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复兴而读书 佟韦学校小学部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3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本篇课文选自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本,是教材中关于革命历史题材的重要篇章。
课文通过讲述周恩来总理少年时期的读书经历,展现了周恩来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和价值观,对于国家的兴衰、人民的疾苦有一定的了解。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课文,联系自己已有的知识,更加深刻地理解周恩来总理的爱国情怀和为民族振兴而努力奋斗的精神。
同时,本节课的学习也能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学习的信念。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围绕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展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周恩来总理的爱国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同时,通过学习周恩来总理的奋斗历程,培养学生坚定信念、勇于担当的品质,使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以民族复兴为己任,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此外,本节课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本解读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的知识储备、能力水平和素质素养都有所不同。
在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时,我们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以更好地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首先,从知识储备方面来看,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和语文素养。
他们通过之前的学习,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国家的兴衰、人民的疾苦有一定的认识。
这些知识储备为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提供了基础,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课文内容。
其次,从能力水平方面来看,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他们能够通过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在第四单元安排了“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要素,而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学习如何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一课时已经完成了对课文内容的梳理,第二课时主要抓住人文要素,让学生在了解了诗歌中的爱国情怀后继续了解革命伟人的爱国情。
课文叙述了周恩来少年时代在奉天读书时的事情,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地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少年周恩来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能启发学生思考读书的意义,真正理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的内涵。
目标设定:1、能通过研读课文,借助相关资料理清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和践行志向的做法。
2、联系当今的现实情况和自身情况,树立起自己的志向和目标。
重点:能通过研读课文,借助相关资料理清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和践行志向的做法。
难点:能真正明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树立起自己的志向。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2课,读课题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二、回顾课文,点名“志向”(一)子任务一:回顾复习,进入新课师:上一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知道本文围绕周恩来讲了三件事,(出示表格)。
你能根据表格,关注这三件事件,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说一说文章的主要内容吗?师:难度升级,你能不能用上“之所以......是因为”这样的句式再来说一说呢?(二)子任务二:情景演绎回顾第一部分内容,点明志向师:是的,文章就是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来孩子们,现在让我们一起回到新学年开始的这堂修身课上,我现在是魏校长,我想请几位同学分别来读一读学生说的话......(分别安排几名学生读其他同学和周恩来的话。
)师:“同学们好,今天是开学第一天,老师想要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是为了什么读书”生1:为家父而读书生2:为明理而读书生3:为光耀门楣而读书师:周恩来,你呢?生4: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师: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三、研读课文,探寻“立志”原因(一)子任务一:明确立志原因,体会中华不振师:周恩来当时才十几岁,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样的志向呢?文章中的一个词语告诉了我们。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文原文及教案【导语】这篇课文写了少年时期的周恩来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可说理的事,从中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作者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课文 12岁那年,周恩来离开故乡,来到了东北。
当时的东北,是帝(dì)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取的焦点。
他在沈(shěn)阳下了车,前来接他的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烈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为何?”周恩来不解地问。
“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那又是为何呢?”周恩来打破沙锅问到底。
“为何?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不久,周恩来进了东关模范(fàn)学校读书。
他始终忘不了大伯接他时说的话,常常想:“租界地是什么样的?为何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问(huò)不解,好奇心促使着他,一定要亲身去看个究竟。
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
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烈特殊,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xún)警。
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觉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正大声喧嚷(rǎng)着什么。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lán)褛(lǚ)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中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yà)死了,她原盼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chēng)腰,惩(chéng)处这个洋人。
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戒肇(zhào)事的洋人,反而把她斥责了一通。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
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人教版国标本四年级
上册
邵宏锋
【期刊名称】《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
【年(卷),期】2005(000)010
【摘要】设计理念历史,因为真实而感染人、警醒人:教训,因为深刻而昭示人、鞭策人。
语文课,应该拿什么给我们的孩子?仅仅是再现历史的真实?还是演说教训的深刻?显然不是。
语文传承的是文化,她较历史更添厚重,她比教学更显丰满。
所以,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的教学中,设计者努力让学生做到:听,听得声声入耳:说,说得慷慨激昂:读,读得荡气回肠;写,写得情真意切。
【总页数】3页(P50-52)
【作者】邵宏锋
【作者单位】杭州市拱宸桥小学副校长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23.2
【相关文献】
1.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例及评析 [J], 王小红;崔晓云
2.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J], 韩国桥
3.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J], 韩
国桥
4.把握编者意图凸显单元主题——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谈 [J], 易冬平;
5.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堂教学实录(片断)[J], 韩国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一、教学内容本章节内容选自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本课主要讲述了周恩来少年时期立下的宏伟志向,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课文通过对周恩来少年时期的经历和思想的描写,表现了他在艰苦环境下,立志为国家和民族的崛起而读书的坚定信念。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了解周恩来的成长经历,感受他为国家和民族崛起而奋斗的精神风貌。
同时,要启发学生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热爱读书、勤奋学习的热情。
二、核心素养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周恩来少年时期的成长经历和志向,感悟他为国家和民族崛起而读书的精神风貌。
2. 学习课文中的表达手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能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手法进行写作。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的崛起而努力学习的热情。
4. 引导学生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热爱读书、勤奋学习的良好习惯。
5. 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课文内容的学习,提高他们的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
6.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感受课文中的美好情感,提升他们的审美水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了解周恩来少年时期的成长经历和志向,感悟他为国家和民族崛起而读书的精神风貌。
具体教学重点如下:(1)课文内容理解:学生需要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周恩来少年时期的成长经历和志向,以及他为国家和民族崛起而读书的精神风貌。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周恩来少年时期的成长环境、所受的教育以及他的思想观念。
(2)课文表达手法学习:学生需要学习课文中的表达手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如对比、排比、设问等,并让学生运用这些手法进行写作。
(3)爱国情怀培养:学生需要培养爱国情怀,激发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的崛起而努力学习的热情。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周恩来的故事,引导学生体会他为国家和民族崛起而奋斗的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一等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的课文,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故事。
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一等奖,供大家参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一等奖教学目的: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齐读、分组、分角色的朗读,让学生理解体会周恩来学习目标、志向,并向其学习。
教学重点:1、掌握生字词。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关键点:培养学生独立识字能力。
教学思路:通过读课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
教学教路:理清“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字面意思,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教学学路:让学生朗读课文,激发学生联想。
一、揭题导入。
1、介绍周恩来2.试着读课文。
二、初步读文,扫清文字障碍。
鼓励学生自主识字。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出不认识的字,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2、指名读全文,正音。
解决“华、索、模、振”在文章中的正确读音。
3.同桌互读。
4、生字测读,并提醒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注意其读音。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整体感悟,综合探究。
1、自渎思考:课文有几个自然段?你从每个自然段中读懂了什么?2、自主合作。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读文,交流读文所得。
3、自由组合学习小组,以不同的方式读文。
4、以小组为单位提出组内未解决的问题。
教师进行恰当的评价指导。
5、说说“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意思。
(联系图片过去的中华、现在的中华在你心中的样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一等奖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体会周总理树立志向的原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教学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对比当时与现在的社会环境,在当今的社会,如何立志学习。
教学流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张照片,大家看看,你认识照片上的人吗?他就是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
齐心协力,谱写中国复兴之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班会教案人类历史上,中国的辉煌文明源远流长,而今,也正是我们早已梦寐以求的时刻——中国的崛起时机已经来临!然而,我们绝不能忘了自己的根和历史,只有在坚定地传承和发扬民族精神的基础上,才能谱写出中国复兴之曲,开创新的历史篇章。
于是,我们班级特别开展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班会,希望通过此次班会,让同学们深入了解祖国的历史和文化传承,调动大家学习的积极性,共同书写中国崛起的华丽篇章。
一、班会目标1. 了解和学习中国的文明史和文化传承。
2. 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增加自信心,强化爱国主义情怀。
3. 让同学们感受到祖国崛起的强烈动力和使命感。
二、班会内容1. 祖国的文明史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祖国的历史和文明,班主任在班会前就已经为同学们准备好了多组图书和视频资料。
在班会现场,我们通过播放录制好的视频和图书现场演示,让同学们迅速进入祖国的文化绵延中。
通过文化的传承,让同学们了解中华文明集古代农业文明、商业文明、丝绸之路文明、海上丝绸之路文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发明等重要成就于一身的历史事实,让同学们对中华文化深入认识,从而使同学们对祖国的未来更加充满信心。
2. 中华古诗文欣赏中国古代诗词曾经辉煌过,而今,我们可以通过中华古诗文欣赏,从中感受到祖国的历史名垂天下的名言警句,如:“中华之民固风流,华夏之人更衣食,文明之邦和之以礼,化民之道本之于仁。
”宋朝诗人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同学们在阅读中华古诗文时,不仅仅可以领略到祖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更能够在朗读和分享中提升个人说话和表达的能力,增强自信心,同时也在赏识古词中汲取珍贵的人生经验,进而锤炼自己的品德,并在今后学习和生活中落实这些人生经验与智慧。
3. 学习和了解祖国现代化建设在老师的指引下,同学们开始学习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以及现代化建设。
为中华之复兴而读书
同学们,每当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在校园的上空响起,我们每个人无不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之所以如此,正是因为这曲调是中华民族向日本帝国主义及其一切侵略者发出的最强音。
今年年初以来,日本政府在我钓鱼岛上兴风作浪,撞我渔船,扣我同胞,不顾中国政府的多次严正交涉,把中国的钓鱼岛所谓收归国有,其日本极右分子亡我之心不死,以昭然若揭。
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固有领土,钓鱼岛是中国人最早发现,命名和利用的,是中国渔民的传统鱼场,这一说法是有确切的史料佐证的,日本著名历史学家,京都大学教授井上清先生通过多年的研究,对中国的这一说法和历史佐证,也是完全认同的,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收回了被日本侵占的一切领土,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也自然包括在内,在国际法上是公认的,日本政府罔顾历史事实,上演了一出购岛闹剧,这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和战后国际秩序的公然挑战,对此,中国人民决不答应,同学们,大家都知道,“九一八事变”“七七卢沟桥事变”,臭名昭著的七三一部队等等,仅南京大屠杀一次我同胞就死在日本帝国主义者屠刀下三十多万人,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惨绝人寰,令人发指,日本帝国主义者对中国以及亚洲各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可谓罄竹难书。
中华民族有着博大的胸怀,摒弃过去,面向未来,在对日交往中始终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邻为善,
与邻为伴,搁置争议,共同发展。
但中华民族绝不容忍外来的屈辱和侵略,尤其是当今的中国已不再是积贫积弱,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艰苦奋斗,发奋图强,综合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经济,科技,军事已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我们的人民不再是东亚病夫,我们的人民政府也不再是满清政府,我们的人民军队也不再是北洋水师,无论是谁,胆敢侵占我一寸领土,必将遭到中国人民的无情打击,中国的主权与尊严不容挑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多年以来日本政府不能正确认识和反省二战历史,不断美化侵略战争,参拜靖国神社,为军国主义招魂,篡改历史教科书,误导日本青少年,扩充军备,穷兵黩武,名为购岛,实为侵略,这种倒行逆施,肆无忌惮的玩火行为已经遭到了日本国内有识之士的强烈批评,全体中华儿女更是万众一心,坚决的反对和抵制,同时,也不能得到世界上广泛爱好和平的人民的支持的,日本政府的这一无耻行径,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钓鱼岛事件的解决必将以中国人民的全面胜利和日本右翼势力的彻底失败而告结束。
同学们,回顾历史是为了珍爱和平,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有爱国激情是应当肯定的,也是应当弘扬的,但是,爱国要讲求方式,方法,我们要相信我们的党,我们的中央政府,我们的人民军队是有能力处理好钓鱼岛问题的。
作为学生,我们要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听从学校和老师的安排,不参与社会上的非法游行,不参与打人,砸车等违法犯罪行动,自觉抵制不法行为,同
时我们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爱国教育活动,争做理性爱国教育的宣传员,刻苦学习,立志报国。
同学们,我们是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我们要把反对日本极右分子与团结广大的日本人民结合起来,我们要把反对打,砸,抢等违法犯罪与支持理性爱国,合理表达诉求结合起来,我们要把自觉抵制不法行为与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爱国爱校活动结合起来,自觉维护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我们要把满腔的爱国热情化作无穷的学习动力,努力学习,奋发向上。
爱国有激情,有理性还是不够的,更需要的是有知识,有本领,要时刻牢记落后就要挨打这个道理。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
你们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未来系与你们身上,当今世界,恐怖主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以飞速发展,没有现代的科学文化知识,没有科学技术的创新,不能掌握高端的科学技术,中华民族就不会有尊严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为了祖国的富强,民族的复兴,请让我们在国旗下庄严的承诺,为中华之复兴而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