蝮蛇和蝰蛇
- 格式:doc
- 大小:411.50 KB
- 文档页数:12
蝮蛇的功能主治是什么病简介蝮蛇(学名:Agkistrodon)是蝰蛇(Viperidae)科下的一个属,包含了一些蛇类物种,如中华蝮蛇、五步蝮蛇等。
蝮蛇被认为是一种有毒的蛇,并且它们的毒液在医学上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本文将介绍蝮蛇的功能主治,即蝮蛇毒液在医学上的应用。
蝮蛇毒液的成分蝮蛇的毒液是其功能主治的关键所在。
蝮蛇毒液中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包括蛋白酶、磷酸酯酶、胆碱酯酶、肽类神经毒素等。
这些成分在进一步处理后,可以用于各种医学应用。
蝮蛇毒液的主要功能蝮蛇毒液是一种有力的药物,被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
以下是蝮蛇毒液的主要功能主治。
1.止痛作用:蝮蛇毒液中含有生物活性成分,能够刺激神经系统,减轻疼痛感。
2.抗凝血功能:蝮蛇毒液中的蛋白酶和磷酸酯酶能够抑制凝血过程,用于防治各种凝血疾病。
3.抗肿瘤作用:蝮蛇毒液中的肽类神经毒素具有抗肿瘤活性,可以用于治疗某些类型的癌症。
4.抗炎作用:蝮蛇毒液中的成分具有镇痛和抗炎效果,可用于治疗关节炎、风湿性疾病等炎症性疾病。
5.抗菌作用:蝮蛇毒液中的成分对多种细菌有抑制和杀灭作用,可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
蝮蛇毒液的医学应用蝮蛇毒液的功能主治使得它在医学领域有各种应用。
1.药物研究:蝮蛇毒液中的成分被广泛应用于药物研究,用于研发新药物以治疗各种疾病。
2.药物制剂:蝮蛇毒液中的成分可以通过化学改造和纯化,制备成注射液、喷雾剂等多种药物制剂。
3.临床治疗:蝮蛇毒液通过临床治疗,可用于治疗风湿性疾病、肿瘤等疾病。
4.蝮蛇毒液的提取和利用:蝮蛇毒液的提取和利用是一个专业领域,需要通过合适的技术和设备进行。
注意事项在使用蝮蛇毒液进行医学应用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专业操作:对于蝮蛇毒液的提取和使用,需要专业的操作技能和设备,以避免意外发生。
•临床监控:在进行蝮蛇毒液的治疗时,需要进行仔细的临床监控,确保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合理使用:蝮蛇毒液虽然具有多种功能,但仍然需要在合理的范围内使用,并遵医嘱使用。
世界上什么蛇最毒的蛇是自然界中最毒的动物之一,毒性强、危害性大。
常见的毒蛇种类有,蝰蛇、银环蛇、眼镜王蛇、蟒蛇等十几种。
世界上有很多蛇类,这些蛇最毒的都是眼镜蛇、银环蛇和蝰蛇。
眼镜蛇(学名: Nippon rhog)是眼镜蛇科中的一种毒性很强的蛇。
是一种凶猛的捕蛇动物。
被称为“世界上最毒的动物”有五种:蝮蛇、银环蛇、蝰蛇和蝮蛇。
眼镜蛇和蝮蛇体型差不多大,而且也是很凶猛的蛇,因此在人们遇到它们的时候都会躲着不敢靠近。
但是一旦发现了就会发出很强的攻击性的声音来吓到人甚至是攻击人。
在发现自己被蛇咬伤之后不要惊慌要尽快去医院救治!因为没有及时到医院进行治疗就很容易引起死亡的!那么这种蛇怎么样呢?下面就来介绍一下世界上最毒的蛇有哪些呢?--黄凤蛇又名黄尾梢蝮蛇。
世界上有很多的蛇是毒蛇却不是真正有毒而可以食用的毒蛇了一、蝮蛇蝮蛇,蛇类中最毒的蛇类之一。
属名:蝮蛇,俗称黑背蝮蛇,别名:灰蝮蛇,中国境内最长毒性最强的蛇类之一。
又称五步蛇。
蝮蛇分布于我国南方、台湾地区南部、广东中部和南部。
在我国华北、华东、华中及华南沿海地区也有分布。
属名:蛇头人身形长近一米、体长一般在15-20厘米、体重3-5公斤为佳。
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华南及西南各省(区)丘陵地带、平原、城市郊区,海拔在400-700米之间的山区也能见到它的身影,喜欢夜间活动。
多栖息于林下、灌丛、草地或草丛中以及林间潮湿处之阴凉处。
一般栖息于山地地带以及丘陵地带的低山或丘陵地带的林间草丛或灌木丛中或溪流旁。
一般以小蝌蚪或水坑为繁殖场所。
卵生或有少量幼虫生长在草丛中或在石块下休息或隐藏在石块下等处越冬。
喜群居。
白天在浅水中活动、捕食各种水生昆虫、甲壳类、昆虫、蛙等动物。
#蛇#分类学知识#蝮蛇:又名黑头蛇、白蝮蛇、青塘蟒、白腹蛇、石斑子等或俗名:土母蝮蛇、五步蛇、草爬子或五步蛇、大眼镜蛇、竹叶青、无毒蛇、石爬子蛇、眼镜蛇等(在非我国境内)、蝮雕、银环蛇、青蛇王、白蟒蛇、石花蛇、白尾巴蛇等。
蝮蛇的生理功能主治是哪些简介蝮蛇(学名:Agkistrodon)是一种毒蛇,属于蝰蛇科。
它们主要分布在亚洲地区,一些物种也可以在北美洲和南美洲找到。
蝮蛇以其独特的外观和强烈的毒性而闻名。
除了在生态系统中起到重要作用之外,它们的毒液还具有一系列的生理功能主治。
毒液功能主治蝮蛇的毒液是其最重要的生理功能之一,其通过通过咬伤猎物或防御者而释放。
蝮蛇的毒液含有多种蛋白质和酶,其作用于受害者的神经、心血管和消化系统等。
以下是蝮蛇毒液的主要功能主治:•神经作用:蝮蛇毒液中的神经毒素可以影响受害者的神经系统,导致疼痛、麻木和瘫痪等症状。
•凝血作用:蝮蛇毒液中的凝血酶能够抑制受害者的凝血系统,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和出血。
•消化作用:蝮蛇毒液中的蛋白酶可以分解受害者的组织,帮助蝮蛇消化猎物。
•毒性作用:蝮蛇毒液中的毒素可以破坏受害者的细胞和组织,导致组织坏死和器官功能障碍等严重后果。
医学应用尽管蝮蛇的毒液具有强烈的毒性,但它们的毒液也在医学领域中得到了应用。
蝮蛇的毒液经过提纯和改良后可以用于以下医学治疗:•制药和研究:蝮蛇的毒液中的毒素能够用于制备药物,用于治疗疾病或进行科学研究。
•抗血栓治疗:蝮蛇毒液中的凝血酶可以用于抗血栓治疗,帮助患者预防血栓形成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免疫治疗:蝮蛇的毒液中的毒素可以用于免疫治疗,用于治疗某些癌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疼痛管理:蝮蛇毒液中的神经毒素可以用于疼痛管理,帮助减轻慢性疼痛的症状。
生态作用蝮蛇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主要以小型哺乳动物、鸟类、两栖动物等作为食物,帮助控制其数量。
同时,蝮蛇也是其他动物的天敌,对于生态平衡起着关键作用。
以下是蝮蛇在生态系统中的主要生态功能:•食物链调节:蝮蛇通过捕食小型动物调节食物链,控制其数量。
•繁殖控制:蝮蛇的繁殖是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的,可以帮助维持种群数量的稳定。
•天敌控制:蝮蛇作为其他动物的天敌,可以控制它们的数量,维持生态平衡。
世界上七大毒蛇排行榜世界上有许多不同类型的毒蛇,但只有七种是最具毒性的。
这些毒蛇被称为世界上最毒的七大毒蛇。
它们分别是响尾蛇、环尾蝰蛇、蝮蛇、眼镜蛇、环鳞蛇、水蛇和黄腹尖尾蛇。
响尾蛇是世界上最毒的毒蛇之一,它们体型较小,但毒性非常强烈。
它们的毒液可以导致中毒者的血压骤降,从而导致休克、心肌损伤和死亡。
响尾蛇住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在澳大利亚,拉丁美洲和非洲都有发现。
环尾蝰蛇是另一种非常毒性的毒蛇,它们体型中等,有黑色和褐色的斑点模式。
它们的毒液能够导致中毒者出现呼吸困难、心肌损伤和死亡。
环尾蝰蛇住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如拉丁美洲、非洲和东南亚。
蝮蛇也是世界上最毒的毒蛇之一,它们的体型较大,有灰色和棕色的斑点模式。
蝮蛇的毒液可以导致中毒者出现深度昏迷、休克、心肌损伤和死亡。
蝮蛇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如非洲、拉丁美洲和印度次大陆。
眼镜蛇是另一种非常毒性的毒蛇,它们体型中等,有灰色和棕色的斑点模式。
它们的毒液能够导致中毒者出现休克、血压骤降和死亡。
眼镜蛇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如拉丁美洲、非洲和东南亚。
环鳞蛇是世界上最毒的毒蛇之一,它们体型较大,有灰色和棕色的斑点模式。
它们的毒液可以导致中毒者出现疼痛、休克和死亡。
环鳞蛇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如拉丁美洲、非洲和东南亚。
水蛇也是世界上最毒的毒蛇之一,它们体型较大,有棕色、灰色和绿色的斑点模式。
它们的毒液可以导致中毒者出现休克和死亡。
水蛇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如拉丁美洲、非洲和东南亚。
黄腹尖尾蛇是最后一种非常毒性的毒蛇,它们体型中等,有灰色和棕色的斑点模式。
它们的毒液可以导致中毒者出现休克和死亡。
黄腹尖尾蛇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如拉丁美洲、非洲和东南亚。
以上就是世界上最毒的七大毒蛇排行榜。
虽然它们都毒性很强,但它们也是自然界中很重要的生物,可以维持生态平衡。
因此,在进行人为活动时,应该注意保护它们。
蝮蛇的功能主治是哪些简介蝮蛇是一种属于蝰蛇科的毒蛇,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等地区。
蝮蛇具有较强的毒性,其毒液主要由神经毒素和血液毒素组成,能够对人类和其他动物造成严重的伤害。
然而,蝮蛇的毒液也具有一些药用价值,被用于疾病的治疗和科学研究。
主要功能1. 抗血栓蝮蛇的毒液中含有一种称为“蝮香素”的物质,具有抗血栓的作用。
血栓是一种在血管内形成的血块,会阻塞血液流动,导致心脑血管疾病。
蝮香素能够抑制血小板的凝聚和血液凝固过程,减少血栓的形成,起到预防和治疗血管疾病的作用。
2. 消炎止痛蝮蛇的毒液中含有多种活性物质,包括多肽、酶和脂肪酸等,具有一定的消炎止痛作用。
这些活性物质能够抑制炎症反应,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从而减轻炎症引起的疼痛和不适。
3. 治疗风湿病蝮蛇的毒液中含有一种称为“蝮蛇抗炎多肽”的物质,具有抗风湿的作用。
风湿病是一种慢性的炎症性关节病,常伴随关节肿胀、疼痛和功能障碍。
蝮蛇抗炎多肽能够减轻关节炎症和炎症相关疼痛,改善关节功能,对风湿病的治疗具有一定的效果。
4. 抗肿瘤蝮蛇的毒液中含有一些具有抑制肿瘤生长的物质。
研究发现,蝮蛇毒液中的某些蛋白质能够干扰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过程,抑制肿瘤的发展。
这些物质常被用于制备抗肿瘤药物,对某些肿瘤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5. 抗衰老蝮蛇的毒液中含有一种称为“蝮蛇生长因子”的物质,具有明显的抗衰老作用。
蝮蛇生长因子能够促进细胞的生长和修复,减少衰老细胞的数量,延缓细胞的衰老速度,保持年轻和健康的状态。
使用注意事项•蝮蛇的毒液具有很强的毒性,请勿私自接触或使用蝮蛇的毒液。
•如果需要使用蝮蛇的毒液进行药物研发或治疗,应该由专业的科研机构或医疗机构进行,严格遵循相关的操作规程。
•使用蝮蛇的毒液进行治疗时,应该根据医生的指导进行,不可自行决定剂量和方法。
•在使用蝮蛇毒液进行治疗时,需要注意对过敏体质的患者进行特别审慎,并避免使用过期的毒液或不合规格的产品。
结论蝮蛇的毒液具有多种功能主治,包括抗血栓、消炎止痛、治疗风湿病、抗肿瘤和抗衰老等。
毒蛇养殖技术蛇类属爬行纲,有磷目,蛇亚目,我国有185种,其中毒蛇51种,分布较广、数量较多且具剧毒的毒蛇有10 种:即蝮蛇、五步蛇、蝰蛇、眼镜蛇、眼镜王蛇、金环蛇、银环蛇、竹叶青、白唇竹叶青和烙铁头。
蛇类属爬行纲,有磷目,蛇亚目,我国有185种,其中毒蛇51种,分布较广、数量较多且具剧毒的毒蛇有10 种:即蝮蛇、五步蛇、蝰蛇、眼镜蛇、眼镜王蛇、金环蛇、银环蛇、竹叶青、白唇竹叶青和烙铁头。
毒蛇浑身是宝,经济价值很高,毒蛇的皮、胆、血、肉、蛇毒、蛇粪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如五步蛇的肉或银环蛇幼蛇能够治疗风湿,半身不遂,小儿惊风抽搐、疥癣、疮毒、麻风等疾病。
特别是蛇毒,是许多疾病的特效药物,在国际市场上被誉为“液体黄金”,其价值比黄金贵十几倍,是供不应求的短缺产品。
对毒蛇进行人工饲养和繁殖,是开发利用蛇类资源快速致富的重要途径,同时既能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又可保护蛇类资源,防止对蛇类枯采滥捕,因此,应大力提倡推广毒蛇的养殖。
一、毒蛇的习性有无毒腺和毒牙,是区别有毒蛇和无毒蛇最正确可靠的方法。
毒蛇喜欢栖息在温度适宜、离水不远、捕食方便和隐蔽良好的环境中,多以洞穴为安身之地,对周围温度反应敏感,20℃-30℃活动极为频繁,13℃以下寻找温暖处所冬眠,30℃以上常到阴凉处乘凉或到水中洗澡。
毒蛇的活动有昼夜差异和季节的差异。
如眼镜王蛇、眼镜蛇为昼行性蛇,喜欢白天活动;金环蛇、银环蛇怕强光,喜欢夜间活动,蝮蛇、五步蛇喜欢在弱光下活动。
毒蛇以活的小动物为食,死的腐败动物一般不吃,毒蛇能吞下比自己头部大六七倍的动物,蛇类的食性广泛,其食类有黄鳝、泥鳅、青蛙、蟾蜍、杂蛇、鸟类、鼠类、昆虫、蚯蚓、蜈蚣等。
毒蛇食量甚大,一次可吞下自己体重两倍的食物,一次饱餐后可以十天半月不吃东西,毒蛇的食欲与气温关系极大,7-9月为捕食频繁期,5月和10月是旺食期,这与怀卵、越冬有关。
蛇类耐饥力很强,只需供给饮水,可以几个月甚至半年不进食也不至饿死。
世界上最毒的十大毒蛇排名,毒性排第一的是什么蛇世界上最毒的十大毒蛇:蓝金环蛇、内陆太攀蛇、响尾蛇、蝰蛇、东部棕蛇、黑曼巴蛇、虎蛇、菲律宾眼镜蛇、南棘蛇、贝尔彻海蛇。
排名第一的是内陆太攀蛇。
1、内陆太攀蛇成体平均亦可长达1.5至2.0米(4.9至6.6英尺),体重在3千克(6.6英磅)左右。
而有记录最大的个体长3.3米(11英尺),重6.5千克(14英磅)。
内陆太攀蛇个头很大,身体强壮,并能分泌致命毒液,每咬一口释出的毒液足以够杀死100个成年人、50万只老鼠,其毒性是眼镜王蛇的20倍。
2、响尾蛇响尾蛇极易通过它尾巴末端的响环来识别,响尾蛇是蝮蛇家族的一份子,它们的攻击距离可以达到身体长度的三分之二,令人吃惊的是,幼蛇被认为比成年蛇更危险,因为它们拥有控制毒液注入量的能力,大多数种类的响尾蛇分泌的毒液含有溶血毒素,会破坏血液组织功能,减弱器官功能,导致血凝。
3、蝰蛇蝰蛇遍布世界大部分地区,最毒的是锯装鳞片蝰蛇和链蝰蛇,主要分布在中东和中亚地区,尤其是印度、中国和东南亚,蝰蛇脾气急躁且一般在夜间行动,降雨后十分活跃,行动非常迅速,它们的毒液注入后会有以下症状,开始时被咬处出现疼痛,紧随其后的是患肢肿痛,出血尤其是牙龈,血压下降,心率下降,被咬伤处产生气泡。
4、东部棕蛇它的毒液每1/14000盎司可以让一个成年人致死,东部棕蛇的毒液是蛇中最毒的,它的首选栖息地是澳大利亚的主要人口中心,毒液中含有神经毒素和血凝结剂,如有可能,它们并不愿伤人,遇到人时,它的第一反应是逃走,所以野外遇到它时,最好是站着不动。
5、蓝金环蛇金环蛇是环蛇属中最致命的种类,蓝金环蛇分布在整个东南亚和印尼,被它咬伤,即使注射了抗蛇毒血清,仍有50%的人可能会死亡,蓝金环蛇会猎杀其他蛇类,甚至吃掉其他种类的金环蛇,它们是夜行性动物,然而他们很胆小,经常试图躲藏,而非战斗,它的毒液是眼睛蛇的16倍。
几种无毒蛇常被误认为毒蛇有些无毒蛇因肤色及斑纹比较艳丽,外貌上与某些常见的毒蛇有相似之处(对蛇陌生者),常常被人们误以为是毒蛇。
现一一列出,供读者仔细鉴别。
几种外形或色斑相近似的蛇与无毒蛇鉴别表:1、黄链蛇背面具有很黄相间的横纹,黑色横纹极细,数目多,体形细长,背脊不隆起,脊鳞不扩大,尾细长。
金环蛇周身黑黄相间,环纹宽大体形粗大,背脊隆起明显,背鳞扩大,为短而钝。
2、黑背白环蛇:背鳞超过15行,背鳞不扩大,成六角形,有颊鳞背面的白横纹在体侧分叉。
银环蛇:背鳞15行,背鳞扩大,体背黑色,具有白色横纹。
3、颈棱蛇:背面棕褐色,有两行粗大的深棕色斑块,左右交错,有的地方彼此连接;头背部具粗糙的大鳞片,无颊窝。
蝰蛇:背面市行醒目的镶黄边的紫棕色大圆斑,头部具起小鳞片,并有三块圆斑。
蝰蛇体背棕褐色或灰褐色,有两行深色圆斑,左右交错,纵贯全身,咽喉有两块黑斑,黑斑的上方有细白眉,有颊窝。
4、翠竹蛇:通身绿色,体侧无白色或红白各半的纵线,尾背及尾端无焦黄色;头呈椭圆形,替维修长适度,眼黑色,瞳孔圆形。
竹叶青:体绿色,体侧有白或红白纵线,尾焦黄色;头呈三角形,颈细,头背部游细鳞片,眼红色,瞳孔垂直。
5、乌梢蛇:因其体背颜色、驱干背脊处有黑斑纹,加之此蛇活泼好动,能将颈部抬得很高,常被误认为是眼镜蛇。
其实乌梢蛇与眼镜蛇相差甚大,除了色斑变异大、体背不是黑色横纹外,其颈部也不是膨扁、尾部细长、口中无“呼呼”声发出等,均是鉴别真伪的主要特征。
6、颈棱蛇:常被误认为蝮蛇或蝰蛇,其原因是体形色斑与上述两蛇很相似,且头呈三角形。
实际上此蛇与蝰蛇的区别是:前者头部鳞大且粗糙,体背面是两行大斑块,后者是头部为起棱的小鳞片体背有3行黄边的大圆斑。
与蝮蛇相比,颈棱蛇虽有“伪蝮蛇”的别称,但它与之最大的区别便是没有毒牙和颊窝。
7、黑背白环蛇:因其背面有黑白相间的横纹,亦被误认为是银环蛇。
事实上该蛇与银环蛇相比,其脊鳞不扩大成六角形,有颊鳞,并且体背白色横纹在体侧有分叉。
蝰科--蝮亚科 Viperidae--Crotalinae 亚洲蝮属:Gloydius本属共10种,全部分布在亚洲,中国分布有6种10:中文学名:短尾蝮拉丁文学名:Gloydius brevicaudus中文俗名:七寸子(长江以北)土蝮蛇(陕西洋县)土夫蛇(四川东北)土公蛇(皖北)土巴蛇(皖南)麻七寸烂肚蛇土地跑(江西)反鼻蛇地扁蛇虺蛇白花七步倒(江苏)狗屎塔狗屎蝮草上飞土公蛇烂塔蛇灰链鞭得地灰扑(浙江)土虺蛇(上海)[识别特征] 全长雄性414+64 mm,雌性344+48 mm,背面浅褐色到红褐色,有两行深棕色圆斑,左右交错或并列,圆斑中央色浅,外侧常开放呈马啼形,有的标本还有一条红棕色脊线;眼后有一呈色眉纹,其上缘镶以黄白色边;尾后段黄白色,但尾尖常为黑色。
吻棱明显;鼻间鳞外侧尖细笛向后弯;背鳞中段21行;腹鳞+尾下鳞167-196,平均180。
有颊窝,有管牙。
[分布] 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陕西、甘肃。
国外分布于朝鲜半岛。
[生物学] 在长江中下游平原丘陵地区,春秋两季多集中在坟堆草丛冬眠场所附近活动;夏季秋初多分散活动于稻田、耕地、沟渠、路边、村舍、园林捕吃鼠类、蜥蜴、蛙、鱼、蛇等,白天晚上都见外出活动。
在浙江每年11月到翌年3月初为冬眠期,在活动期的5及6月和10月分布有两次活动高峰。
卵胎生,5月及9月曾见交配,8月到9月产仔2~20条,初生仔蛇全长140~170 mm。
垂直分布从沿海低地到秦巴山区海拔1 100 m。
11:中文学名:中介蝮拉丁文学名:Gloydius intermedius 中文俗名:扎嘎勒卖图.毛盖(蒙古语)麻七寸七寸蛇(青海)七寸子(甘肃)草上飞土公蛇烂肚蝮土球子地扁蛇[识别特征] 全长雄性500+90 mm,雌性530+70 mm。
背面砂黄色,具两行深褐色圆斑,左右圆斑往往并合,其间的砂黄色在背面形成一列窄横纹;眼后黑眉较宽,其上缘镶黄白色边。
上唇浅褐色主要占上唇鳞。
鼻间鳞两外侧尖细而微弯向后;中段背鳞23-25行;腹鳞+尾下鳞187-229,平均207。
有颊窝,有管牙。
[分布] 山西、内蒙古、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国外分布于俄罗斯西伯利亚南部,蒙古。
[生物学] 在新疆栖居于海拔900~1 650 m低山多石缝和灌丛地方,夏秋季早上及午后在草场活动捕食,中午炎热则隐蔽于石山洞穴或灌木丛下鼠洞中,阴凉天气整天在外活动。
9月中逐渐往背风向阳地方转移,10月底或11月初进入冬眠。
以蜥蜴或鼠为食物。
卵胎生,8月产仔2~5条,初生仔蛇全长200 mm左右。
在甘肃栖居于620~2 400 m平原、丘陵、高山的麦田、路旁、石堆、坟地及村舍附近,除蜥蜴外,也见吃鱼、蛙、鸟及其他蛇类。
在青海,主要栖居于林缘灌丛、草地或乱石堆,主吃鼠类,也吃蜥蜴及鸟,垂直分布可达4 000 m。
12:中文学名:岩栖蝮拉丁文学名:Gloydius saxatilis中文俗名:土球子狗屎堆大花蛇(辽宁)[识别特征] 全长雄性518~748 mm,雌性528~635 mm。
背面黄褐色或砂黄色,有29~44个各占4~5枚鳞的暗褐或黑褐色宽横纹,有些地方可看出它们是由左右两圆斑并合形成;眼后黑褐色眉纹宽,上下缘都不镶白边。
鼻间鳞两外侧尖细;中段背鳞23行;腹鳞+尾下鳞192~212,平均198。
有颊窝,有管牙。
[分布] 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山东。
国外分布于俄罗斯远东滨海地区,朝鲜半岛。
[生物学] 栖息于石山阳坡,亦见于林地边缘,溪流沿岸,常见于石缝中。
主要以鼠类为食物。
4~5月及9~10月为活动高峰期,9月下旬入蛰冬眠,次年5月上旬出蛰。
9月产3~8条仔蛇,初生仔蛇全长198~238 mm13:中文学名:高原蝮拉丁文学名:Gloydius strauchi中文俗名:麻蛇(青海)[识别特征] 全长雄性413+61 mm,雌性459+60 mm。
背面灰褐色,具红褐色或、铜色斑纹,系由两种颜色的鳞片组合形成,深色斑既不呈明显的两行圆斑,也不呈明显的横斑;眼后有深棕色纵纹,上下缘不镶浅色边。
吻棱不显;鼻间鳞略呈梯形,两外侧不尖细;背鳞中段21行为多,部分为19行,极个别可达23行;腹鳞+尾下鳞183~222,平均195。
有颊窝,有管牙。
[分布] 四川、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
国外无报道。
[生物学] 生活于高山高原地区,多出没于乱石堆处或灌丛杂草中。
以鼠类、蜥蜴及蛙类为食物。
9~10月产仔蛇6~7条,初生仔蛇全长110~120 mm,可能隔年繁殖一次。
垂直分布范围自1500 m 高达4320 m。
种下有2个亚种,中国均有分布:指名亚种Gloydius.s.strauchi雪山亚种Gloydius.s.monticola[img]1[/img]14:中文学名:乌苏里蝮拉丁文学名:Gloydius ussuriensis中文俗名:七寸子土公蛇狗屎堆土球子(辽宁)烟袋油子[识别特征] 全长雄性494~664 mm,雌性510~630 mm。
背面暗褐、棕褐或红褐色,有两行边缘黑色、中心色浅、向体侧开放的大圆斑纵贯全身,左右圆斑对称排列或略有交错,在背中线彼此相接或几乎相接;眼后黑色眉纹较宽,上缘平直镶白边,下缘略呈波纹不镶白边;尾尖色不浅淡,舌粉红色。
鼻间鳞外侧尖细微向后弯。
背鳞中段21行;腹鳞+尾下鳞188~213,平均200。
有颊窝,有管牙。
[分布] 辽宁、吉林、黑龙江。
国外分布于俄罗斯远东地区,朝鲜。
[生物学] 多见于平原、浅丘或低山的杂草、灌丛、林缘、田野或石堆中。
每年10月入蛰冬眠,次年5月出蛰。
吃鼠、蛙及鱼,偶亦吃蜥蜴及其他蛇类。
9月间产2~10仔,初生仔蛇全长172~216 mm。
[估计数量] 较多,无确切统计。
[致危因素及现状] 短尾蝮与蛇岛蝮长期以来被认为具有某些治疗作用而入药,用以生产蛇酒、蛇干、蛇粉等,且被日本国药酒厂大量收购;近年来,我国也采用蝮蛇做原料生产药物,蝮蛇数量逐年降低。
自1980年将蛇岛划为自然保护区后,蛇岛蝮的数量得以维持稳定,但短尾蝮的数量急剧降低。
人们开始寻求其他蝮蛇代替,其中就有岩栖蝮。
15:中文学名:蛇岛蝮拉丁文学名:Gloydius shedaoensis中文俗名:蝮蛇贴树皮黑眉蝮[识别特征] 对应于前半段腹鳞的背鳞25~23行,各鳞均具棱,但最下一行仅有部分鳞片微棱;黑色颞纹较窄,仅占大型颞鳞的上半部分,其上缘无白线镶边而下缘具明显的3段稍弯曲白边;两侧上唇鳞均8枚,有时有一侧为7或9枚;体背中段具X形深色斑纹;生活时舌呈黑色。
[分布] 我国的特有种,主要分布于辽宁省的蛇岛,大连市北面的瓦房店和沈阳市附近的千山有小量分布。
[生物学] 蛇岛又名小龙山,以盛产蝮蛇而得名,在辽东半岛南端的渤海中,大连市旅顺港西北约25海里,方位是东经120°59′,北纬38°57′。
该岛离大陆最近距离7海里,面积0.73平方公里,最高峰海拔215 m。
年平均气温10℃,无霜期190天左右,年降水量约600 mm。
除蛇岛蝮蛇外无其它爬行类。
一些小型鸟类是蛇的主要食物。
每逢5月和9月前后,有大量迁徒鸟类来到时,蛇大肆活动。
从11月中旬至翌年的4月中旬,蛇进入天然岩洞中冬眠。
在岛上无天敌尖吻蝮属:Deinagkistrodon本属独种16:中文学名:尖吻蝮拉丁文学名:Deinagkistrodon acutus中文俗名:白花蛇祁蛇五步蛇百步蛇五棒蛇翻身蛇棋盘蛇盘蛇翘鼻蛇犁头蛇犁头匠放丝蛇寨鼻蛇瞎子蛇聋婆蛇吊灯扑蕲蛇(江西、安徽、浙江、湖褰鼻蛇《本草纲目》懒蛇(江西)岩蛟(重庆酉阳)岩头斑(重庆彭水)五步龙(安徽)翻身花(湖南)袈裟蛇(闽北)三天两天病(江西、湖南)[识别特征] 头大,呈三角形,吻端有由吻鳞与鼻鳞形成的一短而上翘的突起。
头背黑褐色,有对称大鳞片,具颊窝。
体背深棕色及棕褐色,背面正中有一行15-21+2-6个方形大斑块。
腹面白色,有交错排列的黑褐色斑块。
体形粗短,最长的雄性1335+206 mm,雌性1238+165 mm。
背鳞21(23)-21(23)-17(19)行,最外1~3行仅有极细的弱棱,其余均具有结节的强棱,体表粗糙;腹鳞雄性152~169,雌性162~171。
肛鳞完整。
尾下鳞雄性51~61,雌性48~63,大多为双行。
尾尖一枚鳞片侧扁而尖长,俗称\"佛指甲\"。
[分布] 在我国分布范围大致在东经104°以东,北纬25°到31°之间。
已知的分布地区有安徽(南部)、重庆、江西、浙江、福建(北部)、湖南、湖北、广西(北部)、贵州、广东(北部)及台湾省。
国外只见于越南北部。
[生物学] 生活在海拔100~1 400 m的山区或丘陵地带。
大多栖息在300~800 m的山谷溪涧附近,偶尔也进入山区村宅,出没于厨房与卧室之中,与森林息息相关。
炎热天气,尖吻蝮进入山谷溪流边的岩石,草丛,树根下的阴凉处渡夏,冬天在向阳山坡的石缝及土洞中越冬。
喜食鼠类、鸟类、蛙类、蟾蜍和蜥蜴,尤以捕食鼠类的频率最高。
[估计数量] 尖吻蝮在我国分布较广,其中以武夷山山区和皖南山区贮量最多。
根据各省产区历年收购尖吻蝮蛇干的数量及重点产区抽样调查,我国目前尚有野生状态尖吻蝮一千万条。
蛇园人工饲养的约一万条原矛头蝮属:Protobothrops27:中文学名:菜花原矛头蝮拉丁文学名:Protobothrops jerdonii中文俗名:花麻蛇菜花蝮菜花蛇(四川西南)菱斑竹叶青下图为指名亚种28:中文学名:原矛头蝮拉丁文学名:Protobothrops mucrosquamatus中文俗名:老鼠蛇(福建德化)龟壳花(闽南及台湾)恶乌子(四川西南)笋壳斑(四川西南、福建建阳)野猫种(浙江)蕲蛇盖(浙江)龟壳花蛇物种命名人及年代:(Cantor, 1839)模式产地:印度阿萨姆。
生境:生活于丘陵及山区, 栖于竹林、灌丛、溪边、茶山、耕地, 常到住宅周围如草丛、垃圾堆、柴草石缝间活动。
川西牧区的剧毒蛇,吃鸟和小型兽类。
卵胎生。
海拔:82~2200。
国内分布:浙江, 安徽, 福建, 台湾, 江西,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四川, 重庆, 贵州, 云南, 陕西, 甘肃。
国外分布:印度(阿萨姆), 孟加拉国, 缅甸。
濒危因素:作为医药成分被捕猎。
药用:中医传统理论认为原矛头蝮身体有止痛的功效。
形态特征:头长呈三角形,头长约为其宽的1.5倍。
颈细头背布有很多细鳞片吻较窄,两鼻间鳞较小,隔有数片更小的鳞片。
左右两眼上鳞之间一横排上有小鳞14--16片。
鼻鳞与颊窝鳞前缘之间有1--数片小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