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一)听课笔记
- 格式:docx
- 大小:865.23 KB
- 文档页数:4
(完整版)孙权劝学的听课记录 1 / 1
时间 2014 年 3 月 12 日 礼拜四 班级 七(二) 科目 语文
讲课人 杨老师 课题 孙权劝学
听 课 记 录
一、激情导入
1 .导语导入课题 ------ 《孙权劝学》
2 .作者简介二、读、悟、译
1 .指导学生读,正字正音
2 .老师范读
3 .师生齐读
4 .翻译
A 生自译,怀疑 小组内怀疑,解疑 班上怀疑,解疑
B 指名一世读一世翻译 老师重申文言知识
a 通假字
b 特别句式
c 词类活用
d 一词多义
C 指名说段意
三、区分构造
第一部分 (开头至“蒙乃始就学” ):写孙权劝吕蒙学习。
第二部分(“及鲁肃过寻阳”至结尾):写吕蒙就学,才略有进步。
四、人物剖析
孙权: 劝学 涉猎、见旧事(方法,目的) 孤常念书(以身作
则,言传身教)
吕蒙: 辞学——就学 知错就改 虚心勤学,豪迈的武将风采。
才
略大有进步。
鲁肃: 大惊——结友 鲁肃敬才、爱才。
侧面表现吕蒙才略进步惊
人。
五、小结
六、作业
商讨与练习 1,2 题
评: 1. 教态大方,语言流利;
2. 思路清楚,连接自然;
3. 学生踊跃性高,学生主体性突出。
z y q
第1 页共1 页
1。
洗尽铅华见真金——《孙权劝学》听课有感第一初中侯宏东3月9号上午听了滁州市琅琊区第五中学朱倩倩所授《孙权劝学》第一课时(共两课时),听后感觉犹如芙蓉出水,清净清新。
这节课的主要环节有:一、展示本节课的教学目的二、由吴下阿蒙、刮目相待两个成语导入新课三、讲授新课(一)简介《资治通鉴》(二)简介作者司马光(三)配乐范读1、老师范读2、强调重点字词读音,强调容易出错的断句3、学生大声跟老师朗读(四)疏通文意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圈画出重点文言字词2、教师引领学生学习重点文言字词,并做适当补充。
3、结合“积累拓展”五,讲解翻译的注意事项4、教师引领学生疏通文意。
5、学生再次大声跟老师朗读。
(五)概括内容要求:用一句话概括本文讲述的是什么故事。
(六)积累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七)课堂总结劝学(孙权)——就学(吕蒙)——赞学(鲁肃)(八)总结整理,学会记笔记1、一词多义2、古今异义3、称谓语(九)师生共同朗读课文四、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2、整理重点词语朱老师这节课上的平实、简洁,无论是环节设置还是老师的语言表达,均直陈其要,一语中的,无任何表演性的、煽情性的环节设置。
作为一篇文言短文的第一课时,着眼于会读、会译,着眼于文章整体内容的把握,以诵读贯穿始终,教学目的设置是合理的。
整堂课节奏紧凑而舒缓,老师语速适中,适合学生听讲和笔记。
在教学过程中,对容易出错的读音、断句、翻译等都加以强调到位,对重要知识点的总结等,都讲的清清楚楚,有条不紊,这看似简单的操作,没有一定的教学实践和经验积累,也是不容易做到的。
总之,这节课上的如行云流水,张弛有度,轻松自如。
第4课 孙权劝学《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现在山西省夏县)人。
北宋(朝代)政治家、史学家。
有《司马文正公集》。
2.字词(句)清单(1)生难字 卿(q īng ) 岂(q ǐ) 涉猎(sh è) 孰(sh ú) 遂(su ì) 邪(y é) 更(g ēng )(2)通假字 ①卿今当涂掌事:“涂”通“途”,道路的意思。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同“耶”,语气词) (3)古今异义 ① 治经为博士 古义:当时专掌经济学传授的学官。
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② 见往事耳 古义:历史。
今义:过去的事情。
3.特殊句式(1)状语后置 蒙辞以军中多务: “蒙(以军中多务)辞”的倒装,译文是: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
(2)反问句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译文是: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本文通过孙权劝勉吕蒙学习的故事,体现了孙权关心下级,耐心说服,不以权势压人的品德,赞扬了吕蒙虚心听劝且努力学习并有所成就,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2.疑难探究(1)孙权是怎样劝吕蒙学习的?从劝解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孙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孙权首先要求吕蒙:“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既表现出对吕蒙的殷切爱护,又带有居高临下的王者权威。
孙权实事求是,根据实际情况,不要求吕蒙“治经为博士”,而是要他“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又联系自己在学习中所受的教益劝解吕蒙:“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孙权以自身为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层层劝解。
他可以和部将就非军事、非政治的话题进行交谈。
由此可见,孙权平易近人。
他对部将严格要求,为提高屡立战功的吕蒙的素质,而谆谆教导。
他具有王者的风范。
(2)文章中心既为劝学,为什么不详写吕蒙学习的具体情况和通过学习后他的论议的高妙?文章的中心在于表现通过学习使人发生巨大变化,只要能表现出这种变化就能突出促进这一变化的动因——学习的巨大作用。
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课堂笔记孙权劝学课堂笔记一、学习要有目标,有全局性的规划。
孙权开始劝学时,他提出“学习要有目标,有全局性的规划”这一观点。
他说:“每个人要首先明确自己想要实现的成就,然后制定具体的步骤,再把大的目标分解成小的部分,才能够真正实现。
” 孙权举了一个例子“就像国家大事化小,政府制定发展战略中分阶段执行一样。
”他告诫大家不能只依靠每天上课听老师讲,而应该先形成自己的总体目标并为之努力。
孙权劝学课堂笔记一、学习要有目标,有全局性的规划。
孙权开始劝学时,他提出“学习要有目标,有全局性的规划”这一观点。
他说:“每个人要首先明确自己想要实现的成就,然后制定具体的步骤,再把大的目标分解成小的部分,才能够真正实现。
” 孙权举了一个例子“就像国家大事化小,政府制定发展战略中分阶段执行一样。
”他告诫大家不能只依靠每天上课听老师讲,而应该先形成自己的总体目标并为之努力。
孙权劝学课堂笔记一、学习要有目标,有全局性的规划。
孙权开始劝学时,他提出“学习要有目标,有全局性的规划”这一观点。
他说:“每个人要首先明确自己想要实现的成就,然后制定具体的步骤,再把大的目标分解成小的部分,才能够真正实现。
” 孙权举了一个例子“就像国家大事化小,政府制定发展战略中分阶段执行一样。
”他告诫大家不能只依靠每天上课听老师讲,而应该先形成自己的总体目标并为之努力。
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课堂笔记在孙权的劝学课堂上,他提出了“学习要有目标,有全局性的规划”这一观点。
他告诫大家不能只依靠每天上课听老师讲,而应该先形成自己的总体目标并为之努力。
同时,他还表示要将大的目标分解成小的步骤才能真正实现。
他用国家大事化小、政府制定发展战略分阶段执行来比喻这个道理: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先明确目标,再分析出具体步骤;而不是一头雾水地去考虑问题。
《孙权劝学》笔记
一、文章背景
《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讲述了三国时期孙权劝说吕蒙学习的故事。
这篇文章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不断进步的必要性。
二、生字注解
1.谓 - 告诉、讲给
2.涉猎 - 粗略地阅读、浏览
3.孰 - 谁
4.遂 - 于是,就
5.邪 - 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问
6.岂 - 难道
7.宁 - 宁愿
8.吕蒙 - 三国时期吴国的著名将领
9.辞 - 推辞、拒绝
10.治经 - 研究经书
三、重点句子解析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 孙权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告诉吕蒙他
现在身居要职,必须学习。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鲁肃对吕蒙的进步
感到惊讶,用这句话表达了自己的赞叹和惊讶。
四、主题思想
《孙权劝学》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通过孙权的劝学和吕蒙的进步,文章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环境,无论年龄大小,都应该保持学习的热情和进取心。
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迎接人生的挑战。
五、课后问题解答
•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
•孙权认为吕蒙现在身居要职,必须通过学习来提升自己的能力和见识。
•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他的进步如何?
•吕蒙开始学习后,进步非常快,让鲁肃都感到非常惊讶。
这说明只要我们肯努力,不断学习,就一定能够取得进步。
《孙权劝学》课堂笔记一、课文概述本文选自《资治通鉴》,讲述了孙权劝勉吕蒙学习,吕蒙最终学有所成的故事,强调了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二、重点词汇1.当涂掌事:当道,当权。
2.涉猎:粗略地阅读。
3.刮目相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
三、人物分析1.孙权:善于劝导,对下属有要求。
2.吕蒙:初时傲慢,但听从劝告,努力学习,最终有所成就。
3.鲁肃:敬佩吕蒙的进步,表现了学者的谦逊和见识。
四、主题思想本文通过孙权劝学的故事,告诉我们读书学习能够改变人的命运,使人进步。
五、思考题1.你认为孙权是如何成功劝导吕蒙学习的?2.吕蒙学习后的变化对你有何启示?Notes on the Class of "Sun Quan's Encouragement to Study"I. Overview of the TextThis article is selected from "Comprehensive Mirror to Aid in Governance" and tells the story of Sun Quan encouraging Lu Meng to study, who ultimately achieved success in his studies. It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reading and learning.II. Key Vocabulary1.Dang Tu Zhang Shi: Be in power or authority.2.She Lue: Read superficially or roughly.3.Gua Mu Xiang Kan: Look at someone with new eyes or a new perspective.III. Character Analysis1.Sun Quan: Good at persuasion and has expectations for his subordinates.2.Lu Meng: Initially arrogant but listens to advice, studies hard, and ultimatelyachieves success.3.Lu Su: Admires Lu Meng's progress, displaying the humility and insight of ascholar.IV. ThemeThrough the story of Sun Quan's encouragement to study, this article tells us that reading and learning can change a person's fate and bring progress.V. Thinking Questions1.How do you think Sun Quan successfully persuaded Lu Meng to study?2.What inspiration do you draw from Lu Meng's change after studying?。
观课记录我个人认为语文教学应重视整体教学,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培养,文言文教学应主要采用诵读的方法并根据“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进行教学。
用质疑、讨论法,再辅以幻灯片等多媒体演示,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句和理解、品味人物语言。
目标的确立应体现新课标对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要求:“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
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李德智老师基本上按照教学设计完成了课堂教学任务,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并基本上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基本达到了预设的目标。
第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入语的设计很恰当过渡语的设计自然巧妙,可谓“言为心声”。
第二、朗读的层次把握得很好,教师指导到位,从学生发言情况看,学生掌握得也不错。
一读:读通课文。
文言文的学习重在朗读,所以整堂课贯穿了各种形式的朗读;并且由读通到读懂再到读出语气语调,由浅入深,层层深入。
第一个层面的朗读,先让学生自主学习,接下来老师指导起到引领作用。
目的是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但我觉得李老师做得还不够透。
二读:读懂课文。
在这个环节,先让学生独立疏通文意,再质疑并全班互助解决,最后复述课文,整体感受文意。
在这一步有意作了铺垫:告诉学生后面有词语解释方面的检测,这样进一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接下来的字词句的反馈练习学生表现不错。
三读:读懂人物。
通过对人物语言语气的反复揣摩、试读,以及教师较好的示范,学生对人物形象有清晰的认识,这一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四读:读出启示。
本环节通过前面几个环节的铺垫,在学生对人物形象有了较为清晰认识之后,得出启示,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总之,李老师的整个教学流程进行的比较流畅,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思想,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方式运用恰当,教学效果比较突出。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4课《孙权劝学》学习笔记整理主备人:占俊义审核人:曾昭游初,权/谓吕蒙(méng)曰:“卿/(qīng)今/当(dāng)涂(tú)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但当/涉(shè)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jí)更(gēng)/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suì)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如今当权掌管政事了,不可不学习!”吕蒙用军营中事务多(为借口)来推托。
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担任博士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上的事情罢了。
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的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分别而去。
一.《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该书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国时吴国的创建者。
吕蒙:三国时吴国的名将。
鲁肃:字子敬,东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官至横江将军。
司马光: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司马光砸缸)《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事。
书名“资治”,说明本书编撰的目的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二.重点字词解释1.初:当初2.谓:对……说3.卿今当涂掌事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当涂:当道、当权;掌事:掌管政事。
七下语文第四课《孙权劝学》笔记一、概述《孙权劝学》是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的一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孙权在东吴时期对于学习的重视与劝诫。
本文将通过分析文章内容、撰写读书笔记的方法及对于孙权劝学思想的现实意义,来全面解读本篇文章。
二、文章内容分析1. 文章主旨《孙权劝学》主要通过孙权在东吴时期的一段劝学之言,来表达对学习的重视与鼓励。
孙权通过倡导学习,使得整个国家的风气都发生了积极变化,也给青少年以及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育启示。
2. 文章结构文章分为引子、中间段和结尾三部分。
引子部分主要通过《资治通鉴》中的记载,引出孙权的劝学之言。
中间段主要讲述孙权劝学的具体内容和道理。
结尾部分主要总结文章主旨,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3. 重点内容孙权在《孙权劝学》中表示:“学无止境,功不唐捐。
”他强调了学无止境的道理,表明了对于学习的重视。
在他的鼓励下,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去学习,形成了一种学习的风气,也为东吴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三、读书笔记撰写方法1. 精选摘录在阅读《孙权劝学》时,可以选取其中觉得重要或者有感悟的段落进行摘录,形成自己的读书摘抄。
2. 添加个人感悟在写读书笔记的过程中,可以加入自己的感悟和理解,这有助于更好地记忆和理解文章内容,也能锻炼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
3. 总结和归纳在读书笔记的可以对整篇文章进行总结和归纳,将自己的思考整理成文字,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四、孙权劝学思想的现实意义孙权劝学思想,对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当前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需要重视学习。
正如孙权所言:“学无止境,功不唐捐”,我们应该始终保持学习的状态,不断提升自己。
只有不断学习和进步,才能应对社会的变化,实现自身的价值。
五、结语通过阅读《孙权劝学》,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孙权劝学的历史背景和内容,还可以学习到孙权教育思想中的重要理念。
读书笔记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并帮助我们提高文字表达能力。
希望大家能够通过阅读《孙权劝学》,不断提升自己,实现自身的价值。
孙权劝学(一)听课实录
行知外国语学校胡志婷
(一)朗读课文
1.注意正确读音,给句子标号序号
2.听老师朗读,注意标注停顿,
明确:
3.再读课文,读出停顿和语气
4.标题入文
标题可根据结构划分为“孙权/劝学”
(1)你知道孙权身份吗?在文中能应证他身份吗?
补充资料:孙权的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中打下了江东基业。
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之掌事,成为一方诸侯。
建安十三年(208年),与刘备建立孙刘联盟,并于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派吕蒙成功袭取刘备的荆州,使领土面积大大增加。
黄武元年(222年),孙权被魏文帝曹丕册封为吴王,建立吴国。
同年,在夷陵之战中大败刘备。
黄龙元年(229年),在武昌正式称帝,国号吴。
总结:人物的称谓能让我们知道人物身份,在以后学习中我们还能发现称谓还能包含感情。
(2)标题中“劝学”
通过朗读课文我们知道孙权劝的是吕蒙学习,吕蒙是东吴孙权手下的名将,所以本文讲述的就是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故事。
3.学习课文内容
(1)围绕标题你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理解劝的内容:
当涂:当权
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
”(言下之意,既然你当权管事担任要职就必须要多学习。
)
如图注意调整语序
译文: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推辞了。
(事务多是他推辞的理由,由“辞”这个字可以看出吕蒙心里不情愿学习。
习武打仗之人无需读书吧。
所以。
孙权还需要进一步来劝。
)
圈画红字的书下注释
借助字典:孰若:和·····比怎么样?
译文:难道是想要你研究经典担任博士吗?只是应当粗略的阅读。
你说你的事务多,和我比怎么样呢?我常常读书,自己认为大有裨益。
(孙权告诉吕蒙要求他学习,不是为了让他研究经典担任学官,而是要他能了解历史。
)
理解劝的方式:
(1)语气
读一下孙权的话,感受他的语气:
“不可不”语气严肃迫切,但“卿”又是君对臣的爱称,语气亲切。
所以整句显得恳切。
“岂”是难道的意思,反问的句式强调不是要吕蒙做博士,也暗含了对他推辞的不满,同时用了“但”、“耳”这样的语气词,语气又缓和下来,显得语重心长。
“孰若孤”是把自己和吕蒙比,自己这么繁忙尚且经常读书,而且还提出自己的读书收获,言下之意你吕蒙还有什么好推辞的呢?加强了语言的说服力。
小结:1.关注句式:双重否定、反问使得劝说十分迫切、严肃
2.关注称谓“卿”,读出亲切的语气
3.关注虚词“但”、“尔”,使得语言委婉而诚恳。
严肃而迫切,亲切而诚恳的语气更容易达到打动人的目的。
再把孙权的话连起来读一读,读出正确语气。
(2)语序
孙权劝的时候为什么是这样的顺序来说这几句话?
梳理思路:1.学习的必要性
指出吕蒙身份:当权掌事者,强调学习是职责所需,提出学习的必要性,隐含着对吕蒙职业发展的期许。
2.学习的目的
正是由于有这样的身份职位,所以当吕蒙推辞学习的时候,孙权用了一句反问句向他强调,并非要他成为传授经学的学官,而是希望他了解历史,以史为鉴。
3.现身说法,指出学习的可能性:
孙权回应吕蒙军务繁忙,没时间学习的借口,把他自己与吕蒙比较,指出自己的事务更加繁忙,却还常读书,大有所益。
他现身说法,让吕蒙推辞的理由不再成立,突出了吕蒙读
书是完全有可有可能也有条件的。
劝的结果
乃:于是就
就:从事、开始进入
译文: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乃”让我们读出吕蒙的学正是孙权的劝所带来的结果,吕蒙听了劝导之后就开始了学习,可见孙权的劝导的确有说服力,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
分析人物形象
通过上文学习得出一个怎样的孙权?
善于劝导、知人善任
补充背景,理解孙权:
4.课堂总结
(1)文章内容上:行文至此,作者仅仅用了66个字,就把劝学的内容和方法以及劝学的结果说清楚了,同时人物的身份个性也都清楚的表现了出来。
文言文言简意赅的特点在本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学法上:基本学习路径:
在流利的朗读课文之后,我们围绕着题目中的“劝”来设疑,提出了一串问题,并围绕着这些问题展开了分析评估。
我们先借助注释字典解释重要字词,理解句子的意思,解决了劝的内容是什么?在理解了内容的基础上,我们又从称谓、句式、虚词等方面来体会人物说话时的语气,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来理解语句,揣摩人物说话的心理,理解了劝的方式,然后我们根据劝的效果,结合人物的身份和说话的目的,进一步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