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博物院建筑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4
河南省博物院的设计理念
河南省博物院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郑州的标志性建筑,其设计理念融合了现
代化与传统文化,展现了河南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博物院的设计理念体现在建筑外观、展览陈列、空间布局等方方面面,让人们在参观博物馆的同时,感受到历史的魅力和文化的韵味。
首先,河南省博物院的建筑外观设计融合了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建筑风格。
建
筑的外立面采用了具有中国传统建筑特色的琉璃瓦和斗拱,同时又融入了现代化的玻璃幕墙和金属材料,展现出古老与现代的交融之美。
这种设计理念不仅展现了河南悠久的历史文化,也体现了城市的现代化发展。
其次,博物院的展览陈列设计也体现了其独特的设计理念。
在展览陈列方面,
河南省博物院注重展示河南的历史文化,通过精心设计的展览布局和具有代表性的文物,向观众展现了河南的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
同时,博物院还注重利用现代化的展览手段,如多媒体、互动展示等,让观众在参观展览的同时,更加生动地了解河南的历史文化。
此外,河南省博物院的空间布局也体现了其设计理念。
博物院的空间布局合理,展厅与展厅之间的连接自然流畅,给人以宽敞明亮的感觉,同时又能够让观众在不同的展厅中感受到不同的文化氛围。
此外,博物院的室外空间也设计得十分舒适,绿化环境和景观设计与建筑风格相得益彰,为观众提供了一个愉悦的参观环境。
总的来说,河南省博物院的设计理念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让人们
在参观博物馆的同时,感受到历史的魅力和文化的韵味。
这种设计理念不仅展现了河南丰富的历史文化,也为郑州这座历史名城增添了新的文化符号。
希望河南省博物院能够继续发扬这种设计理念,为更多的人们带来历史文化的魅力。
河南博物院设计特色浅析河南博物院建于1927年,是现代化的历史性博物馆,是由东南大学的齐康教授设计的。
(如图示)该图为河南博物院主展馆,它以元代登封的观星台为外观雏形,建筑平面以正方形为母体,主建筑体为“金字塔”造型:冠部呈方斗形,恰似扬斗以承“甘露”,下接覆地斗以纳“地气”,其中心位置精心设计了一个透明的圆洞。
主建筑体蕴含了中国文化中地处“天中地心”和“天圆地方”的理念,也有“会宇宙之气,聚天地之灵”的内涵。
冠部四周分别镶嵌了四神图案,表示古天文学中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的天象星座;大斜面从建筑构造的需要了上加上白色乳针图案,形似青铜器上的乳钉纹样和传统建筑板门的门钉形状,又是茫茫宇宙满天星的反照,代表了宇宙中数以万计的星座;主题斜面的四周顶部浅蓝色的透明窗以及顶部垂直而下的透明采光带,具有“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磅礴气势。
主建筑造型奇特,独具现代艺术风格,充分体现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特征。
上图为一楼大厅,刚一进入就给人一种明亮简洁,大气恢弘之感。
由方形的白色地板砖与矩形的灰色地板砖铺成的大厅地面上星星点点,这“璀璨的星光”得益于顶部天花板上几排整齐排布的圆形白色灯饰,它与光滑的地面相映成辉,给大厅以明亮之感。
大厅顶部两侧和入口的上侧部分都密集地竖排着长矩形的白色灯饰,它不是垂直地面排放,而是向大厅地面倾斜约30°,这样游客站在大厅里不会在地面留下阴影,这就更增加了大厅的明亮程度。
且灯饰排布都比较整齐,且为白色的灯光,给人以简洁大方之感。
大厅两侧还有供游客上楼用的电梯,梯身为白色,又增加了大厅的现代气息。
大厅四周墙壁的颜色用极浅的黄色或红色或灰色,并且并非简单的“一马平川”,而是“凹凸有致”,不会让人觉得十分单调。
大厅地面的中央有一张用地板砖铺成的太极图,给人一种神秘之感,在三楼可通过地面的“水晶球”向下观察到此太极图。
大厅最里面是一座巨大的金色雕塑,是一个巨型人张开双臂推开两头大象的形象,它象征着开天辟地的人类终于战胜大自然的重重阻力,开始了人类历史历史的辉煌篇章。
郑州的标志性建筑郑州,作为河南省的省会城市,拥有许多令人瞩目的标志性建筑。
这些建筑不仅展示了郑州的现代化面貌,还彰显了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传承。
一、郑州CBD中心大厦位于郑州市金水区的CBD中心大厦是郑州的地标性建筑之一。
这座建筑亮丽的外观和高耸的建筑高度使其在郑州市区内可见。
该大厦为现代化办公楼,是郑州商务活动的中心地带。
大厦内部设施齐全,配备了高速电梯、宽敞的会议室和现代化办公设备,吸引了许多企业和机构租赁办公空间。
郑州CBD中心大厦成为郑州市商业发展的重要象征,也是郑州现代化城市形象的代表之一。
二、河南博物院河南博物院位于郑州市的中原路,是中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博物馆之一。
博物院坐落在郑州人民公园旁,建筑风格独特,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这里收藏了大量的历史文物和艺术品,包括青铜器、瓷器、书画等,展示了河南省丰富的历史和文化。
博物院内部布局精美,展览陈列让人流连忘返。
作为郑州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河南博物院吸引了许多来自国内外的游客和文化爱好者。
三、郑州东站郑州东站是郑州市交通枢纽的象征之一。
作为郑州市主要的高铁站之一,东站坐落于郑州市东部,为来往的旅客提供了便利的交通运输服务。
这座建筑设计大胆,外观时尚,拥有现代化的设施和服务。
郑州东站的启用不仅使得郑州市成为中国高铁网的重要节点之一,同时也推动了郑州作为中原地区经济中心的发展。
东站的快速发展也反映了郑州市在交通建设方面的积极进取和创新精神。
四、郑州国际会展中心郑州国际会展中心是郑州目前最大的展览中心,位于郑州市会展路,毗邻河南博物院。
该展览中心是举办国内外展览、会议和演出的理想场所。
中心占地面积广阔,拥有现代化的设施和多功能的场馆。
每年,郑州国际会展中心吸引了许多来自各行各业的参展商和观众,推动了郑州的商业经济发展。
通过以上介绍,我们可以看到郑州作为一个现代化城市,拥有许多标志性建筑。
这些建筑物展示了郑州市的城市形象和文化底蕴,也吸引了许多人们的关注和参观。
河南博物院建筑设计浅析摘要:河南博物院是一个国家级的博物馆,河南博物院这组建筑群也是国内博物馆建筑中的经典之作。
本文从河南博物院概况、博物馆主馆造型特征分析及主馆流线组织形式三个方面重新解读这一经典建筑。
关键词:河南博物院造型流线1 河南博物院概况河南博物院创建于1927年,是国内创建较早的博物馆之一。
河南博物院创建时的名称叫河南博物馆位于现在的河南省开封市。
建国后的1961年,河南博物馆迁址于河南省会郑州市。
1997年,河南博物馆与中原石刻艺术馆合并,更名为河南博物院。
河南博物院新馆与1998年建成并对民众开放。
今天的河南博物院历尽岁月的沧桑,越发显得雄浑、敦厚、古老而又韵味。
¬河南博物院是由中科院院士、全国勘察设计大师、东南大学博士生导师齐康教授主持设计的,其主入口面向农业中路,东面是文博东路,西面是文博西路,北临某住宅区。
总用地面积约为156亩(合104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为78840平房米,主馆及配楼面积约为55740平方米。
河南博物院主馆位于院区中央,呈“中”字形布局,其中,主馆的东西两翼分别有两个专题展馆,主馆后端直通文物库房,主馆前端为主入口及礼仪接待区。
主馆前的院区正门、主馆及主馆后面的文物库房三者自然成为一中间序列,院区四角对称布置了两组风格造型相同的建筑,它们分别是培训楼、办公楼、综合服务楼、电教楼。
总面图中的“九宫格”似的建筑布局,也契合了古语“九鼎定中原”之意。
河南博物院院区建筑的整体布局正体现了中国式群体建筑组合的精髓——中轴对称、主从有序、方正严整(见图1.1)。
2 主馆造型特征分析河南博物院主展馆总体形象设计构思来源于河南登封的观象台(见图2.1),经过建筑大师的精心构思和演绎,最终创作出现在头戴“皇冠”的金字塔造型,正如设计主创人员齐康说,“登封的观象台是我国历史上留存最为著名的天文观察台,其造型对称,两侧倾斜,长条测绘石摆放在中央,整体造型简朴优美,这座古代的科技建筑独特的形象给我们很大的启示”。
陶仓是两汉时期常见的丧葬明器,其出现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的秦墓,汉时形成规制并走向兴盛,魏晋后逐渐衰落。
陶仓的造型源于古代存储粮食的地面建筑,具体形状和造型因时代、地域环境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陶仓发展特点墓葬中出土的陶仓明器分为圆形、方形等不同形状,设计之繁简各不相同。
《吕氏春秋·仲秋纪》高诱注“圆曰囷,方曰仓”,简单区分了不同形状陶仓的名称。
如今学者们往往将圆形陶囷和方形陶仓统称陶仓。
圆形陶仓形制简单,平面呈圆形,上有出檐或不出檐顶,分有盖或无盖,腹部呈筒状,底部有足或无足。
两汉时期的陶仓多见仓顶,顶部多出檐,以悬山、歇山及四阿式形态为主。
有的陶仓还设置天窗、气孔等利于通风散热、防潮防虫的设施。
为了适应南方潮热的天气,有些陶仓仓底还使用数根立柱支撑,形成干栏式结构。
方形陶仓主要指仓房与仓楼,平面呈方形,有较为规范的屋顶、瓦垄、房梁、门窗等。
西汉晚期至东汉时期,陶仓的形态进一步复杂化和写实化,陶仓房、仓楼由此出现。
陶仓房是平面为方形的立方体储粮明器,造型较陶仓更为繁复,不仅有屋顶、房脊、挑梁等细致真实的建筑构件,还时常绘有网格状纹饰,用以竹篾编成的网格,抵御啄食粮食的飞鸟。
随着东汉时期庄园经济的发展,形制更为复杂的陶仓楼出现。
陶仓楼指带仓的陶楼,一般有连阁和院落,楼层普遍高于两层,上有屋顶,楼上开窗。
河南博物院藏陶仓赏析河南博物院 梁 爽 李晓荧图2 “小豆万石”带盖灰陶仓陶仓发展的历史背景陶仓的出现与时代的生产力、经济发展水平及政治环境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陶仓的形制为研究其所在时代的政治经济环境和文化思想意识提供了鲜明的证据。
富足的农业生产是国家赖以生存的基础条件,五谷丰登一直是历代人民的热切企望。
只有“吃得饱”,人们才有精力发展文化,制定法则,推动社会的长治久安和可持续发展。
自西汉初期始,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措施以恢复连年战乱所造成民生凋敝的惨景。
轻徭薄赋的政策、铁制农具的广泛推广以及大型水利设施的营建,都为农业经济的复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结课论文专业班级: . 姓名: .学号: . 指导老师:日期: .目录摘要 (2)一、博物馆简介 (2)二、博物馆的发展 (2)三、外立面分析 (2)四、博物馆建筑造型设计 (2)五、功能分析 (3)六、室外分析 (3)七、室内分析 (4)八、广场与建筑的空间关系 (4)河南博物馆建筑设计分析关键字:河南博物馆发展造型设计功能室外室内摘要:河南博物馆是河南省建国以来第一个国家级的公益性大型文化设施。
具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义,其建筑的形式气势雄浑,还有它外形独特的“金字塔”都为博物馆增添了太多的亮点。
这么多年的发展,让河南博物馆拥有了众多的珍贵物品能让世界更了解河南博大精深的文化。
不论是它的外观设计还是它的功能和室内外设计,都体现出它独一无二的简洁的风格。
一、博物馆的简介河南博物院坐落于郑州市农业路中段,占地156亩,建筑面积7.8万平方米,展馆面积1万余平方米,馆藏文物14万件。
院区整体布局结构严谨,取九鼎定中原之寓意,中央为主展馆,建筑形式气势雄浑,充分体现出源远流长的中原文化特色。
院区内环境幽雅,展厅内陈列精致,设有大型基本陈列“中原古代文明之光”,“河南古代玉器”、“楚国青铜艺术馆”、“明清珍宝馆”等若干专题陈列,共展出各类珍贵文物5000余件。
作为首批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之一,是了解河南、感知河南的文化殿堂。
二、博物馆的发展河南博物院是现代化的历史艺术类博物馆,坐落在河南省会郑州市环境幽雅的农业路中段,占地面积156亩,建筑面积7.8万平方米,是我省建国以来第一个国家级的公益性大型文化设施。
它的前身是1927年在开封创建的河南博物馆,在70年的发展过程中,她曾先后易名民族博物馆、省立博物馆等,并于1961年由开封迁至郑州。
1997年7月,河南省博物馆与中原石刻艺术馆合并,更名为河南博物院。
三、外立面分析中高两低以弧形方式将建筑平面对称铺开,以我国现存最早的天文台遗址——登封元代观星台为原型,经艺术夸张演绎成戴冠的金字塔造型,整体建筑共有九座,采取中国传统建筑中心对称布局,有九鼎定中原的寓意。
河南博物院的详细介绍
河南博物院位于中国河南省省会郑州市,是一座集历史、艺术、科学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博物馆。
它成立于1927年,是中国最早成立的博物馆之一,也是国内规模较大、馆藏丰富的省级博物馆之一。
基本情况:
河南博物院的建筑风格独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馆内的展厅面积庞大,分为多个部分,用来展示各类文物和历史资料。
馆藏文物:
河南博物院馆藏丰富,拥有大量的珍贵文物,其中包括青铜器、陶器、玉器、金石文献等,涵盖了从史前时期到近现代的各个历史阶段。
特别是商周时期的文物,堪称国内一流。
馆内的馆藏数量十分庞大,其中不乏国宝级文物。
展览陈列:
河南博物院设有多个常设展厅,如“华夏文明的摇篮——河南地区史前文化展”、“商周文明大观”等,这些展览以丰富的文物和详实的解说,展示了河南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此外,博物院还会定期举办临时展览,涉及多个领域和主题。
科研教育:
河南博物院不仅是文物的收藏和展示中心,还是一个重要的科研和教育基地。
博物院在文物保护、考古研究、展览设计等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并且与国内外的多个机构有着广泛的合作。
此外,博物院还致力于普及历史文化知识,开展各类教育活动。
参观信息:
河南博物院对公众开放,通常情况下免费入馆。
但需注意的是,博物院可能会因为展览更替、馆舍维护等原因调整开放时间和参观规则,因此建议在计划参观之前提前查询最新的开放信息。
总体来说,河南博物院是了解河南乃至中华文明历史的重要场所,也是科研、教育和旅游的重要目的地。
河南省博物院的设计理念
河南省博物院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郑州的重要文化地标,其设计理念体现了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传承,同时也融入了现代化的展示手法和空间设计。
该博物院的设计理念可以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来概括。
首先,河南省博物院在建筑设计上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元素。
整个建筑的外观采用了中国古代宫殿的风格,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优美和庄重。
同时,建筑内部的空间布局和装饰也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特色,如斗拱、雕梁画栋等元素被巧妙地融入到了博物馆的设计中,使得整个博物馆在建筑风格上呈现出了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
其次,河南省博物院在展览设计上注重了现代化的手法。
博物馆内部的展览空间采用了现代化的展示技术,如多媒体、虚拟现实等手段,使得展览更加生动和具有吸引力。
同时,博物馆还注重了展览内容的多样性和互动性,通过不同主题的展览和互动体验,使得观众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
最后,河南省博物院的设计理念还体现在了对环境的尊重和保护上。
博物馆的建筑设计充分考虑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采用了绿色建筑材料和节能环保的设计手法,使得博物馆在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上更加完美。
总的来说,河南省博物院的设计理念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同时也注重了现代化的展示手法和环境保护的理念。
这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不仅使得博物馆在文化内涵上更加丰富和深刻,也使得博物馆在建筑风格和展览手法上更加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
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河南省博物院将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的一颗文化明珠,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前来参观和学习。
河南省博物院的设计理念
河南省博物院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郑州市的标志性建筑,其设计理念体现了
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在建筑外观设计上,河南省博物院融合了古代建筑的传统元素和现代建筑的创新理念,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和深厚。
首先,河南省博物院的建筑外观以传统的黄土与现代的玻璃幕墙相结合,既展
现了中原文化的古老和庄重,又体现了现代建筑的时尚和气派。
这种设计理念不仅赋予了建筑独特的外观魅力,更是对历史文化传统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完美结合。
其次,河南省博物院在建筑内部的设计上也充分体现了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建筑内部空间的布局以展览陈列为主,通过合理的设计和布局,将丰富的文物藏品展示给观众,让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同时,建筑内部还设置了多功能的教育、研究和交流空间,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和交流机会,使博物馆成为一个集文化传承、学术研究和社会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机构。
总的来说,河南省博物院的设计理念体现了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既展现
了中原文化的博大和深厚,又融合了现代建筑的创新理念,成为了一座集传统与现代、文化与艺术于一体的标志性建筑。
希望这样的设计理念能够为更多的文化建筑所借鉴,让历史文化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弘扬。
河南省博物院的设计理念
河南省博物院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郑州市,是一座集展览、研究、教育和文
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作为一座承载着丰富历史文化底蕴的博物馆,河南省博物院在设计理念上注重展示历史文化的价值、传承历史文化的精髓,以及与观众互动、传播历史文化的使命。
首先,河南省博物院的设计理念体现在建筑风格上。
博物院的建筑融合了中国
传统建筑风格和现代建筑技术,以寓意深远、充满内涵的建筑形式展示历史文化的魅力。
建筑外观简洁大方,内部空间布局合理,使得展览品得以充分展示,观众得以畅游其中,感受历史的魅力。
其次,河南省博物院的设计理念体现在展览陈列上。
博物院注重展示历史文化
的价值,通过精心设计的展览陈列,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物和艺术品呈现给观众。
展览品的选取和陈列方式既注重历史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又通过多媒体、互动等现代手段,使观众能够更加生动地了解历史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最后,河南省博物院的设计理念体现在教育和文化交流上。
博物院注重与观众
的互动,通过举办各种教育活动和文化交流活动,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文化,增进对历史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博物院还积极开展国际文化交流合作,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总之,河南省博物院的设计理念体现了对历史文化的珍视和传承,以及对观众
的关怀和教育。
通过建筑风格、展览陈列和教育文化交流等方面的设计,博物院为观众呈现了一幅幅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画卷,让观众在欣赏的同时,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
河南博物院内藏文物解说词河南博物院的中心建筑的外形呈覆斗金字塔状,其建筑灵感来源于河南登封的观星台外形,内部分为三层。
其中的“河南古代文化之光”共设有七个展厅,分为五个部分,即:原始时期;夏、商、周时期;西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北宋、金、元时期。
此外还有古代玉器展厅、工艺品展厅、楚国青铜艺术馆、华夏渊源展厅和中原丰碑展厅,平时也有临时的展出,例如书画展、摄影展等。
我们现在所在的一楼大厅,可以看一下正中间的这个巨型雕塑,它就是我们河南省的简称“豫”的来历,大家都知道,“豫”字是由“予”和“象”呈左右结构组成,“予”就是人。
这里中间的这个人和两边的象,也正是“豫”字的象形写法,一人从中间推开二象,如开门状,就好像是开启“华豫之门”,迎接天下宾客,再者,这好像是一个人和两只大象搏斗的姿势,也暗含着“人定胜天”的寓意。
在这个巨型雕塑的后面,是以中岳嵩山为背景的,两侧还有开封的铁塔等河南历史遗迹的标志建筑。
下面我们从河南古代文化之光的第一个展厅——原始社会开始:首先我们看到的是距今已有8000——6500年的裴李岗文化,黄河流域是人类较早出现的地区之一,河南境内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就有二十余处,出土的遗物及人类化石表明:距今几十万年前,这里已经有人类活动,他们以洞穴为家、打制石器、采集、狩猎、懂得用火,创造原始的文化。
在这里我们展出的有旧石器时代的一些工具,有用于削刮的削刮器,用于砍伐砍砸器和用于雕刻的尖装器等,还有一颗出土于南阳南召的类人猿牙齿。
农业的生产和发展是形成文明社会的重要条件,下面我们看到的这个模拟场景就是距今已有八千年前的裴李岗文化时期,中原大地已经产生了原始的锄耕农业。
伴随着农业的出现,制陶、纺织等手工业相继产生,先民的开拓奠定了中国农业文明的基础。
人类从打制石器也逐渐的向磨制石器是转变,磨制石器更加锋利,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这也表明了人类有旧石器时代进入了新石器时代。
在这里我们展出了石斧、石镰和石铲,还有石磨盘和石磨棒。
浅析河南省博物院的建筑设计风格河南博物院是现代化的历史艺术类博物馆,坐落在河南省会郑州市环境幽雅的农业路中段,占地面积156亩,建筑面积7.8万平方米,是我省建国以来第一个国家级的公益性大型文化设施。
它的前身是1927年在开封创建的河南博物馆,在70年的发展过程中,她曾先后易名民族博物馆、省立博物馆等,并于1961年由开封迁至郑州。
1997年7月,河南省博物馆与中原石刻艺术馆合并,更名为河南博物院。
现就河南省博物院的整体造型和内部灯光设计做简单的论述:从外观上看,中高两低以弧形方式将建筑平面对称铺开,以我国现存最早的天文台遗址——登封元代观星台为原型,经艺术夸张演绎成戴冠的金字塔造型,整体建筑共有九座,采取中国传统建筑中心对称布局,有九鼎定中原的寓意。
它具有东西南北四正向的定位,其四角由四根斜梁互撑,可为四维,整体而论,构成四面八方,体现出易经八卦的特质;金字塔顶,指向北中天,象征中原乃地心天中;金字塔形主体展馆与灵宝黄帝陵、郑州商代小双桥遗址中的祭坛十分相像。
其底部为长63米的正方形,高45.5米,内部设计五层,其中地下一层。
整个建筑群设计以雄浑博大的“中原之气”为核心,线条简洁遒劲,造型新颖别致,风格独特,气势恢宏,融民族风格、地方特点、时代神韵于一体,堪称一座凝聚着中原文化特色和时代精神的不可多得的标志性建筑。
从功能上来看博物院的建筑的平面组合采用了放射性的方式将个展区于放射式的方式分开,并且除大门入口外,在左右两边又各设置了两个出口,尽可能的避免人流过于拥挤而引起的场馆进出口堵塞情况。
停车场位于博物馆前面即主入口的旁边,由于受场地的制约车流入口与人流入口并没有分开而是公用。
室外种植了大量乔木植物于营造一种宏大壮阔的感觉,还有各种供休息和停留的设施。
在其旁的中国建设银行的运营楼与其建筑风格和整体外貌大致相同有整体相互辉映的效果。
进入博物院,首先是走道,其顶部采用自然采光和发光顶棚两种形式。
河南博物馆景点简介
河南博物馆位于中国河南省郑州市中原路8号,是河南省唯一的大型综合性博物馆。
建筑面积近4万平方米,是中国现代化博物馆之一。
河南博物馆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国古代建筑以及现代艺术元素,独特而大气。
河南博物馆的展览分为多个主题展厅,展示了丰富多彩的文物和艺术品。
其中最著名的是“中国古代文明馆”,展示了河南地区的历史文化,包括先秦历史、汉代文化、唐宋文化等。
此外还有“艺术馆”、“动物标本馆”、“革命历史馆”等展厅,每个展厅都展示了不同领域的文物和艺术品,给观众带来丰富的视觉体验。
河南博物馆还有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展览的功能,经常举办各类临时展览和主题论坛,吸引了大量的参观者和学者。
馆内还设有图书馆、学术研究机构等,为广大观众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和研究资源。
总之,河南博物馆作为河南省标志性的文化机构,不仅展示了丰富的文物和艺术品,还承担了传承和普及河南历史文化的重要任务,是一个了解河南文化的重要窗口。
河南省博物院的设计理念
河南省博物院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宝库,其设计理念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现代展示手段的运用。
该博物馆的设计理念可以概括为“传承与创新,融合与展示”。
首先,河南省博物院注重传承。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河南省博物院致力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在博物馆的设计中,传统建筑风格和文化元素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保护,让观众在参观展览的同时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韵味。
其次,河南省博物院注重创新。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博物馆的展示手段也在不断创新。
河南省博物院引入了现代化的展示技术,如虚拟现实、全息投影等,使观众能够以更直观、生动的方式了解历史文化,增强了参观者的体验感和互动性。
此外,河南省博物院注重融合。
在博物馆的设计中,不仅展示了古代文物和历史遗迹,还融入了当代艺术和文化元素,使展览更具有时代感和多样性。
通过融合不同文化元素,河南省博物院打破了传统博物馆的单一性,为观众带来更丰富、多元的文化体验。
最后,河南省博物院注重展示。
设计理念中展示二字,是指博物馆不仅要有宝贵的文物收藏,更要通过精心设计的展览,将这些珍贵的文物呈现给观众。
在博物馆的设计中,展厅的布局、灯光的运用、展品的陈列等方方面面都体现了对展示效果的重视,使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展品的价值。
总的来说,河南省博物院的设计理念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融合与展示。
通过这种设计理念,河南省博物院成为了一座集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现实、中西文化于一体的博物馆,为观众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
·94·郑州现代建筑风格发展浅析杨 程(上海天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南京分公司,江苏 南京 210000)摘 要:研究范围是90年代以后的郑州现代建筑,着重选取了河南博物院这个具有代表性的建筑进行分析,挖掘和思考现代建筑的“东方方式”到底应该是什么。
关键词:河南博物馆;郑州;设计中图分类号:TU-8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6-2890(2019)11-0094-02Brief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rchitectural Style in ZhengzhouYang Cheng(Shanghai Tianhua Architectural Design Co., LTD. Nanjing Branch, Nanjing, Jianhsu 210000)Abstract :The scope is zhengzhou modern architecture after the 1990s, focusing on the selection of henan museum, a representative buildingfor analysis, mining and thinking about what the“Oriental way” of modern architecture should be.Key words :Henan museum ;Zhengzhou ;Design1 背景脉络1.1 国内环境20世纪90年代,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第二个十年,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经济因素成为了建筑市场的主导因素,并形成了竞争激烈的建筑市场环境。
在现代建筑运动初期,中国建筑界以被动或者主动的方式汲取经典现代建筑的原则,在经历了20世纪上半叶的发展,20世纪60-70年代的停滞,自从1980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建筑创作进入了既符合现代建筑原则,又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发展阶段,这个时期的建筑发展并超越了“环境意识的新觉醒、建筑创作文化观的重建、基于本体的象征与隐喻”等一系列经典现代建筑的创作手法,无论是体育、交通、科教还是博览建筑都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河南省博物院不同时期居住建筑名称及特点分析
河南博物院前身为河南省博物馆,始建于1927年,旧址位于开
封市龙亭区三胜街31号。
馆址几经变更,1961年迁至郑州,新馆于1998年5月1日落成开放,并更名为河南博物院。
“馆”与“院”从性质上来说是相同的,只不过,叫“院”感觉大气些。
如果硬要区分博物院与博物馆,可以从两点来理解:一是博物馆重“建筑环境”,博物院重“整体环境”。
博物院的建筑及附属院落规模要大于博物馆。
博物院的建筑本身就是“文物”,即使不是老建筑,也是值得欣赏的艺术品。
二是博物馆注重收藏与展出,博物院则有综合研究的作用。
如今的河南博物院,院区占地面积126亩,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展馆面积1万多平方米,建筑群取“九鼎定中原”之寓意,体现中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征。
河南博物院主展馆的主体建筑以元代古观星台为原型,经艺术夸张演绎成“戴冠的金字塔”造型,其底部为长63米的正方形,高45.5米,内部设计五层,其中地下一层。
冠部为方斗形,上扬下覆,取上承“甘露”、下纳“地气”之意,寓意中原为华夏之源,融汇四方。
外部墙面为土黄褐色,取中原“黄土”“黄河”孕育了华夏文明之意。
主馆正面从上至下有浅蓝色的透明窗与自上而下的透明采光带,具有“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磅礴气势。
近年来,河南博物院先后荣获“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全国
文化和旅游系统先进集体”等称号,文创产品屡上热搜并入选“全国博物馆文创精品”。
河南博物院建筑设计浅析
摘要:河南博物院是一个国家级的博物馆,河南博物院这组建筑群也是国内博物馆建筑中的经典之作。
本文从河南博物院概况、博物馆主馆造型特征分析及主馆流线组织形式三个方面重新解读这一经典建筑。
关键词:河南博物院造型流线
1 河南博物院概况
河南博物院创建于1927年,是国内创建较早的博物馆之一。
河南博物院创建时的名称叫河南博物馆位于现在的河南省开封市。
建国后的1961年,河南博物馆迁址于河南省会郑州市。
1997年,河南博物馆与中原石刻艺术馆合并,更名为河南博物院。
河南博物院新馆与1998年建成并对民众开放。
今天的河南博物院历尽岁月的沧桑,越发显得雄浑、敦厚、古老而又韵味。
¬河南博物院是由中科院院士、全国勘察设计大师、东南大学博士生导师齐康教授主持设计的,其主入口面向农业中路,东面是文博东路,西面是文博西路,北临某住宅区。
总用地面积约为156亩(合104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为78840平房米,主馆及配楼面积约为55740平方米。
河南博物院主馆位于院区中央,呈“中”字形布局,其中,主馆的东西两翼分别有两个专题展馆,主馆后端直通文物库房,主馆前端为主入口及礼仪接待区。
主馆前的院区正门、主馆及主馆后面的文物库房三者自然成为一中间序列,院区四角对称布置了两组风
格造型相同的建筑,它们分别是培训楼、办公楼、综合服务楼、电教楼。
总面图中的“九宫格”似的建筑布局,也契合了古语“九鼎定中原”之意。
河南博物院院区建筑的整体布局正体现了中国式群体建筑组合的精髓——中轴对称、主从有序、方正严整(见图1.1)。
2 主馆造型特征分析
河南博物院主展馆总体形象设计构思来源于河南登封的观象台(见图2.1),经过建筑大师的精心构思和演绎,最终创作出现在头戴“皇冠”的金字塔造型,正如设计主创人员齐康说,“登封的观象台是我国历史上留存最为著名的天文观察台,其造型对称,两侧倾斜,长条测绘石摆放在中央,整体造型简朴优美,这座古代的科技建筑独特的形象给我们很大的启示”。
“皇冠”呈“斗形”,中心设置一个透明的圆洞,取汇聚“中原之气”之意,古语就有“汇宇宙之气,聚天地之灵”的经典语句,这也许就是河南博物院建馆之宗旨——“博”采中原宝物之精华。
正四棱锥,这一简洁、纯粹的几何图案本身就给人以稳定、庄重、神圣的视觉和心里感受,博物院主馆建筑主体选取类正四棱锥的金字塔造型为其成为一经典建筑奠定了基础。
金字塔主体高度与其塔底宽度及两侧的配楼形成了完美的比例尺度(见图2.3)。
四条棱锥向上直斥天穹,向下斜扎地心,使得整座建筑显得遒劲有力。
(见图2.2)还值得一提的是,四条棱锥与地面的交接处是四片水池,更烘托出主体建筑的宁静与空灵(见图2.5)。
四个棱面上,匀称、巧妙、有规律地设置了采光窗户及奶头乳钉,乳头奶钉图案的
选取是来源于中原出土文物上青铜器上的造型纹样以及中国传统
大门上的门钉式样,乳钉后衬传统中国红色背景,这更突显了建筑的古典韵味。
以金字塔主体建筑为中心,通过相同风格的不同功能空间,如连廊、庭院、临时展厅等,使整个主馆建筑成为了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见图2.4、图2.5、图2.6、图2.7、图2.8、图2.9)。
3.1主馆流线组织形式
博物馆建筑内部空间流线组织的基本形式有串联式、放射式、通道式三种。
串联式的流行组织形式一般是指各个展览空间收尾相接,相互穿套,这种流线组织形式简洁、明确、指引性强,能够避免参观的重复或遗漏,增强了展示的有效性。
放射式的流线组织形式是指各个展览空间围绕一个放射状的中心枢纽进行组合,参观者参观完一个展厅,需回到中心枢纽区,再进入另一个展厅。
这种空间组合形式灵活性强,观众可以有选择地进入自己感兴趣的展馆参观,博物馆管理方也可以根据需要开放几个或若干个展馆。
通道式的流线组织形式是指各个展示空间是通过走道也连通或贯穿,参观者参观完一个展厅,需经过走道,再到达另一个展厅。
博物馆建筑内部空间流线的组织是博物馆建筑设计的重中之重。
一般情况下,稍大型的博物馆一般是上述三种基本流线的组合形式,如放射式+串联式、放射式+通道式、串联式+通道式等,有时候甚至是多种流线形式的组合或者一种流线形式的重复运用。
河南博物院就是将放射式的流线形式重复运用的经典实例。
河南博物院主馆的平面整体上是一个对称式的布置,齐康教授
在博物院的设计上,既保持了这种规整的布局形式,又把各个展览空间完美地组织在了一起。
图4.1是河南博物院的一层平面图,从我门可以看到清晰、明确的两条轴线:入口、前厅、中央大厅、电梯厅及通向北建筑区库房通道;西入口、西前厅、西侧厅、中央大厅、东侧厅、东前厅、东入口。
四个基本展厅与其围和的中央大厅构成了一个放射性的流线组织空间,东西向的分别设有两个临时展厅,东西向的两个临时展厅与侧厅构成了两个小的放射性的流行组织空间。
“一大两小”(亦或是“一主两从”)这样三个放射性的空间又是一个有机统一体,三个空间既可以作为一个整体展览区,也可以独立、灵活展览。
博物院主馆二层(见图4.2)、三层(见图4.3)平面都是一个放射性的流线空间,即一个中庭空间与四个基本展厅,四层(见图4.4)平面则只剩下一个展厅,这个展厅即是底层的中庭空间。
参考文献:【1】齐康.创作记事——河南博物院创作[j].建筑学报,1999-1. 【2】张文忠.公共建筑及其设计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卢素格,女,郑州大学建筑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公共建筑设计及理论周立广,男,毕业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现在郑州市建筑设计院工作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