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食物禁忌】铝超标危害大,七种食物千万吃不得【精品文档】
- 格式:docx
- 大小:36.35 KB
- 文档页数:1
铝制品对人体有害吗铝制品对人体有害吗铝制品对人体的健康是有一定危害的。
如果用铝制品蒸饭,米饭中铝的含量可增加两倍,人体摄入过多的铝会影响钙和磷的代谢。
造成骨骼的正常生理功能失调,出现骨脱钙、骨软化、骨萎缩等,老年人还容易发生骨折、老年性痴呆症的。
铝还可以降低人体的免疫功能。
使用铝制品时尽量不要擦掉表层的棕色锈,避免用铝制品装酸性和碱性较强的食物,如果汁、西红柿和酒类的。
不要将食品长期存放在铝器中,更不能用铝制品煎煮中药,以免药物失效,或产生毒性更大的化合物。
1、消化道损害:人不慎误食铝或含铝食品,使得口腔、食管、胃等部位黏膜受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糜烂、溃疡等,严重者可能导致出血、黏膜坏死等;2、呼吸道损害:人吸入铝时会刺激呼吸道,引发局部炎症,诱发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疾病。
长时间吸入铝粉的人群,还可能出现铝尘肺,表现为咳嗽、气短、胸闷等症状;3、皮肤损害:人体皮肤接触铝时,可对皮肤产生刺激,造成局部组织充血、水肿,出现明显烧灼感、疱疹等;4、脑部损伤:长期接触铝时铝可能通过血脑屏障,脑部铝含量升高而损伤中枢神经,脑组织损伤而出现共济失调、肌力减退、口吃等症状,对于老人可能会诱发阿尔兹海默症、帕金森病等,对于婴幼儿、青少年则会影响正常生长发育,出现智力障碍、持物无力、站立困难等;5、其他危害:铝若进入机体血液循环,容易引发贫血,出现全身无力、面色苍白等。
累及生殖系统时,可使得男性精子质量下降、女性卵巢功能异常,严重者可能影响生育。
因此,日常生活中要避免使用铝制餐具,不宜食用含铝食物,防止出现铝中毒的情况。
铝制品使用时应注意什么1、不要用铝制品盛酸性或碱性的食物,如果汁、酒、酱油、醋等等。
2、忌在铝制品中搅拌鸡蛋。
当蛋清碰到铝以后会变成灰白色,搅拌鸡蛋最好选择瓷制品。
3、忌用铝制品长期存放面粉,面粉中的淀粉发酵后会产生有机酸,对铝有腐蚀作用,过久存放会与空气中的水分产生碳酸气,铝表层的保护膜氧化铝会在有机酸、水和碳酸气的侵蚀下被破坏掉而生锈。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其中,食品中铝含量超标问题尤为突出。
铝作为一种常见的食品添加剂,在食品加工过程中被广泛使用。
然而,长期摄入铝含量超标的食品,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本文将从法律角度分析铝含量超标的法律后果,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二、铝含量超标对人体的危害1. 脑功能损害:长期摄入铝含量超标的食品,可能导致大脑细胞受损,引起记忆力减退、认知功能障碍等症状。
2. 肾脏损害:铝在人体内积累过多,可损害肾脏功能,引起蛋白尿、血尿等症状。
3. 骨骼系统损害:铝可干扰人体钙、磷代谢,导致骨质疏松、骨折等症状。
4. 免疫功能下降:铝含量超标可降低人体免疫功能,使人易患感冒、肺炎等疾病。
5. 增加患癌症风险:研究表明,长期摄入铝含量超标的食品,可能增加患癌症的风险。
三、铝含量超标的法律后果1. 违反食品安全法律法规:食品生产、经营者生产、销售铝含量超标的食品,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2. 责令召回:监管部门可责令食品生产、经营者召回铝含量超标的食品,防止危害消费者健康。
3. 罚款:监管部门可对食品生产、经营者处以罚款,罚款金额根据违法行为的严重程度而定。
4. 责任追究:食品生产、经营者因生产、销售铝含量超标的食品造成消费者损害的,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5. 刑事责任:在严重情况下,食品生产、经营者可能面临刑事责任。
四、应对措施1. 加强监管:监管部门应加大对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监督检查力度,严厉打击铝含量超标违法行为。
2. 提高食品安全意识:消费者应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关注食品中铝含量,选择合格的食品。
3. 加强食品添加剂管理:监管部门应加强对食品添加剂的管理,严格控制铝含量标准。
4. 完善法律法规: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明确铝含量超标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
5. 加强科普宣传:加强对食品中铝含量危害的科普宣传,提高公众对铝含量超标问题的认识。
控铝促健康:减少铝摄入要少吃海蜇、少吃膨化食品铝主要来自面制品、膨化食品和海蜇食物中天然存在的铝含量很低,经铝制剂处理过的饮用水中铝含量也很低,使用铝制炊具和锡纸带来的铝更少。
一般食物中的铝主要来源于含铝食品添加剂,包括作为膨松剂用于面制品;作为固化剂用于海蜇加工;作为抗结剂用于食物配料粉中;作为铝色淀用于糖衣、糖果染色。
我国居民吃进去的铝主要来自馒头、油条和面条等面制品;7~14岁儿童吃进去的铝主要来自膨化食品;虽然一般居民从海蜇里吃进去的铝并不多,但由于海蜇中铝残留量较高,因此经常食用海蜇的人需要引起注意。
专家最后强调,消费者应当保持均衡饮食,以免因偏食而摄入过多的铝,成年人少吃一个馒头(100g),铝摄入量能减少0.19毫克/每公斤体重;少吃一根油条(50g),铝摄入量能减少0.39毫克/每公斤体重;还要正确引导儿童的膳食消费,适量食用膨化食品,儿童少吃一袋(60g)薯条薯片类膨化食品,铝摄入量能减少0.07毫克/每公斤体重。
另外减少海蜇食用频次,在食用前应反复浸泡、清洗。
如何识别食品中是否添加了含铝食品添加剂?专家指出,通常油炸面制品中添加含铝食品添加剂的可能性较大。
此外,按照《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7718-2011)要求,食品中使用了食品添加剂,需在标签中标识,因此公众可通过阅读标签,了解食品中是否添加了含铝食品添加剂。
14岁以下儿童及部分成人吃进去的铝较多国际研究表明,一般人正常饮食不会引起铝的急性中毒,尽管有部分研究提示它与老年性痴呆有一定相关性,但JECFA (WHO/FAO 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认为从食物中吃进去的铝不太可能增加患老年性痴呆的风险,铝的其他健康效应还包括可能影响神经和骨骼系统等。
据专家介绍,为了保护公众健康, JECFA制定了铝的“暂定每周耐受摄入量”(PTWI)为2毫克每公斤体重,这相当于一个60公斤重的成年人每周吃进去120毫克铝不会导致铝的蓄积并引起健康损害。
三种含铝食品添加剂被禁用等作者:暂无来源:《家庭医学(上)》 2015年第7期三种含铝食品添加剂被禁用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在最近举行的“控铝促健康”开放日活动上发布消息,该中心完成的《中国居民膳食铝暴露风险评估报告》显示,我国北方和南方地区全人群膳食铝平均摄入量分别为每周每公斤体重2.935毫克和0.641毫克,分别为PTWI的146.8%和32.1%.北方人是南方人的4.6倍。
其中面粉、馒头、油条和面条中含铝添加荆是主要摄入来源。
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的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于2011年6月,将铝的“暂定每周耐受摄入量”(即PTWI)确定为每周每公斤体重2毫克,这相当于一个60公斤重的成年人每周吃120毫克铝依然是安全的。
但《报告》显示,根据对各种常见使用含铝添加剂食品的铝含量监测估算,一名体重为55公斤的成人每周如消费79克海蜇、255克油条、496克油饼、861克麻花、871克粉条、1110克馒头、1304克炸糕、2182克膨化食品、3235克面条、3890克面包中的任何一种,其膳食铝摄入量就已超标,而体重为30公斤的儿童每周仅消费一半的量,也会铝摄入超标。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李宁研究员介绍,造成我国居民膳食铝平均摄入量超标问题严重有两个原因,一是既往铝添加剂过量滥用普遍,亟待加强监管;二是现有相关标准对铝添加剂的使用剂量和范围的规定过于“宽松”。
在7月1日之后,三种含铝的食品添加剂(酸性磷酸铝钠、硅铝酸钠和辛烯基琥珀酸铝淀粉)不能再用于食品加工和生产,馒头、发糕等面制品(除油炸面制品、挂浆用的面糊、裹粉、煎炸粉外)不能添加舍铝膨松剂硫酸铝钾和硫酸铝铵,膨化食品中不允许使用任何含铝食品添加剂。
常用的明矾,就是硫酸铝钾。
据研究,如果新标准能严格执行,我国居民铝的平均摄入量将下降85.6%,低至PTWI的12.92%。
过量摄取含铝的食品,铝容易在大脑中积累,使人的记忆力丧失,导致老年痴呆,此外还会损害成骨细胞的活性,导致人体钙含量的不足。
越美味越危险,你肯定天天在吃!文章导读\n 有些食物香味袭人,总是让人欲罢不能,特别是对于吃货来说。
但是往往这些食物很危险,吃货们需要远离。
下面我们来看看哪些食物好吃却很危险。
\n 1.腊肉为便于长期保存,腊肉含盐量非常高。
高含盐量的食物会对肾脏造成较大负担。
腊肉中亚硝酸盐含量高,可能致癌,脂肪约占50%,其胆固醇含量也很高,这些都对身体不利。
建议:腊肉一定要少吃,吃前要先蒸一下,去除多余油脂,或将腊肉切片,放入淡盐水中浸泡一会,可以稀释出腊肉的一些盐分。
用腊肉炒菜时,可多放洋葱、蒜、蒜薹,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亚硝酸盐变成亚硝酸胺(致癌物)。
2.葱油饼做张葱油饼,必须掺很多油,再加上要用油煎,油脂往往严重超标。
台北马偕医院营养师赵强说,1/4张葱油饼就含有500卡热量,相当于1碗饭加2勺油,吃多了很伤身。
建议:少吃为妙。
很多人把葱油饼当主食,这容易导致油脂摄入超标,偶尔吃一次没事,但只能是一小片。
购买葱油饼要选择油少的,吃的时候多搭配蔬菜,少吃肉类,多喝水。
3.酱牛肉广州市消费者委员会的调查显示,73%的熟肉制品不合格。
很多熟食店里的酱牛肉、肘花等呈粉红色,颜色非常鲜艳。
这主要是因为含有大量亚硝酸盐、胭脂红等色素。
建议:尽量少吃在外购买的酱牛肉,买的话一定要精心挑选。
好的酱牛肉切开后,呈现灰褐色、深褐色或酱褐色,用手特别容易撕开,肉质煮烂后容易散开。
不好的酱牛肉颜色发红,弹性很大,肉质煮得很烂却不散。
不止酱牛肉,其他熟食也要少吃。
4.香肠专家指出,超市里一捆一捆卖的香肠、路边摊的烤肠都有亚硝酸盐、色素、油脂含量高的缺陷。
100克香肠中可能含有20~30克油脂,烤肠中的油脂含量甚至超过50%。
建议:能不吃就不吃,两周最多吃一次。
吃的话,可搭配维生素含量高的食物如西红柿、黄瓜等,也可用香肠炒青椒、芹菜。
购买时要选择颜色不鲜艳的,蒜肠、玉米肠、鸡肉肠相对好些。
\n。
电磁锁工作原理电磁锁是一种常见的电子安全设备,广泛应用于门禁系统、安全柜、仓库等场所。
它通过电磁力的作用来实现门的锁定和解锁,具有安全可靠、操作简便等优点。
下面将详细介绍电磁锁的工作原理。
一、电磁锁的构成电磁锁主要由电磁线圈、锁体、控制电路和电源组成。
1. 电磁线圈:电磁锁的核心部件,由导线绕制而成。
当通电时,电磁线圈会产生磁场。
2. 锁体:锁体通常由锁舌和锁体壳体组成,用于固定门的位置。
3. 控制电路:控制电路是电磁锁的控制中心,负责接收信号、控制电磁线圈通断电等。
4. 电源:电源为电磁锁提供工作所需的电能。
二、电磁锁的工作原理电磁锁的工作原理基于电磁感应和磁力原理。
1. 锁定状态:当电磁锁处于锁定状态时,电磁线圈通电,产生磁场。
磁场会使锁体中的锁舌受到吸引力,将锁舌坚固地固定在锁体中,从而锁定门的位置。
惟独在断电的情况下,电磁锁才干解锁。
2. 解锁状态:当电磁锁处于解锁状态时,电磁线圈断电,磁场消失。
此时,锁舌失去了吸引力,可以自由地挪移,门也就可以被打开。
三、电磁锁的工作流程电磁锁的工作流程主要包括门禁控制、电源供电、电磁锁控制等步骤。
1. 门禁控制:门禁控制系统通过感应器、密码锁、指纹识别等方式,接收用户的开锁信号。
一旦用户提供了有效的开锁信号,门禁控制系统会将信号传输给电磁锁的控制电路。
2. 电源供电:电磁锁需要稳定的电源供电才干正常工作。
电磁锁通常采用直流供电,电压通常为12V或者24V。
电源会将电能转化为电流,通过电磁线圈供给电磁锁。
3. 电磁锁控制:当门禁控制系统接收到开锁信号后,会将信号传输给电磁锁的控制电路。
控制电路接收到信号后,会使电磁线圈通电或者断电,从而控制电磁锁的锁定和解锁状态。
四、电磁锁的特点和应用电磁锁具有以下特点和应用:1. 特点:- 安全可靠:电磁锁的锁体坚固,具有较高的抗破坏能力。
- 操作简便:用户只需提供有效的开锁信号,即可实现门的解锁。
- 快速响应:电磁锁的锁定和解锁速度快,能够迅速响应用户的指令。
强效养生的这物,吃错了竟有大毒
文章导读
\n 美味的食物大家都喜欢吃,但是食物本身有些部位可是万万不能吃的,这6种食物,要是吃错了部位,后果就严重了喔!
1、土豆茎叶——生物碱
原创 | 这8种食物吃错部位堪比毒药土豆是非常普遍的一种食物,但是土豆植物的茎叶部分其实是有毒的。
大部分吃土豆中毒的案例都是因为吃了发芽发绿的土豆或者直接食用了它的根茎部位,这些都是由于其所含的生物碱导致的,所以如果遇到发芽或者表皮变绿的土豆,一定不要进行食用。
中毒症状:头晕、虚弱无力,严重时陷入昏迷。
2、生杏仁——氰化物
原创 | 这8种食物吃错部位堪比毒药杏仁脆甜又好吃,所蕴含的营养价值也极为可观,炒熟的杏仁好吃,可是生杏仁却是有毒的。
生杏仁中带有氰化物,其中苦杏仁含量最高。
(甄嬛传中的安陵容就是吃苦杏仁死亡的!)氰化物会组织细胞用氧,导致机体陷入窒息状态。
中毒状态:呼吸困难,导致机体陷入窒息。
再贪嘴都不能吃这东西
文章导读
\n 从小父母就教育我们,不要浪费粮食,浪费可耻。
于是,很多人都本着节约的目的,物尽其用,却不知自己无意中把毒素吃进了肚子。
我们杜绝浪费,更要保证健康,有的时候,东西该扔就得扔,食物的这些部位是吃不得的。
每年海鲜上市的时候,急诊里都会收不少的腹泻患者,除了少数人腹泻是与个人体质
有关,更多的人则是发生了食物中毒现象。
抛去海鲜是否新鲜这一问题不谈,光就海鲜本
身而言,有些地方也是吃不得的。
1、虾头、虾线不能吃
举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海鲜为例。
首先,虾头、虾线吃不得。
为了食物的摆盘以及做菜
时的方便,我们通常保留着虾头。
其实,虾头里储存了很多的毒素,包括一些重金属,对
人体的健康是很不利的。
所谓的虾线,其实就是虾体的消化道,里面全是虾的排泄物,
最好也不要吃,做菜时应该把虾线单独挑出。
2、螃蟹的蟹胃不能吃
另外一个我们常吃的海鲜就是螃蟹,也是我本人的最爱。
但是我要提醒读者们注意的是,螃蟹生性寒凉不能多吃,一次最好不要超过4只。
吃螃蟹时也有讲究,很多人喜欢吃
螃蟹腿,因为腿里肉质丰富,但从中医上讲,螃蟹钳子这块属极寒部位,最好也别吃。
当翻开蟹盖,我们就会发现蟹体上有两块对称的透明线条状物,这个部位是螃蟹的呼
吸系统,是不能食用的。
如果您食用的是母蟹,就会发现蟹盖上沾着满满的蟹黄,这是
很多人的最爱,尝一口味道简直不能再鲜,但是很多人没注意蟹黄里还藏着蟹胃,是螃蟹
的消化道,里面包含着螃蟹的排泄物,也是不能吃的。
铝摄入量超标影响儿童智力作者:李艳鸣来源:《青春期健康·人口文化》2012年第12期铝不属于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它是有害人体健康的食品污染物。
如果摄入过量的铝,就会干扰人的思维、意识与记忆功能,使视觉与运动协调失灵,记忆减退,甚至痴呆。
对于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来说,如果长期大剂量食用铝含量超标的食品,甚至会对智力发育等产生影响。
数据显示,我国四成儿童铝摄入量超标,铝摄入超标会引发智力发育障碍,而膨化食品是其主要来源。
营养与食品安全专家、工程院院士陈君石说,铝含量较高的食品,主要就是面粉及其制品。
儿童最主要的铝摄入量来自于膨化食品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标准,每人每星期铝的安全摄入量是每公斤体重2毫克,而监测发现全国人群中有30%多的个体超过了2毫克,其中比较值得关注的是4~6岁的儿童。
对儿童来讲,他们最主要的铝摄入量来自于膨化食品。
据了解,儿童的铝摄入主要来自于膨化食品,而含铝添加剂在我国的食品加工当中应用比较广泛,约有十几种。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面粉、油条、馒头、海蜇、膨化食品等都是使用铝添加剂的食品。
结果显示,面粉对全人群膳食铝摄入的“贡献率”最高(44%),其次为馒头(24%)、油条(10%)和面条(7%)。
一种食品要变得蓬松,有四个方法:一种是经过酵母发酵,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从而使食品质地多孔,比如馒头、面包;另一种是用蛋白打发,产生泡沫,经过高温固定下来,蛋糕就是这一类;第三种是化学膨发,就是用酸性盐和碱性盐反应,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而让产品酥松,比如饼干、油条;第四种是高压膨化,把产品进行高温高压处理,然后突然减压,产品内部气体膨胀,产生疏松多孔的结构,比如爆米花。
在各种膨发剂里,含有明矾的产品通常“价廉物美”,膨发效果好、气孔细腻,价格也相对较低,在市场上应用较多。
明矾的用量越高,膨发效果就越好。
然而,明矾中含有铝元素,加入明矾就会带来铝的残留问题。
市场上也有无铝膨松剂,但因为成本较高,往往被企业所冷落。
真的能吃死人,十种致命疾病就是吃出来的
文章导读
\n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大多数人认为只有摄取各式各样的食物,营养才能
均衡,身体才能健康。
其实不然,因为有些疾病正好是吃出来的疾病。
\n 1.酒精肝、胰腺炎:喝酒过量酒精肝顾名思义,多由喝酒
过量引起。
大量或经常饮酒,会使肝脏发生酒精中毒而致发炎、肿大,影响生殖、泌尿系统。
小酒怡情,大酒伤身,一个体重60公斤的人每天允许摄入的酒精量应限制在60克
以下。
饮酒能刺激胃酸分泌,使十二指肠呈酸性环境,刺激促胰液素分泌增多,
使胰液分泌增加。
而且酒精同时也会破坏胰腺导管开口,导致胰腺水肿,这样胰腺液聚集,排不到肠里,结果高浓度的胰酶可使胰腺组织受到破坏,引起炎症、纤维化。
据报道,每
周摄入酒精》420克,发生急性胰腺炎的风险明显增加。
2.寄生虫病:消毒不当
不少人都爱吃生食,如沙拉、鱼生等。
虽然是新鲜,但如果清洗、消毒不当,或食品本身
就被污染,很容易造成各种寄生虫病。
建议尽可能少吃鱼生,做沙拉之前也要将蔬果彻底
清洗。
3.心脏病:喝咖啡过量咖啡中含有高浓度的咖啡因,可使心脏功
能发生改变并使血管中的胆固醇增高,增加患上各种心脏疾病的几率。
4.肥胖、
失眠:晚餐吃太饱晚餐离睡觉的时间不远,同时晚间消耗不多,加上傍晚时血液中胰岛素含量的峰值时间,如果晚餐持续过于丰盛,不仅容易让人失眠,久而久之还会造
成肥胖。
\n。
铝超标危害大,七种食物千万吃不得
文章导读
\n 大家都知道,铝是一种金属,适量铝对人体有好处,但是如果铝的摄入量超标,对人体的危害就很大。
那么,哪些食物铝含量超标呢?
\n 铝含量超标的食物 1. 海蜇。
凉拌海蜇是一道非常常见的夏
日凉菜,但是海蜇在加工过程中需要加入明矾,一般被称为“三矾二水”工艺,比率合适的
明矾也能较好地保证产品的口味,但太多的明矾会造成铝残留过高,有些不良商家会将没
有完全处理的二矾海蜇产品作为成品销售。
2. 油条。
油条是我国的传统食物,炸
油条时放入明矾是为了让油条膨胀的更好,吃起来松脆,但也导致含铝过多,对健康不利,因而不建议儿童食用。
虽然如今很多商贩宣称没有添加明矾,但只要是膨胀得比较大的
油条,多半都含有明矾。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