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辨析
- 格式:doc
- 大小:56.50 KB
- 文档页数:9
马哲辨析题及答案1、“物质是从各种实物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参考答案】(1)这一说法是正确的,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2)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它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3)物质与具体实物是共性和个性、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哲学的物质是从各种实物中抽象出来的,它抽象、概括的是一切实物的共性、普遍性,即客观实在性,这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因此说“物质是从各种实物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2、世界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
【参考答案】(1)此观点是错误的。
(2)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就是说一切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的。
把世界看成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是片面的。
(3)所谓“既成事物的集合体”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
它把世界看作已经形成的永恒不变的综合体,从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参考答案】(1)此观点是错误的。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包含普遍性,但比普遍性丰富,不能完全进入普遍性之中。
整体和部分则是反映事物的包含和组合的关系。
整体由部分组成,整体是部分的总和;部分存在于整体之中,只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才能存在。
(3)可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是从不同方面反映事物不同关系的两对范畴,不能把二者等同。
4、在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中,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因而是主要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因而是次要的。
【参考答案】(1)此观点是错误的。
(2)在事物的矛盾运动中,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而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是说明二者在事物运动中存在的状态,起作用的表现形式及侧重点不同,并不说明二者有主次之分。
(3)任何事物的矛盾运动都是斗争性和同一性共同发生作用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哲学辨析题及答案整理题目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及其与其他哲学流派的比较分析。
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是以唯物史观为核心,融合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唯物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是辩证唯物主义,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基础。
辩证法认为世界各种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事物都是处于不断运动发展之中的,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内外矛盾的斗争而推动的。
辩证法还强调全面性和多样性,对事物进行综合和全面的研究。
2. 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物质世界的基础,历史是物质的发展和变化的过程。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3. 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历史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而不同的生产方式导致了不同的阶级矛盾和社会结构。
因此,阶级斗争将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
与其他哲学流派相比,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以下特点:1. 与传统唯心主义相比,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了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相反的观点是没有根据的。
2. 与庸俗唯物主义相比,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历史的发展和社会转型的问题,对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思考,提出了阶级斗争的观点。
3. 与形而上学相比,马克思主义哲学注重整体和过程的研究,不仅关注事物的静态特点,更关注事物的动态变化。
题目二: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联系及其作用分析。
答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大基本原则,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基础,它强调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内外矛盾的斗争而推动的。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对事物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认为事物是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统一体,相互关系复杂,发展也是多方面的。
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为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指导,使得历史唯物主义能够对人类社会历史进行科学的解释和分析。
精选的马哲辨析题第一章辨析题1.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正确。
体现了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所谓“天行有常”就是说自然界与社会都有其各自的运动规律,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尧”这样贤明的君主和“桀”这样邪恶的君主都不可以改变这些规律。
这个认识符合唯物辩证法2.存在即被感知错误。
这种观点是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他说明物质只不过是我们经验到的感觉材料的累积,习惯的力量使它们在我们的心中联结起来。
但根据辨证唯物论的观点,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必须坚持联系的观点,反对孤立,静止地看问题。
也就是说,万事万物,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人感知不到的,未必不存在。
物质决定意识,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所以“存在即被感知”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3.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正确。
“哲学家”是指马克思主义产生前的那些旧的唯心主义哲学家。
这句话的核心是哲学的根本目的不是解析世界,而在于改造世界,并且通过行动及正确的理论做指导,才能让世界想更好的方向发展.4.心无外物。
错。
这句话意思是心与物同体,它认为心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客观的事物没有被心知觉,就处于虚寂的状态,这种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违背了唯物论。
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而非意识决定物质,即“心无外物”,所以该观点错误。
(心外无物,是心学一派的主要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否认了世界的客观性,否认了物质的决定作用,夸大了精神的作用。
)5.白马非马错。
它认为白马不是马,因为白马与马不是同一个层次的事物,所以不能说谁是谁,它是一个典型的诡辩论观点,没有正确认识矛盾的一般性与特殊性的关系,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是寓于特殊性之中的,它们是相互连结的。
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它的研究内容和对象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
从狭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将:马克思主义不仅是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还包括继承者对他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至多以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是根源于它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马克思主义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现实,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四:实现物质极度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没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就不能取得胜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产生)二: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性质)三: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目标)四: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根本宗旨)五: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世界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体系,是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总体把握,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最一般本质和规律、是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具有阶级性。
专升本政治马哲各章辨析题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辨析题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之科学".(1)"科学之科学"是指把哲学当作包括一切科学在内、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永恒不变的理论体系。
古代哲学家把哲学看成是"知识的总汇",近代一些哲学家把哲学说成是'"科学之科学".(2)近代以来,随着各门具体科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就成为人们必须正确回答的重要问题。
(3)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阐明了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二者既相区别又相联系。
①二者的区别是,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为研究对象,哲学则以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②二者的联系是,哲学以具体科学的成果为基础,并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哲学所概括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普遍规律的理论,对具体科学的研究又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③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代替具体科学的"代替论"和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具体科学研究的指导作用的"取消论"都是错误的。
(4)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说成是"科学之科学",这既限制了具体科学的发展也使哲学背上沉重的包袱而不利于发展。
(本辨析题可回答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错误)2.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一特点。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点,而不是唯一特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它具有实践性、阶级性、科学性和革命性特点。
(1)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点。
它以实践为基础,来自实践,为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实践服务,并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观点。
(2)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显著特点。
其他哲学都掩盖自己的阶级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则公然申明自己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哲学。
4、社会历史是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共同创造的以哲学“形象与抽象的关系”来讲,人民是社会的群体形象,而英雄是其所在时代的群体意志抽象代表者,因此,英雄也是人民群众之一员——所不同的:只是它代表了那个时代的“群体意志或意识”并率领了人民朝这个方向去努力而创造了历史……所以,不能说“人民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了历史”,而是“英雄代表人民创造了历史”才为真正的历史!!7、作为社会历史的主体,任何个人在历史发展中都是起作用的正确。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同时也承认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社会历史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参加了一定的历史活动,对历史的发展都有不同的影响,因为历史的发展是由具有不同思想、目的、动机的人的“合力”构成的。
个人对历史发展所起作用的性质和大小不同。
但是,对历史起决定作用的是人民群众,而不是个人。
11、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核心错误。
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即政治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即思想上层建筑)。
在社会的上层建筑中,国家政权处于核心地位。
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维护哪个阶级的利益,是区分不同上层建筑性质的根本标志。
辨析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不同层次的真理,真理和谬误是相对真理的两种属性。
答案要点:错误。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真理的两种基本属性。
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反映,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真理和谬误不是相对真理的两种属性。
辨析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
答案要点:错误。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既是目的,又是手段,而且只有成为手段,才能达到目的。
上述观点片面夸大了人的目的性,实际上把自己当成目的,而把他人和社会当成满足其目的的手段,是一种个人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
辨析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正确的理论对革命的行动有决定性作用。
答案要点:正确。
理论对于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错误的理论对实践具有阻碍作用。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三)辨析题1、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2、唯物主义者是可知论者,唯心主义者是不可知论者。
3、哲学上两大基本派别是一元论和二元论。
(四)简答题1、为什么说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2、简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3、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4、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5、如何正确认识科学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关系?(五)论述题及材料分析题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参考答案(三)辨析题参考答案1、答案要点:错误。
①这一论断是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规定,而不是对所有哲学的规定。
②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无论哪一个学派都不能成为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2、答案要点:错误。
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根据其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来划分的。
而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是根据其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来区别的。
②唯物论者是可知论者,如果说唯心主义都是不可知论者就是片面的。
在哲学史上,大多数唯心主义哲学家都承认世界是可知的,如黑格尔这样一些唯心主义者。
只有少数哲学家才是不可知论者。
3、答案要点:错误。
①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这两大派别是由于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
②一元论和二元论回答的是世界本原是一个,还是两个的问题,它们不是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
这个命题掩盖了唯物主义何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
从而也掩盖了二元论的不彻底性的唯心主义实质。
因而,该命题是错误的。
(四)简答题参考答案:1、答案要点:①从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看,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②世界观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看法。
③哲学作为一门学问,又不同与人们在生活实践中自发形成的、不系统的、朴素的世界观,它是经过理论论证的、具有严密的逻辑,形成一定思想体系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表现。
1 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答案]1.这是对哲学与具体科学关系的一种错误理解。
15 世纪以前,西欧哲学和许多具体科学,如天文学、数学、力学、生物学、物理学等浑然一体,哲学成了“知识的总汇”,有人认为具体科学是哲学的一部分,把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看作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应该是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2 唯心主义均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这是错误的观点。
[答案]2.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不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标准。
唯物主义和部分唯心主义者都承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只有不可知论才否认其同一性。
3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和根本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的精髓。
[答案]3. ( 1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辩证统一的。
实事求是是从客观事物中研究出规律作为行动的向导;解放思想指打破旧的传统观念和偏见,勇于革新和创造;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三者都是使主观符合客观;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与时俱进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根本体现。
( 2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和根本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的精髓: A 他是对整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概括。
B 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的根本目的——实现人类解放、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的发展,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决定着党国家的前途命运。
C 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高度统一以及创造性本质。
D 它是创立、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
E 它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制定和自觉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思想基础。
辨析题(一)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错误,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它吸收了前人的优秀传统,在多个领域建立起自己独特的体系,得到了世界人民的认同。
它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在19世纪,他虽然产生于欧洲,却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除了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的发展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外,其后又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俄国革命中首先实现。
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在长期奋斗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问题错误。
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这个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与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也就是谁是本原、谁是派生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凡主张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就属于唯物主义阵营;与此相反的观点则属于唯心主义阵营。
第二,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也就是我们的思维能否正确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哲学上的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即凡主张我们的思维能正确反映现实世界的观点是可知论,与此相反的观点是不可知论。
据以上分析不难看出,把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仅归结为提供一个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的说法是不全面的。
因为它还提供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这才是哲学基本问题的全部意义。
(三)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属性,它们都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错误。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
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体系。
正确。
同历史上力图把自已的观点和学说说成是最终的、最后的封闭体系的形而上学观点相反,马克思主义把自己的思想体系看成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它与时代密切联系,它注视现实、面对实际.关心和研究自己时代提出的最迫切的问题。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它从不自认为是终极真理,而是强调创造性,在实践中创新,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自己。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天才头脑的偶然发现。
错误。
因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首先要有它的社会历史条件。
其中包括经济、政治条件,主要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激化而发展起来的无产阶级斗争,需要有正确的革命理论指导;同时,它也是马克思、恩格斯在革命实践的基础上,吸收了当时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后创立的。
可见,马克思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创立的学说,今天早已过时。
错误。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严密而完整的科学体系,它不仅具有高度的革命性,而且还具有严格的科学性。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的各项基本原理,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
其次,它所揭示社会的发展总趋势是建立在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基础上的;再次,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它的一些个别论断,由于客观情况的变化而需要修正,这恰恰是马克思主义本身所揭示的道理,决不能因此而说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正确。
如果从它的阶级属性来看,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是它的三个主要思想来源的“简单相加”、是“理论拼盘”。
二、辨析题1、一元论认为世界是统一于物质的。
错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凡是认为世界上的事物有共同的本质或统一的本原的观点,即承认世界的统一性,称为一元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只有一个本原,它们都是一元论哲学,但在世界统一于什么的问题上,存在着根本的对立.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唯心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统一于精神,它们是两种根本不同的世界观2、唯物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唯心主义者都是不可知论者。
错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根据其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来划分的。
而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是根据其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来区别的。
②唯物论者是可知论者,如果说唯心主义都是不可知论者就是片面的。
在哲学史上,大多数唯心主义哲学家都承认世界是可知的,如黑格尔这样一些唯心主义者。
只有少数哲学家才是不可知论者。
3、正确的意识有其客观原型,而错误的意识则是主观自生的。
错 1、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更是社会的直接产物。
2、意识是客观存在人脑的反映,不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有一定的客观原型。
因此,正确的意识与错误的意识都不是主观自生的。
4、由于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所以,我们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错是唯心主义,片面夸大了意识的能动的反作用,根本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鼓吹各式各样的意识决定论、精神万能论,把意识当成了万物的本原,完全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5、辨证的否定就是扬弃。
对(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辩证的否定不是外力作用的结果,而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例如,麦粒的辩证否定,是萌芽、生长。
如果磨面,食用就不是辩证的否定。
(2)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
(3)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评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6、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错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本质特征的概括。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是直观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论,它不了解人们是在社会实践中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法。
虽然它承认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但最终为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留下了地盘。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克服了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缺陷,创立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首先它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把它作为认识论首要和基本的观点,认为人是在积极能动地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来认识世界的;其次它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过程,认为认识是在实践中感性认识能动地上升到理性认识,又能动地回到实践这样一个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的无限发展过程;第三,认识不仅反映世界,而且是为了改造世界。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揭示了人的认识的本质和特征,为科学探讨认识的规律指明了正确的道路,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7、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此,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思想理论水平也越高。
答:错。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辨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但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他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规律和形式,因为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现在一些经济水平发展高的国家,他的思想理论水平并不见得比一些发展水平低一点的国家高。
8、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发展。
答;错。
是辨证法和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发展,并不是唯物辨证法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发展。
辨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而行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9、事物量变状态时,事物表现为平衡和静止。
错,量变是指数量的增减或次序的变动,表现为不显著的变化,而不一定是平衡和静止的状态。
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才是绝对的。
例如,水烧开的的过程,它看上去是静止的,但它其实还是运动着的。
10、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流动资本,它的价值同原料、燃料和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的价值一样都是一次性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错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流动资本,它的价值并不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是由工人再生产过程中再生产的新价值来补偿的。
从这一点说,他和劳动对象不同。
之所以列入流动资本,仅就其价值周转方式而言与劳动对象的价值周转方式相似。
11、事物发展经过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仍然回到原来的出发点。
错事物发展经过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后会引起事物的量变甚至质变,让事物得到变化甚至发展,而决不可能是再回到原点。
有些事物看上去表现为一种重复,但实质上是发展的,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例如,明天白天是今天晚上的否定,明天晚上看上去是跟今天晚上一样的,但它其实是向前发展了的。
12、商品经济其实就是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属于商品经济的范畴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1)区别:①含义不同。
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就是商品经济。
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②商品经济侧重指的是一种经济形态,反映的是人们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种产品交换方式,与它相对应的是自然经济;市场经济侧重指的是一种经济运行机制,是经济资源通过市场机制来配置的一种经济运行方式,与它相对应的是计划经济。
③出现的时间不同。
商品经济出现在前,市场经济出现在后,只有在商品经济发展到社会化大生产阶段,才形成市场经济(2)联系:①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必然结果。
②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社会化大生产阶段的商品经济客观要求的资源配置方式13、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和价值量。
错误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商品的数量,劳动生产率和单位时间内生产商品的数量成正比。
但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不可以增加生产商品的价值量是,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不是由单个的劳动生产率决定。
如果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商品价值量显然下降。
如果单个劳动生产率提高,商品价值量不受影响。
14、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的变化就是价值变化的表现错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内容和基础。
在竞争条件下,价值的变化必然引起价格的变化。
但是,在现实的交换活动中,影响价格变化的不仅仅是价值的变化,还有供求关系、竞争、货币币值和政府政策等因素。
15、流动资本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其价值发生增殖的资本。
错 (1)资本按周转方式的不同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按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可变资本,也就是投在劳动力上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价值增殖,但就其价值周转方式来讲,这部分资本又同投在劳动对象上的资本一样,属于流动资本。
(2)该命题的错误是没有分清流动资本和可变资本是来自两种不同的划分方法,把流动资本看作是在生产过程中其价(三)辨析题1、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2、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3、在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4、“必然性是有原因的,偶然性是没有原因的。
(三)辨析题1、答案要点:错误。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
感性是理性的基础,理性是感性的指导。
感性只解决现象问题,理性才解决本质问题。
古希腊哲学家的这一命题强调了理性的重要作用,指出离开理性的感性是盲目的,甚至会歪曲事物的真相,这是有合理之处的。
但是,感性认识虽有局限,也不能因此而完全否定感性的重要作用。
2、答案要点:错误。
(1)这是旧哲学在哲学的对象和内容问题上的观点。
旧哲学往往把自己的哲学看成是包罗万象、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终极真理体系,没有科学解决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而不是它们的总和。
(2)哲学只能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而不能代替具体科学的研究。
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是普遍和特殊的关系,而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3)把哲学看成“科学之科学”,往往以主观的判断代替真实的联系,阻碍具体科学,也阻碍哲学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结束了“科学之科学”的统治,实现了哲学研究对象的根本变革。
3、答案要点:错误。
该命题认为在历史活动中“谋事在人”,即承认人的能动作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
但是认为“成事在天”,即事情的成败完全由客观必然性或某种超自然力量所决定,有宿命论和唯心史观的色彩。
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而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到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的制约。
人们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获得成功。
4、答案要点:错误。
这是一种片面的观点。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产生都是有原因的。
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和本质性原因,因而它在事物发展中居支配地位,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
偶然性产生于事物的非根本矛盾或外部条件,因而一般处于从属地位,能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使发展的具体过程表现出某些具体特点和偏差。
事物发展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综合作用的结果。
(三)辨析题1、唯心主义哲学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2、假象是一种错觉。
3、“信则灵,不诚则不灵。
”4、人们不能自由选择某一社会形态。
(三)辨析题1、答案要点:正确。
唯心主义哲学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和认识根源,如果把人的认识曲线上的某个片段加以夸大就会导致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哲学也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花朵,在人类认识发展的曲折过程中是难以避免的。
由于唯心主义哲学颠倒了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脱离了人的社会实践,不能正确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因而在总体上是错误的,是不结果实的。
2、答案要点:错误。
假象和错觉根本不同。
假象是从反面歪曲、颠倒表现本质的现象;它是客观存在的,存在于意识之外,是由各种客观条件造成或人为的。
它属于唯物辩证法的范畴。
错觉则是与客观情况不相符合的错误感觉和知觉,存在于主观意识中,它是由异常的外部条件、人的生理或心理的原因,或观察问题的主观性、片面性、表面性造成的。
它属于人的主观意识,属于认识论的范畴。
假象容易引起错觉,但不能把两者混同,两者是客观存在同主观认识和反映的区别。
3、答案要点:错误。
(1)“信”、“诚”属于主观意识和态度,灵或不灵则属于客观现实结果。
意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灵,才能引起和产生信。
这种说法把主观的信、诚作为灵不灵的原因,颠倒了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也颠倒了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2)真理具有客观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能以主观的信、诚,以人们的信仰与否为标准。
(3)真理具有普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