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九年级化学下册 复分解反应专题教案 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44.50 KB
- 文档页数:6
《复分解反应》复习课【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理解酸碱盐及氧化物之间的反应关系;能解决有关复分解反应的不同题型。
2、过程与方法:根据学过的知识进行分类汇总;学会利用书本上的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化学这门学科不是孤立的,它影响到方方面面;生产生活离不开化学;深刻认识到化学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复分解反应的概念理解,判断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复分解反应的应用;难点:复分解反应的应用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学内容分析】复分解反应是初中化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核心内容,是难点也是重点,它是学好酸碱盐知识的基础,而且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考题中如判断物质能否在溶液中共存、除杂、物质间的转变、用本组物质间的相互反应来鉴别物质都要涉及到,复分解反应的实质也是高中化学中学好离子反应的基础,所以需重点把握。
本节课从复分解反应的实质到应用进行学习。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小组探究→归纳总结→知识升华。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有一个小朋友名叫小明,他昨天遇到了个难事,到底是什么呢?我们来看一下。
(屏幕展示)提问:刚才这个反应属于我们学习的哪种基本类型反应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回忆和探讨复分解反应的相关内容。
<板书>:复分解反应仔细阅读,并且思考帮助小明解决难题。
齐答:复分解反应!让学生感觉自己能够帮助他人而得到快乐,从而激发本节课的学习兴趣。
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推进新课:一、复分解反应概念的复习:提问:什么是复分解反应呢?如果我们用AB和CD表示两种反应物的话,产物可以写成什么形式呢?<板书>一、复分解反应的概念: AB+CD==AD+CB共同分析复分解反应的特点。
展示两个化学方程式让学生判断是否为复分解反应。
转折:大家回忆一下,具体什么样的物质之间的反应属于复分学生回答复分解反应的概念。
《复分解反应》教案【学习目标】1、进一步理解酸、碱、盐等基本概念;对重点知识进行初步的归纳和整理;2、能正确判断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对物质的分类有进一步的认识。
【学习重点、难点】1、理解复分解反应的定义;2、掌握复分解反应产生的条件,能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判断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能否发生。
【巩固提升】完成下列反应方程式,并判断反应类型。
CaO + H2OKMnO4Zn + H2SO4Na2CO3 + Ca(OH)2HCl + NaOH【自主学习】阅读课本74.75页复分解反应定义:。
【活动探究一】下列反应中哪些属于复分解反应?CuO + CO Cu + CO2BaCl2 + H2SO4 BaSO4 + 2HClNa2CO3 + H2SO4 Na2SO4 + H2O + CO2CuO + 2HCl CuCl2 + H2OCO2 + 2NaOH Na2CO3 + H2O【归纳总结一】复分解反应1、通式:2、特点:【活动探究二】实验一:向两支分别盛有少量氢氧化钠溶液和氯化钡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硫酸铜溶液,观察现象并填写下表。
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实验二:向两支分别盛有少量碳酸钾溶液和碳酸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稀硫酸,观察现象并填写下表。
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实验三:向两支盛有少量氢氧化钠溶液和酚酞溶液的试管中分别滴加稀盐酸和硝酸钾溶液,观察现象并填写下表。
酸和碱中和反应的生成物中,相同的生成物是什么?。
【归纳总结二】复分解反应条件:。
【活动探究三】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并利用酸碱盐溶解性规律,判断稀硫酸与下表中的四种化合物的溶液之间是否能发生反应。
复分解反应的思维导图【拓展练习】1、下列各组物质的溶液,不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是( )A、HCl,Ca(OH)2B、Na2CO3,H2SO4C、AgNO3,BaCl2D、KCl,CuSO42、根据复分解反应条件,判断下列物质间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
如能发生反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下11.1 生活中常见的盐《复分解反应》适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盐的定义和分类;2.掌握生活中常见的盐的名称、化学式和用途;3.了解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和机理;4.能够运用复分解反应的知识解释和预测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1.生活中常见的盐的名称、化学式和用途;2.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和机理。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多媒体课件、实验试剂和器材;2.学生准备:化学实验报告本、化学试验器材和材料。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1.让学生观察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盐,并让他们回忆盐的定义和分类;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物质被称为盐?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第二步:学习盐的分类和常见的盐1.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盐的分类和常见的盐的名称、化学式和用途;2.学生跟随课件内容进行学习,并在化学实验报告本中记录所学内容。
第三步: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和机理1.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和机理;2.引导学生理解复分解反应的原理,并给出生活中的一些例子。
第四步:实验演示1.教师进行一项与复分解反应相关的实验,例如:银氯化物的复分解反应;2.学生观察实验过程,记录实验现象以及所使用的试剂和器材。
第五步:讨论和总结1.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实验观察和记录的结果;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复分解反应的特点和应用,并与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联系起来。
五、教学延伸1.学生自主选择一个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并用复分解反应的知识解释其原理;2.学生进行小组展示,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
六、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观察;2.实验报告完成度:学生是否完成了实验报告,并准确记录了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3.自主研究成果展示:学生是否能够用复分解反应的知识解释所选择的化学现象。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能够全面地了解盐的定义和分类,并掌握盐的常见名称、化学式和用途。
同时,学生也能够理解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和机理,并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和预测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第2课时 复分解反应创设情境1.教师演示:碳酸钙与盐酸的反应。
2.提出问题:生活中还有哪些盐能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学生活动1.分组实验:按要求完成“实验11-1”及“实验11-2”,记录实验现象。
2.集体交流:汇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3.创新尝试仿照示例:①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aCO 3+2HCl===CaCl 2+H 2O +CO 2↑试着书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②碳酸钠与盐酸反应:Na 2CO 3+2HCl===2NaCl +H 2O +CO2↑。
③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NaHCO 3+HCl===NaCl +H 2O +CO 2↑。
④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Na 2CO 3+Ca(OH)2===2NaOH +CaCO 3↓。
4.观察与思考(一)(1)观察:反应①②③有什么共同特点?(2)讨论:由此你发现了什么?(3)归纳:含有碳酸根离子(或碳酸氢根离子)的盐的鉴定方法。
(4)5.观察与思考(二)(1)观察:反应④有什么特点?(2)讨论:由此你又有哪些新发现?(3)归纳:复分解反应的概念、一般形式与特点。
6.回忆与反思:根据你掌握的酸、碱、盐的相关知识,列举几个酸与碱、盐与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观察判断它们是否属于复分解反应。
为什么?7.讨论与归纳(1)讨论:你所做实验中的复分解反应与你所列举的反应,它们的生成物有什么特点?由此你得出了什么结论?(2)归纳: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问题拓展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如果要除去粗盐中可能含有的氯化镁、氯化钙、碳酸钠等可溶性杂质:(1)你将用什么方法除去它们?(2)原理是什么?(3)怎样操作?(4)写出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活动1.分组讨论(教师深入小组了解讨论情况,倾听意见,发现问题与典型)。
2.交流讨论情况(教师根据讨论情况、发现的问题与典型进行评价,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整理)。
自我反思1.小结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同桌、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查漏补缺。
第2课时复分解反应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进一步理解酸、碱、盐等基本概念;对重点知识进行初步的归纳和整理;能正确判断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对物质的分类有进一步的认识;重点掌握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2. 过程与方法尝试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获取信息、评价信息,从而提高教学效率;通过创造情景活动,鼓动学习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敢于创新;同时使学生学会分类、比较、归纳等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之间的协作精神,也为学生提供发现的机会,使之体会成功的喜悦;同时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教学重点】1. 理解复分解反应的定义。
2. 掌握复分解反应产生的条件。
【教学难点】掌握复分解反应产生的条件。
【导入新课】在上一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几种常见的盐,重点学习了食盐,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另外几种常见的盐——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来了解复分解反应。
【回顾】请书写出实验室制取C02的方程式。
CaC03+2HC1=CaC12+C02↑+H20【讨论】根据上述反应,请问Na2C03和NaHC03能否与稀盐酸反应,如果能反应,请问它们又会生成什么物质?【活动与探究1】请同学们按教材P74实验11-1和实验11-2进行实验,并作好实验记录。
【提出问题】上述实验现象是否完全相同?引导学生分析现象相似和差异的原因。
【交流回答】各组讨论分析,并展示各组成果。
【演示实验11-1】碳酸钠+盐酸碳酸氢钠+盐酸现象白色固体溶解,放出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分析碳酸钠(或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生成了CO2气体【归纳总结】1. 化学式中含有碳酸根和碳酸氢根的化合物叫碳酸盐。
它们跟酸反应都有C02生成,故检验它们的方法为:把它们放入盐酸中,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该物质中含碳酸根或碳酸氢根;2. 含碳酸氢根的物质一般与盐酸反应放出C02气体的速率较快,并且等质量的含碳酸根和含碳酸氢根的物质分别与盐酸反应,由于含碳酸氢根的物质中碳的含量大些,故与盐酸反应放出的C02也多些。
复分解反应及应用(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 掌握复分解反应的条件2. 掌握复分解反应发生的实质3. 会运用复分解反应解决物质的共存、鉴别、除杂、推断等问题。
过程与方法:1. 能够通过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判断物质间能否相互反应,并得出常见化合物之间发生反应的实质。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初步感受对立统一的思想。
二、重点: 复分解反应的实质难点:复分解反应的应用三、学习方法指导:记住常见元素在化合物中的化合价和常见的碱、盐的溶解性规律,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复分解反应的实质,会解决物质的鉴别、除杂、推断等问题,教会学生思维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师:生活中处处存在分类,如网络中的信息、超市中的商品和图书馆里的图书,请同学们将屏幕上的部分化学药品分类到对应的实验柜中。
生:看屏幕,思考并分析,将物质放到对应的实验柜里。
请同学们看学案活动一,师:初中已经学习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分化学方程式归类。
活动一:学会分类 (请用序号填空)1、2Mg+O2====2MgO3、Zn+H2SO4==ZnSO4+H2T5、CaCO3+2HCI==CaCl2+H2O+CO2T7、2NaOH+CuSO4==Cu(OH)2 J +Na2SO49、Ca(OH)2+CO 2———CaCO3 J +H 2O 将已经学习的部2、2H2O2M==°2h2O+(2^t4、NaOH+HCl==NaCl+H 2O6、Fe2O3+3H2 SO4==Fe2(SO4)3+3H 2O8、BaCl2+Na2CO3==BaCO3J +2NaCl 10、Fe+CuSO4 ==FeSO4+Cu化合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解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置换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复分解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设问]上述方程式9是不是复分解反应?什么是复分解反应?复分解反应的条 件是什么?并判断活动二中的8组物质是否能发生复分解反应? 生:思考、回答③NaCl + KNO 3 ___________________ ⑤ H 2SO 4+ NaCl ____________________ ⑦AgNO 3 +HCl _________________ [归纳]1、复分解反应的类型(提示:五大类即酸碱盐的五种化学性质):主要五大反应表达式;盐+酸一新盐+新酸2•盐+碱一新盐+新碱 3•盐+盐一新盐+新盐 4*酸+碱—盐+水5驗+金届氧化物一盐*水(酸除锈)师:用微观示意图与学生一起探讨复分解反应的实质,小结归纳2、 复分解反应的实质:离子相互交换,离子浓度降低。
第2课时复分解反应创设情境1.教师演示:碳酸钙与盐酸的反应。
2.提出问题:生活中还有哪些盐能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学生活动1.分组实验:按要求完成“实验11-1”及“实验11-2”,记录实验现象。
2.集体交流:汇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3.创新尝试仿照示例:①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aCO3+2HCl===CaCl2+H2O+CO2↑试着书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②碳酸钠与盐酸反应:Na2CO3+2HCl===2NaCl+H2O+CO2↑。
③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NaHCO3+HCl===NaCl+H2O+CO2↑。
④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Na2CO3+Ca(OH)2===2NaOH+CaCO3↓。
4.观察与思考(一)(1)观察:反应①②③有什么共同特点?(2)讨论:由此你发现了什么?(3)归纳:含有碳酸根离子(或碳酸氢根离子)的盐的鉴定方法。
(4)5.观察与思考(二)(1)观察:反应④有什么特点?(2)讨论:由此你又有哪些新发现?(3)归纳:复分解反应的概念、一般形式与特点。
6.回忆与反思:根据你掌握的酸、碱、盐的相关知识,列举几个酸与碱、盐与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观察判断它们是否属于复分解反应。
为什么?7.讨论与归纳(1)讨论:你所做实验中的复分解反应与你所列举的反应,它们的生成物有什么特点?由此你得出了什么结论?(2)归纳: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问题拓展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如果要除去粗盐中可能含有的氯化镁、氯化钙、碳酸钠等可溶性杂质:(1)你将用什么方法除去它们?(2)原理是什么?(3)怎样操作?(4)写出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活动1.分组讨论(教师深入小组了解讨论情况,倾听意见,发现问题与典型)。
2.交流讨论情况(教师根据讨论情况、发现的问题与典型进行评价,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整理)。
自我反思1.小结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同桌、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查漏补缺。
2.本节课的学习中,你又有哪些新发现?你对自己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是满意、基本满意,还是不满意呢?教师小结(重点在于评价、知识归纳、给予学习方法)课后活动1.作业:P78第1、3题。
复分解反应的教案清河实验中学李黎【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并掌握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和反应的条件;(2)能利用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判断复分解反应是否能够进行;(3)能够正确的书写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⑷能从微观的角度,即离子之间的互换反应角度认识复分解反应的本质。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具体复分解反应的探究,归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2)以问题解决过程为线索,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3)重视师生交流和生生互动,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感受概念探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兴趣;(2)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增长知识,培养相互合作的精神。
【重难点分析】重点: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和反应的条件。
难点:对复分解反应能否进行的判断和相关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引入概念观察下列实验药品,能否按照酸、碱、盐进行分类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性质之间的联系提出问题:什么是复分解反应?我们共同回忆盐酸和氢氧化钠的反应,并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活动:思考并书写化学方程式hcl + naoh = nacl + h 20学生讨论交流:分析以上化学方程式的特点。
学生回答:1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化合物2•各成分互相交换3•各元素化合价不变4.反应物是酸和碱,生成物是盐和水归纳复分解反应的概念: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分析复分解反应的特点:(1)化合物(2)相交换(3)价不变学生活动:写出方程式并分析它们是否是复分解反应。
2.设计探究,归纳条件提出问题:是否化合物之间都可以发生复分解反应,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复分解反应才能发生?学生归纳:有气体,沉淀或有水生成,复分解反应才能发生。
学生活动:判断下列物质之间是否能够发生复分解反应。
如能发生反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演示过程,认识本质提出问题:能否从微观的角度说明,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本质是什么?4.总结归纳,有效应用提出问题:你能归纳出初中化学中常见复分解反应的类型吗?提示:复分解反应是发生在化合物之间的反应,可以从化合物的类别入手归纳。
2021年九年级化学下册复分解反应专题教案新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2.会运用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判断物质间能否相互反应
3.会运用复分解反应解决物质的鉴别、除杂、推断等问题。
二、重点、难点:复分解反应的应用
三、学习方法指导:记住常见的碱、盐的溶解性规律,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复分解反应的实质,会解决物质的鉴别、除杂、推断等问题,教会学生思维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典题引线]:
请同学们讨论完成以下化学反应方程式:
1、Mg+O
2— 2、KMnO
4
-- 3、C+CuO—
4、Na
2CO
3
+MgCl
2
— 5、Ba(OH)
2
+Na
2
CO
3
—
6、Na
2CO
3
+Ca(NO
3
)
2
— 7、Ba(NO
3
)
2
+K
2
SO
4
—
8、AgNO
3+KCl--- 9、Mg(NO
3
)
2
+NaOH—
10、CuSO
4+ NaOH— 11、FeCl
3
+ NaOH--
[讨论]在上述反应中共有几种基本反应类型;生成的白色沉淀有哪些;其中不溶于硝酸的是哪两种;生成的碱类沉淀各是什么颜色。
[归纳]
1.常见的八大沉淀:
CaCO
3、BaCO
3
、MgCO
3
;
BaSO
4
、AgCl ;(不溶于稀硝酸)
Mg(OH)
2、Cu(OH)
2
(蓝色)、Fe(OH)
3
(红褐色)
2.生成气体的离子对:
H+和 CO
32-;H+和 HCO
3
-;NH
4
+与 OH-
3.生成水的离子对: H+和 OH-
[过渡]在中考题型中,并不会要求学生们书写这些沉淀或离子对的化学式,记住它们,是为了能灵活运用于解题。
下面,我们就来练一练。
[典题训练]
题型一:物质间的反应(离子共存)
1.在水溶液中,一般不与其它物质发生复分解反应,这种物质是下列中的()
A.KCl B.NaNO
3 C.HNO
3
D.Mg(OH)
2
2. 下列各组离子在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
A.Na+ Cl- OH- B.K+ Ca2+ CO
3
2-
C.H+ Cl- CO
3
2- D.Na+ Fe3+ OH-
3.分别将下列各组物质同时加入水中,能得到无色透明溶液的是()
A.CuSO
4、 KOH、 NaCl B.Ba(OH)
2
、K
2
SO
4
、 HCl
C.NaCl、 BaCO
3、 KNO
3
D. HCl、 Na
2
SO
4
、 KCl
题型二:鉴别
1. 用下列方法鉴别各组无色溶液,能够达到目的的是()
2. 下列试剂中,能把KOH溶液、稀硫酸、CaCl
2
溶液一次鉴别出来的是()
A.KCl溶液 B.K
2CO
3
溶液C.NaNO
3
溶液 D.稀盐酸
3. 现有①NaCl、②Mg(NO
3)
2
、③NaOH、④FeCl
3
四种溶液,不用其他试剂就可将
它们逐一鉴别出来,其鉴别顺序是()A.④②③① B.④③②① C.④②①③ D.③④①②
题型三:除杂
1. 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杂质,所选用的试剂及操作方法均正确的是()
2. 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括号内是杂质),所用试剂及方法正确的是()
A. 铜粉(碳粉)——在空气中灼烧
B. 氯化亚铁溶液(氯化铜)——加过量的铁粉、过滤
C. 氢氧化钠(碳酸钠)——加适量的稀盐酸、蒸发
D. 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点燃
题型四:推断
1. 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含有FeCl
3、CuSO
4
、Na
2
SO
4
、MgCl
2
、NaCl、Na
2
CO
3
中
的一种或几种,现做下列实验:
(1)a.取少量粉末,加水溶解得无色透明溶液,推断:不可能存在、。
b.在上述溶液中,加NaOH溶液,看不到变化,推断:不可能存在。
c.另取少量固体加盐酸,看不到任何变化,推断:不可能存在。
从以上实验中,得出该固体粉末可能含有。
(2)粉末只有一种物质组成,要进一步证实是何物,需再取少量粉末,加试剂或或进行判断。
2.一种溶液里可能含有NO
3-、Cl-、CO
3
2-、SO
4
2-四种阴离子之中的一种或几种,
取少量这种溶液分别盛放于两支试管中,进行如下实验:
(1)向第一个试管中加入BaCl
2
溶液时生成白色沉淀;
(2)向第二个试管中逐滴加入稀硝酸时,溶液生成无色气体,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继续加入稀硝酸使溶液显酸性时,再加入硝酸钡溶液不产生沉淀。
据实验推断:溶液中肯定不含有离子,一定含有,
可能离子。
3. 有一包固体粉末,可能含有碳酸钠、硫酸钠、硝酸钡、氯化钾和氯化铜中的一种或几种。
未确定其组成,进行如下实验:
(1)取该固体粉末少量,加足量水,搅拌,静置,得到白色沉淀,上层为无色溶液;
(2)过滤,在白色沉淀中加入足量稀硝酸,白色沉淀有一部分溶解,且有无色气体产生。
依据上述实验对原固体粉末的判断正确的是()A.一定含有碳酸钠、硫酸钠、硝酸钡、氯化钾,可能含有氯化铜
B.一定含有碳酸钠、硫酸钠、硝酸钡,一定不含氯化铜,可能含有氯化钾C.一定含有碳酸钠、硫酸钠、硝酸钡,可能含有氯化铜;氯化钾
D.一定含有碳酸钠、硝酸钡,一定不含硫酸钠、氯化铜,可能含有氯化钾40406 9DD6 鷖25672 6448 摈B•32538 7F1A 缚24417 5F61 彡28073 6DA9 涩•bzA32454 7EC6 细 27458 6B42 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