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热的临床案例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1.55 MB
- 文档页数:42
一例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导致药物热的病例分析药物热是由于使用某种药物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发热,是药物不良反应之一[3]。
临床医生可能对药物引起的皮疹、肝肾损害、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休克等不良反应较为熟悉,而对药物热,尤其是不伴有其它不良反应的药物热尚不够重视,易导致误诊误治,个别患者甚至因为不能及时停用致热药物而危及生命。
药物热在抗菌药物治疗期间并不罕见,许多抗菌药物都有较高的药物热发生频率,尤其是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3]。
药物热的诊断缺乏特异性指标,且抗感染药物引起的药物热与感染性疾病本身引起的发热易混淆,临床上较难判断。
本文介绍1例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致药物热的病例,提示临床药师或医师应关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产生药物热的不良反应,从而避免和减少患者药源性损害事件的发生。
1.病例摘要患者,女,88岁,主诉:“间断发热六天”于2017年12月3日入院治疗。
患者于六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发热,最高体温38.2℃,服用退烧药物(具体药物及用法用量不详)可降至正常,但数小时后体温再次升高,12月2日夜体温38.0℃,口服退热药、罗红霉素、静点氨曲南(具体用法用量不详)后体温无下降。
为求明确诊断来我院治疗。
肺CT:“右肺中下叶炎症、左肺上叶支气管扩张继发感染、右肺上叶小结节、右侧胸膜肥厚”,急诊以“肺炎”收入我科,病程中无咳嗽咳痰,无胸痛咯血,无呼吸困难,饮食、睡眠、二便、体重无明显变化。
既往病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慢性疾病,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性疾病。
过敏史:否认食物、药物及其他物品过敏史。
查体:体温36.0℃,脉搏82次/分,呼吸15次/分,血压152/68mmHg,一般状态欠佳,嗜睡,浅表淋巴结无肿大,球结膜无水肿充血,睑结膜无苍白,口唇轻度发绀,颈静脉无明显充盈怒张,双肺叩诊清音,听诊呼吸音粗糙,双下肺可闻及湿罗音,心率82次/分,节律规整,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腹软,无压痛和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
多种抗生素药物热一例报告奉新县中医院熊训斌李小蓉邮编:330700 患者男,16岁,1999年1月19日因发热、咳嗽、咽痛,在奉新县人民医院就诊,使用盐酸林可霉素,三天后发热未退,咳嗽症状好转。
往靖安县中医院住院,使用“氨苄青霉素、头孢噻肟钠”,仍发热不退,血尿常规检查正常。
自发病第10天开始出现“麻疹”样皮疹。
体温在39—40ºC之间。
皮疹时隐时现。
发病第12天转靖安县人民医院住院,使用“氨苄青霉素、先锋必、环丙沙星”等药,仍高热不退。
2月17日应邀会诊。
T39.8ºC,发育营养正常。
发热面容。
无贫血外貌。
肝脾淋巴结未触及肿大。
口腔粘膜未见科氏斑。
头面及全身可见散在暗红色小皮疹,消退和新增交替出现,疹点消退部分未见色素沉着。
临床观察,患者在用药时体温会更高,皮疹会增多。
诊断:抗生素药物热、药疹。
因会诊意见未统一,2月11日转江西省某医院住院,仍使用头孢类抗生素,患者体温升至41.5ºC以上,停用抗生素,改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发热及皮疹于使用第二天消退。
患者热退一周后过敏试验,多种抗生素均有过敏。
家族史调查发现:祖母有“青霉素”过敏史,姑姑有使用“林可霉素”休克病史。
随访五年,使用中药,未再出现药物热及药疹。
讨论:对该例药物热及药疹的患者应与感染性发热,如:结核、伤寒、肺炎、败血症、麻疹、风疹、急性血吸虫感染;非感染性疾病,如:白血病、肿瘤、结缔组织疾病等鉴别诊断。
麻疹与该病很相象,鉴别要点是:如果是麻疹顺证应该是发热、出疹、退热。
如逆证,可能合并肺炎。
笔者在近十年间接诊过三例逆证麻疹患者,发热均在二周以上。
以瘀滞为主一例,舌质灰滞,苔薄白,表情淡漠。
以阴虚内热为主一例,舌红干无津,见少许疹点。
以湿热为主一例,表现为高热,舌质红,苔黄腻,大便干结,脉数。
这些类型均有一个特点,未出透疹时,口腔粘膜科氏斑一直可见,这是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
麻疹病毒抗原抗体检测有特异性确诊价值。
1例注射用哌拉西林舒巴坦钠引发药物热的讨论▽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重庆万州404000药物热是患者因使用某一种或多种药物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发热,以持续性高热为特点,是临床上常见的药品不良反应之一[1]。
抗生素是导致药物热最常见的药物[2],及早识别尤为重要,可以缓解病情、减少住院费用及住院时间。
现将我科收治的1例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所致药物热病例进行报道。
病例资料患者陈某,女,34岁,因“反复咳嗽10+年,复发伴发热10+天”于2020年8月10日入院。
入院时查体:双肺呼吸音稍粗,左肺可闻及湿罗音,余为阴性。
入院后相关检查,血常规:白细胞 9.95*109/L,中性粒细胞比率83.5%,淋巴细胞比率 11.7%,超敏C反应蛋白88.33mg/L。
PCT 0.03ng/ml。
胸部CT示1.右肺上叶大量团片状影,考虑感染性病变可能性大。
2.左肺上叶前段及左肺下叶部分支气管扩张。
3.左肾小结石。
痰查抗酸染色阴性。
支气管镜见:左主支气管、左下叶背段支气管内见较多白色粘稠分泌物涌出,吸尽分泌物后未见明显异常。
支气管镜灌洗液抗酸染色阴性。
灌洗液结核分枝杆菌DNA检测阴性。
入院诊断:1.右肺脓肿,2.支气管扩张伴感染。
入院后给予静滴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抗感染及止咳祛痰、对症处理。
患者体温逐渐正常,咳嗽缓解,食欲增加。
8月21日复查胸部CT:1、右肺上叶团片状影,考虑感染性病变,与8月10日比较:病灶较前吸收,空洞内液体较前减少。
2、左肺上叶前段及左肺下叶部分支气管扩张。
8月21日夜间再次发热,伴畏寒,无寒战、胸痛,最高体温“39.4°C”。
其后4天每日夜间均有发热,体温高峰波动在39.0—40.0°C,伴有右颈部疼痛,发热时患者精神欠佳,感头昏,不伴寒战、关节肌肉酸痛、尿路刺激症状,热退后,患者精神较好,能自由外出活动。
查体:右侧锁骨上扪及肿大淋巴结,淋巴结不活动,局部有压痛,咽部不充血,扁桃体不肿大,双肺呼吸音稍粗,左肺可闻及湿罗音。
卫生部临床药师师资培训(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第四期)1例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导致药物热的病例分析李颖(山西省人民医院,030012)随着抗菌药物品种越来越多,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滥用问题也越来越严重,由此而来的药源性疾病越来越常见,其中药物热就是较常见的药源性疾病。
现将临床上遇到1例发热患者考虑为药物热的病例进行分析,旨在提高临床医务人员以及临床药师对药物热的认识,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1 病例摘要1.1 病史资料患者男,25岁,主因伤口不愈合6月,发热5天入院,入院前6个月曾在外院行胫骨骨折内固定术,术后伤口不愈合。
查体:体温38℃,伤口压痛(+),可见窦道口有少量分泌物,细菌培养为铜绿假单胞菌(S: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他啶、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阿米卡星),血常规:WBC 10.52×109/L,Neut% 88.9%,血生化无明显异常,入院诊断为慢性骨髓炎。
2.2 治疗过程入院后给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4.5g q12h 抗感染治疗3天后体温正常,第4天晚起患者无明显诱因再次出现体温升高,最高可至40.1℃,无咳嗽、咳痰,无腹痛,无尿急、尿痛等症状。
血常规示:WBC 5.32×109/L,Neut% 87.6%,给予降温对症治疗后,次日晨起体温仍为39℃,血常规示:WBC 4.43×109/L,Neut% 49.7%,嗜酸细胞数减少,淋巴细胞数减少。
临床药师参与查房,考虑不除外药物热的可能,建议停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1天后密切观察患者体温及病情变化情况。
次日患者体温恢复正常,再次使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后,患者体温再次升高,诉胸闷气紧,再次停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后,体温恢复正常,胸闷气紧消失。
临床药师建议换用头孢他啶静滴继续抗感染治疗。
2周后患者病情平稳,行胫骨内固定取出术,又经过2个月的抗感染治疗,患者体温36.5℃,伤口无红肿,压痛(-),伤口窦道愈合良好,复查血常规和血生化无异常,病情好转,予以出院。
1例头孢类抗菌药引起药物热的病例分析1.病例资料:患者,女,14岁,因“发热伴咽痛5天”于2021年3月10日入院。
患者诉于2021年3月5日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发热,最高39.7℃,伴头晕、咽痛,无咳嗽、咳痰,无鼻塞、流涕,无盗汗,无胸闷、心悸,无晕厥、抽搐,无恶心、呕吐,无腹痛、腹泻等症状,病后至我市妇幼保健院输液治疗(具体不详),症状稍好转,但仍反复发热。
2021年3月8日开始出现咳嗽、咳痰,呈阵发性咳,咳少许绿色粘痰,9日到我院门诊予头孢唑林、热毒宁输液、布洛芬口服治疗。
患者平素健康,无特殊病史,无药物、食物过敏史。
查体:T37.4℃,P107次/分,R22次/分,BP107/62mmHg。
咽充血,扁桃体I度肿大,未见脓苔,双肺呼吸音粗,右上肺可闻及少许湿性啰音;心律齐,腹平软,未见异常。
实验室检查CRP17.34mg/L,门诊胸部CT示:考虑右肺上叶炎症。
入院诊断“1.社区获得性肺炎2.脓毒症”。
2.治疗经过:3.10患者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经验性抗感染予头孢他啶2g,q12h,ivdrip治疗;予热毒宁20ml,qd,ivdrip清热解毒等治疗。
患者夜里仍有发热,T 40.2℃,予注射液甲泼尼龙琥珀酸钠80mg抑制过度炎症反应。
3.11患者咳嗽、咳痰症状较前减少,血沉21.00mm/h,抗链球菌溶血素O测定、类风湿因子、血液疟原虫检查未见异常。
3.12患者仍反复发热,最高T 39.6℃,予地塞米松静滴抑制过度炎症反应。
复查CRP17.05mg/L,考虑抗感染效果欠佳,今日停用头孢他啶,予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3g,q8h,ivdrip抗感染,余治疗同前。
3.14患者仍反复发热,最高T 38.6℃,伴有肌肉酸痛。
痰液一般细菌培养及鉴定未见异常,呼吸道感染病原体11项、结核抗体均为阴性。
3.15患者凌晨发热,T 39.3℃,发热时伴有肌肉酸痛,予注射液甲泼尼龙琥珀酸钠80mg,LS,ivdrip抑制过度炎症反应。
一例胸腺肽致高热病例分析闫虹摘要:临床医生应全面了解、掌握药物的常见和少见不良反应,当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发热,而临床上不能用原发病、并发症或其他并用药解释时,应及时考虑到药物热可能,提高对药物热的认识,及早诊断,及时停药,减少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特别要注意的是:任何一种药物都有可能引起药物热。
在临床工作中应注意联合用药中每种药物都有致药物热可能,鉴别时在停用全部药物,体温恢复正常后,要逐一试用,顺序是先试用最不易引起药物热的药物,以构成新的方案,避免长期延误治疗。
关键词:药物热;胸腺肽;临床药师1.病例介绍:患者男性,55岁。
主因乏力、纳差1月,加重伴呼吸困难1周入院,伴恶心、呕吐,呕吐物为黄色液体,不伴有咳嗽、咳痰、发热、盗汗等症状。
入院查体:T:36.1℃;R:21次/分;P:80次/分; BP:110/70mmHg。
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左肺语颤减弱,叩诊浊音,呼吸音弱,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率律齐,未闻及杂音,腹软、无压痛、肝脾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
胸部CT,示:双侧胸腔积液、胆结石。
血细胞分析示:白细胞:5.23×109/L。
胸水常规示:外观:血性浑浊液,李凡他试验:阳性,比重:1.020,细胞计数:1050.0×106/L,单核:65%,多核:35%,血沉:24.6mm/h。
自发病以来体重下降约10kg左右。
初步诊断为多浆膜腔积液原因待查,不排除结核性胸膜炎以及恶性胸腔积液。
给予盐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0.4g QD ivgtt,喜炎平注射液0.25g QD ivgtt ,胸腺肽注射剂80mg QD ivgtt初始治疗。
4月21日(用药5天后)查房时,患者呼吸困难较好转,出现午后寒战,伴体温36.6℃-38.3℃波动,给予柴胡、复方氨林巴比妥,2ml,肌注后,症状缓解,之后连续7日,体温波动于36℃-38.4℃,伴寒战,给予柴胡、复方氨林巴比妥,2ml,肌注后,体温趋于正常。
五花八门的发热之一—药物热(2)昨天给大家介绍了一个罕见的发热病因—硫普罗宁导致的药物热,今天则给大家介绍一个常见的药物热—使用青霉素类药物导致的药物热。
先介绍一下病史:患者性别:男患者年龄:38岁简要病史:因“反复发热1月”于2020年06月28日入院。
现病史:患者1月前出现发热伴咳嗽咳痰,咳黄痰,随至当地医院就诊,查胸部CT提示“左肺上叶实变影,内有小空洞”,诊断“肺炎”,予以“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针”4.5g、q8h抗感染治疗,1周后体温恢复正常,咳嗽咳痰较前明显好转。
3周后复查胸部CT提示左肺上叶炎症病灶较前明显吸收。
4天前,患者再次出现发热,畏寒伴全身酸痛,无明显咳嗽咳痰,以午后夜间为主,患者要求转上级医院进一步治疗。
上图 6月10日的肺部CT上图 6月22日的肺部CT,与之前的CT比较左上肺病灶明显吸收既往体健。
入院查体:体温:36℃ 脉搏:80次/分呼吸: 20 次/分血压: 116/82mmHg 神清,精神可,口唇无发绀,咽无红肿,扁桃体无肿大,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气管居中,双肺呼吸音清,双肺未闻及干湿啰音;律齐,心率80次/分,未闻及杂音。
腹平软,全腹未及明显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无浮肿,神经系统查体无殊。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3.3*10^9/L,中性粒细胞35.8%,淋巴细胞56.3%,血红蛋白134g/L,血小板76*10^9/L,超敏C-反应蛋白78mg/L;血沉 29mm/h;D-二聚体20770.0μg/L(正常0-500);生化丙氨酸氨基转移酶66U/L,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223U/L,γ-谷氨酰基转移酶 298U/L,乳酸脱氢酶1768U/L(正常0-240);肺炎支原体IgM 阳性;肿瘤指标:NSE 44.5μg/L(0-16.6),CEA 5.50μg/L(0-5),其余正常降钙素原0.77ng/ml(0-0.5);血液TBNK的结果(2020-6-29)如下:看到这样的化验结果,我们一度怀疑患者是不是患有免疫缺陷病,甚至以为患者会不会有吸毒,于是私下询问排除了这个可能,梅毒和HIV检测也是阴性。
药物热的临床案例分析
药物热的临床案例分析
1:案例背景
在临床实践中,药物热是指患者在使用某种药物后出现发热现象。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起药物热的临床案例,探讨其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
2:病史及症状描述
患者,男性,年龄50岁,无明显基础疾病史。
患者使用某种抗生素(药物A)三天后出现发热现象,体温上升至39摄氏度,伴有头痛、咳嗽和乏力等症状。
3:关键检查结果
3.1 实验室检查
3.1.1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正常,未见明显异常。
3.1.2 C-反应蛋白(CRP):升高。
3.1.3 肝功能指标:正常。
3.2 影像学检查
3.2.1 胸部X射线:未见明显异常。
3.2.2 CT扫描:未见明显异常。
4:诊断思路分析
4.1 排除感染性原因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排除了感染性原因引起的发热。
4.2 药物副作用分析
考虑患者发热与使用药物A有关,进一步分析其药物副作用可能性。
4.2.1 查阅药物A的说明书和文献
4.2.2 咨询药师和临床专家的意见
5:病因分析与诊断
经过综合分析,初步诊断为药物A引起的药物热。
6:治疗方法
6.1 停用药物A
6.2 应用解热药物进行对症处理
6.3 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不良反应
7:随访及疗效评估
患者停用药物A后,症状逐渐缓解,体温恢复正常。
附件:
1:患者病历资料
2:实验室检查报告
3:影像学检查报告
法律名词及注释:
1:药物A:指药物热发生的相关药物,具体药物名词根据实际情况填写。
抗结核药物致药物热的临床分析汇报人:日期:•引言•抗结核药物致药物热的概述•抗结核药物致药物热的流行病学研究•抗结核药物致药物热的临床诊断与治疗目•抗结核药物致药物热的病例分析•研究结论与展望录引言01结核病是一种慢性感染性疾病,抗结核药物是治疗结核病的关键手段。
在抗结核药物治疗过程中,药物热是一种常见的不良反应,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造成一定影响。
研究抗结核药物致药物热的临床特点、影响因素及防治措施,对于提高结核病治疗效果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背景与意义探讨抗结核药物致药物热的临床特点、影响因素及防治措施,为临床提供参考和指导。
研究目的收集抗结核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药物热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
研究方法研究目的与方法抗结核药物致药物02热的概述0102抗结核药物致药物热的定义抗结核药物致药物热是一种药源性发热,属于药物不良反应之一。
抗结核药物致药物热是指在结核病治疗过程中,由于使用抗结核药物而引起的发热。
抗结核药物致药物热的发病机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药物过敏、免疫反应、药物毒性等有关。
抗结核药物如利福平、异烟肼等可引起免疫反应,导致发热、皮疹等不良反应。
发热、皮疹、恶心、呕吐、头痛等,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其他系统的不良反应,如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等。
临床表现发热出现在使用抗结核药物治疗后,排除其他感染性发热,停药后体温恢复正常。
诊断标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肝功能等)、停药观察等。
诊断流程抗结核药物致药物热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标准抗结核药物致药物03热的流行病学研究抗结核药物致药物热的发病率较高,且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发病率存在差异。
抗结核药物的种类、剂量、使用时间、联合用药等都可能影响药物热的发病率。
此外,个体差异、免疫状态、基础疾病等也与药物热的发病有关。
抗结核药物致药物热的发病率与影响因素影响因素发病率抗结核药物致药物热的危险因素分析药物因素01某些抗结核药物如利福平、异烟肼等具有较高的致热风险,而一些药物如吡嗪酰胺、链霉素等则较少引起发热。
1例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导致药物热的病例分析隋洪飞【摘要】Objective:To report a case of moxifloxacin - induced drug fever and explore the reasons for it,providing a reference for clinical rational drug use. Method A case of moxifloxacin - induced drug fever was reported. Relevant literature was retrieved and analyzed to speculate the cause of this ADR. Results:Moxifloxacin - induced drug fever was believed to be a delayed allergic re-sponse. Conclusion:It is not easy to distinguish antibiotics induced drug fever and infection. Clinical pharmacists should carefully detect the cause and provide rational regimen for clinicians,in order to ensure the safety of medication.%目的:分析并探讨本院1例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导致药物热发生的原因,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报道1例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所致的药物热,同时对抗菌药物引起药物热的文献进行分析,通过临床表现和文献分析推测其药物热发生的原因。
结果: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引起的药物热为迟发型过敏反应的可能性比较大。
结论:抗菌药物引起的药物热与感染不易区分,临床药师应及时判断发热原因,为临床提供合理的用药方案,最大程度地保障用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