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第一课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3
精选初中语文开学首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2.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思维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选取一篇与学生生活相关、有趣且富有启发的短文。
2. 词汇:选择一些常用词汇,在课堂中进行词义辨析和运用练习。
3. 语法:复习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语法知识点,如动词时态、名词性从句等。
4. 写作: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写作练习,如写感想、写扩展故事等。
5. 阅读:选择一篇适合学生阅读的文章,进行阅读理解训练。
三、教学方法1.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互相讨论、分享观点。
2. 互动探究: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究的兴趣。
3. 多媒体辅助: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问题或故事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前预习:要求学生提前阅读课文,并完成相关的预习任务。
3. 导读:教师对课文进行导读,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背景和主题。
4. 阅读理解:学生进行课文的阅读理解练习,可以采用小组讨论或个人完成的方式。
5. 语法讲解:根据课文内容,对相关的语法知识点进行讲解和练习。
6. 词汇练习:通过词义辨析和运用练习,巩固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7. 写作练习: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写作练习,如写感想、写扩展故事等。
8. 总结归纳:学生归纳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进行思考和讨论。
9.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如阅读任务、写作练习等。
五、教学评价1. 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参与度、合作与沟通能力等。
2. 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包括课前预习、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等。
3. 学生的学习成果:通过课堂测试或小测验等方式进行评价。
4. 学生的自我评价: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和评价。
六、教学资源1. 课本和教辅资料:选取相关的课文和练习题。
七年级语文第一课教案4篇七年级语文第一课教案篇1教学目标:1、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
2、学习*善于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教学过程(一) 导入:由《纪念刘和珍君》及同学们对鲁迅的传统印象引入。
提起鲁迅,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斗、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他似乎“对一切人都怀有忧虑和敌意”,但那却不是他的全部,他活着的时候,周围有许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萧红就是其中的一个。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萧红,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
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
1932年认识萧军并与之结为志同道合的伴侣。
1934年在鲁迅的帮助下和萧军一起来到上海。
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萧红到了香港,1942年病逝于香港九龙。
主要作品:《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鲁迅说过,“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
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奋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马伯乐》、《回忆鲁迅先生》、《萧红散文集》、《呼兰河传》等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又像春泥一样,继续滋养着中国文坛的茂林佳卉。
鲁迅和萧红之间的动人情谊已经成为文坛佳话,被千千万万的读者传诵……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是一枝独秀。
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可谓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楷范,是敬献于鲁迅灵前的一个永不凋谢的花圈。
由于作者萧红跟回忆对象鲁迅之间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缅怀崇敬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亲见,因此作品不仅富于史传性,而且也富于文学性。
(三)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思考:文中的鲁迅留给你的总体印象是什么?(四)深入研读讨论1、作者作者选择了哪些生活场景来表现鲁迅的性格的?萧红的这篇怀人散文内容涉及鲁迅的饮食起居,待人接物,读书写作,休闲娱乐,在内容上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材料与材料之间互不关联,形成某种断裂,有些片断即使倒置似乎也无碍于*的连贯。
初中语文开学第一课教学设计范文(精选8篇)初中语文开学第一课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的1、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2、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3、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三,教学难点: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四,预习指导: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愠罔殆谓哉焉诲2、看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试翻译课文。
3、熟读。
五,教学过程:A、三分钟演讲B、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请同学自由发言,说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关学习的格言或谚语来,以此调动学生的情绪。
由此导入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
C、文言文入门:教师讲解:1、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2、文言文的古今义和一词多义3、通假字4、朗读与背诵5、四种特殊句式:D、朗读指导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次,教师纠正学生朗读过程中语音和停顿方面的错误,学生齐读课文。
3、抽二个学生朗读,众评。
注意:引导学生注意文言文朗读的停顿和重音。
E、指导文言句子翻译。
因为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要与学生讲清以下几点:(l)弄懂每个字的含义。
(2)把古代的单音字换成现代双音词。
(3)弄清虚词的用法。
(4)补充适当的词语。
(5)调整句子的语序。
(6)揣摩句子的语气。
(7)注意古今义的不同。
(8)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
(9)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
F、指导翻译第1—5则:处理方法:1、第一则由老师示范性翻译:由个别的词义,到句意的直译和意译。
2、每一则由教师讲解几个普遍性难字词,然后学生自己试译,不明白的举手发问,由会的同学或老师答疑。
3、分别请四位同学展示翻译的结果。
4、师生共同评价,纠正。
G、指导背诵H、小结由学生谈谈学习了这五则明白了什么是学习方面的道理。
初中语文开学第一课教学设计2一、教学目标1、多角度理解文章主题,培养多向思维的习惯。
2、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关心帮助弱者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1、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
2、学习欣赏文章美。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由高洪波的《我的太阳》小诗导入。
初中语文教案:开学第一课安全教育作为一名中学老师,在开学初期,我们通常会为学生们准备许多课程,其中最重要的一课便是安全教育。
这堂课程对于学生们的日常生活以及未来的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开学的第一堂课,我们需要向学生们传授一些关于安全方面的知识,让他们能够在学校以及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安全。
一、教学目标1.了解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2.学习防止各种安全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3.提高学生们的安全意识,让他们能够在学校和生活中更加自觉地保持安全。
二、教学重点1.如何了解和防止交通事故。
2.如何避免学校暴力问题。
3.如何预防网络安全问题。
三、教学过程1.如何了解和防止交通事故我们需要让学生了解交通事故对自身和他人的影响。
接着,我们可以通过视频、图片、文字等形式,让学生对于如何预防交通事故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
可以在实地开展模拟演练活动,让他们学习如何穿过人行横道、如何闯红灯和遵守交通信号灯的规则等。
2.如何避免学校暴力问题我们需要给学生们传授知识和技巧,让他们在遇到校园暴力问题时能够保持冷静,正确地应对。
我们可以在课程中通过案例分享等方式,让学生们了解不同形式的校园暴力,如欺凌、打架、抢劫、盗窃等。
我们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们模拟成功地避免校园暴力的场景,提高他们面对问题的应对能力。
3.如何预防网络安全问题我们需要让学生们了解如何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安全。
在这个数字时代,网络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
我们可以通过视频讲解或者文字资料等方式,让学生们了解网络安全的重要性。
在课程中,我们还可以通过游戏、问答等活动,让学生们掌握网络安全的知识和技巧,避免受到网络欺诈等问题的影响。
四、教学反思通过这一堂安全教育课程,我们能够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到日常生活中一些关键的安全问题。
在课程中,我们通过视频、图片、文字和实地模拟等形式,让学生们能够更加有效地掌握安全知识。
更重要的是,我们在教学中还充分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他们对于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体验。
开学第一课语文教案初中(7篇)开学第一课语文教案初中(精选篇1)一、课文的类型:精读课文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习抓住人物特征细致描写的方法。
(2)品味朴实简洁的语言。
(3)初步学会欣赏叙事散文。
2、方法与过程:合作探究式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深切的父爱,净化自身,净化灵魂。
4、德育目标:教育学生心存爱意,理解自己的父母,感恩自己的父母,孝敬父母,关心他人。
三、教学重点:1、四次背影、四次流泪的描写作用。
2、感受深切的父爱,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难点:文中父爱的体会及主旨的体现五、课前的准备:1、制作课件;2、准备电脑、投影仪六、教学课时的安排:共3课时(其中机动1课时)七、教学步骤:第1课时主要内容:整体感知课文教学过程:一、导入:(一)入题:课件投影1同学们!我想你在很小的时候就学会了唱一歌唱母爱的歌,你们说是哪一首歌呀?(《世上只有妈妈好》),母爱是最伟大的,可你们知道吗,父爱也是最了不起的。
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吗:“父爱如山”,到底这句话是对还是不对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7课,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二)起近作者学点文学知识:(课件投影2)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
名篇有《绿》、《春》、《荷塘月色》。
作品收在《朱自清全集》里。
《背影》是记实散文,写于1925年。
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
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
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
我这篇文只是写实,……”学习时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目标呢?(三)明确学习目标:投影3: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父子深情。
2、理清*结构层次,理解背影的线索作用。
3、学习*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朴实简洁的语言。
二、检查预习:(投影4)2、指学生导读准字音:(投影5)3、指导学生理解词语:根据词义写出词语(1)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开学必备:初中语文第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2. 了解语文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学习方法,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3.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4. 引导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培养细心观察、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了解语文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学习方法。
2. 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1. 介绍语文学科的概念和学科特点。
2. 引导学生了解语文学科的学习方法,如阅读理解和写作技巧。
3. 进行课文阅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提供相关讨论和思考。
4. 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一段有趣的语文知识或故事,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
2. 概念讲解:简要介绍语文学科的概念和学科特点,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3. 学习方法引导:讲解一些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如课文阅读、词语理解和写作技巧等。
4. 课文阅读:组织学生进行课文阅读,帮助他们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意义。
5. 讨论与思考:针对课文内容,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讨论和思考,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
6. 写作练习:给学生提供一个写作题目,引导他们进行写作练习,并提供相应的指导和反馈。
7. 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展望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五、教学资源1. 课本:根据教材提供相关的课文和练习题。
2. 辅助资源:投影仪、黑板、笔记本电脑等。
六、教学评估1. 参与度: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包括回答问题、讨论等。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阅读和写作作业,检查学生的学习成果。
3. 课堂测试:通过小测验或问答形式,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资源的运用,使学生对语文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
同时,要注意与学生进行互动和沟通,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初中语文开学第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语文课程的学习内容、学习要求及学习方法。
(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3)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动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语文课程简介:(1)课程性质与地位。
(2)课程目标与要求。
(3)课程内容与学习方法。
2. 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1)预习与复习。
(2)阅读与写作。
(3)思考与表达。
3. 语文学习兴趣的激发:(1)语文之美。
(2)语文之趣。
(3)语文之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语文课程。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语文的认识和期望。
2. 小组合作:(1)分组讨论:如何学好语文?(2)小组代表发言,总结讨论成果。
3. 课堂讲解:(1)语文课程性质、地位与目标。
(2)语文学习方法与技巧。
(3)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4. 案例分析:(1)展示优秀学生学习语文的案例。
(2)学生讨论:这些优秀学生是如何学习语文的?(3)教师点评,总结经验。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 撰写一篇关于“我心中的语文”的短文,不少于300字。
2. 制定一份个人语文学习计划,包括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时间等。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总结,查找不足之处,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 学生在课后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发现学习中的问题,提高学习效率。
四、教学策略与手段1. 教学策略:(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语文学习的奥秘。
(2)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2024年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汉字书写、词语运用和句子结构。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第一课《古诗二首》2.第二课《短文两篇》3.第三课《记叙文两篇》4.第四课《说明文两篇》5.第五课《议论文两篇》6.第六课《小说两篇》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古诗、短文、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小说的阅读理解与写作技巧。
2.教学难点:古诗的鉴赏、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小说的情节构思。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古诗二首》1.导入:介绍古诗的起源、特点和价值。
2.讲解:逐句解析《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两首诗。
3.朗读:让学生分组朗读,体会古诗的韵味。
4.作业:让学生回家后背诵两首诗,并默写。
第二课《短文两篇》1.导入:介绍短文的特点和阅读方法。
2.讲解:分析《和时间赛跑》和《难忘的一课》两篇文章的结构、主题和写作技巧。
3.朗读:让学生分段朗读,理解文章内容。
4.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难忘的一件事的短文。
第三课《记叙文两篇》1.导入:介绍记叙文的特点和写作方法。
2.讲解:分析《我的叔叔于勒》和《爸爸的花儿落了》两篇记叙文的写作技巧。
3.朗读:让学生分段朗读,理解文章内容。
4.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的家庭成员的记叙文。
第四课《说明文两篇》1.导入:介绍说明文的特点和写作方法。
2.讲解:分析《大自然的语言》和《电脑的演变》两篇说明文的写作技巧。
3.朗读:让学生分段朗读,理解文章内容。
4.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熟悉的一种物品的说明文。
第五课《议论文两篇》1.导入:介绍议论文的特点和写作方法。
2.讲解:分析《善于创造》和《谈读书》两篇议论文的论证方法。
3.朗读:让学生分段朗读,理解文章内容。
4.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读书的议论文。
第六课《小说两篇》1.导入:介绍小说的特点和写作方法。
2.讲解:分析《我的叔叔于勒》和《爸爸的花儿落了》两篇小说的情节构思。
开学必备:初中语文第一课教案1. 课程概述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熟悉新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并建立起良好的学习习惯。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理解语文学科的重要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了解初中语文的学习内容和要求。
- 培养学生基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
-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3. 教学内容课文内容- 选择一篇适合初中生阅读的课文,如古诗、现代文等。
- 对课文进行详细解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方法指导- 引导学生运用朗读、复述、讨论等方式进行学习。
- 教授学生如何进行有效的笔记和总结。
4. 教学步骤导入新课- 通过引入相关的话题或问题,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 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讲解课文- 对课文进行逐段解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实践练习- 安排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 对学生的练习进行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提高。
总结与反思- 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 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找出自身的不足并进行改进。
5.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作业和练习的情况,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
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习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学生顺利开始新的学习生活,培养他们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初中语文开学第一课教案:《鲁迅自述》的思考一、课堂目标1、了解鲁迅的生平和创作经历,理解他的文学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2、掌握《鲁迅自述》中主要的思想观点和表现手法,认识到鲁迅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巨大贡献。
二、教学重点1、理解鲁迅的文学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2、掌握《鲁迅自述》的主要思想观点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1、把握鲁迅文学思想的本质和特点。
2、分析鲁迅的表现手法和创作语言特色。
四、教学过程可以通过引用一些有关鲁迅的名言警句,来激发学生对鲁迅的兴趣,如“只有在人类的尸体上才能吃到永远的快乐”、“文学是一个国家人民的灵魂”等。
2、讲解可以对《鲁迅自述》的背景和内容进行介绍。
鲁迅一生经历了中国的封建社会、辛亥革命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入侵时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种特定的历史背景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鲁迅自述》则是鲁迅在1935年写下的自传体小说,全面而真实地反映了他的成长经历、文学创作历程和人生态度等方面的内容。
可以对《鲁迅自述》的主要思想观点和表现手法进行诠释和分析。
鲁迅的文学思想主要包括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对人性的深刻挖掘和表现、对文学创作方法的反思和创新等方面的内容,他运用朴实生动的语言,鲜明的意象和深入人心的真实性,深刻地表达了对人类命运和民族精神的深沉思考和关切。
可以通过阅读鲁迅的代表作,比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来进一步加深对他文学思想和表现手法的理解,同时也要注意学生的参与和反思,让他们在阅读中发现共鸣和启示。
在课堂中,可以通过设置一些问题和话题,来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如“鲁迅的文学思想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有哪些重要影响?”、“鲁迅的文学表现手法有哪些特色和意义?”等,这样不仅可以巩固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也可以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5、总结可以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学生今后要多读鲁迅的作品,深刻领会他的文学思想和人生态度,从而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树立一条理念:“语文天生重要”。
三个故事动其心——学生大凡是爱听故事的,一开始,我就对学生说:我先讲一个故事,歌德在花园里迎面碰到了他的敌人,花园的路只允许一个人通过,他的仇敌高高的昂起头说,我是不会给傻瓜让路的!歌德怎么办呢(同学们纷纷想办法后,教师公布答案)歌德则避开一边:说:我恰恰相反。
(什么意思呢我是给傻瓜让路的。
)巧妙的解决了这问题。
还有一个故事,重庆谈判时,蒋介石冲周恩来总理发脾气,说:“我简直在对牛弹琴!”周总理接语曰:“对!牛弹琴!”一字未改却很好的回击了对方。
再看这个句子(写在黑板上):我要炒肉丝。
这句话实际上有两层含义:一是我想要一份炒肉丝的菜来吃,一是我想亲自炒一份肉丝。
从上面的三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语文天生重要(板书)。
不管是外国的大作家歌德还是我们的总理,不管是外交大事还是日常生活都离不开语文的运用。
生活就是语文。
时间上贯穿古今,地域上连跨中外,内容上谴词造句,形式上多种多样……我们要做个有心人,从小的方面如我们平常听人说话,与人交谈,看电视,读报纸,听歌曲,甚至所见广告路标;大的方面如竞职演说、求职报告、会议发言、计划总结等等同学们与人交流,写计划与总结,今后的就职、自荐要学好语文。
你们喜欢语文吗喜欢上语文课吗为什么
在中学的历程里,语文——文学作品,他能通过写作者真实的生活经验与心理历程与你交流,向你展示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什么是人生,什么是人生的价值取向,怎样活着才有意义……你可以透过文章,看到作者的精神家园,中学里没有哪一门功课是这样的内容,在精神上为你做引领。
在我看来,语文就是生活,语文就是做人。
你不一定要踏入大学的门,可你必定要跨入社会的门,你可以不懂数理化,没有任何特长,只要领工资会签自己的名,但你不能不会做人,你可以失掉一切,但你没能失掉尊严。
希望大家在初中阶段,不要把语文看成是在应付考试,那样你会学得很吃力很疲倦,我希望大家把它当成一种欣赏,一种享受,这样你才能真正在学习中获得快乐。
结语:语文知识是有温度的,它融入了写作者深厚的生活体验以及丰富的情感与思想,语文教师是在二者之间搭一座桥梁,让我们体验靠自己也许一生都无法感知或体验到的生命。
比如死亡,比如吸毒比如……。
怎样才能学好语文呢?
明确语文的“四大天王”:听说读写。
仔细听、大胆说、广泛读、勤奋写。
勤动脑,多思考。
@
1、首先,要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一想语文的重要性,想一想语文在生活中给我们带来的乐趣,你就会对学语文充满兴趣。
2、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要养成预习的习惯。
预习主要是要解决四个问题:
A、大声朗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
包括不会读的字,不会解释的词,不好理解的语句。
B、了解课文大意,如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介绍了什么人或描写了什么景,抒发了什么情感、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C、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试完成课后题。
!
D、读了这篇文章,你自己有什么真实的感受,最好能写下来。
E、圈点勾画法
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学习习惯,还有利于我们日后的复习归纳整理,复习时只要翻翻书,重点难点一目了然。
勾画圈点的符号很多。
书上做的标记符号没有统一规定,你可以自己设计一套适合自己学习习惯的符号使用,标记符号一经使用就不要随意改变。
但应注意不要在书上标注太多的符号,因为标的太多反而起不到提示作用了。
(2)学会上课听讲。
要做到:看、听、记、问、思五点:
A、眼看
科学实验表明,从记忆的保持速度上说,“看”的记忆为最好,上课时看老师讲课,看黑板上的板书、投影等,看课文内容。
课堂上老师既是演员又是导演,要注意看老师的表情,手势等各种体态语言,板书是老师精心设计的一课的重点内容,要一字一句看明白,力争做到过目不忘,在老师的指导下看课文内容,边看边思边记。
眼、脑、手并用,学习效果好。
!
B、耳听
上课时要耳听一方。
听老师的讲析,听老师的提问,听同学的发言,跟上老师讲课的思路,积极思考,听出重点、难点、疑点。
只要认真用心听,听出这几个关键,不仅可以以点带面,提高记忆力,还可以增强理解力。
C、笔记
老师提的要求是重点,如“××段要重点分析理解,××内容了解即可。
”老师讲的结论也是重点,这往往是“画龙点睛”之笔。
记在哪语文课上一般记在书上即可,学完一课后再归纳整理记到笔记本上,整理总结的过程又是一次消化吸收的过程。
D、积极答问
课上答问,一种是“内心独白”自问默答;另一种是老师提问时,与同学齐答或举手起立独答。
E、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只用用心思考,才能获得属于自己的知识,但是如果在老师启发下,自己有了比较好的想法,可以在笔记本上记下来,等下课后再去深入思考或请教老师和同学。
总之,课堂上的“分心”,是学习的大敌。
(3)认真复习
A、课后应及时把老师讲的和板书的知识像放电影一样,在脑子里过一遍。
看看能想起多少,忘了多少。
然后翻开笔记,查找漏缺。
B、复习之后,再做作业,不能够一边做作业一边翻书找答案。
不懂做的题目先放一边,把会做的题目做完,剩下那些不会做的,就是接下来再次复习的重点。
将相应的知识点复习一遍之后再做作业。
一定要做到做完作业,就已经将今天的知识全部掌握下来。
C、要反复复习。
学完一课复习一次,学完一个单元,复习一次。
学习一阶段系统总结一遍。
期末再重点复习一次。
通过这种步步为营的复习,形成的知识联系就不会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