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金融学论文
- 格式:docx
- 大小:27.43 KB
- 文档页数:7
行为金融学中的股票投资论文一、行为金融学的主要理论实际上,行为金融学主要是以人为视角来描述何为金融学、何为投资,为何是这样以及是怎样形成的。
行为金融学的主要理论的主要理论包括期望理论和后悔理论这两大理论。
(一)期望理论期望理论是指股票投资者对于相同状况所作出的决策往往要考虑自身处于盈利时期还是处于亏损时期。
在大多数状况下,一旦投资人士所亏欠的款项和盈利的金额相等时,在亏损的状态下会变得十分沮丧,但是盈利的时候并没有那么快乐。
反之,一旦出现了亏损,其心理情感往往就会变得极度强烈。
譬如,一支股票的现价为10元,如果一名投资人花12元买进,而另外一名投资人是花8元买入的。
面对10元钱的这只股票价格发生改变之后,两名投资人会作出迥然不同的决策。
假如该股票升值,8元价位买入者肯定将留着这支股票,因为他追求的是更多的利润;而对于这位12元买入的股票投资者来说,他就会犹豫不决,在观望之后也许就会动摇自身的意志,甚至在考虑之后卖出该股票。
反之,假如该股票下跌,其反应还是截然不同的。
为继续保持现有利润,8元价位买入者十分有可能选择卖出以确保有限的利润能够加以兑现。
然而,对12元价位买入者而言,往往会继续持股甚至选择再次买入,这是由于一旦出局就代表亏损已成为事实。
(二)后悔理论股票投资人士在进行投资时常常会产生后悔状况。
具体来说,出现牛市时会后悔未能及时购买当时已看好的股票;在熊市的背景下,又会后悔未能加以止损而被套入其中;即使在自身所拥有的股票既不涨又不跌时,当看到他人所推荐的股票获利也会为未能购入而后悔;而当股票投资者抛出未涨的股票而选择买进他人所推荐的股票之时,当看到已卖掉的股票再度不断上涨,投资者会因为没有坚定自己的想法而后悔。
投资者在投资判断决策上容易出现错误,他们会感到非常悲伤。
所以,投资者往往会出现瞻前顾后的犹豫特点,尤其是要决定是否要买入或卖出时常常会按自己的思维方式去避免后悔的发生。
二、股票投资中的行为金融学研究作为股票投资者,无论是老练娴熟的投资者还是刚步入股市的菜鸟,他们都试图用理性的方式来分析股票市场的波动来进行投资理财。
行为金融学课程论文随着经济的发展,近年来,行为金融学越来越受到欢迎了,那么,下面请看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行为金融学课程论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一、行为金融学课程论文近年来,随着国际金融业的发展浪潮持续高涨,制度创新、产品创新、交易方式创新、服务创新等前推后涌层出不穷,极大提高了金融效率,成为全球金融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但是,金融业又是一个与国民经济运行息息相关的敏感性行业,现代金融业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越来越多样化的风险因素,这就使金融监管成为必然。
次贷危机以后,加强金融监管已成为金融业界的主旋律;因此,如何在做好金融监管以维护金融系统的稳定性的同时又能做好金融创新促进金融深化发展,已成为一个金融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
一、金融创新对金融监管的影响金融创新使金融监管的有效性被削弱。
金融创新模糊了各金融机构间的传统业务界限,各机构涉足领域广泛,进行大量业务与工具创新,增加表外业务,一旦创新活动突破金融机构原来的规定的行为边界,但监管当局也没有明文限制,这就使原有的监管法规效力下降、监管手段、监管方法过时,监管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监管有效性被大大削弱。
如果新推出的金融产品超出法律规定的界限,但却被市场普遍接受,那么原来的金融法规就完全丧失效率。
金融创新可能产生一些模糊的产权关系,导致风险监管失效。
比如、某些以境外货币为基础的金融创新工具涉及货币所在国、交易发生国、交易者所在国等不同对象,各国对风险责任的认定不同,有可能导致这些金融创新没有任何约束。
某些跨国金融机构的子公司的风险监管不确定是属于子公司所在国还是属于母公司所在国家。
一些混合金融产品的创新涉及交叉性业务,比如储蓄保险既涉及储蓄业又涉及保险业,这样很容易导致监管重复,也可能出现监管“真空”。
金融创新带来的风险使得当前金融监管制度往往已滞后金融创新的步伐,使监管的时效性大打折扣,这就迫切的需要金融监管进行改革,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
二、创新监管理念金融监管应以市场法则为依据,以市场激励的方式来确立市场秩序。
行为金融学论文2800字_行为金融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行为金融学论文2800字(一):中国证券市场异常现象的行为金融学分析摘要:随着我国证券市场二十多年的蓬勃发展,它已经逐渐地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并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证券市场的发展为我们带来了丰硕的成果,但同时也暴露出了相当多的问题,而其中很多的异常现象并不能用传统的金融学来解释。
关键词:中国证券市场异常现象;行为金融学;市场理论作为经典金融理论的基石之一近年来受到了许多挑战,金融市场中出现的各种异常现象,在此背景下,20世纪80年代悄然兴起的行为金融理论,将行为科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引入金融学中,从微观个体行为角度,对资本市场中的异常现象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引发行为金融理论与有效市场理论的猛烈碰撞,成为学者们争论的一个热点。
一、中国证券市场异常现象1.过度交易。
经常参与股票交易的人大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有些自称短线高手的人频繁地买进卖出,一段时间之后发现自己并没有赚到钱,甚至出现亏损。
而且中国股市上的很多投资者都抱有急于求成、渴望一夜暴富的心理偏差。
如何解释这些现象?行为金融理论通过一系列实验发现人们普遍高估自己的判断能力和对未来的期望。
过度自信就是投资者往往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高估自己成功的机会,研究者把这种心理现象称为过度自信大量研究表明,人们在决策时存在着过度自信倾向。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人们过高估计高概率事件的发生概率,过低估计低概率事件的发生概率。
如人们往往认为当实际只有80%以上可能事件必定会出现,而认为只有20%以下可能事件不可能发生。
第二,人们用于估计数值的置信区间过于狭窄。
心理学的研究结果为人们自认为的98%置信区间实际上只有60%。
过度自信在投资活动中表现为投资者趋向于过度频繁交易,这将会降低投资者的回报。
过度自信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心理学基础,当个人面对不确定性时,无法做出适当的权衡,便容易出现行为认知偏差。
行为金融学论文(5篇)行为金融学论文(5篇)行为金融学论文范文第1篇曾在解释金融市场现象方面取得了巨大胜利的传统金融学,是以理性人和无摩擦市场假设为理论前提,以现代资产组合理论和资本资产定价理论为核心的一套金融学理论。
20世纪中叶,随着Markowitz(1952)的现代组合投资理论、Modi-gliani和Miller(1958)的MM定理、Fama(1970,1991)的有效市场假说,以及Bloack、Scholes和Merton(1973)的期权定价理论的逐一建立,基于这些理论内容的传统金融学确立了其在金融投资领域的主导地位。
Stephen(2021)总结了现代金融理论的传统讨论范式,他认为,现代金融理论内涵包括:有效市场、组合投资、资产定价、期权定价、MM 定理和托付成本,所涉及学科有经济学、金融学和数学,其理论规律是将简单的金融市场现象抽象成为简洁的数学模型。
传统金融学的核心理论假设是有效市场假说,强调资产的市场价格可以快速并充分反映全部与资产相关的外部及内部信息。
传统金融学理论把投资者看作是理性人,即投资者在从事经济活动时总是理性的,试图追求收益最大化以及成本最小化,并且投资者是风险厌恶型,即面对不同资产的风险态度全都,投资者对价格收益分布的估量是无偏的,且满意贝叶斯过程,因此,证券价格能够充分反映全部交易参加者对信息的理解和认同;价格则表现为随机闲逛,具有不行猜测性,市场投资者无法猎取长期稳定超额利润。
Shleifer(2000)认为,有效市场是建立在以下三个不断弱化的假设条件,一是投资者是理性的,即能够理性地评估证券的公允价格;二是即使投资者是非理性的,但由于投资者的交易行为具有随机性,因而能够抵消彼此对市场价格的影响;三是即使部分投资者有相同的非理,同样不能够维持资产价格过大的偏差,由于理性投资者能够通过套利策略使价格回归理性。
Shleifer还指出,理性投资者和完全套利两条假设缺一不行,假如投资者完全理性,就没有力气来扰乱最初的有效市场,价格也就不会偏离有效价值水平。
《行为金融学研究综述》篇一一、引言行为金融学是一门结合心理学、行为科学和金融学的交叉学科,它致力于研究金融市场中投资者行为及其对资产定价、市场波动和投资决策的影响。
随着金融市场的日益复杂化和投资者行为的多样化,行为金融学逐渐成为金融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文将对行为金融学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
二、行为金融学的基本理论行为金融学基于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理论,提出了与传统金融学不同的观点。
它认为,投资者的决策过程并非完全理性,而是受到心理、情感、认知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行为金融学强调研究投资者行为、市场情绪、心理偏差等因素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三、行为金融学的主要研究领域1. 投资者行为研究:这是行为金融学最核心的研究领域,主要探讨投资者的心理特征、决策过程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投资者的投资行为。
2. 资产定价与市场波动:研究心理偏差和市场情绪如何影响资产定价和市场的波动性,为投资者提供更为准确的投资策略。
3. 金融市场异象:针对金融市场中的一些异常现象,如封闭式基金折价、IPO溢价等,探讨其背后的行为因素。
4. 行为资产组合理论:研究投资者在投资组合选择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如何影响投资者的资产配置。
四、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方法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验法、调查法和实证分析法。
实验法通过设计实验环境,观察投资者在特定情境下的行为;调查法则是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来研究投资者行为的规律;实证分析法则通过运用统计分析等手段来检验理论和模型的有效性。
五、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成果自行为金融学诞生以来,其在金融领域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首先,许多学者对投资者的心理偏差进行了深入研究,如过度自信、损失厌恶、锚定效应等。
这些研究揭示了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
其次,行为金融学对资产定价和市场波动的解释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实证支持。
此外,行为金融学还为金融市场监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行为金融学研究论文一、先容在传统金融学的范式中,“理性”意味着两个方面:首先,署理人的信仰是准确的:他们用于预测未知变量未来实现的主观散布即是那些被抽取实现的散布。
其次,给定他们的信仰,在与Savage的主观盼望屈从(SEU)看法相同等的意义上,署理人做出正常可继承的选择。
BF是一种研究金融市场崭新要领,至少部分地以对传统典范面临的困难做出应声的面目出现的。
广义上,BF以为议决使用某些署理人不是完全理性的模子,可以更好的明确某些金融征象。
在某些行为金融学模子中,署理人的信仰不完全准确,大都是由于不适当的应用贝叶斯规则。
在另一些模子中,署理人的信仰是准确的但做出的选择通常是有疑问的,与SEU不相容。
BF最大的乐成之一是一系列理论文章评释在理性交易者和非理性交易者相互影响的经济体中,非理性对价钱的影响是实质性的和恒久的。
文献称之为“套利限定(limitsofarbitrage)”,这组成了BF的两大块之一。
(见第二部分)为了做出清楚的预测,行为模子常需要指定署理人的非理性情势。
人们真相怎样误用贝叶斯规则或偏离SEU呢?在此引导下,行为经济学家们典型地紧急于认知生理学家汇编的大量实验证据,这些都是关于人们形成信仰时潜伏的偏误,和人们的偏好或给定信仰后怎样做出决策的。
因此生理学组成了BF的第二大块。
(见第三部分)我们思量BF的特别应用:明确整个股市,均匀回报的横截面情况,关闭式基金定价;明确投资者特别群体怎样选择其资产组合和跨时交易;明确证券刊行,资本结谈判公司的股利政策。
着末总结和指出未来的研究偏向。
二、套利限定2.1市场有用性EMH以为现实价钱即是基本价钱。
在有用市场中,没有免费午餐:没有投资战略可以赚得危害调解的逾额回报。
BF以为资产价钱的某些特性最有可能用对基本价钱的偏离来评释,而且这些偏离是由非理性交易者的存在引起的。
对此种看法持恒久阻挡意见可追溯到Friedman(1953)。
他以为,理性交易者(也称为套利者)会很迅速消除非理性交易者(也称为噪声交易者)引起的偏离征象。
《行为金融学研究综述》篇一一、引言行为金融学是近年来新兴的金融学分支,主要探讨投资者行为在金融市场的表现及影响。
传统的金融学理论,如有效市场假说和理性人假设,虽为金融领域提供了理论基础,但在实际金融市场应用中存在一些无法解释的现象。
因此,行为金融学在考虑人的心理、情感和行为对金融市场影响的基础上,试图对这些问题进行解答。
本文将对行为金融学的研究现状、方法、结论及其局限性进行综合述评。
二、行为金融学的基本理念与起源行为金融学主要源于对传统金融学理论的质疑与反思。
传统金融学强调市场理性与效率,但人们在实际金融市场中的决策行为却往往偏离理性。
行为金融学认为,人的心理、情感和行为在金融市场决策中起着重要作用。
其基本理念包括:投资者并非完全理性,市场也非完全有效;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存在认知偏差、情绪波动等心理因素;金融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等。
三、行为金融学的主要研究领域与方法1. 研究领域(1)投资者行为研究:关注投资者在金融市场中的实际决策过程及其心理机制。
(2)市场异象研究:对金融市场中的一些异常现象进行研究,如股票溢价之谜、股票交易量之谜等。
(3)资产定价研究:研究投资者行为如何影响资产价格及其波动性。
(4)公司治理与决策研究:探讨公司治理结构、管理层决策等对投资者行为的影响。
2. 研究方法(1)实证研究:通过对金融市场数据的实证分析,检验投资者行为的规律与特征。
(2)实验研究:利用实验方法,模拟金融市场环境,观察投资者在不同条件下的决策行为。
(3)心理分析:通过心理分析方法,研究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的认知偏差与情绪波动等心理因素。
四、行为金融学的主要研究成果与结论1. 投资者行为研究(1)投资者的心理账户:人们倾向于将不同来源的资金或投资放在不同的心理账户中,这会影响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和决策过程。
(2)过度自信现象:投资者往往过于自信地评估自己的能力和预测能力,导致过度交易和投资决策失误。
(3)羊群效应:投资者容易受到他人行为的影响,形成羊群效应,导致市场出现群体性非理性行为。
行为金融论文范文精选3篇1文献综述一般认为,行为金融学的产生以1951年Burrel教授发表《投资战略的实验方法的可能性研究》一文为标志,该文首次将行为心理学结合在经济学中来解释金融现象。
1972年,Slovic 教授和Bumn教授合写了《人类决策的心理学研究》,为行为金融学理论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1979年DnielKhnemn教授和mosTversky教授发表了《预期理论:风险决策分析》,正是提出了行为金融学中的预期理论。
中南大学的饶育蕾和刘达锋著的《行为金融学》是我国第一本系统阐述行为金融学理论的著作。
吴世农、俞乔、王庆石和刘颖等早在ZG证券市场初建时就对ZG股市调查并进行取样分析,得出ZG市场为非有效市场,其主要论文有:吴世农、韦绍永的《股市投资组合规模和风险关系的实证研究》,陈旭、刘勇的《对我国股票市场有效性的实证分析及队策建议》。
国内对这一理论的研究相对不足,对投资策略的涉足更是有限。
本文主要是借鉴了两位美国学者的思路进行论证。
美国学者彼得L伯恩斯坦和阿斯瓦斯达摩达兰著的《投资治理》总结了美国比较有影响力的观点,对行为金融学理论在投资领域的应用进行了进展,对投资行为进行了全面剖析,其对投资策略的研究更具有独到之处,这种在行为金融学下投资策略的研究对我国证券业的进展将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罗伯特泰戈特著《投资治理-保证有效投资的25歌法则》以其简单而明了的笔法描绘了行为金融学下投资方法的选择应具备的条件和原则,指导我们的实践。
BrighmEhrhrot著的《财务治理理论与实务》中也不乏对行为金融学的应用,比如:选择权的应用等。
2行为金融学概述行为金融学是将行为学、心理学和认知学成果运用到金融市场上产生的一种新理论,是基于心理学实验结果提出投资者决策时的心理特征假设来研究投资者实际投资决策行为的一门学科。
行为金融学有两个研究主题:一是市场并非有效,主要探讨金融噪声理论;二是投资者并非是理性的,主要探讨投资者会发生的各种认知和行为偏差问题。
行为金融学论文
行为金融学分析和研究人类在金融决策中的行为、偏见和误判,探讨人类在投资决策中的心理及行为特征,提供了从心理学、社会学等角度对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的解释。
以下是关于行为金融学的论文选题:
1. 基于行为金融学的个人投资特征分析及优化
2. 行为金融学对于股市短期波动的解释和预测
3. 散户投资者的行为金融学特征及其对于股票市场的影响
4. 基于行为金融学的资本市场中的羊群行为分析
5. 行为金融学在实现财务目标中的影响
6. 基于行为金融学的社会偏见对国内外投资者交易策略的影响
7. 行为金融学解释的主要因素对于市场动态的影响
8. 行为金融学中个人决策中存在的错误
9. 行为金融学研究中投资者的经济收益与心理满足之间的关系
10. 行为金融学在短期交易中的应用及其对长期投资的影响。
以上是几个关于行为金融学的论文选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知识背景进一步深化研究。
行为金融学分析范文行为金融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在金融决策中所表现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的学科。
通过分析人们的行为模式、心理偏差和错误决策,行为金融学试图解释金融市场的非理性行为和价格波动。
本文将从行为金融学的基本原理、应用领域和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
行为金融学的基本原理在于人类的决策行为往往受到情绪、直觉和认知偏差的影响。
与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假设人们是理性决策者不同,行为金融学认为人们在金融决策中往往被恐惧、贪婪和羊群效应所影响。
例如,人们在面临损失时会更加谨慎,而面临收益时会更加冒险。
这种非理性的反应导致了市场的过度买卖和价格波动,形成了所谓的“牛市”和“熊市”。
行为金融学的应用领域广泛。
首先,行为金融学可以帮助投资者更好地理解市场行为和价格波动,从而做出更明智的投资决策。
其次,行为金融学可以对金融市场的制度设计和监管政策提出建议。
例如,为了减少羊群效应和过度交易,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如限制杠杆交易和增加交易费用。
最后,行为金融学还可以用于解释其他领域的决策行为,如消费决策、借贷决策和退休规划等。
行为金融学的研究对金融市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首先,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发现改变了人们对市场行为的认识,使得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不再被接受为唯一的解释。
其次,行为金融学的研究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完善和监管政策的改进。
例如,对于投资者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可以通过加强监管和信息披露来解决。
此外,行为金融学还为投资者提供了一些实用的建议,如定期投资、分散投资和避免过度交易等。
然而,行为金融学也存在一些争议。
首先,行为金融学往往被指责过度强调了投资者的情感和认知偏差,忽略了理性决策的可能性。
其次,行为金融学的实证研究往往受到样本和数据选择的限制,可能不具有普遍性。
最后,行为金融学的应用也需要谨慎。
虽然行为金融学可以提供一些关于决策行为的见解,但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会受到相同的影响,每个时期和市场也会有所不同。
综上所述,行为金融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在金融决策中所表现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的学科。
股票市场泡沫研究文献综述摘要:有效市场假说主要是基于理性预期假设,是传统金融学的理论支柱,理性泡沫理论就是在此背景下解释泡沫的形成。
而非理性泡沫理论则基于对市场非有效的假设,旨在解释泡沫的成因而非验证泡沫的存在。
对泡沫的性质作出界定,应包括理性与非理性两种。
只有建立起有力的泡沫理论、且获得充足的实证证据,非有效市场理论才能真正具有挑战有效市场理论的能力,从而为更深层次的市场主体行为的研究提供更加有力的理论支撑。
关键字:有效市场假说;理性泡沫;非有效市场理论;行为金融学一、前言早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就已经被学术界公认为是金融学研究领域的理论支柱。
有效市场假说主要是基于理性预期假设,主要观点是股票价格能充分反映市场信息。
Andrei Shleifer在金融学研究中支出:在以往的金融学研究中,大到理论研究,小到证券投资分析,均建立在有效市场假说的基础之上。
Jensen也宣称:在经济学的研究中,没有任何理论能拥有比有效市场假说更充分和有力的实证几处。
但是,随着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发展,股票市场过热和崩溃的现象屡见不鲜,股票市场泡沫现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对有效市场假说的疑虑也随之产生,一些与有效市场假说不相符的现象也质疑着它的权威性。
随后的一些实证研究也证实了有效市场假说背离现实的客观实事。
理性泡沫学派就诞生于该背景之下,其旨在用理性泡沫理论来解释现实世界中与有效市场假说的背离,该理论保留了理性预期假说的前提,同样认为理性语气也会导致股票价格与其几处价值的偏离,该偏离即为理性泡沫,这就是理性泡沫理论。
在随后的10年中,学术界在对理性泡沫理论检验的过程中,又有一个新的问题出现在了泡沫学者的面前:理性语气假设符合实际吗?或者说,投资者的行为是完全理性的吗?市场都是理性投资者组成的吗?种种现实中遇到的难题催生出了一个与有效市场假说完全对立、主张市场非有效的学派——行为金融学派。
行为金融学的研究主要是基于投资者的非理性决策的认识,致力于论证与解释市场的非有效性。
总的来说,学术界对股票市场泡沫的研究经历了几十年的探索,主要形成了两个研究领域:理性泡沫学派与行为金融学。
理性泡沫学派的主要研究课题与成果是通过对理性泡沫路径的设计及检验, 解释市场价格长期大幅度背离基础价值的现象。
理性泡沫的研究是在理性预期的框架下完成的,其基本理念是:理性预期也会导致价格相对基础价值的偏差。
但是,从现实世界中我们也能很直观的发现,市场中的非理性也是存在的,而且其行为对价格的波动有着重要影响。
因此,如果要对泡沫的性质作出界定,应包括理性与非理性两种。
本文旨在通过回顾和解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泡沫领域的研究成果,为我国学术界发展对股票泡沫的研究提供理论与实证的基础。
二、国外文献综述(一)关于理性泡沫的文献综述Blanchard 和Watso(1982)指出,股票的基础价值仅为价格的一部分,价格对基础价值的偏离即为理性泡沫。
由此, 他们定义了两条泡沫的路径:确定性泡沫( deterministic bubbles) 和崩裂性泡沫( explosive bubbles) 。
在第一种泡沫路径下,泡沫呈指数增长,且泡沫不可能为负,因为负泡沫在该指数递增的模型下意味着存在一个未来股价为负的正概率。
第二种路径假设泡沫持续的概率为π,崩溃的概率为1-π。
另外,他们还认为,只要市场参与者世脉相承,泡沫就会出现,并且,常会出现在基础价值模糊的资本市场上。
以上对泡沫的定义及其路径的假设并未在实质上提高人们对股票泡沫的认识,因为对泡沫路径的量化模拟总是片面的,并且模型的假设与现实相去甚远。
例如Blanchard和Watson的泡沫非复发假设和非负泡沫假设,均与股票市场的真实情况相悖。
以上对于理性泡沫的研究始于并集中于对泡沫路径的假设,除此之外, 一些学者还将经济因素融入到泡沫模型中。
例如,Santos和Woodford定论(1997),资产定价的基础价值理论即使在无限时空经济( an infinite horizon economy )中也是有效的,即理性泡沫并不存在。
与之相反,Loewen-stein和Willard(2000)首次讨论了在股票市场主体面临福利约束( wealth constraints)的前提下,泡沫在有限的但持续交易的经济中的存在性。
基于理性预期的理性泡沫模型也遭到了一些学者的质疑。
如Barsky和Delong (1993)为改进原有单一的理性预期模型,将价格模型扩展为三部分:价值折现模型、非理性价值折现模型、“狂热”与非理性泡沫模型。
除了对理性泡沫模型研究以外,还有些学者为了证明理性泡沫的存在致力于设计一套完善的检测方法,另一些学者则致力于基础价值模型的设计,使之符合股票价格的走势,从而排除理性泡沫的存在的可能性。
Shiller(1981)首次引用标准普尔指数来验证“股票价格过高以至于不足以被股利所解释”的假设。
他分别定义了“完美语气的理性价格”和“最优预期价值”即真实价值。
如果市场是有效的,真实价格的方差要小于完美预期的理性价格的方差,即该检验方法被称为“方差边界法”。
Shiller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股票价格确实过高以至不能被股利所解释。
而Leroy和Poter(1981)在Shiller 检验的基础上加入了净利润,得出的结果与前者完全一致,从而进一步证明了股票价格的波动已经不能被有效市场理论所解释。
但是,另一些学者如Flavin和Marsh以及Merton(1983)证明了“方差边界法”具有小样偏差和不现实的股利平稳性假设。
此后,West(1987)发明了股票泡沫三步检验法,采用修正的道琼斯指数和标准普尔指数,如果他所采用的三步检验和两个模型被正式具有一致性,则理性泡沫假设成立。
Flood等认为West的检验模型有误,指出模型中折现率为常量且价格和股利被不现实的假设成具有平稳性。
为了弥补该缺陷,West摒弃了价格和股利的平稳性这个假设,发展了一个新的理性泡沫检验方法,通过对标准普尔500指数(1871-1980)和道琼斯指数(1928-1978)的检验证实了泡沫的存在性。
Campbell和Shiller(1987)认为,如果不可察觉变量(如红利税)和股利的一阶差分具有平稳性,且理性泡沫不存在,则价格的一阶差分应该是平稳的,应与股利在一阶协整。
这种方法叫做“单位根法”。
Diba和Grossman(1987)倒推Campbell和Shiller的理论并提出,如果股价的一阶差分具有平稳性或者其与股利协整,则说明理性泡沫不存在。
如果实证得出了相反的结果并不能证明理性泡沫的存在,因为该结果有可能是由于不可察觉变量的非平稳性导致的。
他们所做的实证结果拒绝了泡沫存在的可能性。
单位根法在泡沫检验上的应用受到一些学者不同程度的质疑。
他们提出,单位根法的局限性不仅仅体现在周期性崩溃的泡沫检验中,即使应用于随机崩溃的泡沫路径,该方法仍会产生误导。
另外,McQeen和Thorley(1994)采用传统的持续依赖性检验用回报率代替价格对泡沫进行了检验,并得出了理性泡沫的存在的结论。
Ahmed(2003)等通过两个分别包含国际和国内因子的VAR模型对中国的上证指数在20世纪90年代的泡沫进行了检验,实证结果显著拒绝了无泡沫的零假设。
Wu(2002)改进了传统的单位根法,对标准普尔500 指数和香港恒生指数从1974 年到1998 年间的泡沫分别进行了检验。
其实证结果表明,在考虑了时间价值和风险溢价的因素后,香港市场泡沫的表象在很大程度上较美国市场明显。
Chan(1998)等将持续依赖性检验法应用于香港、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泰国和台湾六个亚州市场,得出了该六个市场不存在理性泡沫的结论。
Bohl、Koustas和Serletis分别用MTA R( momentum threshold auto regressive)技术和ARFIMA ( autoregressive fractionally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方法验证了理性泡沫的存在。
Cunado(2005)等通过对纳斯达克股票泡沫的考察发现ARFIMA方法对数据的时间频率较为敏感。
理性泡沫的研究旨在不推翻有效市场理论的假设前提下即市场主体具有同质性且理性,市场信息是有效的,对股票价格大幅度偏离基础价值的原因进行解释与验证。
虽然对产生理性泡沫的行为研究也许能从本质上提高对股票泡沫的认识,但是历史上大多数由于非理性因素造成的泡沫无法在理性泡沫的框架下得到解释,所以不完全理性行为应为金融市场行为研究的核心。
(二)基于行为金融学的非理性泡沫目前,行为金融学已经成为非有效市场学派的主要理论根基和组成部分。
不同于理性泡沫学派对泡沫路径的直接建模和检验,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更侧重于对市场主体行为的分类和模拟。
因此,行为金融学与泡沫的研究可以说密切相关的,但并不完全等同。
行为金融学对市场主题的研究是基于对市场非有效的假设,即泡沫的存在是在其行为研究的前提,旨在解释泡沫的成因而非验证泡沫的存在,对股票市场非有效的解释成为行为金融学的主脉。
Allen和Gorton(1991)认为投资经理人是泡沫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并将该因素表达于理论模型中。
White(1995)建立了经纪人贷款市场模型,他发现泡沫因素考虑到模型中能提高模型的适切性。
Kraus和Smith(1998)在其太阳黑子模型中提出的“泡沫幻觉”有别于真实泡沫或者理性泡沫,产生于市场主体对大众认知的不确定,并拥有永不破灭的特性,且可能为负值。
Shiller(2002)发现,由于相关制度和法律的更新、媒体信息,对有效市场理论的信仰以及专家的模式思维等影响因素,投资专家总是将注意力集中在预测和评判同行对市场的认知上。
因此市场主体的非完全理性行为扩大了股票泡沫。
Shleifer(2003)将正反馈投资模型与现有的泡沫理论相结合,在重新审视历史上10个著名泡沫事件后指出,噪音交易和有经验的投资商是导致泡沫形成的主要因素。
Abreu和Brunnermeier(2003)在考察了套利者思维的分散性以及他们之间的合作与竞争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即使理性套利者明晰价格已经被高估,泡沫也可以长期持续存在。
综上所述,西方学者对非有效市场特别是泡沫的研究并无定论,有效市场理论在解释现实世界现象面前的乏力预示着金融学理论的一次大突破,即非有效市场理论的研究应成为今后金融学研究的重点,建立在有效市场假说基础上的金融市场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应随着非有效市场理论的成熟而被重新考证。
三、国内文献综述国内学者对于股市泡沫理论研究不多,所作的研究主要是关于股市泡沫的研究,主要是泡沫的存在性研究,泡沫的合理范围研究,理性泡沫和非理性泡沫存在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