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大数据背景下“被遗忘权”的属性及其边界
- 格式:pdf
- 大小:430.86 KB
- 文档页数:6
大数据背景下“被遗忘权”的“尴尬处境”【摘要】在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的泄露风险日益凸显,涉及“被遗忘权”的尴尬处境引起了广泛关注。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面临矛盾,监管问题与道德约束仍存在挑战,法律空白与规范建设亟待完善,公众意识的唤起势在必行。
重视个人数据保护的重要性,平衡数据价值和隐私权利至关重要。
加强立法和监管措施是解决“被遗忘权”尴尬处境的重要途径,必须给予充分重视。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应当共同努力,保护个人隐私权利,确保数据利用的合法合规性和公平性,使大数据在服务社会的不违背个人权益。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个人信息、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监管、道德约束、法律空白、规范建设、公众意识、个人数据保护、数据价值、隐私权利、立法、监管措施1. 引言1.1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在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中,信息爆炸和数据量猛增成为了当今社会的新现象。
大数据指的是巨大的数据集合,通过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进行收集、存储、处理和分析,从而揭示出隐藏在数据中的规律和价值。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智能设备的普及,我们每天都在产生海量的数据,如个人信息、社交网络行为、在线购物记录等。
这些数据不仅在商业领域被广泛应用,也在政府管理、科学研究、医疗健康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不仅带来了许多便利和机遇,也引发了对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的担忧。
随着个人数据被大量收集和利用,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也在增加。
大数据的分析使用可能会导致个人信息被滥用、侵犯隐私权,甚至影响个人的生活和权益。
在这个背景下,关于“被遗忘权”的讨论逐渐兴起,人们开始思考如何保护个人数据的安全和隐私,以及如何平衡数据价值和个人权利之间的关系。
已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法律、伦理和管理挑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来解决。
1.2 “被遗忘权”概念的提出在大数据背景下,“被遗忘权”概念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和讨论。
所谓“被遗忘权”,指的是个人对自己的过去在互联网空间中的信息与数据进行删除或隐私保护的权利。
大数据时代的个人信息“被遗忘权”——评冈萨雷斯诉谷歌案大数据时代的个人信息“被遗忘权”——评冈萨雷斯诉谷歌案导言:在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席卷下,人们越来越容易暴露个人信息于公众视野。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保护个人信息的需求也变得刻不容缓。
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要性跨越国界与文化差异,成为全球倡议的核心议题。
本文将以“大数据时代的个人信息‘被遗忘权’”为主题,评价冈萨雷斯诉谷歌案,探讨相关问题。
一、案件背景冈萨雷斯诉谷歌案是指在2010年5月14日,西班牙一位法官判决谷歌搜索引擎必须依照冈萨雷斯(Mario CostejaGonzález)的要求删除与其个人相关的旧闻链接。
冈萨雷斯在2009年搜索自己的名字时,发现与其15年前的刊登于《拉维兰》报纸上的一张拍卖通知相关的通知出现在搜索结果中,并要求谷歌删除此链接。
二、被遗忘权的界定与争议随着个人信息在网络上的广泛分布,被遗忘权应运而生。
被遗忘权是指个人对其过去的个人信息在某些情况下删除或不再过度暴露的权利。
在冈萨雷斯诉谷歌案中,判决谷歌删除指定链接,认可了个人在特定情况下对个人信息的控制权。
然而,与此同时,也有人质疑被遗忘权的具体边界。
例如,如何界定“合理时间”,过去信息是否具备公共利益价值?三、大数据时代对个人信息保护的挑战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的收集、存储和利用变得日益普遍。
然而,这种信息收集行为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信息的真实性和安全性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个人信息保护的意识和法律的适应性尤为重要。
四、对冈萨雷斯诉谷歌案的评价冈萨雷斯诉谷歌案的判决可以视为对个人信息保护和被遗忘权的肯定。
它强调了个人对其信息的控制权,使得个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摆脱过去不利于个人发展的旧闻。
然而,案件也引发了一系列重要的问题,如公共利益与个人隐私的平衡,信息收集利用的透明度等。
五、加强个人信息保护的建议为了更好地保护个人信息,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出发:1. 加强法律与政策的制定和完善,确保个人信息的合法使用和保护;2. 增加公众对个人信息保护的认识和意识,鼓励个人主动保护自己的信息;3. 注重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升信息保护的水平;4. 强化监管机构的力度,对个人信息泄露和滥用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被遗忘权”的保护界限——以任甲玉诉百度公司人格权纠纷案为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全球化的帮助下,记忆成为常态,遗忘却成为例外,互联网“永久记忆”的时代已经到来。
在此背景下,欧盟多国在数据保护法中规定了“被遗忘权”的内容,而在我国相关法律规定仍处于空白状态。
我国如何在当代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高度发达的背景下处理被遗忘权相关纠纷,显得务实而又必要。
一、案情简介有关请求保护“被遗忘权”的诉讼在我国已有发生。
2015年,任甲玉与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人格权纠纷一案,分别经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和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审理,并分别作出(2015)海民初字第17417号和(2015)一中民终字第09558号民事判决书。
任甲玉诉称,百度公司侵犯其“被遗忘”的权利,其遭受损害的利益应当作为一种一般人格利益从一般人格权中予以保护。
侵权行为表现在,其已经结束了无锡陶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教育工作,其不再与该企业有任何关系,此段经历不应当仍在网络上广为传播,应当被网络用户所“遗忘”。
而且该企业名声不佳,在百度相关网页搜索上存留其与该企业的相关信息会形成误导,并造成其在就业、招生等方面困难,目前已经产生了现实的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害,百度公司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就百度公司是否侵犯了任甲玉主张的一般人格权中的所谓“被遗忘权”一节。
一审、二审法院持同样的裁判思路。
首先,任甲玉主张的“被遗忘权”虽在我国现行法中无相应语词,但该“被遗忘权”指向未被类型化的人格利益。
我国现行法中并无法定称谓为“被遗忘权”的权利类型,“被遗忘权”只是在国外有关法律及判例中有所涉及,但其不能成为我国此类权利保护的法律渊源。
我国侵权责任法规定,侵害民事权益,应当依照本法承担侵权责任。
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由此可见,民事权益的侵权责任保护应当以原告对诉讼标的享有合法的民事权利或权益为前提,否则其不存在主张民事权利保护的基础。
本案中,任甲玉希望“被遗忘”(删除)的对象是百度公司“相关搜索”推荐关键词链接中涉及到的其曾经在“陶氏教育”工作经历的特定个人信息,这部分个人信息的确涉及任甲玉本人,而且该个人信息所涉及的人格利益是对其个人良好业界声誉的不良影响,进而还会随之产生影响其招生、就业等经济利益的损害,与任甲玉具有直接的利益相关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赋予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的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题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使用的权利。
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
大数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即“我是”与“我喜欢”变成了“你是”与“你将会喜欢”;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推动、劝服、影响甚至限制我们的认同。
也就是说,不是主体想把自身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而是客观的数据来显示主体是什么样的人,技术过程和结果反而成为支配人、压抑人的力量。
大数据背景下“被遗忘权”在我国的可行性研究作者:谭夏舒来源:《卷宗》2018年第35期摘要: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下,人们对于网络的应用日益增多,而在众多的网络工具被使用的同时,使用者的信息数据也被保留。
这也就意味着在庞大的互联网背景下,使用者的个人信息安全与保护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我国个人信息保护体系并不完善,甚至处于薄弱状态,对此,引入欧美国家经过多年探索得出的具有借鉴性经验十分必要,即确立“被遗忘权”。
关键词:大数据背景;个人信息保护;“被遗忘权”1 我国个人信息保护面临的困境2015年我国出现首例“被遗忘权”案:任某诉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人格权一案。
①该案首次提到“被遗忘权”的诉求,但经过二次审判,法院都没有支持原告的诉求,法院认为被遗忘权是国外有关法律及判例中所涉及,我国现行法中并无“被遗忘权”的法定权利类型,所以其不能成为我国此类权利保护的法定渊源。
从该案例可以看出“被遗忘权”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得不到支持。
然而,在大数据时代的发展之下,数字信息逐渐显现出“永恒记忆”、“无法遗忘”等特点,信息的存储和获取不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对网络隐私、个人信息权提出了新的问题。
随着智能科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人们的一举一动被“大数据”无时无刻记录着。
就像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所说,互联网让人类住进了数字圆形监狱。
②以苹果公司2017年发布的iphoneX应用脸部识别功能为例,像人脸这样的个人生物信息以及普遍存在的指纹虹膜等个人生物信息被广泛采集,这随时面临着被掌控或利用的风险,可以说个人信息安全面临着巨大的困境。
不难看出,对于个人信息保护我国极其需要更进一步的应对之策。
2 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现状研究2.1 “被遗忘权”的内涵欧盟法对于数据保护一直以来处于领先地位,“被遗忘权”的概念就是其在探索改善数据保护体制过程中被提出、争论、发展。
2010年欧盟司法专员薇薇安·雷丁向欧盟议会首次提出“被遗忘权”,其对被遗忘权的定义为:“如果个体不再希望其个人信息被控制者处理或存储,或者控制者已不具有合法理由持有该信息,该信息就应该被从系统中删除。
“被遗忘权”究竟是怎样的权利随着数字化技术和网络服务的迅猛发展,对于过去发生的事情,遗忘变成了例外,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记忆和遗忘之间的格局已经被颠覆。
在这种背景下,“被遗忘权”作为一种“新兴”权利应时而生并逐渐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2015年12月,北京市第一中级法院对“任某与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名誉权纠纷上诉案”作出终审裁判,判决书中首次出现了有关“被遗忘权”的认定问题。
尽管法院没有支持原告的诉讼请求,但是,该案中法院首次面对“被遗忘权”的诉讼请求,基于实际案情认定了“被遗忘权”的焦点问题,即是否具有正当性以及受法律保护的必要性,也是开了我国司法审判的先河。
我们有必要加强探索被遗忘权的权利属性和本土化研究,从而更好地应对网络社会中个人信息保护的新挑战。
被遗忘权的产生被遗忘权的雏形最早产生于欧洲,这与欧洲国家普遍重视信息保护密切相关,如1984年英国出台的《数据保护法》第24条就有关于公民要求删除其个人信息的规定。
欧盟在1995年制定统一的《欧洲数据保护指令》,其中也有关于被遗忘权的规范,这可被视为欧洲范围内关于被遗忘权形态的较早保护规定。
被遗忘权成为欧洲司法实践中的正式法律用语,得益于欧盟法院对“冈萨雷斯诉谷歌公司案”的终审判决。
2014年5月13日,欧盟法院针对该案作出最终裁决,认为被告谷歌搜索引擎运营商作为信息控制者,应当删除有关信息主体的“不当的、不相关的、过时的”搜索结果,原告冈萨雷斯的删除请求依法予以支持。
该判决是欧盟法院对欧盟2012年出台的《一般数据保护条例》所规定的被遗忘权的首次法律解读与适用,它使得被遗忘权的规定具有了实践可能性,被遗忘权由此获得了突破性的发展。
被遗忘权的法律性质有学者认为,被遗忘权是指信息主体对已经被发布在网络上有关自身不恰当的、过时的、继续保留会导致其社会评价降低的信息,要求信息控制者予以删除的权利。
据此,只有当网络上已经出现的有关信息主体“不当的、不相关的、过时的”信息可能会对该信息主体的名誉、荣誉等造成不良影响时,才能要求信息控制者对相关信息予以删除。
论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在我国的确立作者:胡学森来源:《法制与社会》2019年第10期摘要被遗忘权本质上是一种要求删除的权利它是一项特殊的权利,它与隐私权、删除权及其它人格权有不同之处,它具有有独特的构成要素。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发展,欧美各国相继出现了“被遗忘权”的案例,并且借这些案例相继确立了“被遗忘权”,我国法律中虽然还没有确立“被遗忘权”,但已受到了欧美“被遗忘权”的冲击,我国海淀法院审结的“被遗忘权”首案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我国法律确有必要确立“被遗忘权”制度来保护我国信息主体的合法权益,并且鉴于我国的国情,又应当与欧美的“被遗忘权”不完全相同。
关键词大数据被遗忘权信息主体作者简介:胡学森,安徽大学法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经济法。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 ;;;;;;;;;;;DOI:10.19387/ki.1009-0592.2019.04.007一、引言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在数字化记忆与互联网的帮助下,使得人们的信息资料变得透明,可以随处被访问,人们便在思考是否可以有一种权利用来删除发布在互联网上的关于其自身的不当的、不好的信息。
为了解决这一一问题,以欧盟和以美国为首的众多国家通过案例后相继提出了“被遗忘权”这一概念。
我国首例“被遗忘权”案于2016年5月4日审理结束,法院驳回了原告任某关于“被遗忘”的诉讼请求。
审理该案的法官认为不能因为该案而认为我国没有被遗忘权的必要。
原告任甲玉曾在无锡某公司从事教育工作,被告是提供搜索链接的服务的某网络公司。
后来任甲玉以自己名字搜索时出现“陶氏教育任某”等词,又以“陶氏教育”为关键词是出现“陶氏教育骗局”等链接,任某认为自己真正在名声不好的陶氏教育工作过,以自己享有被遗忘权请求法院删要求被告删除这些与自己个人信息有关的网络链接。
大数据背景下被遗忘权本土化探究
杨永兴
【期刊名称】《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
【年(卷),期】2022()5
【摘要】大数据背景之下,完整链条式记忆的永久性、共享性、开放性给人类带来了诸多困扰,个人信息能否被遗忘成为当今时代亟待回应的问题。
被遗忘权发端于欧盟,我国学界对于应否本土化被遗忘权颇有争议,数字时代被遗忘权对于恢复社会正常的遗忘机制至关重要。
文章通过分析被遗忘权引入我国的利弊,并对被遗忘权移入的合法性进行证成,提出了将被遗忘权移入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建议。
【总页数】5页(P201-205)
【作者】杨永兴
【作者单位】北京邮电大学人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42.3
【相关文献】
1.大数据背景下的被遗忘权研究
2.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被遗忘权制度的构建
3.论大数据背景下被遗忘权的中国本土化:需要与尴尬
4.论大数据背景下被遗忘权的中国本土化:需要与尴尬
5.浅论大数据背景下被遗忘权的中国本土化:需要与尴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