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制教材10
- 格式:doc
- 大小:111.00 KB
- 文档页数:14
七年级上册第10课“秦王扫六合”教学设计隘口初中祝东方一、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向同学们介绍秦国在商鞅变法后成为最强大的国家,统一了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几百年的战乱。
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为了巩固统一,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以巩固。
本课主要向同学们介绍秦国在商鞅变法后成为最强大的国家,统一了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几百年的战乱。
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为了巩固统一,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以巩固。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知道秦朝的统一,了解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了解巩固统一措施及其对巩固国家统一的作用。
2、探讨秦历史意义,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习识读历史地图。
(二)过程与方法:1、识读《秦朝形势图》《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研读文字材料、《统一汉字》《统一货币》图片材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2、设计动画演示秦灭六国的顺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小品《朝会》让学生体验和了解秦巩固统一的具体措施。
根据课本和学生收集的有关秦始皇的信息,让学生小组讨论,评价秦始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
秦朝巩固巩固统一的措施,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2、通过对秦始皇为统一全国,创建一系列政治、经济制度,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的认识,评价秦始皇为“千古一帝”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秦的统一及巩固统一的措施。
2、难点:确立中央集权制度焚书坑儒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歌曲《秦王扫六合》,并配以秦始皇画面和李白《古风》诗句。
教师讲解:大家在音乐里听到的歌词,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古风》中的诗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笔下这位扫六合、决浮云的人物是何许人呢?(生答:秦王)是的,秦王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秦始皇雄才大略,一生创造了很多宏伟、彪炳千秋的伟绩,今天我们就走进他,一起来学习第九课《秦统一中国》。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老王》精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老王》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老王这个普通人物的故事,展示了他的善良、诚实、敬业和爱国情怀。
本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记叙文,对于通过故事来展示人物品质的课文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七年级的学生在理解深层次情感和价值观方面还需加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会老王的优秀品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学会分析人物品质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老王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敬业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2.教学难点:分析老王的优秀品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为学生提供课文的朗读录音,帮助学生正确把握语音和语调。
2.相关图片:准备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以便在教学过程中展示。
3.教学课件:制作教学课件,辅助讲解课文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老王的照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老王的事迹,引发学生对老王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
朗读过程中,教师注意纠正学生的发音和语调问题。
朗读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内容,尝试分析老王的优秀品质。
十讲Module 10 Computers 词组:1.connect …to 使…连接2.save/open/click/printthe document保存/打开/点击/打印文件3.download music 下载音乐4.at the weekend 在周末5.play computer games玩电脑游戏6.switch on 开(电灯、机器等)7.switch off 关(电灯、机器等)8.send emails 发送电子邮件9.go online 上网10.not …or 既不…也不11.buy tickets 买票12.visit the website 访问网页13.make travel plans制定旅游计划14.what kind of music 哪种音乐15.on the internet 在网上口语交际1.Do you know how to write homework on the computer ?你知道如何在电脑上做家庭作业吗?Yes,I do .是的,我知道。
2.How can I save a new document ?我怎样保存一个新文件呢?Click “save”and then write a new name .点击“保存”,然后写上一个新的名字。
3.Do you often go online ?你经常上网吗?Yes,I often get information online .是的,我经常上网找信息。
4.How do you like the computer ?你觉得电脑怎么样?I like it very much.I t helps me a lot .我非常喜欢它,它帮了我很多。
5.How often do you use a computer ?你多长时间用一次电脑?I useit every day .我每天使用它。
6.What do you usually do on your computer ?你经常用电脑做什么?I usually play games and send emails.我通常玩游戏和发送邮件。
10 极地地区课程标准学习目标说出南、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
1.了解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及由此而形成的独特的自然环境特征。
(重难点)2.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经纬网地图上辨别方向,能够比较两地自然环境的异同点。
3.了解两极地区成为科学考察宝地的原因,了解两极地区科学考察的现状,知道我国在两极地区建设的科学考察站的名称、位置。
4.理解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重点)知识点01一、独特的自然环境认真阅读课本P92~95,完成下列问题,并在书上做好标记。
比较项目 南极地区 北极地区 地理位置 地球最南端地球最北端范围南极圈(66.5°S)以南,包括南极洲及其周边的北极圈(66.5°N)以北,包括北冰洋大部分及其周边的亚、欧、北美三洲的部分地区海陆状况中间是南极大陆(陆地) 周围被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所包围中间是北冰洋(海洋),周围是亚洲、欧洲、北美洲三洲的陆地和岛屿 气候状况酷寒、干燥、烈风,有 “冰雪高原”“白色荒漠”和“风库”之称 不如南极严寒,大部分地区终年冰封,降水量比南极地区多,风速远不及南极大代表动物企鹅北极熊共同点:冰雪世界,极地酷寒,多狂风,降水稀少学习导航课前预习知识点02二、科学考察的宝地认真阅读课本P96~98,完成下列问题,并在书上做好标记。
1.科学考察站:目前,已有20多个国家在南极地区建立了150多个科学考察实验站,每年的暖季在南极基地上活动的人数达2 000多人。
建立在乔治王岛上的我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是长城站;我国于1989年在南极大陆上建立的规模壮观的科考站是中山站,我国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是昆仑站;我国的北极科学考察站是黄河站;我国第四个南极科学考察站是泰山站。
2.丰富的资源:南极地区是自然资源的“大仓库”。
地下埋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地上储存着大量的固体淡水资源,海域及沿岸栖息着无数的海洋生物。
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1.课文解读。
(1)作者简介。
见课本。
(2)基本解读。
本文描述了沈从文上私塾时的逃学生活。
他在张姓表哥的带领下,“到他家中橘柚园中去玩,到城外山上去玩,到各种野孩子堆里去玩,到水边去玩。
”“到日光下去认识这大千世界微妙的光,稀奇的色,以及万汇百物的动静。
”他上学的路上会经过针铺、伞铺、剃头铺、染坊、豆粉作坊,还常常在扎冥器出租花轿的铺子门前停顿下来,“看他们贴金敷粉,涂色,一站许久。
”“我的心总得为一种新鲜声音,新鲜颜色,新鲜气味而跳。
”他睁大好奇的双眼,敞开充满童真的心,尽情地阅读一本大书——多彩的人间生活。
当然,他在读生活这本大书的同时,也并未放弃对书本知识的追求。
他说,“只要我不逃学,在学校里我是不至于像其他那些人受处罚的。
我从不用心念书,但我从不在应当背诵时节无法对付。
许多书总是临时来读十遍八遍,背诵时节却居然琅琅上口,一字不遗。
也似乎就由于这份小小聪明,学校把我同一般同学一样待遇,更使我轻视学校。
家中不了解我为什么不想上进,不好好地利用自己聪明用功,我不了解家中为什么只要我读书,不让我玩。
我自己总以为读书太容易了点,把认得的字记记那不算什么稀奇。
最稀奇处应当是另外那些人,在他那份习惯下所做的一切事情。
”本文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二十年后我‘不安于当前事务,却倾心于现世光色,对于一切成例与观念皆十分怀疑,却常常为人生远景而凝眸’,这份性格的形成,便应当溯源于小时在私塾中逃学的习惯”):这部分主要是追述自己转入新式小学之前的读书、逃学生活。
第二部分(从“自从逃学成习惯后,我除了想方设法逃学,什么也不再关心”到“为什么小银匠会在一块铜板钻那么一个圆眼.刻花时刻得整整齐齐?这些古怪事情太多了”):这部分主要是细致讲述自己上新式小学以后的读书、逃学生活。
第三部分(最后两个自然段):自我评述早年的读书、逃学生活,对其收获及影响进行总结。
本文的长处之一是,细节描写真实生动。
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主要讲述了秦朝末年农民起义的历史事件。
本课内容围绕着秦朝的暴政、农民起义的爆发以及起义军与秦军的斗争展开。
教材通过详细的叙述,揭示了秦朝统治者的残暴行径,以及农民阶级在苦难中觉醒、抗争的过程。
本课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秦末农民起义的背景、经过和影响,培养学生对封建暴政的认识,以及对农民起义的历史评价。
二. 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对我国历史的发展脉络有了初步的了解,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有一定的认识。
然而,对于秦末农民起义的具体内容和影响,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秦朝的暴政和农民起义的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本课的核心内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秦朝的暴政表现,掌握秦末农民起义的经过及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史料、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农民起义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培养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秦朝的暴政表现、农民起义的经过及影响。
2.教学难点:农民起义的历史背景、起义军与秦军的斗争过程。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合作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地图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出秦朝的暴政,为学生讲述秦末农民起义的背景。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秦朝的暴政表现,思考农民起义的原因。
3.合作讨论:分组讨论农民起义的经过及影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
4.案例分析:分析起义军与秦军的斗争过程,让学生了解农民起义的艰苦性和英勇斗争精神。
5.课堂小结: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农民起义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秦末农民大起义》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10课,本课主要讲述了秦朝末年农民起义的历史事件。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详细的历史资料,让学生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经过和影响,以及秦朝的暴政和腐朽统治。
教材还介绍了刘邦和项羽的领导才能,为学生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秦末农民起义的了解可能较为片面。
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审视历史问题,培养其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秦朝的暴政和腐朽统治,掌握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经过和影响,认识刘邦和项羽的领导才能。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分析秦朝灭亡的原因,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秦朝的暴政和腐朽统治,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经过和影响,刘邦和项羽的领导才能。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秦朝灭亡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历史批判性思维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历史资料、图片等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历史事件,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秦朝的暴政和腐朽统治为背景,引导学生思考秦朝灭亡的原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经过和影响。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秦朝灭亡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4.情景模拟:模拟陈胜、吴广起义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历史事件的真实性。
5.课堂讲解:讲解刘邦和项羽的领导才能,分析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第十章其他疾病第一节夏季热夏季热又称暑热症,是婴幼儿在暑天发生的特有的季节性疾病。
临床以长期发热、口渴、多饮、多尿、少汗或汗闭为特征。
本病多见于3岁以内的婴幼儿,6个月以内或5岁以上者少见。
我国南方如华东、中南、西南等气候炎热地区多见。
发病集中在6、7、8三个月,并与气温升高、气候炎热有密切关系,气温愈高,发病愈多,且随着气温升高而病情加重。
秋凉以后,症状能自行消退。
本病若无其他合并症,预后良好。
随着生活和居住条件改善,本病发病率下降,发病程度也逐渐减轻,而不典型病例增加。
中医药在改善症状、缩短病程方面有其独特疗效。
【病因病机】夏季热的发病原因主要与小儿体质因素有关。
因小儿先天禀赋不足,肾气不充者,如早产儿、小于胎龄儿,或因后天调护失宜,脾胃虚弱者,复因病后体虚,如泄泻、麻疹等气阴两伤者。
以上诸多因素使患儿在入夏以后,不能耐受暑气熏蒸而患本病。
暑性炎热,易耗气伤津。
若小儿不耐暑气,肌腠受灼,内侵肺胃。
暑热内蕴,灼伤肺胃之津,津亏则内热炽盛,故发热、口渴多饮;肺主清肃,外合皮毛腠理,司开合,通调水道,暑伤肺卫,腠理不开,又肺津为暑热所伤,津气两亏,水源不足,水液无以输布,故见少汗或汗闭;同时小儿脾胃薄弱,暑伤脾气,中阳不振,气虚下陷,气不化水,使水液下趋膀胱而尿多。
汗尿同属阴津,同源而异物,所以汗闭则尿多,尿过多则津伤,津伤则饮水自救,因而形成少汗或汗闭、口渴多饮、多尿。
疾病日久或小儿体虚,脾肾阳虚,真元受损,命门火衰,肾不摄水;真阴不足,津亏不能上济于心,心胃之火并蒸于上,真阳独虚于下,形成热淫于上,阳虚于下的“上盛下虚”证。
本病虽发生于夏季,但因属小儿体质不耐夏季炎暑而发,并无暑邪外感,因而无暑邪入营入血之传变,至秋凉后可自愈。
但如缠绵日久,也会影响小儿体质。
随着患儿年龄增长,脾气渐充,肾气渐长,体质增强,至次年夏季可不再发病,即使连续数年发病者,也有逐年减轻,逐渐向愈的倾向。
【临床诊断】1.诊断要点(1)发热:多数患儿表现为暑天渐渐起病,原来体温不高,随着气温上升而体温随之上升,可在38℃~40℃之间,并随着气温升降而波动。
发热期可达1~3个月。
随着入秋气候凉爽,体温自然下降至正常。
(2)少汗或汗闭:虽有高热,但汗出不多,仅在起病时头部稍有汗出,甚或无汗。
(3)多饮多尿:患儿口渴逐渐明显,饮水日增,24小时可饮水2000~3000ml,甚至更多。
小便清长,次数频繁,每日可达20~30次,或随饮随尿。
(4)其他症状:病初一般情况良好。
发热持续不退时可伴食欲减退,形体消瘦,面色少华,或伴倦怠乏力,烦躁不安,但很少发生惊厥。
(5)理化检查除周围血象部分患儿呈淋巴细胞百分数增高外,其他检查在正常范围。
2.鉴别诊断疰夏:疰夏多发生在长夏季节,以青壮年女性为主,主要表现为低热,一般无高热、汗闭、口渴多饮、多尿特征,可伴有食欲减退,身困乏力。
【辨证论治】1.辨证思路本病是因体质不足,不耐暑气熏蒸而发病。
暑属火,多伤气阴。
在辨证时要根据患儿的体质辨别是以伤及肺胃气阴为主还是以损及下焦肾之阳气为主;疾病初起,平素体健者多不见病容,但有发热、口渴多饮、多尿,纳食如常,舌红脉数,多为暑伤肺胃;疾病日久,平素体弱多病,或先天禀赋不足者,除暑热薰灼,心火上炎的表现外,还见面色苍白、下肢清冷、大便稀薄、舌淡、脉无力的肾阳亏虚证候,即为上盛下虚证。
2.论治方法本病治疗应当以清暑泄热,益气生津为主。
清暑泄热重在清肺胃,泄内热,宜用辛凉清暑之品,不可过用苦寒,以免化燥伤阴;益气生津应当养肺胃,助中气,需选用甘润之品,不可多用滋腻,以防碍滞;也不可峻补气阳,以免助热。
上盛下虚者病位在心肾,肾阳不足,真阴亏损,心火上炎,治应温肾阳,清心火,温下清上,并佐以潜阳。
在药物治疗同时可佐以食疗,并注意避暑降温,有助康复。
3.证治分类(1)暑伤肺胃证候时值夏令,发热持续,体温渐高,气温越高,体温越高,皮肤灼热,少汗或无汗,口渴引饮,小便频数,甚则饮一溲一,精神烦躁,口唇干燥,舌质稍红,苔薄黄,脉数。
辨证本证多见于疾病初期或中期,暑气内迫肺胃,耗气伤津。
发热、汗闭、口渴、多饮、多尿均暑伤肺胃,气阴两伤所致。
治法清暑益气,养阴生津。
方药王氏清暑益气汤加减。
常用药:西瓜翠衣、荷梗解暑清热;北沙参、石斛、麦冬益气生津;知母、竹叶、黄连清热泻火;粳米、甘草益胃和中。
烦躁明显加莲子心、玄参清心安神;神疲纳少加白术、麦芽和胃健中;舌苔白腻加藿香、佩兰、扁豆花清暑化湿。
胃热偏亢,高热烦渴引饮,可用白虎加人参汤;烦渴欲呕,舌红苔少为暑气内扰,用竹叶石膏汤。
(2)上盛下虚证候发热日久不退,朝盛暑表,口渴多饮,无汗或少汗。
精神萎靡或虚烦不安,面色苍白,下肢清冷,小便清长,频数无度,大便稀薄,舌质淡,苔薄,脉细数无力。
辨证本证多见于体禀虚弱,或疾病后期,暑气为患,阴液损耗,水不克火,心火易旺,故呈上盛之象。
但又见命门火衰,不能温养脾土,出现脾肾阳虚之表现。
此为辨证之要点。
治法温补肾阳,清心护阴。
方药温下清上汤加减。
常用药:附子下温肾阳;黄连上清心火;龙齿、磁石潜浮越之阳;补骨脂、菟丝子、覆盆子、桑螵蛸、益智仁等温肾固涩。
心烦口渴,舌红赤者,加淡竹叶、玄参、莲子心清心火;热伤阴津,口渴多饮者,加石斛、天花粉清热护阴。
肾阴肾阳俱亏者用白虎加人参汤合肾气丸加减。
【其他疗法】1.中药成药(1)生脉饮口服液:每服5ml,1日2~3次。
用于暑伤肺胃证。
(2)健儿清解液:每服5~10ml,1日2次。
用于暑伤肺胃证热重纳差者。
2.食疗方药蚕丝、红枣、乌梅,煎汤代茶饮。
用于上盛下虚证。
3.推拿疗法推三关,退六腑,分阴阳,推脾土,清天河水,揉内庭、解溪、足三里、阴陵泉,摩气海、关元。
1日1次,7日为1疗程。
用于暑伤肺胃证。
4.针灸疗法取足三里、中脘、大椎、风池、合谷等穴,视病情行补泻手法。
如下元不足者加用肾俞,针后加艾条灸。
每日针1次,7次为1疗程。
一般治疗1~2疗程。
【预防与调护】1.预防(1)改善居住条件,注意通风,保持凉爽。
有条件者使用室内空调或易地避暑。
(2)加强体格锻炼。
防治各种疾病,特别是麻疹、泄泻、肺炎、疳证等,病后要注意调理,及时恢复健康。
2.调护(1)采用空调降低病室温度,使之保持在26℃~28℃为宜。
(2)饮食宜清淡,注意营养物质的补充,少喝白开水,可用西瓜汁、金银花露等代茶。
(3)高热时可适当用物理降温。
常洗温水浴,可帮助发汗降温。
注意皮肤清洁,防止合并症出现。
【文献摘要】《灵枢·百病始生》:“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两虚相逢,众人肉坚。
其中于虚邪者,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
”《儿科名家徐小圃学术经验集·暑热症》:“三十年代初,每逢夏季,上海盛行此病。
当时对此病作各种化验检查,均未能发现异常,既非伤寒,又非尿崩症。
先生认为这是一个单独的病症,病机主要是元阳虚于下,邪热淫于上,形成上盛下虚,不同于古之消渴症。
”【现代研究】辨证论治研究:赵秀清将本病分为两型,除暑伤肺胃型外,另设脾气不振型。
表现为发热、口渴、多饮、多尿、面色少华、纳差、舌淡红苔少或薄白,脉细无力。
治用益气健脾、清暑解热、药用西洋参、白术、茯苓、葛根、香薷、扁豆等,尿清长加桑螵蛸、菟丝子。
共治疗6例,取得了较好疗效。
[1]蒋治平用佩兰、藿香叶、薄荷、参须、麦门冬、芦根、天花粉、鲜荷叶组成五叶芦根汤,降暑益气之中加入芳香化湿之品,治疗夏季热12例,经与单纯清暑益气法比较,在体温、饮水量、尿量三项主要指标的改善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
[2]陈胜祥等用祛暑汤治疗夏季热170例,方用滑石、甘草、薄菏、金银花、连翘、荷梗、西瓜翠衣,1日1剂,服药最多5剂,最少2剂,取得满意疗效,缩短了病程。
[3]黄东宁等用中药针剂清开灵注射液合参脉注射液治疗本病。
清开灵注射液用法,每周岁4ml,加0.9%氯化钠溶液静脉滴注,液体量20ml/kg,参脉针注射液2ml/k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每日用药1次,7天为1疗程。
有效率为70%,最快者用药3天,最慢者用药20天。
[4]参考文献[1] 赵秀清.中药治疗小儿夏季热24例.上海中医药杂志,1990;(9)∶14.[2] 蒋治平.治疗小儿夏季热24例的临床观察.中医杂志,1987;28(2)∶21.[3] 陈胜祥,李宏伟.祛暑汤治疗小儿夏季热170例.河南中医药学刊,2000;15(2)∶51.[4] 黄东宁,罗康华.清开灵合参脉针治疗小儿夏季热40例疗效观察.赣南医学院学报,2001;(2)∶146.第二节紫癜紫癜是小儿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之一,以血液溢于皮肤、黏膜之下,出现瘀点瘀斑、压之不退色为其临床特征,常伴鼻衄、齿衄、尿血,甚则呕血、便血。
本病亦称紫斑,属于中医学血证范畴,中医古籍中所记载的“葡萄疫”、“肌衄”、“紫癜风”等病证,与本病有相似之处。
小儿紫癜常见于西医学之过敏性紫癜和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过敏性紫癜好发年龄为3~14岁,尤以学龄儿童多见,男性多于女性,春季发病较多。
其发病机理主要是较广泛的毛细血管和小动脉的变态反应性炎症。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年龄多在2~5岁,男女发病比例无差异,其死亡率约1%,主要致死原因为颅内出血。
本病在儿科常因急性病毒性感染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使血小板易被单纯的巨噬细胞系统吞噬和破坏导致血小板减少而发病。
中医学治疗紫癜,无论是过敏性紫癜还是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在辨证论治治疗方面,急性期注重清热、凉血,慢性期注重益气、养阴,同时加用活血化瘀方法,可取得良好疗效。
【病因病机】小儿素体正气亏虚是发病之内因,外感风热时邪及其他异气是发病之外因。
若因外感风热邪毒及异气蕴阻于肌表血分,迫血妄行,外溢皮肤孔窍,以实证为主。
若因素体心脾气血不足,肾阴亏损,虚火上炎,血不归经所致,以虚证为主。
1.感受外邪由于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气血未充,卫外不固,外感时令之邪,六气皆易从火化,蕴郁于皮毛肌肉之间。
或者冒触异气,引动伏热。
风热、异气与气血相搏,热伤血络,迫血妄行,溢于脉外,渗于皮下,发为紫癜。
邪重者,还可伤其阴络,出现便血、尿血等。
若血热损伤肠络,血溢络外,碍滞气机,可致剧烈腹痛;夹湿留注关节,则可见局部肿痛,屈伸不利。
2.气阴不足若小儿先天禀赋不足,或疾病迁延日久,耗气伤阴,均可致气虚阴伤,病情由实转虚,或虚实夹杂。
气虚则统摄无权,气不摄血,血液不循常道而溢于脉外;阴虚火炎,血随火动,渗于脉外,可致紫癜反复发作。
人体血生于脾,藏于肝,源于肾而主在心,血在脉中周而复始循环流行,依赖于心之推动、脾之统摄、肝之储藏。
若心、肝、脾功能受损,血行不循常道,轻则外溢肌肤,重则吐衄便血。
综上所述,本病外因为感受风热、异气,内因为气阴亏损。
病位在心、肝、脾、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