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行政学说史2.1
- 格式:ppt
- 大小:870.50 KB
- 文档页数:22
论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比较严谨的看来,西方的管理理论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
自从历史上第一步成文的法典——《汉莫拉比法典》在2000多年前颁布开始,西方管理理论的历史长河便由此开启。
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研究,西方管理理论已经形成一个比较完整严密的体系,并且发展出了各种不同的理论。
从对其发展历史的研究,可以得出许多值得我国管理理论上值得借鉴的地方。
西方管理理论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古代管理思想阶段、古典管理理论阶段以及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的现代管理理论阶段。
每个阶段都形成了叫完整的思想或理论体系。
而且各个阶段的理论思想既有一定的联系,也有所发展。
特别是20世纪以来,管理理论经历了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调整和发展。
试图分开讨论各个阶段对我们的启示以及综合讨论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对我们的启示以及我们应该借鉴和学习之处。
标签:经济与生产管理;组织管理;行为科学理念中圖分类号:F21 西方古代管理思想及其启示西方古代管理思想大致可以分为行政与法制管理思想、经济与生产管理思想以及组织管理思想。
1.1 行政与法制管理思想行政与法制管理思想的代表便是西方各个古国在治理国家中所形成的思想。
2000多年前,《汉莫拉比法典》的颁布,开启了西方管理思想的先河。
这是一部具有重大意义的法典,它成为西方管理思想体系中具有开元意义的第一步成文的法典。
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西方管理体制中对政权和法制的重视程度。
之后,古罗马帝国统治欧洲很长一段时间,其疆域几乎涵盖整个欧洲。
要管理这样一个庞大疆域的国家,在管理体制上是需要严格的制度和成型的体系的。
1.2 经济与生产管理思想西方古代经济与生产管理思想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亚当·斯密在其《国富论》中所提出的“分工协作”的理论思想。
这种思想为以后机械设备的发明使用创造了有力的条件。
可以说,“分工写作”思想的提出的影响是非常巨大深远的。
埃及金字塔能够成功的建立起来少不了分工协作思想的功劳。
西方行政学说1. 引言西方行政学是研究公共行政的学科,其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源于西方国家。
本文将介绍西方行政学的起源、发展和主要理论流派,并探讨其在现代公共管理中的应用。
2. 西方行政学的起源与发展西方行政学的起源可追溯到公元前公元前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当时的政治哲学家和思想家对政府和行政组织的运作进行了研究。
然而,西方行政学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是在19世纪。
2.1 爱德华·杰宾斯爱德华·杰宾斯是西方行政学的创始人之一,他在19世纪提出了行政学的核心概念和范畴,并奠定了行政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基础。
他主张政府的职能是服务公众,行政活动应该合法和合理。
2.2 马克斯·韦伯马克斯·韦伯对西方行政学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提出了理性官僚制度这一概念,强调行政组织应具备明确的组织结构、明确的职权和责任,并且以法律规章为准则运作。
2.3 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的西方行政学理论流派。
该理论强调个人的理性选择对公共行政决策的影响,认为政府官员是有个人动机和利益的,他们会按照自己的利益来做决策。
2.4 新公共管理新公共管理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西方行政学理论流派,其主张将市场机制引入公共管理领域,强调效率、市场竞争和绩效评估。
3. 西方行政学在现代公共管理中的应用3.1 政府改革西方行政学为政府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指导。
通过借鉴西方行政学的知识和经验,各国政府可以进行组织结构优化、流程再造和人员管理改革,提升行政效能。
3.2 政策制定与执行西方行政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对政策制定与执行具有重要意义。
政策制定者可以借鉴行政学的理论和经验,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方案;在政策执行阶段,行政学提供了管理和监督的工具和方法,以确保政策的有效实施。
3.3 公共组织管理西方行政学关注公共行政组织的管理和运作。
在现代公共管理中,行政学提供了许多管理模型和方法,如财务管理、绩效评估和人力资源管理,用于提升公共组织的管理能力和效能。
行政管理专业课笔记(管理思想史——西方管理)导言1.管理思想史的研究对象从某种意义上说,管理学是以管理作为研究对象,而管理思想史则又是以管理学作为研究对象。
那么管理思想史的研究对象究竟是什么,或者说,都包括什么。
1.1 管理实践。
就是人们在社会组织中为实现一定目的而进行的各种实际管理活动。
1.2 人类在其管理活动中根据长期的实践经验而总结出来的有关有效管理的各种观念、主张和知识。
1.3 社会历史背景与管理思想的关系,也就是环境力量对管理思想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1.4 管理思想的演进规律。
管理思想是在管理实践基础上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经历了从思想萌芽、思想形成到不断系统与深化的发展过程,所以,管理思想的演进规律也是管理思想的研究对象之一。
2.管理思想史学科的学科位置管理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管理思想史则更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
我们对管理思想史的看法应该分为两个层面来看:一是管理思想史虽然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但它在最近几年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且逐渐进入到了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伴随着各种精彩的管理见解和管理实践也应运而生,管理思想史在社会坐标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学科位置亦是指日可待之事;二是作为一门比较新的分支学科门类,其发展里程还不足四十年的光景,有关管理思想史的著作与管理学的著作相比,甚是匮乏,所以其开垦和发展过程还尚需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
3.管理思想史的分期3.1 早期的管理思想阶段此阶段起始于18世纪中叶以前,这一阶段是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中世纪的管理思想,人们也习惯称之为前科学管理理论阶段。
3.2 古典管理理论阶段此阶段位于18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跨度约为170年。
20世纪初,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的问世宣告了古典管理理论的创立。
3.3 行为科学理论阶段此阶段跨度约为20年的。
其代表人物有梅奥和巴纳德等,其研究内容涉及人际关系学说、个体与团体行为研究、需求与激励理论等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对于丰富这一时期的管理思想也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1504-全国-政治学概论总分:100一、单选题(共20题,20分)1.古希腊政治学的奠基人是()A.亚里士多德B.柏拉图C.苏格拉底D.克里斯提尼主知识点: 1.2.1、一、中国古代政治学和西方政治学的历史演变答案:A解析:西方的政治学最早发端于古希腊社会,其主要的代表人物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被公认为是西方政治学的真正开山之作,他本人也由此而成为西方政治学的奠基者。
2.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阶级是()A.工农联盟B.农民阶级C.工人阶级D.全体人民主知识点: 5.2.2、二、社会主义国家的特征答案:C解析:社会主义国家以工人阶级为领导阶级,以工农联盟作为国家的阶级基础。
社会主义本质上是工人阶级的阶级要求和社会主张,社会主义国家本质上是工人阶级的国家,是工人阶级掌握国家政权,主导社会政治方向和政治发展,实现其阶级意志和阶级利益的国家。
3.无产阶级国家政权组织原则是由哪项原则最早发展来的()A.三权分立B.议行合一C.民主集中制D.人民代表大会制主知识点: 7.3.1.1、民主集中制原则的由来答案:B解析:民主集中制原则运用于无产阶级国家政权建设并确定其为国家机构组织原则是经由巴黎公社委员会组织原则——“议行合一”发展来的。
4.下列不实行联邦制国家结构形式的是()A.中国B.美国C.印度D.德国主知识点: 6.3.1.3、选择国家结构形式的依据和原则答案:A解析:我国采取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没有采取联邦制。
当今世界上的联邦制国家,许多是由过去的以移民为主的殖民地联合而产生的,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等;还有一些国家是在消除封建割据、实现民族统一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如德国;另有一些曾经沦为殖民地的国家在历史上本来是比较分散的,独立后建立统一国家时采用了联邦制的形式,如印度、马来西亚等。
故选A。
5.所谓的“守夜人”政府角色产生于()A.前资本主义国家B.社会主义国家C.垄断资本主义国家D.自由资本主义国家主知识点: 4.2.1、一、自由资本主义国家答案:D解析:自由资本主义国家体现的是“最低限度国家”和“消极国家”,即政府最低限度地干预社会经济生活,政府的职能只限于必要的公共事务,社会经济活动完全由“看不见的手”即市场进行调节,政府充当的是“守夜人”的角色。
图书学科分类及代码详表图书学科分类及代码详表图书学科分类及代码详表人文类图书基本学科A哲学、B宗教、C伦理、D逻辑、E美学、F心理、G语言、H文学、I艺术、J政治、K经济、L军事、M法律、N教育、O 体育、P传媒、Q资讯、R管理、S商学、T历史、U考古、W生活、X财政、Y统计、V民族、Z社会。
自然类图书基本学科a天文、b地理、c数学、d物理、e化学、f生物、g机械、h电子、i水利、j电力、k纺织、l食品、m建筑、n矿山、o冶金、p能源、q交通、r航天、s医学、t工学、u农学、v林学、w养殖、x电脑、y环保、z自然。
人文类图书附属学科分类及代码:A哲学A1 马克思主义哲学A1.1 辩证唯物主义A1.2 历史唯物主义A1.3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A1.9 马克思主义哲学其他学科A2 自然辩证法A2.1 自然观A2.2 科学哲学A2.3 技术哲学A2.4 专门自然科学哲学A2.9 自然辩证法其他学科A3 中国哲学史A3.1 先秦哲学A3.2 秦汉哲学A3.3 魏晋南北朝哲学A3.4 隋唐五代哲学A3.5 宋元明清哲学A3.6 中国近代哲学A3.7 中国现代哲学A3.8 中国少数民族哲学思想A3.9 中国哲学史其他学科A4 东方哲学史A4.1 印度哲学A4.2 伊斯兰哲学A4.3 日本哲学A4.9 东方哲学史其他学科A5 西方哲学史A5.1 古希腊罗马哲学A5.2 中世纪哲学A5.3 文艺复兴时期哲学A5.4 十七、十八世纪欧洲哲学A5.5 德国古典哲学A5.6 俄国哲学A5.9 西方哲学史其他学科A6 现代外国哲学A6.1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中叶西方哲学A6.2 分析哲学A6.3 欧洲大陆人文哲学A6.4 解释学A6.5 符号学A6.6 实用主义哲学A6.9 现代外国哲学其他学科A9 哲学其它学科。
B宗教B1 宗教学理论B1.1 马克思主义宗教学B1.2 宗教史学B1.3 宗教哲学B1.4 宗教社会学B1.5 宗教心理学B1.6 比较宗教学B1.7 宗教地理学B1.8 宗教文学艺术B1.9 宗教文献学B1.10 神话学B1.99 宗教学理论其他学科B2 无神论B2.1 无神论史B2.2 中国无神论B2.3 外国无神论B2.9 无神论其他学科B3 原始宗教B4 古代宗教B4.1 中国古代宗教B4.2 外国古代宗教B4..9 古代宗教其他学科B5 佛教B5.1 佛教哲学B5.2 佛教因明B5.3 佛教艺术B5.4 佛教文献B5.5 佛教史B5.9 佛教其他学科B6 基督教B6.1 圣经学B6.2 基督教哲学B6.3 基督教伦理学B6.4 基督教史B6.5 基督教艺术B6.9 基督教其他学科B7 伊斯兰教B7.1 伊斯兰教义学B7.2 伊斯兰教法学B7.3 伊斯兰教哲学B7.4 古兰学B7.5 圣训学B7.6 伊斯兰教史B7.7 伊斯兰教艺术B7.9 伊斯兰教其他学科B8 道教B8.1 道教哲学B8.2 道教文献B8.3 道教艺术B8.4 道教史B8.9 道教其他学科B9 印度教B10 犹太教B11 袄教B12 摩尼教B13 锡克教B14 耆那教B15 神道教B16 中国民间宗教与民间信仰B17 中国少数民族宗教B18 当代宗教B18.1 中国当代宗教B18.2 世界当代宗教B18.3 新兴宗教B18.9 当代宗教其他学科B99 宗教学其他学科C伦理C1 伦理学原理C2 中国伦理思想史C3 东方伦理思想史C4 西方伦理思想史C5 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史C6 职业伦理学C7 医学伦理学C8 教育伦理学C9 政治伦理学C10 家庭伦理学C11 生命伦理学C12 生态伦理学C99 伦理学其他学科D逻辑D1 逻辑史D2 形式逻辑D3 哲理逻辑D4 语言逻辑D5 归纳逻辑D6 辩证逻辑D9 逻辑学其他学科E美学E1 美学原理E2 中国美学史E3 东方美学史E4 西方美学史E5 西方现代美学E6 马克思主义美学E7 艺术美学E8 技术美学E9 美学其他学科F心理F1 心理学史F2 普通心理学F3 生理心理学F4 认知心理学F5 发展心理学F6 个性心理学F7 缺陷心理学F8 比较心理学F9 实验心理学F10 应用心理学F99 心理学其他学科G语言G1 普通语言学G1.1 语音学G1.2 语法学G1.3 语义学G1.4 词汇学G1.5 语用学G1.6 方言学G1.7 修辞学G1.8 文字学G1.9 语源学G1.99 普通语言学其他学科G2 比较语言学G2.1 历史比较语言学G2.2 类型比较语言学G2.3 双语对比语言学G2.9 比较语言学其他学科G3 语言地理学G4 社会语言学G5 心理语言学G6 应用语言学G6.1 语言教学G6.2 话语语言学G6.3 实验语音学G6.4 数理语言学G6.5 计算语言学G6.6 翻译学G6.9 应用语言学其他学科G7 汉语研究G7.1 普通话G7.2 汉语方言G7.3 汉语语音G7.4 汉语音韵G7.5 汉语语法G7.6 汉语词汇G7.7 汉语训诂G7.8 汉语修辞G7.9 汉字规范G7.10汉语史G7.99 汉语研究其他学科G8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G8.1 蒙古语文G8.2 藏语文G8.3 维吾尔语文G8.4 哈萨克语文G8.5 满语文G8.6 朝鲜语文G8.7 傣族语文G8.8 彝族语文G8.9 壮语文G8.10 苗语文G8.11 瑶语文G8.12 柯尔克孜语文G8.13 锡伯语文G8.99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其他学科G9 外国语言G9.1 英语G9.2 德语G9.3 瑞典语G9.4 意大利语G9.5 法语G9.6 西班牙语、葡萄牙语G9.7 罗马尼亚语G9.8 俄语G9.9 波兰语、捷克语G9.10 塞尔维亚语、保加利亚语G9.11 希腊语G9.12 阿尔巴尼亚语G9.13 匈牙利语G9.14 梵语、印地语、乌尔都语、僧伽罗语G9.15 波斯语G9.16 土耳其语G9.17 阿拉伯语G9.18 希伯莱语G9.19 豪萨语G9.20 斯瓦希里语G9.21 越南语、柬埔寨语G9.22 印度尼西亚语、菲律宾国语、马来语G9.23 缅甸语G9.24 泰语、老挝语G9.25 日语G9.26 世界语G9.99 外国语言其他学科G99 语言学其他学科H文学H1 文学理论H2 文艺美学H3 文学批评H4 比较文学H5 中国古代文学史H5.1 周秦汉文学H5.2 魏晋文学H5.3 南北朝文学H5.4 隋唐五代文学H5.5 宋代文学H5.6 辽金文学H5.7 元代文学H5.8 明代文学H5.9 清代文学H5.99 中国古代文学史其他学科H6 中国近代文学史H7 中国现代文学史H8 中国各体文学H8.1 中国诗歌文学H8.2 中国戏剧文学H8.3 中国小说文学H8.4 中国散文文学H8.9 中国各体文学其他学科H9 中国民间文学H10 中国儿童文学H11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H11.1 蒙古族文学H11.2 藏族文学H11.3 维吾尔族文学H11.4 哈萨克族文学H11.5 朝鲜族文学H11.9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其他学科H12 世界文学史H12.1 古代世界文学史H12.2 中世纪世界文学史H12.3 近代世界文学史H12.4 现代世界文学史H12.9 世界文学史其他学科H13 东方文学H13.1 印度文学H13.2 日本文学H13.9 东方文学其他学科H14 俄国文学H15 英国文学H16 法国文学H17 德国文学H18 意大利文学H19 美国文学H20 北欧文学H21 东欧文学H22 拉美文学H23 非洲文学H24 大洋洲文学H99 文学其他学科I艺术I1 艺术心理学I2 音乐I2.1 音乐学I2.2 作曲与作曲理论I2.3 音乐表演艺术I2.9 音乐其他学科I3 戏剧I3.1 戏剧史I3.2 戏剧理论I3.9 戏剧其他学科I4 戏曲I4.1 戏曲史I4.2 戏曲理论I4.3 戏曲表演I4.9 戏曲其他学科I5 舞蹈I5.1 舞蹈史I5.2 舞蹈理论I5.3 舞蹈编导I5.4 舞蹈表演I5.9 舞蹈其他学科I6 电影I6.1 电影史I6.2 电影理论I6.3 电影艺术I6.9 电影其他学科I7 广播电视文艺I8 美术I8.1 美术史I8.2 美术理论I8.3 绘画艺术I8.4 雕塑艺术I8.9 美术其他学科I9 工艺美术I9.1 工艺美术史I9.2 工艺美术理论I9.3 环境艺术I9.9 工艺美术其他学科I10 书法I10.1 书法史I10.2 书法理论I10.9 书法其他学科I11 摄影I11.1 摄影史I11.2 摄影理论I11.9 摄影其他学科I99 艺术学其他学科J政治J1 政治学理论J1.1 比较政治学J1.2 政治社会学J1.3 政治心理学J1.4 地缘政治学J1.5 中外政治学说史J1.9 政治学理论其他学科J2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J2.1 马、恩、列、斯思想研究J2.2 毛泽东思想研究J2.3 马克思主义思想史J2.4 科学社会主义J2.5 社会主义运动史J2.6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J2.9 马克思主义其他学科J3 政治制度J3.1 政治制度理论J3.2 议会制度J3.3 行政制度J3.4 司法制度J3.5 政党制度J3.6 选举制度J3.7 中国政治制度J3.8 外国政治制度J3.9 比较政治制度J3.10 中国政治制度史J3.11 外国政治制度史J3.99 政治制度其他学科J4 行政学J4.1 行政理论J4.2 行政组织J4.3 人事行政J4.4 财务行政J4.5 行政决策J4.9 行政学其他学科J5.1 国际关系理论J5.2 国际关系史J5.3 国际组织J5.4 外交学J5.5 外交史J5.6 国际比较政治J5.7 美国政治J5.8 英国政治J5.9 法国政治J5.10 德国政治J5.11 日本政治J5.12 俄罗斯政治J5.13 欧洲政治J5.14 北美政治J5.15 亚太政治J5.16 拉美政治J5.17 非洲政治J5.18 中亚、西亚政治J5.99 国际政治学其他学科J9 政治学其他学科K经济。
西方文明史教学大纲引言:西方文明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揭示了西方文化的起源、发展与演变,对于理解世界历史和人类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提供一份关于西方文明史教学的大纲,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有效学习和教授这门学科。
一、课程简介1.1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西方文明史的主要事件、思想、艺术和文学成就,全面把握西方文明的发展过程,并深入思考其对人类文化的影响和意义。
1.2 课程重点本课程的重点将围绕以下几方面进行学习:- 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的兴起和发展- 基督教在西方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和文学成就- 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对西方文明的影响- 近现代西方思想和社会变革1.3 教学方法为了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思考能力,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小组讨论、阅读分析和研究报告等。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内容2.1 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 希腊城邦的兴起与民主制度- 古希腊哲学思想的发展与代表人物- 罗马帝国的建立和统治- 古罗马法律与行政制度的影响2.2 基督教与西方文化- 基督教的兴起与传播- 教会在中世纪西方社会中的权威性与影响- 宗教改革与基督教分裂- 基督教对艺术、哲学和社会伦理的影响2.3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和文学- 文艺复兴的起源与背景- 文艺复兴绘画、雕塑和建筑的代表作品- 文艺复兴文学和哲学的代表人物与作品2.4 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 科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牛顿力学和哥白尼的天文学观点- 工业革命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2.5 近现代西方思想和社会变革- 启蒙运动与理性主义思潮- 法国大革命与自由民主的兴起-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二战对西方社会的冲击- 西方社会进步与文化多样性的发展三、教学评估3.1 课堂表现评估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讨论表现以及小组活动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独立思考能力。
3.2 学术研究报告要求学生选择与课程相关的课题进行独立研究,撰写学术研究报告,以评估其对于该领域的深入理解和研究能力。
国关小课堂古典自由主义古典自由主义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主要有两大流派——自由主义与现实主义。
而自由主义有两大门类——古典自由主义与新自由主义。
而古典自由主义作为自由主义的开山鼻祖,对着整个国际关系学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1.古典自由主义的起源古典自由主义是一个庞杂的学说,包含了经济、政治思想、社会学等多个领域,国际关系学中的古典自由主义只是其在国际政治中的体现。
因此,国际关系的古典自由主义的起源与其他学科的自由主义密切相关。
在学界内,古典自由主义一般被认为起源于17世纪的英国革命。
古典自由主义强调个人经济自由和法治下的公民自由,并认为遵守自然法则和个人主义才能最好地实现社会进步。
本质上,古典自由主义主张经济自由,受限的政府和对基本人权的保护。
2. 古典自由主义的发展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直接源头来自于从18世纪启蒙运动开始的理想主义-自由主义的传统。
理性主义和和个人主义在启蒙运动中得到极大的提倡,一些思想家对此的重要观点成为了古典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源头。
2.1 形成初期在古典自由主义的形成初期,多位不同领域的自由主义思想家都曾对其产生影响,促成了国际关系领域的古典自由主义的产生。
2.1.1 洛克约翰·洛克,17世纪英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也被称为“ 自由主义”之父。
洛克提倡与理性、道德、法律紧密相连的自由,它表达的是对人之个性、尊严、人格和自由的尊重、保障与呵护。
他认为,自由主义的核心价值在于个人自由与社会自主。
自由应关注个人、政府、社会之间的内在逻辑,并解决三者间的冲突。
他提出,公民有参与政治的自由也有不参与政治的自由,即”消极自由”。
为了保障政治社会中的个人自由,洛克提出了著名的分权学说—立法权,行政权和对外权。
他从法理上否定了绝对权力与个人自由相容的可能性。
资本主义民主制的实践历史,证明了洛克对于政治社会中个人自由保障的构想是成功的。
他的追求自由,依法治理,三权分立的思想成为英国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根本和渊源,也为英国向现代法治化国家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