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应工程第三章-下
- 格式:pdf
- 大小:2.00 MB
- 文档页数:65
1.理想反应器包括___平推流反应器、__全混流反应器_ 。
2.具有良好搅拌装置的釜式反应器按_全混流__反应器处理,而管径小,管子较长和流速较大的管式反应按_平推流_反应器处理。
3.全混流反应器的空时τ是_反应器的有效容积____与___进料流体的容积流速_之比。
4.全混流反应器的返混__∞__,平推流反应器的返混为_零__。
5.如果将平推流反应器出口的产物部分的返回到入口处与原始物料混合,这类反应器为_循环操作_的平推流反应器6.对于循环操作的平推流反应器,当循环比β→0时为___平推流__反应器,而当β→∞时则相当于_全混流___反应器。
7. 对于循环操作的平推流反应器,当循环比β→0时反应器内返混为_零_,而当β→∞时则反应器内返混为_∞_。
8.对于反应级数n<0的反应,为降低反应器容积,应选用_全混流__反应器为宜。
9.对于反应级数n>0的反应,为降低反应器容积,应选用_平推流__反应器为宜。
10.分批式操作的完全混合反应器非生产性时间不包括下列哪一项___B____。
A. 加料时间B. 反应时间C. 物料冷却时间D. 清洗釜所用时间11.在间歇反应器中进行等温二级反应A →B,,当时,求反应至所需时间t=__D_____秒。
A. 8500B. 8900C. 9000D. 990012.在间歇反应器中进行等温一级反应A →B,,当时,求反应至所需时间t=__B_____秒。
A. 400B. 460C. 500D. 56013.在全混流反应器中,反应器的有效容积与进料流体的容积流速之比为__A__。
A. 空时τB. 反应时间tC. 停留时间tD. 平均停留时间14.一级不可逆液相反应,,出口转化率,每批操作时间,装置的生产能力为50000 kg产物R/天,=60,则反应器的体积V为__C__。
A. 19.6B. 20.2C. 22.2D. 23.415.对于单一反应组分的平行反应,其瞬间收率随增大而单调增大,则最适合的反应器为___A____。
3釜式反应器在等温间歇反应器中进行乙酸乙酯皂化反应:该反应对乙酸乙酯及氢氧化钠均为一级。
反应开始时乙酸乙酯及氢氧化钠的浓度均为 l ,反应速率常数等于。
要求最终转化率达到 95%。
试问:3( 1)( 1)当反应器的反应体积为1m 时,需要多长的反应时间?3,( 2)( 2)若反应器的反应体积为2m ,所需的反应时间又是多少?解:( 1)(2)因为间歇反应器的反应时间与反应器的大小无关,所以反应时间仍为。
拟在等温间歇反应器中进行氯乙醇的皂化反应:以生产乙二醇,产量为20 ㎏/h ,使用 15%(重量)的 NaHCO3水溶液及 30%(重量)的氯乙醇水溶液作原料,反应器装料中氯乙醇和碳酸氢钠的摩尔比为 1:1,混合液的比重为。
该反应对氯乙醇和碳酸氢钠均为一级,在反应温度下反应速率常数等于,要求转化率达到 95%。
(1)( 1)若辅助时间为,试计算反应器的有效体积;(2)( 2)若装填系数取,试计算反应器的实际体积。
62kg/kmol,每小时产解:氯乙醇,碳酸氢钠,和乙二醇的分子量分别为,84和乙二醇: 20/62= kmol/h每小时需氯乙醇:每小时需碳酸氢钠:原料体积流量:氯乙醇初始浓度:反应时间:反应体积:(2)( 2)反应器的实际体积:丙酸钠与盐酸的反应:为二级可逆反应(对丙酸钠和盐酸均为一级),在实验室中用间歇反应器于 50℃等温下进行该反应的实验。
反应开始时两反应物的摩尔比为 1,为了确定反应进行的程度,在不同的反应时间下取出10ml 反应液用的NaOH溶液滴定,以确定未反应盐酸浓度。
不同反应时间下,NaOH溶液用量如下表所示:时间, min0 10 20 30 50∝NaOH用量, ml现拟用与实验室反应条件相同的间歇反应器生产丙酸,产量为500kg/h ,且丙酸钠的转化率要达到平衡转化率的 90%。
试计算反应器的反应体积。
假定( 1)原料装入以及加热至反应温度( 50℃)所需的时间为 20min,且在加热过程中不进行反应;(2)卸料及清洗时间为 10min;(3)反应过程中反应物密度恒定。
3 釜式反应器3.1在等温间歇反应器中进行乙酸乙酯皂化反应:325325+→+CH COOC H NaOH CH COONa C H OH该反应对乙酸乙酯及氢氧化钠均为一级。
反应开始时乙酸乙酯及氢氧化钠的浓度均为0.02mol/l ,反应速率常数等于5.6l/mol.min 。
要求最终转化率达到95%。
试问:(1) (1) 当反应器的反应体积为1m 3时,需要多长的反应时间? (2) (2) 若反应器的反应体积为2m 3,,所需的反应时间又是多少?解:(1)00222000001()(1)110.95169.6min(2.83)5.60.0210.95===⨯---=⨯=⨯-⎰⎰AfAf X X A A AA A A A A A A A dX dX X t C C R k C X kC X h(2) 因为间歇反应器的反应时间与反应器的大小无关,所以反应时间仍为2.83h 。
3.2拟在等温间歇反应器中进行氯乙醇的皂化反应:223222+→++CH ClCH OH NaHCO CH OHCH OH NaCl CO以生产乙二醇,产量为20㎏/h ,使用15%(重量)的NaHCO 3水溶液及30%(重量)的氯乙醇水溶液作原料,反应器装料中氯乙醇和碳酸氢钠的摩尔比为1:1,混合液的比重为1.02。
该反应对氯乙醇和碳酸氢钠均为一级,在反应温度下反应速率常数等于5.2l/mol.h ,要求转化率达到95%。
(1) (1) 若辅助时间为0.5h ,试计算反应器的有效体积; (2) (2) 若装填系数取0.75,试计算反应器的实际体积。
解:氯乙醇,碳酸氢钠,和乙二醇的分子量分别为80.5,84 和 62kg/kmol,每小时产乙二醇:20/62=0.3226 kmol/h每小时需氯乙醇:0.326680.591.11/0.9530%⨯=⨯kg h每小时需碳酸氢钠:0.326684190.2/0.9515%⨯=⨯kg h原料体积流量:091.11190.2275.8/1.02+==Q l h氯乙醇初始浓度:00.32661000 1.231/0.95275.8⨯==⨯A C mol l反应时间:02000110.952.968(1) 5.2 1.23110.95===⨯=-⨯-⎰⎰AfAf X X A A A A B A A dX dX t C h kC C kC X 反应体积:0(')275.8(2.9680.5)956.5=+=⨯+=r V Q t t l(2) (2) 反应器的实际体积:956.512750.75===r V V l f3.3丙酸钠与盐酸的反应:2525+⇔+C H COONa HCl C H COOH NaCl为二级可逆反应(对丙酸钠和盐酸均为一级),在实验室中用间歇反应器于50℃等温下进行该反应的实验。
3-1 在反应体积为31m 的间歇操作釜式反应器中,环氧丙烷的甲醇溶液与水反应生成丙二醇32232COHCHOHCH H →+O H COCHCH H该反应对环氧丙烷为一级,反应温度下的速率常数为0.981-h,原料液中环氧丙烷的浓度为2.1kmol/3m ,环氧丙烷的最终转化率为90%。
若辅助时间为0.65h ,一天24h 连续生产,试求丙二醇的日产量为多少? 解 32232COHCHOHCH H →+O H COCHCH H( A ) ( B ) 一级反应h x k C C k t Af Af A 35.29.011ln 98.0111ln 1ln 10=-=-==h m h m t t V v /31)65.035.2(13300=+=+=丙二醇日产量=Af A x C v 0024=天/12.159.01.23124kmol =⨯⨯⨯kmol k /g 76M B=丙二醇日产量天/kg 2.111492.11576Q =⨯= 3-2一个含有A 和B 液体)/0.04molc /10.0c (B00L L mol A ==、 以体积流量2L/min 流入容积V R =10L 的全混流反应器,物料在最佳的条件下进行反应A →2B+C 。
已知由反应器流出的物料中含有A 、B 和C ,L mol c Af /04.0=。
试求:在反应器内条件下,A 、B 和C 的反应速率?解 空时min 5min/2100===L Lv V R τmin5/)04.01.0(00L mol C C r r C C AfA Af AfAfA -=-==-ττmin /012.0∙=L molmin)/(024.02∙==L mol r r Af Bfmin)/(012.0∙==L mol r r Af Cf3-3 一个液相反应: A+B →R+S其中,min)/(71∙=mol L k ,min)/(32∙=mol L k 。
第3章 固定化酶催化反应过程动力学一、基本内容:酶的固定化是为了解决游离酶分子在催化反应过程中不易回收、稳定性差、操作成本太高而采用的一种方法。
酶固定化后必然会对其催化反应动力学有一定的影响。
因此,本章主要分析来阐明固定化酶与游离酶催化反应动力学的区别,并对重要的扩散效应进行了详尽的研究。
1、固定化酶是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将游离酶转变成为在一定空间内其运动受到完全约束、或受到局部约束的一种不溶于水,但仍具有活性的酶。
主要优点有:易于分离、可反复使用、增加稳定性、提高机械强度、便于生产连续化和自动化、降低酶催化反应操作成本等。
2、酶的固定化方法有:吸附法、包埋法、共价法、交联法。
每种固定化方法均有利有弊,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3、影响固定化酶动力学的因素有:空间效应(包括构象效应和位阻效应)、分配效应(包括亲水效应、疏水效应和静电效应)和扩散效应(包括外扩散效应和内扩散效应)。
不同因素对酶动力学影响结果见下图:游离酶固定化酶改变的本征速率和动力学参数固有速率和动力学参数宏观速率和动力学参数本征速率和动力学参数空间效应分配效应扩散效应4、固定化酶催化反应外扩散效应。
固定化酶与溶液中底物反应过程包括三步:(1)底物从液相主体扩散到固定化酶表面;(2)底物在固定化酶表面进行反应;(3)产物从固定化酶表面扩散到液相主体。
其中酶催化反应速率可由M -M 方程表示max SiSi m S r C R K C =+0()S Si i;底物由液相扩散到催化剂表面速率可表示为Sd L R k a C C =−。
在稳态时,应存在Si Sd R R =,即max 0()SiL S Si m S r C k a C C K C −=+i。
5、固定化酶催化反应外扩散效应影响下反应速率的求解。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由表面浓度C Si 求解和由有效因子E η求解。
(1)表面浓度C Si 求解。
由式max max00max 0002()10Si SiL S Si S Si m Si L m SiSi m S S S L S SS S Sr C r C k a C C C C K C k a K C C K r C K C C k aC C C C K C K C −=⇒−=++−⇒+引入=,=,定义Da=可得:=Da +(+Da-1)=S K −Da-1当a>0时,取“+”号,当a<0时,取“-”号。
第三章 理想流动反应器概述按照操作方式,可以分为间歇过程和连续过程,相应的反应器为间歇反应器和流动反应器。
对于间歇反应器,物料一次性加入,反应一定时间后把产物一次性取出,反应是分批进行的。
物料在反应器内的流动状况是相同的,经历的反应时间也是相同的。
对于流动反应器,物料不断地加入反应器,又不断地离开反应器。
考察物料在反应器内的流动状况。
有的物料正常的通过反应器,有的物料进入反应器的死角,有的物料短路(即近路)通过反应器,有的物料在反应器内回流。
在流动反应器中物料的流动状况不相同,造成物料浓度不均匀,经历的反应时间不相同,直接影响反应结果。
物料在反应器内的流动状况看不见摸不着。
人们采用流动模型来描述物料在反应器内的流动状况。
流动模型分类如下:理想流动模型 流动模型非理想流动模型特别强调的是,对于流动反应器,必须考虑物料在反应器内的流动状况;流动模型是专指反应器而言的。
第一节 流动模型概述3-1 反应器中流体的流动模型平推流模型全混流模型一、物料质点、年龄、奉命及其返混1.物料质点物料质点是指代表物料特性的微元或微团。
物料由无数个质点组成。
2.物料质点的年龄和寿命年龄是对反应器内质点而言,指从进入反应器开始到某一时刻,称为年龄。
寿命是对离开反应器的质点而言,指从进入反应器开始到离开反应器的时间。
3.返混(1)返混指流动反应器内不同年龄质点间的混合。
在间歇反应器中,物料同时进入反应器,质点的年龄都相同,所以没有返混。
在流动反应器中,存在死角、短路和回流等工程因素,不同年具的质点混合在一起,所以有返混。
(2)返混的原因a.机械搅拌引起物料质点的运动方向和主体流动方向相反,不同年龄的质点混合在一起;b.反应器结构造成物料流速不均匀,例如死角、分布器等。
造成返混的各种因素统称为工程因素。
在流动反应器中,不可避免的存在工程因素,而且带有随机性,所以在流动反应器中都存在着返混,只是返混程度有所不同而已。
二、理想流动模型1.平推流模型(活塞流模型、理想置换模型、理想排挤模型)平推流模型认为物料进入反应器后沿着流动方向象气缸里的活塞一样向前移动,彼此不相混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