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必背版(完整版)
- 格式:pdf
- 大小:814.05 KB
- 文档页数:28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第一讲地球与地图一、地球与地图1、赤道上经度相差10实地距离大约为111千米,其他纬线上经度相差10实地距离大约为111×千米。
经线上纬度相差10实地距离大约为111千米。
2、东半球的范围从200W向东到1600E。
3、球面两点的最短距离为两点之间的“大圆劣弧”,常见大圆为赤道、经线圈和晨昏圈。
北半球同一纬线上的最短距离向北偏,南半球同一纬线上的最短距离向南偏。
4、该地看北极星的仰角就是该地的纬度。
5、有经纬网的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东西方向是相对的,要根据劣弧进行判断。
(劣弧即两点经度差小于1800)二、等高线地形图1、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1)读数值范围,判断地貌类型:海拔在200m以下,等高线稀疏的是平原; 海拔在200m~500m,等高线较稀疏的是丘陵; 海拔大于500m,等高线密集的是山地; 海拔在1000m以上,等高线在边缘十分密集,而顶部稀疏的是高原; 四周等高线密集且数值大,中间等高线稀疏且数值小的是盆地。
(2)读疏密程度,判断坡度: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缓。
从山顶向四周,等高线高密低疏,为凹坡,可通视;高疏低密,为凸坡,易挡住人们的视线。
(3)读弯曲状况:等高线凸向高处的是山谷,凸向低处的是山脊(凸高为谷、凸低为脊)。
(4)读局部闭合等高线:等高线闭合,中高周低的地形类型是山峰;中低周高的地形类型为盆地;特殊情况,规律判读为“大于大的”为山坡上的小山丘或“小于小的”为山坡上的小洼地。
(5)基本特征:同线等高;同图等距;相邻两条等高线数值可以相等,如河谷两侧相邻的等高线,也可以递变;任意两条等高线一般不会相交,若相交或重叠则为陡崖。
2、等高线地形图中的有关计算:(1)计算两点的相对高度:先算出最大值和最小值的范围,再进行相减或(n-1)×d△H(n+1)×d(2)进行陡崖高度的计算:其相对高度(n-1)×d≤△H(n+1)×d(n为陡崖处重叠的等高线条数,)d为等高距。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太阳系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河外星系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分类特点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外部条件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适于呼吸的大气体积、质量适中液态的水——来自地球内部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为地球提供能量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1.太阳大气由里到外分层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光球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色球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日冕太阳风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地球自转地球公转运动方式围绕地轴转动在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转动运动方向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南极上空为顺时针。
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
运动速度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点为零。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全) 高中地理必修一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点总结:
1. 地球与地球运动:
- 地球的形状、大小和结构
-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 地球的地理坐标系统
2. 大气与天气:
- 大气的组成和结构
- 大气环流和海洋流洋流对气候的影响
- 高气压和低气压的形成和对天气的影响
- 气温、湿度、降水、风向和风速的测量及其表示方法
3. 气候与气候区划:
- 气候要素和气候要素分布规律
- 气候类型和气候区划的划分方法
- 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和分布
4. 水资源与水循环:
- 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情况
- 水的循环过程和路径
- 水循环对地球生态系统的作用
5. 地理信息系统:
- 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 地理信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 地理信息系统在地理研究和社会应用中的作用和意义
6. 人口与城市:
- 人口数量和分布的变化和特点
- 城市化过程及其影响
- 城市规模、城市体系和城市景观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7. 区域可持续发展:
-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
-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情况和对环境的影响
-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和措施
以上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的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地理必修I复习提纲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1地球的宇宙环境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结构层次(略)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适宜的温度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1。
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 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8.24焦/cm2.分。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 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2 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1。
3 地球的运动(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
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
东早西迟。
(3)地转偏向: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
(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判读)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
目前约为23.5º。
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缩小。
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大,热带、寒带缩小。
(2)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之间的回归移动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 昼夜长短的变化:1)某时刻全球的情况: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第一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知识点1:地球的自转Chapter 1第一章地球的运动1.概念: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
2.运动特点特点自转轴地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北半球纬度越高,北极星相对地平线的高度越高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周期太阳日:24时恒星日:23时56分4秒,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速度角速度:约为15°/h,除极点外都相等线速度:由赤道至两极递减知识点2:地球的公转1.概念:地球绕太阳的运动。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1回归年为365日5时48分46秒;1恒星年为365日6时9分10秒,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
4.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5.速度位置时间速度A点近日点1月初线速度较快,角速度较快B点远日点7月初线速度较慢,角速度较慢知识点3:黄赤交角及其影响1.概念(1)赤道平面: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
(2)黄道平面:地球公转轨道平面。
(3)黄赤交角: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之间存在一个交角,叫黄赤交角,目前是23°26′。
2.影响: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1)移动规律(北半球)(2)周期:1回归年,即365日5时48分46秒。
一、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特征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特征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还有相关性,具体如下表所示:运动形式自转公转概念绕地轴的旋转绕太阳的运动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俯视——逆时针;从南极上空俯视——顺时针)地轴空间指向空间指向不变,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运动周期以遥远恒星为参照点1恒星日=23时56分4秒1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以太阳为参照点1太阳日=24时(昼夜交替现象周期)1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直射点回归运动周期)速度角速度除南北极点外,各地均约为15°/h(1°/4分钟)平均约1°/天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慢线速度因纬度而异,自赤道(1 670 km/h)向两极(0 km/h)递减平均约30 km/s关系地球自转的平面(赤道平面)与公转轨道平面(黄道平面)目前存在23°26′的交角(黄赤交角)二、航天发射基地选址的条件气象条件晴天多、阴雨天少,风速小,湿度低,有利于发射和跟踪观测纬度因素纬度低,地球自转线速度大,可以节省燃料和降低成本地势因素地势越高,地球自转线速度越大地形因素地形平坦开阔,有利于跟踪观测海陆位置大陆内部气象条件好,隐蔽性强,人烟稀少,安全性强;海上人类活动少,安全性强交通条件对外交通便利,有利于大型航天装备的运输安全因素出于国防安全考虑,有的建在内陆山区、沙漠地区,有的建在地广人稀处三、我国航天发射基地区位条件评价思考方向答题术语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纬度、地势纬度低(28.2°N),海拔高(1 500米),发射倾角好,地空距离短,既可充分利用地球自转的离心力,又可缩短地面到卫星轨道的距离,从而节省火箭的有效负荷地形峡谷地形,地形隐蔽,地质结构坚实,有利于发射场的总体布局气象多晴朗天气,“发射窗口”好。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312-EUATWW-MWUB-WUNN-INNUL-DQQTY-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总结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河外星系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0°★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 23°26′S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
如下图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㈠昼夜交替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一、自然地理基础知识1. 地球与地球运动•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略扁球体,存在地球赤道、南北半球和各种经纬度等特征。
•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引起昼夜交替的现象。
•地球的公转:地球绕太阳公转,形成不同季节的变化。
•地球的倾斜轴和地球的倾斜面:地球的倾斜轴和倾斜面使得地球各地季风、气候和温度有所不同。
2. 地球表层圈与地球内部圈•地壳:地壳是地球表层最薄的一层,分为岩石地壳和海洋地壳。
•地幔:地幔是地壳和地核之间的中间层,主要由硅酸盐矿物组成。
•地核:地核是地球内部最深的一层,由铁和镍组成。
3. 地球的尺度与地图•地球尺度的代表:使用1:100 000 000的比例尺表示,即1厘米代表1000公里。
•地球仪和地图的区别:地球仪是对地球的缩小模型,地图是对地球表面的平面映射。
•地图的构成要素:地图由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等要素组成。
二、地球与生命环境1. 生命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动态系统。
•生物圈:生物圈是地球表层所有生物聚集的层次。
2. 地球的水资源和水文循环•地球的水资源:地球上的水资源主要由淡水和海水组成,其中,淡水资源是有限的。
•水文循环:水文循环描述了水在地球表层不断循环流动的过程。
3. 地球的岩石与矿产资源•岩石资源:岩石是地球表层最主要的构造材料,可用于建筑、道路、工业原料等。
•矿产资源:矿产资源是矿石、矿砂和矿矿物等自然集合体的总称,用于冶金、能源等方面。
三、地球与人类社会1. 人口与城市•人口分布规律:人口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河流流域和平原地区。
•城市化:城市化是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
2. 地球的农业与粮食问题•农业和农业区位因素:农业是人类生活中最基本的生产活动,区位因素包括气候、土壤、水资源等。
•粮食问题:粮食问题是指人类口粮供应与人口增长的矛盾。
3. 工业与能源资源•工业的地理分布:工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和资源丰富的地区。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太阳系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河外星系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分类特点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外部条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件自身条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件适于呼吸的大气体积、质量适中液态的水——来自地球内部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为地球提供能量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1.太阳大气由里到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外分层光球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色球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日冕太阳风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地球自转地球公转运动方式围绕地轴转动在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转动运动方向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南极上空为顺时针。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超全完整版以下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的知识点总结:一、地球与地图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体的球体,南北直径与东西直径之比约为3:4。
2.地球的运动:地球有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自转使得地球昼夜交替,公转使得地球的季节变化。
3.地球的纬度和经度:纬度是用来表示地球表面位置的一个角度,以赤道为基准线,分为北纬和南纬;经度是垂直于纬度线的线,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线,分为东经和西经。
4.地图投影:地图是将球体表面的地理现象投影到平面上表示,常见的地图投影方法有等角投影、等积投影和等距投影等。
二、宇宙中的地球1.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宇宙起源于大爆炸,经历了宇宙膨胀和加速膨胀等演化过程。
2.太阳系的形成和结构:太阳系由太阳和其周围的行星、卫星、小行星等天体组成。
3.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部分,地壳分为大洲和海洋两大部分。
4.地球的外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它们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形成了地球生存和发展的条件。
三、地球的气候1.气候与天气:气候是指一定区域长期的天气状况,而天气是指某一时刻或某一天的气象现象。
2.气候要素:气候由温度、降水、风向、风速和湿度等多种气候要素组成。
3.气候带:根据地球赤道附近和两极附近气温特点的不同,可以划分为寒带、温带和热带三大气候带。
4.气候变化的原因: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太阳辐射、地球自转、地球公转、地形和环流系统等。
四、地球上的陆地1.地球的地壳运动:地壳运动包括构造运动和外力作用两大类,构造运动主要有地震、火山活动和地壳变动,外力作用主要有风蚀、水蚀和冰蚀等。
2.地球的表面:地球的表面由高山、平原、丘陵、盆地和高原等地貌组成。
3.地球上的水资源:地球上的水资源包括河流、湖泊、冰雪和地下水等,其中河流是最重要的水资源,也是人类生活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五、地球上的水域1.地球表面的海洋:地球表面约71%为海洋,海洋包括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南北冰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