顽固性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阳性败血症1例
- 格式:pdf
- 大小:101.29 KB
- 文档页数:1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治疗进展β-内酰胺酶是一类可降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酶。
β-内酰胺酶在医院感染病例中的发生率逐年升高,严重威胁抗微生物药物临床应用。
其中,大肠杆菌是最常见的β-内酰胺酶阳性细菌之一。
广谱β-内酰胺酶是一类具有多种清谱抗生素降解活性的β-内酰胺酶,具有较高的耐药性和传染性。
因此,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治疗成为了医疗领域的重中之重。
目前,临床常规治疗包括抗菌药物和手术大量切除局部感染部位。
抗菌药物包括β-内酰胺酶抑制剂联合抗生素、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等,但由于广谱β-内酰胺酶可快速产生抗药性,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并且,手术治疗并不能消除感染源,只能在发生后将感染扩散范围减小。
因此,近年来,研究人员开始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如干扰β-内酰胺酶的基因表达、开发新的有效抗菌药物、利用生物学治疗手段等。
生物学治疗手段是其中的一个新兴研究方向。
生物学治疗手段通常包括利用细菌噬菌体、RNA干扰和CRISPR-Cas等方法。
其中,利用细菌噬菌体治疗已经取得了一些初步进展。
细菌噬菌体是噬菌体中最常见的一类,可以特异性感染细菌并迅速杀灭它们。
因为细菌噬菌体仅能感染细菌,不会感染人类细胞,所以选用细菌噬菌体进行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近年来,细菌噬菌体治疗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一些研究表明,在应用细菌噬菌体治疗细菌感染时,其疗效可以达到高水平,且可以有效地降低β-内酰胺酶大肠杆菌的数量。
同时,细菌噬菌体可以针对不同的制备技术和病原体适应性筛选进行个性化的治疗。
总之,细菌噬菌体治疗手段是一个新型、安全、高效的治疗方法。
未来,随着对其治疗机制和制备技术的深入研究,细菌噬菌体治疗手段在治疗β-内酰胺酶大肠杆菌感染方面的临床应用前景将会更加广阔。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耐药分析黎新桂;李时照;何艳红【摘要】目的了解本院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的发生比例及其对临床上常用的20种抗菌药物耐药变化.方法收集2008~2009年本院各类临床标本中分离的大肠埃希菌,用ATB Expression微生物鉴定系统进行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 2008~2009年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分离率分别为 45.51%(71/156)、55.93 %(99/177)(P<0.05).2年来ESBLs阳性的大肠埃希菌对临床常用的20种抗菌药物药敏表现出较高耐药性,耐药率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产ESBLs 的大肠埃希菌对大多数抗菌药物仍保持较高的敏感率.结论应加强对大肠埃希菌ESBLs的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对于有效控制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播散和流行是一项重要措施.【期刊名称】《检验医学与临床》【年(卷),期】2010(007)017【总页数】3页(P1853-1855)【关键词】大肠埃希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耐药【作者】黎新桂;李时照;何艳红【作者单位】广西梧州市人民医院检验科,54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5大肠埃希菌是临床上常见的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耐药菌之一[1],也是医院获得性感染的常见致病菌[2],随着广谱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其耐药性不断变迁,了解大肠埃希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对有效治疗大肠埃希菌感染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对本院2008~2009年各类临床标本分离的大肠埃希菌产ESBLs情况及耐药进行测定,并分析2年来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变化。
1 材料与方法1.1 菌株来源收集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本院临床所送检的各类标本中所确认的大肠埃希菌。
1.2 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应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ATB Expression微生物鉴定系统进行鉴定及药敏试验.参照美国临床实验标准化委员会(CLSI)标准判断药敏结果和ESBLs表型确证实验。
产超广谱b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是一种引起肠道感染的细菌,它能够产生一种名为产超广谱b内酰胺酶的酶,使得其对抗常用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
在临床诊断中,准确地检测产超广谱b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对于及时进行有效的治疗至关重要。
建立明确的诊断标准对于控制此类细菌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讨论产超广谱b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诊断标准。
一、临床症状与体征1.1 腹泻产超广谱b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感染的患者主要表现为腹泻症状,轻者为腹痛、腹胀,严重者可伴随腹泻、脓血便甚至休克。
1.2 发热患者可能伴有体温升高,并且持续时间较长。
1.3 其他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
二、实验室检查2.1 病原学检测在临床实验室中,通过对患者的粪便样本进行细菌培养,能够得到确诊的结果。
产超广谱b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对于氧化/发酵双重试验呈阳性反应,且在MacConkey琼脂培养基上有独特的菌落形态,附有特征性的粘附物。
三、分子生物学检测3.1 PCR检测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出产超广谱b 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存在。
PCR技术可针对该菌株的特异基因序列进行扩增,从而达到检测的目的。
四、耐药性测试4.1 药敏试验通过对产超广谱b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进行抗生素的药敏试验,能够明确该菌株对于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及耐药性。
由于该菌株对常用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因此对其进行耐药性测试尤为重要。
5. 临床诊断标准产超广谱b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感染的临床诊断标准应当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具体而言,应当包括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以及耐药性测试结果。
仅有一个方面的检测结果不能确定该菌株的存在,需要综合多种方法进行诊断。
针对产超广谱b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感染的诊断标准应当充分考虑到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通过综合不同方面的检测方法,能够更加准确地判断该菌株的存在并确定对应的治疗方案,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治疗进展1. 引言1.1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治疗进展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ESBL-EC)是一种常见的革兰阴性菌,在医院感染中占有重要地位。
由于其对多种抗生素的抵抗性,ESBL-EC感染的治疗一直是困扰临床医生的难题。
随着抗生素的过度使用和滥用,ESBL-EC的耐药性不断增强,临床上很多传统的抗生素已经失去了对其的有效杀菌作用。
针对ESBL-EC感染的治疗,当前主要采用的策略包括药物疗效的评估、抗生素的选择与应用、联合用药策略的探讨、新型治疗方法的研究以及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
这些策略不仅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应对ESBL-EC感染,还能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科研投入的增加,我们相信针对ESBL-EC感染的治疗将会有更大的突破和进展。
个体化定制治疗方案、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手段,是未来治疗ESBL-EC感染的关键所在。
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更好的治疗选择出现,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2. 正文2.1 药物疗效的评估药物疗效的评估在治疗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感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针对这种耐药菌株,常规的抗生素可能已经失效,因此需要及时评估新的药物疗效。
对于已有的抗生素药物,需要进行敏感性测试,确定哪些药物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具有敏感性。
这种测试可以帮助医生选择最有效的治疗方案,避免使用不必要的抗生素,减少耐药菌株的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新型抗生素药物也在不断研发和推出。
对于这些新药物,需要进行临床试验评估其在治疗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感染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只有通过科学的评估,才能确定这些新药物是否可以作为有效的治疗选项。
药物疗效的评估对于治疗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感染至关重要。
只有通过科学的评估,医生才能制定出最合适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成功的概率,降低患者的感染风险和死亡率。
.论著.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内酰胺酶的耐药性分析郭琼杰,杨柳,杨晨,王娜,王珊珊[摘要]目的分析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E.coli)产超广谱B-内酰胺酶(extended spectrum B-lactamases, ESBLs)的耐药性。
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9年6月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收治的非重复大肠埃希菌感染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感染标本中的细菌进行检验、分离培养,运用常规鉴定技术鉴定细菌并进行药敏试验,使用纸片扩散法(K-B paper diffusion method,K-B法)检测E.coli,使用K-B法和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ational committee for clinical laboratory standards,NCCLS)建议的双纸片协同试验进行ESBLs检测,统计E.coli ESBLs阳性株数并分析其耐药性。
结果非重复大肠埃希菌感染病例80例患者中E.coli ESBLs阳性株23株,占比28.75%,阴性株57例,占比71.25%。
E.coli ESBLs阳性株主要来源于尿液标本,之后依次为穿刺液、痰液、血液及引流液。
对E.coli ESBLs阳性株进行耐药性分析,结果显示亚胺培南的体外活性最好,耐药率最低为0.00%,其次为阿米卡星4.35%、头孢替坦4.35%、厄他培南4.35%、左氧氟沙星4.35%、头孢他啶4.35%、哌拉西林/他唑巴坦4.35%、妥布霉素4.35%;该试验中细菌对复方新诺明的耐药性最高为95.65%,其次为阿莫西林/克拉维酸91.30%、氨节西林91.30%、氨曲南86.96%、头孢曲松86.96%。
结论E.coli ESBLs对复方新诺明、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节西林、氨曲南、头孢曲松有着较强的耐药性,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头孢替坦、厄他培南、左氧氟沙星、头孢他啶、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妥布霉素等药物较为敏感,临床治疗时应严格根据细菌分布特点结合其耐药情况进行合理给药。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治疗进展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ESBL-EC)是一种对大多数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肠道细菌。
ESBL-EC引起的感染在临床上日益增多,且越来越难以治疗。
本文将介绍ESBL-EC的治疗进展,包括抗菌药物的应用、联合用药、新型抗菌药物以及其他治疗手段,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一、抗菌药物的应用目前,对于ESBL-EC感染,临床上常用的抗菌药物有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等。
由于ESBL-EC对这些抗菌药物产生了耐药性,因此单一使用这些抗菌药物往往难以取得良好的疗效。
而且,长期使用这些抗菌药物还容易诱导耐药菌株的产生,因此必须慎重使用。
二、联合用药针对ESBL-EC的感染,联合用药是一种常用的治疗策略。
联合用药旨在通过不同的抗菌机制互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左氧氟沙星的联合应用,可以通过抑制β-内酰胺酶和破坏细菌DNA合成,从而有效对抗ESBL-EC感染。
三、新型抗菌药物近年来,一些新型抗菌药物的应用为治疗ESBL-EC感染提供了新的选择。
一种名为“头孢替汀-甲氧西林”(Ceftazidime-Avibactam)的联合制剂备受关注。
头孢替汀是一种第三代头孢菌素,而甲氧西林是一种β-内酰胺酶抑制剂,通过联合使用可以对抗ESBL-EC产生的β-内酰胺酶,恢复头孢替汀的抗菌活性,从而有效治疗感染。
四、其他治疗手段除了抗菌药物的应用外,一些其他治疗手段也被应用于治疗ESBL-EC感染。
尤其是重点强调了免疫增强疗法的应用。
免疫增强疗法通过调节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帮助机体更好地对抗细菌感染。
特定的免疫球蛋白制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机体对细菌的抵抗力,辅助治疗ESBL-EC感染。
ESBL-EC感染的治疗相对较难,需要综合考虑个体情况和实验室检测结果,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会有更多更有效的治疗手段出现,更好地帮助医生应对ESBL-EC感染。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治疗进展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ESBL-EC)是一种对抗多种抗菌药物耐药的细菌,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医院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有效治疗ESBL-EC感染是临床医生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为了更好地了解ESBL-EC感染的治疗进展,我们将重点关注治疗ESBL-EC感染的各种方法和治疗策略,并进一步探讨新的治疗方法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目前治疗ESBL-EC感染的方法主要包括使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以及氟喹诺酮类抗生素。
ESBL-EC对这些抗生素的耐药性已经相当普遍,使得传统的抗生素治疗已经不再有效。
寻找新的治疗方法是当务之急。
一种可能的新治疗方法是利用抗菌肽。
抗菌肽是一类天然存在于生物体内的抗菌分子,具有广谱和快速杀菌的特性。
在一些研究中发现,一些抗菌肽对ESBL-EC具有较好的杀菌作用,尤其是一些结构经过改良的抗菌肽,它们不仅对ESBL-EC有很好的抗菌作用,而且对其没有产生耐药性。
除了抗菌肽外,还有一些新型抗生素在治疗ESBL-EC感染中显示出了潜力。
一些新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氟哌酸类抗生素以及新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都显示出了对ESBL-EC具有一定的杀菌作用。
一些新型的化合物和药物也显示出了对ESBL-EC有潜在的治疗效果。
除了新型抗生素和抗菌肽,联合用药也是治疗ESBL-EC感染的一个重要策略。
通过联合使用两种或多种抗生素,可以提高杀菌效果,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目前已经有一些研究显示,联合用药可以显著提高治疗ESBL-EC感染的成功率。
一些研究表明,使用其他类抗生素作为辅助治疗也是一个可行的策略。
利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和磷霉素等对ESBL-EC感染进行治疗,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一些免疫治疗方法也显示出了对ESBL-EC感染治疗的潜力。
在未来,治疗ESBL-EC感染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发展新型抗生素和抗菌肽,寻找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二是研究ESBL-EC的耐药机制,寻找能够干预耐药机制的治疗方法。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治疗进展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ESBL-EC)是一种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具有高度耐药性的大肠埃希菌,其在临床感染中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针对ESBL-EC的治疗方式也在不断完善和更新。
本文将介绍ESBL-EC的治疗进展及相关的研究成果。
一、抗生素联合治疗1. 青霉素类抗生素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联合应用青霉素类抗生素在对抗ESBL-EC时已经展现出一定的疗效,但ESBL-EC产生的β-内酰胺酶会降低其对青霉素类抗生素的敏感性。
为此,研究人员将青霉素类抗生素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进行联合应用,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有效地抑制了ESBL-EC的生长,提高了治疗效果。
2. 三联抗生素疗法三联抗生素疗法是指在严重感染病例中同时应用3种及以上抗生素,以期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在对抗ESBL-EC感染中,研究人员探索了不同抗生素的联合应用,如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类抗生素的联合使用,为ESBL-EC感染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二、新型抗生素的研发与应用1. 硝基呋喃类抗生素的研发硝基呋喃类抗生素是一类新型的抗生素,对抗ESBL-EC表现出较好的疗效。
由于其特殊的化学结构,硝基呋喃类抗生素能够通过多种机制抑制ESBL-EC的生长和复制,同时能够克服β-内酰胺酶对其他抗生素的耐药性,因此备受研究人员的关注。
随着硝基呋喃类抗生素的不断研发和应用,相信在未来能够为ESBL-EC感染的治疗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2. 修饰抗生素的应用在ESBL-EC的治疗中,研究人员还尝试了对传统抗生素进行修饰,以提高其对ESBL-EC的敏感性。
通过对抗生素的分子结构进行改良或添加特定的官能团,使得修饰后的抗生素能够更好地穿透ESBL-EC的细胞膜,增加其对ESBL-EC的杀菌效果。
这种方法为克服ESBL-EC的耐药性提供了新的思路。
三、免疫治疗的应用1. 妥布肽克隆抗体的研发妥布肽克隆抗体是一种新型的免疫治疗药物,能够靶向清除ESBL-E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