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枣锈病的发生与防治
- 格式:pdf
- 大小:89.64 KB
- 文档页数:3
枣锈病防治
枣锈病是枣树的重要叶片病害,有时也侵害果实。
叶片发病初期,在叶背散生淡绿色小点,后渐变成淡灰褐色,最后病斑变黄褐色,产生突起的夏孢子堆。
病斑表皮破裂时,散出黄粉状的夏孢子。
危害严重时,8-9月份全树落叶,树势衰弱,严重降低枣果的产量和品质。
枣锈病菌主要以夏孢子在病落叶中越冬,成为第二年的初侵染源。
有时,也能以菌丝在芽中越冬。
第二年6月下旬至7月上旬,降雨多、温度适宜时,越冬的夏孢子即开始萌芽侵入叶片。
7月中下旬开始发黄,8月中下旬开始大量落叶。
多雨高湿是枣锈病发生流行的重要条件。
根据枣锈病上述发生及危害特点,防治时应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1)压低菌源。
枣树越冬休眠期间,彻底扫除病落叶,集中深埋或烧毁,消灭越源。
(2)合理修剪。
疏除过密枝条,改善树冠内的通风透光条件。
做好雨季排水工作。
枣粮间作地内,近树冠处宜选种豆类等矮杆作物,保证树冠通风透光良好。
(3)药剂防治。
应以夏季雨季早晚、降雨频率和空气温度等气候因素决定喷药时期。
北方枣区一般在7月上中旬临近发病前开始喷药,相隔20天左右,连喷2次200倍石灰倍量式波尔多液或粉锈宁即可控制危害。
干旱年份的6-8月,除水浇地外,可不必喷药。
- 1 -。
2023-11-04contents •枣锈病概述•枣锈病的病因分析•枣锈病的预防措施•枣锈病的化学防治方法•枣锈病的生物防治方法•防治枣锈病的实践案例分析目录01枣锈病概述定义枣锈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枣树的叶片和果实。
症状叶片受害后,会出现淡绿色小斑点,逐渐扩大为黄褐色病斑,严重时导致叶片提早脱落;果实受害后,表面会出现黄褐色小点,严重时导致果皮开裂、果肉腐烂。
定义和症状病原枣锈病的病原是一种真菌,称为枣层锈菌。
传播途径病原菌以夏孢子形式在病叶和病果上越冬,通过风雨传播,从气孔侵入寄主。
病原和传播途径枣锈病会导致枣树的光合作用减弱,养分积累减少,从而使生长发育受阻。
生长发育受阻产量下降品质降低由于叶片提早脱落和果实受害,会导致枣树的产量下降。
由于果实表面出现黄褐色小点和开裂,导致果实品质降低。
03对枣树的影响020102枣锈病的病因分析气候因素降雨过多气候潮湿的环境容易导致病菌繁殖和传播,从而增加枣树感染枣锈病的风险。
干旱季节长期干旱会导致枣树营养不足,使其抵抗力下降,容易受到病菌的侵袭。
温差过大季节性温差过大,如夏季与秋季之间的温差,可能导致枣树出现应激反应,从而增加感染枣锈病的机会。
这些营养元素是植物正常生长所必需的,缺乏它们会导致枣树抵抗力下降,从而容易感染枣锈病。
缺乏氮、磷、钾等营养元素土壤贫瘠、缺乏有机质和有益微生物等会导致枣树营养吸收不良,从而使其抵抗力下降。
土壤贫瘠树体营养不足栽培管理不当修剪不当修剪不当会影响枣树的通风和光照,降低其抵抗力,从而容易感染枣锈病。
病虫害防治不力病虫害防治不力会导致病菌在枣园内传播,从而增加枣树感染枣锈病的风险。
水肥管理不当浇水过多或过少、施肥不当等都会影响枣树的生长和抵抗力,从而使其容易感染枣锈病。
01030203枣锈病的预防措施选择对枣锈病有较强抗性的品种,如河北赞皇大枣、山东大红枣等。
选用抗病品种定期施用有机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枣树锈病如何防治枣树锈病防治配方枣树锈病一般在7月中、下旬开始发病,8月下旬至9月初出现大量夏孢子堆,不断进行再次侵染,使发病达到高峰,并开始落叶。
发病轻重与当年8、9月间降水量有关。
降水多发病就重,干旱年份则发病轻,甚至无病。
那么枣树锈病如何防治呢?下面火爆农资招商网就为大家介绍一下枣树锈病防治配方。
枣树锈病症状特点枣树锈病只发生在叶片上,初在叶背散生淡绿色小点,后逐渐凸起呈暗黄褐色,即病菌的夏孢子堆。
夏孢子堆形状不规则,直径约0.5毫米,多发生在中脉两侧、叶片尖端和基部。
以后表皮破裂,散出黄色粉状物,即夏孢子。
在叶片正面与夏孢子堆相对应处发生绿色小点,边缘不规则。
叶面呈现锈状,且逐渐失去光泽,最后干枯早期脱落。
落叶自树冠下部开始逐渐向上部蔓延。
冬孢子堆一般多在落叶以后发生,比夏孢子堆小,直径0.2?0.5毫米,黑褐色,稍凸起,但不突破表皮。
枣树锈病发病规律在河南枣区,人工接菌试验证明,枣园内及野生酸枣上的越冬病叶中,有一部分夏孢子堆具有越冬致病能力,作为次年的初次侵染来源。
河南枣区空中捕捉夏孢子还证明,枣园上空开始捕到夏孢子的时间,多在枣锈病初次发生之前半个月左右,表明外来的夏孢子也是初次侵染来源之一。
我国有些枣区发现枣树芽中潜伏有锈菌的多年生菌丝。
由于菌源来自地面落叶,所以酸枣树往往先被侵染,其次是大枣树冠的下层叶片。
随着再侵染的发生,病情自下而上发展,8月上中旬为病害的盛发阶段。
树叶被病菌侵染后,往往提前脱落,病重时,在收枣前一个月叶子落光导致大量落枣。
在生长季节后期,病菌会在叶子上形成极少量黑褐色的冬孢子堆,但冬孢子在病害流行中所起的作用尚未查清。
枣镑病的流行与7-8月的降雨量及枣林内的湿度呈正相关。
凡地势低洼、枣行郁闭或间作玉米、高粱等高秆作物的枣园,枣锈病发生也较重。
枣树锈病防治措施1.清除枝干上的老枝,捡拾落地叶、杂草,集中深埋或销毁。
2.于枣锈病发病初期,连喷2-3遍杀菌剂,每隔5天一次。
枣锈病要如何防治好枣锈病是一种危害枣树叶片的真菌性病害,在全国枣区均有发生。
该病害严重影响枣树树势,造成果实发育差,提前脱落,使产量大减。
因此,为避免种植效益受损,其防治方法一定要掌握好,具体如下:枣锈病是一种危害枣树叶片的真菌性病害,在全国枣区均有发生。
该病害严重影响枣树树势,造成果实发育差,提前脱落,使产量大减。
因此,为避免种植效益受损,其防治方法一定要掌握好,具体如下:枣锈病的危害症状 1、叶片受害:在受害叶片正面病害处发生绿色小点,边缘不规则,叶面呈花叶状。
最后受害叶片干枯早落,以致削弱树势。
2、果实受害:枣果受到锈病症状主要是受到果树叶片摩擦或刺伤引起,果皮生成木栓层保护果皮,属于生理性病害。
枣锈病的发病原因一是由于管理粗放,修剪不当,造成树体透风透光性差。
二是由于矮密栽培品种的推广,加上肥水管理的水平的提高,为锈病的发生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是忽略了枣园的病虫害综合防治。
四是清园工作处理不到位,比如冬季不清园、不深翻、不冬剪,病虫害基数高。
五是高温高湿的环境最利于锈病的发生,当7-8月份的空气相对湿度在70%-80%,气温在30℃以上时发病较重。
枣锈病的防治方法1、农业措施(1)冬前或早春清园,清扫枣园中的残枝落叶及病残体,消灭越冬菌源。
(2)枣树发芽前,对树体喷布3-5度石硫合剂一次。
(3)适当掌握枣树栽植密度,做到合理密植,改善果园环境。
(4)合理修剪,疏除过密枝、重叠枝,使树体透风透光良好。
2、化学措施雨季早的年份,应在6月下旬开始喷药,7月中喷第二遍药,8月中旬喷第三遍药。
雨季晚、雨量小的年份,可分别在7月中旬和8月中旬喷药。
药剂选用1∶2∶200倍式波尔多液,或锌铜波尔多液(硫酸铜0.5份,硫酸锌0.5份、生石灰2份、水200份),或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20%萎锈灵乳油40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
总的来说,枣锈病属真菌性侵染性病害,对于枣树的树势及产量影响明显。
快治枣锈病
枣锈病是枣树上的一种常见病害,该病可引起早期大量落叶、落果,未落的果实皮厚肉薄,含糖量降低,严重影响枣果的产量和品质。
当前正是枣锈病传染高峰期,曲周县林业局森防站调查发现,有的地块已出现该病害,望广大枣农朋友抓紧做好枣锈病的预防与防治工作。
一、症状
该病危害叶片及果实,发病初在叶片背面散生淡绿色小点,后逐渐突起成黄褐色锈斑,此为病原的夏孢子堆。
后期破裂散出黄褐色粉状物(夏孢子)。
叶片正面,在与黄褐色锈斑相对处呈现许多绿色小斑点,叶面呈花叶状,逐渐失去光泽,最后干枯早落。
落叶先从树冠下部开始,逐渐向上蔓延,幼果不红即落,部分果虽能在树上变红,但单果重小,含糖量低,严重时引起绝产。
二、发病规律
病原主要以夏孢子堆在落叶上越冬,为来年发病的初侵染源。
翌年夏孢子借风雨传播到新生叶片上,在高湿条件下萌发,从叶片正面和背面直接侵入引起初侵染。
本病一般从7月下旬开始出现症状,8月下旬至9月初夏孢子堆大量出现,通过风雨传播不断引起再侵染,使病害加重。
病害的潜育期为7~15天。
如果条件适宜,从现症到开始落叶中间只隔18天左右,从开始落叶到大量落叶也只不过间隔7~10天左右。
造成今年该病发生严重的主要原因是雨季较早来临、雨
日多、降雨频繁、高温高湿。
三、防治方法
1.药剂防治:可用20%粉锈宁1000~1500倍液、50%多菌灵600~800倍液或1∶2∶200的波尔多液,每隔10~15天喷1次,连喷3~4次,均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2.清除菌源:落叶后至发芽前,彻底清扫枣园内落叶,集中烧毁或深翻掩埋土中,消灭初侵染来源。
怎样识别和防治枣的锈病日期:目录•枣锈病识别•枣锈病防治方法•枣锈病防治案例分析•枣锈病防治建议与展望枣锈病识别枣锈病在叶片上主要表现为叶面出现黄绿色小点,随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病斑,病斑边缘呈深褐色,中央淡褐色,并散生灰黑色小点,即为病原菌的冬孢子堆。
果实症状在果实上,枣锈病的表现与叶片相似,病斑稍凹陷,病斑散生灰黑色小点,后期病果往往提早脱落。
枣锈病的病原菌是栅锈菌(Melampsora zojiac),属于担子菌门冬孢纲锈菌目。
该病原菌以夏孢子在病落叶上越冬,成为下年的初次感染源。
夏孢子借风雨传播,从气孔侵入叶片,潜育期约7天。
传播途径病原菌环境因素枣园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树冠郁闭、通风透光不良等情况下,容易发生枣锈病。
此外,种植密度过大、氮肥施用过多等因素也会导致病害加重。
发病时期枣锈病一般发生在7月至9月,此时正值高温多雨季节,有利于病原菌的繁殖和传播。
受害部位枣锈病主要危害叶片和果实,严重时也会侵染嫩枝和幼果。
发生规律识别枣锈病防治方法合理修剪科学施肥强化果园管理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增强树体抗病能力。
及时清除落叶、落果和枯枝,减少病菌来源。
0302 01定期修剪枣树,保持树冠通风透光,减少病菌滋生。
在发病初期及时喷洒杀菌剂,控制病菌扩散。
预防为主选择针对性强、渗透性好、持效期长的杀菌剂,避免产生抗药性。
合理用药不同杀菌剂交替使用,防止病菌产生抗药性。
交替使用使用生物农药采用生物农药如Bt乳剂、井冈霉素等,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降低环境污染。
加强农业生态体系建设建立健康的农业生态系统,提高生物多样性,增强自然控病能力。
引进天敌引入锈病的天然敌虫,如寄生蜂、寄生菌等,以控制锈病的繁殖和扩散。
生物防治枣锈病防治案例分析总结词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枣锈病的一种有效方法。
详细描述选择对锈病有抗性的品种进行种植,可以显著降低锈病的发病率。
在选种时,应关注品种的抗病性、产量、口感等因素,以确保在防治病害的同时,也能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大枣锈病的发生与防治
枣锈病又称枣雾,是侵染枣树叶片的一种流行性病害。
常在枣果实膨大期引起大量落叶,枣果皱缩,果肉含糖量大减,枣果多数失去食用价值。
重灾年份甚至绝收。
病株早期落叶后出现二次发芽,又导致翌年减产,成为红枣生产中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
近年来,笔者在陕北黄河沿岸枣区生产实践中总结出了防治枣锈病的有效对策,介绍如下。
1为害症状枣锈病病原菌是真菌中担子菌亚门的枣层锈菌。
主要侵害叶片。
病原菌主要以夏孢子堆在病叶上越冬,也可以多年生菌丝在病芽中越冬。
翌年夏孢子借风雨传播到新的叶片上,从叶片正面和背面直接侵入,引起初次感染。
发病初期至叶背面散生或聚生凸起的土黄色小脓疱,即病原菌的夏孢子堆。
病斑多在叶脉两侧、叶尖和叶片基部发生。
密集在叶脉两侧的往往许多个连成条状或片状,当其成熟后,表皮破裂,散出黄粉,叶片逐渐失去光泽,布满黄褐色角斑,最后干枯、落叶。
病害潜育期一般7--15d(天)。
病害先从树冠下部开始,逐渐向上蔓延,严重者全树叶片脱落,致使枣果不能正常成熟。
2发生规律枣锈病的发生轻重与7--8月份的降雨量多少密切相关,当7--8月份的空气相对湿度在70%--80%,气温在30℃以
上时发病较重。
发病率可达80%以上。
据观察,7月份总降雨量达到250mm,日平均气温达到30℃时,病害发生早而重。
降雨量少于130mm时,发病晚而轻。
凡是地势低洼、枣园内间种玉米等高秆作物的枣林,或水浇地枣林,锈病发生就重,发病率达67%。
反之在山地或间种花生等低秆作物的枣林,锈病发生相对较轻,发病率达53%。
枣锈病的发生从发病到落叶需经30d左右,造成全树落叶则需经2个月左右。
枣树的不同品种抗病性也有差异。
在陕北枣区,木枣最重,发病率达90.5%,团枣次之,发病率为81%,芽枣最轻,发病率为33%。
3防治措施
1)测报。
6月上旬至7月下旬在枣林内采用孢子捕捉法(用载玻片涂甘油或凡士林,每两片为一组,涂上甘油或凡士林的面向外,以绳固定,悬挂于枣林间,每5d观察1次),结合7月份降雨测报。
2)防治方法。
①药剂防治。
主要在7月上旬枣锈病的盛发期喷药防治。
每隔15d喷布1次200--300倍波尔多液(硫酸铜1份,生石灰2--3份,水200--300份)或锌铜波尔多液(硫酸铜0.5--0.6份、硫酸锌0.4--0.5份、生石灰2--3份、水200--300份)。
流行年份可在8月上旬再喷1次,
能有效控制枣锈病的发生流行。
其次可用25%粉锈宁15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5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5%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防治,均有良好的效果。
②加强栽培管理。
新建枣园,栽植枣树不宜过密,对稠密生长的枝条要适时进行修剪,以利通风透光,增强树势。
雨季应注意及时排水,降低枣园湿度。
晚秋及时清理落叶,集中烧毁或深埋,以减少越冬菌源。
枣树行间不宜间种高秆作物。
③根外追施肥料。
枣树根外追肥具有提高光合作用和坐果率的功效,还可防治枣锈病。
在枣树感病期,可喷布0.5%尿素液或0.3%磷酸二氢钾溶液2--3次。
④注意事项。
喷药要求均匀、周到、足量。
喷药时间应掌握在枣锈病即将发生或发病的初期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