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散文《雪》赏析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6
我对现代散文《雪》的解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教学策略的分析一、知人论世鲁迅先生的散文名篇《雪》,写于1925年1月18日。
鲁迅当时正在北京高校任教。
最初发表于1925年1月26日《语丝》周刊第11期。
雪》写于1925年1月。
当时正处于北伐革命的前夜,同是两党结成统一战线,革命形势出现了可喜的局面。
但鲁迅当时生活的北平仍在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反动势力猖獗,斗争极其激烈。
“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反映出了鲁迅先生在1925年作此文时的心境。
用他自己后来写给萧军的信中的话来评价:“我的那一本《野草》,技术并不算坏,但心情太颓唐了。
鲁迅先后用象征手法,通过对江南和北方的雪景的对比描写,赞美了飞雪追求自由和顽强斗争的精神,表达了小作者对冷酷黑暗的社会观赏的强烈不满的无比愤思的感情,抒发了对美好事物的赞颂和黑暗势力作坚决斗争的革命情怀。
作者通过江南满含春意的雪景、繁忙采蜜的蜜蜂和快乐玩雪的孩子,抒发了自己对春日的热切渴望,对美好生活、光明前景的热情向往,展示了作者炽热的革命激情和积极追求、顽强抗争的战斗英姿!文章以其不朽的艺术魅力,在反动军阀黑暗统治的年代,产生着强烈的鼓舞人们前进的作用。
《雪》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的一篇,但与《野草》中的大部分篇目不同,不是用奇倔的意象和象征的语言表现作者的孤独前行与反抗绝望,而是用较有华彩的语言对照“江南的雪”与“朔方的雪花”,在“江南的雪”中又有自然的雪景与人工的雪景的对照,直到篇末才写到“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灵”,才隐约透露出《野草》那种“荷戟独彷徨”的韵调。
我个人觉得文章结尾写到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对全文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用幻化了的、诗一般的语言描绘出了鲁迅先生对生命最终将归于无所依傍的孤寂的感悟与洞悉。
二、徜徉艺术的海洋——形象、思想、语言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
是一门艺术。
《雪》是一首动人的咏雪诗,是一幅美妙多姿的雪景图,达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境界。
鲁迅散文雪引言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他的散文作品广泛触及社会现象和人性,寓意深远。
其中,雪这一主题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描摹。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鲁迅散文中雪的意义和表现。
雪的美丽与纯洁性1.1 洁白如雪的意象•雪的白色给人一种纯洁的感觉。
•雪的洁白与人们内心的欲望和罪恶形成鲜明对比。
1.2 雪的净化作用•雪能洗涤人的心灵,使人重拾纯真。
•雪对社会的净化作用,对人性的启示。
雪的残酷与无情2.1 雪对人的伤害•骄阳下的雪花使人感觉刺眼,给人带来痛苦。
•雪灾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困扰和痛苦。
2.2 雪对生命的威胁•雪压倒树木,破坏环境,对生命造成威胁。
•雪花的纯洁外表隐藏着寒冷和死亡。
雪与人性的关系3.1 雪对人性的冻结作用•极寒的雪天使人们变得冷漠和无情。
•雪可以冻结人的内心,使之失去温暖和关怀。
3.2 雪对人类欲望的压抑•雪能够让人们对物欲产生厌倦和追求精神上的满足。
•雪能够使人们反思对功利的执着。
3.3 雪中的希望•在寒冷的雪夜中,人们寻求希望和温暖。
•雪中的希望象征着人类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雪在鲁迅散文中的意义和表现4.1 雪作为隐喻的运用•雪在鲁迅散文中常被用作社会现象和人性的隐喻。
•雪作为对社会和人性的批判与探索。
4.2 雪在鲁迅散文中的形象描写•鲁迅通过生动的描写来展示雪的美丽和残酷。
•雪的形象在鲁迅的散文中是多维的,具有鲜明的特征。
4.3 雪在鲁迅散文中体现的思想和情感•雪在鲁迅散文中体现了对社会黑暗和人性丑恶的思考。
•雪也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希望和对人性的赞美。
结论鲁迅散文中雪的形象丰富多样,既展示了雪的美丽与纯洁,又揭示了雪的残酷与无情。
雪在鲁迅散文中不仅仅是自然界的一种现象,更是寄托了他对社会和人性的思考和抒发。
雪对人类的作用从净化到伤害,从冻结人性到激发人类的希望,多方面地显示了鲁迅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洞察和批判。
雪是鲁迅散文中一个重要的主题,通过对雪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鲁迅的文学作品。
鲁迅《雪》原文及赏析鲁迅《雪》原文及赏析《雪》是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野草》中的一篇散文诗。
本文通过对江南雪景柔美和北方雪景壮美的细致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北方的雪的喜爱之情,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更加体现了作者敢于直面惨淡人生、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鲁迅《雪》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雪》原文: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腊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
胡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
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
因为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
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壶卢还是罗汉;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
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
这回确是一个大阿罗汉了。
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
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了他拍手,点头,嘻笑。
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
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
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
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一、整体感知理解了这篇文章的最后一句:“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也就理解了这篇文章的主旨。
这句话对文章中提到的自然景致——江南的雪与朔方的雪做出了带有倾向性的判断,江南的雪已经死掉,而朔方的雪,在孤独的旋转升腾中升华,成了雨的精魂。
作者为什么会对朔方的雪情有独钟?这一情感逻辑在文章中得到了细密的展开。
文章开头首先提到暖国的雨,在博识的人们眼中,它是单调的。
而有着丰富多彩之美的,是江南的雪。
作者在这里以满怀感情的笔触写出了记忆中的江南的雪,它有着一个色彩斑斓的环境,各色各样的花在雪野中生长,“许多蜜蜂们忙碌”,又让人不禁联想,“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在作者的眼中,江南的雪还和孩子们的欢乐联系在一起,雪天虽然将孩子们的手冻得通红,但也给他们带来了快乐的游戏。
对塑雪罗汉的生动描写渗透了作者脉脉的温情,“洁白”、“明艳”、“闪闪生光”这些形象的词语既融进了作者对于南方冬天的美好回忆,也是在通过孩子们的眼睛去描绘令人欣喜的场景。
江南的雪,透露出盎然的生机,蕴育着生命。
然而,在接下来的一段中,作者的笔调有了微妙的变化。
雪罗汉是江南的雪天中最值得珍藏的记忆,也是美的象征,可到了第二天,“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时间让美消褪,“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美似乎染上一些不和谐的色彩。
这时,“朔方的雪花”出场了,它是以孤独不妥协的姿态向世界宣告它的存在的。
它“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在孤独寂寞之中,北方的雪谱写了一曲最为动人的乐章:“凛冽的天宇”下,北方的雪俨然是一个斗士,它“蓬勃地奋飞”,弥漫于太空中,“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像是一个奔放的挑战者。
从对南北两处的雪的描写来看,鲁迅更为欣赏“朔方的雪”。
江南的雪固然美丽,但在鲁迅眼中,这种美未经磨练,并不能保持长久。
鲁迅更为看重的是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这种精神也正是鲁迅一以贯之的前行动力,就像他在一篇文章中说到的,“站在沙漠上,看看飞沙走石,乐则大笑,悲则大叫,愤则大骂,即使被沙砾打得遍身粗糙,头破血流,而时时抚摩自己的凝血,觉得若有花纹”。
《雪》读后感1今天我读了鲁迅的《雪》这篇散文,它非常耐人寻味,蕴藏着很深奥的道理。
尤其是最后一句话“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让我永不忘记,时刻牢记在心。
这篇文章共描述了三种雪:一种是尚未化为雪的“暖国的雨”;第二种是滋润美艳之至的“江南的雪”;第三种是孤独、自由、奋飞向上的“朔方的雪”。
通过描写北方的雪则是对北方局势的不满,并认为要像北方的雪一样通过奋斗来争取自由。
作者对三个形象的.基本态度似乎也与作者用语的感情色彩,作者的人生态度相吻合了。
俗话说雨是雪的最初阶段,雪是雨的升华,作者用肯定的语气,赞扬了朔方飞雪追求自由的精神,同时对它的不幸寄予深切的同情,赞扬了朔方的飞雪是雨的灵魂,也就是说它仍然保持了雨的自由。
作者表现了对南方局势的担忧,那是被美化和吹捧的一种暂时假象,是没有生命力的“雪罗汉”而已。
并指出,革命不是那么容易成功,是需要无数革命志士通过奋斗去争取,才会有光明的一天。
鲁迅先生通过雪来告诉大家,要像雪一样无论做什么事,都必须要靠斗争才能取得胜利,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有光明的一天。
《雪》读后感2鲁迅是我国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
他的文章深沉厚重,体现强烈的爱国情和关注社会的情感。
《风筝》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回忆散文,回忆自己儿时残酷地将小兄弟的风筝弄坏的事情。
鲁迅先生的本意是通过这件事来揭示旧的伦理道德下的社会面貌,从“我”对兄弟家长式的管理,反映出神圣的长幼尊卑秩序是何等残忍,愚昧无知。
文章由回忆引起,看到风筝,“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引发了作者的记忆深处的往事。
自己不爱风筝,甚至“厌恶”风筝,“以为这种没出息的孩子所做的玩艺”,看到了小兄弟因风筝而“惊呼”“高兴得跳跃”,认为是“笑柄,可鄙的”——这些情感导致了他接着下来对小兄弟的一次精神虐杀——当“我”恍然大悟,发现他偷偷地做风筝时,“愤怒地”“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面对“我”的“傲然”,小兄弟先是“很惊惶”,“失了的瑟缩着”,最后“绝望地”留在小屋里。
对鲁迅先生《雪》的赏析鲁迅先生的《雪》是一篇充满诗意和思想深度的散文,它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雪的美丽与冷酷,同时寄托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现实的批判。
在《雪》中,鲁迅先生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展现了雪的纯洁、美丽和冷酷。
他用“暖国的雨”比喻雪,形容其纯净无暇,如“隐约着的银海”。
然而,这美好的景象在鲁迅先生的笔下却透露出一种冷酷的气息。
他描述孩子们在雪地里戏耍,却在无意识中踏碎了这美好的景象。
这种对比和冲突,表现了鲁迅先生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惋惜和对现实的批判。
鲁迅先生通过对“朔方的雪”的描写,表达了对美好事物不畏艰险、勇于抗争的崇高精神的追求。
在朔方的雪身上,鲁迅先生看到了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毫不妥协的斗志。
这种精神鼓舞着他在现实中去抗争、去追求真理。
在主题思想方面,《雪》表达了鲁迅先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现实的批判。
他以雪为象征,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冷酷现实的抗争。
这种思想深度的挖掘,使得《雪》成为了一篇具有独特魅力的散文。
在艺术手法方面,鲁迅先生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对比等,使得文章充满了生动的形象和深邃的思想。
他对雪的描绘既细腻入微,又富有诗意,使得读者仿佛置身于雪的世界中。
在个人感悟方面,鲁迅先生的《雪》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现实的批判。
这让我反思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是否能够勇敢地去追求美好、去批判那些不公的现象。
同时,《雪》也让我更加珍惜那些美好的瞬间,并激励我去为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总之,鲁迅先生的《雪》是一篇充满诗意和思想深度的散文佳作。
通过对雪的描绘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文章表现出了作者对现实的批判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这使得《雪》成为了鲁迅先生散文中的经典之作,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和推崇。
同时,《雪》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美好与现实之间的平衡的契机,让我们在欣赏美好的同时,也能够勇敢地去批判那些不公的现象,为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雪鲁迅赏析雪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和思想家,他以独特的视角和尖锐的笔触揭示了中国社会的矛盾和不公。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意义,而且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对雪鲁迅进行赏析。
首先,雪鲁迅的作品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点。
他以生动的笔调和剖析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力,直面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面,以揭示真实的社会现象和呼唤社会进步。
例如,《狂人日记》通过主人公病态的狂言疯语,暴露了社会的虚伪与腐烂;而《阿Q正传》则以阿Q的悲惨遭遇反映了中国农村社会的自卑和压迫。
雪鲁迅的现实主义描写和审视方式,为后世文学的现实主义创作开创了先河,并为社会变革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其次,雪鲁迅的作品强调个体的觉醒和反抗。
他以身世特殊的个体作为切入点,描述他们在复杂社会环境中的迷茫、挣扎和反叛。
例如,雪鲁迅的小说《孔乙己》通过孔乙己这个贱民出身的小人物,传达了对权贵阶级的讽刺和无力感,同时也表达了对人性的怜悯和对生活的厌倦。
雪鲁迅关注个体的精神世界,捕捉他们内心的情感和思想,以此呈现出一种深刻的社会意识和人文关怀。
此外,雪鲁迅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传统文化的质疑和批判。
他冷嘲热讽地揭示了旧文化的虚伪和腐朽,以及旧道德观念的不合时宜和束缚作用。
在他的小说《药》中,他通过描述一个满脑子古代诗词的中学生,揭示了传统文化教育对个体思维发展的消极影响。
雪鲁迅以极具嘲讽意味的笔调,揭示并批判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种种弊端和愚昧。
他倡导科学、民主和人道主义的新文化运动,提倡个体的独立思考和自由精神。
最后,雪鲁迅的作品具有普世价值。
他的作品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他的探索和思考对于其他国家的文学发展和社会行动产生了深远意义。
他的作品也为悲剧的表现形式和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从某种程度上说,雪鲁迅的作品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之作,也为整个东方现代文学的崛起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总之,雪鲁迅是一位具有独创思想和出色文学才华的重要作家。
对鲁迅先生雪的赏析对鲁迅先生雪的赏析鲁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巨匠,其文学风格简洁、明确,语言直抒胸臆,具有很强的批判精神和独立自主的思想意识。
他的一生,一直在为中国的文学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
他的作品中有很多经典之作,其中《雪》便是最脍炙人口的代表之一。
这篇小文叙述了鲁迅先生的一次雪夜经历,以及他的对雪的深刻感悟。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讨一下鲁迅先生《雪》文中蕴含的思想价值和审美意义。
鲁迅先生的《雪》里描绘的是一场雪夜之景,从写作手法上看,这篇小文像极了一种寿司的做法,以极致的简单,表现出极致的美感。
在文旋中,鲁迅先生用“雪”这个隐性主题,反映出了人生的深刻含义,意蕴深沉,极富思考。
在这里,雪是既象征着阴冷、残酷,又有带着柔和、干净的意味,正如人生的复杂。
文章开始,“很晚了,大概是十点”,鲁迅先生揭示了一个晚上,缕缕寒气似乎将人瑟瑟发抖。
他所感受到的只有冷和寂静,但这里却勾起了他天真而热爱的心情,他的童年时光。
他想起了小时候玩雪的回忆,“想起过去了,那时候固然也是很冷的,可是一点也不觉得冷。
”这个情景清晰而感人,如画家在看雪的时候,一幅童年的画面,重新浮现在他的脑海中。
在这样的思维状态下,鲁迅先生看到了一辆马车。
“一双耳朵,似乎只有白色的长毛披着;头和后背都压低着,街道也没有什么行人……心里更加得凄楚起来。
”白色的马车在暗夜中有着明亮的颜色,散发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引人注目的同时,悲凉的情感在细节中渐渐诠释。
我们不难想象,这是一个寂寞的马车夫,孤独地艰难驾驭着马车,让人心生怜惜。
这个情节,由于鲁迅先生描写细致入微,无不体现出简约而又富于感染力的笔法。
接下来,鲁迅先生又看到了一个缄默的人。
“一个人,简直是被我们看破了似的一直走,来到街角,才回过头——原来他想走那边的路。
”这个人并不显眼,却有着深刻的隐含意义。
他不急不缓地走在雪地上,仿佛一位难以抑制情感的孤独者,怀着不尽的思念,不停地走路。
这情节表达了人类内心的无尽渴求和追寻,与雪夜的孤独深深相连。
《雪》赏析鲁迅先生的《雪》是一首文字优美而又寓意深邃的抒情散文诗,看似写自然之景,实际是借写雪,写社会,写自己,具有深刻的政治寓意和人生哲理。
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各地的雪和雨给人的感受是有差别的。
作为一个在南方长大的人,童年的鲁迅自然对暖国的雪和雨有自己独特的认识;而对于一个多年在北方生活的人,成年的鲁迅对北方的雨和雪又有自己的不同感受和品味。
一、江南雪:虽美,但短暂文章一上来并没有写雪,而是从江南的雨写起:“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这是自然之实,但是作者带着一定的感情色彩来写,流露出对江南雨一丝一缕的遗憾,还有一点点抱怨和不满。
对于冰冷的、坚硬的雪花,作者好像充满了期待。
虽然变不成梦中的雪,但江南的雪也有自己的魅力,作者自然流露出了赞美和喜爱之情――“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鲁迅对江南雪的赞美多么直接,多么慷慨!可见欣赏之意,热爱之情。
鲁迅先生的比喻更是奇妙,贴切,精彩!江南的雪美,和着早春的美景,雪后的江南简直就是一副奇妙的画,一首绝妙的诗。
美和艳,是江南雪的突出特点。
江南的雪自然给喜爱大自然的孩子们带来了无限欢乐。
江南的雪不够刚,不够厚,不够硬,虽美,像处子的皮肤,但毕竟太薄太嫩,经不起日晒,经不起风吹。
对这种柔弱之美,作者虽然欣赏,但是并不眷恋。
江南的雪就像江南的水一样,柔柔的,纤纤的,太媚、太艳、太女人气。
她不能给人斗志,不能给人力量,不能给人勇气和胆量,她给予人的是一种担心和后怕,是一种瞬间就可能消逝的美丽。
像一个柔弱的处子,虽然滋润美艳,但是毕竟太柔弱,太纤弱,没有力量,没有硬度,经不起折磨,经不起考验,经不起摔打。
江南的雪骨子里就没有那种刚性和雄性。
因为没有力度,没有厚度,没有冷度,所以很容易失去自我,很容易消逝,无论如何你也挽不住,留不住,她瞬间就会消失,不知不觉就没有了。
这种昙花一现的美,人们除了惋惜之外,还有什么呢?尽管人们喜欢,尽管人们热爱,可是那遗憾往往更让人牵肠挂肚。
朝花夕拾中雪的感悟哎,说起《朝花夕拾》里头那篇《雪》,我心里头就跟那南方的雪景似的,软绵绵的,又带着点儿说不出的味儿。
鲁迅先生这文章,写得那叫一个细腻,就像咱们老家门口那棵老槐树上的叶子,一片片,一串串,各有各的模样,各有各的情调。
你瞧那北方的雪,鲁迅先生说它“如粉,如沙,绝不粘连”,这话我一听就乐了,这不就是咱们常说的“雪花飘飘,北风萧萧”嘛!北方的雪,下起来那叫一个豪爽,一片片雪花跟大老爷们儿喝酒似的,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
落在地上,积得厚厚的,踩上去“吱吱”响,心里头那个痛快,简直没法儿说。
这雪啊,就像北方的汉子,粗犷中带着股子柔情,让人一看就忍不住想亲近。
可再瞅瞅南方的雪,嘿,那就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了。
鲁迅先生说它“滋润美艳之至”,我琢磨着,这不就是咱们南方妹子的温婉嘛!南方的雪,下得那叫一个含蓄,一点点,一滴滴,像是天空在悄悄儿地抹眼泪。
这雪啊,落到地上就化了,跟害羞的小姑娘似的,见不得人。
但你别说,就这么一点点雪,也能让咱们这些南方娃子兴奋得跟啥似的,毕竟“物以稀为贵”嘛!说到这儿,我就想起小时候,每当下雪,咱们一群小伙伴儿就兴奋得跟过年似的。
不管雪大雪小,都得跑出去疯一把。
堆雪人、打雪仗,那时候的快乐,简单又纯粹,就像那雪一样,洁白无瑕。
现在回想起来,心里头还是暖洋洋的,跟吃了蜜糖似的。
鲁迅先生笔下的雪,不仅仅是雪,更是他心中那份对过往岁月的怀念和感慨。
咱们读这文章,就像是跟着鲁迅先生的脚步,一块儿回到了那个充满童趣和回忆的年代。
虽然时代不同了,但那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却是永远不变的。
所以啊,每次读到《雪》这篇文章,我都会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静下心来,好好品味一番。
就像是在品一壶老酒,越品越有味儿。
这文章里头,有鲁迅先生的情感,有咱们每个人的影子,更有那份对生命、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
总之,《朝花夕拾》里的《雪》,就像是一幅生动的画卷,缓缓展现在我们面前。
它让我们看到了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雪,更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份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
鲁迅的雪做批注
鲁迅的《雪》是一篇富有诗意和思想深度的散文,通过对江南雪景的描绘,抒发出对故乡的怀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以下是对这篇文章的批注:
主题和意象:
鲁迅在这篇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和象征,如“暖国的雨”、“江南的雪”、“朔国的雪”等,这些意象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意义。
例如,“暖国的雨”代表着单调、乏味的生活状态,“江南的雪”代表着美好、充满生机的生活状态,“朔国的雪”则代表着艰苦、孤独的革命斗争。
这些意象的运用,使得文章具有很强的象征性和寓意性。
语言和表达方式:
鲁迅的语言简洁、生动,富有感染力。
他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使得文章的语言既优美又深刻。
例如,“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这句话用“滋润美艳之至”来形容江南雪景的美好,让人感受到作者对故乡的深深怀念。
情感和思想:
鲁迅在这篇文章中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表达了对革命斗争的坚定信念。
他对“南国的雪”的描述中,流露出对当时国共合作表象的不满和担忧;而在对“朔国的雪”的描述中,则表现出了对革命斗争的坚定信念和勇气。
这些情感和思想在文章中相互交织,使得文章具有深刻的思想深度和人文价值。
综上所述,鲁迅的《雪》是一篇充满诗意和思想深度的散文,通
过对江南雪景的描绘和对故乡的思念,表达出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革命斗争的坚定信念。
这篇文章的批注主要是对文章的主题和意象、语言和表达方式以及情感和思想进行深入分析,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优秀的散文作品。
朝花夕拾雪的批注朝花夕拾是一本由鲁迅先生编撰的散文集,其中一篇短篇小说名为《雪》。
这是一篇以雪为主题的散文,通过对雪的描写,反映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思考。
本文将对《雪》一文进行详细的批注和解读。
《雪》一文以雪作为主题展开,首先通过对雪的描写,展现出雪的纯洁和美丽。
例如文章中提到:“那些冰的花凋谢之后所剩的,永远是白色;那已经凋谢的花,昨天冻结在冰窟窿里,仿佛还要很久才能不同于芸芸众生。
”这段描写表达了雪花纯洁的特点以及它给人们带来的新鲜感和美感。
同时,作品中也透露出作者对于生活的思考与感悟。
作者在描写雪的美景之后,指出:“雪寄人篱下,我觉得不但有生活所无法给我的乐趣,而且其安慰也多。
”这句话反映出作者对于雪的喜爱不仅仅是因为它的美丽,更重要的是雪给予了他的心灵以安慰与慰藉。
通过对雪的描写,作者告诉我们,在平凡琐碎的生活中,我们也可以找到宁静和美好。
除此之外,文章还暗含着作者对于现实生活的忧虑和不满。
在描写雪后,作者写道:“但我们如今,所极力地保存的是箭垛和玻璃球。
不是去拯救未死的老奶奶,倾听她的细语;也不是抚慰哭泣的老兄弟,不声不响地骂骂咧咧。
”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对于社会人情冷漠和对人际关系淡薄的不满。
作者通过对比雪的纯净和美丽与现实的冷漠和痛苦,希望人们能够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关注他人,关爱身边的人。
总的来说,《雪》一文描写了雪的美丽和纯洁,同时也反映出了作者对于生活的思考和对社会冷漠的担忧。
通过对雪的描写,作者希望人们能够关注身边的美,关爱并关注身边的人,珍惜并体验生活的美好。
无论是朝花还是夕拾,都需要我们用赤诚的心去感受和欣赏,因为生活中的美好随时都可能在我们身边闪烁,就像雪一样,纯洁而美丽。
文本字数:511字。
鲁迅雪赏析说起鲁迅先生的《雪》,那可真是一篇让人看了心里头暖洋洋,又带着点凉飕飕感觉的好文章。
咱们不整那些高深莫测的,就用大白话聊聊这文章里的雪,是怎么个美法儿。
开头那段,鲁迅先生就说了,南方的雪,温柔得很,像是小姑娘家家的,轻轻柔柔地飘下来,给大地披上一层薄薄的纱衣。
这纱衣啊,看着薄,其实暖和着呢,就像咱冬天里穿的羽绒服,虽说不厚,但保暖效果杠杠的。
南方的雪,就是这么个理儿,它不张扬,不霸道,就那么静静地,悄悄地,给世界添上一抹洁白。
可北方的雪就不一样了,那简直是雪中的大汉,豪迈得很!一下起来,铺天盖地,跟不要钱似的。
那雪花,大得跟鹅毛似的,一片接一片,密密麻麻,不一会儿就把整个世界都染成了白色。
这雪啊,厚实得很,踩上去咯吱咯吱响,那声音,听着就让人心里头舒坦。
北方的雪,就像是咱们北方的汉子,豪爽、直接,让人一看就喜欢。
但鲁迅先生对这两种雪,可没有偏心眼儿。
他说,南方的雪虽然美,但缺少了点儿生命力,就像是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
而北方的雪呢,虽然粗犷,但却充满了力量和希望,就像是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野草,生命力顽强得很。
说到这,我就想起小时候在雪地里打雪仗、堆雪人的情景了。
那时候的我们,哪管什么南方雪、北方雪的,只要下雪了就开心得不得了。
堆个雪人,还得给它戴上帽子、围上围巾,生怕它冻着。
现在想想,那时候的我们真是单纯得可爱。
鲁迅先生在《雪》里还提到了雪罗汉,这玩意儿我可是头一回听说。
不过听他这么一描述,我倒是能想象出那模样来:白白胖胖的身子,顶着个圆溜溜的脑袋,再配上那双用龙眼核做的眼睛、胡萝卜做的鼻子,还有那用胭脂涂的红嘴唇,简直就是活脱脱的一个小娃娃嘛!可惜啊,这雪罗汉虽然好看,却经不起太阳的照射,不一会儿就融化成水了。
这就像咱们的生活一样,美好总是短暂的,但正是这些短暂的美好,才让我们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
最后啊,我想说,《雪》这篇文章真是太好了。
它不仅仅是在写雪,更是在写人、写生活、写情感。
雪鲁迅原文阅读及赏析《雪》鲁迅原文: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腊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
胡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
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了他拍手,点头,嘻笑。
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
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一九二五年一月十八日《雪》鲁迅原文赏析:先生在文章开头是以南方的雨开头,来衬托北方的冰雪之坚硬。
谈的是雪,却用雨作铺垫,用雨的绵软、单调来衬托冰雪的坚硬、冰冷和有力。
作者对雨的温软无力表示出哀伤之情,“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随后,他在文章中却勾画出南方下雪的视觉美。
雪中有花、有蜜蜂嗡嗡、有画得美人一般的雪人。
而雪人却独自坐在晴天和寒夜中变得面目全非。
然后作者笔锋一转,描述北方的雪,如粉、如沙、如精灵般漫天奋飞,寥寥数语,读者看到的只是满天飞舞的絮雪,除此之外,没有更多的描写。
在文章结尾,作者将雪比为死掉的雨,化为雨的精魂。
我在仔细通读几遍后,想谈一点个人粗浅的看法。
按当时局势而言,上述看法应该是有其道理的。
但在作者文章中,我却发现了几个待商榷之处。
所以,我认为作者在通篇文章并没有流露出半点高兴和欣喜之情。
相反,表现了作者对南方局势的担忧:那是被美化和吹捧的一种暂时假象,是没有生命力的“雪罗汉”而已。
并指出,革命不是那么容易成功,是需要无数革命志士通过奋斗去争取,才会有光明的一天。
通过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我甚至认为这篇《雪》的写作手法比《题辞》更为经典。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鲁迅散文《雪》的赏析鲁迅的散文《雪》是一篇充满诗意的短文,通过对雪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历史的反思。
以下是对这篇文章的赏析: 文章中对雪的描写极具诗意。
鲁迅笔下的雪是洁白、轻盈、柔软的,他形容雪片“像柔软的羊毛”,雪落在地上时“发出沙沙的声响”,这些描写让人感受到雪的美丽和宁静。
同时,鲁迅也强调了雪的脆弱,他写道“雪是脆弱的,轻轻一压就破了”,这种脆弱感与雪的洁白和美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种对比手法不仅加深了对雪的描绘,也表达了鲁迅对自然和生命的深刻思考。
文章还表达了对历史的反思。
鲁迅在文章中提到了“古战场”,通过对古战场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历史的认识。
他认为古战场是一种永恒的存在,不仅记录了战争的胜利和失败,也记录了生命的脆弱和宝贵。
这种认识让人感受到了鲁迅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关注。
最后,文章还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
鲁迅在文章中写到,“雪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它纯洁、美丽,是人类的福祉”,这种认识让人感受到了鲁迅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
他也认为,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破坏自然。
鲁迅的散文《雪》充满了诗意和对历史的反思,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
通过对雪的描写,深刻地表达了自己对生命和自然的认识,给人以启示和思考。
鲁迅散文《雪》赏析摘要:本文探索了鲁迅散文《雪》的内在意蕴,对《雪》一文进行了赏析。
关键词:鲁迅《雪》赏析鲁迅的散文诗《雪》,是一篇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强的作品,写于1925年1月18日。
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新教材八年级下册中选入了这篇精美的散文。
文中蕴藏着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令读者如品香茗,似嚼橄榄,回味无穷。
就艺术特色而论,它的构思尤其精巧、含蓄,如巧匠编织,天然精妙。
这篇作品的题目是“雪”,其内容也主要写“南方的雪”和“朔方的雪”,但颇令人深思的是,它却以“暖国的雨”开篇,以“朔方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收束。
它最明白无误的表明,文章虽主要写“雪”,但“雨”却远远超出了“引子”和陪衬的作用,成为与“南方的雪”和“朔方的雪”并存而另具其丰富而独特内涵的三个主要意象之一:“暖国的雨”虽然“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但作为整体的雨,尤其是“寒国的雨”,却是“雨”,“南方的雪”,“朔方的雪”三位孪生姊妹生命的起点:没有“雨”,也就不会有“南方的雪”和“朔方的雪”。
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作者才说“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再说“南方的雪”。
这一意象以“滋润美艳”为外型特征,以饱含青春活力为精神特征,它虽仍未变成“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北方雪花,但却体现了在雨的起点上的第一次存在形式的转换和性质上的升华,对于它“滋润美艳”的外部特征,作者运用了动静对照、虚实结合的手法作了充分而精彩的描绘:妆点在皑皑白雪天地中的,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腊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
在这里,作者以白色为底色,使用了红、青、黄、绿等色彩鲜明的词,把江南的春天打扮得何等美艳迷人!何况想象中的“飞”、“闹”着的可爱的蜜蜂和现实中雪地里那群天真活泼、穿着各种鲜明颜色衣服的孩子和童心未泯的大人在堆雪人,而雪人也是那么洁白而明艳:通体洁白,嘴巴通红,目光灼灼。
能够堆雪人,则是上文南方的雪“滋润”特点的体现,所以作者说它“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
鲁迅散文《雪》赏析
摘要:本文探索了鲁迅散文《雪》的内在意蕴,对《雪》一文进行了赏析。
关键词:鲁迅《雪》赏析
鲁迅的散文诗《雪》,是一篇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强的作品,写于1925年1月18日。
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新教材八年级下册中选入了这篇精美的散文。
文中蕴藏着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令读者如品香茗,似嚼橄榄,回味无穷。
就艺术特色而论,它的构思尤其精巧、含蓄,如巧匠编织,天然精妙。
这篇作品的题目是“雪”,其内容也主要写“南方的雪”和“朔方的雪”,但颇令人深思的是,它却以“暖国的雨”开篇,以“朔方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收束。
它最明白无误的表明,文章虽主要写“雪”,但“雨”却远远超出了“引子”和陪衬的作用,成为与“南方的雪”和“朔方的雪”并存而另具其丰富而独特内涵的三个主要意象之一:“暖国的雨”虽然“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但作为整体的雨,尤其是“寒国的雨”,却是“雨”,“南方的雪”,“朔方的雪”三位孪生姊妹生命的起点:没有“雨”,也就不会有“南方的雪”和“朔方的雪”。
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作者才说“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再说“南方的雪”。
这一意象以“滋润美艳”为外型特征,以饱含青春活力为精神特征,它虽仍未变成“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北方雪花,但却体现了在雨的起点上的第一次存在形式的转换和性质上
的升华,对于它“滋润美艳”的外部特征,作者运用了动静对照、虚实结合的手法作了充分而精彩的描绘:妆点在皑皑白雪天地中的,
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腊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
在这里,作者以白色为底色,使用了红、青、黄、绿等色彩鲜明的词,把江南的春天打扮得何等美艳迷人!何况想象中的“飞”、“闹”着的可爱的蜜蜂和现实中雪地里那群天真活泼、穿着各种鲜明颜色衣服的孩子和童心未泯的大人在堆雪人,而雪人也是那么洁白而明艳:通体洁白,嘴巴通红,目光灼灼。
能够堆雪人,则是上文南方的雪“滋润”特点的体现,所以作者说它“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
至于其饱含青春活力的“神”,作者却惜墨如金,仅点了两句:“隐约着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隐约着青春的消息”是说江南的雪景预示着春天的到来,红、青、黄的花和绿的草,不就隐约而明确地传达着春天即将到来的“消息”和扑面而来的青春气息吗?“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下蕴藏的,不就是活泼泼的生命力吗?作者从形到神对“南方的雪”精心描绘,为下文和“朔方的雪”进行鲜明对比作了充分铺垫,也为从“南方的雪”到“朔方的雪”的进一步升华和超越奠定了基础。
和“南方的雪”的“滋润美艳”形成鲜明的对比,“朔方的雪”的特点则是“如粉,如沙”,“决不粘连”。
但这仅仅是形体的不同,更主要的是它的“神”和“南方的雪”形成更其鲜明的对照:它不仅充满生机与活力,而且饱含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和改天换地的伟力。
你看它在晴日之下,借助旋风,“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
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
它不但自己奋飞、生光、旋转、升腾,而且使自己所处的“太空”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这是何等激动人心、促人奋进的一幅朔雪搏击图!在“雨”、“南方的雪”和“朔方的雪”这三组意象中,它显然处于一个最高的层次,也最为作者所激赏,所以作者不但赞美
它是“死掉的雨”,即以雨的转化为生命起点的一个新的活泼泼的生命,而且一再满怀激情地称颂它是“雨的精魂”,即雨的精华,精神和灵魂。
在这个意义上说,或者说在作者看来,“雨”,甚至“南方的雪”都是徒具生命形式的外壳,而只有“朔方的雪”才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生命存在,一种更有价值的生命存在!
作者赋予“雨”、“南方的雪”和“朔方的雪”三个意象以生命存在形式的感悟和人格超越的象征意蕴,是从将这三个意象人格化开始的。
对于“暖国的雨”,作者一开始就不称它为“它”而称之为“他”,且问它对于自己“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以为不幸否耶”?对“南方的雪”的人格化,则是用将它喻为“极健壮的处子的皮肤”和称雪人为“他”体现的。
对“朔方的雪”的人格化最明显,不但称它为“他们”而且说它“蓬勃地奋飞”,说它”孤独”,说它可以生死,具有“精魂”,都是以把它人格化为前提的。
“雨”,特别是“暖国的雨”,在作者看来是“不幸”的,这从作者说它“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觉得他单调”的语味,尤其是“灿烂的”三字可以明确的感受到。
文末,作者又说“朔方的雪”是“死掉(实际意义为“新生的”下文有详述)
的雨”,是“雨的精魂”,可见在作者看来,“雨”是一种较低层次的生命存在形式和人格境界:它不仅是柔性的,没有“坚硬的”品质和“灿烂的”光华,而且甚至没有“精魂”。
因此,在作者看来它不但“不幸”,而且需要经过“死”而复生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和境界,这在将“暖国的雨”与“朔方的雪”的对比中得到非常明确的体现。
“南方的雪”以“滋润美艳”为形,以充溢青春活力为神。
和“雨”相比,它蕴涵了一种活泼泼的生命力,展示着一种美好的前景,也容易为人们所理解和赏识。
但它显然是一种优美,还没有完全摆脱“雨”那种与生俱来的“柔的品格”,或者说还不那么坚强,所以人用它堆雪人,在太阳,寒夜这些外力的作用下,很快地消融,“成为不知算什么”,连本来的那一点自我的特色也失去了。
它是美好的,却不坚强,缺乏那种搏击外部力量的斗争精神,甚至缺乏属于自己的“精魂”。
作者对它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
它是美的,但也是脆弱的,可以说是一种“美丽而脆弱”的存在,显然象征了一种具有外形美,也有一定美的品格,但却有一定缺陷的生存形式和人格层次。
和“雨”相比,它无疑是一种进步,但却没有达到一种质的升华和飞跃;因而在作者看来,它还远不是一种理想的生命形式,更不是一种更
高(即使不说是“最高”)的人格境界,还需要进一步升华和超越。
“朔方的雪”就决然不同了:“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屋宇下”,那些撒在“地上,枯草上”“如粉如沙”的雪“蓬勃地奋飞”,在晴日阳光的照射下,它们便“灿烂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
而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的闪烁”,这是何等生机勃发的活力,这是怎样一种蓬勃向上的力量!这是怎样一种不屈不
挠的斗志,这是怎样一种改造环境的不可抗拒的力量这又是怎样一种独立的人格,怎样一种具有独特价值的生存状态!难怪作者要一
再衷心赞颂它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了!它显然是作者当时所向往的一种最佳生存状态和最高的一种人格境界。
不仅对“雨”,而且对“南方的雪”,它都是一种真正生命的感悟和人格价值的升华与超越,虽然它的感觉可能是“孤独”的。
为了实现这种超越,在作者看来,作为“雨”,它宁可“死掉”,甚至“九死其犹未悔”。
因为有死必有生,旧的、腐朽的事物的死必然带来新的质的产生契机。
在这里,作为“雨”是“死”了,但却以“雪的形式获得了更灿烂辉煌的生命,因此每一次死对它来说都将是一次精神品质和人格境界的超越和升华。
而此时的“孤独”,就不是一个“小我”自我悲欢的咀嚼,而是一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贵的孤独,是一种伟人特有的寂寞,更是作者当时“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处境和心态的真实写照。
而这种对更高的生命状态和人格境界的不懈追求和努力超越,正是作者在当时情况下对改造旧世界的强烈要求和对实现自己人格理想努力的自我写照。
而这,则是鲁迅先生的伟大之处。
《雪》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是一卷精美绝妙的皓雪的画轴,是一首响彻天宇的嚎亮的战歌。
全篇紧贴时代脉搏,文辞优美,激情澎湃,读来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
参考文献:
[1]鲁迅.野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2]鲁迅.彷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