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绝经期妇女心理特点分析及护理
- 格式:pdf
- 大小:192.81 KB
- 文档页数:2
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治疗摘要】目的讨论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治疗。
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
结论围绝经期精神神经症状可因精神状态不健全而加重,心理治疗可避免该情况。
必要时可使用镇静剂帮助睡眠。
【关键词】围绝经期综合征治疗围绝经期又称更年期。
围绝经期综合征是指妇女在绝经前后由于雌激素水平波动或下降所导致的以自主神经系功能紊乱为主,同时伴有神经心理变化的一组综合征。
据报道,约有90%的妇女有程度轻重不等的围绝经期综合征症状,其中10%~15%妇女因症状严重而就医,大多数妇女症状较轻或无明显的症状。
【诊断】(一)症状1.月经紊乱绝经前期70%妇女可出现功能性月经异常,开始时多为月经周期缩短,然后出现周期延长。
(1)周期缩短:仍有排卵,但卵泡期缩短,卵泡刺激素水平升高。
(2)周期延长:为无排卵性周期,临床表现不规则出血。
2.精神、神经症状(1)潮热、出汗:在围绝经期发生率高达75%~85%,症状典型,头、颈和胸部皮肤突然感到阵发性发红,伴有烘热,继之出汗,持续数秒或数分钟,发作频率各异,晚间或应激状态易促发。
此种血管舒缩功能不稳定,可历时1~2年,少数长达5年或更长。
(2)精神过敏、情绪不稳定:更年期妇女往往激动易怒,抑郁多疑,不能自我控制。
雌激素缺乏还影响睡眠质量、记忆力及认知功能,使工作能力及效率降低。
3.泌尿、生殖道症状随着绝经后时间的延长,泌尿、生殖道退行萎缩性病变加重。
生殖道易发生阴道干燥、阴道炎症、性欲减退、性交困难、盆底松弛、子宫脱垂。
泌尿道易致尿失禁,反复发作的膀胱炎。
4.心血管症状绝经前后妇女因心血管舒缩功能不稳定易出现高血压,其特点是收缩压高而波幅大,并常伴潮红、潮热症状。
另一症状是心悸、心前区痉挛痛,用硝酸甘油不能缓解,而用雌激素能改善,故称“假性心绞痛”。
至更年期晚期,冠心病发生率增高,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
5.皮肤和毛发的变化皮肤皱纹增多加深;皮肤干燥甚至皲裂;皮肤色素沉着,出现老年斑;皮肤营养障碍易发生更年期皮炎、瘙痒、多汗、水肿,暴露区皮肤经常受日光刺激易致皮肤癌。
关于围绝经期妇女的保健工作探讨【摘要】围绝经期是女性生理和心理变化的重要转折点。
围绝经期女性的症候群和慢性病具有普遍性、严重性和长期性,影响女性的健康。
围绕围绝经期女性开展保健工作非常重要。
本文首先分析对围绝经期女性展开保健工作的重要性,并从围绝经期女性的心理、生活、医学和妇检等方面出发,探讨围绝经期女性的保健措施。
【关键词】围绝经期;妇女;保健工作;重要性;保健措施围绝经期是女性生理和心理变化的重要转折点。
从妇女出现与绝经相关的内分泌、生物学、临床特征到绝经后的一年,一般在45岁到55岁之间持续约4年。
围绝经期女性的症候群和慢性病具有普遍性、严重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影响女性的健康。
因此,本文简要介绍了围绕围绝经期女性的保健知识和干预措施。
1.围绝经期妇女保健工作的重要性因为围绝经期是所有女性的必经阶段,整个社会的所有家庭都将面临问题。
国内外研究表明,大多数女性对短期保健知识不太了解或单方面或相对不足。
同样,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人们越来越重视身体保健,女性进行围绝经期保健也不例外。
围绝经期女性的早期症状主要是神经和血管收缩障碍,泌尿生殖器官也会萎缩。
由于卵巢功能下降,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月经紊乱是围绝经期最初的临床症状,以月经周期变长,经期变短,月经稀少,自然绝经为特点。
如出现月经时间延长,月经量增加,甚至出现大出血或月经减少、淋漓不净等情况,则需要接受治疗,才能过渡到自然绝经。
少数妇女突然闭经,不再来月经。
血管的收缩性变化会诱发潮红、潮热、出汗。
大多数人出现上述症状会持续为1分钟~3分钟,也可能是几秒钟,时间长者则可能是7分钟~8分钟以上。
轻患者一天发生几次,重患者发生10次以上,夜间或应激状态下更容易激发。
潮热使女性不能安心工作,妨碍睡眠,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内分泌环境的变化导致心律失常、头晕、难以忍受的头痛、晚上难以入睡、耳鸣、注意力不集中、喜怒无常、容易发火、焦虑、忧郁、无法自制的症状经常出现,有时还会伴随着健忘症等症状。
围绝经期综合征是指妇女在围绝经期由于卵巢功能衰退出现了由缺乏性激素而引起的以引起丘脑-垂体-卵巢内分泌轴的功能失调,而出现以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为主,伴有神经心理症状的症候群。
常见的临床表现为:(1)不规律的月经和闭经(2)潮红、潮热和出汗(3)生殖器官萎缩(4)其它症状:紧张、焦虑、抑郁、易激动、心悸、头痛、头晕、失眠、精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背痛、水肿。
前三类症状与雌激素缺乏关系密切,是更年期妇女所特有的。
在心理方面,对抑郁和焦虑这两种情绪要特别引起关注。
如果此时再遭遇来自家庭或周围环境的突发事件,如丧偶、下岗、失业、老人病故等情况很容易促使其精神崩溃,引起性格和行为的改变。
有人把这一时期称为“多事之秋”,说明这一时期的妇女由于身负事业与家庭两副重担,身心压力很大,很可能因为家庭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加重精神负担,心理上处于过度紧张状态,而促进疾病的发生或使症状加重。
这种情况如果发生在有神经质的妇女身上,则症状会表现得更加明显。
下面具体谈一谈围绝经期的焦虑和抑郁。
焦虑: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会逐渐出现健忘、反应力下降等表现。
有一些妇女因此既怕影响工作,又怕别人认为自己“老了”,常常导致精神过度紧张,注意力不易集中,而使症状进一步加重。
1998年上海旅镇逊等调查了462例更年期居民,发现有15.6%的居民有焦虑症状。
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量表)发现焦虑症状的发生率38.32%,其中中度及以上占58.54%,高于健康人群。
抑郁:有抑郁情绪的患者会表现出对生活失去乐趣、生活单调呆板、缺乏性兴趣、对任何事情都感到无意义,甚至有自杀意念。
北京大学妇儿保健中心曾应用抑郁自评量表对419例45~55岁的妇女调查发现,抑郁症状的发生率为46.1%,其中轻度为69.9%,中度以上为30.1%.正在经历生理和心理变化的更年期妇女的焦虑症状常常有所增加,这可能与更年期妇女特别是绝经后妇女一些常见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发生率的增加有关。
围绝经期综合征又称更年期综合征(menopausal syndrome,MPS)指妇女绝经前后出现性激素波动或减少所致的一系列以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伴有神经心理症状的一组症候群。
绝经可分为自然绝经和人工绝经两种。
自然绝经指卵巢内卵泡用尽,或剩余的卵泡对促性腺激素丧失了反应,卵泡不再发育和分泌雌激素,不能刺激子宫内膜生长,导致绝经。
人工绝经是指手术切除双侧卵巢或用其他方法停止卵巢功能,如放射治疗和化疗等。
单独切除子宫而保留一侧或双侧卵巢者,不作为人工绝经。
判定绝经,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和激素的测定。
症状体征更年期综合征中最典型的症状是潮热、潮红。
更年期综合征多发生于45~55岁,90%的妇女可出现轻重不等的症状,有人在绝经过渡期症状已开始出现,持续到绝经后2~3年,少数人可持续到绝经后5~10年症状才有所减轻或消失。
人工绝经者往往在手术后2周即可出现更年期综合征,术后2个月达高峰,持续2年之久。
1.月经改变月经周期改变是围绝经期出现最早的临床症状。
大致分为3种类型:(1)月经周期延长,经量减少,最后绝经。
(2)月经周期不规则,经期延长,经量增多,甚至大出血或出血淋漓不断,然后逐渐减少而停止。
(3)月经突然停止,较少见。
由于卵巢无排卵,雌激素水平波动,易发生子宫内膜癌。
对于异常出血者,应行诊断性刮宫,排除恶变。
2.血管舒缩症状主要表现为潮热、出汗,是血管舒缩功能不稳定的表现,是绝经期综合征最突出的特征性症状。
约3/4的自然绝经或人工绝经妇女可以出现。
潮热起自前胸,涌向头颈部,然后波及全身,少数妇女仅局限在头、颈和乳房。
在潮红的区域患者感到灼热,皮肤发红,紧接着爆发性出汗。
持续数秒至数分钟不等,发作频率每天数次至30~50次。
夜间或应激状态易促发。
此种血管功能不稳定可历时1年,有时长达5年或更长。
2 用药治疗3 饮食保健围绝经期综合征吃那些对身体好?1.多吃一些含蛋白质和糖类丰富的食物。
例如:牛奶、豆浆、蛋类、肉类等。
围绝经期常见精神症状及处理王颖芳【摘要】围绝经期是妇女由生殖年龄向无生殖能力年龄的过渡,是女性卵巢功能衰退的标志,也是正常的生理周期,但是在这一时期内女性多出现焦虑、抑郁、烦躁等围绝经期综合征,严重影响了围绝经期妇女的生活和工作.为此,本文分析了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特点及具体征状,探讨了围绝经期综合征防治措施.【期刊名称】《中国现代药物应用》【年(卷),期】2012(006)015【总页数】2页(P114-115)【关键词】围绝经期;围绝经期综合征;精神症状【作者】王颖芳【作者单位】843300,新疆阿拉尔市医院【正文语种】中文围绝经期是女性生理的一个标志性变化过程,是卵巢功能生理性衰退而发生的月经紊乱,期间雌激素水平下降,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伴精神、心理障碍,且生殖器官开始萎缩,性功能趋向衰退,是一个逐步变化的过程。
历时为绝经过渡期到最后一次月经后一年。
据统计,围绝经期精神症状的发生率为58%,其中,忧郁78%,淡漠65%,激动72%,失眠52%。
目前,随着我国逐渐进入老年社会,围绝经期妇女不断增加。
研究围绝经期妇女异常心理的症状反应以及病发因素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对提高围绝经期妇女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女性进入中年期后生理机能开始逐渐衰退,当进入围绝经期后,女性精力和体力都迅速减退,开始出现各种不适症状,如耳鸣、眼花、心悸、血压波动、骨质疏松、消化不良等;女性的生殖器官还会萎缩,阴道变得干燥、刺痛和灼热。
这时围绝经期女性情绪容易波动,易烦躁,有时会沉默寡言,不愿与外界交流,给生活、工作带来诸多影响。
部分女性在围绝经期会表现为莫名的焦虑,这种焦虑具体表现为无规律的着急、烦躁、心神不宁,且在无外界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即可发生。
围绝经期女性会感到头疼、失眠,对身体的变化十分敏感,且时常感觉自己患有重症,常反复诉说自己的不适。
围绝经期抑郁症是指初次发病于围绝经期,患者的临床表现属于情感性精神障碍[1],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围绝经期综合征( perimenopausal syndrome PMS)是指妇女在绝经前后由于卵巢功能逐渐衰退,雌激素水平下降,引起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的失调而出现的,以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为主,伴有精神心理障碍的一些临床症状,如月经紊乱,烘热汗出,烦躁易怒,头晕目眩,失眠心悸,腰膝酸痛,手足心热,面目浮肿,尿频失禁等与绝经有关的症状。
围绝经期是妇女由生殖年龄向无生殖能力年龄的过渡,是女性卵巢功能衰退的标志,也是正常的生理周期,但是在这一时期内女性多出现焦虑、抑郁、烦躁等围绝经期综合征,严重影响了围绝经期妇女的生活和工作,需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目前,医学者对围绝经期综合征进行了一些研究和临床观察,对其病因已基本明确。
本病在中医上没有确切的定义,归属于“脏躁”、“月经不调”、“崩漏”、“郁证”、“百合病”、“不寐”等范畴。
中医认为肾虚是本病的发病基础,妇女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肾气的盛衰是关键因素,肾气的充盛与渐衰是月经来潮与经断不来的内在原因,肾气衰退引起诸脏乃至全身机能失调是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病的根本原因;肝实是本病发病的重要环节,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精神应激是围绝经期发病的重要因素,肝与情志密切相关,若肝失调达疏泄,则会导致各脏功能失调,因郁致病,产生各种病理变化,故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往往有情绪抑郁的表现;肾虚肝实而致五脏失调形成综合病机。
西医学认为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病机理是由于内分泌失调,卵巢功能开始衰退,血中的雌、孕激素水平降低,导致正常的下丘脑-垂体-卵巢轴之间的平衡失调,影响植物植物神经中枢及其支配下的各脏器功能,从而出现一系列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的症状。
围绝经期综合征最明显变化是卵巢功能衰退,随后表现为下丘脑-垂体功能退化。
卵巢功能衰退的最早征象是卵泡对促卵泡生成素(FSH敏感性降低,FSH 水平升高,血中雌、孕激素水平降低,导致正常的下丘脑-垂体-卵巢轴之间的平衡失调,影响植物神经中枢及其支配下的各脏器功能,从而出现一系列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的症状。
浅淡围绝经期的健康保健和护理对策【摘要】围绝经期妇女由于性激素减少导致一系列躯体和精神心理症状,使患者的身心健康、社会能力、工作能力、生活质量均受到很大影响,并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一定负担。
因此,如何有效地采取措施,使围绝经期妇女平安度过这一非常时期非常重要。
本文对围绝经期妇女生理、心理特点及影响因素予以分析,并指出了护理方法。
【关键词】围绝经期;护理方法;影响因素1 女性围绝经期生理及心理特点围绝经期由于内分泌功能减退,女性激素分泌减少,引发以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伴有一系列生理和心理症状,例如:月经周期延长或缩短,月经量多或经血淋漓不尽导致贫血;心悸、感觉障碍、神经性高血压等;精神方面的变化引起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易怒、焦虑不安,对生活失去兴趣;还有出现泌尿、生殖系统症状,如阴道干涩、阴道皱襞减少、性交疼痛,以及反复发生的老年性阴道炎、尿道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如阴道前后壁膨出、子宫脱垂等;卵巢雌激素分泌不足,骨丢失迅速加快,导致骨质疏松;脱发、皮肤干涩、松弛、乳房脱垂;性欲减退等[2]。
2 女性围绝经期身心健康的影响因素2.1 生理因素据资料显示,雌激素水平下降是影响女性绝经期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
2.2 社会因素2.2.1 负性生活事件围绝经期是女性一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个年龄的女性往往遭遇到较多的生活事件,绝经本身就是重要的生活事件,再加上如工作晋升、退休、下岗,父母年迈多病需要照顾,与“空巢综合征”有关的一些事件,如子女升学就业或成家立业而离开家庭、父母去世等。
许多围绝经期女性对上述生活事件比较敏感,易产生负性情绪,造成围绝经期女性心理压力过大,对健康构成危害。
2.2.2 社会支持社会支持作为社会心理刺激的缓冲或中介因素,对健康起间接保护作用。
若在缺乏良好的社会支持的情况下,围绝经期女性得不到社会支持作为社会心理刺激的缓冲,承受着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压力,会影响健康[3]。
2.2.3 经济收入经济收入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经济困难造成患者生活贫困、负担过重,许多女性为了生活、子女教育、疾病就医、老人赡养等问题而忧虑,继而出现相应症状。
围绝经期妇女保健【摘要】关注围绝经期妇女对保健知识的需求,实施保健指导,改善围绝经期妇女的身心健康,提高妇女生活质量。
【关键词】围绝经期;妇女;保健指导绝经对于女性来说是正常的生理过程,由机体细胞的衰老、内分泌的改变引起,这是一个必经阶段[1]女从接近绝经出现与绝经有关的内分泌、生物学和临床特征起至绝[2]分泌逐渐减少,因而约有2/3的妇女不能通过神经内分泌的自我调整达到新的平衡,而出现一系列性激素减少所致的围绝经期综合征。
1 围绝经期妇女保健的重要性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展,围绝经期妇女保健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
围绝经期问题关系到整个社会,是每个家庭都会面临的问题。
围绝经期是女性一生中生理、心理变化的重大转折时期。
围绝经期保健的目的不仅是关心疾病问题,而是使围绝经期妇女能在更高的生活质量中度过。
开展这段时间的保健是我们妇女保健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老年型社会的一个突出需求,是医务工作者、社会工作者面临的新的课题。
2 经期生理变化与理特点2.1 围绝经期生理变化由于卵巢功能衰退,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月经紊乱是围绝经期最早出现的临床症状,血管舒缩变化引起潮红、潮热、出汗,反复发作阴道炎,性交困难,性功能及兴趣下降,尿失禁,骨质疏松、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发病率增加,严重影响围绝经期妇女的健康及生活质量。
2.2 心理特点围绝经期妇女由于内分泌环境改变,出现以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为主的症状,记忆、认知功能症状明显下降,失眠及乏力等。
很多妇女由于缺乏生理知识,加之工作和家庭负担较重,常有孤独、寂寞、失落感固执,并伴有抑郁、情绪波动、烦躁易怒、急躁、敏感、激动而且不能自我控制等情绪变化。
3 保健指导3.1 心理指导围绝经期妇女体内雌激素水平降低引起内分泌紊乱导致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易激惹、失眠、焦虑、抑郁及性障碍。
随着机体的逐步适应,内分泌环境重新建立平衡,这些心理反应逐步消失。
通过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使围绝经妇女从心理上认识到绝经是妇女生命中的自然现象,解除思想顾虑,避免过度紧张和劳累,积极参加文娱和体育活动,自我放松,始终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情绪;正确对待各种矛盾冲突,妥善处理人际关系;增强对社会和自然环境的适应性。
围绝经期妇女的保健一教育内容:1介绍围绝经期妇女的概念2.介绍围绝经期妇女的生理特点3.介绍围绝经期妇女的心理特点4.重点介绍围绝经期妇女的自我保健知识(定期检查,营养健康,运动等)5.家属对围绝经期妇女的家庭支持二教育目标:1.通过对围绝经期妇女的健康教育使其了解在此期的生理及心理方面的变化,做好早认识,早注意,以及早保健。
预防生理和心理疾病的发生。
2.让病人家属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同时也让病人家属具备相关知识,使其了解女性围绝经期内分泌的改变给病人带来的不适,了解病人的消极情绪,避免发生冲突,提供精神心理支持,协助病人度过困难时期。
3.通过对围绝经期妇女的健康教育,指导并加强围绝经期妇女的各方面的健康知识。
指导正确选择营养需要,和消除此前症状需要摄取的营养素。
4.帮助围绝经期妇女能度过此困难时期。
三教育重点1. 围绝经期妇女的生理和心理变化特点;2. 围绝经期妇女的心理健康教育;3. 围绝经期妇女的饮食与营养健康四教育难点1.实施困难,难以集中妇女并实施健康教育活动,时间安排上容易出现冲突。
2. 教育困难,难以改变她们由于长期形成的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观念。
3.存在缺陷,健康教育只能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而不能针对个体实施具体方案。
五教育方法1.用“情景剧”表演围绝经期妇女在家庭的情况。
2.用ppt展示和讲解围绝经期妇女的相关知识以及保健知识。
3.用案例的形式让大家讨论围绝经期妇女的表现。
六教育过程1.介绍围绝经期妇女的定义;2.介绍围绝经期妇女的生理特点及健康教育;3.介绍围绝经期妇女的心理特点及健康教育;4.病人的家庭支持七教学时间本节共需1个课时八小结围绝经期是女性重要的生理过度时期,通过这次围绝经期的健康教育使其能更好地度过此困难时期。
附件:概念生理方面心理方面子女用行动感恩母亲一概念围绝经期是指妇女40岁后出现卵巢逐渐衰退,生殖器官开始萎缩向衰退过度的时期,是一个逐步变化的过程。
一般发生在45~~55岁之间,平均持续4年,可以分为绝经前期,绝经期以及绝经后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