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几时有》四种流行唱法版本演唱技巧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86.88 KB
- 文档页数:2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朗读词,掌握重音节奏、语速语调等技巧,能有感情的朗读。
2.品读词,领会词的意境,能说出作者情感的变化。
3.结合作者经历、创作背景,体会词人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难重点:感受这首词的艺术魅力,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联系生活实际,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方法朗读品悟法、小组讨论法、引导点拨法★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未成曲调先有情——导入:【王菲演唱的《明月几时有》作为背景音乐】中华民族历来对月亮有着特殊的感情,月亮成为文学中典型意象和永恒的主题。
月亮给人的美感,是高远、润洁、柔和、清幽、纯净的。
同时她也承载着迁客骚人复杂而又欲说还休的情感。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感受旷世奇才苏轼在词中寄托的那些复杂的情感。
【设计意图:以优美的唱词和旋律感染学生,营造本词学习的氛围】二、星河一道指前方——出示目标三、未成沉醉意先融——检查预习四、明月千里寄相思——走进诗词(一)多种形式朗读词文※1.自由朗读,初识词文。
朗读提示:展想象,读出意境美;知韵律,读出节奏感;解文意,读出真感情。
※2.展读词文,交流斧正。
(1)他生指正存在问题的字词读音。
(2)师纠正强调节奏、情感。
※3.指导朗读,范读引领。
【过渡】苏轼曾经说过,三分文章,七分读,并是十分。
这告诉我们朗读的重要性。
朗读诗词速度要慢一些,一边读,一边品,使作品中的形象在自己的头脑中浮现出来。
同时要划分节奏,注意停顿,韵脚要拖一下,读出延长音。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同学们想象一下这时的情景:中秋之夜,皓月当空,面对清冷的一轮圆月,诗人悲从中来,于是手持一杯清酒,仰天长叹道:明月啊明月,你是何时就有的呢?说罢,一饮而尽。
这两句,要读出苍凉感,重音放在“几时”和“问”上,“几时”拖长音阶,读出疑问和无奈;“问”重音轻读,读出压抑苦闷。
请听老师的范读。
【教师范读】※4.模仿或依自己的感悟再朗读【设计意图:通过指导朗读和各种形式的读,帮助学生掌握读的技巧,引导学生在读中熟悉文本,在读中初步感知诗词,在读中进入词境。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歌曲的艺术特色与演唱研究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歌曲的艺术特色与演唱研究中国的古诗词文化源远流长,它的语言精练,富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音乐感,同时也蕴含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意境,这也是现代很多作曲家以古诗词作为文本进行歌曲创作的重原因。
如今,我国的古诗词歌曲呈现出了多元化发展的态势,这体现了作曲家们不同的创作风格特点和对作品不同的理解。
对于同一首古诗词,不同的作曲家也有不一样的理解,所以创作出的作品也就各具特色。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传诵于世,受到很多作曲家的青睐并为之谱曲。
通过对梁弘志、王志信、朱良镇、汪国真这四位作曲家创作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歌曲进行分析,来探究各个音乐版本的艺术特色、作曲家为演唱者设计的演唱空间、不同唱法对不同音乐版本的解读以及四个音乐版本的美学思想体现和四首作品的不同演唱处理。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好!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题目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我将本次说课内容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说教学设计、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过程以及说效果分析。
下面我将分别介绍其具体内容。
第一部分,说教学设计依据新课标突破陈旧的教学模式的要求,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阵地,让学生在快乐中“冲锋陷阵”,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人文素养,同时,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
为此,我将教学设计理念归纳为以下几点:1、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这是本课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学生每接触一个新的内容都要获得一些新的文学常识。
2、培养学生对文学的探究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高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自然能学好这门课程。
3、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修养,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修身养性”的文化传统,学习文学,同时也是陶冶性情的最佳方式。
4、调动学生的团队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人不可避免地要和形形色色的人接触,学会团队合作不仅是学好本课的要素,也是学生将来踏入社会必不可少的条件。
5、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是一个我将重点强调的地方,文学没有唯一的解读,所以学生要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见解,独立于形式的框架之外。
由此,我归纳出我的教学理念核心:海纳百川,凸显个性。
第二部分,说教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诗歌。
本单元为古文单元,学生在学习本词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古文知识积累,本词又是五首诗词中的第四首,通过学习《赤壁》等三首诗词已经对诗歌具备一定的欣赏能力,也为后来的诗词的鉴赏打下了基础。
另外,本词是自古以来中秋词中的上品,语言自然生动,学习难度不大,读来朗朗上口,不失为提高学生对于宋词兴趣的一个良好基点。
此外,有别于苏轼词一贯的豪放风格,本词别有一番清新雅致的风味,品味本词有助于学生全面地了解苏轼的词风。
同时,考虑到初中学生对于流行元素的爱好,而本词亦被融入多种流行元素如歌曲及影视等,可结合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在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引导学生比较本词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意义。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2教学目的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会: - 了解词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 学会对词牌的结构和意境进行分析; - 提高自己的朗诵能力和表达能力; - 学习对古典文学进行研究和欣赏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内容诗歌欣赏请学生在课前读一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并注意以下三个方面:1.词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2.词牌的结构和意境;3.词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价值。
课堂讲解1.词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所谓词牌,是指以一种特定的格律和韵律作为诗歌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创作和演唱。
中国古代的诗歌文化中,词牌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许多著名的古诗都是写在特定的词牌上。
2.词牌的结构和意境《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的作者是苏轼,词牌是“水调歌头”。
这种词牌共有八个字,分成两句,一句四字,另一句四字。
整个词牌的格律十分明确,同时也有一个非常明显的押韵。
正是这种格律和韵律,让这首词显得既有节奏感,又有美感。
在意境上,《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描绘了一位行吟江南的诗人,他在夜晚看到了明月的美丽,感叹这个月亮到底是什么时候有的。
这是一首描绘美景的词,以其意境清新、语言优美赢得了广泛的喜爱。
3.词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价值作为一首有名的古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充分展现了词牌的独特魅力。
作者用深情笔触,描述了江南秀美的景色,向读者展示出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
从这首词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古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教学方法1.群众观看法:老师可以让学生朗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然后向全班学生发放题目,让他们一起分析这首词的结构、意境和表达手法。
2.看图说话法:老师可以在黑板上展示一些具有江南特色的图片,如柳树、小桥、流水、白墙黑瓦等,然后让学生看图片并描述出他们感受到的美感。
作业请学生在本节课后,写一篇关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课后反思作文。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分析古词情感表达2教案一、教学目标本教案针对古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进行分析,希望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了解《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背景故事。
2、深入分析古词情感表达的手法及其意义,领悟上古诗词的美妙与思辨精神。
3、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咀嚼分析古词,丰富自身文学艺术修养。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习领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情感表达的方法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认识到词中意象与抒情的融合关系。
三、教学过程1、引入老师为学生呈现一幅壮美的山水画卷,让学生思考一下,对于这幅画的美,有哪些情感会在心中涌动?2、讲解1)介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背景故事,学生能够更好地领会古词的意境和艺术表现。
2)分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情感表达的方法及其意义。
引导学生意识到这首词中的意象和情感是相互融合的,正因为情感往往表达得易于察觉和明晰,才使意象能够被更好地塑造和表现出来。
3、练习与拓展1)欣赏各种版本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表现手法来认识这首古词。
2)集思广益,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和交流对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看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教学评价通过学生思路开阔、思维灵活的展示,教师能够判断学生是否能够准确把握古词表达意象和情感的融合。
同时,对学生基础水平、学习兴趣等多个方面进行总体评价。
五、拓展延伸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与其他名家古诗相对比,通过横向研究,让学生在更深层次上领悟上古诗词中的意象和情感融汇的艺术表现方式。
同时,老师还可以发掘学生自身的文学潜质,鼓励其从词中寻找创作灵感,并组织学生自己创作一首古词,体验古人创作的艰辛与诗文之美。
第14课《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作者:了解作者,结合诗歌内容及创作背景,把握诗人的情感走向,熟读成诵。
(重点)2.明诗意:了解诗词在形式上的特点,理解词义、关键句子的表面意思和深刻底蕴,品味词的艺术美。
(难点)3.入诗境: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感受词作的意境。
(难点)4.悟诗情:理解诗人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感受诗人乐观旷达的情怀美。
【教学过程】一、导入飞花令:有关月的诗句。
二、知作者:文体、作者及创作背景1、文体(PPT)词,诗歌的一种,源于唐而盛于宋。
原为和乐演唱,因此也称曲或曲子词;和诗比较,词的句子大多是长短不齐的,因此,也叫长短句。
词的段落叫做“阕”,也叫做“片”。
词有许多不同的调,每种词调,各有特定的名称,叫词牌,如《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
相传隋炀帝开汴河时自制《水调歌》。
唐代演变为宫廷乐舞的大曲。
2、作者(PPT)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
时:1037-1101地:眉州眉山人(今属四川)评:著名文学家。
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
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唐宋八大家”之一。
书,“宋四家”之一作:《江城子密州出猎》《赤壁赋》《题西林壁》3.背景(PPT)《水调歌头》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中秋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太守时所作。
当时,苏轼因为与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已有五年,与在齐州做官的弟弟苏辙又长达七年未能见面。
政治上不能施展抱负,生活上兄弟天各一方。
中秋之夜,他喝酒赏月,直到天亮。
每逢佳节倍思亲,他不禁怀念起不在身边的弟弟苏辙。
这首词就是他因为赏月思念亲人而作。
4.指导生代入词人,感情充沛地读诗。
(1)生字注音,释词。
(2)学生听示范读诗。
(字正腔圆感情充沛)三、明诗意:读词,体会心路历程1、词序写词的时间及缘由。
古诗词艺术歌曲《静夜思》《关山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演唱探究古诗词艺术歌曲《静夜思》《关山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演唱探究古诗词与音乐结合,可以产生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透过音乐的表现力,将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得更加深入人心。
在古诗词中,有一些经典作品经过音乐家的演唱,成为了广为人知的艺术歌曲。
本文将探究三首古诗词艺术歌曲《静夜思》《关山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探讨其演唱风格、音乐元素和艺术表达。
首先,我们来聆听《静夜思》的演唱。
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一个思乡之人的孤寂夜晚。
在这首艺术歌曲中,演唱者一般会选择柔美悠扬的旋律,以表达李白所抒发的深沉思念之情。
演唱的声音应保持柔和与内敛的特点,以表现李白内心的孤寂和寂寞。
音乐伴奏的编排常常使用简单的乐器,如古琴或古筝,增加了古韵和禅意,进一步凸显了诗意的深度。
接着,我们来欣赏《关山月》的演唱。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字里行间流露出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思考。
歌曲的演唱风格一般会选择庄重慷慨的音乐元素,以展示杜甫的豪情和对生活理想的追求。
演唱者的嗓音常常会更具穿透力和力量感,以表现杜甫豪情万丈的情感。
音乐伴奏可以选用坚实饱满的乐器,如大提琴或弦乐器合奏,以加强歌曲的气势和情感的张力。
最后,我们来品味《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演唱。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经典之作,通过对明月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和命运无常的思考。
在演唱时,通常会选择优美婉转的旋律,以表现诗词的柔情和苏轼内心的哀愁。
演唱者的嗓音通常带有一种幽怨和伤感的风格,以悲切的情感表达对光阴流转的感慨。
音乐伴奏常常会运用扬琴或箫等乐器,以给人一种古朴、清雅的感觉,进一步诠释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通过对以上三首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探究,我们可以看到演唱风格、音乐元素和艺术表达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苏轼《水调歌头》歌曲研究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以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传诵于世,同时也是当代音乐作曲家进行歌曲创作的绝佳题材。
本文以20世纪初以来的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歌曲为研究对象,从“一词多曲”现象入手,首次在音乐范畴内针对此类歌曲的创作、艺术特征等开展专题性研究。
在歌曲创作方面,苏轼《水调歌头》歌曲创作跨越70余年,产生歌曲19首,在“一词多曲”的宋词歌曲中数量最多、影响最大,是当代宋词歌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歌曲体裁方面,苏轼《水调歌头》歌曲体裁丰富,包括了艺术歌曲、抒情歌曲、流行歌曲和室内乐等多种体裁,风格多样,表现出各个时期作曲家对苏轼《水调歌头》的不同领悟与解读;在艺术特征方面,苏轼《水调歌头》歌曲在保持词作原貌的前提下,将词作与中国传统音乐元素结合,具有浓郁的民族特点;在音乐形态方面,苏轼《水调歌头》歌曲在和声的民族化、音乐的吟诵特征、音乐与诗词的结合等方面均做出了积极的尝试。
《明月几时有》四种流行唱法版本演唱技巧研究作者:邱泳旗来源:《音乐时空》2015年第18期摘要:《明月几时有》是一首经典的流行歌曲,有许多歌手演唱过,留下了不同的版本,其中以邓丽君、王菲、谭晶、张学友四人演唱的版本最有代表性。
邓丽君把平淡自然的美学原则表现得淋漓尽致,字正腔圆、换气迅速、巧妙地运用颤音技巧,无疑是最经典的版本;王菲具有飘忽颓废的真性情,擅长尾音和颤音的处理,演唱技巧娴熟,加以绝无仅有、虚无缥缈的嗓音令芸芸众生倾倒;谭晶是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跨界演唱的典型代表,在唱法上大胆探索,融美声、民族和通俗三家之美,声音清澈通透;张学友声音收放自如,能高能低,中低音浑厚有金属质感,演唱动人心弦,改编自然,别有一番风味。
关键词:《明月几时有》演唱技巧邓丽君王菲谭晶张学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词中的一首经典作品,被历朝历代的歌手传唱。
在当代流行乐坛上,也涌现了许多演唱版本,其中以邓丽君、王菲、谭晶、张学友四人演唱的版本最有代表性。
邓丽君把平淡自然的美学原则表现得淋漓尽致,字正腔圆、换气迅速、巧妙地运用颤音技巧,无疑是最经典的版本;王菲具有飘忽颓废的真性情,擅长尾音和颤音的处理,演唱技巧娴熟,加以绝无仅有、虚无缥缈的嗓音令芸芸众生倾倒;谭晶是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跨界演唱的典型代表,在唱法上大胆探索,融美声、民族和通俗三家之美,声音清澈通透;张学友声音收放自如,能高能低,中低音浑厚有金属质感,演唱动人心弦,改编自然,别有一番风味。
相同的旋律,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演唱技巧演唱,塑造出了截然不同的音乐形象。
“声乐演唱技巧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段和表现形式影响和决定着声乐艺术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效果,并与其他艺术元素一起推动着声乐艺术的完善和发展。
”①流行唱法和美声唱法、民族唱法一样,只有熟练掌握各种演唱技巧,才能更好地为表达歌曲情感服务。
因此,深入研究邓丽君、王菲、谭晶、张学友四人演唱的不同版本的《明月几时有》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133SONG OF YELLOW RIVER 2024/ 03曲的《水调歌头》,旋律和伴奏则以抒情性见长,透露出歌曲的古典和浪漫,同时还伴随着一种朦胧之美。
二、不同版本的音乐特色分析(一)意境从歌词的意境上来看,表现的是苏轼在中秋节酒后,思念自己七年未见的弟弟苏辙,故而抬头望月,以寄相思所作之词,词中每字都在表露苏轼对亲人不能团聚的遗憾之情和期望团聚的迫切情绪。
从“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此句中可以看出,古人对明月的崇拜和敬意,但在这样幽美的月光下,没有亲人相聚赏月,把酒言欢,只能独自饮酒,孤身一人与象征团圆的圆月形成对比,将孤独显现得淋漓尽致。
随后苏轼又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来表现他无奈的心境,团圆难以实现,何必强求。
整首词的情感从这里发生转变,从一开始的失落转到不得不接受现状的无奈情愫,到最后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一点睛之笔,将整首词的情感色彩表现出来,既对家人团聚展现出渴望和期待,同时还希望世人都能平安,以享受团圆之幸。
这首词体现了苏轼跌宕起伏的心路历程,也是在借词抒发仕途坎坷,满腹才华却无处施展的无奈,该词是苏轼在中秋节月圆之夜的有感而发,这也成了世人在中秋节以表思乡之情的经典代表。
诗词整体的表达基调为作曲家对该词的旋律创作做好了情感铺垫,对于旋律走向、音型和情感处理也有了基础方向。
在作曲上,谱曲通常为立意高远,情景交融,蕴含的婉转、含蓄、宽广之意增加了词本身的艺术色彩,词与曲的完美融合,浑然一体,充分将孤独与思乡的情感表现出来,例如梁弘志作曲版本的《但愿人长久》,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情绪,他将诗词中的意境用旋律宣泄出来,情韵兼胜,是一首较为完美的抒情类艺术歌曲。
(二)旋律陆在易先生在为《水调歌头》作曲中,融合了中国民族调式的七声清乐与雅乐,第一个音为中央C ,接着以二度和三度的关系进行,与古诗词的抑扬顿挫相结合,呈现出极具特色的音韵之美,节奏宽广,具有浓厚的古风韵味。
三种流行唱法版本《但愿人长久》的对比分析作者:朱思琪,吴广平来源:《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6年第2期朱思琪,吴广平(湖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湖南湘潭 411201)摘要:《但愿人长久》是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代表作。
在众多唱法中,流行唱法占据了绝大部分市场,继邓丽君原唱版本后,最具代表性翻唱的是向偶像致敬的王菲版,最具颠覆性翻唱版本为龚琳娜版。
在人声与配乐的关系方面,邓版水乳交融、王版各呈气象、龚版主次分明,分别构成了人间烟火的温情、超尘脱俗的雅情、粗狂洒脱的豪情三种音乐形态;在演唱风格方面,邓版柔情蜜意的思念、王版冷眼旁观的洒脱、龚版人话明月的倾泻,呈现出完全不一样的音乐画面。
三个版本皆经历了从歌曲文本到编曲配器,最后由歌者演绎的三次再创作,每一次的创作由于解读者的不同,对歌曲的领悟都碰撞出了不一样的火花,完成一个音乐作品深入骨髓的解剖与演绎多元化的体现。
关键词:《但愿人长久》;流行音乐;邓丽君;王菲;龚琳娜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5884(2016)02-0169-03收稿日期:20150922基金项目:2015年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CX2015B514);2013年湖南科技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课题作者简介:朱思琪(1988- ),女,湖南湘乡人,硕士生,主要从事流行音乐研究。
《但愿人长久》这首歌的歌词采自宋代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据不完全统计,此词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产生了不同版本的歌曲共19首,歌曲类型涉及流行音乐、艺术歌曲等,表演形式包括独唱曲、合唱曲等,演唱风格不仅囊括民族唱法、美声唱法、通俗唱法三大主流唱法,而且涉及国粹京剧等戏曲艺术。
这首作品流传至今,众多唱法中,流行唱法占据了绝大部分市场,流行唱法中广受关注的又属邓丽君原唱版本——梁弘志作曲、肖唯忱编曲。
邓丽君版本后,最具代表性翻唱的便是向偶像致敬的王菲版,最具颠覆性的翻唱版本非龚琳娜版莫属。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案例及反思《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案例及反思一、案例分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实现了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同时新课程又倡导不惟教科书的理念,这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每一位教师,为了上好每一课,课前总要认真备课,钻研教材,分学生情况,考虑教法练法。
但是,课堂教学并非时时处处都会按照自己设计的程序一步一步顺利进行,因为在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尤其是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随时有可能出现各种让老师意料不到的事情,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充分的教学机智,来妥善处理课堂中的突发事件,否则,纵有高超的学识,也难以真正完成教学任务。
这些突发事件,无疑是对教师的一种严峻挑战,然而挑战与机遇同在,利用好了,便会转化为不可多得的教育契机,给课堂增添色彩,是师生得到“意外”收获;不会利用或者利用不好,就不仅失掉了教育的时机,而且可能会影响正常的教学进程,甚至使精心设计的教学计划付之东流,学生毫无收获。
二、案例简述内容:《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过程:(一)新课导入(二)简介背景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当时苏轼在密州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作了这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三) 赏1、“明月几时有?”这一疑问的作用是什么?讨论后明确:这一突兀起笔,透露出一位政治失意、处境寂寞的哲人对宇宙人生的思考。
2、理解“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讨论后明确:“琼楼玉宇”明指月宫,暗喻朝廷,高处的“寒冷”;明写诗人对天上气候的想象,暗抒自己对朝廷内政治斗争氛围的感受。
一个“归”字,既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透露出他对往日朝中为官的留恋。
3、解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学生1:作者认为既然天上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好。
学生2:这里“人间”指“密州”,也是双关,既与“天上”呼应,又与“朝廷”相对。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说课稿〕各位评委: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今天我将从五个方面来说:一是教材分析:二是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确立:三是教法、学法:四是教学过程,五是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本单元所选的古诗文题材多样,内容丰富。
无不渗透着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刻感情和深入思考,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理想人格的追求。
诗词曲五首,形式不同,风格各异,都是千古传颂的名篇。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因此历代选苏轼词的也总选到这一首。
二、确定教学目标依据新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开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初中古诗文的教学,那么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并适当积累一定的文言文字词句知识,使学生对中国古文学作品作家有所了解。
因此本课教学目标如下:知识目标:学习、积累文言词语,名句。
能力目标: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词意,感悟词情,提高欣赏品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面对的是农村中学的学生,他们阅读的数量、语言、知识的积累都比拟缺乏。
基于十多岁的初中生来说,人生体验也较贫乏。
而对于古词这种对语言感悟,对人生体验要求较高的文体来说,学生的阅读品味更是一个难点。
所以,我把“诵读诗词,领会词意,把握词的意蕴,并积累名句。
〞作为教学重点。
把“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词人的胸襟抱负。
〞作为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为了充分调动学生,使学生主体真正动起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学习,本课可以尝试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
初二的学生在学习诗词上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和方法,但感悟能力较差。
又因为要从凝练的语言中把握词意,必须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我将使用的教法:指导诵读法情景创设法设疑导思法点拨法结合多媒体电教设备辅助教学。
音乐《明月几时有》教案教案标题:音乐《明月几时有》教案教案目标:1. 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古典曲目《明月几时有》;2. 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提高他们对音乐的审美水平;3.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演技巧。
教学内容:1. 介绍《明月几时有》的背景和意义;2. 学习歌曲的歌词和曲调;3. 学习合唱和合奏的基本技巧;4. 进行合唱和合奏的实践。
教学步骤:引入: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中国古代的月亮文化,引发学生对月亮的兴趣;2. 引导学生思考月亮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主体:3. 介绍《明月几时有》的背景和意义,解释歌曲中的诗意;4. 分发歌曲的歌词给学生,带领学生一起朗读和理解歌词的意思;5. 逐句教授歌曲的曲调,帮助学生掌握歌曲的旋律;6.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部分歌曲的演唱;7. 指导学生进行合唱练习,强调音准和节奏的重要性;8. 引导学生进行合奏练习,教授基本的合奏技巧,如和声、节奏等;9. 组织学生进行合唱和合奏的实践,展示他们的成果。
总结:10. 回顾学习的内容,强调学生在合唱和合奏过程中的合作和表演技巧的重要性;11. 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和欣赏音乐,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资源:1. 图片或视频展示中国古代的月亮文化;2. 《明月几时有》的歌词;3. 乐器(如钢琴、小提琴等)。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在合唱和合奏中的表现;2.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估,评价合唱和合奏的准确性和协作程度;3. 鼓励学生互相欣赏和给予反馈,提供积极的评价。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入的音乐研究,了解更多中国传统音乐作品;2. 组织学生参加音乐比赛或演出,展示他们的音乐才华;3. 引导学生创作自己的音乐作品,发展他们的音乐创造力。
这个教案旨在通过学习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古典曲目《明月几时有》,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和表演技巧。
通过合唱和合奏的实践,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音乐的意义和表达方式,并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
浅析无伴奏混声合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陈涛
【期刊名称】《音乐时空》
【年(卷),期】2013(000)004
【摘要】《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后来由盛礼洪老师改编为无伴奏混声合唱。
曲调质朴无华,营造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
本文对这部合唱作品的调性、曲式结构、节奏、力度、气息、声部、意境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总页数】1页(P92-92)
【作者】陈涛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少数民族音乐元素在当代四川合唱创作中的提炼与发展——以昌英中无伴奏混声合唱《吉祥阳光》为例 [J], 魏晓兰
2.尹明五无伴奏混声合唱《摇篮曲》创作特点初探 [J], 孙嘉翼
3.无伴奏混声合唱《牧歌》曲式分析及演唱处理 [J], 吉梦
4.无伴奏混声合唱《风》的创作技法探究 [J], 丁毅
5.风(无伴奏混声合唱) [J], 周娟(词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