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常用康复护理技术
- 格式:doc
- 大小:72.01 KB
- 文档页数:5
常用康复护理技术xx年xx月xx日CATALOGUE 目录•康复护理概述•康复评定•常用康复护理技术•康复护理技术应用与效果评估01康复护理概述康复护理是针对功能障碍者及老年人、慢性病患者,通过专业的评估、诊断、计划和实施护理措施,以促进其最大限度地恢复生活自理能力、回归社会和家庭为目标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康复护理定义康复护理具有整体性、综合性、个性化、长期性、社会性等特点,其核心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回归社会和家庭的能力。
康复护理特点康复护理的定义与特点康复护理的基本原则康复护理关注患者的整体需求,以患者的健康问题为中心,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
以患者为中心早期介入全面性持之以恒康复护理应尽早介入患者的治疗过程,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康复护理应综合考虑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和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制定全面的康复计划。
康复护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坚持不懈地进行,以帮助患者逐步恢复自理能力。
康复护理流程包括康复评估、制定康复计划、实施康复措施、效果评价及反馈等环节。
康复护理内容包括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运动疗法、物理疗法、作业疗法、言语疗法、心理疗法等。
康复护理的流程与内容02康复评定定义康复评定是通过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了解其功能障碍的性质、部位、程度和原因,为制定康复计划提供依据的过程。
目的康复评定的目的是为了了解患者的功能障碍情况,为康复治疗提供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同时有助于对患者进行全面管理和监测。
康复评定的定义与目的康复评定主要包括身体形态评定、关节活动度评定、肌力评定、肌张力评定、疼痛评估、感知和认知功能评定、心理状态评估等方面。
内容康复评定方法包括体格检查、观察、量表评估、仪器检查等多种形式,其中量表评估是常用的评估方法之一。
方法康复评定的内容与方法康复评定的注意事项康复评定需要全面了解患者的功能障碍情况,避免片面或局部的评估。
全面评估评估过程中需要使用标准化的评估方法和量表,以确保评估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常见康复护理技术物理治疗是一种通过运动和物理手段来恢复和改善患者功能的康复护理技术。
常见的物理治疗方法包括热疗、冷疗、电疗、理疗和按摩等。
热疗是利用热能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舒缓肌肉。
冷疗则是利用冷气来减少炎症和肌肉疼痛。
电疗是通过电流刺激神经和肌肉来增强肌肉活动和促进血液循环。
理疗是通过手法、拉伸和运动来调整和改善患者的姿势和运动。
按摩是一种通过按压肌肉和软组织来改善血液循环和缓解疼痛的方法。
言语治疗是一种通过语言和交流来改善患者言语障碍和沟通能力的康复护理技术。
言语治疗师通过评估和诊断患者的言语和语言能力,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
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语言训练、发音训练、语言理解训练和语言表达训练等。
职业治疗是一种通过训练和活动来改善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的康复护理技术。
职业治疗师通过评估和诊断患者的日常生活技能和工作能力,设计适合患者的康复计划。
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日常生活技能训练、工作能力训练、辅助技术训练和环境适应训练等。
护士治疗是一种通过监测和管理患者生理状况来促进康复的护理技术。
护士治疗包括定期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管理和调整药物、提供医疗指导和教育等。
护士还负责协助患者进行各种康复活动,包括运动训练、功能性活动和日常生活技能训练。
运动疗法是一种通过运动和体育活动来促进患者康复的康复护理技术。
运动疗法包括不同种类的锻炼,如有氧运动、力量训练和平衡训练等。
通过运动疗法,患者可以增强肌肉力量、改善身体协调性和平衡能力,减少肌肉紧张和疼痛。
药物治疗是一种通过使用药物来缓解和控制患者的症状和疾病的康复护理技术。
常见的药物包括止痛药、抗炎药、抗抑郁药和肌肉松弛剂等。
药物治疗可以减轻疼痛、缓解炎症、改善心理和情绪状态,促进患者的康复。
总的来说,康复护理技术是一系列通过运动、物理手段、语言和交流、训练和药物来改善患者功能和促进康复的方法。
不同的治疗方法可以结合使用,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康复目标来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
《康复护理》第五章常用康复护理技术物理治疗是康复护理中最常见的技术之一,它通过运动疗法、物理疗法和物理辅助设备等手段,帮助患者恢复和改善运动功能。
运动疗法包括肌肉锻炼、关节活动和平衡训练等,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肢体活动能力。
物理疗法包括热疗、冷疗和电疗等,可以缓解疼痛和促进组织修复。
物理辅助设备包括假肢和矫形器等,可以帮助患者恢复和改善运动功能。
职业治疗是帮助患者恢复和改善能力和功能,从而能够更好地参与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
它通过评估患者的能力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并通过活动训练和辅助设备等手段,帮助患者重新学习和适应生活中的各种活动。
职业治疗可以包括日常生活训练、工作训练和社交技能训练等,可以帮助患者提高自理能力和社交能力。
言语治疗是帮助患者恢复和改善语言、言语和吞咽功能的技术。
它通过评估患者的语言和言语能力,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并通过语言训练、发音训练和吞咽训练等手段,帮助患者提高沟通和吞咽功能。
言语治疗可以适用于各种语言障碍和吞咽障碍,例如言语发育迟缓、发音不清和吞咽困难等。
除了传统的康复治疗技术,近年来新兴的康复医学技术也逐渐应用于康复护理中。
其中包括运动损伤康复、病理性疼痛管理和脑卒中后康复等。
运动损伤康复包括针对肌肉骨骼系统的损伤,通过手术治疗、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等手段,帮助患者恢复运动功能。
病理性疼痛管理则是通过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心理疗法等手段,减轻疼痛症状和改善生活质量。
脑卒中后康复是通过综合性的治疗和康复训练,帮助患者恢复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康复护理》第五章介绍了一些常用的康复护理技术,包括传统的物理治疗、职业治疗和言语治疗,以及近年来新兴的康复医学技术。
这些康复护理技术的应用,能够帮助患者恢复功能和增强生活质量。
在实际的康复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求,选择合适的康复技术,并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以取得最佳的康复效果。
康复医学科康复技术操作规程第一篇物理治疗.第一章功能评定第一节身体形态评定一、姿势二、身高与体重三、肢体长度和围度第二节关节活动范围测量一、四肢关关节二、脊柱关节第三节肌力评定一、徒手肌力评定二、等速肌力评定三、其他器械肌力评定四、肌肉耐力评定第四节肌张力评定一、手法评定二、仪器评定第五节感觉评定一、浅感觉二、深感觉三、复合感觉第六节平衡评定一、临床观察二、量表评定三、仪器评定第七节协调评定一、上肢二、下肢第八节步行评定一、步行能力二、步态分析第九节心血管评定一、心率二、血压三、心电分级运动试验四、简易运动试验技术第十节呼吸评定一、通气功能二、代谢当量三、心肺联合运动试验第十一节疼痛评定一、压力测痛法二、视觉模拟评分法三、疼痛问卷附录:附表1—2—1上肢关节活动范围测量附表1-2—2下肢关节活动范围测量附表1-3—1 上肢肌肉徒手肌力检查附表1-3—2 下肢肌肉徒手肌力检查附表1—3—3 躯干肌肉徒手肌力检查第二章运动治疗第一节关节活动范围训练一、被动关节活动范围训练二、主动-助力关节活动训练三、主动运动第二节关节松动技术一、上肢二、下肢三、脊柱第三节牵伸技术一、上肢二、下肢三、躯干第四节肌力训练一、徒手肌力训练二、等长肌力训练三、等张肌力训练四、等速肌力训练第五节步行训练一、步行前训练二、步行训练第六节呼吸训练一、腹式呼吸训练二、抗阻呼气训练三、深呼吸训练四、局部呼吸训练五、排痰训练六、呼吸肌训练第七节平衡与协调训练一、无器械平衡训练二、简易设备平衡训练三、仪器平衡训练四、协调训练第八节有氧训练一、器械有氧训练二、无器械有氧训练第九节神经发育疗法一、Brunnstrom技术二、Bobath技术三、PNF技术第十节运动再学习一、上肢功能训练二、口面部功能训练三、卧位到床边坐起及坐位平衡训练四、站起与坐下训练五、站立平衡训练六、行走训练第十一节医疗体操一、偏瘫二、颈椎病三、腰椎间盘突出症四、肩周炎五、膝关节骨关节炎六、脊柱侧凸第十二节牵引治疗一、腰椎牵引二、颈椎牵引第三章物理因子治疗第一节电疗法一、直流电疗法二、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疗法三、低频电疗法四、中频电疗法五、高频电疗法第二节光疗法一、红外线疗法二、紫外线疗法三、激光疗法第三节磁疗法一、静磁场疗法二、动磁场疗法第四节超声波疗法一、超声波疗法二、超声药物透入疗法第五节冷疗法一、冷疗法二、冷冻疗法第六节热疗法一、石蜡疗法二、湿热袋敷疗法三、泥疗法第七节压力疗法一、正负压疗法二、负压疗法三、正压顺序循环疗法第八节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第二篇作业治疗。
康复护理技术一、体位的摆放1、脑损伤病人的良姿位摆放偏瘫早期的康复治疗中,正确体位能预防和减轻偏瘫典型的屈肌或伸肌痉挛模式的出现和发展,如上肢屈曲并肩胛带后缩,下肢伸展伴髋关节外旋。
因此, 在床上肢体宜置于抗痉挛体位(良肢位)①患侧卧时,使患肩前伸,将患肩拉出,避免受压和后缩,肘关节伸直,前臂外旋,指关节伸展,患侧髋关节伸展,膝关节微屈,健腿屈曲向前置于体前支撑枕上。
该体位可以增加患侧感觉输入,牵拉整个偏瘫侧肢体,有助防治痉挛。
②健侧卧位是患者最舒适的体位,患肩前伸,肘、腕、指各关节伸展,放在胸前的枕上,上肢向失顶方上下举约1000次,患腿屈曲向前放在身体前面的另一支撑枕上,髋关节自然屈曲,足不要内翻。
③仰卧位,因受颈紧张反射和迷路反射的影响,异常反射活动较强,也容易引起骶屃部、足跟外侧或外踝部发生压疮,因此,脑卒中病人应以侧卧位为主。
必须采取仰卧位时,患臂应放在体旁的枕上,肩关节前伸,保持伸肘,腕背伸,手指伸展,患侧臀部和大腿不放置支撑枕,使骨盆前伸,防止患腿外旋,膝下可置一小枕,使膝关节微屈,足底避免接触任何支撑物,以免足底感受器受刺激,通过阳性支撑反射加重足下垂。
③床上坐位要点:1)床铺尽量平,病人下背部放枕头;2)头部:不要固定,能自由活动;3)躯干:伸直;4)臀部:90度屈曲,重量均匀分布于臀部两侧;5)上肢:放在一张可调节桌上,上置一枕头。
应避免半卧位,因该体位的躯干屈曲和下肢伸直姿势直接强化了痉挛模式。
2、骨关节病病人的功能位摆放(1)、上肢功能位:1)肩关节屈曲45°,外展60°(无闪、外旋);2)肘关节屈曲90° ;3)前臂中间位(无旋前或旋后);4)腕关节背伸30°〜45°并稍内收(即稍尺侧屈);5)各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稍屈曲,由示指至小指屈曲度有规律地递增:拇指在对掌中间位。
(2)下肢功能位:1)下肢髋伸直,无6、外旋2)膝稍屈曲20°〜30°3)踝处于90°中间位3.烧伤患者抗挛缩体位摆放:烧伤患者常常感觉非常不适,多采取长期屈曲和内收的舒适体位,极易导致肢体挛缩畸形。
常用康复护理技术
康复护理技术包括基础护理技术和专科护理技术。
基础护理技术是指临床护理工作中最常用、带有普遍性的操作技术,如测量生命体征、给药、标本采集、无菌技术等。
专科护理技术是指应用于病人的康复护理中的操作技术,包括体味的摆放、呼吸训练与排痰、吞咽训练、肠道训练、皮肤护理、心里护理等。
随着康复护理学的发展,康复护理技术的内涵也在不断扩大。
本章主要介绍临床上常用的康复护理专科技术。
第一节体位摆放
一、概述
1.定义体位是指人的身体所保持的姿势或某种位置。
在临床上通常是指病人根据治疗、护理以及康复的需要所采取并能保持的身体姿势和位置。
在康复护理中,护士应根据疾病的特点、协助并指导病人摆放正确、舒适的体位。
康复护理中常用的体位摆放技术有良肢位、功能位、烧伤病人抗挛缩体位的摆放等。
(1)良肢位:指躯体、四肢的良好体位、具有防畸形,减轻症状,使躯干和肢体保持在功能状态的作用。
在脑损伤病人的康复护理中,良肢位摆放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抗痉挛姿势的出现、保护关节及早期诱发分离运动。
(2)功能位:指当肌肉、关节功能能不能或尚未恢复时,必须使肢体处于发挥最佳功能活动的体位。
(3)烧伤病人的抗挛缩体位:指烧伤病人应保持的正确体位,即应与烧伤部位软组织收缩方向相反的体位,这种体位有助于预防挛缩。
2.目的正确的体位摆放具有预防或减轻痉挛或畸形的出现、使躯干和肢体保持在功能状态的作用,定时地更换体位有助于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体位的摆放时康复护理工作中重要部分,护士应根据疾病的种类以及疾病的发展阶段,协助并指导病人采取正确的体位。
二、常用体位
1.脑损伤病人的良肢位摆放在急性期时,大部分脑损伤病人的患侧肢体呈迟缓状态。
急性期过后,病人逐渐进入痉挛阶段。
大部分病人的患肢上肢以屈肌痉挛占优势,患侧下肢以伸肌痉挛占优势。
长时间的痉挛会造成关节痉挛、关节半脱位和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等并发症。
早期实施良肢位的摆放可有效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为
后期的康复打下良好的基础。
脑损伤病人的良肢位摆放包括患侧卧位、健侧卧位、仰卧位、床上坐位等。
(1)患侧卧位:即患侧肢体在下方,健侧肢体在上方的侧卧位。
患侧卧位对偏瘫病人的康复来说是最重要的体位,又称第一体位或首选体位。
该体位可以伸展患侧肢体、减轻或缓解痉挛,使瘫痪关节韧带受到一定压力,促进本体感觉的输入,同时利于自由活动健侧肢体。
取患侧卧位时,病人的头下给予合适高度(一般为10~12cm)的软枕,躯干稍向后旋转,后背用枕头支撑。
患臂前伸,前臂外旋,将患肩拉出一避免受压和后缩;手指伸展,掌心向上,手中不应放置任何东西,以免诱发抓握反射而强化患侧手的屈曲900,防止足下垂的发生。
健侧上肢放在身上或后边的软枕上,避免放在身前,以免因带动整个躯干向前而引起患侧肩胛骨或缩。
健侧下肢充分屈髋屈膝,脚下放一软枕支撑(图5-1)。
图5-1 患侧卧位
(2)健侧卧位:即健侧肢体在下方,患侧肢体在上方的侧卧位。
此体位避免了患侧肩关节的直接受压,减少了患侧肩关节的损伤,但是限制了健侧肢体的主动活动。
取健侧卧位时,病人的头下给予合适的软枕,胸前放一软枕。
患肩充分前伸,患侧肘关节伸展,腕、指关节伸展放在枕上,掌心向下。
患侧髋关节和膝关节尽量前屈900,,置于体前另一软枕,注意患侧踝关节不能内翻悬在软枕边缘,以防造成足内翻下垂。
健侧肢体自然放置(图5-2)
(3)仰卧位:即面朝上的卧位。
这种体位容易受紧张性劲发射的影响,极易激发异常反射活动,从而强化了病人上肢的屈肌痉挛,因此,应尽量缩短仰卧位的时间或与其他体位交替使用。
图5-2 健侧卧位
仰卧位时,病人使用的软枕不宜太高,以防因曲颈而强化了病人的痉挛横式。
患侧肩下垫一厚软垫,使肩部上抬前挺,以防肩胛骨向后痉挛,患侧上臂外旋稍外展,肘、腕关节伸直,掌心朝上,手指伸直并分开,整个患侧上肢放置于枕头上。
患侧髋下放一枕头,使髋向内旋,患侧臀部、大腿外侧下放一枕头,其长度要足以支撑整个大腿外侧,以防下肢外旋,膝关节稍垫起使微屈并向内。
足底不放任何东西,以防增加不必要的伸肌模式的反射活动(图5-3)
图5-3 仰卧位
(4)床上坐位:当病情允许,应鼓励病人尽早在床上坐起。
但是床上坐位难以使病人的躯干保持端正,容易出现半卧位姿势,助长躯干的屈曲,激化下肢的伸肌痉挛。
因此在无支持的情况下应尽量避免这种体位。
取床上坐位时,病人背后给予多个软枕垫实,使脊柱伸展,达到直立坐位的姿势,头部无须支持固定,以利于病人主动控制头的活动。
患侧上肢抬高,放置于软枕上,
有条件的可给予一个横过床的可调桌子,桌子放一软枕,让病人的上肢放在上面。
髋关节屈曲近900;患侧肘及前臂下垫软枕,将患侧上肢放在软枕上(图5-4).
图图
5-4 床上坐位
2.骨关节疾病病人的功能位摆放功能位有利于肢体恢复日常生活活动,例如梳洗、进食、行走等,即使发生痉挛或僵直,只要作出最小的努力即可获得最基本的功能。
在临床上,常采用绷带、石膏、矫形支具、系列夹板等将肢体固定于功能位。
(1)上肢功能位:肩关节屈曲450,外展600(无内、外旋);肘关节屈曲900;前臂中间位(无旋前或旋后);腕关节背伸300~450并稍内收(即稍尺侧屈);各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稍屈曲,由示指至小指屈曲有规律地递增;拇指在对掌中间位(即在掌平面前方,其掌指关节半屈曲,指间关节轻微屈曲)。
(2)下肢功能位:下肢髋伸直,无内、外旋、膝稍屈曲200~300,踝处于900中间位。
3.烧伤病人抗痉挛体位在烧伤的急性期,正确的体位摆放,可减轻水肿,维持关节活动度,防止痉挛和畸形,以及使受损的功能获得代偿。
烧伤病人常常感觉非常不适,多采取长期屈曲和内收的舒适体位,极易导致肢体挛缩畸形。
抗痉挛体位原则上取伸展和外展位,但不同的烧伤部位体位摆放也有差异,也可使用矫形器协助。
烧伤病人身体各部位抗痉挛体位见表
2005 年本地大学学生注册
烧伤病人的抗痉挛体位
DIP:远端指间关节; PIP:近段指间关节;MP:掌指关节; IP:指间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