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重大科技专项
- 格式:doc
- 大小:709.00 KB
- 文档页数:276
科学技术部关于印发高新技术产业化及其环境建设十二五专项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科学技术部•【公布日期】2012.01.29•【文号】国科发计[2012]71号•【施行日期】2012.01.29•【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科技计划,环境保护综合规定正文科学技术部关于印发高新技术产业化及其环境建设十二五专项规划的通知(国科发计〔2012〕7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各有关单位: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加快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及其环境建设,科技部组织编制了《高新技术产业化及其环境建设“十二五”专项规划》。
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行业实际情况,做好落实工作。
特此通知。
附件:高新技术产业化及其环境建设“十二五”专项规划科学技术部二O一二年一月二十九日附件:高新技术产业化及其环境建设“十二五”专项规划“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也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攻坚阶段,高新技术产业化及其环境建设工作将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中发挥更重要的支撑作用。
为进一步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科技规划纲要》)、《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根据国家关于制定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整体部署,特制定本专项规划。
一、发展现状“十一五”时期,围绕《科技规划纲要》的战略部署,通过全面实施国家863计划、97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火炬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等科技计划,一批科技重点工程、重大项目取得丰硕成果,高新技术产业化取得重要进展;在火炬旗帜的引领下,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环境建设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完善了自主创新政策体系,培育了一大批以技术创新实现市场价值的高新技术企业群体,在若干领域实现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式发展的突破,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青海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1.10.09•【字号】青政办[2011]234号•【施行日期】2011.10.0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的通知(青政办[2011]234号)西宁市、各自治州人民政府,海东行署,省政府各委、办、厅、局:《青海省“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已经省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二〇一一年十月九日青海省“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和《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推动“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的战略部署,深入实施“科教兴青”和“人才强省”战略,加快青海科技发展,建设创新型青海,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科技发展回顾“十一五”期间是我省历史上科技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取得成效最为显著的时期之一。
全省科技工作按照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方向和重点任务,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创新型青海为目标,以体制和政策环境创新为先导,以科技产业化和创新体系建设为重点,立足科技富民、科技强省、科技能力提升三个层面,突出“发展”与“和谐”两大主题,在发展循环经济、新能源经济、生态经济与民生经济方面破解了一批技术难题,推动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有效引领和支撑了全省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截止“十一五”末,全省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为“十二五”全省科技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全省科技工作重点全面转移到解决困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难题上。
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初步形成,有力地推动了我省循环经济、新能源经济、生态经济与民生经济的健康发展。
关于印发《科技创新知识产权工作“十二五”专项规划》的通知国科发政…2012‟12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国务院各有关部门科技司(局):为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对于科技创新的激励和保障作用,全面提高科技创新中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科技部研究制定了《科技创新知识产权工作“十二五”专项规划》,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附件:科技创新知识产权工作“十二五”专项规划科学技术部二〇一二年二月二十日科技创新知识产权工作“十二五”专项规划为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对于科技创新的激励和保障作用,全面提高科技创新中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制定本规划。
一、形势和需求知识产权制度是激励科技创新、保护发明创造、促进科技成果扩散的一项重要制度。
随着经济科技全球化深入发展,知识产权制度逐步成为提高科技创新水平、保护科技创新成果、谋求市场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知识产权成为国际科技、经济竞争的焦点。
科技创新是知识产权的重要来源,在科技创新中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大幅提高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是科技创新和科技管理的重要任务。
“十一五”时期,《科学技术进步法》、《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科技规划纲要》)、《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对落实知识产权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科技创新中知识产权工作深入推进。
知识产权对科技创新的导向作用日益显现,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企业等各类创新主体知识产权意识和管理能力大幅度提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国家科技计划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不断完善。
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快速增长,在若干重点领域掌握了一批重要的知识产权。
2006-2010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24.4%,发明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33.5%。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大幅提升。
技术交易日趋活跃,在全国技术市场登记的技术合同交易额连年增长,2010年达到3906亿元。
附件:浙江省“十二五”重大科技专项和成果转化工程咨询专家组成员名单一、新能源技术重大科技专项联系责任人:杨陈华组长骆仲泱教授浙江大学副组长计建炳教授浙江工业大学徐锦才教授级高工水利部农村电气化研究所成员江道灼教授浙江大学汪鹏君教授宁波大学唐志波教授浙江海洋学院邵千钧教授浙江农林大学吴燕明教授级高工水利部杭州机械设计研究院盛云庆高工省机电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王建民教授级高工省建筑科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周鑫发教授级高工省能源与核技术应用研究院王蔚国研究员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叶杭治研究员浙江运达风电股份有限公司赵波高工绍兴精工机电研究所有限公司凌志敏高工浙江昱能光伏科技集成有限公司二、新材料技术重大科技专项联系责任人:黄荣南组长杨辉教授浙江大学副组长马淳安教授浙江工业大学无机及高分子材料组成员王旭教授浙江工业大学郭玉海教授浙江理工大学黄少铭教授温州大学蒋剑雄教授级高工杭州师范大学傅深渊教授浙江农林大学李勇研究员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张建君教授级高工省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辜同教授级高工省机电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方贤柏教授级高工巨石集团有限公司李荣年高工浙江省普瑞科技有限公司张诚教授浙江工业大学金属材料组成员葛洪良教授中国计量学院严密教授浙江大学季振国教授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朱秀荣研究员中国兵器科学研究院宁波分院计亚平高工中国机械科学研究院浙江分院顾小龙教授级高工省冶金研究院有限公司涂江平教授浙江大学三、生物技术重大科技专项生物农业组联系责任人:朱德其组长陈剑平研究员省农科院副组长吴平教授浙江大学成员钱前研究员中国水稻所沈志成教授浙江大学周继勇教授浙江大学严小军研究员宁波大学新品种选育组联系责任人:叶翠萍组长孟智启研究员省农科院副组长胡培松研究员中国水稻所成员朱丹华研究员省农科院杨悦俭研究员省农科院杨亚军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骆文坚高级工程师省林业种苗管理总站徐宁迎教授浙江大学顾志敏研究员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林志华研究员浙江万里学院王志安教授级高工省中药研究所生物医药组联系责任人:钱玉红组长陈忠教授浙江大学副组长厉力华教授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成员胡永洲教授浙江大学苏为科教授浙江工业大学郑裕国教授浙江工业大学章鹏飞教授杭州师范大学金勇丰教授浙江大学沈正荣研究员省医科院李昌煜教授浙江中医药大学高基民教授温州医学院姚善泾教授浙江大学李维金高工浙江海翔川南药业有限公司丁列明教授浙江贝达药业陈文森教授级高工省石化协会付俊研究员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王志安教授级高工省中药研究所周海梦教授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吕圭源教授浙江中医药大学宣尧仙研究员省医科院华邵炳教授杭州德同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四、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重大科技专项联系责任人:余晓军组长吴朝晖教授浙江大学副组长严义教授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成员潘德炉院士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张朝阳教授浙江大学乐孜纯教授浙江工业大学苏开乐教授浙江师范大学王骥教授宁波大学郭裕顺教授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何利力教授浙江理工大学凌云教授浙江工商大学董新永研究员中国计量学院戴宁研究员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陈清华教授清华长三角研究院陆堪教授级高工省电子技术研究所黄观仁高工省电子产品检验所虞仲晓高工杭州照相机械研究所马振南高工省交通科学研究所程伟教授级高工省广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季白扬教授级高工信雅达系统工程有限公司王健研究员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五、高端装备制造技术重大科技专项联系责任人:庞保平组长傅建中教授浙江大学副组长陈国金教授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成员郑津洋教授浙江大学彭伟教授浙江工业大学潘旭华特聘教授浙江师范大学赵治栋副教授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胡旭东教授浙江理工大学吴桂初教授温州大学李东升教授中国计量学院宋德玉教授浙江科技学院张煜明教授级高工水利部杭州机械设计研究院黄列群教授级高工省机电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施一明教授浙江中控集团有限公司六、节能环保技术重大科技专项节能技术组联系责任人:杨陈华组长樊先平教授浙江大学副组长林奕教授级高工省建筑科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成员韦巍教授浙江大学高增梁教授浙江工业大学姜周曙教授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陈文华教授浙江理工大学金尚忠教授中国计量学院蒋春杭高工省交通科学研究所程冠华高工省能源与核技术应用研究院何慧娟教授级高工杭州照相机械研究所华桂潮教授级高工英飞特电子杭州有限公司李建军高工浙江盾安机电科技有限公司许涛高工浙江真空设备集团有限公司郭文平高工亚威朗光电(中国有限公司)环保技术组联系责任人:沈维强组长金均教授级高工省环科院副组长陈吕军教授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吴忠标教授浙江大学成员陈英旭教授浙江大学陈建孟教授浙江工业大学于涟教授浙江大学薛智勇研究员省农科院谭永文教授级高工杭州水处理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沈东升教授浙江工商大学伍远康教授级高工省水文局周根娣教授级高工杭州师范大学余淦申教授级高工浙江水美环境公司许阳教授级高工杭州排水有限公司姜培坤教授浙江农林大学谢开焱教授级高工省机电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姚玉鑫教授级高工湖州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站杨国华教授宁波大学七、新能源汽车技术重大科技专项联系责任人:庞保平组长俞小莉教授浙江大学副组长陈军高工万向电动汽车有限公司成员戴国骏教授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梅德庆教授浙江大学谢伟东教授浙江工业大学郑彭军研究员宁波大学李秦川教授浙江理工大学杨其华教授中国计量学院八、海洋开发技术重大科技专项联系责任人:刘建组长吴常文教授浙江海洋学院副组长陈鹰教授浙江大学成员潘德炉院士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阮飚高工省海洋与渔业局郑根江教授级高工杭州水处理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严小军研究员宁波大学丁玉庭教授浙江工业大学吴剑国教授浙江工业大学潘海鹏教授浙江理工大学谢永和教授浙江海洋学院杨荣华教授浙江工商大学金志江教授浙江大学许端清教授浙江大学陈全震研究员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王捷教授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郑宏林高工杭州水处理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吴杰教授级高工宁波中策动力机电集团有限公司九、设施农业与精深加工重大科技专项设施农业组联系责任人:朱德其组长喻景权教授浙江大学副组长应义斌教授浙江大学成员柴伟国高级农艺师杭州市农科院张宪教授级高工浙江工业大学吕晓男研究员省农科院农产品精深加工组联系责任人:叶祥发组长叶兴乾教授浙江大学副组长孙培龙教授浙江工业大学成员陈昆松教授浙江大学鲍滨福教授浙江农林大学郜海燕研究员省农科院戴志远教授级高工浙江工商大学毛建卫教授浙江科技学院江用文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十、重大与高发疾病防治技术重大科技专项联系责任人:钱玉红组长杨磊教授杭州师范大学副组长封光华主任医师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成员郑树森教授浙江大学蔡秀军教授浙江大学瞿佳教授温州医学院谢幸教授浙江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毛伟敏主任医师省肿瘤医院王建安教授浙江大学黄荷凤教授浙江大学赵正言教授浙江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范永升教授浙江中医药大学吕宾教授浙江中医药大学王钦文研究员宁波大学柴可群主任中医师省立同德医院张幸研究员省医科院傅柏平教授浙江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十一、农业新品种示范成果转化工程联系责任人:叶翠萍组长徐子伟研究员省农科院副组长方伟教授浙江农林大学成员徐汉祥研究员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王春琳教授宁波大学赵伟明研究员省种子管理站赵建阳研究员省农作物管理局戴旭明研究员省畜牧兽医局何志华教授级高工省林业技术推广站何中央研究员省渔业技术推广站郭卫东教授浙江师范大学十二、高效生态农业生产技术成果转化工程联系责任人:朱德其组长周国模教授浙江农林大学副组长刘建新教授浙江大学成员金千瑜研究员中国水稻所张国平教授浙江大学鲍国连研究员省农科院俞晓平研究员中国计量学院吕仲贤研究员省农科院徐建明教授浙江大学汪奎宏研究员省林科院包志毅教授浙江农林大学吴常文教授浙江海洋学院叶金云研究员湖州师范学院郑寨生研究员金华市农科院十三、农产品加工与安全技术成果转化工程联系责任人:叶祥发组长王强研究员省农科院副组长马灵飞教授浙江农林大学成员王俊教授浙江大学许荣年高工浙江赞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钱俊青教授浙江工业大学杨秀芳研究员中华全国供销总社孟岳成教授浙江工商大学刘东红教授浙江大学陈笑梅研究员省检验检疫科学技术研究院陈顺伟研究员省林科院十四、节能技术成果转化工程联系责任人:杨陈华组长韩高荣教授浙江大学副组长高明煜教授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成员杨德仁教授浙江大学钟英杰教授浙江工业大学孙林柱教授温州大学徐时清教授中国计量学院项新建教授浙江科技学院周俊虎教授浙江百能科技有限公司丁申冬教授级高工浙江古越龙山电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郭卫农高工杭州中恒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十五、现代纺织、皮塑生产技术成果转化工程联系责任人:余晓军组长陈文兴教授浙江理工大学副组长王海平教授级高工浙江丝绸科技有限公司纺织生产技术组成员张森林教授浙江大学韩建教授浙江理工大学薛元教授嘉兴学院段亚峰教授绍兴文理学院王亚卡教授级高工省轻工业自动化研究所董锁拽研究员省检验检疫科学技术研究院胡弘波教授级高工浙江方正轻纺机械检测中心郭文登教授级高工浙江华泰丝绸有限公司胡克勤高工省现代纺织工业研究院史伟民教授级高工浙江理工大学皮塑生产技术组成员申屠宝卿教授浙江大学钟明强教授浙江工业大学兰云军教授温州大学官敏健高工省皮革协会十六、先进化工、建材生产技术工程联系责任人:黄荣南组长李伯耿教授浙江大学副组长苏为科教授浙江工业大学钱晓倩教授浙江大学化工生产技术组成员任其龙教授浙江大学许丹倩研究员浙江工业大学罗孟飞研究员浙江师范大学陈忠仁教授宁波大学熊春华教授浙江工商大学吴建一教授嘉兴学院季根忠教授绍兴文理学院游金宗教授浙江外国语学院魏优昌教授级高工省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方银军教授级高工浙江赞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蒲通高工浙江车头制药有限公司潘剑明高工省冶金研究院有限公司车大庆高工浙江九洲药业有限公司建材生产技术组成员杨杨教授浙江工业大学游劲秋教授级高工省建筑科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牛建华高工华之杰塑料建材有限公司余亚超高工宝业集团浙江建设产业研究院有限公十七、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成果转化工程联系责任人:余仲飞组长谭建荣教授浙江大学副组长刘永清教授级高工省机电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潘晓弘教授浙江大学成员潘海天教授浙江工业大学林兰芬教授杭州威灵博群软件有限公司徐哲教授级高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束学道教授宁波大学周华教授浙江理工大学任午令教授浙江工商大学薛伟教授温州大学陈乐教授中国计量学院林江教授浙江科技学院刘宏富高级经济师绍兴市卓尔软件开发有限公司潘小明高工省电子产品检验所十八、减排技术成果转化工程联系责任人:沈维强组长朱利中教授浙江大学副组长孙培德教授浙江工商大学成员严建华教授浙江大学符建荣研究员省农科院姚克俭教授浙江工业大学戴綦文教高工杭州大地环保有限公司徐建明教授浙江大学吴明华教授浙江理工大学高亮研究员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杭州环境保护研究舒英钢教授级高工诸暨菲达集团谢正苗教授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张宇高工省固废监管中心吴斌教授级高工省环境监测中心站高增梁教授浙江工业大学徐鹏伟教授级高工省环科院王建中教授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十九、基层卫生适宜技术成果转化工程联系责任人:钱玉红组长姚克教授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副组长曹毅教授省中医院成员李兰娟教授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来茂德教授浙江大学陈智教授浙江大学严静主任医师浙江医院蔡宛如教授新华医院方剑乔教授省中山医院郭清教授杭州师范大学夏志俊高级实验师省医学科技教育发展中心蒋健敏研究员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俞敏主任医师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陈炜教授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许国强教授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志敏教授浙江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叶再元教授省人民医院杨勇教授杭州市中医院吕建新教授温州医学院二十、服务业数字化技术成果转化工程联系责任人:刘建组长陈纯教授浙江大学副组长琚春华教授浙江工商大学成员鲁东明教授浙江大学万健教授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姜波教授浙江工商大学王万良教授浙江工业大学邱飞岳教授浙江工业大学郑汉阳编审浙江出版联合集团郭尚鸿教授级高工浙江中软信息工程有限公司姚建中高工省经信委张跃教授浙江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徐继东高工省广电集团何立民教授浙江工业大学兰建平研究员省产业经济研究所陆均良教授浙江大学沈兵虎教授浙江传媒学院。
“十二五”重大科技成果
导读: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
“十二五”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引领下,科技进步持续加快,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取得了一大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量子调控、探月工程、高性能计算机、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超级杂交水稻等众多领域突破核心关键技术,站上了国际竞争制高点。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积极构建推动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加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实施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等一系列政策,促进了全社会科技资源的高效配置,一项项科技创新成果正转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
附件:浙江省“十二五”重大科技专项和成果转化工程咨询专家组成员名单一、新能源技术重大科技专项联系责任人:杨陈华组长骆仲泱教授浙江大学副组长计建炳教授浙江工业大学徐锦才教授级高工水利部农村电气化研究所成员江道灼教授浙江大学汪鹏君教授宁波大学唐志波教授浙江海洋学院邵千钧教授浙江农林大学吴燕明教授级高工水利部杭州机械设计研究院盛云庆高工省机电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王建民教授级高工省建筑科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周鑫发教授级高工省能源与核技术应用研究院王蔚国研究员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叶杭治研究员浙江运达风电股份有限公司赵波高工绍兴精工机电研究所有限公司凌志敏高工浙江昱能光伏科技集成有限公司二、新材料技术重大科技专项联系责任人:黄荣南组长杨辉教授浙江大学副组长马淳安教授浙江工业大学无机及高分子材料组成员王旭教授浙江工业大学郭玉海教授浙江理工大学黄少铭教授温州大学蒋剑雄教授级高工杭州师范大学傅深渊教授浙江农林大学李勇研究员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张建君教授级高工省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辜同教授级高工省机电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方贤柏教授级高工巨石集团有限公司李荣年高工浙江省普瑞科技有限公司张诚教授浙江工业大学金属材料组成员葛洪良教授中国计量学院严密教授浙江大学季振国教授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朱秀荣研究员中国兵器科学研究院宁波分院计亚平高工中国机械科学研究院浙江分院顾小龙教授级高工省冶金研究院有限公司涂江平教授浙江大学三、生物技术重大科技专项生物农业组联系责任人:朱德其组长陈剑平研究员省农科院副组长吴平教授浙江大学成员钱前研究员中国水稻所沈志成教授浙江大学周继勇教授浙江大学严小军研究员宁波大学新品种选育组联系责任人:叶翠萍组长孟智启研究员省农科院副组长胡培松研究员中国水稻所成员朱丹华研究员省农科院杨悦俭研究员省农科院杨亚军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骆文坚高级工程师省林业种苗管理总站徐宁迎教授浙江大学顾志敏研究员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林志华研究员浙江万里学院王志安教授级高工省中药研究所生物医药组联系责任人:钱玉红组长陈忠教授浙江大学副组长厉力华教授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成员胡永洲教授浙江大学苏为科教授浙江工业大学郑裕国教授浙江工业大学章鹏飞教授杭州师范大学金勇丰教授浙江大学沈正荣研究员省医科院李昌煜教授浙江中医药大学高基民教授温州医学院姚善泾教授浙江大学李维金高工浙江海翔川南药业有限公司丁列明教授浙江贝达药业陈文森教授级高工省石化协会付俊研究员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王志安教授级高工省中药研究所周海梦教授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吕圭源教授浙江中医药大学宣尧仙研究员省医科院华邵炳教授杭州德同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四、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重大科技专项联系责任人:余晓军组长吴朝晖教授浙江大学副组长严义教授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成员潘德炉院士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张朝阳教授浙江大学乐孜纯教授浙江工业大学苏开乐教授浙江师范大学王骥教授宁波大学郭裕顺教授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何利力教授浙江理工大学凌云教授浙江工商大学董新永研究员中国计量学院戴宁研究员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陈清华教授清华长三角研究院陆堪教授级高工省电子技术研究所黄观仁高工省电子产品检验所虞仲晓高工杭州照相机械研究所马振南高工省交通科学研究所程伟教授级高工省广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季白扬教授级高工信雅达系统工程有限公司王健研究员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五、高端装备制造技术重大科技专项联系责任人:庞保平组长傅建中教授浙江大学副组长陈国金教授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成员郑津洋教授浙江大学彭伟教授浙江工业大学潘旭华特聘教授浙江师范大学赵治栋副教授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胡旭东教授浙江理工大学吴桂初教授温州大学李东升教授中国计量学院宋德玉教授浙江科技学院张煜明教授级高工水利部杭州机械设计研究院黄列群教授级高工省机电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施一明教授浙江中控集团有限公司六、节能环保技术重大科技专项节能技术组联系责任人:杨陈华组长樊先平教授浙江大学副组长林奕教授级高工省建筑科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成员韦巍教授浙江大学高增梁教授浙江工业大学姜周曙教授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陈文华教授浙江理工大学金尚忠教授中国计量学院蒋春杭高工省交通科学研究所程冠华高工省能源与核技术应用研究院何慧娟教授级高工杭州照相机械研究所华桂潮教授级高工英飞特电子杭州有限公司李建军高工浙江盾安机电科技有限公司许涛高工浙江真空设备集团有限公司郭文平高工亚威朗光电(中国有限公司)环保技术组联系责任人:沈维强组长金均教授级高工省环科院副组长陈吕军教授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吴忠标教授浙江大学成员陈英旭教授浙江大学陈建孟教授浙江工业大学于涟教授浙江大学薛智勇研究员省农科院谭永文教授级高工杭州水处理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沈东升教授浙江工商大学伍远康教授级高工省水文局周根娣教授级高工杭州师范大学余淦申教授级高工浙江水美环境公司许阳教授级高工杭州排水有限公司姜培坤教授浙江农林大学谢开焱教授级高工省机电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姚玉鑫教授级高工湖州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站杨国华教授宁波大学七、新能源汽车技术重大科技专项联系责任人:庞保平组长俞小莉教授浙江大学副组长陈军高工万向电动汽车有限公司成员戴国骏教授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梅德庆教授浙江大学谢伟东教授浙江工业大学郑彭军研究员宁波大学李秦川教授浙江理工大学杨其华教授中国计量学院八、海洋开发技术重大科技专项联系责任人:刘建组长吴常文教授浙江海洋学院副组长陈鹰教授浙江大学成员潘德炉院士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阮飚高工省海洋与渔业局郑根江教授级高工杭州水处理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严小军研究员宁波大学丁玉庭教授浙江工业大学吴剑国教授浙江工业大学潘海鹏教授浙江理工大学谢永和教授浙江海洋学院杨荣华教授浙江工商大学金志江教授浙江大学许端清教授浙江大学陈全震研究员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王捷教授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郑宏林高工杭州水处理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吴杰教授级高工宁波中策动力机电集团有限公司九、设施农业与精深加工重大科技专项设施农业组联系责任人:朱德其组长喻景权教授浙江大学副组长应义斌教授浙江大学成员柴伟国高级农艺师杭州市农科院张宪教授级高工浙江工业大学吕晓男研究员省农科院农产品精深加工组联系责任人:叶祥发组长叶兴乾教授浙江大学副组长孙培龙教授浙江工业大学成员陈昆松教授浙江大学鲍滨福教授浙江农林大学郜海燕研究员省农科院戴志远教授级高工浙江工商大学毛建卫教授浙江科技学院江用文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十、重大与高发疾病防治技术重大科技专项联系责任人:钱玉红组长杨磊教授杭州师范大学副组长封光华主任医师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成员郑树森教授浙江大学蔡秀军教授浙江大学瞿佳教授温州医学院谢幸教授浙江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毛伟敏主任医师省肿瘤医院王建安教授浙江大学黄荷凤教授浙江大学赵正言教授浙江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范永升教授浙江中医药大学吕宾教授浙江中医药大学王钦文研究员宁波大学柴可群主任中医师省立同德医院张幸研究员省医科院傅柏平教授浙江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十一、农业新品种示范成果转化工程联系责任人:叶翠萍组长徐子伟研究员省农科院副组长方伟教授浙江农林大学成员徐汉祥研究员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王春琳教授宁波大学赵伟明研究员省种子管理站赵建阳研究员省农作物管理局戴旭明研究员省畜牧兽医局何志华教授级高工省林业技术推广站何中央研究员省渔业技术推广站郭卫东教授浙江师范大学十二、高效生态农业生产技术成果转化工程联系责任人:朱德其组长周国模教授浙江农林大学副组长刘建新教授浙江大学成员金千瑜研究员中国水稻所张国平教授浙江大学鲍国连研究员省农科院俞晓平研究员中国计量学院吕仲贤研究员省农科院徐建明教授浙江大学汪奎宏研究员省林科院包志毅教授浙江农林大学吴常文教授浙江海洋学院叶金云研究员湖州师范学院郑寨生研究员金华市农科院十三、农产品加工与安全技术成果转化工程联系责任人:叶祥发组长王强研究员省农科院副组长马灵飞教授浙江农林大学成员王俊教授浙江大学许荣年高工浙江赞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钱俊青教授浙江工业大学杨秀芳研究员中华全国供销总社孟岳成教授浙江工商大学刘东红教授浙江大学陈笑梅研究员省检验检疫科学技术研究院陈顺伟研究员省林科院十四、节能技术成果转化工程联系责任人:杨陈华组长韩高荣教授浙江大学副组长高明煜教授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成员杨德仁教授浙江大学钟英杰教授浙江工业大学孙林柱教授温州大学徐时清教授中国计量学院项新建教授浙江科技学院周俊虎教授浙江百能科技有限公司丁申冬教授级高工浙江古越龙山电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郭卫农高工杭州中恒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十五、现代纺织、皮塑生产技术成果转化工程联系责任人:余晓军组长陈文兴教授浙江理工大学副组长王海平教授级高工浙江丝绸科技有限公司纺织生产技术组成员张森林教授浙江大学韩建教授浙江理工大学薛元教授嘉兴学院段亚峰教授绍兴文理学院王亚卡教授级高工省轻工业自动化研究所董锁拽研究员省检验检疫科学技术研究院胡弘波教授级高工浙江方正轻纺机械检测中心郭文登教授级高工浙江华泰丝绸有限公司胡克勤高工省现代纺织工业研究院史伟民教授级高工浙江理工大学皮塑生产技术组成员申屠宝卿教授浙江大学钟明强教授浙江工业大学兰云军教授温州大学官敏健高工省皮革协会十六、先进化工、建材生产技术工程联系责任人:黄荣南组长李伯耿教授浙江大学副组长苏为科教授浙江工业大学钱晓倩教授浙江大学化工生产技术组成员任其龙教授浙江大学许丹倩研究员浙江工业大学罗孟飞研究员浙江师范大学陈忠仁教授宁波大学熊春华教授浙江工商大学吴建一教授嘉兴学院季根忠教授绍兴文理学院游金宗教授浙江外国语学院魏优昌教授级高工省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方银军教授级高工浙江赞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蒲通高工浙江车头制药有限公司潘剑明高工省冶金研究院有限公司车大庆高工浙江九洲药业有限公司建材生产技术组成员杨杨教授浙江工业大学游劲秋教授级高工省建筑科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牛建华高工华之杰塑料建材有限公司余亚超高工宝业集团浙江建设产业研究院有限公十七、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成果转化工程联系责任人:余仲飞组长谭建荣教授浙江大学副组长刘永清教授级高工省机电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潘晓弘教授浙江大学成员潘海天教授浙江工业大学林兰芬教授杭州威灵博群软件有限公司徐哲教授级高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束学道教授宁波大学周华教授浙江理工大学任午令教授浙江工商大学薛伟教授温州大学陈乐教授中国计量学院林江教授浙江科技学院刘宏富高级经济师绍兴市卓尔软件开发有限公司潘小明高工省电子产品检验所十八、减排技术成果转化工程联系责任人:沈维强组长朱利中教授浙江大学副组长孙培德教授浙江工商大学成员严建华教授浙江大学符建荣研究员省农科院姚克俭教授浙江工业大学戴綦文教高工杭州大地环保有限公司徐建明教授浙江大学吴明华教授浙江理工大学高亮研究员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杭州环境保护研究舒英钢教授级高工诸暨菲达集团谢正苗教授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张宇高工省固废监管中心吴斌教授级高工省环境监测中心站高增梁教授浙江工业大学徐鹏伟教授级高工省环科院王建中教授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十九、基层卫生适宜技术成果转化工程联系责任人:钱玉红组长姚克教授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副组长曹毅教授省中医院成员李兰娟教授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来茂德教授浙江大学陈智教授浙江大学严静主任医师浙江医院蔡宛如教授新华医院方剑乔教授省中山医院郭清教授杭州师范大学夏志俊高级实验师省医学科技教育发展中心蒋健敏研究员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俞敏主任医师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陈炜教授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许国强教授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志敏教授浙江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叶再元教授省人民医院杨勇教授杭州市中医院吕建新教授温州医学院二十、服务业数字化技术成果转化工程联系责任人:刘建组长陈纯教授浙江大学副组长琚春华教授浙江工商大学成员鲁东明教授浙江大学万健教授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姜波教授浙江工商大学王万良教授浙江工业大学邱飞岳教授浙江工业大学郑汉阳编审浙江出版联合集团郭尚鸿教授级高工浙江中软信息工程有限公司姚建中高工省经信委张跃教授浙江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徐继东高工省广电集团何立民教授浙江工业大学兰建平研究员省产业经济研究所陆均良教授浙江大学沈兵虎教授浙江传媒学院。
“十二五”重大科技专项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浙江省科技厅二〇一一年十一月重大科技专项—新能源技术目录一、专项设立的背景和意义 (1)二、专项预期目标 (3)(一)总体目标 (3)(二)拟解决的重大技术问题 (4)三、专项实施的主要内容 (4)1.风能 (5)2.太阳能 (5)3.生物质能 (6)4.水能及海洋能技术 (7)5.地热能 (7)6. 智能电网 (7)7. 蓄能及多能互补 (8)8. 氢能及燃料电池 (8)9. 其它新能源技术 (9)四、专项组织实施方式 (9)五、专项实施的可行性分析 (9)一、专项设立的背景和意义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以煤和石油为代表的传统化石能源为人类社会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
据2010年的统计,全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传统化石能源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原油消费占34%,煤炭占30%,天然气占24%。
这种不可持续的能源消费模式已经引发了人类社会的深刻反思和对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强烈需求。
我国处于快速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阶段,能源消费量日益攀升。
2010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量为32.5亿吨标准煤,已成为全球第一能源消费大国,其中煤炭、原油和天然气消费量占比分别为70%,17%和4%,对煤炭和石油的依赖非常严重。
考虑到我国人口众多的现状,化石能源资源严重不足,人均石油储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10,人均煤炭储量仅为世界平均值的1/2。
能源不足必将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积极寻求可持续发展的新能源解决方案在我国已经达成广泛的共识。
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与努力下,中国的新能源经过几年的起步阶段后,目前已进入了快速发展期,产业基础已初步建立。
中国已经成为国际上最关注可再生能源的国家,并拥有极其广阔的潜在市场,“十一五”期间中国新能源产业取得了巨大成就,风电装机规模连续5年翻番,以年均102%的速度增长,太阳能光伏电池产量居世界第一,占到世界的一半等,生物质发电产业从无到有,已形成了以自有技术为主的核心竞争力。
同时,我国把新能源确定为新兴战略产业,国务院已出台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规划到2015年新能源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力争达到8%左右,到2020年这一比重占到15%左右。
新兴产业整体和创新能力和产业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这已经成为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宏伟目标。
浙江省人均一次性能源资源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随着浙江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能源消费总量逐年增加。
《2010年浙江省能源与利用状况》(白皮书)指出:“浙江省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为1490万吨标准煤(等价值),比上年增长20.3%。
净调入和进口能源15211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9.0%。
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共调入和进口煤炭13985万吨,比上年增长6.6%;原油2826万吨,比上年增长12.2%;天然气31.8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66.6%。
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基本依靠外省调入和进口。
”可见,全省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91%以上依靠省外调入和进口。
与一次性能源相比,浙江省具有较为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在国家将新能源列为战略性发展产业的大背景下,浙江省也结合自身情况,充分发挥各种优势条件,不断促进我省以各种可再生能源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的规模扩大和深度发展。
《2010年浙江省能源与利用状况》(白皮书)公布了可再生能源生产情况:“风能利用:全省已建成投产风力发电总装机容量24.9万千瓦,比上年增长9.7%。
风力发电量4.7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32.0%。
太阳能利用:全省已建成投产的光伏利用示范项目装机容量2.96万千瓦,比上年增长5.7倍,累计推广太阳能热水器920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5.5%。
垃圾焚烧发电:全省已建成投产的垃圾焚烧发电机组装机容量33.3万千瓦,比上年增长2.3%。
年发电量约20.1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5.7%。
农村生物质能:全省农村地区生产、生活用能中,秸秆和薪柴消费折合标准煤57.8和95.6万吨。
沼气用户14.4万户,大中型沼气工程7240处,年产沼气1.7亿立方米,折合标准煤10.3万吨。
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已达66.0%”。
此外,“核能与水能:全省核电总装机容量374万千瓦,比上年增长21.9%;年发电量257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7.1%。
水电装机容量661万千瓦,比上年增长2.0%;年发电量193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57.4%。
”上述数据表明,浙江省可再生能源等新能源生产量增长迅速,是能源生产增量的主力军;此外,在开发利用新能源的同时,催生了新兴产业,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等行业已经成为浙江省新的经济增长点,与可再生能源上网紧密相关的智能电网也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进步而快速发展。
因此,加快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水能和地热能等新能源以及智能电网技术,对于浙江省增加能源供应、优化能源结构、改善环境、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专项预期目标(一)总体目标“十二五”时期,将在贯彻落实国务院提出的培育发展新能源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要求指导下,以“十一五”重大科技专项实施成果为基础,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并以此为纽带培养一支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人才队伍,着力突破一批核心和关键技术,掌握一批产业化技术,开发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
本专项拟结合浙江省新能源发展现状,选择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水能(包括海洋能)和地热能等五大研究领域进行攻关。
通过专项重大、重点项目的实施,到“十二五”时期末,预期达到以下目标:1.形成具有浙江特色的新能源产业,有效增加能源供应,优化能源结构,建设推广应用示范工程20项,培育重点企业15家,预计实现年新增产值100亿元,利税10亿元以上。
2.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新能源利用关键共性技术20项以上,新产品120个以上;专利申报和授权达到100项,其中发明专利60项以上。
3.培养新能源利用技术的研发与管理人才等650名以上。
(二)拟解决的重大技术问题1.大型海上风电场工程技术和装备研制;2.高效太阳能光伏、光热利用技术和低能耗太阳能电池制造技术;3.生物质能高效转化及综合利用技术;4.常规水电高效利用和深度开发技术及海洋能利用技术;5.地(水)源热利用技术;6. 智能电网相关技术7. 蓄能、氢能及燃料电池技术8.可再生能源应用计量及评价体系。
三、专项实施的主要内容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水能(包括海洋能)、地热能、氢能、智能电网和蓄能等领域中,组织实施一批重大、重点项目,以解决可再生能源利用领域中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
主要研究领域及攻关方向如下。
1.风能我省大陆海岸线长,大小岛屿多,风能资源取之不尽,且沿海年平均风速大多在6-7米/秒之间,是开发风能发电资源理想地区,宜重点研究和开发风能发电装备和风电场技术。
攻关方向:(1)风能资源特性的分析与评估,包括风资源特性研究,风电场风功率预测研究,短期功率预报和调度;近海风特性和台风风况模型研究;(2)大型海上风电机组开发与试验技术,包括整机结构设计、在线监测与远程控制技术、全功率试验平台建设,电能质量控制技术;(3)大型海上风电场工程技术,包括海上风电场地质勘探与桩基设计及施工技术,海上风电机组运输与安装技术,海上输变电技术等。
2.太阳能针对我省平均日照时间长,太阳能资源丰富的特点,重点研究和开发太阳能光、热发电的基础材料、器件、设备和装置,完善相关测试体系,建立太阳能应用示范基地,快速推广太阳能在我省的应用。
攻关方向:(1)能源与资源节约的多晶硅和化合物半导体材料生产新技术;(2)多结叠层、薄膜、纳米晶、聚光光伏等新型太阳电池制备和应用技术;(3)大阳能电池生产线及核心组件的制造技术和装备国产化;(4)规模化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集成和应用示范;(5)太阳能集热热流高效转换、传递和长效储热技术;(6)分布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研发与示范;(7)太阳能光热互补技术和智能化建筑光伏一体化系统;(8)太阳能应用工程现场检测体系的完善及其应用研究。
3.生物质能针对浙江省生物质原料的资源特点以及生物质多样性、分散性的特点,考虑生物质在进行能源化利用过程中进行综合利用的需求,重点研究生物质能高效转化和综合利用技术。
攻关方向:(1)生物质直燃发电核心技术;(2)生物质气化制合成气及合成液体燃料技术;(3)生物质高效液化制生物油及车用燃油技术;(4)生物质制取成型燃料、生物炭及其他高附加值产品技术;(5)油料制生物柴油与综合利用技术;(6)微藻生物柴油技术;(7)纤维素乙醇制备关键技术;(8)餐厨废弃物联产生物柴油和车用燃气技术;(9)高浓度低能耗沼气发生技术及沼气转化为天然气技术;4.水能及海洋能针对浙江省水能和海洋能资源十分丰富,而且具有一定规模的机电设备制造业,重点研究水能和海洋能高效发电技术。
攻关方向:(1)高效率的水能和海洋能的利用技术;(2)适合农村地区小水电建设的箱式整装小水电站发电技术;(3)常规水电高效利用和深度开发技术;(4)海洋能(如潮汐能、波浪能、潮流能和温差能等)发电利用新技术;(5)海上恶劣环境下可自存保护的平稳波浪发电关键技术;(6)小水电和海洋发电装备耐磨耐蚀耐污涂层技术。
5.地热能针对浙江地理情况特点,重点研究浅表地热能利用技术。
攻关方向:(1)地源热泵技术应用评估指标体系;(2)地源热泵与土壤的传热规律;(3)地源热泵系统利用和节能优化技术。
6. 智能电网加快建设坚强智能电网,重点研究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500 kV电网的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等技术,攻关方向如下:(1)交、直流柔性输电技术;(2)分布式发电与微网控制技术;(3)海流发电、海岛多种能源互补发电的并网控制技术(4)海岛智能化输、配电网控制技术;(5)智能电网数字化、信息化、市场化、以及安全稳定与优化控制技术;(6)智能电网环境下的具有抗冲击和自适应能力的韧性电力系统核心理论和关键技术。
7. 蓄能及多能互补可再生能源具有随时间变化的特点,通过蓄能及多能互补实现平稳供能。
攻关方向:(1)蓄能的关键技术(2)基于水能的太阳能和风能规模化利用调蓄技术;(3)海岛多能互补利用技术的研究和示范;(4)海洋能离网和并网电力系统示范工程;(5)电动汽车用能量功率兼顾型动力锂离子电池产业化技术。
8.氢能及燃料电池氢能作为一种二次能源具有可储存、利用过程清洁及作为交通运输燃料的特点,特别是与燃料电池相结合具有非常广泛的发展前景。
攻关方向:(1)大规模高效氢制备技术;(2)氢的储存及运输技术;(3)固体氧化物电解池高温电解水制氢的集成技术;(4)基于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千瓦级小型热电联产系统的开发与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