挣脱心灵的桎梏--从精神分析角度看《海达高布乐》(论文)
- 格式:pdf
- 大小:1.28 MB
- 文档页数:3
走出心灵的囚笼:挣脱束缚,追求自由的人生走出心灵的囚笼,挣脱束缚,追求自由的人生是一场关于个人成长和解放的旅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地发现自己内心的限制和困扰,努力摆脱外界和内心的束缚,追求真正属于自己的自由和幸福。
首先,走出心灵的囚笼意味着面对内心的困扰和痛苦。
我们可能被过去的经历、恐惧、焦虑或者是对未来的担忧所困扰,这些成为了我们心灵的枷锁。
然而,唯有勇敢面对内心的困扰,才能找到解脱的道路。
其次,挣脱束缚需要勇气和决心。
要走出心灵的囚笼,我们需要勇敢地面对自己的恐惧和不安,勇敢地迎接挑战和困难。
我们需要有足够的决心和毅力,不断地努力,不断地探索,才能摆脱束缚,迈向自由的人生。
接着,追求自由的人生需要接纳自己和他人。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学会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接纳自己的过去和现实,接纳自己的情感和情绪。
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包容和理解他人,尊重他人的选择和价值观,建立互相尊重和理解的关系。
最后,追求自由的人生意味着找到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当我们
摆脱了内心的困扰和外界的束缚,当我们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目标,我们会体验到内心的宁静和满足,享受到自由带来的幸福和喜悦。
综上所述,走出心灵的囚笼,挣脱束缚,追求自由的人生是一场关于个人成长和解放的旅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勇气和决心,需要接纳自己和他人,最终找到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让我们勇敢地踏出第一步,迈向自由的人生,过上更加充实、自信和有意义的生活。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Journal of Kaife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Culture & Art 2021年2月20日Feb.20 2021第41卷 第2期Vo1.41 No.2doi:10.3969/j.issn.2096-7853.2021.02.022赫塔·米勒的作品在中国的译介历程及研究现状梳理高源杉(大连外国语大学 德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44)摘 要:德裔作家赫塔·米勒通过《心兽》《呼吸秋千》等作品,创造出独特的“自我虚构的隐晦文学”,并荣膺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
即便获奖之后,国内学界对米勒的探讨也非常有限。
总的来说,米勒的作品在中国的译介历程呈现出滞后性、被动性特点。
从读者到学者,对米勒的探索都相当小众,米勒作品在中国的译介一直以来都十分冷清。
关键词:赫塔·米勒;译介历程;研究现状中图分类号:I516.074;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853(2021)02-0049-02赫塔·米勒(Herta Müller,1953—)是罗马尼亚裔德国作家,她创作了《心兽》《呼吸秋千》等十余部作品,并于2009年摘得诺贝尔文学奖荣誉桂冠。
在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国内并无一部米勒的作品,直至今日这位作家仍鲜有人知。
本文主要梳理赫塔·米勒作品在中国的译介开端、翻译历程及作品影响力演变,并分析国内学界研究米勒作品的论文现状。
一、赫塔·米勒作品在中国的译介历程赫塔·米勒的创作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但是这位德国女作家的作品与中国的首次接触却发生在近十年之后。
1991年10月底,《世界文学》杂志与歌德学院共同举办了主题为“赫尔塔·米勒作品翻译竞赛研讨会”的翻译竞赛,竞赛获奖作品《乡村纪事》和《地下的梦》随即在第二年第一期的《世界文学》上以《赫米勒小辑》之名登出。
自我桎梏中寻找“从尝试走出深渊,朝各自的目标努力,我们可以彼此了解,但真正能够深刻了解自己的,却只有每个人本身。
”赫尔曼·黑塞的文字总有一种魅力,仿佛“能够超越时空阻隔与当下对话”。
《德米安》一书所展现的“辛克莱”式少年彷徨,恰与如我一般的少年读者内心所萌芽的冲动不谋而合。
德米安存在于每一个人心中,带着我们跳出“旧世界”,找寻“新世界”——这是一个美好而艰难的过程。
一、两个世界&辛克莱的彷徨历程观察《德米安》和《悉达多》等书,不难发现黑塞的作品具有非常明显的“二元性”(甚至“多元性”)特征。
《悉达多》中纯洁、高尚却苍白的少年时代,物欲横流、情感迷失的青年阶段和与瓦树地瓦泛舟河上悟得真谛的感化历程具有明显界限。
但是黑塞的高明之处便是在这些界限分明的区域间建立隐秘而顺理成章地关联,《德米安》便是如此。
在本书第一章中,便点明了“两个世界”的存在,一个世界是“父亲的房子”,充满着“柔和的光泽、明亮与整洁”,是所谓的“旧世界”,而实际上“父亲的房子”已经暗示了这个世界的脆弱与狭隘;另一个世界则“鲜明、充满活力、散发着迷人的芬芳,生机盎然”,有的是喧嚣与刺耳、阴森与暴力,这才是新世界。
而本书的主人公辛克莱则一步步蜕变,由旧世界迈向新世界。
在恶霸男孩法克兹·克洛摩面前漫不经心地吹牛,使辛克莱落下把柄被威胁,他开始偷窃、撒谎,却无法摆脱内心的愧意与悔意,被克洛摩支配便使他感到恐惧。
饶是如此,面对父亲对小事的责备,辛克莱产生了“丑恶且叛逆”的快感,“仿佛一个因偷窃而受罚的小偷,实际犯下的却是谋杀的勾当”。
这意味着始终被父母禁锢在光明的旧世界的辛克莱迈入了被禁忌的世界。
尽管过程并不美好,每分每秒都在煎熬,克洛摩所带来的阴影真实且深重。
而后德米安出现,拯救了他,法兰兹·克洛摩这个恶魔消失了,可是德米安对圣经中该隐的深刻理解令辛克莱再陷泥淖,他感到新世界对他的召唤越来越鲜明、越来越强烈。
到了新的城市,同时迈入了一个新的成长阶段后,他感到被压抑,被禁止而不被允许的性冲动,令他堕落疯狂,就此开始酗酒、鬼混。
挣脱桎梏,追求自由——论《天香》中女性乌托邦的建构储阿敏
【期刊名称】《阴山学刊(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5(028)004
【摘要】王安忆的《天香》描画了一幅明清时期世外桃源图景,更重要的是发出女性主义与女性意识的呼喊.小说通过对各类女子形象的描写,解构传统的男权社会,关注女性精神的解放,为女性的未来勾画出理想的乌托邦世界.探讨乌托邦精神和女性主义的关系,并从王安忆创作意图出发,见出《天香》在女性文学中的特殊价值与重要意义.
【总页数】4页(P75-77,111)
【作者】储阿敏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文学院,安徽合肥23003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7
【相关文献】
1.难以挣脱的桎梏-谈《廊桥遗梦》中的弗朗西丝卡 [J], 任素丽;
2.无法挣脱的桎梏—论《苏菲的选择》中女性的悲剧命运 [J], 刘春秀;张喆
3.挣脱桎梏追寻自我——对《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创作手法及女性主义的解读[J], 李澜宇
4.《她的国》中女性主义乌托邦批判与建构 [J], 王明娥
5.张力中的女性乌托邦建构——《克兰福镇》的女性主义叙事学解读 [J], 夏文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心灵的彼岸——读《大嚼科学心理卷(穿越心灵迷宫)》通过学习生物,我知道了条件反射。
而这本书中通过写巴甫洛夫对狗进行的实验得出的结论命名“条件反射作用”。
心理学家把这种作用的过程称为"联想学习"(也作"经典条件反射作用")这本名叫《穿越心灵迷宫》,它由张智丰和张奕两位大学硕士著写,看过《Newton科学世界》杂志的人应该对他们有所了解。
这本书用3章告诉广大读者们:怕笑声和偷窃癖都有理由、思考和行动也许并不一致、愤怒和羞耻并不糟糕。
因为我了解心理学的重要性,基本上每一个教书育人的教师都学过心理学,这对他们在人格上教育孩子是有很大帮助的,因为青少年都有叛逆期,这时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可以帮助他们缓解学业上、生活中的压力,促使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我也是这"叛逆"的一员。
也许有看过这本书的人认为书中绝大部分都是乏味的实验和枯躁的道理,不值得一看。
在我看来,不尽然全是。
明智的人自会从书中撷取自己的理解与感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而我虽未读百遍,但也细细品读好几遍,颇有感触。
我是一个骨灰级星座控,也对天文略感兴趣,这本书却用实验证明了星座是一种强烈的心理暗示,我特别诧异。
对自己的信仰有些怀疑,笃信占星术的人对星座深信不疑,自己的性格也受心理暗示的影响。
万幸的是那些对星座了解不深的人星座与性格无关。
由此可见,对人影响大的是自己的心理暗示而非星座,这也是为什么众人说星座不全准的原因了。
所以我们要认识到心理暗示的双面性,合理利用它去发挥潜能,而不是被它利用、蒙蔽了双眼。
总之,对待任何事物都要一分为二的辩证分析看待,不能偏信偏听,要懂得"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道理。
应该大部分青少年都玩过网游,那你有网瘾吗?或许你们会不清楚。
那些有网瘾的人会逃学、离家出走、在网吧里呆上个三天三夜,严重的几个礼拜、几个月的都大有人在。
这样的案例很多,大部分不知情的人会觉得那些孩子不懂事、那些孩子的家长很可怜。
其实不然,换个角度想想,那些青少年要是在正常的家庭氛围里长大,怎么会沉迷于网络中?正是因为网络世界比现实世界好得多,及时反馈、即刻享受,青少年在游戏里能称霸四方,满足感强烈。
有关音乐治疗的心理学论文范文(2)音乐治疗的心理论文篇三:《音乐治疗促进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研究》【摘要】随着人类的文明和社会的进步,音乐治疗学这一门新兴的,集音乐、医学和心理学为一体的边缘交叉学科逐渐发展起来,这一新兴学科是音乐的作用在传统的艺术欣赏和审美领域之外的应用和发展。
随着时代轨迹的逐渐细致化,在治愈人们的心理问题上越来越凸显它的价值和意义。
本研究课题全面阐述了音乐治疗的社会背景和研究现状。
并结合音乐治疗在心理治疗当中的优越性,分析了如何用不同种类的音乐疗法来纳入到缓解当今人们心理问题的实践性的工作中来。
本文从音乐治疗的概念,基本功能作用,发展历史和音乐治疗的方法技术入手,并且以成年人群的心理疾病案例作了充分的论据,进一步论证分析了音乐治疗对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作用,最后引发人们的一些思考,我们如何才能更好的发展音乐治疗,以及对音乐治疗这一治疗方法的前景的展望,以及在当今社会心理健康问题的这一背景下,如何大胆的尝试音乐治疗,和进行实践来达到我们所期待的人们的拥有健康的身心和和谐美满的生活。
【关键词】音乐治疗;心理健康;重要作用一、音乐治疗和当今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综述(一)研究背景和现状据史书记载,史前文化的人就已经相信音乐有祛病强身的作用,音乐就已经占据了人们生活中重要的地位。
随着文明的发展,魔法,宗教和医学逐渐分裂并且进一步细化和延伸,到公元前六世纪,理性的医学几乎取代了魔法和宗教仪式,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基于实验的证据来对健康和疾病进行研究。
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基督教在西方文明中成为主要的力量,医院的建立,解剖学、生理学、临床医学的发展标志着医学科学方法的发展,在这一时期,有音乐、医学和艺术的结合。
他们认为,音乐不仅能治疗人体的抑郁和绝望,而且被一些医生描述为预防性药物,认为特定的音乐是促进心理健康的有力武器。
音乐治疗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最早是在美国建立的,美国音乐治疗学会也是世界上权威的音乐治疗学术机构。
《海达·高布勒》人物分析在易卜生众多的作品当中,个人的自由是最重要的主题之一,他的作品透彻地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的种种想法,而在他看来,自由和真实正是他的社会所缺乏的。
《海达·高布勒》是易卜生晚年时期的作品,海达这一人物形象充分的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渴望。
海达的性格特点复杂却鲜明。
从海达出场的眼神便透漏出她的冷静沉着,棕黄的头发并不太多体现出她的多思。
她曾经那般热恋才华出众、擅长写作的乐务博格,但由于乐务博格的狂放不羁、声名狼藉而毅然决然的放弃了他,嫁给了她根本不爱的史学家泰斯曼,通过她对婚姻的抉择可以看出她的极度理智。
这些比较男孩的性格特点与她出身高级军官家庭有直接关系。
海达身为没落贵族,将奢侈的生活方式展现的淋漓尽致,例如:她和泰斯曼历时五、六个月的蜜月旅行;回家时她随身带的一大堆箱笼物件;她最讨厌椅子上蒙套子;在有旧钢琴的情况下还要再买一架新的。
戏剧中还借泰斯曼小姐之口侧面介绍海达曾经骑着大马,跟着将军在大路上飞跑的潇洒、自由的生活。
作为贵族的她,对于嫁给性格刻板,一天到晚钻在报纸堆里追求名誉地位的泰斯曼表示极为的不满,甚至把这种不满的情绪发泄到泰斯曼的姑姑身上,毫无顾忌地取笑泰斯曼小姐特意为她买的帽子,她如此高傲的处事态度也源于她的贵族出身。
在海达身上还有一种贵族特点特别明显,就是极强的自尊心,如果不是害怕世俗的偏见,她就不会嫁给泰斯曼;如果不是妒意萌发,她就不会烧掉乐务博格的书稿,而发生这些事情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她的自尊心不允许自己出丑,不允许曾经的恋人胜过现在的丈夫。
戏剧中多次提到海达是个胆小的人,通过她那样向往自由的生活,却又没有勇气冲破旧礼教的束缚可以看出她确实胆小。
但在戏剧的最后,海达落在了勃拉克手里,海达的台词:如果海达不是因为高高在上的自尊受到了侵犯,也不会选择以她认为最大胆,最漂亮的方式了结自己的生命。
海达的死对于她自己来说是一种解脱,脱离了无趣的生活,脱离了令人生厌的婚姻,脱离了世俗的束缚,也是一种追求自由的方式,更是对现实的一种反抗。
精神超越者的崇高与脆弱--从佛教思想看黑塞的《玻璃球游戏》林国良
【期刊名称】《社会科学》
【年(卷),期】2004(000)002
【摘要】赫尔曼·黑塞的<玻璃球游戏>探讨的是人的精神超越问题.尽管虚构的玻
璃球游戏具有使人精神超脱的作用,但超越的终极目标不应停留于此.深受佛教影响
的黑塞,将大乘佛教的入世精神和对社会对民众的责任心,作为终极目标.最终主人公
走出了象牙塔,选择了做小学教师去教育孩子的道路,但旋即溺水身亡.这一悲剧意味
着主人公虽有崇高的意愿,但缺乏相应的行动能力.
【总页数】5页(P112-116)
【作者】林国良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B948;G04
【相关文献】
1.学习陈云同志崇高风范,努力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笔谈)--学习和发扬
陈云同志光辉思想与崇高风范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供精神动力 [J], 陈
元
2.走近"魔术剧"与"玻璃球游戏"--1949-2003年中国黑塞研究述评 [J], 顾梅珑;张
弘
3.“万有”之路——读黑塞《玻璃球游戏》 [J], 郑海娟
4.精神世界中的物质存在\r——玻璃球游戏 [J], 李可心
5.崇高的意义:精神情感之可能——重思康德对崇高的演绎 [J], 卢春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震撼心灵的灵魂悲剧——读狄德罗的《拉摩的侄儿》
王国明
【期刊名称】《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1987()3
【摘要】一十八世纪欧洲发生的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运动以后又一次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
与文艺复兴相比,这次运动声势更为浩大,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其批判锋芒,直接指向封建统治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为资产阶级推翻封建统治作了舆论准备。
【总页数】6页(P37-42)
【关键词】狄德罗;资产阶级;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启蒙思想家;封建统治;思想文化运动;文艺复兴运动;意识形态;心灵
【作者】王国明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55
【相关文献】
1.狄德罗与《拉摩的侄儿》 [J], 王宝琼
2.从《拉摩的侄儿》看狄德罗对启蒙伦理的认识 [J], 殷明明
3.美德与罪恶的挑战——狄德罗"拉摩的侄儿"浅析 [J], 殷明明;张晓艳
4.理性与道德之间——对狄德罗的《拉摩的侄儿》的教育意义解读 [J], 陈华仔
5.狄德罗《拉摩的侄儿》与辩证法 [J], 桂起权;周昭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挣脱心灵的桎梏——从精神分析角度看《海达•高布乐》王天璐 河南大学外语学院摘 要:《海达•高布乐》是挪威著名剧作家亨利克•易卜生的剧作之一。
该剧中人物的心理刻画和性格描写与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说紧密相连。
故事情节的发展体现出人物内心的冲突。
本文通过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即意识与无意识理论、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理论、生存本能和死亡本能理论,与戏剧文本相结合,对海达•高布乐的人格特征进行分析,旨在让读者深入了解主人公复杂深透的内心活动。
关键词:精神分析;《海达•高布乐》;亨利克•易卜生作者简介:王天璐,出生于1988年8月,女,汉族,河南南阳人,河南大学外语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方向。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1-086-02引言:挪威著名剧作家亨利克•易卜生(Henrik Ibsen,1828-1906)是近代现实主义戏剧家的杰出代表之一,被称作“现代戏剧之父”。
他思想深刻,创作艺术技巧精湛。
创作出的作品对后代剧作家甚至世界各国戏剧都产生了极大影响。
1890年,他创作并发表了剧本《海达•高布乐》(Hedda Gabler)。
剧中易卜生为大家描绘了一个时刻幻想浪漫并且想要拥有独立权力的女子——海达•高布乐。
她与周围单调、枯燥、没有人情味的社会生活格格不入,从而产生出种种看似令人无法理解的思想和行为,直至最后一幕因无法妥协于现实而持枪自杀。
该剧初演至今已经一百多年,人们对剧中女主人公海达的形象褒贬不一。
甚至有评论家指责海达自暴自弃、道德败坏,缺乏社会教益意义。
不管怎样,今天的读者和评论家肯定了这部剧的成就,并且认为这部剧作是一部划时代的作品。
剧中易卜生对主人公海达•高布乐的形象和性格的塑造是非常成功的。
笔者认为,在一定程度上,海达与当时社会的矛盾与冲突可以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进行解析。
作为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之一,精神分析理论是由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创立的。
此理论亦可应用于文学作品的解析中来作为一种文学批评的方法使用。
本文选取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当中的几个主要观点,即意识与无意识理论、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理论、生存本能和死亡本能理论,来对海达•高布乐的人格特征逐步进行解析。
一、意识和无意识理论由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我们可以得知,意识与直接感知相关,而无意识则与欲望相关。
这些欲望包括人的本能及原始冲动,由于受控于道德和法律而被长期压抑到意识之下,但是这些欲望仍然在不知不觉中活跃着并追求满足。
另外,还有一部分属于无意识中可召回的,即潜意识,这一部分存在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
“潜意识代表着人类更深远、更原始、更根本的心理能量,潜意识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内驱力,它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以及同本能有关的欲望。
它无时不在暗中活动,要求直接或间接满足;正是这些东西从深层支配着人的整个心理和行为,成为人一切动机和意图的源泉(马新国,2002)。
”剧中首次出现有关艾尔务斯泰夫人的头发的描写时,当回想起她们上学时的对话,爱尔务斯泰夫人仍然后怕不已。
她对海达说:“那时候我非常害怕你,无论什么时候你在楼梯上碰到我,都要扯我的头发,有一次你还说要烧了它们(Walter Kaufmann,2000)。
”海达的头发不够漂亮、不够浓密,嫉妒之心由此而生。
她羡慕艾尔务斯泰夫人的头发,恨自己没有那样漂亮、浓密、波浪般的长发。
从那时起,海达对艾尔务斯泰夫人头发的嫉妒就深深埋藏在心中。
当海达曾经爱过的乐务博格再次出现在她们面前时,海达与艾尔务斯泰夫人成了情敌。
深埋在海达潜意识中的嫉妒心理开始爆发。
海达是一个控制欲很强的女人,她喜欢掌控他人。
而如今昔日不如她的同窗跟自己曾经喜欢的男人纠缠在一起,过上自己想要但不敢尝试的生活,这一点是她无法忍受的。
内心嫉妒和恼恨从潜意识中迸发出来,海达把它们发泄在艾尔务斯泰夫人的头发和她和乐务伯格两人共著的手稿上。
她想要烧了它们,发泄自己心中的怒火。
当海达焚烧手稿时,这种变态的心态达到了高潮。
她疯了似的把手稿扔到炉火之中,幼时对爱尔务斯泰夫人头发的嫉妒在潜意识中重现。
她认为她焚烧手稿的行为就是在烧他们的“孩子”和爱尔务斯泰夫人漂亮的头发,让它们伴随着心中的愤恨在大火中化为灰烬。
作为一个出身于贵族家庭的将军之女,海达有贵族的品位和期望。
婚前的海达出入于各种晚宴,倍受众人的瞩目。
她多才多艺,骑马、射击样样精通。
于潜意识中,海达自觉高人一等,但昔日同窗敢于抛弃世俗、追求自我,这些是她想做但做不到的。
伴随着自己的不作为和一直存在于潜意识中的嫉妒和愤恨,海达一步步走向自我毁灭的深渊。
了解了86文学评论·外国文学这些,我们对她的一些举动就不会感到奇怪。
二、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在海达•高布乐身上也同样有所体现。
“婴儿的初级心理系统的特点是顺从心理冲动、追求快乐,这就是快乐原则;同时,人生活在社会中,道德、法律等都要求人们克制本能冲动,适应现实生活,否则不但得不到快乐,反而会痛苦,这就是现实原则(王延慧,2009)。
”在海达身上我们看到,满足本能欲望的快乐受到现实因素的制约。
在婚姻的选择上,出身名门望族的海达在当时社会舆论下,不敢嫁给声名狼藉、狂放不羁的乐务博格。
她追求自由,灵魂却在社会压力下一次又一次做出违背自己心愿的抉择:在社会舆论压力下,她与自己深爱着的乐务博格决裂;同样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她迫于年纪不小了而与并不太喜欢的泰斯曼结婚成家。
当乐务博格跟海达的关系需要更进一步时,现实生活中的危险威胁到他们的关系,在现实原则面前,海达降低了对自由的渴望。
在快乐原则指导下,海达向往自由,被乐务博格的狂放不羁的性格深深吸引;然而当面对现实时,她又畏惧风险,害怕社会不良舆论,从而选择了呆板的史学家泰斯曼做丈夫。
尽管海达对狂放的乐务博格心生爱慕之意,但在现实原则指导下,她不得不屈尊嫁给他并不爱的但有一定前程的书呆子泰斯曼,这样既迎合世俗的眼光又符合父母的愿望。
她想要自由却又倍受束缚,没有勇气突破自己,又不能折中调和。
另外,在第一幕结束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海达尽力压制内心的骚动,想要保持内心平静并屈服于现实。
她安慰自己说:“一个人换了新环境,也只好一点儿一点儿慢慢地习惯下来(Walter Kaufmann,2000)。
”面对现实中的种种冲突,海达试图妥协。
在这里,现实原则又占了上风。
她嫌太阳大又不让把门关上,只让拉上窗帘好让光线柔和一些。
海达需要新鲜空气,她向往的是外面的新鲜事物,但是她又不敢直面外界的阳光和真实,这就体现了她内心的矛盾。
快乐原则是导致海达自我毁灭的主导原则。
快乐原则在她焚烧书稿时达到顶峰。
她顺从心理冲动,抛开一切自制,肆意放纵内心的嫉妒,毫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只求自己发泄尽兴。
海达焚烧手稿、迫使乐务博格自杀、又把枪口对准自己的太阳穴,所有这些行为都是她实现快乐原则的形式。
她顺从自己的心理冲动,追求自由和快乐。
在她看来,自杀并不可耻,是一种逃离现实的解脱,是真正的自由。
她终于可以摆脱这个与她格格不入的世界。
三、生存本能和死亡本能晚年的弗洛伊德提出“生存本能”和“死亡本能”两个概念。
“前者是同维持个体生存及绵延种族有关的最广义的性本能,它追求自我满足,不顾社会和他人;后者是一种回归无机状态的倾向,常常表现为破坏和毁灭的冲动;生本能和死本能都是人类功物性的表现,这两者之间也处于不停的搏斗中,共同构成人类行为的内驱力(马新国,2002)。
”海达的内心徘徊于这两种本能之间,历经内心挣扎,最终生存本能被死亡本能所压制。
海达曾经是一个活力四射、有雄心、有抱负的人,她渴望自由广阔的天地。
“在海达的内心深处,有着强烈的对生活以及外部世界的渴望。
她和泰斯曼曾有一个协议——要有交际应酬,要招待客人(Walter Kaufmann,2000)。
”这正表明了海达对于走进社会、继续生存的渴望。
就像她曾对乐务博格说的话:“一个年轻的女孩,如果可能的话,没有人知道的话,会非常高兴能够时不时地向这个她们所不被允许知道的世界瞥上一眼(Walter Kaufmann,2000)。
”显然,海达•高布乐内心也渴望被这个社会所接纳,对美好生活充满向往,这是生存本能带来的力量。
有关死亡本能我们从一开始就可以通过海达玩弄手枪看出。
枪是死亡的象征,第一幕海达就承认他的手枪是她用来消磨时光的东西。
第四幕,海达用手枪射中自己的太阳穴,结束了自己毫无意义的生命。
剧中她曾多次提出要用手枪来结束自己百无聊赖的生活。
她多次下意识拿起并摆弄手枪。
这些都为她后来的自杀做了铺垫。
“海达的父亲留给她的手枪是她结婚前的生活的象征,那时她是自由的(Joan Templeton,1997)。
”当这个社会已容不下她时,她选择了以死来逃避,逃避这个得不到自由的地方。
海达在听到乐务博格死亡的真实细节时就知道她只有自己去死。
对于海达,死亡不是消极的退却,而是勇气和高贵精神的体现。
“生的本能指向生命的生成和增进,代表着爱和建设的力量,而死的本能则体现着恨和破坏的力量(王延慧,2009)。
”海达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女子同时又是一个破坏力极强的人,同时拥有这两种强大的力量。
她没有与社会世俗决裂的勇气,也没有逃脱这个家庭的胆量。
她只能在对周围事物的破坏中发泄自己的不满,在毁灭中寻找自己的出路。
她想主宰命运,控制他人,然而却被命运玩弄,造成自己的毁灭。
参考文献:[1]Joan Templeton. 1997. Ibsen’s Wome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Walter Kaufmann. 2000. Complete Works of Henrik Ibsen. New York: The Modern Library.[3]马新国,2002,《西方文论史》。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4]王延慧,2009,“运用精神分析理论分析《化身博士》中的人格分裂”,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第25卷第5期。
87挣脱心灵的桎梏--从精神分析角度看《海达?高布乐》作者:王天璐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外语学院刊名:青年文学家英文刊名:The Youth Writers年,卷(期):2015(11)引用本文格式:王天璐挣脱心灵的桎梏--从精神分析角度看《海达?高布乐》[期刊论文]-青年文学家 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