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考历史知识点梳理——三大战役
- 格式:doc
- 大小:12.50 KB
- 文档页数:2
战役的历史知识点总结初中一、概述战役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经过一段时间的战斗,由两个相互对抗的军事力量所进行的军事行动。
战役是战争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一次或者多次战斗的持续进程。
在历史上,各种战役都对世界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如凡尔登战役、滑铁卢战役、斯大林格勒会战等都成为了举世闻名的战役。
本文将针对战役的概念、历史发展、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总结。
二、战役的发展历程1.古代战役古代的战役主要以步兵、骑兵等传统兵种为主,战争的规模比较小,多为两军交战, 例如在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经常爆发小规模的战役,如马陵之战等。
在欧洲古代战争中,一些重要的战役如卡德怀尔战役、波尔默勒斯战役等也颇有影响。
此时代的战役还主要是依仗士兵的个人勇气与军团的配合作战,战争规模较小。
2.近代战役近代战役以火器的广泛应用为特点,战争规模扩大,如英国水牛战役、布兰迪温菲尔德战役等成为了重要的历史事件。
在中国的近代史上,一些重要的战役如那些曾经改变了中国历史格局的战役如台儿庄战役、平津战役等也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3.现代战役近代以来,科技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战争的形式,随着坦克、飞机等新式武器的出现,战争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德国的诺曼底战役、苏联的斯大林格勒会战、越南的金光飞虎战役等都是现代战役的重要代表。
同时,技术的发展也使战争的伤亡程度大大增加,战争的持续时间更长,带来更多的社会经济影响。
三、影响1.政治影响战役的胜利与否往往会影响到国家的政治格局。
战役的胜利可以提高国家士气,增强政府的合法性,然而战役的失败往往会导致政府危机,乃至政权的更迭。
例如,斯大林格勒会战的苏联胜利,极大地鼓舞了苏联军心,提高了苏联国内的统一度。
2.经济影响战争是一场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支持的国家行动,战役的发生也会导致国家经济的大幅度振荡。
战役会导致大量的军费开支,同时也可能导致国家的生产减少,社会资金大量流失。
一场战役的胜利往往会带来国家的繁荣,反之则可能引发经济危机。
第18课《战略大决战》学习目标掌握三大战役的名称、时间、地点、意义;渡江战役和解放南京的时间、意义。
基础解读一、三大战役1、辽沈战役(关门打狗)①时间:1948.9②领导人:林彪、罗荣桓③先占锦州(“门”)④意义:歼灭国民党军47万余人,东北解放。
辽沈战役形势图2、淮海战役(中间突破)(1)时间:1948.11(2)领导人: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等(3)中心:徐州(4)胜利:在河南东部陈官庄全歼敌军,共歼灭和改编军队55万余人(5)意义: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6)人民支持:陈毅说“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说明人民群众的支持是解放战争胜利的保证。
淮海战役领导人:粟裕、邓小平、刘伯承、陈毅、谭震林淮海战役形势图3、平津战役(瓮中捉鳖或“先打两头,后取中间”)(1)时间:1948.11月开始。
(2)意义:①歼敌52万余人,华北基本解放。
②北平和平解放,1949年初,傅作义接受和平改编,傅作义被称为民族英雄。
平津战役形势图二、百万雄师过大江(渡江战役)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
----毛泽东朱德1、时间:1949.42、领导者:毛泽东、朱德3、意义:1949.4.23日,南京解放,国民党政权垮台。
4、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形成了今天的台湾问题。
渡江战役形势图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拓展延伸1、三大战役概况三大战役的意义: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大大加速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2、诗词欣赏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1)、这是毛泽东在1949年5月写的一首七律,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渡江战役2)、这一事件发生在什么时间?有什么意义?1949年4月南京解放,统治中国22年的南京政权垮台3)、诗句“百万雄师过大江”中的大江是指?“钟山风雨起苍黄”中的“钟山”指?长江南京4)、“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人民解放战争一、选择题1.毛泽东称赞傅作义是“民族的功臣”,“为和平解决各地战事问题和减轻人民的战争痛苦树立了榜样”。
上述评价与哪次战役有关()。
A. 辽沈战役B. 淮海战役C. 渡江战役D. 平津战役【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平津战役。
平津战役期间,解放军按“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顺序,先后攻克张家口、天津等地。
北平国民党守军总司令傅作义在人民解放军的强大压力和耐心争取下,率领部队接受和平改编,使千年古都免于战火的破坏,毛泽东曾称赞傅作义是“民族的功臣”,故选D。
2.有以下四部反映中国近代历史的影视作品,请你按照历史发展进程向同学们推荐观看的先后顺序①《武昌起义》②《鸦片战争》③《大决战》④《开天辟地》A. ①②③④B. ②①④③C. ③④②①D. ②④①③【答案】B【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近代历史进程。
正确的顺序是:鸦片战争——武昌起义——开天辟地,党的诞生——大决战,故选B。
3.为纪念周恩来总理,某班历史小组要创办一期历史板报。
在“烽火中的周恩来”版面中,能选用的素材有①南昌起义②秋收起义③西安事变和平解决④重庆谈判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③④【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有关周恩来的史实。
南昌起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重庆谈判都与周恩来有关,秋收起义是毛泽东,故选D。
4.(如图所示)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在鲁西南强渡黄河。
横跨陇海线,涉越黄泛区,千里跃进大别山。
请问这一军事行动有何重大意义?()A. 粉碎了国民党速战速决的计划B. 打破了国民党的重点进攻C. 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D. 标志着国民党军政权的垮台【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挺进大别山。
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横跨陇海线,涉越黄泛区,千里挺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故选C。
5.被毛泽东誉为“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的战略部署是()A. 百团大战B. 千里挺进大别山C. 三大战役D. 渡江战役【答案】B【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解放战争的史实。
初中历史复习知识点之内战爆发考什么初中历史复习知识点-内战爆发内战爆发一、重庆谈判1、背景:1945年8月,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面商国家大计。
国内: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国民党阴谋发动内战。
2、目的:蒋介石的目的: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也为了欺骗人民。
毛泽东的目的: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3、结果:1945年10月10,国共签订《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二、政治协商会议:4、时间、地点:1946年1月,重庆5、内容:会议讨论建立联合政府、和平建国纲领、召开国民大会、修改宪法草案、整编军队等问题,并通过一系列决议,再一次确定了避免内战、和平建国的方针。
6、意义: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为中国实现民主统一、和平建国带来了一线曙光。
三、国民党发动内战7、爆发标志:1946年6月,蒋介石全力围攻中原解放区8、全面进攻:1946年10月,国民党军队占领张家口,全面进攻达到最高峰。
9、重点进攻:1947年3月,国民党全面进攻被粉碎,开始对陕北解放区与山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
三、解放区军民的自卫反击10、指导理论:毛泽东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
11、战术:自卫反击战。
以运动战为主要方式,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13、结果:解放军军民经过自卫反击战,粉碎国民党军全面进攻;14、重点进攻:①毛泽东、周恩来等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主动撤出延安,转战陕北;②彭德怀率西北野战军取得青化砭、沙家店等战役的胜利,粉碎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③华东野战军在山东孟良崮消灭国民党王牌主力整编第七十四师,打退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初中历史复习知识点-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1、背景:抗战胜利后,中共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2、依据:1947年,中共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内容: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中考历史之解放战争(一)内战爆发1.重庆谈判(1)1945年8月,蒋介石先后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面商国家大计。
蒋介石的目的,一方面是为发动内战争取时间,另一方面是想在政治舆论上获得主动,把不愿和平的罪名强加到中国共产党身上。
(2)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毛泽东高瞻远瞩,以惊人的胆魄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
(3)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双方同意以和平、民主、团结、统一为基础,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召开政治协商会议,邀集各党派代表和社会贤达协商国是,讨论和平建国方案。
(4)1946年1月10日,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举行,再一次确定了避免内战、和平建国的方针。
(5)重庆谈判与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为中国实现民主统一、和平建国带来了一线曙光。
2.国民党发动内战(1)1946年6月,蒋介石公然违背“双十协定”,撕毁政协决议,全力围攻中原解放区,发动了全面内战。
(2)1947年3月,国民党全面进攻被粉碎,开始发动对陕北解放区与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1.解放区的土地改革(1)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适时调整了土地政策,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2)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
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随后,制定了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3)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2.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1)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挺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中考历史中的各种战役知识点历史学习中要想记得多、记得牢,关键在于理解,下面是小偏整理的中考历史中的各种战役知识点,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中考历史中的各种战役知识点(一)中国近现代史1.平型关大捷——1937年9月抗日战争中的战役,八路军一一五师与日军交战,取得胜利,是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
2.台儿庄战役——1938年春,抗日战争中的战役,国民党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与日军交战。
取得胜利,是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
3.百团大战——1940年8月,抗日战争中的战役。
八路军彭德怀指挥与日军交战,取得胜利,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4.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1947年夏,刘伯承和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建立大别山根据地人民解放军进入战略进攻。
5.辽沈战役——1948年9月~1948年11月,由林彪、罗荣桓领导,解放了东北全境。
6.淮海战役——1948年11月~1949年1月在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的领导下,以徐州为中心,发动淮海战役。
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
7.平津战役——1948年11月~1949月1月,东北解放军和华北解放军合力进行平津战役。
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8.渡江战役——1949年4月23日,毛泽东和朱德下达渡江命令。
解放军百万雄师,分三种渡江作战。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二)世界近代现史1.纳西比战役——1645年6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克伦威尔领导的议会军和王军之间的战斗,最后击溃了王军。
2.来克星顿枪声——1775年,英军在波士顿附近来克星顿同北美民兵交火,标志着北美殖民地人民争取独立的战争开始了。
3.萨拉托加大捷——1777年,在萨拉托加战役中,美军打败英军。
这次战役是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
4.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了巴士底狱,掀开了法国大革命的序幕。
7月14日成为法国的国庆日。
中考历史重点知识中考历史重点知识(一)1、中英《南京条约》签定的时间及其附件的内容和对中国社会的危害?时间:1842年;内容: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应交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附件的内容:英国获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租地建房,永久居住的特权。
危害: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社会。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变为了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最主要的矛盾。
中国人民开始了既反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又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斗争,中国革命进入旧民主主义时期,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3、洋务运动的历史意义: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的科学技术,创办了近代企业,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对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它启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但它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制度,成效不大,没有使中国富起来。
4、中日《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内容、危害。
时间:1895年。
内容: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白银2亿两;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4个通商口岸;日本人可在通商岸设立工厂。
危害: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灾难,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5、戊戌变法的时间、领导者、性质、意义。
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戊戌变法,既是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变革,又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它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它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6、《辛丑条约》签订的时间、内容、危害。
1901年签订;内容:中国向各国赔白银4.5亿两,拆北京至大沽的炮台。
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初中历史】初中历史知识点: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三大战役:
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
决战,包括辽沈、淮河、平津三个战略性战役。
辽沈、淮河、平津三大战役,历时142天,共争取起义、投诚、接受和平改变与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44个师,非正规军29个师,合
计共154万余人。
三大战役后,蒋介石国民党集团赖以维护其反动统治的主要精锐部队被
消灭殆尽,中国革命已处于胜利的前夜。
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
利的巩固基础。
三大战役简况:
战役名称
作战部队和指挥员
战役时间
歼灭和改编人数
解放地区
歼灭或俘获敌指挥官
辽沈战役
东北解放军
林彪罗荣桓
1948年9月-11月
四十七万多人
东北全境
范汉杰
廖耀湘
淮河战役
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
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五十五万多人
长江以北中下游地区
杜聿明
黄百韬
黄维等
平津战役
东北解放军和华北解放军
林彪罗荣桓聂荣臻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五十二万多人
华北全境
陈长捷等
三大战役的意义:
从战争规模和取得成果来看,三大战役在中国战争史上是空前的。
人民解放军共歼灭
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的主力基本被消灭,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辽沈战役示意图: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中考历史必背知识点_初中历史中考必背考点在初中历史中考的复习过程中,我们需要背诵重要的知识点。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整理的中考历史必背的知识点,相信这些文字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中考历史必背知识点(一)一、重庆谈判:1945年8月—10月(1)中共谈判代表: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2)目的: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师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3)结果:1945.10.10签定了《双十协定》二、全面内战的爆发1.内战爆发:1946年,标志是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2.千里跃进大别山:刘邓大军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3.三大战役:(1)辽沈战役:林彪、罗荣桓指挥;(2)淮海战役:刘伯承、邓小平、陈毅指挥,使国民党政府的长江防线和南京暴露在人民解放军面前;(3)平津战役:基本解放华北地区,奠定了全国胜利的基础。
4.三大战役作用:基本上消灭国民党的精锐部队,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基础5.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原因:①蒋介石发动内战不得人心,中共土改深得民意,中共在人心上占绝对优势;②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决策英明;③人民解放军越战越勇,士气高涨,国民党军队士气日益低落。
中考历史必背知识点(二)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1949.9内容:①制定了《共同纲领》确定:新中国的名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确定国家的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②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③确定了首都、国旗、国歌。
④决定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成立新中国———开国大典1949.10.1准备:10月1日下午2时,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兼外交部长,朱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
大典:10月1日下午3时,北京30万军民齐集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
历史重要战役知识点总结战役是决定一国命运、世界格局的重大冲突,是各种军事力量对抗的象征。
战役不仅仅是一场军事行动,更是一场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力量的博弈,往往能够影响国家的发展和未来走向。
以下将对历史上几个重要的战役进行知识点总结,以便更好地理解历史进程。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淞沪会战时间:1937年11月–12月地点:上海、苏州、南京等地参与方:中国国民党军队与日本侵略军知识点:1. 淞沪会战是抗日战争中的一场重要战役,也是中国国民党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首次大规模抗战,以防御上海和苏州为主要目标。
2. 会战初期,中国军队曾一度取得一定的进展,但在武器装备、战术指挥等方面,仍不敌日军。
最终,由于国民党军队的指挥不当、装备不足等原因,导致淞沪会战最终失败,上海沦陷,中国军队撤至南京。
3. 淞沪会战虽然以失败告终,但也表明了中国军队的顽强抗战精神,同时也提醒了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的一些问题和不足,为后来的抗战做了一定的准备。
二战中的诺曼底登陆时间:1944年6月6日地点:法国诺曼底地区参与方:盟军(美国、英国、加拿大等)VS 德国军队知识点:1. 诺曼底登陆是二战中最著名的一次战役,盟军经过长时间的准备,于1944年6月6日发起对法国诺曼底地区的大规模登陆行动,旨在打开西线战场的第二个战略攻势。
2. 诺曼底登陆是盟军在二战中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次战役,不仅在军事上获得了胜利,更为盟军在欧洲大陆上建立了一个重要的桥头堡,为最终解放欧洲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3. 诺曼底登陆对德国军队来说是一次重大的打击,德军在这场战役中损失惨重,为盟军后续的攻势埋下了伏笔,最终导致了德军在欧洲的溃败。
中国抗美援朝战争中的第二次战役时间:1950年11月25日–1950年12月25日地点:朝鲜北部参与方:中国人民志愿军与联合国军(以美军为主)知识点:1. 第二次战役是中国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一场重要战役,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此次战役中与美军等联合国军队进行了激烈的战斗。
中考《中国近代史》知识点:解放战争战略大决战
解放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政府军队进行的一场全面内战,发生在1946年至1949年之间。
战争的战略大决战是指解放战争中最具决定性的战役,决定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以下是解放战争战略大决战的几个重要知识点:
1. 平津战役:平津战役是解放战争中的一场重要战役,发生在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期间。
这场战役以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在平津地区的大规模攻势为特点,最终导致解放军取得决定性胜利并占领北平和天津。
2. 淮海战役: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中的另一场重要战役,发生在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期间。
这场战役是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在淮河流域地区的大规模攻势,最终导致解放军击溃了国民党的中央军群,解放了淮河以北的大片地区,极大地改变了解放战争的形势。
3. 渡江战役:渡江战役发生在解放战争的最后阶段,即1949年4月至5月期间。
这场战役是人民解放军成功渡过长江,对国民党在江南地区进行的一场重要战役。
渡江战役的胜利标志着解放战争的胜利,最终导致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4. 解放军的战略原则: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制定了一系列战略原则。
其中,重点可以包括:以华北地区为重点,构筑包围、围剿、解围的战略体系;采取歼灭战的战略,以优势兵力集中、统一指挥,迅速歼灭国民党军;注重游击战争,组织农民游击队发展前线游击战争,削弱国民党军队实力等。
以上是关于解放战争战略大决战的几个重要知识点,可以帮助理解这场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第18课战略大决战
1、三大战役的胜利:
影响:A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
B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1)辽沈战役:林彪,罗荣桓率东北人民解放军,首先占锦州,截断敌人向关内的退路。
→作用:解放了东北全境。
(2)淮海战役: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率领华东解放军和中原解放军。
→作用:为解放长江以南各省奠定了基础。
(3)平津战役:华北和东北人民解放军合力进行平津战役。
→作用: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2、百万雄师过大江〈渡江战役〉: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标志着统治中国22年之久的南京国民政府的垮台。
★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A中共中央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战术。
B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C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杀敌。
2018初中历史知识背诵及要点战略大决战(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1.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2.辽沈战役(1)时间:1948年9月—11月(2)指挥者:林彪、罗荣桓(3)意义:解放东北全境。
3.淮海战役(1)时间:1948年11月—1949年1月(2)指挥者: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3)参战军队: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4)中心:徐州(5)意义: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
(规模最大、战果最丰)4.平津战役(1)时间:1948年11月—1949年1月(2)参战军队:东北解放军和华北解放军(3)北平和平解放(傅作义为民族的功臣)(4)意义: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5.三大战役胜利的意义:三大战役的胜利,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了,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6.渡江战役(1)时间:1949年4月(2)南京解放: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标志着统绐中国22年(1927-1949)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国民党残余退往台湾,形成台湾与祖国大陆至今分离的局面)航路的开辟1、原因:a)工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根本原因);b)西欧各国的统治者和形成中的资产阶级渴求到东文寻找黄金、白银和贵重商品(主观原因);c)奥斯曼土尔其帝国阻断了东西方交通要道(直接原因);d)指南针的应用,航路和造船技术的进步,地圆学说的流行,及西班牙和葡萄牙政府的组织(客观原因)。
①文艺复兴的概念P42②兴起的原因:a)14-15世纪,欧洲的生产技术进步了,商品经济发展了;b)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初步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需要打破封建教会的精神统治。
(根本原因)③发源地:意大利。
为何发源于该地?a)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首先在意大利萌生;b)意大利更直接,更系统地保留了希腊与罗马的古典文化。
④实质:是欧洲兴新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是一场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文化运动。
2018年中考历史知识点梳理——三大战役
战略大决战(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
1.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2.辽沈战役
(1)时间:1948年9月—11月
(2)指挥者:林彪、罗荣桓
(3)意义:解放东北全境。
3.淮海战役
(1)时间:1948年11月—1949年1月
(2)指挥者: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
(3)参战军队: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
(4)中心:徐州
(5)意义: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
(规模最大、战果最丰)
4.平津战役
(1)时间:1948年11月—1949年1月
(2)参战军队:东北解放军和华北解放军
(3)北平和平解放(傅作义为民族的功臣)
(4)意义: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5.三大战役胜利的意义:
三大战役的胜利,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了,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6.渡江战役
(1)时间:1949年4月
(2)南京解放: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标志着统绐中国22年(1927-1949)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国民党残余退往台湾,形成台湾与祖国大陆至今分离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