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辐射的危害与预防论文 高世峰
- 格式:doc
- 大小:50.50 KB
- 文档页数:5
电磁辐射的危害机理研究及其防护措施分析电磁辐射是电子产品已经在人们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现象。
计算机、手机、传输塔、电视等高频电子设备广泛使用,电磁辐射已经成为了一个全球性难题。
对于长期在电子产品的辐射环境中生活和工作的人群,电磁辐射的危害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将介绍当前电磁辐射的危害机理,并提供一些可行的防护措施。
1. 电磁辐射的危害机理电磁辐射的危害机理如下:(1) 人体组织吸收电磁波的能量电磁波辐射震荡,会发生电子、离子激发和热量释放三个过程,也就是人体吸收电磁波的能量。
在此过程中,如果吸收能量超过一定量,就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而某些实验研究表明长期受到低水平的微波辐射可能对人体产生长期的、潜在的危害。
(2) 身体发生电生理变化电磁波的辐射能够引起生物组织内部的电流流动,从而导致身体机能的改变。
荷兰艾因霍芬大学研究团队就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几乎每个人都会发生电磁波的电生理反应,而这可能意味着身体正在受到伤害。
(3) 电磁波影响基因的表达电磁波的干扰可能会影响人体基因的表达,长期影响会导致我们的基因被改变。
因此,电磁波的辐射不仅会对人类的健康造成影响,更有可能导致基因突变和其他失常变化。
2. 电磁辐射的防护措施电磁辐射的防护措施如下:(1) 电磁辐射监测通过电磁辐射监测设备,可以及时获取辐射环境数据。
监测结果可以帮助我们监测室内电磁辐射的强度值,如果发现辐射值超过国家标准,就需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2) 电磁辐射隔离联系电磁辐射监测结果,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隔离电磁辐射。
例如,增加隔离层,避免电磁波直接影响到居住环境。
(3) 使用辐射检测器通过使用辐射检测器,可以随时检测辐射强度并能减少辐射量。
如能够采取有效的辐射减少措施,并使辐射强度达到规定标准,减少电子产品对人体造成的辐射伤害。
(4) 使用防辐射衣通过使用防辐射衣,可以有效地减少由电子产品辐射造成的身体危害。
防辐射衣是用放射性材料制成的,能够有效地抵制电磁辐射的危害。
谈谈电磁辐射对环境的污染及防护措施摘要:随着我国快速发展, 电磁辐射也越来越严重, 环境污染问题不容忽视。
本文对电磁辐射的危害以及防护措施进行了简要探讨, 以期提升防护意识并尽可能降低电磁辐射给人类生存的环境带来的伤害。
关键词:电磁辐射,环境污染,防护措施我国科技的发展使电磁波的应用领域更加广阔, 其通常应用于广播、工业、通信以及医疗等方面, 虽说它的发展能够给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便利, 但它也会给人们的生活环境造成一种无形的污染, 并且这种污染程度呈上升趋势, 需要引起重视。
1. 电磁辐射的危害1.1 影响人们身心健康。
处于电磁波污染的环境会不断产生非热效应和过热效应,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心理、身体以及行为。
长久以来, 由于电磁辐射对人体循环系统、神经系统以及免疫系统和泌尿系统等功能造成不良影响的案例屡见不鲜, 所以电磁辐射污染问题逐渐被人们广泛关注。
通过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和研究表明, 电磁辐射危害人体一般体现在以下一些方面:首先人们的糖尿病、癌突变或是心血管病的诱导因素通常是电磁辐射, 其次, 电磁辐射可以直接伤害人体的免疫系统以及生殖系统和神经系统, 并可引发孕妇畸胎甚至流产等严重病变, 另外, 长时间的电磁辐射会导致儿童的骨骼发育、视力发育以及组织发育降低, 并使肝脏造血能力减弱, 甚至会引发视网膜脱落问题, 最后, 电磁辐射会造成女性月经失调等内分泌紊乱症状。
1.2 干扰生产生活秩序。
在人们生活的环境中, 有着各种类型的电磁污染, 其主要影响着各个行业的生产秩序并对人们生活中应用设备的正常工作进行干扰。
比如, 电磁污染能够对电视信号进行干扰并影响广播的正常播出等, 在数字系统的数据输送时造成所要传输的数据掉线甚至丢失, 并且接收的信息中出现乱码或中断等情况, 对水上运输、铁路以及空路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安全隐患, 另外还会使医疗电子设备如医疗监护仪等无法正常工作, 造成起爆装置突然爆炸, 使化工、石油等工业在作业过程中功能失控等危害。
高频电磁场辐射危害及防护技术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前进以及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的大脑已经接受了各种电磁波的辐射。
从收音机、电视到移动电话和电脑,现代人几乎离不开电子产品的包围。
而这些电子设备所发出的电磁辐射,也成为我们健康最大的隐患之一。
高频电磁场辐射不仅会对我们的健康带来影响,还会引起一系列的电磁干扰问题。
本文将围绕高频电磁场辐射危害及防护技术展开讨论。
一、高频电磁场辐射的危害1.电磁波的辐射范围广大,对人体的危害不易发现。
电磁波是指一系列横波,能够在真空中传播,并且在传播过程中,电磁波是不需要介质支持的。
由于电磁波的传播速度极快,人类是难以感知电磁波的存在的。
然而,电磁波的辐射范围极广,使用电子设备时,人类的身体会不可避免地接触到它们。
特别是发送和接收信号的设备,如手机、无线路由器等,它们会不断地发出电磁波,并在周围形成一定范围内的电磁场。
如果长时间暴露在这些电磁场中,就会对人体的健康造成影响。
2.高频电磁辐射对人的生理健康造成影响。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长时间处于高频电磁辐射下的人员,容易出现头痛、记忆力减退、贫血、焦虑、失眠、视力下降、免疫力下降等多种不良反应。
经过长期的研究,电磁场对人体的致癌作用也越来越引起大家的关注。
因此,要认真对待电子设备的使用及相关高频辐射对健康的影响。
3.电磁波造成的干扰可能会对日常生活带来影响。
电磁波在传播的时候,会产生延迟、可变形、干扰,这些因素可能会对电子设备的正常使用造成负面影响。
特别是在一些特殊的场合,如航空、航天、军事领域,这些电磁波都是需要高度精确的控制的,因此,电磁干扰的问题更是需要引起高度关注。
二、高频电磁场辐射的防护措施别买一些低质量的电子产品,合理的使用,人体与电子设备之间的距离尽量放大,避免在高频电磁场辐射范围内长期停留,是最好的预防高频电磁辐射的方式。
此外,按照实际情况需适当采取以下措施。
1.电磁辐射预警电磁辐射预警系统是目前最为成熟的预警系统之一。
辐射防护论文(5篇)辐射防护论文(5篇)辐射防护论文范文第1篇关键词:计算机;电磁辐射;电磁场1概述任何带电物体的四周都存在电场,而周期变化的电场将会产生周期变化的磁场,也就存在电磁波,产生电磁辐射,假如这种辐射的量超过限定条件,那么就会对环境形成电磁污染。
和无处可躲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一样,电磁辐射同样无处不在,这使它成为公认的“第四污染源”。
只要存在电场变化的地方就会有电磁辐射。
目前,能造成大面积电磁污染的主要有高压输配电系统、放射设备、微波设备、家用电器、计算机等等。
其中高压输电系统的电磁辐射强度最大,对人体的危害最明显。
为了保障从业者的健康,在辐射环境下的工作时间有着严格的限定。
相比之下,诸如彩电、手机、微波炉、空调机、电冰箱、计算机等等家庭必需的电气设备所影响的人群更广泛。
在上述常见的电气设备中,与人们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计算机更值得关注。
很多上班族和沉迷于网络世界的网虫每天面对计算机的时间往往超过8小时。
而计算机本身就是一个不行小觑的电磁辐射源:微处理器、主板、显卡、声卡、内存、硬盘、光驱、显示器、USB接口等主要部件在工作时都会向外界辐射电磁能量。
计算机所产生的电磁辐射,对那些长期接触计算机的人的身心健康有巨大的危害。
2计算机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危害计算机已进入现代社会的各行各业和千家万户,它给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但“计算机病”也与日俱增,严峻的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
“计算机病”的症状表现为神经衰弱综合癌(头晕、头痛、疲惫、失眠或噩梦、记忆力减退、心情低落等)、肩颈腕综合症(骨骼不适、手指麻等、感觉特别、震颤、有压痛),以及腰背酸痛、抗病力量降低、易感冒等,发病率最高的是那些每天在计算机旁敲击键盘的专业人员。
这些专业人员精神压力大,大脑处于高度集中和紧急状态,这是产生神经衰弱综合症的根源。
流产、面部褐斑、类似红斑或湿疹等的消失,亦与精神因素亲密相关。
专业人员连续凝视计算机屏幕,长时间近距离盯着闪耀的荧光屏,易使眼睛充血、干燥、怕光,严峻者还会使眼球视网膜的感光功能失调,晶体受损,暗适应力量降低,造成视力减退,甚至可导致微波自内障、夜盲症等。
电磁辐射的危害和防护电磁辐射作为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随之而来的是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电磁辐射的危害以及相关的防护方法。
一、电磁辐射的危害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电离辐射:电离辐射主要来自于X射线、γ射线等高能辐射,它们具有足够的能量,可以直接将人体细胞离子化。
长期暴露于电离辐射中可能导致基因突变、白血病等严重疾病的发生。
2. 非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包括电磁波辐射,如无线电波、微波、电视信号等。
长时间接触这些辐射会对神经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生殖系统等产生一定的影响,可能导致头痛、失眠、血压升高等问题。
3. 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如电脑、手机、电视等电子设备释放出的电磁辐射,长时间接触可能诱发视力下降、生殖系统问题、神经系统疾病等。
二、电磁辐射的防护方法针对电磁辐射带来的健康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进行防护:1. 保持距离:减少与电磁辐射源的直接接触,比如尽量远离电力线、电视发射器、微波炉等。
同样,人们也应该尽量避免长时间在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旁工作或休息。
2. 使用屏蔽器材:在面对电子设备时,可以使用一些防护屏蔽器材来减少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影响。
例如,对于电脑使用者,可以使用具有电磁辐射屏蔽功能的显示器、键盘和鼠标,以降低电磁辐射对用户的暴露程度。
3. 定期放松身体:长时间接触电磁辐射容易引起身体疲劳和压力。
因此,人们应该定期放松身体,进行适当的休息和运动,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4. 合理使用电子设备:减少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避免长时间连续使用电脑或手机。
此外,人们应该培养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保持适当的用眼距离和正确的坐姿。
5. 定期体检:由于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危害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滞后性,所以人们应该定期进行体检,及早发现可能存在的健康问题。
结语: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不可忽视,我们应该增强对电磁辐射的认识,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通过保持距离、使用屏蔽器材、定期放松身体、合理使用电子设备以及定期体检等方法,我们可以有效减少电磁辐射带来的风险,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电磁辐射的危害及防治摘要: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电磁技术运用越来越广泛,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同时也促进了生产生活的快速发展,但是由此产生的电磁辐射问题也随之越来越引发人们的关注。
那么,什么是电磁辐射污染?它对人体的危害有哪些?如何防范电磁辐射污染?20世纪中叶以后,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当今的电磁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像广播、电视、通信、导航、环境监测、气象预报、交通运输、家用电器、办公用品以及工农业、国防领域等均已广泛应用电磁技术,这无疑给人们带来极大的利益,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电磁辐射的威胁,环境中人工电磁辐射水平急剧上升,现在在人们的生活环境中,人工电磁辐射的影响已经成了不可忽视的一种污染。
而电磁污染又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不易被人察觉的污染。
现在人们就是生活在浩瀚的电磁海洋之中,几乎每个人都很难离开它。
在这个包括静电场、感应电磁场、辐射电磁场以及电压、电流、电功率的集合空间的电磁环境中,有各种各样的电磁辐射体,它们产生具有一定强度的电磁波信号,对有用的信号的接收或传输造成干扰,造成电气和电子设备不能正常运转,以致导致信息失误,自控系统失灵,通信混乱或中断,人造卫星失控等重大事故,造成经济、军事上重大损失已屡见不鲜。
一、电磁辐射污染电磁辐射是指以电磁波形式通过空间传播的能量流,且限于非电离辐射,包括信息传递中的电磁波发射,工业、科学、医疗应用中的电磁辐射,高压送变电中产生的电磁辐射。
电磁辐射主要通过热效应和非热效应作用于人体。
电磁辐射的热效应,引起人体热平衡的失调;造成白内障;破坏睾丸的生精能力,导致不育等等。
电磁辐射的非热效应主要影响人体的神经系统,感觉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
电磁辐射的来源有自然和人工两大类。
人们日常生活已离不开的人工设备,也都产生电磁辐射。
这些产生电磁辐射的设备主要分为五大类:广播电视电磁设备类,包括广播、电视、调频等设备;通信、雷达及导航发射设备类,包括通信、基站设备、雷达及导航发射设备等;工、科、医电磁设备,如高频冶炼炉、塑料热合机、大型医疗电磁设备等;交通系统设备,如磁悬浮列车、地铁等;输电线路系统设备,如高压交流直流输电系统、变电站、换流站等。
电磁环境对生态的危害及防护电磁环境对生态的影响是人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电磁辐射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存在,与此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电磁环境对生态的危害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防护的关注。
本文将从电磁辐射的来源和对生态的危害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
首先,电磁辐射来源广泛,主要包括电力设备、通信设备、无线电设备和电子设备等。
这些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射频辐射、磁场辐射和电场辐射等电磁波,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危害。
电磁辐射对生态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对动植物的生长和繁殖产生负面影响。
电磁辐射会导致植物受损,影响其生长发育和繁殖能力,甚至导致植物的死亡。
对于动物来说,电磁辐射也会影响其生理功能和行为,甚至引发基因突变和遗传变异。
2. 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造成破坏。
电磁辐射会干扰动植物的生活习性和行为模式,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性。
尤其是对于一些敏感的生物群体,如蜜蜂、鸟类等,电磁辐射可能导致它们的迁徙行为受到干扰,影响其正常的繁殖和迁徙过程,从而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连锁反应。
3. 对人类健康的潜在风险。
电磁辐射对人类健康的风险一直备受关注。
长期暴露在电磁辐射环境中,可能导致人们出现头痛、失眠、焦虑等不适症状,严重时甚至会诱发癌症等疾病。
对于某些特殊人群,如孕妇和儿童,他们对电磁辐射的敏感性更高,受到的危害也更大。
为了有效防护电磁辐射对生态的危害,有以下几点建议:1. 控制电磁辐射的源头。
对于一些辐射强度较高的设备,如电力设备和通信基站,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降低其辐射水平。
例如,通过使用辐射屏蔽材料、选择低功率设备、调整设备的布局等方式减少辐射。
2. 合理规划和布局。
避免在生态敏感区域或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周围设置辐射源。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应尽量远离居民区、学校和医院等人口密集区域,避免电磁辐射对人们健康产生潜在风险。
3. 提高公众意识和科学素质。
加大对电磁辐射对生态的危害的科普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电磁辐射的认知水平。
电磁辐射(论文)题目电磁辐射的危害与防护浅谈学生袁可可指导教师王志年级 2008级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电子通信工程学院目录引言第一章一、电磁辐射的产生 (5)第二章二、电磁辐射的危害 (6)第三章三、电磁辐射的污染 (8)第四章四、生活中电磁辐射污染的防范 (9)第五章五、结论 (11)摘要:本文介绍了电磁辐射的定义以及常见的电磁辐射源,阐述了电磁辐射的类别以及它们的分类,同时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电磁辐射对人类活动带来的影响、产生影响的因素及辐射大小的衡量,探讨了电磁辐射的防护以及国家的有关规定。
关键字:电磁辐射电磁波电磁危害电磁防护引言伴随着电子产业及通信业的迅猛发展,电磁辐射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
存在于空间的电磁场和其它污染物一样。
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各种不良影响。
如何把电磁辐射危害减小到最低程度,从而保护环境,需对电磁辐射进行了解。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
通信工具、计算机和大量家用电器进入我们的生活,我们在享受现代化带来的方便舒适的同时,也受到恶化的电磁环境给健康带来的威胁。
由于电磁辐射无形、无色、无味、无声.而且产生电磁辐射的设备都是与人们生活关系密切的东西,所以电磁辐射被称为是“充满柔情的空中杀手”。
经研究证实,电磁辐射污染已成为废气、废水、固体废物、噪声污染后的又一新型污染源,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
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应用电磁感应的方法,使磁场中的导体在一定条件下产生了感应电流。
这是19世纪最伟大的发现之一,随即世界上第一座发电站的建成标志着人类迈进了电磁辐射的应用时代。
一百多年前,电磁辐射已经深入到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当今更是进入了一个电磁辐射的高利用时代。
不过,科学历来都是一把双刃剑,时代的进步常常是要付出一定代价的,这种二律背反的现象已经得到了历史的多次验证。
人们在充分享受电磁辐射带来的方便舒适的同时,也日渐感受到了它的负面效应。
如各类各类办公自动化设备、移动通讯设备、家用电器迅速进入我们的生活,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丰富了我们的精神和物质生活。
电磁辐射的危害及防护电磁辐射是指由移动电荷所产生的电磁波向周围空间传播的现象。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电子设备的广泛使用,人们对电磁辐射的问题也开始重视起来。
本文将介绍电磁辐射的危害以及相应的防护措施。
电磁辐射的危害主要包括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和对环境的潜在风险。
首先,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最为人关心的问题之一。
大量的科研研究表明,长时间的暴露在较高水平的电磁辐射下可能对人体产生负面影响。
长期暴露在电磁辐射下,可能导致头痛、失眠、记忆力下降、免疫力下降等健康问题。
此外,一些研究还指出电磁辐射与癌症的发生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如儿童白血病、脑瘤等。
虽然目前尚无明确的证据证明电磁辐射直接导致这些疾病的发生,但警惕性仍然需要保持,并严格遵循安全指南。
其次,电磁辐射对环境也存在潜在的风险。
大量的电磁辐射来源于通信设备、电子设备和电力设施等,这些设施产生的电磁辐射可能对周围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造成影响。
一些研究表明电磁辐射可能对鸟类、昆虫和植物等生物造成不良的影响,包括生长发育异常、繁殖障碍等。
针对电磁辐射的危害,社会各界都在不断探索和推进相关的防护措施。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电磁辐射防护方法:1. 设置防护屏蔽:在设计电子设备时,可以采用金属屏蔽来减少辐射的泄露。
同时,对于家庭住宅等场所,可以使用防护窗帘、磁铁屏蔽等来减少辐射的影响。
2. 合理安置电子设备:要尽量减少电子设备的数量和接触时间,在使用时要尽量保持一定的距离,避免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
3. 定期检查设备:对于使用频繁的电子设备,要定期检查电磁辐射的水平,确保设备正常工作时的辐射水平在安全范围内。
4. 移动电话使用的注意事项:减少手机使用时间,使用手机时尽量保持距离,使用带有辐射防护功能的手机壳。
5. 加强监测和调控:对于大型电力设施和通信基站等,应加强监测和调控,确保其辐射水平在安全范围内。
总的来说,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都存在一定的潜在风险。
为了保护人们的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包括减少电子设备使用时间、使用防护屏蔽等。
电磁辐射污染与防治摘要:电磁辐射污染直接威胁人类健康。
本文介绍了电磁辐射的物理特性,污染源的分类以及传播途径,指出了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危害及对电子设备的干扰,最后给出一些对电磁辐射污染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电磁辐射;污染源;危害;防治1、电磁辐射的物理特性任何交流电在其周围空间都会产生交变的电场,交变的电场又产生交变的磁场,交变的磁场又反过来会产生新的交变电场。
这种交变的电场与交变的磁场相互垂直、以源为中心向周围空间交替的产生且以一定的速度传播的波,称为电磁辐射(也称电磁波)。
确切的说电磁辐射是一个包括广播频率(220MHz~3600MHz)、电视频率(30MHz~300 MHz)和无线电频率(30MHz以下)的广泛的波。
从波动学的观点来描述电磁辐射时其基本物理量有:波长:沿着波的传播方向,两个相邻的同相位质点间的距离;单位为米(m)。
周期:物体完成一次全振动所需的时间;T单位为秒(s)。
频率: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周期数;单位为赫兹(Hz)。
三者之间的关系为:f=1/T=c/λ。
在远离场源的地方,电场强度与磁场强度在量值上的关系:ε01/2E=?1/2H式中ε=8.85×10-12库仑2/牛顿·米2,是真空中的介电常数;μ0=4π×10-7牛顿/安培2,是真空中的磁导率。
E=(μ/ε0)1/2H=377H,E⊥H且都与传播方向垂直。
2、电磁辐射污染源的分类影响人类生活环境的电磁辐射根据其污染源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天然电磁辐射污染源和人为电磁辐射污染源。
2.1天然电磁辐射污染源天然的电磁辐射污染来自于地球的热辐射、太阳热辐射、宇宙射线、雷电等,是由自然界某些自然现象所引起的(表1:天然电磁辐射污染源)。
表1天然电磁辐射污染源分类来源大气与空气污染源自然界的火花放电、雷电、台风、高寒地区飘雪、火山喷发……太阳电磁场源太阳黑子活动与黑体放射……宇宙电磁场源银河系恒星的爆发、宇宙间电子的移动……2.2人为电磁辐射污染源人为电磁辐射污染源产生于人工制造的若干系统,如:电子设备、电气装置等,主要来自广播、电视、雷达、通讯基站及电磁能在工业、科学、医疗和生活中的应用设备。
电磁辐射污染造成的危害及防范措施
一、前言
1972年6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并提出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自此反应了人们对环保意识越来越重视。
但是,人们比较关注的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光污染等环境问题,却忽视了对人们危害日渐明显的”隐形杀手”电磁辐射污染的重视。
如今,越来越多的电子、电气设备的投入使用使得各种频率的不同能量的电磁波充斥着地球的每一个角落乃至更加广阔的宇宙空间。
对于人体这一良导体,电磁波不可避免地会构成一定程度的危害。
二、电磁辐射污染的种类
电磁辐射污染源来自俩方面,一类是来自天然的电磁辐射:如果自然界中雷电、火花放电等都会引起电磁辐射,这些辐射对于人体的危害是比较强烈的,但不是普遍存在,反而是对通讯和仪器设备的干扰十分明显。
还有一类是人为的电磁辐射,主要包括各种电磁辐射系统、广播电台发射台、导航系统、电视发射源和微波接受站等。
人为的电磁辐射随着人们对这些设备的频繁使用对我们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三、电磁辐射的危害。
电磁辐射的危害及防护随着电子工业的飞速发展,微波炉、手机等家电和通讯工具不断普及,为改善我们的生活质量带来了福音。
另一方面这些电子产品又产生了各种有害电磁辐射,成了我们生活中一个新的污染源,即通常所称的“电磁污染”。
这些有害的电磁辐射不仅影响了其它电子设备的正常工作,更重要的是它还污染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为此,各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防治它。
进入90年代以来,美国、欧盟、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等国家和地区还相继采取法律形式宣布禁止产生电磁污染的产品(即电磁兼容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
在德国,德国电气工程师协会(VDE)在VDE/0876标准中还把电子设备的辐射划为4个等级。
其中N区为适用于居住区,规定在30~1000MHz 辐射电场允许值为100(V/m,我国政府对环境电磁场卫生也很重视,原先环境监控的对象仅为废气、污水、振动、粉尘及电离辐射。
90年代以来国家对电磁污染问题越来越重视。
在xx年,为了控制电磁波对环境的污染,保护人民健康,国家颁布了GB9715-88环境电磁波卫生标准,规定了环境电磁波允许的辐射强度。
xx年,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在对即将开工的莘闵高架轻轨工程的环境评估时,就对该工程可能产生的电磁污染做了全面的评估。
90年代中期,上海市又将原放射性三废处理站改为上海市环境辐射监理所,把原来仅对放射性电离辐射进行监管扩大到了对包括电磁辐射在内的所有辐射的监管,而且,也加大了监管的力度。
国内一些权威机构的无线电计量人员曾对某型号手机使用时的电磁辐射强度进行测试,结果发现手机上紧贴入耳处的辐射功率为120~1100(W/平方厘米,而在环境电磁波卫生标准(国家标准)中规定人长期居住区域辐射场应小于10(/平方厘米(称做安全区)。
不单是手机,其他一些常用的家电和办公用品也都存在电磁辐射。
如VCD会产生频率为27MHz和它的整数倍频率的辐射,有的生产厂用金属箔遮住这些辐射无件,以减少辐射。
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危害与防护措施的探讨【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来临,各种频段的电磁波充盈整个生活空间,人们暴露于电磁辐射的机会与日俱增,电磁辐射环境污染已经成为继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之后的新的第四大公害,给职业接触者和居民的健康带来潜在的危害。
本文介绍了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危害及其作用原理,并对防护方面措施做了全面的综述。
【关键词】电磁辐射;危害;防护1.常见的电磁辐射源一般来说,雷达系统、电视和广播发射系统、射频感应及介质加热设备、射频及微波医疗设备、各种电加工设备、通信发射台站、卫星地球通信站、大型电力发电站、输变电设备、高压及超高压输电线、地铁列车及电气火车以及大多数家用电器等都是可以产生各种形式、不同频率、不同强度的电磁辐射源。
在日常生活周边环境中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可能造成影响的电磁辐射源主要有这样一些设备:雷达、电视广播的发射系统;射频感应加热设备;射频及微波治疗设备;移动基站;高压及超高压输电线等。
在家中,对人们可能造成影响的电气设备主要是:微波炉、电磁灶、电脑、电视、手机等。
2.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危害2.1 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危害人体所处环境的电磁辐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或产生累积效应时,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甚至造成伤害。
国内外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大量的试验研究已经证明,电磁辐射可造成广泛的生物损伤效应。
2.1.1对心理和行为健康的危害电磁辐射可以对健康和患病人群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
大量资料证明,电磁能使人出现头昏脑胀,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电磁场对睡眠的影响是对患者心理,行为和识别能力影响的反映,进而推断暴露于人工电磁辐射中的人员,其睡眠异常也许是其后精神紊乱的开始。
2.1.2 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超短波,微波除了引起比较严重的神经衰弱症外,最突出的是造成植物神经机能紊乱,主要在心血管系统有反应,其中以副交感紧张反应为多,如心动过缓,血压下降或心动过速等。
但至今,关于电磁辐射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的研究仍未取得较为一致的结论,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
电磁辐射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与防护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身处的环境中无法避免电磁辐射,它来自各类电子设备,如手机、电视、微波炉等等。
虽然作为一种无形的物质,电磁辐射可能让我们从视觉上难以感知,但是它们的确潜在地产生很大的健康风险。
当我们使用电子设备时,人体接收到的电磁辐射通常被称为电磁辐射波,他们的特征是取决于频率和功率强度,周围环境以及人体与设备之间的距离等因素。
从根本上讲,电磁辐射波可以分成两大类:低频和高频,如何控制和避免这些波的危害影响对于人类健康保护至关重要。
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在长时间的使用电子设备后,人们容易感觉头晕、头痛、眼花以及关节疼痛等不适症状。
而更长时间的电子设备使用可能导致突发性偏头痛、赘生物等与发病率相关的疾病,并与眼科疾病如开角瑞视、白内障等有关。
据研究表明,长期暴露于电磁辐射下可导致某些神经系统、心脏疾病和癌症等严重问题。
情况更糟的是,如果人体暴露到高强度的电磁波中,也可能导致人体组织与细胞的破坏,甚至引起致命的伤害。
由于科学研究难度大,现代科学只能通过相对短的时间研究来得出结论,但即使是这样,研究与实验也表明,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健康产生了相当的危害。
如何保护自身免受电磁辐射危害?为避免电磁辐射对健康造成的潜在危害,采取一些有效的预防措施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详细的提示:1.保持距离人们应该尽可能远离电子设备,维持一个安全的距离。
越远离设备,接受的辐射就越小。
2.使用辐射低的手机手机是人们最常使用的电子设备之一。
在购买手机时,应选择辐射较低的手机,并尽量使用蓝牙耳机,减少手机对头部的辐射。
3.减少微波炉使用微波炉的辐射比家用其他电子设备要高得多。
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指导方针是:不要在微波炉旁停留过久。
4.纤维素的衣着和床上用品纤维衣着和枕头枕套是防止电磁辐射的最有效方法。
纤维素可以轻易地阻挡电磁辐射,帮助人们减少暴露于辐射下的时间。
5.使用屏幕滤镜是否意识到在使用电子设备过程中,经常必须直接朝着电脑屏幕、手机屏幕等等看。
电磁辐射的危害与防护探讨摘要:随着社会发展,在电气现代化的今天,通信、广播电视、家用电器的普及,“电磁辐射”这一名词逐渐进入公众视线。
这些设施为人类的生活提供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电磁辐射危害这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本文介绍了日常生活中电磁辐射的常见类型及其影响机理,并根据防护原理提出了相应的防护措施,以保障公众健康。
关键词:电磁辐射;非电离性辐射;波长;频率;防护;监管;宣传引言电气现代化为我们提供了便捷的生活,但也影响了地球原本的电磁辐射环境,形成了新的社会问题。
随着公众认知的发展,人们逐渐开始关注电磁辐射带来的危害,电磁辐射的防护也就成为公众开始关注的问题。
1、电磁辐射简介电磁辐射也称为电磁波,即在空间传播着的交变电磁场。
为了对各种电磁波进行全面的了解,科学家将这些电磁波按照它们的波长或频率、波数、能量的大小顺序进行排列,称为电磁波谱。
电磁波谱的来源既包含自然环境下本身存在的,也包含人为产生的。
电磁波谱详见图1。
图1 电磁波谱图频率和波长反映了电磁波的特性。
“电离辐射”是指那些光子能量大到能够破坏分子间的化学键的电磁波,比如:γ射线、宇宙射线和X射线;“非电离辐射”是指那些光子的能量不能够破坏分子化学键的电磁场。
我们现代生活中接触到的“电力”、“微波”和“无线电波”,都属于那种在电磁波谱中波长较长、频率较低的那一端。
本文所探讨的电磁辐射仅限于“非电离辐射”,仅涉及信息传递中的电磁波,应用于工业、科学、医疗的电磁辐射,输变电工程中产生的电磁场。
2电磁辐射的危害2.1电磁辐射对生物体的危害参考世界卫生组织(WHO)2007年6月发布的官方文件(Fact SheetNo.322),世界卫生组织环境健康准则工作组结论明确指出:公众环境中通常遇到的极低频电磁场水平不存在实际健康影响;高于足够强度的电磁辐射可以导致生物效应。
2.2电磁辐射对仪器设备的危害电磁辐射会对仪器、仪表设备造成干扰和破坏,影响其正常运行。
引言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日常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充分享用现代生活方便、舒适的同时,一种无形的环境污染——电磁辐射污染日益突出。
那么电磁辐射究竟是什么呢?当电荷、电流随时间变化时,在其周围就会激起电磁波。
在电磁波向外传播的过程中会有电磁能输送出去,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通过空间传播的现象称为电磁辐射[1]。
在人们的生活环境中处处存在着电磁场,我们的通信、广播、电视、雷达等都离不开电磁场。
虽然,电磁波在科技中带来了广泛的应用,但也同样带来了其他问题。
例如:电磁辐射污染问题正是在电磁技术的广泛应用下产生的。
因此对电磁辐射的防护成为了人们越来越关心的问题。
如何才能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有限的条件很好的控制电磁辐射的危害,就需要我们要对电磁辐射的原理以及危害人体的机理有着正确、深入的了解,这样我们才能利用有限的条件,采用最好的防护措施。
1.电磁辐射对机体的危害1.1 危害机理电磁波危害人体的机理主要是热效应、非热效应和累积效应。
(1)热效应:人体70%以上是水,水分子受到电磁波辐射后相互摩擦,导致体温升高,从而影响到体内器官的正常工作。
(2)非热效应:人体的器官和组织都存在微弱的电磁场,一旦受到外界电磁场的干扰,处于平和状态的微弱电磁场将遭到破坏,人体也会遭受损伤。
(3)累计效应:热效应和非热效应对人体的伤害具有累积效应,其伤害程度会随时间和影响程度发生累积,久而久之会成为永久性病态。
对于长期接触电磁波辐射的群体,即使电磁波功率很小、频率很低,也可能被诱发意想不到的病态。
[2]1.2 日常电磁辐射的危害1998 年世界卫生组织最新调查显示,电磁辐射对人体有五大影响:(1)电磁辐射是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突变的主要诱因;(2)电磁辐射对人体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造成直接伤害;(3)电磁辐射是造成孕妇流产、不育、畸胎等病变的诱发因素;(4)过量的电磁辐射直接影响儿童组织发育、骨骼发育、视力下降,肝脏造血功能下降,严重者可导致视网膜脱落2.日常生活中电磁辐射与防护现在许多家电产品都存在电磁辐射,家电产生的辐射还会累积起来。
电磁辐射的危害分析与防护对策摘要本文主要对生活中手机、电脑、电热毯等电器电磁辐射对人体产生的危害进行分析,并给出相应的电磁辐射的防护对策。
【关键词】电磁辐射危害防护对策微波设备、高压输配电系统、发射设备、家用电器和计算机等电器设备会产生较大的电磁辐射污染,为了确保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健康,需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或者自我保护措施,降低电磁辐射对人体的伤害。
尤其是计算机、彩电、手机、微波炉和电冰箱等家用电器,对人们的影响较大。
1 生活中电磁辐射对人体产生的危害随着我国电力行业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家电已经走进社会各行业和每个家庭中,为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娱乐等带来方便。
但是家电所产生的电磁辐射会带给人们身体上的伤害,如增加人们神经衰弱综合症、肩颈腕综合症、腰背酸痛、抵抗力下降等病症。
孕妇、老人、儿童则是电磁辐射中的易感人群,而心脏和生殖系统等也是电磁辐射的敏感器官。
1.1 电脑危害计算机的显示器高电压产生器会产生数千伏的高电压,从而加速电子,将电子扫描于显示屏上,进而产生光。
计算机用户长期处于电场中,电力线与人和地表面相垂直。
磁力线和电力线不一样,计算机显示器内的电流出现的磁力线,不会受到人体或者地表面影响,会以圆状通过人体。
因此磁场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
孕妇每天使用计算机超过20小时后,其流产率会增加80%,同时也会增加畸形儿的出生率。
1.2 手机危害手机输出功率在1W左右,手机信号传送中会使用800—900MHZ到1800—2000MHZ 的微波。
在手机使用过程中,由于手机离头部极近,反复使用就会让电磁波长期对眼睛、耳朵和大脑进行辐射。
同时手机电磁波会对航空电子装置产生干扰作用,引发飞机事故,手机的电磁波还会干扰医疗器械工作。
1.3 电热毯危害电热毯是电子产品中与人体接触最长的一种,电热毯长期与人体的皮肤接触,会让休息状态的细胞处于电磁波中,距离电热毯几厘米处的磁场,其强度高达40MG左右,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尤其是孕妇和高血压类的老年人,危害极大。
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3月论文提要伴随着电子产业及通信业的迅猛发展,电磁辐射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
存在于空间的电磁场和其它污染物一样。
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各种不良影响。
如何把电磁辐射危害减小到最低程度,从而保护环境,需对电磁辐射进行了解。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
通信工具、计算机和大量家用电器进入我们的生活,我们在享受现代化带来的方便舒适的同时,也受到恶化的电磁环境给健康带来的威胁。
由于电磁辐射无形、无色、无味、无声.而且产生电磁辐射的设备都是与人们生活关系密切的东西,所以电磁辐射被称为是“充满柔情的空中杀手”。
经研究证实,电磁辐射污染已成为废气、废水、固体废物、噪声污染后的又一新型污染源,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
电磁辐射的危害与预防摘要:本文介绍了电磁辐射的定义以及常见的电磁辐射源,阐述了电磁辐射的类别以及它们的分类,同时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电磁辐射对人类活动带来的影响、产生影响的因素及辐射大小的衡量,探讨了电磁辐射的防护以及国家的有关规定。
关键字:电磁辐射电磁波电磁危害电磁防护电磁波是一种高速传播的光子流,也是一种被科学家称之为“电子垃圾”的微粒物质,又叫电磁烟雾或电磁辐射。
经研究发现有人将电磁烟雾污染称作继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噪声污染之后,威胁人类健康的第4大污染。
一、电磁辐射的产生电磁辐射是指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通过空间传播的现象。
任何交流电在其周围都要形成交变的电场,交变的电场又产生交变的磁场,交变的磁场又产生交变的电场,这种交变的电场与交变的磁场相互垂直,以源为中心向周围空间交替地产生并以一定的速度传播,即为电磁波。
电磁辐射源一般分为天然电磁辐射和人为电磁辐射两类。
天然电磁辐射,如雷电、火山喷发、地震和太阳黑子引起的磁暴等;人为电磁辐射,有电波发射设施(如广播、电视发射塔等),通信设施(如人造卫星通信系统的地面站、雷达系统的雷达站、移动通讯塔等),各种高频设备(如高频热和机、高频焊接机、高频烘干机、家用微波炉等),交通设备(如电气化铁道、电车等),电力设备(如高压电线路、变电站等)。
二、电磁辐射的危害简介(一)危害的分类1. 干扰电子设备大量的研究表明,电磁辐射会造成广播与电视不能收听、收看,自动控制信号失误,电子仪器仪表失灵,飞机指示信号失误或空中指挥信号受到干扰,干扰医院的医疗器械或病人的心脏起搏器等,从而带来大量的经济损失。
2. 影响易燃易爆物品高压线路产生的电晕在导线及其金属表面空气中的电晕放电,绝缘子承受高电位梯度区域中放电并产生火花,连接松动或接触不良产生的间隙火花放电的电磁辐射对诸如武器弹药、燃油等易燃、易爆物质产生潜在的威胁,或者使电爆管的效应提前或滞后,从而危及人身安全与财产安全。
3. 使导弹制导系统失灵电离层是空间天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处在地面以上60一l 000 km之间。
电离层是对军事通信、定位和导航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主要通过对无线电波传播的影响来实现。
强烈的太阳耀斑发生时,电离层内电子密度剧增,常导致通信完全中断以及定位和导航精度下降,在确定物体的位置时可产生几千米的误差。
导弹测试设备中易受外界因素影响的有电源遥控安全系统、火工器电阻测试仪以及电气系统的检测设备。
监控系统是以仪表或特种技术对导弹系统在技术准备和发射准备后的某些必须保持在一定限度内的技术参数和条件进行连续或间歇地监测,以及向导弹传输指令和监测控制的系统。
4. 危害人体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危害包括热效应和非热效应。
高频电磁波对生物肌体细胞起“加热”作用。
人体接受电磁辐射后,使肌体升温,如果吸收的辐射能很多,靠体温的调节无法把热量散发出去,则会引起体温升高,进而引发各种症状,这被称为热效应。
低频电磁波产生的影响,即人体被电磁辐射后,体温并未明显升高,但已经干扰了人体的固有微弱电磁场,使血液、淋巴液和细胞原生质发生改变,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这些属于非热效应。
热效应和非热效应作用于人体后,对人体伤害尚未来得及自我修复之前,再次受到电磁波辐射。
其伤害程就会发生累积,久之会成为永久性病态,甚至危及生命,即为累计效应。
对眼球晶状体的影响:强功率电平微波照射可导致晶状体蛋白质凝固,形成白内障。
电磁辐射对人体造成的伤害是多方面的,对血液生成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白血球总数的波动及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细胞减少;对内分泌的影响有,性机能上男性表现为阳痿,女性出现月经周期紊乱,其他方面有甲状腺肿大、碘摄取率增高、妇女乳汁分泌机能下降、糖代谢内分泌紊乱等;对免疫力的影响是,微波照射抑制了抗体形成甚至球蛋白抗体完全消失,还可以是机体的血清补体率升高和免疫球蛋白含量下降;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反映在心电图上的一些指标的改变,如心动过缓、心动过速、R波变宽、K值减少、局限性心室传导阻滞增加、血压波动等;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除了改变大脑对体温调节的控制功能外,主要表现还有头痛、全身无力、易疲劳、睡眠障碍、记忆力减退、易冲动等;对现代人心理的负面影响是,许多作业人员知道自己所处工作环境存在一定程度的电磁辐射,但是不知道实际的辐射水平,产生了心理压抑或者心理恐惧。
(二)危害的影响因素产生电磁辐射危害的因素很多,与电磁辐射源的性质有关,场强越大,对人体的危害与影响越严重。
电磁场的频率越高,对人体所呈现的危害作用越突出。
脉冲波对人体的不良影响比连续波要严重;与电磁辐射的作用时间有关,电磁辐射具有累积效应,时间越长,辐射越大;与受体人群及受体部位有关,儿童和妇女对电磁辐射所表现出的敏感性相比其他人群要大。
体质不同,所表现的电磁敏感性也不同,体质弱的人电磁敏感性大,受电磁场作用后的症状要比体质强的人明显。
有慢性病的人呈现出较强的电磁敏感性;与作业环境有关,温度越高,生物体不易散热,使身体所表现的症状就越严重。
湿度越大,就越不利于作业人员的身体健康;与距辐射源的距离有关,辐射程度随着距辐射源的距离呈现出递减的趋势,距离越远,辐射越小。
(三)辐射大小的衡量电磁辐射的大小通常用比吸收率(SAR)来衡量。
比吸收率SAR(Specific Aabsorption Rate)的定义为每lKg人体组织所吸收的电磁功率(W/Kg),它是生物学中的一个重要参数,用来度量电磁辐射在生物体单位组织中所感应的电场。
三、电磁辐射的防护(一)有关电磁辐射防护规定针对于各种辐射,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辐射标准。
国家环境保护局制定的《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 8702—88)和《微波通信设备辐射安全标准款GB 12638—90).锁定了公众接受电磁辐射的基本限值。
职业照射的限值为在每天8H工作期间内,任意连续6min按全身平均的SAR应小于0.1W/Kg;公众照射的限值在1天24H内,任意连续6min按全身平均的SAR应小于0.02W/Kg。
(二)预防之道预防或减少电磁辐射的伤害,其根本出发点是消除或减少人体所在位置的磁场强度,其主要措施包括屏蔽和吸收。
1. 广播、电视发射台的电磁辐射防护:广播、电视发射台的电磁辐射防护首先应该在项目建设前,进行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实行预防性卫生监督,提出预防性防护措施,包括防护带要求。
如果业已建成的发射台对周围区域造成较强场强,一般可考虑以下防护措施:①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改变发射天线的结构和方向角,以减少对人群密集居住方位的辐射强度。
②在中波发射天线周围场强大约为15 V/m,短波场强为6 v/m的范围设置一片绿化带。
③通过用房调整,将在中波发射天线周围场强大约为10 W/m,短波场源周围场强为4 V/m范围内的住房改作非生活用房。
④利用对电磁辐射的吸收或反射特性,在辐射频率较高的波段,使用不同的建筑材料,包括钢筋混凝土.甚至金属材料覆盖建筑物,以衰减室内场强。
工业、科学和医疗设备电磁辐射的防护:2.高频设备的电磁辐射防护:采用屏蔽技术,减少电磁辐射的危害。
屏蔽的目的是采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将电磁辐射的作用和影响限制在指定的空间之内。
高频设备电磁辐射的屏蔽须采用合适的屏蔽材料,一般认为,铜、铝等金属材料宜用作屏蔽体以隔离磁场和屏蔽电场;运用接地技术,也可以减小电磁辐射的危害。
高频防护接地(也称射频接地)的作用就是将在屏蔽体(或屏蔽部件)内由于感应生成的射频电流迅速导人大地,使屏蔽体(或屏蔽部件)本身不致再成为射频的二次辐射源,从而保证屏蔽作用的高效率。
射频接地的技术要求有:射频接地电阻要最小、接地极一般埋设在接地井内、接地线与接地极以用铜材为好、接地极的环境条件要适当;通过滤波,对电磁辐射的危害也可以削弱。
线路滤波的作用就是保证有用信号通过,并阻截无用信号通过。
电源网络的所有引入线,在其进入屏蔽室之外必须装设滤波器。
若导线分别引入屏蔽室,则要求对每根导线都必须进行单独滤波;距离防护,适当地加大辐射源与被照体之间的距离可较大幅度地衰减电磁幅射强度,减少被照体受电磁辐射的影响。
应用时,可简单地加大辐射体与被照体之间的距离,也可采用机械化或自动化作业,减少作业人员直接进入强电磁辐射区的次数或工作时间;个体防护是对被高频电磁辐射人员,如在高频辐射环境内的作业人员进行防护,以保护作业人员的身体健康。
常用的防护用品有防护眼镜、防护服和防护头盔等。
这些防护用品一般用金属丝布、金属膜布和金属网等制作。
还有一些其他的防护措施,主要有采用电磁辐射阻波抑制器,通过反作用场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无用的电磁散射;在新产品和新设备的设计制造时,尽可能使用低辐射产品;从规划着手,对各种电磁辐射设备进行合理安排和布局,特别是对射频设备集中的地段,要建立有效的防护范围。
3.微波设备的电磁辐射防护:减少源的辐射或泄漏,这项措施在进行雷达等大功率发射设备的调整和试验时尤为重要。
实际应用中,可利用等效天线或大功率吸收负载的方法来减少从微波天线泄漏的直接辐射,利用功率吸收器可将电磁能转化为热能散掉。
实行屏蔽,使用板状、片状和网状的金属组成的屏蔽壁来反射散射的微波,这种方法可以较大地衰减微波辐射作用。
使用能吸收微波辐射的材料做成“缓冲器”,如生胶和羰基铁的混合层等,以降低微波加热设备传递装置出入口的微波泄漏,或覆盖住屏蔽设备的反射器,以防止反射波对设备正常工作的影响。
为了尽可能地减少手机对人体的电磁辐射,尤其是头部的辐射,应尽可能地减少手机的辐射功率及保证使用手机时不要让它与人体接触(建议离人体2.5 cm)外。
此外,设计最佳的天线辐射方向,使天线较大的辐射方向偏离头部,是减少手机对人体伤害的有效方案。
对于其他电器电磁辐射,电热毯变热后应切断电源入睡,青少年与老人最好不用电热毯;观看电视的距离最好保持在4~5 m,并注意开窗通风;观看电视或使用电脑时,屏幕上最好安置—个防护屏,以减少电磁辐射的影响;孕妇不应接触微波与作微波理疗;家庭生活中,家用电器不宜集中摆置,应分散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