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方法基础知识2-第一章 统计方法基础知识
- 格式:ppt
- 大小:108.50 KB
- 文档页数:27
统计法规第一章1.统计数据的真实、准确、完整、及时是整个统计工作的灵魂。
2.统计法的立法宗旨是保障统计资料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3.国家统计标准由国家统计局制定,或者由国家统计局和国务院标准化主管部门共同制定;国务院有关部门可以制定补充性的部门统计标准,报国家统计局审批。
4.国家制定统一的统计标准,保障统计调查采用的指标涵义、计算方法、分类目录、调查表式和统计编码等的标准化。
第二章1.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颁布的。
2. 《统计法实施细则》在性质上属于行政法规,由国务院审批。
3. 统计法律→统计行政法规(条例、细则、规定):《统计法实施细则》、《全国经济普查条例》、《全国农业普查条例》、《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关于加强统计工作的决定》(法规性文件)→地方性法规/→统计行政规章(办法)→政府规章/→部门规章4.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1983年12月8日通过,1996年5月15日第一次修订,2009年6月27日第二次修订,2010年1月11日施行。
5. 政府规章是人民政府所制定的统计行政规章;部门规章是由国务院各部委和国务院直属机构制定的统计行政规章。
第三章1. 统计资料,是指统计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反映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的统计成果以及与之相联的其他资料的总称。
2. 统计工作的统一性最为关键的是统计管理体制的集中统一。
3. 统计法的基本原则:①保障统计工作统一性原则:统计管理体制集中统一;统计制度统计标准统一;统计资料统一管理和公布。
②保障统计工作的独立性原则:独立行使职权,不受非法干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独立单设。
③统计机构依法履行职责原则:职责法定;依法履行职权不可放弃、超越、滥用;减轻统计调查对象的负担。
④保障统计信息社会共享原则:统计信息共享;定期公布统计资料;公布的权限;公开的方式;统计信息咨询服务工作。
⑤统计资料保密原则5.凡通过抽样调查、重点调查、行政记录能取得统计数据的,不得制发定期全面统计报表。
统计基础知识讲义第一章总论第一节统计的涵义一、统计的概念、统计的三种涵义(一)统计的概念统计,是指对某一现象有关数据的搜集、整理、计算和分析等活动。
(二)统计的三种涵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三者的关系第一、统计工作与统计资料是过程与成果的关系;第二、统计工作与统计学是实践与理论的关系;第三、统计工作与统计学是前与后的关系。
第二节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一、总体与总体单位(一)总体所谓总体,是指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整体,称为统计总体,简称总体。
(二)总体单位构成总体的每个事物称为总体单位。
(三)总体与总体单位的关系总体由总体单位构成,它是全部和部分的关系。
总体和总体单位是相对而言的,总体和总体单位可以相互转化。
总体的基本特征:同质性,大量性,差异性。
二、指标与标志(一)指标有两种理解一是:指标是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
二是:指标是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和具体数值。
如,2008年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GDP)达30312.61亿元。
(二)标志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
标志按性质不同,分为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
标志按表现不同,分为不变标志和变异标志。
变异标志又分为品质变异标志和数量变异标志。
(三)指标与标志的区别1、指标说明总体特征,标志说明总体单位特征;2、标志分为有不能用数值表示的品质标志和能用数值表示的数量标志两种,但指标必须都能用数值表示。
(四)指标与标志的联系1、统计指标的数值直接汇总于总体单位的数量标志值;2、指标与数量标志之间存在着转化的关系。
三、变异与变量(一)变异标志在同一总体不同总体单位之间的差别,称为变异。
(二)变量数量变异标志就是变量数量变异标志的具体数值表现,称为变量值。
几个基本概念之间的联系第三节统计的任务与过程一、统计的任务《统计法》规定,统计的基本任务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配、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
统计学基础知识要点第一章:引言1,什么是统计?统计方法可以分为哪两类?统计学是收集、分析、表达和解释数据的科学。
统计方法可分为描述性统计平方值根据收集方法,观察数据是在没有人为控制的情况下获得的。
通过控制实验对象收集的数据。
根据所描述的对象和一个地区所有人口的平均年龄,“平均年龄”是一个参数。
统计是用于描述样本特征的一般数字度量例如,应该调查一个地区所有人口的平均年抽样方法和推断统计方法。
2.统计数据可以分为哪些类型?不同类型数据的特征是什么?根据不同的测量尺度分为分类数据、顺序数据和数值数据。
根据统计数据的收集方法,分为观测数据和实验数据。
根据所描述的对象与时间的关系,将其分为区间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
根据测量尺度,分时:在分数数据中,不同类别之间有一个相等的并列,不同类别之间的顺序可以任意改变;序列数据可以在类别之间进行比较。
数值数据结果表明,具体数字是分时的:截面数据描述了某一时刻现象的变化;时间序列数据描述了现象随时间的变化。
3,举例说明人口、样本、参数、统计和变量的概念。
群体是一个集合,包括所有被研究的个体。
例如,如果你想检查一批灯泡的使用寿命,那这组灯泡就是整体。
样本是从群体中提取的一些元素的集合。
例如,从一批灯泡中随机选择100个灯泡,这100个灯泡形成一个样本参数是用于描述总体特征的通用数值度量。
例如,为了调查256岁以上岁的人,样本中的“平均年龄”是一个统计数字。
变量是说明现象某些特征的概念。
例如,商品的销售额是不确定的,它是变量。
第2章:数据收集1。
调查计划包括哪些方面?调查的目的是实现调查的具体目标。
调查对象和单位是根据调查目的确定的总体或调查范围。
调查项目和问卷是解决调查内容的。
2年,间接数据来源(次要数据)主要是公开发表或公开报道的数据;数据的直接来源是调查或观察和实验3.统计调查方法:抽样调查、普查、统计报表等。
抽样调查是从调查对象的人群中随机选取一部分单间房间之间的空隙。
统计法基础必学知识点以下是统计法基础必学的知识点:1. 统计学的定义和作用:统计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数据以及对数据进行推断和预测的学科。
它在科学研究、经济决策、社会调查等领域中起着重要作用。
2. 数据类型:数据可以分为定量数据和定性数据。
定量数据是可计数的或可测量的数据,如身高、体重等;定性数据是描述性的,如性别、颜色等。
3. 数据收集方法:数据可以通过实验、调查、观察等方式进行收集。
选择适当的数据收集方法对结果的准确性和代表性有重要影响。
4. 数据展示方法:数据的展示可以通过表格、图表等方式进行。
常见的数据展示方法包括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
5. 数据描述统计:描述统计是对数据进行整理和概括的方法。
常用的描述统计方法包括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标准差等。
6. 概率基础:概率是描述事件发生可能性的数值。
常见的概率计算方法包括频率法、相对频率法和主观概率法。
7. 抽样方法:抽样是从总体中选择样本的过程。
常用的抽样方法包括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等。
8. 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参数估计是通过样本数据估计总体参数的值。
假设检验是对统计推断的一种方法,用于判断样本与总体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9. 相关性分析:相关性分析用于研究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常见的相关性分析方法包括相关系数、回归分析等。
10. 置信区间:置信区间是对参数估计结果的一种区间估计方法。
它能够反映参数估计的精度和可信程度。
以上是统计法基础必学的知识点,掌握这些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数据分析和统计推断。
2023统计学和统计法基础知识
摘要:
1.统计学和统计法的定义
2.统计学和统计法的基础知识
3.统计学和统计法的应用
4.统计学和统计法的发展趋势
正文:
统计学是一门收集、整理、分析、解释、展示数据的科学,它主要用于研究数据背后的规律和趋势,以便为决策提供依据。
统计法是我国法律体系中关于统计工作的法律法规,它规定了统计工作的原则、任务、程序和责任等,以保证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及时性。
统计学和统计法的基础知识包括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等。
数据的收集是统计工作的第一步,它需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如问卷调查、抽样调查、行政记录等,以收集全面、准确、真实的数据。
数据的整理是指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处理、编码等,以便进行分析。
数据的分析是指通过运用统计方法,如描述性统计、推断性统计、回归分析等,来研究数据背后的规律和趋势。
数据的解释是指将分析结果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或图表等形式展示出来,以便决策者理解和使用。
统计学和统计法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如经济、社会、医疗、教育、环境等。
例如,在经济领域,统计数据可以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就业情况等;在社会领域,统计数据可以用来研究人口结
构、教育水平、收入水平等;在医疗领域,统计数据可以用来研究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治疗效果等。
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统计学和统计法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统计基础理论及相关知识第一章统计法基础知识一、统计法的基本含义1.统计法是调整统计部门在管理统计工作、进行统计活动过程中与其他相关方面发生的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称。
2.统计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统计法仅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广义的统计法则包含了所有规范统计活动的统计法律、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
二、统计法的特点1.调整对象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
统计法调整对象的特殊性是与其他部门法相比而言的这也是统计法之所以区别于其他部门法的根本所在。
统计法是以统计部门在管理统计工作、进行统计活动的过程中形成以社会关系为其调整对象。
统计法调整对象的复杂性是指统计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既有纵向的管理关系也有横向的指导关系既有统计机构内部的管理关系也有统计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从而使统计活动中产生的社会关系也十分复杂。
2.规范的内容具有专业性。
统计法的专业性是指统计法律制度中包含着大量关于统计工作的技术性规范如统计调查制度、统计标准等这些规范是统计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统计法的作用1.有效地、科学地组织统计工作推进统计工作的现代化进程目前我国的统计分类目录、指标涵义、计算方法、统计表式、统计编码等还存在一些不科学、不统一、不规范的问题。
根据《统计法》第十七条规定国家制定统一的统计标准保障统计调查采用的指标涵义、计算方法、分类目录、调查表式和统计编码等的标准化国家统计标准由国家统计局制定或者由国家统计局和国务院标准化主管部门共同制定国务院有关部门可以制定补充性的部门统计标准报国家统计局审批。
部门统计标准不得与国家统计标准相抵触。
国家有计划地加强统计信息化建设推进统计信息搜集、处理、传输、共享、存储技术和统计数据库体系的现代化。
《统计法》第三十一条明确规定国家实行统计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考试、评聘制度提高统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保障统计队伍的稳定性统计人员应当具备与其从事的统计工作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
同时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和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统计人员的专业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