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说明文复习指导
- 格式:doc
- 大小:41.00 KB
- 文档页数:3
说明文复习指导解读说明文,分以下四步:一、说明对象和特征二、说明顺序/说明结构(谋篇布局)三、说明方法(具体语段)四、说明语言(限制性的词语,表程度、估计、数量等)一、掌握说明文的文体知识: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
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
说明文实用性很强,它包括广告、说明书、提要、提示、规则、章程、解说词、科学小品等。
说明文一般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关系、功能,解释事物的原理、含义、特点、演变等。
(一)把握说明对象,说明事物的特征: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标志。
(二)为了说明事物特征或说明事理,需要采用恰当的常见的几种说明方法例举:举例子:云能预示天气。
比如,在新疆地区,出现云就代表将要下雨。
——《看云识天气》(根据大的范围列举相应的例子)分类别:按屏的建造材料极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因而在艺术上有雅俗之别,同时也显露了使用人不同的经济与文化水平。
——《说“屏”》(使读者明白屏的种类。
)列数字: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
——《中国石拱桥》(体现准确性)打比方: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中国石拱桥》(可以使要说明的对象形象生动。
)作比较: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
——《中国石拱桥》(突出被说明对象的特点。
)下定义: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统筹方法》(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
)作诠释: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
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
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
——《中国石拱桥》(使读者明白这个设计的巧妙之处。
)摹状貌:这些石刻石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经典说明文阅读训练说明文考点及答题技巧考点一: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考查类型:直接让学生回答:“这篇文章(或文段)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对策: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组成,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
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如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考点二:说明对象的特征考查类型1:直接找出说明事物特征的句子。
对策:A、看题目;B、在首段中找;C、抓关键词句(比如: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中心句)。
考查类型2:概括说明事物的特征。
对策: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考点三:说明顺序考查类型: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对策:了解说明顺序的基本常识:说明文有三种写作顺序:1.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按时间的先后来进行说明,多用于说明具体事物和历史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
)2.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
多说明建筑物的构造(按事物的空间位置,即事物的表里、上下、前后、左右、位置和方位等来进行说明),这种顺序多用于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建筑物的结构和介绍参观建筑物的过程之类的文章。
3.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介绍高科技产品或说明事物间的联系的(按事物的推理过程及人们对事物规律的认识和运用的顺序去说明事理、布局文章)。
如:①从现象到本质(或从本质到现象)②从原因到结果(或从结果到原因);③从特征到用途(或从用途到特征);④从整体到局部(或从局部到整体);⑤从概括到具体(或从具体到概括);⑥从主要到次要(或从次要到主要)。
还有“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等)答题模式:本文使用了××(具体的说明顺序)的说明顺序对什么(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
《说明文阅读考点及答题技巧》教学设计安徽省歙县长陔中心学校程林女[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好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能较快较准地答好题。
[教学重点]:1、能明确说明对象及其特点;2、能辨析说明方法阐述其作用;3、能判定说明顺序;4、能分析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能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及用词的准确性。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具准备]:自制课件[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这节课我们要复习的是“中考说明文阅读考点及答题技巧”,首先我们就要了解一下安徽近8年中考命题规律与趋势。
(课件播放)(一)考点明晰1、说明文四要素:把握说明对象特点、判断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分析说明顺序、品析说明文的语言2、文意理解、拓展延伸:划分文章层次、筛选提取整合信息、词句理解、拓展延伸(二)考情分析1、必考点(2009、2011、2013、2015 )把握说明对象特点、判断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一题考两种)2、高频考点(2009、2011、2015)筛选提取整合信息(段层概括、整体把握)3、其他:分析说明顺序、品析说明文的语言、划分文章层次、词句理解、拓展延伸(三)说明文阅读步骤说明文的阅读(先通读,再速读,最后细读)1、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考虑说明对象、如何阐述(特征、方法)说明对象的发展趋势(可以利用或需要改进的地方以及未来的设想)。
2、再次速读,找出关键句(首括句:概括和转承作用的句子,中心句:概括段落与层次内容的作用的句子)。
3、串联关键句,理解全文。
4、细读题干,明确要求。
5、代入原文,就近检索。
6、概括答案,文从字顺。
二、授之以渔怎样才能答好说明文阅读题呢?下边结合主要考点和可能出现的题型给大家讲讲方法和技巧。
考点一:把握说明对象特点思路归纳:第一步,审清题干,锁定答题区间。
第二步,抓住关键词句。
找出说明对象特点的方法:⑴看标题;⑵抓关键词句(首尾句、中心句);⑶概括归纳,摘要组合,简要表达。
(注意连接词: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第三步,提取关键词作答(答案形成之后要与题干问法、赋分进行对照,检查有没有漏掉要点。
年级期末复习学案二说明文单元复习(第三、四单元)知识装备:说明文内容提要1. 说明文分类:按对象:事物性说明文《苏州园林》;事理性说明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2、说明顺序:时间顺序(按时间先后进行说明),空间顺序(由远及近,由内到外,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等);逻辑顺序(由表及里,由果到因,由浅到深等)。
3、说明方法:举例子 列数字 打比方 引资料分类别:是按照一定标准对事物或事理进行分类,加以说明,使之眉目清楚。
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如统筹方法是一种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用A 是 的B 或 的B ,叫A 。
作比较:用具体的或大家比较熟悉的事物与被说明事物作比,使它留下具体而鲜明的印象,突出事物的性状特征。
列图表:用图表说明事物,往往能够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说明更直接,更具体。
摹状貌:就是对说明对象用生动语言进行描绘,相当于记叙文中的描写。
4、体会语言的准确性。
战法推介:说明文阅读解题方法1.说明对象(注意区分:全篇还是局部)2.说明对象的特征一般是事物说明文,可在文中直接找出或概括各段的要点。
3.说明的主要内容A 、事物说明文:主要内容=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特征。
B 、事理说明文:可从现象的起因(根源)、性质(工作原理、危害性)、解决措施(用途、发展前景)等方面入手。
4.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常见于事物说明文);逻辑顺序(常见于事理说明文)5.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⑴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列图表、摹状貌(即说明文中的描写)。
⑵作用:其目的是为了说明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往往是该段所要说明的。
6.说明文的语言:准确和生动⑴准确:常以 "加点字能否删去"的形式出现。
答题规范:不能删去,"**(加点字)"表示……,去掉后就变成了……,不符合实际情况,影响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中考复习教案——说明文的阅读复习目标:1、了解说明文的概念、分类及特点。
2、理解说明的对象及特征,辨析说明方法。
3、把握说明顺序和结构,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复习重点:说明的对象及特征,说明方法的辨析复习难点:说明方法的辨析,说明顺序和结构,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复习节数:2课时复习步骤:一、导入——你能区别下列三个句子吗?①镜子里一下子映出了一张稚气活泼的脸。
②镜子里能映出图象完全是由光的反射所致。
③我认为,镜子就是镜子,只能映出虚幻,不会给人带来真实。
第①句是描写句,第②句是说明句,第③句是议论句。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什么是说明文:说明文是客观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或说明事物的性质、状态、功能、特征,或阐述事理,目的在给人以知识。
二、中考说明文命题分析:中招考点整合:2009年河南中考《速冻食品也新鲜》,这篇说明文设置了四个考题,分别是:1.给本文拟写一个能显示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标题。
2.第⑧段主要运用了那一种说明方法?请结合文意分析其作用。
3.下面句子中红色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这样的“冰晶”可能会破坏食物的细胞结构。
4.根据第⑦段内容,写出下面说法的依据。
买来的速冻食品最好是吃多少化多少,化了就不要再冻回去了。
我们归纳出以下四个考点:①在说明对象及其特征上设题。
②在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上设题。
③在说明文语言特点上设题。
④在筛选文段信息上设题。
一、对说明方法的辨识及其作用的理解做这种题关键是要熟悉所有的说明方法,千万不可将说明方法与论证方法、修辞手法以及艺术手法混为一谈。
另外,还应该注意某篇文章、某段文字以及某个图表从整体分析与从局部研究的不同。
对于说明方法的考查,我们应该学会下定义定义=被定义项+是+与相邻概念的本质区别+属概念这类试题的考查往往都是将一般的诠释改为定义,所以应该对原诠释的内容反复阅读体会。
解题技巧点拨:1.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这句话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桥洞的形状特征。
教学课题说明文阅读(复习指导)课时: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阅读知识简介,掌握答题规范。
过程与方法:知识点——答题方法——练习(成功步步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答题习惯,严谨认真。
重点:答题方法难点:规范答题教学练习设计分层德育融透点、渗透点、结合点,善于总结方法,绿色教育结合点严谨认真教学过程:说明文主要考查考生从文中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设题主要围绕准确认读、准确理解、准确筛选来考虑。
考题常设置干扰性因素:(1)增减扩缩,就是对原文的句子加以改动,通过增加某些字或减少某些词语的办法,扩大或缩小说明范围。
(2)鱼目混珠,就是用似是而非的词语或句子来替代正确的,造成歧意。
(3)颠三倒四,是指设置选项时,有意将原文的句子关系打乱,造成理解的难度,如颠倒因果关系,搅乱先后次序。
(4)无中生有,就是利用考生的思维惯性,诱考生用想当然代替清醒的理性思考。
解题的程序,有句顺口溜:“先读原文通大意,再读题干做标记,找出范围对应句,比较选项看差异。
”先读原文,完成3个任务:(1)了解文章大意,即说明的对象,各段之间的联系,作者的见解及相关材料。
(2)给段落标上序号。
(3)给重要句子和关键词语做上记号。
其次,读题干很重要,要给重要词语做上标记。
如1999年卷第1题,可做如下标记:“本文第一自然段提出了一种假说,对这种假说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标记。
第一处是命题点所在的位置,第二处是试题考查的内容,第三处是选择答案的标准。
第三,找出答题的范围和对应句是答题的实质性阶段。
一般来说,答案的检索区间应在命题点的附近,如第1题答案在第1段或第2段。
找对应句更重要了,可以说找到了对应的句子,就基本上找到了答案。
比较选项找出差异是最后一步,即完成答题。
如第1题B项说:“比起人类来,冬眠的哺乳动物在更宽的范围里发生了变化。
”漏了“调节性”几个字,与文章原意不合。
说明文阅读题都是单项选择题,选择正确选项方法有三:直选法、排除法、类推法。
《说明文复习指导》教学设计
珠海市三灶中学冯丽珠
教学目标:复习说明文所学知识,能够理清说明顺序、明确说明方法及作用、了解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
教学重、难点:能把握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周密性,并能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整体把握说明文考点,明确学习目标
二、归纳说明文考点以及答题技巧
学生完成课内文段练习,教师引导学生从中归纳答题要点和技巧,学生运用答题技巧完成相应课外文段的练习。
(一)说明对象及特征
1、练一练:找出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
(1)、南极大陆是个神奇的冰雪世界,有一些自然现象令人困惑不解。
最为神奇的是,在这终年飘雪的冰川雪原中,竟然有许多地方都是无雪地区。
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它的特点是()。
(2)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水旱灾害的作用非常大。
据专家测算,一片10万亩面积的森林,相当于一个200万立方米的水库,这正如农谚所说的:“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
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
”森林因这种特殊的“吞吐”功能而被科学家称之为“吞水吐雨器”。
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它的特点是()。
2、怎样把握说明对象及特点?
(1)看题目
(2)抓首括句和中心句
(3)挑关键词句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
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中心句等。
3、以所学课文《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看云识天气》为例,让学生熟悉规
律。
(二)说明顺序
1、练一练:判断下面两段文字采用哪种说明顺序。
(1)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屏。
方台两旁有6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
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
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6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
()
(2)早在3000多年前,我国就有了文字。
这些文字是刻在乌龟壳和扁平的兽骨上的,所以叫做甲骨文。
正式的书籍,是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代出现的。
起先,人们把文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这些木片或竹片叫做简或牍。
春秋末年,还出现了写在绸子上面的书。
这种书叫做帛书。
()
2、理清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按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写。
古--今;春--冬;早—晚;开始—结束……
(2)、空间顺序:按照事物的空间位置关系依次说明。
近--远、前--后、左--右、南--北、低--高……(表方位、立足点、行踪变化等词语)
(3)、逻辑顺序:按事物的内部联系来说明。
①现象--本质;②原因--结果;③整体--部分;④概括--具体;⑤主要--次要;
一般--特殊……
3、说明顺序的归纳方法:
抓住显著的语言标志:
(1)、时间顺序的语言标志是表时间的词语;
(2)、空间顺序的语言标志是表方位的词;
(3)、逻辑顺序就是以思维的规律为序。
(三)说明方法及作用
1、练一练
安街向天安门广场走去,未进入广场就望见纪念碑。
它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和天安门遥遥相对。
这句话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表达效果?
(1)、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句子生动形象。
(2)、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的介绍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特点。
(3)、这段文字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人民英雄纪念碑比做顶天立地的巨人,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巍峨、雄伟、庄严的特征,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回答模式:“这段文字运用了××(说明方法),准确的/具体的/生动的/清楚的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
”起到… …的作用。
方法我来说:
说明方法﹢效果词+对象﹢特点+作用
2、活学活用
(1)用起来当然是极不方便的。
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文书,那些竹简和木片有一百二十斤重。
西汉的时候,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篇文章,用了三千片竹简。
说明方法:____________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森林中翼龙的体形娇小,翼展仅25厘米,相当于一只燕子或麻雀大小,但它们是那些体形巨大的进步的鸟掌翼龙类的祖先类群。
被发现的森林翼龙几乎为一完整的化石骨架,保存完好。
它的嘴巴尖长,眼晴很大,嘴里的牙齿已经完全退化消失,属于无齿的翼龙。
在此之前,科学家仅仅在德国发现过一种比它更小的出生不久的具有牙齿的翼龙化石,翼展约18厘米,科学家认为它是刚刚孵化出来的“婴幼儿”。
这一段主要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任选一种说说它在文中的作用。
(四)、说明文语言:准确、简明、周密
1、明确命题类型
①找出体现语言准确性的词语或分析该词语的表达作用。
②加点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③加点词语能否换成另外一个词语,为什么?
2、理解的词语一般有两种情况:(起限定、修饰作用;表估计、推测语气)
起限制作用:强烈的日光,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练跑,玩耍,吃东西。
句中“好像”一词有何表达效果?
表估计、推测语气:奥运火炬在传递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各种意想不到的天气状况。
说说划线词语“可能”的表达作用。
技巧归纳:解答此类题型时,可先解词,再分析词在句中的作用,最后再说明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的特点。
解词+作用+准确周密特点
3、分析词能否去掉
森林翼龙的翼展虽然仅为25厘米,但科学家分析认为它已经成长发育为一只能够展翅飞翔的年轻个体。
这一新翼龙化石因此成为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小的无齿的翼龙,划线词“迄今为止”能否去掉?为什么?
技巧归纳:不能,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删掉了“××”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绝对化;体现了语言的准确严密。
解词+带词解句+去词解句+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词可否互换,并说明理由。
广西乐业的一个洞中大厅——红玫瑰大厅长300米,宽200米,最高处达260米,这规模与人民大会堂相当,但高度要高多了。
句中的“相当”可以换成“相同”吗?说说理由。
技巧归纳:这类题的解题要先作出判断,然后从词义来分析两个词的区别,最后分析互换后的表达效果
判断+原词分析+换词分析+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三、拓展训练
死海是一个咸水湖,它的形成是自然界变化的结果。
①死海地处约旦和巴勒斯坦之间南北走向的大裂谷的中段,②它的南北长七十五公里,东西宽五至十六公里,③海水平均深度一百四十六米,最深的地方大约有四百米。
死海的源头主林是约旦,河水含有很多的矿物质。
④河水流入死海,不断蒸发,矿物质沉淀下来,越积越多,便形成了今天世界上最咸的咸水湖——死海。
1、文中①-④句,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死海,请分别用一个语概括。
①句②句③④
2、本文中主要运用了这一说明方法。
3、第三句中“平均”一词可否删去?为什么?
四、小结
五、作业
六、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