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数学八年级上册4.3众数二
- 格式:doc
- 大小:44.00 KB
- 文档页数:1
青岛版数学八年级上册4.3《众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众数》是青岛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平均数、中位数等统计量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进一步研究统计学的基础知识。
众数是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一个统计量,它是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通过学习众数,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据的特点,提高他们分析数据、处理数据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平均数、中位数等统计量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众数的概念可能初次接触,对其意义和应用可能不够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众数的存在和作用,从而更好地掌握众数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众数的概念,理解众数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具体的生活实例,让学生学会找出一组数据的众数,培养他们分析数据、处理数据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众数的概念及其求法。
2.难点:对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生活实例引入众数的概念,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众数的作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掌握众数的求法。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用于引导学生学习众数的概念。
2.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对众数的理解和掌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引入众数的概念。
例如,某班级有30名学生,他们的身高分别为:160cm, 165cm, 170cm, 168cm, 162cm, 166cm, 165cm, 167cm, 163cm,164cm, 165cm, 166cm, 167cm, 168cm, 169cm, 170cm, 165cm, 166cm, 167cm,168cm, 164cm, 165cm, 166cm, 167cm, 168cm, 169cm, 170cm, 165cm, 166cm,167cm, 168cm, 163cm。
《众数》(第2课时)教案探究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体会众数、中位数、平均数的区别,能结合具体情境选择众数、中位数或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用以解释数据的集中程度.过程与方法从各类统计图中获取数据,巩固学生对各种信息的识别与获取能力,增强学生的数据处理和评判意识.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的求真的科学态度,深刻体会现实世界离不开数学,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学重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应用.教学难点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应用.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师用多媒体展示问题.1.一组数据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2.一家饭店某月份工资(单位:元)如下:则该饭店工作人员的工资的众数是_____________元.师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并相互交流结论.结论:1.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2.1500设计意图:通过练习的方式复习有关众数的知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新课的顺利引入做好了铺垫.二、探究学习(1)在某次读书比赛中,7名评委对2位参赛选手的打分情况如下表所示:为了对比2名选手的成绩优劣,你能把这两名选手的得分适当进行分组,并列成统计表吗?师生活动:师引导学生先熟悉问题的实际情境,然后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作出解答.结论:1号选手得分情况统计:2号选手得分情况统计:(2)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能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在什么情况下人们最关心平均数?在什么情况下人们最关心中位数或众数?师生活动: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并相互交流结果.结论:一般来说,当需要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时,人们最关心平均数;当需要表示“中等水平”时,人们最关心中位数;当需要表示“多数水平”时,人们最关心众数.设计意图:通过问题(1)锻炼学生的数据整理能力,通过问题(2)使学生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从不同方面反映数据的集中情况,为后面例题的展开做了铺垫.三、例题精讲例 1 三个生产日光灯厂家在广告中宣称,他们生产的日光灯管在正常情况下,灯管的使用寿命为12个月,工商部门为了检查他们宣传的真实性,从三个厂家各抽取11只日光灯进行检测,灯管的使用寿命(单位:月)如下:甲厂:7,8,9,9,9,11,13,14,16,17,19;乙厂:7,7,9,9,10,10,12,12,12,13,14;丙厂:7,7,8,8,8,12,13,14,15,16,17.(1)这三个厂家的广告分别用了统计中的哪一个特征数(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进行宣传?(2)如果三种产品的售价一样,作为顾客的你选择哪个厂家的产品?请说明理由.分析:(1)分别计算出三个厂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再选择;(2)从平均数考虑;或从中位数考虑.解:甲厂平均数:71819311113114116117119111⨯+⨯+⨯+⨯+⨯+⨯+⨯+⨯+⨯=12;中位数:11;众数:9.乙厂平均数:729210212313114111⨯+⨯+⨯+⨯+⨯+⨯≈10.45;中位数:10;众数:12.丙厂平均数:728312113114115116117111⨯+⨯+⨯+⨯+⨯+⨯+⨯+⨯≈11.36;中位数:12;众数:8.甲厂的广告利用了统计中的平均数,乙厂的广告利用了统计中的众数,丙厂的广告利用了统计中的中位数.(2)选用甲厂的产品,因为平均数较真实地反映了日光灯管的使用寿命,或选用丙厂的产品,因为有一半以上的日光灯管的使用寿命超过了12个月.例2 青年歌手大奖赛的决赛在甲、乙两名歌手之间进行,9位评委的评分(10分为满分)情况如下表所示(单位:分):(1)将甲、乙两名歌手的得分适当进行分组整理,并列成统计表;(2)分别求出甲、乙两名歌手得分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3)由(2)的结果,分析甲、乙两名歌手中谁的演唱水平较高;(4)如果以平均分为标准区分比赛的名次,那么制订怎样的计分规则比较合理?师生活动:教学中,问题(1)的计算可以由学生完成.对于问题(2),应引导学生分别以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为标准,对甲、乙的演唱水平进行比较分析.对于问题(3)(4)应首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由他们提出自己的建议,然后通过互相交流统一认识.解:(1)将甲、乙两名歌手的得分分组整理,得到以下两个统计表:乙选手得分情况(2)根据上面的表格,容易算出甲得分的平均数为9.69.58.98.848.67.2=9x +++⨯++甲≈8.78(分),中位数是8.8分,众数是8.8分; 乙得分的平均数为9.99.29.128.68.538.3=9x ++⨯++⨯+乙≈8.86(分),中位数是8.6分,众数是8.5分.(3)从得分的平均数来看,乙比甲高0.08分,乙的演唱水平较高. 从得分的中位数来看,乙比甲高0.2分,甲的演唱水平较高.从得分的众数来看,甲比乙高0.3分,且有4名评委给甲评了8.8分,有3名评委给乙评了8.5分,因而甲的演唱水平较高.(4)由(1)中的统计表可以看出,乙的平均分略高于甲,原因是个别评委评分比较极端,出现了个别差异较大的数据.因此可以制订“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的计分规则,以确保评分的合理性.按照这个规则,甲、乙两歌手的平均分分别是8.89和8.79分,所以甲的演唱水平较高.设计意图:通过例题,帮助学生进一步熟悉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求法,使学生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区别.锻炼学生根据需要选取合适的统计量作出评价的能力.四、课堂练习1.某商场对上周女装的销售情况进行了统计,销售情况如下表所示:经理决定本周进女装时多进一些红色的,可用来解释这一现象的统计知识是( ). A .平均数 B .中位数 C .众数 D .平均数与中位数 2.若干名工人某天生产同一种零件,生产的零件数整理成条形图,如图所示.设他们生产零件的平均数为a ,中位数为b ,众数为c ,则有( ).A.b>a>c B.c>a>b C.a>b>c D.b>c>a 3.天泉村村委会随机抽查了本村32户农民家庭,对2011年的年总收入情况进行调查,统计结果如下:(1)求这些家庭年总收入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2)该村力争在今后五年使村民的年平均收入有明显提升.如果你是该村村民,你将向村长提出怎样的建议?参考答案:1.C.2.A.3.(1)平均数是5.13万元,中位数是4.5万元,众数是4.5万元;(2)缩小贫富差距,提高年收入在5.0万元以下的多数家庭的收入.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及时巩固学生对众数概念及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个统计量的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五、课堂小结一般来说,当需要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时,人们最关心平均数;当需要表示“中等水平”时,人们最关心中位数;当需要表示“多数水平”时,人们最关心众数.设计意图:通过小结,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能更有效地去学习.六、目标检测1.在“爱的奉献”抗震救灾大型募捐活动中,文艺工作者积极向灾区捐款.其中8位工作者的捐款分别是5万,10万,10万,10万,20万,20万,50万,100万.这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分别是().A.20万、15万B.10万、20万C.10万、15万D.20万、10万2.一组数据5,-2,3,x,3,-2.若每个数据都是这组数据的众数,则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________.3.某县举行了一次艺术比赛,各年级组的参赛人数如下表所示:(1)求全体参赛选手年龄的众数,中位数.(2)王涛说,他所在年龄组的参赛人数占全体参赛人数的24%,你认为王涛是哪个年龄组的选手?请说明理由.参考答案:1.C.2.2.3.(1)众数是14岁,中位数是15岁.(2)因为全体参赛选手的人数为:5+19+12+14=50名.又因为50×24%=12(名),所以王涛是15岁年龄组的选手.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理解.。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典型错误剖析由于一些同学不能透彻的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这三个概念,没有明确一些应注意的问题,常出现一些错误.现分别列举如下:一.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相混致错.例1.某电子商店有一批集成块,共有两个型号,其中A 型的200个,B 型的300个,A 型的价格为3元/个,B 型的价格2元/个,现将这两种型号的集成块每块2.5元出售,问卖出价比这批集成块的平均价格高还是低?误:这两种集成块的平均价格为:5.2232=+元,所以卖出价与平均价相等. 析:因为两种型号的集成块个数不同,不能用其单价的算术平均数当作这批集成块的平均价格,应当将两种型号的个数视为“权”,利用加权平均数计算其平均价格.正:这批集成块的平均价格为:5.24.230020030022003<=+⨯+⨯,所以这批集成块的卖出价高于平均价.二.忽视一组数据的众数,可以不止一个致错例2.求下列数据的众数.1,2,2,2,2,3,3,5,6,7,7,7,7,8,8,8误:这组数据中,数7出现4次,出现次数最多.故这组数据的众数为7.析:在以上数据中,7出现4次,而2也出现了4次,众数不只一个,如果一组数据中,若干个数据出现的次数相同,并且比其他数据出现的次数都多,那么这若干个数据都是这组数据的众数.正:因这组数据中2和7均出现4次,且比其他数出现的次数都多,故这一组数据的众数为2和7.三.误将一个数出现的次数当众数致错例3. 求一组数据3,2,0,3,3,2,3的众数.误:因这组数据中,3出现了4次,出现次数最多,所以这组数据的众数是4.析:众数是出现次数最多的数,而不是数据出现的次数.正:因在这组数据中,3出现了4次,出现次数最多,由众数的定义知这一组数据的众数为3.四.求中位数时没有按顺序排列致错例4. 求1,3,7,8,5,5,7,9,10的中位数.2 误:这组数据共有9九个数,而5出现在以上数据的中间,故其中位数为5.析: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时,应先将其按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再求其位数. 正:将这组数据依次排列为1,3,5,5,7,7,8,9,10,这组数据的个数为九,其中间位置的7为中位数.五.求中位数时,忽视重复数字的排列致错.例5.求1,3,5,5,6,8,,9,2,2,2,7,的中位数.误:将以上数据依次排列为1,2,3,5,6,7,8,9,故其中位数为5.5265=+ 析:以上解题因忽略将重复数字需要全部排列而致错,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时,如有重复数字,应将重复的数字重复写,再求其中位数.正:将以上数据依次排列为:1,2,2,2,3,5,5,6,7,8,9,因这组数据共有11个数,其中间位置的数为5,故其中位数为5.注意:在实际问题中,求得的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都应带上单位.。
《众数》设计理念1、自学能力的培养是终身学习的要求,而倡导终身教育,从学会到会学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过程。
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把着眼点放在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上,使他们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同时获得终身受用的自学方法,从而掌握“会学”知识的金钥匙。
2、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
在教学中,要凸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合作交流,使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理想和方法,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数学课程生活化。
“众数”属于“统计与概率”范畴,其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
学习这一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学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
设计思路:本节课教学思路,践行了“自学尝试→互动释疑→巩固提升→总结回顾”的教学模式,教学环节清晰,层次递进合理,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又有效提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22~125页。
教材分析“众数”是新课程增加的内容,它既是一个教学难点又是一个教学盲点。
众数是在学生学习了统计初步知识和“平均数”“中位数”的基础上,而安排的第三种统计量的学习。
众数在以前的教材中没有出现过,对我们教师来说都是新知识。
它在统计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
教学中我结合学生生活的实际,通过班级选拔人数参加集体舞比赛,发现参赛选手身高是多少厘米比较合适,从而抽象出众数的概念,让学生在实际的情景中体会众数的实际意义,知道众数是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或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它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一组数据的基本情况。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用平均数和中位数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和一般水平的方法,且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
这节课主要在课前让学生充分自学,完成导学提纲之后进行教学的。
《众数》(第2课时)教案探究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体会众数、中位数、平均数的区别,能结合具体情境选择众数、中位数或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用以解释数据的集中程度.过程与方法从各类统计图中获取数据,巩固学生对各种信息的识别与获取能力,增强学生的数据处理和评判意识.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的求真的科学态度,深刻体会现实世界离不开数学,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学重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应用.教学难点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应用.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师用多媒体展示问题.1.一组数据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2.一家饭店某月份工资(单位:元)如下:则该饭店工作人员的工资的众数是_____________元.师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并相互交流结论.结论:1.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2.1500设计意图:通过练习的方式复习有关众数的知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新课的顺利引入做好了铺垫.二、探究学习(1)在某次读书比赛中,7名评委对2位参赛选手的打分情况如下表所示:为了对比2名选手的成绩优劣,你能把这两名选手的得分适当进行分组,并列成统计表吗?师生活动:师引导学生先熟悉问题的实际情境,然后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作出解答.结论:1号选手得分情况统计:2号选手得分情况统计:(2)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能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在什么情况下人们最关心平均数?在什么情况下人们最关心中位数或众数?师生活动: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并相互交流结果.结论:一般来说,当需要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时,人们最关心平均数;当需要表示“中等水平”时,人们最关心中位数;当需要表示“多数水平”时,人们最关心众数.设计意图:通过问题(1)锻炼学生的数据整理能力,通过问题(2)使学生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从不同方面反映数据的集中情况,为后面例题的展开做了铺垫.三、例题精讲例 1 三个生产日光灯厂家在广告中宣称,他们生产的日光灯管在正常情况下,灯管的使用寿命为12个月,工商部门为了检查他们宣传的真实性,从三个厂家各抽取11只日光灯进行检测,灯管的使用寿命(单位:月)如下:甲厂:7,8,9,9,9,11,13,14,16,17,19;乙厂:7,7,9,9,10,10,12,12,12,13,14;丙厂:7,7,8,8,8,12,13,14,15,16,17.(1)这三个厂家的广告分别用了统计中的哪一个特征数(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进行宣传?(2)如果三种产品的售价一样,作为顾客的你选择哪个厂家的产品?请说明理由.分析:(1)分别计算出三个厂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再选择;(2)从平均数考虑;或从中位数考虑.解:甲厂平均数:71819311113114116117119111⨯+⨯+⨯+⨯+⨯+⨯+⨯+⨯+⨯=12;中位数:11;众数:9.乙厂平均数:729210212313114111⨯+⨯+⨯+⨯+⨯+⨯≈10.45;中位数:10;众数:12.丙厂平均数:728312113114115116117111⨯+⨯+⨯+⨯+⨯+⨯+⨯+⨯≈11.36;中位数:12;众数:8.甲厂的广告利用了统计中的平均数,乙厂的广告利用了统计中的众数,丙厂的广告利用了统计中的中位数.(2)选用甲厂的产品,因为平均数较真实地反映了日光灯管的使用寿命,或选用丙厂的产品,因为有一半以上的日光灯管的使用寿命超过了12个月.例2 青年歌手大奖赛的决赛在甲、乙两名歌手之间进行,9位评委的评分(10分为满分)情况如下表所示(单位:分):(1)将甲、乙两名歌手的得分适当进行分组整理,并列成统计表;(2)分别求出甲、乙两名歌手得分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3)由(2)的结果,分析甲、乙两名歌手中谁的演唱水平较高;(4)如果以平均分为标准区分比赛的名次,那么制订怎样的计分规则比较合理?师生活动:教学中,问题(1)的计算可以由学生完成.对于问题(2),应引导学生分别以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为标准,对甲、乙的演唱水平进行比较分析.对于问题(3)(4)应首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由他们提出自己的建议,然后通过互相交流统一认识.解:(1)将甲、乙两名歌手的得分分组整理,得到以下两个统计表:乙选手得分情况(2)根据上面的表格,容易算出甲得分的平均数为9.69.58.98.848.67.2=9x +++⨯++甲≈8.78(分),中位数是8.8分,众数是8.8分; 乙得分的平均数为9.99.29.128.68.538.3=9x ++⨯++⨯+乙≈8.86(分),中位数是8.6分,众数是8.5分.(3)从得分的平均数来看,乙比甲高0.08分,乙的演唱水平较高. 从得分的中位数来看,乙比甲高0.2分,甲的演唱水平较高.从得分的众数来看,甲比乙高0.3分,且有4名评委给甲评了8.8分,有3名评委给乙评了8.5分,因而甲的演唱水平较高.(4)由(1)中的统计表可以看出,乙的平均分略高于甲,原因是个别评委评分比较极端,出现了个别差异较大的数据.因此可以制订“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的计分规则,以确保评分的合理性.按照这个规则,甲、乙两歌手的平均分分别是8.89和8.79分,所以甲的演唱水平较高.设计意图:通过例题,帮助学生进一步熟悉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求法,使学生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区别.锻炼学生根据需要选取合适的统计量作出评价的能力.四、课堂练习1.某商场对上周女装的销售情况进行了统计,销售情况如下表所示:经理决定本周进女装时多进一些红色的,可用来解释这一现象的统计知识是( ). A .平均数 B .中位数 C .众数 D .平均数与中位数 2.若干名工人某天生产同一种零件,生产的零件数整理成条形图,如图所示.设他们生产零件的平均数为a ,中位数为b ,众数为c ,则有( ).A.b>a>c B.c>a>b C.a>b>c D.b>c>a 3.天泉村村委会随机抽查了本村32户农民家庭,对2011年的年总收入情况进行调查,统计结果如下:(1)求这些家庭年总收入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2)该村力争在今后五年使村民的年平均收入有明显提升.如果你是该村村民,你将向村长提出怎样的建议?参考答案:1.C.2.A.3.(1)平均数是5.13万元,中位数是4.5万元,众数是4.5万元;(2)缩小贫富差距,提高年收入在5.0万元以下的多数家庭的收入.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及时巩固学生对众数概念及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个统计量的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五、课堂小结一般来说,当需要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时,人们最关心平均数;当需要表示“中等水平”时,人们最关心中位数;当需要表示“多数水平”时,人们最关心众数.设计意图:通过小结,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能更有效地去学习.六、目标检测1.在“爱的奉献”抗震救灾大型募捐活动中,文艺工作者积极向灾区捐款.其中8位工作者的捐款分别是5万,10万,10万,10万,20万,20万,50万,100万.这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分别是().A.20万、15万B.10万、20万C.10万、15万D.20万、10万2.一组数据5,-2,3,x,3,-2.若每个数据都是这组数据的众数,则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________.3.某县举行了一次艺术比赛,各年级组的参赛人数如下表所示:(1)求全体参赛选手年龄的众数,中位数.(2)王涛说,他所在年龄组的参赛人数占全体参赛人数的24%,你认为王涛是哪个年龄组的选手?请说明理由.参考答案:1.C.2.2.3.(1)众数是14岁,中位数是15岁.(2)因为全体参赛选手的人数为:5+19+12+14=50名.又因为50×24%=12(名),所以王涛是15岁年龄组的选手.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理解.。
青岛版数学八年级上册4.3《众数》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众数》是青岛版数学八年级上册4.3节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平均数、中位数等统计量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众数是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它反映了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概念,需要他们通过实例来理解和掌握。
教材通过引入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感受众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平均数、中位数等统计量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对众数的概念可能初次接触,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来理解和掌握。
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集中在实际应用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注重联系实际,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来理解和掌握众数的概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众数的定义,掌握众数的求法,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体验众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众数的定义,众数的求法。
2.教学难点:理解众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合作交流,发现和总结众数的定义和求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众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让学生分组讨论,通过实例来探究众数的定义和求法。
3.展示: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探究结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4.讲解:对众数的定义和求法进行讲解,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5.练习:让学生进行一些实际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的内容。
6.总结: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加深理解。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众数的定义和众数的求法。
众数第2课时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数据的代表。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应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描述数据时的差异。
3.能灵活应用这三个数据代表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和突破难点的方法1.重点: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之间的差异。
2.难点:灵活运用这三个数据代表解决问题。
平均数计算要用到所有的数据,它能够充分利用所有的数据信息,但它受极端值的影响较大. 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任何一个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动.众数是当一组数据中某一数据重复出现较多时,人们往往关心的一个量,众数不受极端值的影响,这是它的一个优势,中位数的计算很少也不受极端值的影响.中位数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某些数据的移动对中位数没有影响,中位数可能出现在所给数据中也可能不在所给的数据中,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中位数描述其趋势.课堂引入:本节课的课堂引入可以通过复习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定义开始,为完成重点、突破难点作好铺垫,没有必要牵强的加入一个生活实例作为引入问题。
教学过程1.例1 青年歌手大奖赛的决赛在甲、乙两名歌手之间进行,9位评委的评分(10分为满分)情况如下表所示(单位:分):(1)将甲、乙两名歌手的得分适当进行分组整理,并列成统计表;(2)分别求出甲、乙两名歌手得分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3)由(2)的结果,分析甲、乙两名歌手中谁的演唱水平较高;(4)如果以平均分为标准区分比赛的名次,那么制订怎样的计分规则比较合理? 解:(1)将甲、乙两名歌手的得分分组整理,得到以下两个统计表:(2)根据上面的表格,容易算出甲得分的平均数为9.69.58.98.848.67.298.78()甲分+++⨯++=≈x 中位数是8.8分,众数是8.8分; 乙得分的平均数为9.99.29.128.68.538.398.86()乙分++⨯++⨯+=≈x 中位数是8.6分,众数是8.5分.(3)从得分的平均数来看,乙比甲高0.08分,乙的演唱水平较高. 从得分的中位数来看,甲比乙高0.2分,甲的演唱水平较高.从得分的众数来看,甲比乙高0.3分,且有4名评委给甲评了8.8分,有3名评委给乙评了8.5分,因而甲的演唱水平较高.(4)由(1)中的统计表可以看出,乙的平均分略高于甲,原因是个别评委评分比较极端,出现了个别差异较大的数据.因此,可以制订“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的计分规则,以确保评分的合理性.按照这个规则,甲、乙两歌手的平均分分别是8.89分与8.79分,所以甲的演唱水平较高.2.总结归纳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可以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主要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