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发酵-青霉素类抗生素
- 格式:pptx
- 大小:982.04 KB
- 文档页数:50
微生物发酵在药物生产中的应用在现代药物生产领域,微生物发酵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微生物发酵是利用微生物在特定条件下的生长代谢过程,来生产具有药用价值的物质。
这一技术不仅为药物研发和生产提供了新的途径,还在保障人类健康方面展现出巨大的潜力。
微生物发酵在抗生素的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以青霉素为例,它是最早被广泛应用的抗生素之一。
青霉素的产生是通过青霉菌的发酵过程实现的。
在适宜的培养基中,青霉菌能够大量生长并分泌青霉素。
这种通过微生物发酵生产的抗生素,有效地治疗了众多细菌感染疾病,拯救了无数生命。
除了青霉素,像链霉素、红霉素等其他抗生素也都依赖微生物发酵技术来大规模生产。
在激素药物的生产中,微生物发酵同样不可或缺。
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的关键药物,过去胰岛素主要从动物胰腺中提取,不仅产量有限,而且成本高昂。
如今,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人类胰岛素基因导入微生物中,利用微生物发酵可以高效地生产出大量的胰岛素。
这不仅满足了临床需求,还降低了药物成本,提高了患者的治疗可及性。
此外,微生物发酵还在疫苗生产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手段,而一些疫苗的生产就借助了微生物发酵技术。
例如,乙肝疫苗的生产常常利用酵母发酵来表达乙肝表面抗原,经过一系列的纯化和处理,最终制成安全有效的疫苗。
微生物发酵在药物生产中的优势十分显著。
首先,微生物具有强大的代谢能力和转化能力,可以将简单的底物转化为复杂的药用化合物。
其次,微生物发酵过程相对容易控制,可以通过调节培养条件,如温度、pH 值、溶氧等,来优化产物的生成。
再者,微生物发酵的生产规模易于扩大,能够满足市场对药物的大量需求。
然而,微生物发酵在药物生产中也面临一些挑战。
微生物的遗传稳定性是一个关键问题,如果微生物在发酵过程中发生基因突变,可能会影响药物的质量和产量。
此外,发酵过程中的污染防控至关重要,一旦受到杂菌污染,不仅会导致生产失败,还可能带来安全隐患。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科研人员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改进。
青霉素的生产工艺(生物工程学院,生物技术及应用一班)【摘要】青霉索是人类最早发现的抗生素,其杀伤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神奇功效几乎人人都曾领教过。
它的发现对药物学乃至整个人类发展的重要意义可以说是有口皆碑,以致于人们把青霉索的发现使用列入二十一世纪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变化的科技贡献。
本文将对青霉紊的生产工艺及其提取遗行深入的讲解。
[关键词]青霉素生产工艺发酵提取灭菌一前言:抗生素以前被称为抗菌素,是由微生物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它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它可以是某些微生物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物质,除用于治病的抗生素由此直接提取外,还有完全用人工合成或部分人工合成的。
它主要是通过抑制酶的活性或细胞结构功能来影响生物细胞代谢。
在众多抗生索类群中,青霉素以抗菌广谱、疗效高、毒副作用小成为人类治疗疾病的首选。
青霉素又被称为青霉素G、盘尼西林,配尼西林、青霉素钠、苄青霉索钠青霉素钾,苄青霉素钾。
青霉素是抗菌素的一种,是指从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制的分子中含有青霉烷、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并在细菌细胞的繁殖期起杀菌作用的一类抗生素,是第一种能够治疗人类疾病的抗生素。
青霉素类抗生素是β一内酰胺类中一大类抗生紊的总称。
二青霉素生长菌青霉素最初是从点青霉素产生,生产能力很低.后来找到适于深层培养的产黄青霉菌.经一系列的诱变、杂交,育种,才得到高产的菌种。
目前国内青霉索的生产菌种按菌丝的形态分为丝状菌和球状菌两种。
三青霉素生产工艺工业化生产途径主要分为三种:1,微生物发酵。
即生物合成途径,目前大多数抗生素品种采用发酵生产,其特点是成本较低,周期较长。
2,化学合成。
结构相对简单的抗生素可采用此途径,如氯霉素和磷霉素。
但是一般全合成项目花钱多,耗时长,成本高,经济效益差。
3,化学半合成。
利用化学方法修饰改良生物合成的抗生素,扩大抗菌谱提高疗效和降低毒副作用等,获得新抗生素,如半合成青霉素,相对成本也很高。
四青霉素发酵生产工艺流程前体种子制备成品检测及包装1,生产孢子的制备将砂土保藏的菌种孢子用甘油、葡萄糖、蛋白胨组成的培养基进行斜面培养,经传代活化。
抗生素(青霉素)生产工艺摘要:发酵工程药物中最主要的就是抗生素,抗生素是临床上日常应用量最大的抗感染药物、它是生物,包括微生物、植物和动物在内,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能在低微浓度下有选择地抑制或影响他种生物功能的有机物质。
关键词:抗生素,青霉素,生产工艺Summary:Fermented project medicine a main one antibiotic, antibiotic daily resisting infection medicining most heavy of employing etc. at being clinical, it living beings, including microorganism, plant and animal, produced in its life activity, can inhibit or influence his organic matter of one kind of biological functions under the humble density selectively.Keyword: Antibiotic, penicillin, production technology内容:抗生素是生物体在生命活动中产生的一种次级代谢产物。
目前人们在生物体内发现的6000多种抗生素中,约60%来自放线菌,抗生素主要用微生物发酵法生产,少数抗生素也可用化学方法合成,人们还对天然得到的抗生素进行生化或化学方法改造,使其具有更优越的性能。
抗生素不仅广泛用于临床医疗,而且已经用于农业、畜牧及环保等领域中。
青霉素是最早发现并用于临床的一种抗生素,1928年为英国人弗莱明发现,40年代投入工业生产,在二战期间立刻大显身手,它能有效控制伤口的细菌感染,挽救了数百万战争中受伤者的性命。
一抗生素的定义抗生素又称抗菌素,指某些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对于其他微生物具有抑制生长或杀灭作用的化学物质,是制药工业中一类重要原料药。
微⽣物实验常⽤抗⽣素浓度配制微⽣物实验常⽤抗⽣素浓度配制----------四川⼤学⽣命学院-微⽣物代谢与⼯程重点实验室1、氨苄青霉素([Amp]Ampicillin)(100mg/ml)溶解1g氨苄青霉素钠盐于⾜量的⽔中,最后定容⾄10ml。
分装成⼩份于-20℃贮存。
常以25ug/ml~50ug/ml的终浓度添加于⽣长培养基。
2、羧苄青霉素([Car]Carbenicillin)(50mg/ml)溶解0.5g羧苄青霉素⼆钠盐于⾜量的⽔中,最后定容⾄10ml。
分装成⼩份于-20℃贮存。
常以25ug/ml~50ug/ml的终浓度添加于⽣长培养基。
3、甲氧西林([Met]Methicillin)(100mg/ml)溶解1g甲氧西林钠于⾜量的⽔中,最后定容⾄10ml。
分装成⼩份于-20℃贮存。
常以37.5ug/ml 终浓度与100ug/ml氨苄青霉素⼀起添加于⽣长培养基。
4、卡那霉素([Kan]Kanamycin)(10mg/ml)溶解100mg卡那霉素于⾜量的⽔中,最后定容⾄10ml。
分装成⼩份于-20℃贮存。
常以10ug/ml~50ug/ml的终浓度添加于⽣长培养基。
5、氯霉素([Cm]Chloramphenicol)(25mg/ml)溶解250mg氯霉素⾜量的⽆⽔⼄醇中,最后定容⾄10ml。
分装成⼩份于-20℃贮存。
常以12.5ug/ml~25ug/ml的终浓度添加于⽣长培养基。
6、链霉素([Str]Streptomycin)(50mg/ml)溶解500mg链霉素硫酸盐于⾜量的⽆⽔⼄醇中,最后定容⾄10ml。
分装成⼩份于-20℃贮存。
常以10ug/ml~50ug/ml的终浓度添加于⽣长培养基。
7、萘啶酮酸(nalidixic acid)(5mg/ml)溶解50mg萘啶酮酸钠盐于⾜量的⽔中,最后定容⾄10ml。
分装成⼩份于-20℃贮存。
常以15ug/ml 的终浓度添加于⽣长培养基。
8、四环素([Tet]Tetracyyline)(10mg/ml)溶解100mg四环素盐酸盐于⾜量的⽔中,或者将⽆碱的四环素溶于⽆⽔⼄醇,定容⾄10ml。
一、实训背景青霉素作为一种重要的抗生素,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细菌感染。
青霉素的发酵生产是生物制药的重要环节,通过微生物发酵技术生产青霉素是获得大量青霉素的关键步骤。
本次实训旨在通过模拟青霉素发酵过程,了解青霉素的生产工艺,掌握发酵操作技能,提高对生物制药行业的认识。
二、实训目的1. 了解青霉素发酵的基本原理和工艺流程。
2. 掌握青霉素发酵过程中的操作技能。
3. 培养实际操作能力,提高生物制药行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三、实训内容1. 青霉素发酵的基本原理青霉素发酵是指利用微生物(如青霉菌)在适宜的条件下,将原料转化为青霉素的过程。
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分泌的酶将原料分解为青霉素的中间体,进而转化为青霉素。
2. 青霉素发酵工艺流程青霉素发酵工艺流程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原料准备:包括淀粉、糖、氮源、磷酸盐、维生素等。
(2)菌种活化:将菌种从保藏培养基中转接到发酵培养基上,进行活化培养。
(3)种子扩大培养:将活化后的菌种扩大培养,获得一定浓度的种子液。
(4)发酵:将种子液接种到发酵培养基中,在适宜的条件下进行发酵。
(5)提取:将发酵液进行提取,获得青霉素粗品。
(6)精制:对青霉素粗品进行精制,得到纯度较高的青霉素产品。
3. 青霉素发酵操作技能(1)原料准备:按照工艺要求,准确称量各种原料,加入适量水,搅拌均匀。
(2)菌种活化:将菌种从保藏培养基中转接到发酵培养基上,置于适宜条件下进行活化培养。
(3)种子扩大培养:将活化后的菌种扩大培养,获得一定浓度的种子液。
(4)发酵:将种子液接种到发酵培养基中,控制发酵温度、pH值、溶氧等条件,使青霉菌在发酵过程中产生青霉素。
(5)提取:将发酵液进行提取,得到青霉素粗品。
(6)精制:对青霉素粗品进行精制,得到纯度较高的青霉素产品。
四、实训结果与分析1. 青霉素发酵过程中,温度、pH值、溶氧等条件对青霉素产量有显著影响。
通过优化发酵条件,可以提高青霉素的产量。
2. 实训过程中,通过熟练掌握发酵操作技能,提高了青霉素的发酵效率。
微生物的抗生素生产与应用抗生素是一类能够抑制和杀灭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药物,对于保护人类健康、治疗感染疾病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抗生素的生产源于微生物世界中的奇妙过程。
本文将介绍微生物的抗生素生产与应用,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与认识这一重要的药物。
一、抗生素的定义与分类抗生素是一类由微生物代谢所产生的具备抑制或杀灭其他微生物生长的药物。
根据作用目标和化学结构的不同,抗生素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主要包括:1. 青霉素类抗生素:青霉素是最早发现的一类抗生素,广泛应用于临床和兽医领域。
它们能够破坏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从而导致细菌死亡。
2. 链霉素类抗生素:链霉素类抗生素对细菌的作用机制是通过阻断细菌蛋白质的合成,使细菌无法进行正常的生长和繁殖。
3. 氯霉素类抗生素:氯霉素是一类广谱抗生素,可用于治疗多种细菌感染。
它抑制了细菌蛋白质的合成,从而对细菌产生了毒性作用。
4. 强力霉素类抗生素:强力霉素是一类广谱抗生素,对于多种细菌感染具有较强的治疗效果。
它们通过与细菌的核糖体结合,阻断蛋白质合成过程,从而达到抑制细菌生长的效果。
二、微生物抗生素的生产过程微生物对生产抗生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将以青霉素为例,简述微生物抗生素的生产过程。
1. 微生物的筛选:科学家们通过对土壤、动植物和水样等环境中常见的微生物进行收集和筛选,寻找具有抗菌活性的微生物株系。
2. 制备培养基:根据微生物的生长需求,制备适合其生长的培养基。
培养基成分通常包括碳源、氮源、矿质盐等。
3. 微生物培养:将选取的微生物株系接入制备好的培养基中进行培养。
培养条件包括温度、pH值、氧气供给等,需要保证微生物能够正常生长和代谢。
4. 发酵与产生抗生素:适当的培养时间后,微生物会开始产生抗生素。
抗生素会通过微生物的代谢过程产生,较为常见的是青霉素酸和侧链等。
5. 分离与提纯:在发酵液中,会存在许多其他的杂质物质。
为了得到纯净的抗生素产品,需要对发酵液进行分离和提纯处理。
生物发酵技术在制备抗生素和胰岛素中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生物发酵技术已成为制药产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生物发酵技术可以高效、精准的制备许多重要化合物,如抗生素、胰岛素等。
本文将会探讨生物发酵技术在制备抗生素和胰岛素中的应用。
一、抗生素的生产抗生素是一种抑制或杀灭微生物的药物,常用于治疗感染疾病。
抗生素的发现、制备和使用是人类在抗击细菌感染方面的一项重要成就。
然而,在一些情况下,传统的化学合成方法并不能很好地制备一些复杂分子结构的抗生素。
因此,生物发酵技术在抗生素制备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生物发酵技术通常使用微生物,如细菌和真菌等作为生产抗生素的生物体。
例如,青霉素是由青霉菌属的黄金链霉菌生产的。
生物发酵技术不仅可以生产天然抗生素,还可以制备半合成和全合成抗生素。
例如,利福平是由青霉素G半合成而来的。
在抗生素的生产过程中,微生物需要生长在有利的环境中,以产生足够的抗生素。
微生物生长需要特定的营养物质和气体、适宜的温度和pH值等条件。
此外,微生物的生长还需要适当的搅拌和通氧等设备。
所有这些条件都需要仔细控制和调整,以确保生产出高质量、高效的抗生素。
二、胰岛素的生产胰岛素是调节体内糖代谢的激素,常用于治疗糖尿病。
胰岛素的生产最初是通过从猪和牛胰腺中提取胰岛素,但由于其容易引起人体免疫反应,限制了胰岛素的使用。
因此,科学家开始使用生物发酵技术生产胰岛素。
生物发酵技术中的胰岛素生产通常使用大肠杆菌作为基因工程载体。
通过将人类胰岛素的基因插入大肠杆菌中,大肠杆菌就可以生产与人类胰岛素相同的蛋白质。
然而,胰岛素蛋白质的折叠和加工需要在正确的生理条件下进行。
因此,为了生产高质量的胰岛素,大肠杆菌需要在类似胰腺的环境下生长。
为了满足大肠杆菌的生长需求,生物发酵技术需要特殊的培养条件。
大肠杆菌的生长要求不同于真菌和细菌,更难以控制。
这就涉及到生物发酵技术中微生物的生长监测、基因表达调节和反应器的调整等方面的技术要求。
青霉素类抗生素药物的研究摘要本文主要对青霉素类药物的分类、影响其抗菌作用的主要因素、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机制、使用青霉素类药物应注意的问题以及青霉素类药物的配伍禁忌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阐述。
关键词霉素类β-内酰胺类抗生素青霉素类是一类重要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它们可由发酵液提取或半合成而制得,各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均相似,内酰胺类抗生素与细胞膜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结合而阻碍细菌细胞壁粘肽的合成,使之不能交联而造成细胞壁的缺损,致使细菌细胞破裂而死亡。
这一过程发生在细菌细胞的繁殖期,因此本类药物为繁殖期杀菌药。
细菌细胞有细胞壁,而哺乳动物的细胞无细胞壁,故此青霉素类对动物细胞的毒性很低,有效抗菌浓度的青霉素对动物细胞几乎无任何影响。
1.青霉素类药物的分类青霉素类可分为:天然青霉素和半合成青霉素〔1〕耐酸青霉素苯氧青霉素包括青霉素V和苯氧乙基青霉素〔2〕耐酶青霉素化学结构特点是通过酰基侧链〔R1〕的空间位障作用保护了β-内酰胺环,使其不易被酶水解,耐酸、耐酶、可口服。
用于耐青霉素的金葡菌感染。
常用苯唑西林〔新青霉素〕,氯唑西林,双氯西林与氟氯西林。
〔3〕广谱青霉素对革兰阳性及阴性菌都有杀菌作用,还耐酸可口服,但不耐酶,对绿脓杆菌无效。
常用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匹氨西林。
〔4〕抗绿脓杆菌广谱青霉素其抗菌谱与氨苄西林相似。
特点是对绿脓杆菌及变形杆菌作用较强。
常用羧苄西林磺苄西林替卡西林,呋苄西林,〔抗绿脓杆菌较羧苄西林强6~10倍〕,阿洛西林,哌拉西林。
2.影响抗菌作用的主要因素影响青霉素类药物抗菌作用的因素主要有:〔1〕药物透过革兰阳性菌细胞壁或阴性菌脂蛋白外膜〔即第一道穿透屏障〕的难易;〔2〕对β-内酰胺酶〔第二道酶水解屏障〕的稳定性;〔3〕对抗菌作用靶位PBPs的亲和性。
3.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机制可概括为:〔1〕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青霉素酶、头孢菌素酶等〕使易感抗生素水解而灭活。
青霉素⽣产⼯艺(1)青霉素⽣产⼯艺摘要:青霉素是⼈类最早发现的⼀种极其重要的抗⽣素,其杀伤⾰兰⽒阳性细菌的神奇功效在⼆战中挽救了众多⼠兵的⽣命。
它的发现对药物学乃⾄整个⼈类发展的重要意义。
本⽂将对青霉素的⽣产⼯艺及其提取进⾏深⼊的讲解。
关键词:青霉素⽣产⼯艺发酵提取⼀、青霉素的⽣物学特性青霉素类抗⽣素是β-内酰胺类中1种,在分类上属于A类,酶的活性位点上有丝氨酸,⼜称活性位点丝氨酸酶,其作⽤机制是⽔解β-内酰胺类抗⽣素的β-内酰胺环,使抗⽣素失去活性。
由于β-内酰胺类作⽤于细菌的细胞壁,⽽⼈类只有细胞膜⽆细胞壁,故对⼈类的毒性较⼩,除能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外,在⼀般⽤量下,其毒性不甚明显,但它不能耐受耐药菌株(如耐药⾦葡)所产⽣的酶,易被其破坏,且其抗菌谱较窄,主要对⾰兰⽒阳性菌有效。
青霉素G有钾盐、钠盐之分,钾盐不仅不能直接静注,静脉滴注时,也要仔细计算钾离⼦量,以免注⼊⼈体形成⾼⾎钾⽽抑制⼼脏功能,造成死亡。
⼆、青霉素的发酵青霉素的发酵⽣产的⼀般⼯艺流程:青霉素⽣产菌不同,发酵⼯业也有区别。
丝状菌的青霉素发酵⼯艺流程:沙⼟管→斜⾯母瓶(孢⼦培养,25℃,6~7d)→⼤⽶孢⼦斜⾯(孢⼦培养,25℃,6~7d)→种⼦罐(种⼦培养,25℃,40~45h)→繁殖罐(种⼦培养,25℃,13~15h)→发酵罐(发酵,26℃,6~7d)→放罐球状菌的青霉素发酵⼯艺流程:冷冻管→斜⾯母瓶(孢⼦培养,25℃,6~8d)→⼤⽶孢⼦斜⾯(孢⼦培养,25℃,8~10d)→种⼦罐(种⼦培养,28℃,50~60h)→发酵罐(发酵,26℃,6~7d)→放罐青霉素的分批发酵分为菌丝⽣长和产物合成两个阶段,进⼊合成阶段的必要条件是降低菌丝的⽣长速率。
影响青霉素发酵产率的因素有环境和⽣理因素两个⽅⾯,前者包括温度、PH、培养基种类及浓度、溶解氧饱和度等;后者包括菌体浓度、菌体⽣长速率、菌丝形态等。
菌体⽣长和青霉素合成最适温度并不相同,⼀般前阶段略⾼于后阶段。
青霉素发酵工艺青霉素是一种重要的抗生素,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医疗、兽药、农业等领域。
青霉素的发现是20世纪20年代的重要事件,但是想要大规模生产青霉素并不容易,因为青霉素的自然合成数量很少。
因此,研究人员通过青霉菌的灵活性和代谢特征,发现了青霉素发酵生产工艺,这是一种通过在发酵罐中培养青霉菌而生产青霉素的工艺。
青霉素的发酵生产工艺是一种以青霉菌为发酵微生物,并通过搭建适当的发酵系统,控制发酵条件,最终使青霉菌产生大量的青霉素的过程。
这个过程可以被分成四个阶段,包括发酵罐中的菌种扩增、发酵大量生产、分离提纯和制剂加工。
(一)发酵罐中的菌种扩增青霉素的发酵过程首先需要一种高效的菌种,这种菌种可以在特定的生长条件下产生高浓度的青霉素。
因此,首先要将这种菌种分离出来,并在培养基中培养和扩增细胞。
这个阶段的目标是通过适宜的环境模拟自然环境中的菌落,使得青霉菌得到生长和繁殖,并从野生状态转化为高产状态。
(二)发酵大量生产共性因素主要包括:温度、压力、通气、搅拌、pH等等。
1.温度:温度是影响青霉素生产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一般发酵储罐的温度均维持在26~28℃为宜,此温度通常是霉菌生长的适宜温度,同时因此温度增加可使霉菌代谢过程居多,有利于生长速度的提高。
2.压力:在发酵生产的过程中,亦需要控制流程质量,以避免闷罐子假象的现象,通过调整发酵罐的压力和通气量,可以尽量减少产生的溶氧量,避免发生大量的酸化反应,减少废弃物生成,也有助于青霉菌的生产和提高产量。
3.通气:通气的作用主要是补充氧气和排放二氧化碳,维持发酵罐内环境的平衡状态。
因此,控制通气量的大小是非常重要的。
4.搅拌:搅拌可以使发酵罐中的菌种均匀地分布,保证发酵过程中各个点的温度、pH等值保持稳定。
5.pH: pH的调整主要是为了保证发酵罐内的pH值适合青霉菌的生长和代谢,并维持适宜的代谢环境。
青霉菌对酸碱度的要求比较严格,因此需要保证pH值能够保持在最适宜范围内,一般为5.5到7.5之间,可以促进罐内微生物群落的生长和繁殖。
注射用氨苄西林钠说明书来源:国家药监局公布第一批化学药品说明书【药品名称】通用名:注射用氨苄西林钠商品名:英文名:Ampicillin Sodium for Injection汉语拼音:Zhesheyong anbianxilingna本品主要成分为氨苄西林钠,其化学名为(2S,5R,6R)-3,3- 二甲基 -6-〔(R)-2-氨基-2- 苯乙酰氨基〕-7- 氧代-4- 硫杂 -1-氮杂双环[3.2.0]庚烷-2-甲酸钠盐。
其结构式为:分子式:C16H18N3NaO4S分子量:371.39【性状】本品为白色或类白色粉末或结晶。
【药理毒理】氨苄西林钠为广谱半合成青霉素。
本品对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和不产青霉素酶葡萄球菌具较强抗菌作用,与青霉素相仿或稍逊于青霉素。
氨苄西林对草绿色链球菌亦有良好抗菌作用,对肠球菌属和李斯德菌属的作用优于青霉素。
本品对白喉棒状杆菌、炭疽芽孢杆菌、放线菌属、流感嗜血杆菌、百日咳鲍特杆菌、奈瑟菌属以及除脆弱拟杆菌外的厌氧菌均具抗菌活性,部分奇异变形杆菌、大肠埃希菌、沙门菌属和志贺菌属细菌对本品敏感。
氨苄西林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发挥杀菌作用。
【药代动力学】肌内注射本品0.5g,血药峰浓度(Cmax)于0.5~1小时到达,为12mg/L,6小时血药浓度为0.5mg/L。
静脉注射0.5g 后15分钟和4小时的血药浓度分别为17 mg/L和0.6mg/L。
新生儿和早产儿按体重肌内注射10mg/kg和25mg/kg后1小时,血药浓度达峰值,分别为20 mg/L和60mg/L。
孕妇血药浓度明显较非妊娠期为低。
为1.7~4小时,肾功能不全患者可延长至7~20小时。
肌内注射和静脉注射后24小时尿中排出的氨苄西林分别为给药量的50%和70%,少量在肝脏代谢灭活或经胆汁排泄。
本品可为血液透析清除,而腹膜透析不能清除本品。
β)为1~1.5小时,新生儿t1/2β本品体内分布良好,细菌性脑膜炎病人每日按体重静脉注射150mg/kg,前3天脑脊液中浓度可达2.9mg/L,以后随炎症减轻而降低。
山西药科职业学院-制药工程系-2013届毕业生论文2013届毕业生论文浅谈青霉素的发酵工艺所属系专业班级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二〇一三年六月目录1 青霉素的发酵工艺 (2)1.1 工艺流程 (2)1.1.1 丝状菌三级发酵工艺流程 (2)1.1.2 球状菌二级发酵工艺流程 (2)2 青霉素发酵过程 (2)2.1 生产孢子的制备 (2)2.2 种子罐和发酵罐培养工艺 (3)3 青霉素发酵控制 (3)4 青霉素发酵过程的特点 (3)5 青霉素发酵过程的生产方式 (4)6 青霉素发酵过程的优化控制问题 (4)7 总结 (4)浅谈青霉素的发酵工艺娟摘要:青霉素是一种重要的抗生素,在目前的制药工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以青霉素发酵生产线,简单论述了从种子的制备到扩大生产至发酵罐这一流程,指出了青霉素发酵生产中各工艺点的控制,以及培养基的灭菌工艺,研究和优化其生产工艺对人类健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国内青霉素工业生产的技术进步做出来贡献。
关键词:青霉素发酵工艺优化控制青霉素是抗生素的一种,是指从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制的分子中含有青霉烷、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并在细菌细胞的繁殖期其杀菌作用的一类抗生素,是第一种能够治疗人类疾病的抗生素。
青霉素类抗生素是β-内酰胺类中一大类抗生素的总称。
它是生产量最大、应用最广泛的抗生素,其中抗菌作用强、疗效高、毒性低等优点,是治疗敏感性细菌感染的首选药物。
1 青霉素的发酵工艺1.1 工艺流程1.1.1 丝状菌三级发酵工艺流程冷冻管(25℃,孢子培养,7天)→斜面母瓶(25℃,孢子培养,7天)→大米孢子(26℃,种子培养56h,1:1.5vvm)→一级种子培养液(27℃,种子培养,24h,1:1.5vvm)→二级种子培养液(27-26℃,发酵,7天,1:0.95vvm)→发酵液1.1.2 球状菌二级发酵工艺流程冷冻管(25℃,孢子培养,6-8天)→亲米(25℃,孢子培养,8-10天)→生产米(28℃,孢子培养,56-60h,1:1.5vvm)→种子培养液(26-24℃,发酵,7天,1:0.8vvm)→发酵液2 青霉素发酵过程2.1 生产孢子的制备将砂土保藏的菌种孢子用甘油、葡萄糖、蛋白胨组成的培养基进行斜面培养,经传代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