx
- 大小:22.20 KB
- 文档页数:5
周作人关于茶的精美散文篇一:周作人的美文周作人的美文随手拿起茶几上的茶杯,品味茶的颜色,凝视碧叶在清水中舒卷沉浮,散发出缕缕清幽的茶香,思绪也如同这轻盈的茶叶般,摇曳生姿。
周作人的散文如茶,在平淡中孕育出悠长的韵味,越品越觉得清香四溢。
周作人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冲淡平易。
他说:“我觉得如在江村小屋里,靠玻璃窗,烘着白炭火钵,喝清茶,同友人谈闲话,那是颇快乐的事”。
可见他是一个平淡洒脱,与世无争之人。
《苦雨》是周作人写给好友伏园的一封信,文中有“卧在乌篷船里,静听打篷的雨声”的“梦似的仙境”,“一叶扁舟”在“暴风雨”中滚浪行进的“危险极也愉快极”的豪情,也有“胡坐骡车中,在大漠之上,大雨之下,悠然前行”的快乐。
但这一切“只是我的空想,如诗人的理想一样的靠不住”。
故乡的一草一木,在他笔下都包含着深情,无限依恋,写的十分清雅脱俗。
读周作人那段在北京家院中听雨的描写,是那么怡静美妙。
仿佛能听到那屋檐下滴水的清脆叮咚声,那水漫进房屋的潺潺流动声,还有蛙虫的欢鸣声和小孩子们的打闹声,种种声音融为一体,给人一种亲切自然的感觉。
周作人笔下描写的是一个平淡闲适的世界,当我用心读《苦雨》时,我的心在不知不觉中入境入神了。
我想这就是美文的魅力,美文的美在于形式内容给人一种舒适和谐的感觉。
周作人坦言:“我现在的快乐只想在闲时喝一杯清茶,看点新书,无论他是讲虫鸟的歌唱,或是记贤哲的思想,古今的刻绘,都足以使我感到人生的欣荣”。
周作人写文章是为了自己,在散文中抒发的是自己最真实的情感:一种热爱生活,追求生活情趣的态度。
我想这也是周作人的散文成为美文的一个因素。
从他的作品《北京的茶食》中,可以清楚的了解他对生活的态度:“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
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
”这篇文章旨在引导人们把生活当作一种艺术,微妙地美地生活着。
茶名家散文茶,作为中国传统的饮品,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
在茶的世界里,有许多名家散文流传至今,这些散文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内涵,让人们对茶的热爱和追求更加深入。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些脍炙人口的以茶为主题的名家散文。
《茶经》是中国古代茶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它是茶道大师陆羽所著。
这本书以简洁的文字和深邃的思想,阐述了茶的品种、制作方法、品饮技巧等方面的内容,对于茶的认识和理解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茶经》中,陆羽以他独特的视角解读了茶的魅力和茶道的精髓,使茶的文化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除了陆羽,《茶经》之外,还有许多名家散文也表达了对茶的热爱和赞美。
明代文学家唐伯虎的《论茶》是其中的佳作之一。
文章以幽默风趣的语言,描绘了茶的特点和茶文化的魅力。
他说:“茶者,性寒,味苦,有清心之效,乃佛家所宜。
”这句话表达了茶的性质和功效,同时也体现了唐伯虎对茶的独特理解。
清代文人袁枚的《茶馆记》也是一篇以茶为主题的名家散文。
文章以茶馆为背景,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茶馆中不同人物的形象和茶馆的独特氛围。
袁枚在文中写道:“古人有言,茶可解闷,开智,去困,疏烦,止渴,除病。
”这句话表达了茶的多重功效和对人们心灵的抚慰作用。
除了以上提到的几位名家之外,还有许多文人墨客也留下了关于茶的优美散文。
宋代文人陆游的《茶山行》以茶山为背景,以抒情的笔触描绘了大自然的美景和茶的清香。
明代文人冯梦龙的《茶说》则是一篇以对话形式展开的散文,通过对茶的品饮和制作过程的讨论,展现了茶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
总的来说,以茶为主题的名家散文透露出对茶的热爱和追求,展现了茶的多重魅力和文化底蕴。
这些散文以其深邃的思想、优美的语言和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让人们对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体验。
茶,作为中国的国粹之一,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文化,通过这些名家散文的阅读和欣赏,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到茶的独特魅力,感受到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梁实秋经典散文:喝茶喝茶是一种雅致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种身心舒缓的方式。
无论是独自品味,还是与朋友相聚,喝茶都能为我们带来一种温暖和舒适的感觉。
在繁忙的现代社会中,喝茶变得越来越受欢迎。
人们喜欢找个安静的角落,泡上一壶茶,躲开繁杂的城市生活。
静静地品味着茶水的香气,慢慢地将紧绷的身心放松下来。
茶香缭绕,宛如置身于大自然中,给人一种回归自然的感受。
喝茶不仅是一种享受,也是一门学问。
中国茶文化流传千年,深深地植根于我们的生活中。
品茶需要有耐心,需要用心去感受茶的滋味和香气。
不同品种的茶具有不同的特点,如龙井茶的清香,铁观音茶的浓郁,普洱茶的陈香等等。
每一种茶都有独特的韵味,需要我们去发现和品味。
喝茶也是一种交流的方式。
茶馆中,人们坐在一起,边喝茶边聊天,话题从家常琐事到人生哲理,从大家对世界的看法到对未来的期望,茶水和言谈交织在一起,增加了友谊的深度和默契。
喝茶让人心静,也有益于身体健康。
茶叶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具有清热解毒、降脂减肥等功效。
科学研究也证实,适量的喝茶有助于防治心血管疾病和癌症,提高免疫力,延缓衰老等等。
梁实秋在他的散文中也常常提到喝茶的乐趣和意义。
他说:“茶是自然的馈赠,品茶是一种舒适、安静的享受。
”他认为,喝茶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世界的审视和对内心的疗愈。
在喧嚣纷杂的世界中,我们不妨找个角落,泡上一壶好茶,让茶香填充我们的生活。
在品茗的同时,让思绪安静下来,与自己对话,与朋友交流,与大自然相融。
喝茶,让生活更加美好。
写山茶的名家散文山茶,又称山油茶、茶花,是我国传统的名花之一。
它的美丽和芬芳让人陶醉,因此吸引了许多文人雅士用散文来描写其魅力。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名家的散文作品中,领略山茶之美。
一、《山茶》——蒋光慈山茶,一种不起眼的花,却有着迷人的色彩和香气。
它的花朵如同盛开的红霞,犹如天空中的云朵,美丽动人。
每当山茶开放的季节,整个山林都被一片红色所覆盖,仿佛进入了一个童话世界。
在山茶花开的时候,我总喜欢一个人来到山林中,静静地欣赏这片红色的海洋。
它给我带来的不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一种内心的宁静和舒适。
二、《山茶花开》——林清玄山茶花开,花瓣像一朵朵红云飘落在枝头,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
山茶花的香气扑鼻而来,让人沉醉其中。
每当我看到山茶花绽放的时候,心情就会变得愉悦起来,所有的烦恼都会烟消云散。
山茶花的美丽是短暂的,但它的存在却让人感到无限的美好。
三、《山茶的诗意》——林语堂山茶,一种充满诗意的花。
它的花朵细腻而娇艳,犹如一首优美的诗篇。
山茶花开的时候,我总是情不自禁地拿起笔,写下一些诗句,表达对它的喜爱和赞美。
山茶花给我带来了灵感和创作的动力,它是我写作过程中的灵感源泉。
四、《山茶的韵味》——郭沫若山茶,是一种独具韵味的花。
它的花朵鲜艳夺目,散发着一股淡淡的花香。
山茶花的花瓣柔软而细腻,摸起来像是丝绸般的触感。
每当我看到山茶花绽放的时候,心情都会变得轻松愉快。
它的美丽和芬芳让人陶醉其中,仿佛进入了一个梦幻的世界。
五、《山茶花的力量》——徐志摩山茶花,一种充满力量的花。
它的花朵似火如云,红艳欲滴。
山茶花的盛开象征着生命的力量和希望的到来。
每当我看到山茶花绽放的时候,我就会感受到生命的力量,仿佛所有的困难和挫折都可以被战胜。
山茶花让我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六、《山茶花的坚韧》——萧红山茶花,一种坚韧的花。
它的花瓣饱满而坚实,不怕风雨的侵袭。
即使在严寒的冬天,山茶花依然能够开放,展示出自己的美丽。
名家写茶的散文茶,是一种古老而神奇的饮品。
它以其独特的香气和口感,吸引了无数的茶客。
在茶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名家对茶进行了赞美和描绘。
他们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笔墨,将茶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我们来看看被誉为“茶圣”的陆羽。
陆羽是中国茶文化的奠基人,他的著作《茶经》影响了几千年的茶道。
在《茶经》中,陆羽对茶的品种、制作和品饮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他以文字描绘了茶的香气和滋味,让人仿佛能够闻到茶香和品尝到茶的美味。
陆羽的《茶经》被誉为茶叶的“圣经”,对于茶的研究和品鉴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清代文人袁枚。
袁枚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他在文学创作中也不忘赞美茶。
他的散文《茶山行》以茶山为背景,描绘了茶叶的生长和采摘过程。
他以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茶叶的翠绿和清香,让人仿佛置身于茶山之中。
袁枚的散文充满了诗意和意境,将茶的神秘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还有清代文人杨慎修。
杨慎修是一位善于品茶的文人,他在《世说新语》中写道:“常觉一大杯,使人舒畅。
盖茶以其智慧而为上品,亦非常物也。
”他认为喝茶可以提神醒脑,增强思维能力。
杨慎修的赞美之词,让人对茶的品质和功效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还有明代文人徐渭。
徐渭是一位对茶情有独钟的文学家,他在《茶录》中详细记录了茶的种植、制作和品饮方法,对茶的研究可谓深入。
他还创作了许多以茶为题材的诗词,将茶的香气和滋味融入到文字之中,赋予了茶以诗意和情感。
我们来看看现代作家鲁迅。
鲁迅对茶的描写虽然不多,但却充满了深意。
他在《狂人日记》中写道:“茶就是茶,不是别的什么。
”这句简短的话语,表达了鲁迅对茶的独特理解。
他认为茶是一种纯粹的饮品,不需要任何修饰和附加物。
鲁迅的这种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使茶更加显得纯粹和高贵。
通过对这些名家的茶文赏析,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茶的独特理解和赞美之情。
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将茶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茶,以其独特的香气和滋味,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描写茶的优美散文精选3篇茶,是最朴素、淡泊的美物。
饮茶,是最朴素、淡泊的美事。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描写茶的优美精选3篇,希望我们的文章你能喜欢。
描写茶的优美散文精选篇一:人走茶凉蓦然回首,曲终人散,天各一方,现在虽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但时光走的匆匆,记忆被一天天陶去,感情淡了,变成空白,留下是一个残缺的怀念。
如今一个人感叹,人走茶凉,物事人非,烟花易冷,人世以分。
看日出日落,红霞渲染,听潮水涨退,气势恢宏,良辰美景虚设,秀色可餐,寂寞枝头鸟,悠悠悲鸣,念粉郎无语。
独处春夏秋冬,吟赏上一个春夏秋冬,念旧,怀景更怀人,岁月经过时间的酝酿,辛酸化成美酒,一份暗甜在心中荡漾。
碎片都会一片片拼在一起,想起你,想起我,想起我们走过的那几年,都尘封在诗册里,埋藏在心里,有一天去远方,看着陌生的风景,还是会想起,雨雪冰霜,冷暖飘落,漫漫人生路,万里环万里,最后还是回到最初的起点。
古道西风瘦马,秋到落叶归土。
花开花落,春去冬来,风雨后又是晴空万里,蓝天白云,又一次呼吸,亲近大自然。
天地变化万千,有些如雨后春笋回来,有些朱颜雕老回不去。
梦了几年,醒了几年,现实与幻想总有一丝落差,眼泪可以擦去,却无法擦去想念,过了一段快乐的生活,怀念往往是一种悲伤,不怀念又是一种遗憾。
喜悲交加,乐亦忧,悲亦忧,何时是尽头,我可以逃开吗,进退在哪里。
天上有无数颗星星,地上有可数的人。
看星河转,人别离,泣离歌,挽一份情,好聚好散,过客他日就是做客,待到佳节,倍思情谊,三秋菊花,十里娇艳,把酒言欢,谈笑古今,各抒几载。
人走茶凉,不走也凉,路途总有路口,要分离就得分离,再不舍也要舍,夜落归家,一地,一地也思念,相隔甚远,情困缠远,有缘自会相见,若是无缘再见,多情人沉默了语言。
描写茶的优美散文精选篇二:茶味什么样的茶才算茶,什么样的滋味才是心里的滋味。
没有时光凿刻的痕迹,浮沉随意里淡水入口,宛如一体,不显于色。
五月流火的天气,浮躁热浪的几年前,认真的尝过第一口茶,只觉苦涩。
林清玄关于茶的散文林清玄是中国当代知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也是茶文化的热爱者。
他以独特的视角和磅礴的词汇,将茶的魅力表现得淋漓尽致。
以下是林清玄关于茶的散文:茶,是你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以其纯净清雅、醇香宜人的气息,渗透到我们的心灵深处。
每一次与茶相遇,都是一场心与灵的对话,一种对生活的真实体验。
茶叶,宛如大自然的恩赐,无论是青翠欲滴的绿茶,还是金黄油亮的红茶,都承载着大地的馈赠。
它们经过精心采摘、晒青、揉捻、焙火等工艺,才能展现出茶叶的独特风韵。
泡上一杯清茶,让那温润的茶汤在唇齿间舒展开来,仿佛品味着大自然的韵律,感受着生命的美好。
茶香,弥漫在空气中,轻轻地在鼻尖舞动。
它是一种清新的香气,犹如清晨的露珠,轻轻地触动心弦。
茶香弥漫开来,让人忘却尘世的烦恼,只剩下一份宁静与安详。
茶香的魅力,在于它能够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感悟和思考,让我们更加珍惜当下的美好。
茶道,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传承。
它融合了礼仪、美学和智慧,是一门修身养性的艺术。
喝茶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茶具的精美和茶水的清甜,更能感受到茶艺师的匠心独具。
茶道教会了我们如何与茶进行交流,如何品味茶的美好,如何与他人分享茶的喜悦。
茶道将我们带入一种恬静的境界,让我们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平衡和内心的宁静。
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它教会了我们懂得静心、品味和感悟生活的美好。
无论是在忙碌的工作中,还是在独自一人的时刻,茶都陪伴着我们,给予我们力量和安慰。
茶,如同一位贴心的朋友,永远伴随着我们的成长与变化。
茶,是一种哲学,是一种生活的艺术。
林清玄通过他深邃的文字和独到的观察力,将茶的魅力描绘得淋漓尽致。
他以茶为媒介,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然的敬畏。
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让我们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宁静。
让我们与林清玄一起,品味茶的香气,感受茶的韵味,体验茶的深远意境。
中国茶名家散文
- 《龙井寺品茶》:作者通过在龙井寺品茶的经历,表达了对茶文化的感悟和思考,指出品茶是一种心境,也是一种生活态度。
- 《品茶》: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品茶的过程,从茶叶的选择、水质的要求、茶具的搭配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让读者感受到了品茶的美好意境。
- 《茶缘》:作者讲述了自己与茶的缘分,从小受到家庭的影响,对茶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深入了解茶文化的内涵。
- 《一杯清茶》:作者通过一杯清茶,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指出人生如茶,先苦后甜,只有经过岁月的沉淀,才能品味到真正的甘甜。
这些散文不仅展现了中国茶文化的独特魅力,也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思考。
品一杯清茶,赏一篇美文,让心灵得到片刻的宁静和放松。
名家写龙井茶的散文
以下是一些名家写龙井茶的散文:
- 汪曾祺《寻常茶话》:“真正的狮峰龙井雨前新芽,每蕾皆一旗一枪,泡在玻璃杯里,茶叶皆直立不倒,载浮载沉,茶色颇淡,但入口香浓,直透脏腑,真是好茶!只是太贵了。
一杯茶,一块大洋,比吃一顿饭还贵。
”
- 林语堂《狮峰山下的一片茶园》:描绘了很多茶景和茶人,在他眼中的龙井,则是“一叶一芽”的形象。
龙井茶色泽翠绿,香气浓郁,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
不同名家笔下的龙井茶各有其独特的风味和魅力,你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选择阅读。
名家喝茶散文对喝茶最初的印象,是儿时读陈献章的诗,“记得旧时好,跟随爹爹去吃茶,门前磨螺壳,巷口弄泥沙,而今人长大,心事乱如麻。
记得旧时遥,喜看阿婆纺线纱,瓦凹泡新茧,院内惹雏鸭,而今人长大,心绪淡若茶。
”十余岁读时,觉得文字清雅,满口茶香。
长大后再看,更觉动人至极,一个“跟随爹爹去吃茶”,一个“心绪淡如茶”,将一个童年回忆勾勒得这么美,而且特别是心绪淡如茶,可能再也回不去磨螺壳,弄泥沙的童年,但原来茶的清雅,是诗人的情感体验和寄托,也是文化符号。
家乡景德镇,盛产陶瓷,家中长辈多从事陶瓷,所谓“瓷茶不分家”,从小对喝茶也耳濡目染。
家中长辈,常坐在堂中藤椅上,手边置一陶瓷杯,花色多为青花或者桃花。
掀开陶瓷杯盖,杯盖上还噙着滴滴水珠,轻吹开浮着的茶叶,然后慢嘬细品起来。
当时我顽皮,一次见长辈喝茶,就吵着说为什么不煮茶喝,长辈就往我头上轻敲一下,然后说起在唐朝是煮茶喝的,宋朝后就没有煮茶这么一说。
年少时从《聊斋》中读到“煮茶”这么一说,一个狐媚女子对着书生说,“穿过这条花街,绕过那条柳巷,门口斜插了几株红梅,便是我家,妾身在家煮茶待郎君。
”年少读之,心驰神往,觉得就算与狐媚女子交往结局不幸也心甘情愿,能穿过花街,绕过柳巷,就着几株红梅,与美人一起闻着煮茶时的清香,实在美如画。
所以内心中一直对煮茶,特别神慕,心想原来约炮也能约得这么清新脱俗。
茶文化有其独特的文化符号和美感气质,更深层是代表着饮茶人对生活品质和生命追求的意义。
《红楼梦》中,妙玉约宝钗黛玉吃“梯己茶”时,妙玉谈起其茶用水是在梅花上收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平日里都舍不得吃。
梅花上的雪泡茶,是美感也是妙玉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真正的富贵生活并非是大鱼大肉或者多么珍贵的物品,而是将生活的细节精巧到极致,是将自己的人格化进行生活化。
一年冬季,我也效仿取雪水用来泡茶,尝后觉得涩口无比,看来我也是俗人一个。
陆羽的《六羡歌》中写,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
名家优美散文摘抄精选:茶境
名家优美散文摘抄精选:茶境说茶,免不了要与酒比较。
酒醉人,茶不醉人。
酒误事,茶不误事。
酒熏人,茶不熏人。
酒难成圣,茶能成圣。
陆羽写了世界第一部《茶经》成了“茶圣”,没听说过古今中外谁写过《酒经》,只听说有酒神酒仙之称,还没听说过酒圣之誉……
当然,酒比茶容易营造热烈欢乐的气氛,无怪乎上至国宴,下至朋友小聚,都让酒唱主角,而让茶演配角。
每逢盛宴喜宴,只闻祝酒词祝酒歌,不听祝茶词祝茶歌。
茶甘于寂寞,乐于做酒前饭后的点缀。
茶永远不会像酒那样燃烧起人们的心中烈焰,掀动起人们的胸中狂涛,让人们飞盏滥觥手舞足蹈物我两忘喜忧两忘荣辱两忘,茶会让人宁静淡泊,越喝越成熟清醒,越品越有韵味雅兴。
若拿人来比喻,酒是初出茅庐风风火火的小伙子,茶是饱经风霜洞察事态的老翁;若拿文比,酒是抒情诗,茶是小品文;酒是狂想曲,茶是小夜曲;若拿太阳比,酒是炎炎夏日,茶是暖暖冬日;若拿风比,酒是狂飙,茶是微风;若拿水比,酒是海浪,茶是溪流。
由此可悟出,为什么青年爱酒,而老年喜茶,青年喜欢赌酒逞能,祝酒贺喜,把酒邀月问天,借酒浇愁泄怒,而老年则嗜好请茶待客,品茗谈心,把茶冷眼看红尘,借茶静心度春秋。
这就是酒趣与茶趣的区别,酒境与茶境的异处。
“朋友来了有好酒”。
好茶也能待朋友。
南来北往的朋友来了。
我以茶待客,既经济实惠又清静、好谈话,别有风味,茶坊比酒馆安静,茶也比酒淡雅,在水甜茶香中,彼此心扉好打开。
古训“君子之交淡如水”,我寻思指的茶水。
酒易交友,茶更能交友。
世上喝茶人一定比喝酒人多,这就决定了茶比酒易交朋友。
比如不沾酒的女人、和尚、老人、病人,以茶待之,就能搭起心桥,交流感情。
品茶可修心养性,过滤心境。
为什么那么多高僧名儒喜品茶?奥妙就在此。
品茶到了一定的境界,可使人拂去浮躁狂嚣贪婪嫉妒等杂念,渐渐变得心胸开阔,光明磊落,不卑不亢,荣辱不惊,顺境不狂,逆境不馁,世事练达,人情洞悉。
像品茶一样有滋有味不急不躁地品尝生活,品尝时代。
丰子恺先生有一幅品茗漫画,酽如茶的文化积淀。
这就是品茗的极境,这就是茶趣的生动写照。
名家优美散文摘抄精选:本色自然现象,包括生命现象,都有自己独特的本色。
天以蓝,地以黄,山以青,水以绿,虎以猛,人以善,各有本色。
特色孕育、存在于本色之中,本色衬托、支撑于特色之间。
本色愈重,特色愈明;本色愈浓,特色愈亮。
保持本色,才能创造特色。
离开了本色,所谓的特色也就会黯然失色。
本色是生命的一种底色。
对于一个人来说,这种底色,是品德、行为、知识、能力等方方面面基本因素的积累。
生命有了底色,就会百折不挠、迎难而上,就会奋力拼搏、与时俱进,就会充满生机与活力。
本色是生命的一种底气。
这种底气,表现为蓬勃向上的朝气,
敢打敢拼的锐气,宁折不弯的正气。
打足底气,生命就可以凸显踏踏实实、堂堂正正、大大方方的基本风格。
底气足,生命可以气吞山河;底气没了,生命也就奄奄一息。
本色是生命的一种底线。
守住底线,则出淤泥而丝毫不染,近雷池而半步不越,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
本色即体现共性也展示个性。
对生命无限热爱、对事业无限忠诚,是共性的反映;不重复别人、不重复自己、不重复昨天,是个性的张扬。
改革者的本色体现为一个“敢”字。
他们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敢于突破框框和本本,敢于打造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在突破中跨越,在跨越中成功。
耕耘者的本色体现为一个“勤”字。
他们坚信有耕耘才会有收获,一份劳动一份所得,因而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成功之峰勤为径,“春蚕到死丝方尽”。
奉献者的本色体现为一个“苦”字。
他们深深地懂得“梅花香自苦寒来”,以苦为乐,以苦为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本色体现风格,本色体现品格,本色体现人格。
本色与生命融为一体,珍重生命,首先需要珍视本色。
人生在世,活出自己的本色至关重要。
名家优美散文摘抄精选:支撑参天大树挺拔耸立枝繁叶茂,正是来自深扎大地默默无闻的根的支撑。
根死树必枯。
凌云高楼巍峨壮观气势撼人,正是来自厚重坚实的基石无语的支撑。
基石陷塌楼必危。
刚强的柱石支撑起了百年不倒的大桥,坚韧的钢轨支撑起了呼啸奔驰的列车。
失去了支撑,所有耀眼的灿烂定会黯然失色。
台下十年功支撑起了台上一分钟,读书十年苦支撑起了一朝天下名。
一位打破世界记录的举重运动员说:“我举得起世界记录,但举不起我平时流下的汗水。
”原来那世界记录是由那点滴汗水支撑起的。
一个创下奥运会200米和400米跑双料冠军的短跑老将说:“我用了十年的训练才仅仅加快了1秒多。
”原来,那一秒之瞬间是用十年的辛苦支撑起来的。
能支撑起惊人奇迹的其实正是同样惊人的普通与简单。
只是把普通做到了极致就是不普通,把简单坚持到了尽头就是不简单。
正是因为有默默支撑着的可靠和雄厚,才使所有的宣言能够感人,所有的号召能够撼人。
科学的立论来自无可辩驳的成功实验的支撑,正确的主张来自千百万人真挚拥护的支撑。
漠视可依靠的支撑必会在偏见之下误入歧途。
酝酿和培育支撑的力量,才能托举起梦想化作的辉煌。
有自尊的脖子,才能支撑起自信的头颅;有了不屈的脊梁,才能支撑起刚直的挺立;有无私的胸怀,才能支撑起无畏的抉择;有了无敌的信念,才能支撑起压顶的泰山。
让一个个小小的好习惯支撑起闪光的美德,让一个个默默的美德支撑起深厚的修养,让一个个无形的修养支撑起无比睿智的
人生!
用深刻的思想这一撇与坚实的行动这一捺,共同支撑起不俗不凡的“人”字,让千千万万优秀的人们支撑起更加美好的世界!
支撑的力量是沉默的,沉默的支撑是崇高的。
名家优秀散文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