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心理学_第八章 幼儿的社会
- 格式:rtf
- 大小:125.56 KB
- 文档页数:10
幼儿社会学重点知识点总结一、社会化与社会发展1.儿童的社会化过程:社会化是指个体通过社会互动和各种社会经验,习得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过程。
幼儿社会化主要包括同伴关系的建立、自我概念的形成、规范的习得等。
2.社交能力的培养:幼儿社交能力的培养涉及亲子关系、师幼关系和同伴关系等方面。
重要的社交技能包括分享、合作、沟通和冲突解决等。
二、同伴关系与群体行为1.同伴互动:同伴互动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环节,通过与同伴的互动,幼儿能够学会友善、分享和合作等社会技能。
2.幼儿园集体生活:幼儿园是儿童开始接触群体生活的重要场所,幼儿在集体生活中需要遵守规则、与他人合作、解决冲突等。
三、性别认同与性别角色发展1.性别认同:性别认同是幼儿认识个人性别身份的过程,包括了对自己性别的认知、认同和社会化的学习。
2.性别角色发展:儿童在性别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学会和接受对应其性别的行为规范和性别角色期望。
四、家庭与社会环境对幼儿的影响1.家庭环境对幼儿的影响:亲子关系、家庭经济和教育资源等因素对幼儿的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
家庭应营造温暖、和睦的氛围,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和社会互动机会。
2.社会环境对幼儿的影响:社会环境中的文化价值观念、媒体影响以及社交机会等因素对幼儿的社会化和社会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
五、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1.幼儿的道德发展阶段:幼儿的道德发展经历了自我中心阶段、目标导向阶段和共同道德原则阶段等不同阶段。
2.道德教育策略:道德教育应注重培养幼儿的道德情感、思维和行为能力。
有效的道德教育策略包括角色扮演、情景模拟、故事讲解和道德讨论等。
六、幼儿社会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儿童的社会互动行为和社会化过程,了解幼儿在不同情境中的行为和发展。
2.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幼儿和相关教育者的意见和观点,了解幼儿社会经验、社交技能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情况。
3.实践法:通过实践和活动,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和社会化经验。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总学时数:54适用专业:学前教育专业一、课程的性质、目标和任务《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属于专业基础课,它在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之间起着一种中介作用,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学前儿童的教育工作提供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一般特点和各个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等基础知识,为教育工作提供理论基础。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和了解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培养科学研究的意识。
要求学生能够系统掌握《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础知识,能理解《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熟悉学前期各个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点,能运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知识观察、分析学前儿童行为,为设计和开展学前儿童教育活动提供理论依据,为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供理论指导。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要求学生能够系统掌握《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础知识,能理解《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熟悉学前期各个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点,能运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知识观察、分析学前儿童行为,为设计和开展学前儿童教育活动提供理论依据,为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供理论指导。
三、教学时数分配《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教学时数分配表四、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学前儿童及其心理研究教学基本要求1.理解并掌握学前儿童概念及学前儿童观2.了解学前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和主要任务。
3.了解学前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学前儿童概念难点:学前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节学前儿童概念与学前儿童观1.学前儿童及相关概念2.学前儿童发展观的变迁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理论体系1.三个基本关系的问题2.主要学派的理论观点第三节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宽泛的研究方法2.具体的研究方法第二章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和人文生态环境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2.了解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人文生态环境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全国学前教育专业(新课程标准)“十二五”规划教材学前儿童心理学(第二版)钱峰汪乃铭主编第一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一、掌握以下概念无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客观环境遗传素质1无条件反射P7:无条件反射是先天固有的、由遗传而来的反射2条件反射P7: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的、习得的反射3客观环境P8:人所处的客观现实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涵盖很广;社会环境则包括家庭、团体、各种人际关系、社会规范、风俗习惯等。
4遗传素质P9:遗传素质是指有机体通过遗传获得的生理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解剖生理特征二、.什么是心理的实质?答:1.脑是心理的器官 2.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3.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三、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请结合实例进行说明。
答:P9 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但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两类,一类是遗传方面的因素(如低能儿、痴呆儿),另一面是环境方面的因素(狼孩玛卡)。
实例省略。
第二章:学前儿童的注意一、掌握以下概念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稳定性答:无意注意P13: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就是我们常说的“不经意”,既没有自觉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的努力。
有意注意P14: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就是我们常说的“刻意”。
它具有自觉的目的,并和意志努力相联系。
注意的范围P16: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
是指在同一瞬间所把握的对象的数量。
注意的稳定性P17:注意稳定性指有把握对象的时间的长短。
二、注意与人的心理活动有什么关系?请结合具体情况加以说明。
答:P17注意对于动物来说具有极重要的生存意义;对人类来说,由于人的心理活动中有了语言的参与,注意更具有了特殊意义。
概括说,注意有下列三种功用:其一,选择功用。
(听课)。
其二,保持功用。
(画画)。
其三,调节和监督功用。
(搭积木)由上可知,注意对于人的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它使人能随时察觉外界的变化,集中自己的心理活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更好地适应和改造客观世界。
第八章幼儿的社会性心理发展第八章幼儿的社会性心理发展•学习目标:第一节幼儿的社会性心理发展的基础•一、情绪发展•(一)幼儿的情绪功能•信号功能•创造功能•催化功能•取向功能•(二)幼儿的情绪表达•1、情绪表达的相关因素•幼儿园儿童正负面情绪的表达与游戏过程紧密相关;小学儿童正负面情绪的表达受动机和结果的支配。
•2、与害羞情绪表达的相关因素•新异刺激是引起害羞情绪的主要原因•在人际环境中体验到的紧张是引起害羞情绪表达的原因•3、母亲的表情对幼儿感情表达的影响•幼儿的情绪表达不只是一个单纯的个体情绪反应,而是文化、社会和重要他人等因素的综合反映。
•(三)幼儿的情绪调控•情感调控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
目的是减少负面情绪,从而改善人际关系。
•情感调控是儿童情绪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儿童社会化过程的一个重要能力。
•1、情感调控的分类•适应性界定方式•功效性界定方式•特征性界定方式•情感调控是情商的主要成分之一,是人际社会智能的一个组成部分。
•2、学前儿童情感调控的发展•儿童从2岁起,开始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并出现个体差异。
•学前儿童使用的情感调控策略的先后是:建构性策略,回避和情绪释放策略,破坏策略。
•儿童的情感调控能力随社会认知能力的提高而发展。
•3、学前儿童情感调控的关系研究•养育者与儿童之间的人际互动是形成个体差异的重要原因。
•父母对儿童情绪的反应方式对儿童情绪调控的影响•父母与孩子间关于情绪的谈话及父母本身的情绪表达•陌生人情境、恐惧情境、挫折情境等对儿童情感调控的影响•(四)幼儿的道德情感体验的发展•道德情感划分为:直觉的情感体验,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感体验,意识到道德理论的道德体验。
•1、移情:情感移入,情感共鸣•儿童移情的三种能力:判断他人情感并能指出情感性质的认知能力;从他人角度出发,能够预测他人的思考和行动等预知能力;具有情绪的反应性,能够体验和分享他人情感的情绪能力。
第八章幼儿社会规范的接受规律与德育一、填空:1、社会规范包括道德规范、_________或者_________、_________等都是_________的社会规范。
2、社会规范是成人要求_________的依据,也是幼儿规范_________的准绳。
3、是非观是幼儿形成_________、_________的主要前提和主要内容。
4、幼儿的最先交往的对象是_________,父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等,都可能是幼儿学习的内容。
5、社会规范应该是_________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培养_________的必要条件。
6、规范行为的_________与_________的接受程度是一致的。
7、品德是一个人_________和_________的简称,人的品德反映了___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的组成部分。
8、品德是一生都需要锤炼的_________,幼儿期是构建_________不可忽视的关键期。
9、培养幼儿的规范行为,应从_________做起,在_________中进行;以_________为主,以_________为辅。
10、讲解要在_________中进行,_________、_________,这样易于调动幼儿内部的积极性,主动接受_________。
11、幼儿模仿行为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服从行为特点:_________、_________。
二、名词解释1、社会规范2、是非观3、社会化4、品德5、规范行为6、他律7、自律8、德育三、问答题1、社会规范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2、在理解品德概念时,应把握哪几点?3、教师应帮助幼儿接受哪些方面的规范?4、幼儿接受社会规范,应对幼儿提出哪写具体的行为要求?5、怎样促进幼儿社会规范的学习?试题答案一、填空1、法律规范家庭规范学校规范各种类型2、幼儿各行自己各行3、道德认识道德判断4、父母人格信仰价值观行为方式5、幼儿素质教育健全人格6、稳定性社会规范7、品行德性价值观人生观人格8、心理品质品德结构9、具体的小事日常生活塑造纠偏10、良好的气氛情景交融情理交融11、主动性模糊性次稳定性盲目、被动性工具性《学前教育原理》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 分,共3 0 分}1.学前教青的构成要素是学前教育者、学前受教育者和(B)。
《学前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前言(一)大纲的适用对象本大纲适用于学前教育专业教学ﻫ(二)总学时安排总学时72学时.(三)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必修课,是专业基础课.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初步掌握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所必需的心理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初步形成运用学前心理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在教育幼儿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热爱幼儿,对幼儿教育工作感兴趣,进而树立热爱幼教事业的专业思想。
ﻫ课程的任务是要求学员比较全面地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四)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ﻫ本课程主要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征问题.课程涉及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及其表现的条件,原因和培养策略,会接触到学前教育专业其他有关课程如《学前教育学》等讨论的对象,但本课程是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进行讨论,其视点与有关的教育课程不同。
ﻫ二、基本要求(一)课程基本要求: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包括: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和发展趋势;学前儿童的认识,情感,个性和社会性等各个方面发展的规律和特征;关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与学前儿童心理和教育有关的社会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知识.ﻫ(二)课程的重点和难点课程的重点:一是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二是要注意把所学理论与生活和工作实践中所遇到的学前儿童心理表现及教育问题结合起来。
ﻫ课程的难点是对学前儿童心理研究方法的掌握及对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理解.三、本课程具体内容与要求第一章学前儿童心理学概述习的目的和要求:初步了解学前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认识学习学前心理学的意义;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初步了解研究学前心理学的原则和方法;激发学习学前心理学的兴趣和愿望.ﻫ课程内容:第一节学前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ﻫ学前心理学的对象;学前心理学的内容;学前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区别和联系。
学习学前心理学的意义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遗传、环境和教育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性ﻫ第三节研究学前心理学的原则和方法ﻫ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式;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具体方法.ﻫ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概况ﻫ学习目的和要求:ﻫ初步了解国内外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课程内容:第一节国外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西方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前苏联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第二节我国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建国后的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
第八章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
第一节学前儿童想象发生和发展的趋势
1、想象是儿童对头脑中的表象进行加工,重新组合成新形象的过程。
2、儿童想象最初出现的年龄和表征的发生年龄相同:一岁半到两岁
3、想象在幼儿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幼儿期是想象最为活跃的时期,现象几乎贯穿幼儿的各种活动中,对幼儿认知、情绪、游戏、学习活动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幼儿的主要活动是游戏,特征是象征性游戏。
而象征性游戏的心理成分首先是想象活动。
(2)游戏经常把实际生活变成想象活动
(3)幼儿听故事,想象随着故事的推进展开
(4)幼儿听音乐,也依靠积极的想象活动
(5)幼儿的绘画、搭积木、等也离不开想象
(6)想象的形象是幼儿行动的推动力。
第二节学前儿童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的发展
1、幼儿的想象中,无意想象占主要地位。
无意想象是一种自由联想,不需要努力,是学前儿童想象的典型方式。
2、梦是无意想象的一种极端方式,不受意识支配,皮亚杰称为“无意识的象征”
3、幼儿期有意想象的萌芽
第三节学前儿童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的发展
1、再造想象在学前期占据主要地位,创造想象逐步发展
2、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是根据想象过程中的独立性和内容的新颖性来区分的。
第四节学前各年龄段儿童想象的发展
1、3-6岁的幼儿阶段,其想象发展的突出特点是夸张性
2、夸张性的表现:夸大某部分或某种特征、混淆假想与真实
作业:观察*6岁儿童绘画作品,分析想象的发展特点。
第一章学前教育的对象、任务及发展一、填空1.教育是人类为了,使之能够通过学习,掌握生存的知识和技能,适应的一种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
2.这种贯穿人的一生和扩展到社会各个方面的、连续的教育称为教育。
3.学前教育的价值,它具有性,性,性。
4.学前教育的性质是、、三者的整合。
5.学前教育泛指至6岁前儿童的教育,包括教育、教育和教育。
6.我国古代就有一些思想家总结了儿童出生后家庭教育的实践经验,如著的《》。
7.世界第一本学前教育专著《母育学校》的作者是。
8.对0〜3岁儿童的教育称为教育,3〜6岁儿童的教育称为教育。
9.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是以她的为依据的。
她认为儿童自身具有发展的能力,教师的任务在于提供一个适宜的。
10.创办我国第一所乡村幼稚园和劳工幼稚园的教育家是。
11.著有《新幼稚教育》的幼儿教育家,曾在北平主办。
12.学前教育是从德国教育家开始创立的。
13.古罗马教育家,提出人的教育应从摇篮里开始。
二、选择1.世界上第一次提出学前公共教育主张的是()oA.柏拉图B.孔子C.亚里士多德D.康有为2.世界上第一个做出年龄分期尝试的思想家是()oA.柏拉图B.孔子C.亚里士多德D.昆体良3.世界第一本学前教育专著是()oA.《学记》B.《论演说家的教育》C.《母育学校》D.《三字经》4.在我国第一次提出实施公共学前教育的人是()oA.陈鹤琴B.孔子C.蔡元培D.康有为5.主张“教育即生活”,“从做中学”的教育家是()oA.杜威B.陶行知C.亚里士多德D.昆体良三、辨析1.花钱让孩子接受良好的学前教育,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可算是一种有利的投资。
2.儿童早期既有学习的需要,而且也有学习的能力。
四、名词1.学前教育学2.教育五、简答1.简述福禄培尔的学前教育思想。
2.简述蒙台梭利关于学前教育的基本观点。
3.简述陈鹤琴对我国学前教育的主要贡献。
六、论述第二章学前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一、填空年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在新拉纳克创立,这是他在历史上为式人阶级创办的第一所学前教育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