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讲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强弱电解质及电离方程式书写_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40.25 KB
- 文档页数:14
《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教案第一章:电解质的概念教学目标:1. 了解电解质的概念及其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特性。
2. 掌握电解质的分类,区分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教学内容:1. 电解质的定义: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2. 电解质的电离:在水溶液中,电解质分子或离子发生断裂,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
3. 电解质的分类:a) 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的电解质。
b) 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部分电离的电解质。
教学活动:1. 引入电解质的概念,通过实例讲解电解质的电离过程。
2. 引导学生分析电解质的分类,理解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区别。
3.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常见的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练习题目:a) HClb) NaOHc) H2SO4d) CH3COOH第二章:强电解质的电离1. 了解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过程。
2. 掌握强电解质的电离程度及影响因素。
教学内容:1. 强电解质的电离: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对应的离子。
2. 电离程度: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程度较高。
3. 影响因素:温度、浓度对强电解质电离程度的影响。
教学活动:1. 讲解强电解质的电离过程,通过实验演示强电解质的电离现象。
2. 分析影响强电解质电离程度的因素,进行实验验证。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探究强电解质电离程度与温度、浓度的关系。
练习题目:1. 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程度与哪些因素有关?请简要说明。
2. 实验设计:通过改变温度和浓度,观察强电解质(如NaCl)的电离程度变化。
第三章:弱电解质的电离教学目标:1. 了解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过程。
2. 掌握弱电解质的电离程度及影响因素。
教学内容:1. 弱电解质的电离: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部分电离,对应的离子。
2. 电离程度: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程度较低。
3. 影响因素:温度、浓度对弱电解质电离程度的影响。
1. 讲解弱电解质的电离过程,通过实验演示弱电解质的电离现象。
《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和离子方程式书写》一、教课目标1.理解电解质的看法,理解强弱电解质的看法,并会对物质进行判断。
2.理解电离的看法,会书写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并知道书写电离方程式时的几点特别状况。
3.理解离子反应的看法和原理,认识电解质在溶液里所起离子反应的实质;理解离子反应发生的三种条件。
4.掌握一般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的四个步骤及书写时的几种注意事项,知道判断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五条原则。
二、教课重点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判断;离子反应的发生条件及离子方程式书写三、教课难点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判断;离子方程式书写四、知识讲解(一)电解质的看法1.看法电解质:电解质指的是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可以导电的化合物;非电解质:在水溶液和熔融状态下都不可以导电的化合物。
2.常有物质类型(二)电离的看法1.问题与谈论( 1)金属为何能导电?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较少,受原子核的引力作用较小,简单失掉而成为自由挪动的带负电的电子,当金属导线接上电源此后,在电场的作用下,金属内部中带负电的电子由自由挪动改为定向挪动,电流便形成了。
( 2)氯化钠晶体和氯化钠溶液能否都能导电?为何 ?酸、碱、盐溶液导电的前提和实质是什么? NaCl 晶体不导电, NaCl 溶液导电。
因NaCl 在水中可以电离出自由挪动的离子。
酸碱盐溶液导电的前提:电离导电的实质是:有自由挪动的电子或离子。
2.电离的看法: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离解成自由挪动离子的过程。
【注意】电离的条件是在水的作用下或受热融化,绝不可以以为是通电。
(三)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碱盐酸、碱、盐在水溶液中能导电,是因为它们在溶液中发生了电离,产生了能自由挪动的离子。
1.酸的电离:在水溶液中可以电离出氢离子和酸根离子。
从电离的角度定义:电离出的阳离子只有氢离子的化合物是酸;2.碱的电离:在水溶液中可以电离金属阳离子和氢氧根离子。
从电离的角度定义:电离出的阴离子只有氢氧根的化合物是碱;3.盐的电离:在水溶液中可以电离出金属阳离子和酸根离子。
《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电解质的概念,能够区分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2. 让学生掌握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导电性质,以及它们在溶液中的电离情况。
3.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电解质的概念及其分类2. 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导电性质3. 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在溶液中的电离情况4. 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实际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电解质的概念,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导电性质,以及它们在溶液中的电离情况。
2. 教学难点: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判断,以及实际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电解质的概念及分类。
2. 利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导电性质。
3. 采用案例分析法,探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酸碱盐的溶解和电导现象,引发学生对电解质的兴趣。
2. 讲解电解质的概念及其分类,引导学生理解电解质的定义和特点。
3. 演示实验:观察强电解质(如NaCl)和弱电解质(如醋酸)在不同浓度溶液中的导电性质。
4. 分析实验结果,讲解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导电性质及电离情况。
5. 案例分析:讨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如电池、腐蚀品等。
6.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电解质的概念和分类。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检查他们对电解质概念的理解以及能否区分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的准确性以及实验后对结果的分析和讨论。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程度,以及运用电解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反思1. 学生是否充分理解了电解质的概念和分类?2. 学生是否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导电性质?3. 学生是否能够将电解质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4. 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安排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水平?八、拓展与延伸1.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介绍非电解质的概念,分析非电解质在溶液中的行为。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教案设计《《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教案设计》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作业内容教学目的2:1.巩固学习离子反应及离子共存等相关知识,强化训练。
2.重点学习离子共存。
教学课时:2.5课时知识体系21.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B)⑴.电离、电离方程式①电离:酸、碱、盐等溶于水或受热熔化时,离解成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
②电离方程式:表示电解质电离的化学方程式。
⑵.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区别电解质非电解质定义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化合物类型离子化合物(强碱、盐),强极性共价化合物非极性共价化合物、弱极性共价化合物、大多数有机物能否直接电离溶于水或熔融时,直接能电离溶于水或熔融时,不能直接导电通电时的现象溶于水或熔融时能导电溶于水或熔融时不能导电实例H2SO4、HF、CaO等SO3、NH3、CH4等⑶.强弱电解质的区别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相同点都是电解质,在水溶液中都能电离,都能导电,与溶解度无关不同点电离程度完全电离部分电离电离过程不可逆过程可逆过程,存在电离平衡表示方法电离方程式用“==”电离方程式用“”水溶液中微粒存在形式电离出的阴、阳离子,不存在电解质分子既有电离出的阴、阳离子,又有电解质分子实例绝大多数盐:NaCl、BaSO4等。
强酸:H2SO4、HCl、HClO4等。
强碱:Ba(OH)2、Ca(OH)2等。
弱酸:H2CO3、CH3COOH等。
弱碱:NH3·H2O、Cu(OH)2等。
极少数盐。
2.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B)⑴.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反应的实质多种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发生电离,产生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不同离子之间发生反应生成沉淀、气体、水等。
①离子反应:在溶液中或熔融状态时自由移动的离子之间的反应。
②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离子不能大量共存的规律)——物质之间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难溶物或微溶物:如Ba2+与CO32-、Ag+与Br-、Ca2+与SO42-、Ca2+与OH-、Mg2+与CO32-、OH-等之间发生离子反应。
教学过程
一、复习预习
物质的分类以及胶体的特征。
二、知识讲解
课程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物质的分类,知道化合物可以分为很多种类;其实我们我们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对物质进行分类的;化合物在水溶液中有些是可以导电,有些是不可以导电的,那么我们如何来认识区分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进行讨论。
1、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如酸、碱、盐等。
2、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如甲烷、蔗糖、酒精等。
3、酸、碱、盐的定义
酸: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为氢离子的化合物
碱: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为氢氧根的化合物
盐: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为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阴离子为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
1、强电解质: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完全电离的电解质
2、弱电解质: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部分电离的电解质
强电解质类型:
强酸:H2SO4、HCl、HNO3、HClO4、HBr、HI
强碱:NaOH、KOH、Ca(OH)2、Ba(OH)2
大多数盐
弱电解质类型:弱酸、弱碱、水、少部分盐
考点3: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1、书写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
KCl、Na2SO4、AgNO3、BaCl2、NaHSO4、NaHCO3
注意事项:
①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是对化合物的分类,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电解质应是
化合物(属于纯净物)。
而Cu则是单质(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如石墨或金属),
K2SO4与 NaCl溶液都是混合物。
②电解质应是一定条件下本身电离而导电的化合物。
有些化合物的水溶液能导电,但溶液中离子不是它本身电离出来的,而是与水反应后生成的,因此也不是电解质。
例如CO2能导电是因CO2与H2O反应生成了H2CO3,H2CO3能够电离而非CO2本身电离。
所以CO2不是电解质,是非电解质(如氨气、二氧化硫、三氧化硫)。
H2CO3 H2SO3 NH3. H2O是电解质。
③酸、碱、盐、金属氧化物、水是电解质,蔗糖、酒精为非电解质。
④BaSO4、AgCl难溶于水,导电性差,但由于它们的溶解度太小,测不出(或难测)其水溶液的导电性,但它们溶解的部分是完全电离的,所以他们是电解质。
⑤化合物在水溶液中或受热熔化时本身能否发生电离是区别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理论依据,
能否导电则是实验依据。
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如石墨;电解质本身不一定能导电,
如 NaCl晶体。
⑥电解质包括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离子化合物是水溶液还是熔融状态下均可导电,
如盐和强碱。
共价化合物是只有在水溶液中能导电的物质,如 HCl。
三、例题精析
【例题1】下列各组物质,前者属于电解质,后者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 A.NaCl晶体、BaSO4
B.铜、二氧化硫
C.液态的醋酸、酒精
D.熔融的KNO3、硫酸溶液
【答案】C
【解析】A项均为电解质;B项铜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C项CH3COOH为电解质,酒精为非电解质;D项前者为电解质,后者为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故选C。
【例题2】下列电离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把CaO放入水中:CaO===Ca2++O2-
B.加热NaHSO4至熔化:NaHSO4===Na++H++SO
C.把Al2(SO4)3放入水中:Al2(SO4)3===Al3++SO
D.把NaCl放入水中:NaCl===Na++Cl-
【答案】D
【解析】CaO放入水中,与水发生反应:CaO+H2O===Ca(OH)2,A错误;NaHSO4加热至熔化时电离方程式为:NaHSO4===Na++HSO,B错误;Al2(SO4)3溶于水电离的方程式为Al2(SO4)3===2Al3++3SO,故C错误。
【例题3】某100 mL溶液中含H2SO40.50 mol,加入下列物质,溶液导电性增强的是( )
A.0.50 mol NaOH
B.100 mL水
C.0.50 mol酒精
D.0.50 mol Na2SO4
【答案】D
【解析】A项与H2SO4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水和Na2SO4:溶质由H2SO4变为Na2SO4,溶液的体积和离子浓度变化不大,溶液的导电性无明显变化;B项溶液的体积扩大为原来的2倍,c(H+)和c(SO)都变为原来的,溶液的导电性减弱;C项酒精是非电解质,溶解在水中,扩大了溶液的体积,降低了H+、SO的浓度,溶液导电性减弱;D项增加了离子的总浓度,溶液的导电性增强。
【例题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CaCl2溶液的导电能力不一定大于KCl溶液的导电能力
B.固态KCl不导电,所以KCl是非电解质
C.在相同温度下,强酸溶液一定比弱酸溶液的导电能力强
D.在相同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导电能力强
【答案】A
【解析】A项,离子浓度和离子所带电荷数的多少共同决定导电能力,Ca2+所带电荷虽大,但若K+的浓度远大于Ca2+时,KCl溶液的导电能力大于CaCl2溶液的导电能力;B项,KCl熔化或溶于水时能导电,是电解质,错误;溶液导电性强弱与离子物质的量浓度的大小有关,强酸溶液里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不一定大,弱酸溶液里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不一定小,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故C、D项错误。
【例题5】已知:CO2+Ca(OH)2===CaCO3↓+H2O,CaCO3+CO2+H2O===Ca(HCO3)2,且Ca(HCO3)2易溶于水。
试根据如图所示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通入CO2前,灯泡________(填“亮”或“不亮”)。
(2)开始通入CO2时,灯泡的亮度________。
(3)继续通入过量的CO2,灯泡的亮度________。
(4)下列四个图中,________(填字母)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出溶液的导电能力和通入CO2气体量的关系(x轴表示CO2通入的量,y轴表示导电能力)。
【答案】(1)亮(2)先变暗后熄灭 (3)熄灭后又逐渐变亮(4)D
【解析】(1)灯泡亮,因为Ca(OH)2溶于水后完全电离出离子,溶液中离子的浓度比较大,故灯泡亮。
(2)灯泡先变暗后熄灭,因为发生了CO2+Ca(OH)2===CaCO3↓+H2O,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减少。
(3)灯泡熄灭后又逐渐变亮:CaCO3+CO2+H2O===Ca(HCO3)2,Ca(HCO3)2完全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溶液中离子浓度增大。
(4)由于通入CO2后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的浓度逐渐减小,所以一开始导电能力逐渐下降,随着反应的进行,离子浓度逐渐增大,导电能力逐渐增大,所以选D。
【例题6】(1)判断下列物质在相应条件下能否电离。
①液态HCl: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熔融状态下的NaNO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固体KOH: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下列物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
K2SO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H4NO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不能②能③不能
(2)K2SO4===2K++SO
NH4NO3===NH+NO
【解析】(1)HCl是酸,在液态时不电离,NaNO3在熔融状态下可以电离,KOH在固态时不电离。
(2)书写电离方程式时左边书写化学式,右边书写离子符号,同时要注意原子守恒及电荷守恒。
四、课堂小结
1、电解质的判断
2、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
3、电离方程式的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