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益阳市六中七年级地理《板块的运动》教案 湘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69.50 KB
- 文档页数:1
板块运动【教课目的】1.知道板块结构学说的基本看法。
2.能用板块结构学说解说火山、地震等地质现象。
【教课要点】板块结构学说的基本看法。
【教课难点】运用板块结构学说解说火山、地震等地质现象。
情形导入生成问题复习导入,地球上海陆轮廓的形成以及七大洲、四大洋的散布是由大陆漂移惹起的,大陆为何会发生漂移呢?由此导入板块的运动。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学习活动认识板块运动【自主研究】认识板块结构学说的基本看法1.学生读课本P41 页文字内容,读图 2.21,达成以下任务:(1)说一说:①板块结构学说是如何提出来的?②板块结构学说的基本理论有哪些?(2)看一看:①图 2.22 中,全世界主要区分为哪几大板块?②板块之间的运动主要有哪几种方式?(3)想想:板块内部、板块交界处的地壳活动能否同样?教师指引学生概括以下:①20 世纪 60 年月,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上科学家提出了板块结构学说。
②板块结构学说以为由岩石构成的地球表层是由板块拼合而成。
③地球上大概分红六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
六大板块分别是: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④板块在不停运动,板块之间或张裂或碰撞。
⑤板块内部地壳稳固,板块之间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2.学生读课本P42 页图 2.23,达成以下任务:(1)板块碰撞在陆地上常形成山脉,读出图中的两大山系。
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系、科迪勒拉山系。
(2)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在图中找出生界主要火山、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拓展研究】运用板块结构学说解说地质现象。
1.学生达成课本P43 页, P44 页活动。
(1)①红海位于板块的张裂地域,不停扩充。
②喜马拉雅山脉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碰撞挤压地带,形成山脉。
③地中海位于板块的碰撞挤压地带,不停减小。
(2)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过程:①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凑近,使古地中海不停减小;②两大板块持续凑近,互相挤压的力量使地面不停隆起;③两大板块压在一同使古地中海消逝;④印度洋板块挤入亚欧板块下方,板块碰撞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
湘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探究与实践板块运动与地震》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地位和作用本章节在教材中处于重要地位。
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地球的基本面貌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究地球内部的运动以及由此产生的地理现象。
通过对板块运动与地震的学习,让学生理解地球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星球,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综合思维能力。
板块运动是塑造地球表面形态的重要因素,而地震是板块运动产生的一种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现象。
学生掌握这部分知识,有助于理解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同时也为后续学习地质灾害防治等相关知识奠定基础。
内容结构教材首先引入大陆漂移学说,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大陆曾经是连在一起的,为板块运动理论的学习做铺垫。
接着阐述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板块的划分、运动方式以及板块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等。
在地震部分,介绍了地震的成因、分布规律、震级和烈度等基本概念,以及地震发生时的自救措施。
教材内容图文并茂,通过实例、图片、活动等多种形式呈现知识,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可操作性。
二、学情分析知识基础七年级学生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对地球有了一定的初步认识,在之前的地理学习中也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大小等基础知识。
但对于板块运动和地震等较为抽象和复杂的知识,他们的认知还比较浅薄。
不过学生对自然现象充满好奇心,这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了内在动力。
认知能力这个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对于直观、生动的内容容易理解,但对于抽象的理论和概念,如板块运动的原理等,需要借助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其理解。
他们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在整合知识和深入探究方面还需要教师的引导。
学习特点学生喜欢参与课堂活动,具有较强的表现欲。
但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方面,方法和技巧还不够成熟,需要教师进行组织和指导。
在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可能会出现畏难情绪,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包括板块的划分、运动方式等。
七年级板块的运动教学设计好嘞,咱们今天就来聊聊七年级的板块运动教学设计,这可是个有趣的话题。
想象一下,课堂上孩子们的眼睛像星星一样闪烁,脑袋里冒出各种问题。
比如,地震是怎么来的?火山爆发又是因为什么?说到这些,孩子们肯定会兴奋得像小鸟一样,翅膀都要拍起来了。
板块运动,这听起来好像挺严肃的,其实说白了就是地球表面那些“大块头”的舞蹈,它们在不停地移动,时而亲密,时而撞击,简直就像一场生动的表演。
咱们可以先从简单的知识点开始。
就像跟朋友聊八卦一样,先把故事背景给抖出来。
地球外层有块叫做地壳的“壳”,这壳可不是普通的壳哦,里面藏着很多秘密。
板块运动就是这壳上的几大块头,它们在缓慢移动,互相碰撞,造成各种自然现象。
想想那些惊天动地的地震,火山喷发,简直就像在看一场大片,心里那个震撼啊,真是让人忍不住想要大呼小叫。
可以让孩子们动手动脑。
像小侦探一样,拿出他们的好奇心,自己去发现。
可以让他们用纸做一些板块的模型,简单易懂又有趣。
想象一下,把大大小小的纸板块放在桌上,像在演一出戏,推推撞撞,哈哈,绝对乐趣无穷!同时,也可以让他们画出这些板块的运动轨迹,真是动手动脑的好时光。
课堂上,大家一起讨论,分享自己的发现,简直像是一场小型的“科学大会”。
教学可不能光靠纸和笔,还得加点“调味料”。
可以用视频,找一些地震、火山喷发的真实案例,孩子们看得津津有味,简直像在看科幻电影。
这些真实的场景,能让他们明白,地球的变化是多么神奇,有时候甚至是危险的。
你看看,大家都在屏幕前睁大眼睛,甚至有人会忍不住尖叫,那种兴奋劲儿,嘿,真是让人捧腹大笑。
然后,咱们还可以进行一些小实验,比如用水和油模拟板块的运动。
哎呀,水面上的油滴缓缓移动,孩子们在旁边欢呼,那种感觉就像是科学魔法!想象一下,大家围着实验桌,兴奋得直拍手,科学原理就在眼前,真是个绝佳的时刻。
再加上一点儿互动,问问他们有没有看到什么奇妙的现象,瞬间课堂气氛就火热起来了。
咱们别忘了总结。
自然坏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板块运动一、地质作用的分类以及能量来源各种地表形态,都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
当然在一定时期内,肯定有一个是主导力量。
注意:有些内力作用进行的很快,如火山爆发、地震,可以瞬间改变地表形态;有些内力作用进行的很慢,不易被人察觉,如地壳运动(喜马拉雅山脉的行成),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使地表形态发生显著变化。
二、板块运动(一)六块两边界(1)六大板块的名称、位置(2)两种边界:板块挤压碰撞处的消亡边界,板块张裂处的生长边界(3)世界两大地震带:(边界处易地震)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二)四山四海一岛弧(常考边界处地貌案例)四山交界板块边界类型喜马拉雅山南美安第斯山北美落基山欧洲阿尔卑斯山东非大裂谷四海变化趋势 &交界板块边界类型(三)高山高原山海沟;陆生谷,海生岭-------板块运动对地貌的影响注意:海沟是陆陆挤压碰撞而成的消亡边界;海岭是大洋张裂形成的生长边界。
在海底,离海沟越近岩石越老(形成年代早),离海岭越近岩石越新。
(四)板块构造与宏观地形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1、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为六大板块。
2、板块处于相对的运动状态。
3、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宏观地形:见上表。
太平洋大西洋地中海红海东亚岛弧新西兰南北岛冰岛板块移动边界类型对地貌影响举例挤压碰撞陆陆相碰消亡边界形成高大山脉、高原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青藏高原陆海相碰消亡边界陆地板块交界处形成海岸山脉,陆上形成岛弧,海洋板块形成深海沟南美安第斯山脉、亚洲东部的岛弧彼此分离生长边界形成裂谷和海岭东非大裂谷、大西洋和红海【提升试题】下图为全球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
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甲、乙两地分别位于A.太平洋板块、非洲板块B.南极洲板块、印度洋板块C.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D.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2.新西兰地震频发的主要原因是A.地处南极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B.新西兰南北二岛的地壳厚度较薄C.地处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D.地处太平洋海岭的延伸线上智利多地震,其北部沿海是平直陡峭的崖岸,南部沿海是峡湾型海岸,多半岛和岛屿。
初中地理《板块的运动》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概念。
使学生掌握板块的运动方式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球板块运动示意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利用模拟实验,使学生直观地理解板块的运动。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板块构造学说介绍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地球表层分为几大板块。
讲解板块构造学说的重要性和在地理研究中的应用。
2.2 板块的运动方式讲解板块的两种运动方式:张裂运动和挤压运动。
通过示意图和实例,使学生理解板块运动方式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以地球仪为教具,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表面的板块分布。
提问:“你们能发现地球板块之间的运动规律吗?”引发学生思考。
3.2 讲解新课讲解板块构造学说,介绍板块的概念及板块运动的类型。
通过地球板块运动示意图,使学生了解板块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3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板块运动在实际地理现象中的具体表现。
邀请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4 知识巩固设计填空题和选择题,检验学生对板块构造学说和板块运动方式的理解。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问答观察学生在课堂提问中的回答情况,评价学生对板块构造学说和板块运动方式的掌握程度。
4.2 知识巩固练习分析学生填空题和选择题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吸收情况。
4.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板块运动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绘制板块运动示意图,加深对板块运动方式的理解。
5.2 课后探究引导学生关注板块运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地震、火山等现象。
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地质特点,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板块运动》教案第一篇:《板块运动》教案板块构造知识点:1、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2、各大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3、各大板块内部比较稳定,交界地带比较活跃导入:同学们,先前咱们一起学习了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同学们是否会有疑问,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呢?科学家们为这个问题开展了许多研究。
其中最著名的一个研究结论是,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并提出了板块运动理论。
这节课,咱们就一起来学习板块运动理论。
【板书】板块运动请同学们看图,地球表层并不是一个整体,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
全球大致分为六个板块,分别为: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共六大板块。
【板书】全球大致分为六大板块诶,这跟咱们之前学的大洋大洲的名字有一些相似。
那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回答几个问题。
1、这六大板块哪个板块基本上是海洋?太平洋板块2、澳大利亚位于哪个版块?印度洋板块3、结合地形图,说一说亚州南部的阿拉伯半岛和印度半岛属于哪个板块?印度洋板块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经过以上学习,这六大板块中并不存在大洋洲板块,位于亚洲南部的阿拉伯半岛和印度半岛不属于亚欧板块,而是属于印度洋板块,这个细节同学们需要注意一下。
【板书】各大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实际上,板块是在不停地运动之中。
大家观察板块运动的方向有什么特点?提示:它们的运动方向主要有两组,它们有的做的是相对的挤压运动,有的做的是相背的张裂运动,这就是板块运动的两种基本运动方式,挤压运动和扩张运动。
什么是挤压运动呢?就好比,两个板块关系非常好,两个就越挤越紧。
两板块张裂分离叫生长边界什么是扩张运动呢?就好比,两个板块关系相当冷淡,谁也不理谁,分得越来越开。
两板块相撞挤压叫消亡边界;这两种运动对地表形态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这就是咱们本节课的重点。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PPT展示的两张图,上面是全球主要地震带和山系图,下图是全球板块图,大家有什么发现?地震和山系主要分布在两个板块之间挤压的生长边界上挤压形成山脉,岛弧,海沟,举例:喜马拉雅山(海洋生物化石)张裂形成裂谷和海洋,举例: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板书】板块内部比较稳定,交界地带比较活跃结尾:板块的这种挤压和扩张运动塑造了地表千变万化的形态,我们将这种称之为沧海桑田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极为缓慢的,要经过亿万年的时间。
七上地理讲义第二章海陆变迁一、考情解析第二章第四节在期中考试中占比10-12%左右,一般8-10分题,必有一道综合读图题。
二、考点回顾1.魏格纳大陆漂移假说2.六大板块几乎全是海洋的板块3.两大火山地震带三、重难点解析1.海陆变迁例1(2016.市北)图为不同时期的大陆分布示意图,下列叙述能为其提供证据的是()①南极大陆有丰富的煤炭资源②荷兰国土的20%是人工填海造出来的③南美洲大陆凸出的部分与非洲大陆凹进的部分几乎是吻合的④大陆的形状大多是三角形的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例2.(2016.市南)下图中,符合当今海陆分布格局的是()2.板块分布和运动例1.(2016.李沧)关于图中板块的叙述错误的是A.①是欧亚板块B.②是非洲板块C.③几乎全部位于印度洋D.④是南极洲板块下列地区地壳相对较为稳定的是:A.甲B.乙C.丙D.丁日本多火山地是的原因是:A.位于欧亚板块、美洲板块交界处B.位于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交界处C.位于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块交界处D.位于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交界处例2.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六大板块中,几乎全部是海洋的是板块。
(2)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多。
(3)世界上最长的山脉是板块和板块相撞挤压形成的。
(4)板块是不断运动着的,根据测量,亚洲和非洲之间的红海在不断(扩张、缩小)请用板块运动理论解释原因。
(5)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是亚洲的,请尝试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该山脉的形成:由于板块与板块之间的碰撞挤压而成。
(6)依据板块构造理论,世界上火山地震活动最剧烈的两大地带是火山地震带和火山地震带。
(7)根据图中板块运动的方向推测,太平洋的面积将(缩小,扩大)(8)发生地震时怎样迅速合理应对,关系着每个人的生命安全。
有下面三种场景A.在6楼的家中;B在教室上课;C.在室外活动。
请同学们任选一个场景,简要说说在突发地震时,你该如何去做。
例3.(2016.育才)读六大板块示意图(部分),完成下列要求。
初中地理《板块的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概念,理解板块的运动方式。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板块构造学说基本概念2. 板块的运动方式3. 板块运动与地理现象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概念,板块的运动方式。
2. 教学难点:板块运动与地理现象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板块构造学说和板块运动的相关知识。
2. 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板块运动的过程和地理现象,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地理现象,如地震、火山、山脉等,引发学生对板块运动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概念,讲解板块的运动方式。
3. 案例分析:分析板块运动与地理现象的关系,如板块交界处的地震、火山活动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实例,讨论板块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4. 知识测试:通过课堂测试或课后测验,评估学生对板块构造学说和板块运动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制作包含图片、动画和视频的课件,直观展示板块运动的过程。
2. 地图:提供世界板块构造图、地震和火山分布图等,帮助学生理解板块运动的空间分布。
3. 案例资料:收集相关的地震、火山和山脉等地理现象的资料,用于分析板块运动与地理现象的关系。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考察地震遗址、火山地貌等,增强学生对板块运动的直观感受。
第1课时板块的运动
【教学目标】
1.通过大陆漂移—板块学说的发展过程,接受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培养。
2.了解板块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3.分析课文的示意图,培养读图能力和想像能力,推理能力。
学习方法:
1.联系自己对板块构造学说的了解进行自主学习;
2.老实巴交用六大板块示意图分析本节谭的重点知识—板块学说的基本观点;
3.观察各类景观图和示意图,运用板块学说分析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教学设计:
【预习与交流】
1.请你列举板块学说的主要观点。
2.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地垸比较活跃。
你知道板块边界的两种主要类型吗?
【教师精导】
导学点1:你知道火山、地震分布的特点吗?
导学点2: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引起的。
导学点3: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吉合课本图2.19“六大板块与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图”,控讨板块边界的两种类型及其作用结果有什么不同?
导学点4:试用板块运协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
知识提升:
1.澳大利亚大陆位于()
A.太平洋板块
B.印度洋板块
C.亚欧板块
D.南极洲板块
2.现代测量表明,目前地中海的面积在不断缩小,其自然原因是()
A.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发生碰撞、挤亚
B.地中海及周围地区近年蒸发更加旺盛,海水明显减少
C.南欧临海国家大量围海造陆
D.地中海的地壳在不断下沉
教学反思:
用心爱心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