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三章 知识清单教学教材
- 格式:doc
- 大小:273.71 KB
- 文档页数:5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单元知识点高中地理必修一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是高中学习过程中的必修科目之一。
其中第三单元是比较重要的一个部分,主要讲述了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对地球自然环境的影响。
这篇文档将详细介绍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单元的知识点和相关内容。
一、地球的自然环境地球是一个复杂而又神秘的行星,它的自然环境包括了海洋、大气、山脉、河流等等。
这些元素都构成了我们所称之为地球的自然环境。
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我们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大气圈:大气圈是地球最外层的一层,它的主要构成是氧气、氮气和少量的二氧化碳等气体。
大气圈在保护地球生命的同时,也负责着调节全球温度、维持气候等重要功能。
2. 水圈:水圈是地球上水的循环系统,它连通了地球上的地表、大气、云雾、海洋等各个领域。
水圈对维持生命和调节全球气候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3. 地表:地表是地球上最为接近我们的一层区域。
它由陆地和海洋两个组成部分构成。
不同地区的地表特征各具特色,例如沙漠、森林、平原、高山等等。
以上三个方面对于地球自然环境的了解是非常必要的。
只有对地球的自然环境有基本的了解,我们才能更好的理解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二、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随着人类社会进步以及现代化的发展,人类活动对地球自然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
以下几个方面可以体现出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1. 增加温室气体:人类活动增加了地球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导致全球气温升高。
2. 大规模抽水: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地下水资源日益减少。
3. 环境污染:人类活动产生了很多污染物,例如废气、废水、垃圾等等,这些污染物会对地球环境造成较大的破坏。
4. 破坏自然生态系统:人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破坏了很多自然生态系统,例如砍伐森林、湿地开发等等,这些行为导致了许多生物物种的灭绝。
以上这些方面都体现了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这些影响对我们未来的生存环境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为了保护地球生态环境,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例如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降低环境污染、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等等。
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第三章地球上的水一、自然界的水循环1.水体:(1)海水是主体(2)冰川是是陆地淡水的主体,但直接利用的不多。
2.河流水的补给类型3.三大水循环类型: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其中海陆间循环最重要,环节最完整,(主要环节: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水循环的意义:a.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b.缓解了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c.通过陆地径流源源不断地向海洋输送大量的泥沙、有机物和无机盐类;d.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二、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结合课本P57图3.5和读图思考题记忆)1.洋流分为:暖流和寒流。
暖流: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的洋流;一般也是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
寒流刚好相反。
2.洋流的主要动力:盛行风。
3、影响:①对气候的影响(注意看课本P59案例1):暖流起到增温、增湿作用(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广布,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寒流起到降温、减湿作用(澳大利亚西海岸的维多利亚沙漠、秘鲁太平洋沿岸的沙漠的形成都与沿岸的西澳大利亚寒流和秘鲁寒流有关)②对海洋生物的影响△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的交汇处,给鱼类带来了丰富多样的饵料。
△纽芬兰渔场——拉布拉多寒流与墨西哥湾暖流的交汇处,给鱼类带来了丰富多样的饵料。
△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与北冰洋南下冷水交汇形成,给鱼类带来了丰富多样的饵料。
△秘鲁渔场——上升补偿流使深层海水上泛,带来深海的营养盐类,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浮游生物又是鱼类的饵料。
③对海洋污染的影响: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但也使污染物的范围扩大。
④对海洋运输事业的影响:顺流——航行速度快;逆流——航行速度慢。
三、水资源的合理利用1、通常所说的水资源主要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目前,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2、一个国家或地区水资源的丰歉程度,通常用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来衡量。
必修一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知识清单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一、相互联系的水体P541、水圈的特点:★连续但不规那么的圈层。
在水的三态中,气态水数量最少但分布最广,液态水数量最大。
固态水仅在高纬、高山或特殊条件下才能存在。
淡水的主体是★冰川水。
目前人类利用的主要淡水资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只占淡水总储量的0.3% 由多到少的顺序:冰川水、地下水、湖泊水、河水。
2、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是指它们之间的运动转化及其水源补给关系。
从陆地水体的水源补给看,大气降水是河流水和其他陆地水体的最主要补给形式;冰融水可补给河流水及其他陆地水体;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之间,依据水位、流量的动态变化,具有水源的相互补给关系。
表解如下:★★★〔并不是所有河流河段都与地下水互补,如黄河下游河床高于地下水位,为地上河,地下水无法补给河水,所以是河水经常补给地下水。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源头有来源于高山上的冰川融水,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有许多湖泊与之相连,可以得到湖水的补给,长江大局部河段处于季风气候区,有丰富的降水,所以还有大气降水补给。
〕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1、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动力:太阳辐射、重力、水的三相变化等。
2、自然界的水循环时刻都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着。
3、★水循环的领域和环节:4、水循环的重要意义:a 、维持全球水量平衡;b 、更新陆地淡水资源; c 、调节全球热量平衡;d 、塑造地表形态 第二节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一、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1、洋流的定义: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拟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做大规模的流动,叫做洋流。
2、★洋流按性质可以划分为暖流和寒流 两种类型,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的洋流称为暖流,如从低纬到高纬;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的洋流称为寒流,如高纬到低纬。
水循环类型 发生区域主要环节 作用受人类影响的环节海陆间循环 〔大循环〕 海陆之间 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地下径流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 蒸发,水汽输送,降水 最重要的水循环,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地表径流〔受人类影响最大的环节,影响方式是植树造林和修建水利工程〕;蒸发、降水〔人工降雨〕、下渗 陆地内循环陆地内部 补充陆地水,数量很少 海上内循环 海洋内部 携带水量最大的水循环A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蒸腾蒸发 降水地下径流3、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是盛行风。
第三节海水的运动课标内容核心素养目标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海水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观察、描述海水运动方向,具备一定的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地理实践力】2.通过图表资料,分析海水运动的分布规律。
【区域认知】3.能够运用海水运动规律,说明相关的自然现象的变化过程。
【综合思维】4.海水运动对海洋污染产生的影响,树立保护海洋环境的意识。
【人地协调观】知识清单一海浪1.海水最基本运动形式:海浪、潮汐、洋流。
2.海浪(1)定义和要素:海里的波浪。
人们通常用波峰、波谷、波高、波长等要素描述海浪。
(2)成因①由风力形成。
浪高越高,能量越大。
②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滑坡、坍塌可能会引起海水的波动,甚至形成巨浪,这种巨浪称为海啸。
③强风作用形成风暴潮。
(3)影响:塑造海岸地貌。
知识清单二潮汐1.定义:海水的一种周期性涨落现象。
2.成因:与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引力有关。
3.规律:一天两次海水涨落。
白天的海水涨落称为潮,夜晚的称为汐。
农历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前后,潮汐现象最明显。
4.影响:潮间带采集和养殖、沿海港口建设和航运、潮汐发电等。
[微思考]“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是大诗人苏东坡咏赞钱塘潮的千古名句。
为什么这个时间钱塘潮潮涌最大?提示农历八月十六日至十八日,太阳、月球、地球几乎在一直线上,所以海水受到的引潮力最大。
知识清单三洋流1.定义: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
2.分类(1)暖流:从水温高的海域流向水温低的海域。
(2)寒流:从水温低的海域流向水温高的海域。
3.影响(1)影响海洋生物资源和渔场的分布。
寒暖流交汇处易形成渔场(2)影响海洋航行。
(3)影响海洋污染。
[拓展延伸]秘鲁沿岸的上升流秘鲁地处南半球大陆西岸,盛行东南信风(离岸风),不断吹拂表层海水流向西北,底层海水上泛形成上升流,营养盐类上泛,形成世界著名的大渔场。
海啸就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海底滑坡或气象变化产生的破坏性海浪,呼啸的海浪水墙每隔数分钟或数十分钟就重复一次,摧毁堤岸,淹没陆地,夺走生命财产,破坏力极大。
(完整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知
识点总结
本文档总结了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的知识点。
以下是重点内容:
1. 地球与地球运动
- 地球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
- 地球的自转使得白天和黑夜的交替产生。
- 地轴倾斜是引起季节变化的原因。
- 地球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形的,这导致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不断变化,从而产生不同的季节。
2. 地球的各种坐标系统
- 地理经度和纬度是常用的地球坐标系统。
- 经度指东西方向上的角度,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
- 纬度指南北方向上的角度,以赤道为基准。
- 地理坐标可以用来定位地球上的任意一点。
3. 季风与季风气候
- 季风是指由于大陆和海洋的温度差异而引起的周期性风。
- 季风气候具有明显的湿季和旱季的特点。
- 亚洲季风是最为著名的季风系统之一,由海洋和大陆的季风影响形成。
4. 大气环流与全球气候变化
- 大气环流分为垂直环流和水平环流。
- 赤道附近的热带低压带和两极附近的高压带是全球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 全球气候变化受到大气环流、海洋运动和地理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5. 环境问题与生态保护
- 环境问题包括水资源短缺、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 生态保护旨在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
- 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参与生态保护,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以上是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的知识点总结。
希望能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第三章大气的运动第一节常见的天气系统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分析锋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并运用简易天气图,解释常见天气现象的成因。
教学目标:1.运用示意图,分析锋(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天气系统,并运用简易天气图,解释常见天气现象的成因。
2.运用示意图,分析低压(气旋)天气系统,并运用简易天气图,解释常见天气现象的成因。
3.运用示意图,分析高压(反气旋)天气系统,并运用简易天气图,解释常见天气现象的成因。
第二目:低气压(气旋)与高气压(反气旋)大气中经常发生的阴、晴、风、雨、雪等天气现象,都与天气系统的活动有密切关系。
锋、气旋与反气旋是常见的天气系统。
明确气压与气旋的区别:低气压或气旋,高气压或反气旋,分别是对同一个天气系统的不同描述。
低气压与高气压,描述的是气压分布状况;气旋与反气旋,描述的是气流运动状况。
低气压(气旋):①概念:在等压线分布图上,凡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低于四周气压的区域,叫作低气压,简称低压。
②气流状况: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低压的气流由四周向中心流动。
受地转偏心力影响,北半球按逆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按顺时针方向流动(北逆南顺)。
大气的这种流动,很像江河中的漩涡,所以低压又叫气旋。
③天气:低压中心形成上升气流,空气在上升过程中,温度降低,其中所含的水汽凝结成云和雨。
一个地方受低压控制时,常出现阴雨天气。
④我国典型的天气:夏秋季节东南沿海地区经常出现的台风天气。
高气压(反气旋):①概念:在等压线分布图上,凡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高于四周气压的区域,叫做高气压,简称高压。
②气流状况:高压的气流是由中心向外流出的,北半球按顺时针方向旋转流出,南半球按逆时针方向旋转流出(南逆北顺)。
高压的这种环流系统与气旋正好相反,所以也叫反气旋。
③天气:高压中心形成下沉气流。
空气在下沉过程中,温度升高,水汽不易凝结,天气晴朗。
④我国典型的天气:长江流域的伏旱天气,我国的寒潮天气。
第一节水循环一、水循环的过程及类型1.概念: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等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2.主要环节: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3.类型:❶海陆间循环❷陆地内循环❸海上内循环项目甲乙丙类型陆地内循环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发生范围陆地和陆地上空之间海洋和陆地之间海洋和海洋上空之间主要组成环节A、C A、C、B、D、E、F A、C各环节名称A蒸发(蒸腾)、B水汽输送、C降水、D下渗、E地表径流、F地下径流、G植物蒸腾特点对内陆地区影响大对人类影响最为深刻水量最大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1.水循环的地理意义:(1)促进水体更新,维持全球水量动态平衡水循环把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有机联系起来,使地球上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从而维持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
(水资源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是有限的,过量的使用和污染会导致水资源的短缺)(2)地球上最活跃的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程❶塑造着地表形态:降水和地表径流❷联系海陆间的纽带:地表径流向海洋输送大量的泥沙、有机物和无机盐❸吸收、转化和传输太阳辐射能:缓解不同纬度地区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3)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影响全球自然环境2.地球上不同水体的更新周期(1)江河水的更新周期最短,约为16天。
(2)湖泊水更新周期较短,约为17年。
(3)深层地下水、海洋水、高山冰川、极地冰川等更新周期相当慢,其中极地冰川更新周期可达2500年。
三、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有利影响修建水库:能改变地表径流的季节分配,减少洪水期径流量,增加枯水期径流量;同时由于水面面积的扩大和下渗增大使地下水位提高,可加大蒸发量和降水量跨流域调水:能改变地表径流的空间分布,也可以使蒸发量增加,大气中水汽增多,从而增加降水量植树造林、保护湿地:能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使下渗增多,地表径流减少不利影响滥伐森林,破坏地表植被:平时会减少蒸腾,空气中水汽减少,使降水量减少;降雨时,下渗减少,地表径流汇聚加快,容易发生洪涝灾害围湖造田:能减少湖泊自然蓄水量,削弱其防洪抗旱能力,也能减弱湖泊水体对周围地区气候的调节作用城市路面硬化:能增加地表径流,减少下渗,减小地下径流,使地面蒸发量减少,易造成城市内涝用水不当:河流上游地区过度引水灌溉,会导致下游水量减少,甚至出现断流;对地下水过量开采和使用,地下水位下降,会使有泉水出露的地方出现断流,绿洲地区出现生态恶化和土地荒漠化如: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其中人类对地表径流的影响最为深刻。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全册知识点汇总(分课整理)(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全册知识点汇总(分课整理)目录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第三节地球的历史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水循环第二节海水的性质第三节海水的运动第四章地貌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第二节地貌的观察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第一节植被第二节土壤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一节气象灾害第二节地质灾害第三节防灾减灾第四节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恒星、星云、行星、流星体、彗星,它们连同通过天文望远镜或其他空间探测手段才能探测到的星际空间物质,统称为天体。
(2)宇宙中的天体都在运动着,运动中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有不同的级别。
地球所处的天体系统,按从低到高的级别,依次为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和可观测宇宙。
①地月系:由地球和月球组成。
地球是地月系的中心天体,月球围绕地球运动,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月地距离约为38.4万千米。
②太阳系:由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行星际物质等构成。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质量占整个太阳系质量的99.86%,并以其强大的引力,约束其他天体按照一定的轨道绕着它运转。
地球是距离太阳较近的一颗行星,日地距离约为1.5亿千米。
③银河系:是由太阳和众多恒星组成的庞大恒星系统。
在银河系中,有 1 000亿颗以上的恒星。
银河系的直径约10万光年,太阳与银河系中心的距离约2.6万光年。
④可观测宇宙:目前,在银河系外,天文学家观测到许许多多同银河系类似的星系,统称它们为河外星系。
银河系和现阶段所能观测到的河外星系,统称为可观测宇宙。
2.行星地球(1)在太阳系的八颗行星:A、分类①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更靠近太阳,有固体表面,体积较小,称为类地行星。
第三章大气的运动第一节常见天气系统.................................................................................................. - 1 -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 8 - 第三节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 15 -第一节常见天气系统一、锋与天气1.重要概念(1)气团: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比较均匀,垂直方向上物理性质也很相似的大范围空气。
按性质分为冷气团和暖气团。
根据冷暖气团的性质可判定,上图中A所示为冷气团,B所示为暖气团。
(2)锋面:当冷、暖两种性质不同的气团接触时,它们之间就会出现一个交界面。
一般为一个狭窄而倾斜的过渡地带。
(3)锋线:锋面与地面相交而成的线。
如图中字母C所示。
2.分类(1)冷锋——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2)暖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3)准静止锋[名师点拨]冷气团温度低、密度较大,位于锋面的下方;暖气团温度高,密度较小,位于锋面的上方。
[特别提醒](1)锋面过境时一定会带来天气变化,但不一定会形成降水。
当锋面上的暖气团比较干燥时,就不会形成降水。
例如,我国北方冬、春季节的沙尘暴天气,就是冷锋过境时产生的。
(2)夏季不会因为气温高而没有冷锋活动。
冷气团与暖气团是相对而言的,气温相对较高的为暖气团,因而,夏季有许多气温在0 ℃以上的冷气团,冬季也有气温在0 ℃以下的暖气团。
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多是由冷锋活动引起的。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知识点1 相互联系的水体1.水圈的组成(完成右表)2.特征: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3.陆地水体(1)组成:河流水、湖泊水、沼泽水、土壤水、地下水、冰川水、生物水等。
(2)相互关系: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知识点2 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1.概念: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2.类型及主要环节3.意义(1)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2)通过吸收、转化和传输地表的太阳辐射能,缓解了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3)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
(4)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之间,依据水位、流量的动态变化,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如下列各图)研习1 河流的补给类型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知识点1 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1.洋流 (1)概念: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做大规模的流动。
(2)分类(按性质):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的洋流,叫做________。
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的洋流,叫做________。
(3)形成因素:主要动力是________。
其流动方向还会受到陆地形状的限制和________的影响。
以北半球冬季为例)2.洋流分布(I补充:渔场名称: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知识点2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影响气候(1)平衡全球热量和水分:促进高、低纬度间热量和水分的输送与交换。
(2)沿岸气候:暖流有________作用,寒流有________作用。
2.影响海洋生物资源和渔场分布(1)寒暖流交汇:易形成大渔场,如纽芬兰渔场、北海渔场和北海道渔场。
(2)上升补偿流:秘鲁渔场。
3.影响海洋航行(1)海轮________洋流航行可以节约燃料,加快速度。
(2)寒暖流交汇处海区往往形成海雾,对航行不利。
(3)北极地区洋流:携带冰山南下,对海上航行造成较大威胁。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水循环一、水循环的过程及类型水循环示意图:1.水循环的过程(1)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在太阳辐射作用下大量蒸发,形成水汽。
(2)水汽上升到空中,在一定条件下形成降水。
(3)降落到地面上的水,或被蒸发(蒸腾),或沿地面流动形成地表径流,或渗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
最后汇集成河,又返回海洋。
2.水循环的动力:太阳辐射、重力等。
3.分类:根据发生的空间范围,水循环可分为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
类型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发生领域海洋与陆地之间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示意图特点最重要的类型,又称为补给陆地水的水量很小携带水量最大的水循大循环,使陆地上的水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环,是海陆间循环的近十倍典例长江流域的水循环塔里木河流域的水循环未登陆的台风参与的水循环【影响蒸发的因素】【影响下渗的因素】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1.促进水体更新,维持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2.是地球上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的重要过程:①降水和地表径流塑造地表形态;②地表径流向海洋输送泥沙、有机物、无机盐,水循环是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③吸收转化和传输太阳辐射能,缓解不同纬度地区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3.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对全球自然环境产生深刻而广泛地影响三、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有利影响::拦蓄洪水,改变地表径流的季节分配,减少洪水期径流量,增加枯水期径流量;由于水面面积的扩大和地下水水位的提高,可以加大蒸发量和降水量。
2. 跨流域调水:改变地表径流的空间分布,也可以使蒸发量增加,大气中水汽增多,从而增加降水量。
3. 植树造林、保护湿地资源:起到了涵养水源的作用,使下渗增多,减少地表径流。
4. 城市地面铺设渗水砖可减少地表径流,增加下渗,增大地下径流。
5. 实施人工增雨,加大降水量。
不利影响大量地表径流汇聚,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2. 围湖造田减少了湖泊自然蓄水量,削弱了其防洪抗旱能力,也减弱了湖泊水体对周围地区气候的调节作用。
必修一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知识清单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P54
1、水圈的特点:★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在水的三态中,气态水数量最少但分布最广,液态水数量最大。
固态水仅在高纬、高山或特殊条件下才能存在。
淡水的主体是★冰川水。
目前人类利用的主要淡水资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只占淡水总储量的0.3% 由多到少的顺序:冰川水、地下水、湖泊水、河水。
2、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是指它们之间的运动转化及其水源补给关系。
从陆地水体的水源补给看,大气降水是河流水和其他陆地水体的最主要补给形式;冰融水可补给河流水及其他陆地水体;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之间,依据水位、流量的动态变化,具有水源的相互补给关系。
表解如下:★★★
(并不是所有河流河段都与地下水互补,如黄河下游河床高于地下水位,为地上河,地下水无法补给河水,所以是河水经常补给地下水。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源头有来源于高山上的冰川融水,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有许多湖泊与之相连,可以得到湖水的补给,长江大部分河段处于季风气候区,有丰富的降水,所以还有大气降水补给。
)
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1、水循环
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动力:太阳辐射、重力、水的三相变化等。
2、自然界的水循环时刻都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着。
3、★水循环的领域和环节:
4、水循环的重要意义:a 、维持全球水量平衡;b 、更新陆地淡水资源; c 、调节全球热量平衡;d 、塑造地表形态 第二节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一、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
1、洋流的定义: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做大规模的流动,叫做洋流。
2、★洋流按性质可以划分为暖流和寒流 两种类型,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的洋流称为暖流,如从低纬到高纬;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的洋流称为寒流,如高纬到低纬。
水循环类型 发生区域
主要环节 作用
受人类影响的环节
海陆间循环 (大循环) 海陆之间 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
径流、地下径流
蒸发、蒸腾,水汽
输送,降水 蒸发,水汽输送,
降水 最重要的水循环,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地表径流(受人类影响最大的环节,影响方式是植树
造林和修建水利
工程);蒸发、降
水(人工降雨)
、下渗 陆地内循环
陆地内部 补充陆地水,数量很少 海上内循环 海洋内部 携带水量最大的水循环
A
水汽输送
降水
地表径流
下渗
蒸腾
蒸发 降水
地下径流
3、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是盛行风。
洋流前进时,受陆地形状的限制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运动方向会发生改变,理解风海流、补偿流和密度流。
4、全球洋流分布规律为:
中低纬海区
(副热带为中心)北顺南逆大陆东岸(即大洋西岸)为暖流;
大陆西岸(即大洋东岸)为寒流
中高纬海区
(副极地为中心)北逆南无大陆东岸(即大洋西岸)为寒流;
大陆西岸(即大洋东岸)为暖流
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冬季受东北季风影响,海水向西流,形成逆时针流动的洋流;夏季
受西南季风影响,海水向东流,形成顺时针流动的洋流。
(夏顺冬逆)熟记各大洋洋流名称(要按顺序):
5、★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⑴对气候的影响:①促进高、低纬度间热量的输送和交换,平衡全球热量;
②暖流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寒流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作用。
例:西欧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及北极圈内有著名的不冻港(摩尔曼斯克),原因都为是受北大西洋暖流(洋流)的影响;南美洲大陆两岸分布着世界上南北最长、最靠近赤道的荒漠,主要是受秘鲁寒流(洋流)的影响。
⑵对海洋生物资源和渔场的分布的影响:①寒暖流交汇处,饵料丰富;两种洋流汇合形成水
障,阻碍鱼类游动,鱼群集中。
往往形成大渔场:纽芬兰渔场形成是由于拉布拉多寒流与墨西哥湾暖流交汇,北海道渔场(属于日本)形成是由于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北海渔场形成是由于北大西洋暖流和北冰洋南下冷水交汇;②秘鲁渔场形成的原因是秘鲁附近海区,受离岸风影响,深层海水上涌,把大量的营养物质带到表层,形成渔场。
⑶对海洋航行的影响:①顺流航行可节约燃料,加快速度;②寒暖流相遇,形成海雾,不利于航行;③北极洋流携带冰山南下,影响航运(如:泰坦尼克号)。
⑷对海洋污染的影响: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但同时扩大了污染范围。
6、厄尔尼诺现象是指,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的海面(秘鲁沿海水域)水温异常升高的现
象。
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东岸
..地区,气候由原来的干燥少雨变为多雨,
引发洪涝灾害,赤道附近的太平洋西岸
..地区,气候由原来的湿润多雨变为干燥少雨。
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1、水资源的概念,从广义来说,包括水圈内的水量总体;从狭义来讲(通常所说)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
2、衡量水资源丰歉程度的指标是★多年平均径流总量(径流量=降水量-蒸发量)。
受气候影响,水资源分布的一般规律为:降水量大、水循环活跃的地区水资源丰富。
(造成全球水资源分布地区差异的原因是降水量空间分布不均)全球除南极洲外的六大洲中,多年平均径流量最多的是南美洲,最少是大洋洲;按国家来看,最多的是巴西,其次是俄罗斯,我国居世界第六。
3、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特点是不均衡。
具体特点为:
从地区分布来看,南多北少,东多西少;从时间分配来看,我国夏秋多,冬春少。
4、★人类通过修建跨流域调水工程,缓解了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通过修建水库,缓解了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的问题。
5、水资源的数量会影响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水资源的质量会影响一个地区经济活动的效益。
(理解)
6、水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