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力学发展历史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5
量子信息发展历程量子信息是一门研究如何利用量子力学原理来传输、存储和处理信息的学科。
它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逐渐形成的,并在随后的几十年里得到了迅速发展。
本文将从量子信息的起源开始,一步步介绍其发展历程。
量子信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叶。
当时,科学家们已经意识到传统的信息理论在处理量子领域的问题时存在困难。
经典信息理论只能处理经典位(0和1)的信息,而量子位(量子比特)具有超越经典的特性。
因此,人们开始思考如何利用量子力学的原理来传输和处理信息。
1964年,物理学家亨利特·尼尔森和艾贝尔·阔尔在一篇论文中首次提出了量子计算的概念。
他们认为,利用量子比特的叠加和纠缠特性,可以在某些情况下实现比经典计算更快的计算速度。
这一概念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并成为后来量子信息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随着对量子计算的研究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量子信息不仅仅局限于计算领域。
1992年,物理学家阿尔弗雷德·泽勒和查尔斯·贝尼特在一篇论文中提出了量子纠缠通信的概念。
他们认为,通过利用量子纠缠的特性,可以实现更安全和更高效的通信方式。
这一概念进一步拓展了量子信息的研究领域,并引发了量子通信的热潮。
在量子通信的研究中,量子密钥分发技术(QKD)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QKD是一种利用量子力学原理来保证通信安全性的技术。
1991年,物理学家阿图尔·埃克特尔等人首次成功地实现了QKD的实验。
随后,人们在不同的实验室中相继进行了一系列的QKD实验,证明了量子密钥分发的可行性。
除了量子计算和量子通信,量子信息还涉及到量子测量和量子纠错等领域的研究。
量子测量是指通过对量子位的测量来获取关于量子系统信息的过程。
量子纠错则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操作来消除量子位中的误差,从而提高量子信息的可靠性。
这些研究为实现更稳定和可靠的量子信息处理提供了理论和实验基础。
近年来,量子信息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量子力学发展及成就量子力学量子力学(英语:Quantum Mechanics,或称量子论)是描述微观物质(原子,亚原子粒子)行为的物理学理论,量子力学是我们理解除万有引力之外的所有基本力(强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引力相互作用)的基础。
量子力学是研究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的物理学分支学科,它主要研究原子、分子、凝聚态物质,以及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的结构、性质的基础理论,它与相对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理论基础。
量子力学不仅是近代物理学的基础理论之一,而且在化学等有关学科和许多近代技术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量子力学是描写微观物质的一个物理学理论,与相对论一起被认为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本支柱。
量子力学是许多物理学分支的基础,包括电磁学,粒子物理,凝聚态物理,以及宇宙学的部分内容。
量子力学也是化学键理论(因此也是整个化学的基础),结构生物学以及电子学,信息技术,纳米技术等学科的基础。
一个世纪以来的实验和实际应用已经充分证明了量子力学的成功和实用价值。
1.关键现象1.1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1.1.1黑体辐射E= nhνn这里n是一个整数,h是一个自然常数。
(后来证明正确的公式,应该以n+ 1 / 2 来代替n,参见零点能量)。
1900年,普朗克在描述他的辐射能量子化的时候非常地小心,他仅假设被吸收和放射的辐射能是量子化的。
今天这个新的自然常数被称为普朗克常数来纪念普朗克的贡献。
其值为Js 。
1.1.2光电效应在光电效应中这个能量被用来将金属中的电子射出(功函数)E w和加速电子(动能):这里m是电子的质量,v是其速度。
假如光的频率太小的话,那么它无法使得电子越过逸出功,不论光强有多大。
照射时间有多长,都不会发生光电效应,而入射光的频率高于极限频率时,即使光不够强,当它射到金属表面时也会观察到光电子发射.1.2原子结构20世纪初卢瑟福模型是当时被认为正确的原子模型。
这个模型假设带负电荷的电子,像行星围绕太阳运转一样,围绕带正电荷的原子核运转。
中国量子力学发展史
中国量子力学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在这个时期,许多物理学家为解开经典物理学上空的两朵乌云,付出了巨大的精力。
其中,爱因斯坦就排除了以太的思想,从而为相对论的形成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而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通过黑体辐射的紫外灾变引出了另一个重要的概念——量子。
随后,爱因斯坦在1905年发表了一篇论文来描述光电效应,并大胆地引用了普朗克的能量量子思想,认为电磁波本身就是能量量子组成的,称之为光量子(后面统一简称为光子)。
这篇论文为爱因斯坦赢得了迟到的诺贝尔奖。
从那以后,量子力学的物理含义就在逐步的发展过程中。
整个20世纪10-20年代,以玻尔为首的哥本哈根学派引领着量子力学的发展。
如今,“量子”代表着量子世界中物质客体的总称,它既可以是光子、电子、原子、原子核、基本粒子等微观粒子,它们的共同特征就是必须遵从量子力学的规律。
量子力学发展史量子力学的建立量子力学是在旧量子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旧量子论包括普朗克的量子假说、爱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论和玻尔的原子理论。
量子力学本身是在1923-1927年一段时间中建立起来的。
两个等价的理论---矩阵力学和波动力学几乎同时提出。
矩阵力学的提出与玻尔的早期量子论有很密切的关系。
海森堡一方面继承了早期量子论中合理的内核,如能量量子化、定态、跃迁等概念,同时又摒弃了一些没有实验根据的概念,如电子轨道的概念。
矩阵力学,从物理上可观测量,赋予每一个物理量一个矩阵,它们的代数运算规则与经典物理量不同,遵守乘法不可易的代数。
波动力学来源于物质波的思想。
薛定谔在物质波的启发下,找到一个量子体系物质波的运动方程-薛定谔方程,它是波动力学的核心。
后来薛定谔还证明,矩阵力学与波动力学完全等价,是同一种力学规律的两种不同形式的表述。
事实上,量子理论还可以更为普遍的表述出来,这是Dirac 和Jordan的工作。
矩阵力学1925年,海森堡基于物理理论只处理可观察量的认识,抛弃了不可观察的轨道概念,并从可观察的辐射频率及其强度出发,和玻恩、约尔丹一起建立起矩阵力学;波动力学1926年,薛定谔基于量子性是微观体系波动性的反映这一认识,找到了微观体系的运动方程,从而建立起波动力学,其后不久还证明了波动力学和矩阵力学的数学等价性;狄拉克和约尔丹各自独立地发展了一种普遍的变换理论,给出量子力学简洁、完善的数学表达形式。
在人们认识到光具有波动和微粒的二象性之后,为了解释一些经典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于1923年提出了物质波这一概念。
认为一切微观粒子均伴随着一个波,这就是所谓的德布罗意波。
德布罗意关系λ=h/p,和量子关系E=hυ(及薛定谔方程)这两个关系式实际表示的是波性与粒子性的统一关系, 而不是粒性与波性的两分.德布罗意物质波是粒波一体的真物质粒子,光子,电子等的波动. 他提出假设:实物粒子也具有波动性。
量子力学论文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量子理论及技术的发展【摘要】本文简述了在量子力学的发展过程中所带动的激光、半导体、扫描隧道显微镜、量子信息等技术的形成及影响,并借此强调了基础理论对于技术发明的重要性。
【关键词】量子力学激光半导体扫描隧道显微镜量子信息回顾科技史,以量子论、相对论为代表的近代物理学掀起了以能源、材料、信息为代表的现代技术革命,其中量子理论在形成中便带动了相关技术群的出现并促进了自身研究的深入和拓展。
一、从“光量子假说”到激光技术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为了解决有关热辐射现象的“黑体辐射”难题,提出了“普朗克假设”,其“能量子”概念的提出标志着量子力学的诞生。
随后,爱因斯坦于1905年提出了“光量子假说”以解释“光电效应”,使人们对能量量子化的认识更深入了一步的认识。
1916年,爱因斯坦指出辐射有两种形式:自发辐射和受激辐射,从而为激光器的发明奠定了理论基础。
激光器在技术上的最终实现得益于二战后对与雷达相关的微波的深人研究。
其中标志性的工作有:1933年拉登伯格观测到了负色散现象;1939年法布里坎特指出辐射放大的必要条件是实现粒子数反转;1946年布洛赫观察到了粒子数反转的信号;1951年珀塞尔第一次在实验中实现了粒子数反转并观察到了受激辐射;1951年汤斯首次提出实现微波放大的可能性;1954年汤斯等人成功地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辐射的受激发射微波放大”的装置(简称脉塞Maser);1958年汤斯和肖洛论证了把微波激射技术扩展到论的又一重大课题。
在量子力学建立前,特鲁特于1900提出了经典的金属自由电子气体模型,定性的解释了金属的电导和热导行为,但得到的定量比热关系在低温时与实验偏离较大。
1907年爱因斯坦应用了量子假说,所得结果得到了能斯特的实验验证和大力宣传,使量子论开始被人们认识,从而打开了迅速发展的局面。
从1913年玻尔提出半经典的量子论原子模型到1928年狄拉克发表电子的相对红外区和可见光区的可能性。
近代物理学史论文题目:量子力学发展脉络及代表人物简介姓名:学号:学院:2016年12月27量子力学发展脉络量子力学是研究微观粒子运动的基本理论,它和相对论构成近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
可以毫不犹豫的说没有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提出就没有人类的现代物质文明。
而在原子尺度上的基本物理问题只有在量子力学的基础上才能有合理地解释。
可以说没有哪一门现代物理分支能离开量子力学比如固体物理、原子核粒子物理、量子化学低温物理等。
尽管量子力学在当前有着相当广阔的应用前景,甚至对当前科技的进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量子力学的建立过程及在其建立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人物除了业内人对于普通得人却鲜为人知。
本文主要简单介绍下量子力学建立的两条路径及其之间的关系及后续的发展,与此同时还简单介绍了在量子力学建立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的人物及其贡献。
通过本文的简单介绍使普通人对量子力学有个简单认识同时缅怀哪些对量子力学建立其关键作用的科学家。
旧量子理论量子力学是在旧量子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旧量子论包括普朗克量子假说、爱因斯坦光电效应光电子假说和波尔的原子理论。
在19世纪末,物理学家存在一种乐观情绪,他们认为当时建立的力学体系、统计物理、电动力学已经相当完善,而剩下的部分不过是提高重要物理学常数的观测精度。
然而在物理的不断发展中有些科学家却发现其中存在的一些难以解释的问题,比如涉及电动力学的以太以及观测到的物体比热总小于能均分给出的值。
对黑体辐射研究的过程中,维恩由热力学普遍规律及经验参数给出维恩公式,但随后的研究表明维恩公式只在短波波段和实验符合的很好,而在长波波段和实验有很大的出入。
随后瑞利和金森根据经典电动力学给出瑞利金森公式,而该公式只在长波波段和实验符合的很好,而在短波波段会导致紫外光灾。
普朗克在解决黑体辐射问题时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公式普朗克公式,普朗克公式和实验数据符合的很好并且数学形式也非常简单,在此基础上他深入探索这背后的物理本质。
量⼦⼒学简史--超详细的发展介绍量⼦⼒学的创⽴是⼀段充满传奇英雄和故事的令⼈⼼潮澎湃的历史,其中的每个⼈物都值得我们每代⼈去颂扬,每个突破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回味。
让我们记住这些英雄的名字:普朗克、爱因斯坦、玻尔、德·布罗意、海森堡、泡利、狄拉克、费⽶、玻恩、玻⾊、薛定谔......他们中的每个⼈及其取得的成就都值得我们⽤书、⾳乐、电影、互联⽹等所有可能的传媒来记录、传播。
他们和他们的科学超越国界,属于我们整个⼈类。
由于篇幅的限制,笔者在这⾥只能做简短的介绍。
1、量⼦的诞⽣普朗克(Max Planck, 1858-1947 ) 从任何⾓度看都是⼀个典型的知识分⼦。
他1858年出⽣于⼀个知识分⼦家庭,曾祖⽗和祖⽗都是神学教授,⽗亲则是法学教授。
他从⼩受到了优良的教育,他会包括钢琴、管风琴和⼤提琴在内的多种乐器,会作曲和写歌,但他最终选择了物理。
普朗克事业⾮常顺利,21岁获得博⼠学位,随后开始在研究上取得进展,27岁成为基尔( Kiel )⼤学的副教授,31岁继任基尔克夫( Gustav Robert Kirchhoff, 1824-1887)在柏林⼤学的位置,3年后成为柏林⼤学的正教授。
他为⼈正直、诚实,没有任何怪癖和奇闻异事。
如果没有发现“量⼦”,他可能也会和其他典型的知识分⼦、名牌⼤学教授⼀样埋没在历史的尘埃⾥。
1894年普朗克做了个改变整个物理史的决定,他开始研究⿊体辐射。
⿊体是⼀种能够吸收所有⼊射光的物体,远处建筑物上⿊洞洞的窗户就是⿊体。
⿊体在吸收所有⼊射光的同时也会向外辐射光。
最早研究⿊体辐射的正是普朗克的前任基尔克夫。
前期的研究表明⿊体辐射和构成⿊体的具体材料⽆关,是普适的。
后来维恩(Wilhelm Wien, 1864-1928 )发现了⼀个公式,表明⿊体的辐射功率和辐射频率之间有⼀个普适的关系。
从1894年开始,在接下来的五年左右时间⾥,普朗克在⿊体辐射⽅⾯发表了⼀系列⽂章,但没有实质性的突破。
量子力学学术论文Word版引言量子力学是现代物理学的重要分支,对于理解微观世界的行为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本文旨在研究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和一些重要的应用。
量子力学的基本概念量子力学的核心观念是波粒二象性。
根据波动粒子二象性理论,所有粒子都具有波动性质,而波动性质则通过波函数来描述。
波函数是描述粒子状态的数学函数,通过它可以获得粒子的位置、动量以及其他性质的概率分布。
根据薛定谔方程,波函数随时间的演化可以确定粒子的运动。
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包括波函数叠加原理、观测与测量原理、确定原理等。
根据波函数叠加原理,当多个波函数叠加时,最终得到的波函数是各个波函数的叠加结果。
观测与测量原理指出,观测过程会导致系统的状态塌缩到一个确定的状态。
确定原理则表明在某一时刻,粒子的位置和动量无法同时精确确定。
量子力学的应用量子力学的应用非常广泛,涉及到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量子力学光学等领域。
其中,量子计算是最具有潜力的应用之一。
量子计算利用量子比特的叠加和纠缠特性,可以执行一些传统计算机无法完成的任务,例如因子分解和优化问题。
此外,量子通信利用量子纠缠的特性,可以实现安全的加密通信,抵抗量子计算的破解。
量子力学光学则将光学和量子力学结合,研究光子的量子行为,在量子计算、量子通信等领域有着重要应用。
结论量子力学是解释微观世界的理论框架,通过波函数描述了粒子的特性和行为。
其基本原理展示了核心概念,而应用则表明了量子力学在未来科技发展中的重要性。
我们相信随着量子技术的不断发展,量子力学将为人类带来更多令人兴奋的突破。
以上是对量子力学的一个简要介绍,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应用领域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对量子力学的理解和应用将会不断深化。
新的发现和进展将进一步推动科技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创新和突破。
量子理论的提出与量子力学的建立量子力学不仅是现代物理学的一个基础理论,而且已广泛应用于技术领域,如核能的开发利用,激光器的发明等,它是科学精神与科学应用的完美结合,是人类的结晶。
导致量子论出现的倒不是原子世界的新鲜事物,而是一个古典热力学难题即黑体辐射问题。
1900年,英国物理学家瑞利根据经典统计力学和电磁理论,推出了黑体辐射的能量分布公式。
该理论在长波部分与实验比较符合,但在短波部分却出现了无穷值,而实验结果是趋于零。
这部分严重的背离,被称为“紫外灾难”(紫外指短波部分)。
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采用拼凑的方法,得出了一个在长波和短波部分均与实验相吻合的公式,该公式的理论依据尚不清楚。
不久,普朗克发现,只要假定物体的辐射能不是连续变化,而是以一定的整数倍跳跃式的变化,就可以对该公式作出合理的解释。
普朗克将最小的不可再分的能量单元称作“能量子”或“量子”。
当年12月14日,他将这一假说报告了德国物理学会,宣告了量子理论的诞生。
量子假说与物理学界几百年来信奉的“自然界无跳跃”直接矛盾。
因此量子论出现之后,许多物理学家不予接受。
普朗克本人也非常动摇,后悔当初的大胆举动,甚至放弃了量子论继续用能量的连续变化来解决辐射问题。
但是,历史已经将量子论推上了物理学新纪元的开路先锋的位臵,量子论的发展已是锐不可挡。
第一个意识到量子概念的普遍意义,并将其运用到其他问题上的是爱因斯坦。
他建立了光量子论以解释光电效应中出现的新现象。
光量子论的提出使光的本性的历史争论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自牛顿以来,光的微粒说和波动说此起彼伏,爱因斯坦的理论重新肯定了微粒说和波动说对于描述光的行为的意义,它们均反映了光的本质的一个侧面:光有时表现出波动性,有时表现出粒子性,但它既非经典的粒子也非经典的波,这就是光的波粒二象性。
主要由于爱因斯坦的工作,使量子论在提出之后最初的十年中得以进一步的发展。
量子力学起源于原子结构的研究。
元素的放射性和电子的发现,促使人们去研究原子的内部结构。
量⼦⼒学论⽂量⼦⼒学是研究物质世界微观粒⼦运动规律的物理学分⽀,主要研究原⼦、分⼦、凝聚态物质,以及原⼦核和基本粒⼦的结构、性质,与相对论⼀起构成现代物理学的理论基础。
量⼦⼒学是现代物理学的基础理论之⼀,⼴泛应⽤于量⼦化学、量⼦光学、量⼦计算、超导磁体、发光⼆极管、激光器、晶体管和半导体如微处理器等领域。
量⼦⼒学论⽂1 量⼦⼒学在本世纪⼆⼗年代就形成了其形式系统,然⽽它的物理意义,亦即对它的解释却⼀直众说纷纭,时⾄今⽇仍是物理学家和哲学家关注的⼀个中⼼问题。
虽然在其体系形成后不久,玻尔就在玻恩的⼏率诠释和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基础上,提出了系统⼀贯的互补性诠释并成为被普遍接受的正统诠释,但互补思想的确切内容却始终没有⼈能说得清,因为玻尔总是把他深奥的思想,深深藏在晦涩冗长的深思熟虑的句⼦和事例性的说明之中,⽽没有任何现成的条条款款,这就使得⽆论接受它的还是反对它的⼈都给出了各式各样不同的理解,所以互补含义亟需澄清。
关于量⼦⼒学诠释研究的主要问题也都与互补性诠释密切相关(如因果性问题、⼏率性问题、关于测不准关系的理解问题、测量问题、完备性问题等),这些问题的澄清和解决也⾸先需要正确理解互补性诠释。
1.互补性诠释的逻辑结构 与互补性诠释不同的其它诠释的逻辑结构是,先设计出某种本体实在的模式,再将这种本体实在与量⼦⼒学中的某种符号联系起来,然后将这种符号按量⼦⼒学演绎的理论结果与观察结果对照来解释量⼦现象和量⼦理论。
在这些解释中,观察结果不是作为解释的根据,⽽是作为量⼦⼒学演绎的结果。
如隐变量理论先假设有因果决定性的亚量⼦层的隐变量的本体实在,再将这种本体实在隐变量的统计平均与量⼦⼒学中的可观察量联系起来,量⼦⼒学的理论值就代表着隐变量的统计平均的演化结果,它与统计性的结果相对应,这样隐变量理论就将观察结果和量⼦⼒学的描述解释为客体的隐变量的统计平均的表现和对这种统计平均的变化规律的描述。
统计系综诠释则先假设统计分布具有实在的客观性,它代表着微观客体的状态和特征,量⼦⼒学描述中的波函数ψ的模⽅就表⽰客体的这种统计分布,波动⽅程的解的模⽅与观察结果的统计分布相⼀致,表⽰着客体的统计分布状态。
简述量子力学发展历程量子力学是一种描述微观世界的物理学理论,自20世纪早期以来一直在不断发展和扩展。
以下是量子力学的发展历程及其重要里程碑:1. 早期的研究:在20世纪早期,一些物理学家开始探索微观世界的规律。
其中最著名的是德国物理学家马克斯·玻恩(Max Born)和保罗·狄拉克(Paul Dirac)。
他们在1925年发表了一篇名为《量子力学原理》(The Principles of Quantum Mechanics)的论文,提出了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
2. 波粒二象性:在20世纪30年代,波粒二象性成为量子力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这意味着,微观粒子既可以像粒子一样表现,也可以像波一样表现,而这两种表现方式在某些情况下可以相互转换。
这个概念为量子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 不确定性原理:在20世纪40年代,不确定性原理成为量子力学中的一个基本原理。
它表明,在某些情况下,我们无法同时准确地知道粒子的位置和动量。
这个原理推动了量子计算和量子通信等领域的研究。
4. 量子纠缠:在20世纪50年代,量子纠缠成为量子力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当两个或更多的粒子发生纠缠时,它们之间的关系类似于经典物理学中的两个物体之间的关系。
这个概念为量子计算和量子通信等领域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5. 量子隐形传态:在20世纪60年代,量子隐形传态成为量子力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它表明,可以通过量子隐形传态的方法将信息从一个地方传递到另一个地方,而不需要实际传递物质。
这个概念为量子通信等领域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6. 量子计算: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量子计算成为量子力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通过利用量子纠缠和量子隐形传态等概念,研究人员可以开发更高效的计算机算法。
7. 量子纠错:在20世纪90年代,量子纠错成为量子力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它表明,可以利用量子纠错的方法来解决经典物理学中的错误预测问题。
这个研究为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机等领域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鬼话连篇:荒诞量子力学原创 2017-01-15 小学僧老和山下的小学僧先来个绕口令渲染一下诡异的氛围,量子力学奠基人波尔曾曰:“如果你第一次学量子力学认为自己懂了,那说明你还没懂。
”为了理解这个叹为观止的理论的伟大,只能把起点设得低一些,就从“认识论”说起吧!中学僧请跳过,直接看后半篇。
人类为了生存,一直试图认识和解释这个世界。
最早的“认识论”充满了想象,后来逐渐演化成了“宗教”,比如上帝创造了万物。
过了一阵子,有些人发现这种“认识论”不靠谱,跪了半天祈雨,还不如萧敬腾管用!脑袋瓜好使的人就在思考“世界的本源是什么”、“东西为什么往下掉”,如此云云。
早期的聪明人只是坐在办公室研究世界,于是这种单纯的思辨就慢慢变成了“哲学”。
大家围坐论道,逼格是挺高,但只能争个面红耳赤,张三说世界在乌龟背上,李四说世界在大象背上。
我说哥们儿,你们就不能验证一下吗?当然不能!土鳖才动手,君子只动口,这种风气夸张到什么程度呢?亚里士多德认为“女性的牙齿比男性少”,就这么一个理论,愣是被奉为经典几百年。
很长一段时间,大家就是这么靠拍脑袋研究世界。
拍着拍着,突然有个家伙灵光一闪,拍出了逻辑思维,做起了实验,这就是“伽利略”。
伽利略是第一个系统地用严密的逻辑和实验来研究事物的人,这便是“科学”的雏形,所以伽利略很伟大,属于“一流伟大”这个范畴。
是不是觉得早生几百年,你我都是科学家?别天真了,其实经常以负面形象出现的亚里士多德,绝对属于当时最聪明的人,时代局限性造成的“无知”不是无知。
打个补丁,本文说的“科学”是单纯的一门学科,而不是形容词。
啥意思呢?因为某党的某些需求,科学这个词在国内的意义急剧扩大化,以至于现在“科学就是“真理”的代名词,很多地方可以把“科学”和“合理”两个词互换。
“你的做法很科学”,“你的做法很合理”,这两句话有区别吗?再看英文版:“你的做法很Science ”,这可就是语病了。
本文说的“科学”就是“ Science,”是一门学科,而不是“理”。
高中物理论文案例量子力学对现代科学的影响与发展量子力学是一门解释微观物质行为的物理学理论。
自20世纪初引入以来,量子力学以其独特的法则和概念,对现代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发展。
本文将探讨量子力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及其对现代科学的影响。
一、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包括波粒二象性、不确定性原理以及波函数等。
首先,波粒二象性指出微观粒子既可以表现出波动性质,又可以表现出粒子性质。
其次,不确定性原理指出在某一时刻无法准确测量微观粒子的位置和动量,测量时会产生不确定性。
最后,波函数是用来描述微观粒子状态的数学函数。
二、光电效应与能级跃迁光电效应是指当光照射到金属表面时,会将光子的能量转化为电子能量,并使电子从金属表面逸出。
这一现象在量子力学中得到了解释。
根据光电效应,爱因斯坦提出了光的粒子性质,并通过引入能级跃迁的概念解释了不同波长光的吸收和发射行为,开创了量子力学的发展。
三、原子结构与化学元素周期表量子力学的发展也对原子结构和化学元素周期表的理解产生了重要影响。
通过量子力学的研究,科学家们揭示了原子核和电子的相互作用关系,提出了原子轨道和电子能级的概念,并通过量子力学方程求解得到了各种原子的电子结构。
基于这一理论,化学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预测元素的性质,推动了化学的发展。
四、量子力学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材料科学是量子力学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
量子力学揭示了微观粒子在晶格结构中的行为规律,通过分析电子能带结构、声子振动等现象,科学家们能够设计出具有特殊性质的材料,推动了半导体、光学和导电材料等领域的发展。
五、量子力学对计算机科学的影响量子力学对计算机科学的影响体现在量子计算机的发展上。
传统计算机使用的是二进制的位来存储和处理信息,而量子计算机则利用量子比特来进行计算。
量子计算机的出现将极大地提升计算速度,并有望解决传统计算机无法解决的复杂问题,如因子分解、优化算法等。
量子计算领域的研究和发展正在引领计算机科学的未来。
量子力学结课论文从势垒隧穿到扫描隧道显微镜王忠鹏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理学院材料物理1303班 1309050315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势垒隧穿效应,也称量子隧穿效应,而后介绍由此效应研制出的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原理及发展历史等。
关键词:势垒隧穿扫描隧道显微镜原理发展历史引言:自1928 年,乔治·伽莫夫正确地用量子隧穿效应解释了原子核的阿尔法衰变以来,势垒隧穿效应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像电子的冷发射(cold emission)、半导体物理学、超导体物理学等等。
快闪存储器的运作原理也牵涉到量子隧穿理论。
另外一个重要应用领域是扫描隧道显微镜。
正文:1.隧穿效应:在许多情况下,特别是在微观领域中,用势能函数来描述力的特性,要比用力的各个分量来描述更为简明、人们能够把特定形式的势能,同在自然界中观测到的特定形式的势能相互作用联系起来。
大家知道,势能是状态的函数,在坐标和势能零点确定的情况下,物体的势能仅仅是位置的函数。
在一维情况下,势能随坐标变化的曲线,称为一维势能曲线,如下图所示在一维情况下,假设在保守力.厂( )的作用下,物体位置有了一个微小的增量dx,根据保守力做功与势能增量的关系可以得到,它表明,保守力指向势能下降的方向,其大小正比于势能曲线的斜率。
在仅有保守力作用的情况下,一维运动的质点机械能守恒,满足 Ek+Ep=E。
由于质点的动能不能为负值,因此,质点的总能量总是大于或等于势能。
根据这一论断,人们只要知道了势能函数以及质点的能量,不必详细求解运动方程,质点的运动范围就可以完全确定了.例如在上图中,如果质点的能量E=E2,则E≥ Ep要求x1<x<x2,这表示具有能量E2的质点只能在x1于x2之间运动,这种在有限范围中的运动称为束缚运动。
当E =E3时,质点可以在-∞ <x≤x3,或者x4≤x<∞两个无限的范围中运动,其中x3,x4是方程Ep(x)=E3的两个根。
量子力学论文德布罗意的波动假设和物质波的存在-路易·德布罗意(1924年)这篇论文是量子力学的基础之一,它引入了物质波的概念,指出微粒(例如电子和光子)具有粒子和波动性质。
德布罗意的波动假设为后来的量子力学理论奠定了基础,揭示了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波动力学-埃尔温·薛定谔(1926年)这篇论文提出了薛定谔方程,该方程描述了量子力学中微观粒子的行为。
薛定谔方程是量子力学的中心方程,通过解这个方程可以得到微观粒子的波函数,从而获得粒子的位置、能量等信息。
这篇论文为量子力学的数学基础奠定了基础。
波动力学与矩阵力学的合一-瓦斯奎兹(1926年)这篇论文将波动力学和矩阵力学合并为一个统一的理论。
瓦斯奎兹通过量子力学的数学表述,将波动力学和矩阵力学归结为相同的理论框架,从而建立了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
这篇论文为量子力学的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为后来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波动力学的解释-莱纳斯·泡利(1928年)这篇论文提出了泡利的排斥原理,即禁止不可区分粒子处于相同量子态。
泡利解释了电子在原子轨道中的行为和能级结构,为量子力学的解释提供了基础。
这篇论文对量子力学的理论发展和实验验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量子电动力学-朱利安·施温格(1948年)这篇论文提出了量子电动力学(QED)的理论框架,描述了电磁相互作用和量子力学的结合。
施温格的论文为解释光的发射、吸收和散射等现象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为后来的量子场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篇论文标志着量子电动力学研究的起点,也是现代粒子物理学的重要里程碑。
这些论文代表了量子力学的重要发展和突破,对我们理解微观世界的规律起到了关键作用。
它们在数学、理论和实验方面的贡献让我们得以对量子力学有更深入的认识。
德布罗意博士论文摘要德布罗意博士是20世纪物理学家,被誉为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论文为量子力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本文将从德布罗意博士的生平背景、理论基础、实验验证及其影响等方面对他的论文进行详细介绍。
1. 引言德布罗意博士的论文《波动性悖论》是他在1924年提出的,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即将物质看作是一种波动性体系。
这一思想为后来的量子力学所接受,并推动了量子力学的发展。
德布罗意博士的理论基础来自他对光的波粒二象性的研究,以及对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的深入理解。
2. 德布罗意假设德布罗意博士提出的德布罗意假设是他论文的核心内容。
他假设任何物质都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波动。
德布罗意假设通过导出一个波动方程来描述物质的波动性质。
这个方程被称为德布罗意方程,可以用来描述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
德布罗意方程为量子力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数学框架,使得可以对微观粒子的运动进行精确计算和预测。
这一假设为后来的双缝实验等实验结果提供了解释,并且与实验结果相符。
3. 实验验证德布罗意假设的实验验证是德布罗意博士论文的一个重要部分。
双缝实验是验证德布罗意假设的经典实验之一。
实验中,将一个束缚粒子,如电子或中子,通过一道狭缝并照射到一个屏幕上。
当只有一道狭缝时,粒子在屏幕上产生一个明暗分界清晰的条纹。
但当有两道狭缝时,粒子在屏幕上出现了干涉现象,形成了一系列交替明暗的条纹。
这一实验结果与德布罗意假设相符。
双缝实验的结果证明,微观粒子表现出波动性的特征,即德布罗意假设的正确性。
这一结果对于量子力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推动了波粒二象性的研究。
4. 影响与应用德布罗意博士的论文对物理学的发展产生了广泛影响。
他的德布罗意假设为量子力学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描述框架,使得可以对微观粒子的运动和行为进行准确的计算和预测。
德布罗意博士的论文为后来量子力学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
他的论文成为了后来研究波粒二象性、量子力学等领域的起点。
德布罗意方程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原子物理、量子力学以及近代物理学研究领域。
量子力学发展历史论文
摘要:尽管量子理论几乎完全使古老的经典物理理论失去了光彩,但我们仍旧在日常的地面运动甚至空间运动中运用牛顿力学,仍旧在古老而熟悉的观点和新的革命性的观点之间寻找着最合适的理论解释。
1 量子理论发展史
量子力学是经典物理学在微观领域的一次革命。
自1900年普朗克提出光量子假说起,量子力学的创立已经经过了一百多年,它使得人们对微观世界运动的规律有了基本正确的、革命性的理解,成为人类认识世界过程的一个伟大里程碑。
爱因斯坦、海森堡、波尔、薛定谔、狄拉克等人都对其理论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1 量子理论与经典物理学的矛盾
量子力学是对牛顿物理学的根本否定。
牛顿认为物质是由粒子组成的,粒子是一个实体,而量子力学认为不能把微观体系看成是由可以分开的部分组成的。
牛顿认为宇宙是可以预言的,而量子力学认为,自然界在微观层次上是由随机性和机遇支配的。
牛顿认为自然界的变化是连续的,量子力学则认为自然界的变化是以不连续的方式发生的。
1.2 量子力学的中心思想
量子理论的中心思想是:一切东西都由不可预言的粒子构成,但这些粒子的统计行为遵循一种可以预言的波动图样。
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发现,微观世界具有一种内禀的、可以量化
的不确定性。
他设想用一个γ射线显微镜来观察一个电子的坐标,因为γ射线显微镜的分辨本领受到波长λ的限制,所用光的波长λ越短,显微镜的分辨率越高,从而测定电子坐标不确定的程度△x就越小,所以△x∝λ。
但另一方面,光照射到电子,可以看成是光量子和电子的碰撞,波长λ越短,光量子的动量就越大,所以有△p∝1/λ。
经过一番推理计算,海森堡得出:△q*△p≥h/2π。
因此,动量和坐标不能被同时测准。
除了不确定原理外,量子力学还有诸多特征,如非定域性、相干性等,由此又引发许多物理学家对此做出相关的研究。
但是,一个理论的正确与否必须通过实验加以检验。
量子力学的研究需要继承,更需要批判和发展。
2 Matlab在量子力学中的应用
薛定谔方程是量子力学中最基本的方程,也是量子力学的一个基本假定。
该方程可以描述微观粒子的运动,通过解方程可得到波函数的具体形式以及对应的能量,从而了解微观系统的性质。
但是一般情况下,薛定谔方程没有解析解,需要对其做数值计算,转移矩阵方法是基于抽象的矩阵迭代计算,处理比较复杂。
在此,我们可以利用MATLAB强大的矩阵计算功能来减少求解一维薛定谔方程所需的工作量。
3.1 扫描隧道显微镜技术
量子力学开发了探测物质结构的重要技术手段。
在经典物理中,粒子不能越过能量大于它的势垒而进入到另一个区域,而在量子力学
中,粒子有一定的概率能够穿透势垒。
1981年,IBM公司苏黎世实验室的两位科学家宾尼希和罗雷尔利用电子的隧道效应制成了扫描隧道显微镜。
如果将两块平行放置的相同导体平板电极用一个非常薄的绝缘层隔开,并在两极之间施加直流电压,则在绝缘导区域将形成一势垒,负电极中的电子可以穿过绝缘层的势垒到达正电极,形成隧穿电流。
在这之后,“扫描探针显微镜”家族不断壮大,人类能够实时地观测原子在物质表面的排列状态和与表面电子行为有关的物理化学性质,并对单个原子进行操作和控制,这大大缩短了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距离,对表面科学、材料科学、生物科学以及微电子技术的研究有着重大意义和重要应用价值,直接推动了纳米科技的飞速发展。
3.2 量子信息技术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社会,当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受到芯片上集成晶体管极限数目限制时,科学家们想到了量子力学。
量子力学是用波函数来描述量子客体的状态,量子体系既可以处于一系列的稳定状态,也可以处于它们的叠加态中。
而量子信息学的出发点是用量子态表示信息。
将原物的信息分成经典信息和量子信息两部分,它们分别经由经典通道和量子通道传送给接收者。
经典信息是发送者对原物进行某种测量而获得的,量子信息是发送者在测量中未提取的其余信息。
接收者在获得这两种信息后,就可以制备出原物量子态的完全复制品。
通过量子隐形传送,我们可以完成大容量信息的传输,也可以实
现原则上不可破译的量子保密通信,信息安全得到保障。
根据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及量子不可克隆定理,任何窃听者的存在都会被发现,从而保证密码本的绝对安全,也就保证了加密信息的绝对安全,由此解决了传统密码学中单靠数学无法解决的问题。
3.3 量子计算机求解线性方程组
线性方程组的应用范围及其广泛,几乎涉及每一个科学和工程领域。
日常的气象预报,就需要建立并求解包含百万变量的线性方程组,来实现对大气中温度、气压、湿度等物理参数的模拟和预测。
而高准确度的气象预报则需要求解具有海量数据的方程组,假使求解一个亿亿亿级变量的方程组,即便是用现在世界上最快的超级计算机也至少需要几百年。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塞斯·罗伊德等提出了用于求解线性方程组的量子算法,认为借助量子计算的并行性带来指数级的加速,将能远远超越现有经典计算机的速度。
根据理论预计,求解一个亿亿亿变量的线性方程组,利用GHz时钟频率的量子计算机将只需要10秒钟。
这个算法是量子信息技术最有前途的应用之一。
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领衔的量子光学和量子信息团队,发展了世界领先的多光子纠缠操控技术,成功运行了求解一个2×2线性方程组的量子线路,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实现了用量子计算机求解线性方程组的实验,证明了量子算法的可行性。
4 结语
量子理论提供了精确一致地解决关于原子、激光、X射线、超导
性以及其他无数事情的能力,同时告诉我们,除非进行观测,否则一切都是不真实的。
爱因斯坦认为,量子力学只不过是对原子及亚原子粒子行为的一个合理的描述,是一种唯象理论,它本身不是终极真理。
尽管量子理论几乎完全使古老的经典物理理论失去了光彩,但我们仍旧在日常的地面运动甚至空间运动中运用牛顿力学,仍旧在古老而熟悉的观点和新的革命性的观点之间寻找着最合适的理论解释。
参考文献
[1]陆果.基础物理学教程[M].下卷.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管平.数学物理方法[M].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4-199.
[3]王忆锋,唐利斌.利用转移矩阵和matlab求解一维薛定谔方程的一种简捷方法[J].2010(3):177-180.
[4]王红梅.量子理论及技术的发展[J].2006(3):55-57.
[5]乌云高娃,量子力学发展综述[J].2006(6):154-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