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5.2 电流和电路》教案 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2
电流和电路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知道电流的形成及其条件,知道电流方向的规定。
2.初步认识电流、电路及电路图。
3.知道电源和用电器。
4.能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连接电路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动脑筋找出新的连接电路的方法。
重、难点:1.知道电流、电路的基本概念。
2.能认识、使用电路图。
教学器电脑平台、小灯泡、门铃、电源、导线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引入课题】给出小灯泡、小电动机、电源、开关导线,分先后两次连接电路,使小灯泡亮、小电动机转,看谁最快最好!刚才我们实际上安装了一个简单的电路,其实收音机、电视机、冰箱、照明……这些看是复杂的东西都是由最简单的电路组成的,让我们走进神秘的电的世界吧!进行新课:【新课讲解】一、电流刚才的灯泡会亮、电机会转,是因为有电流流过它们。
电流是怎样形成的?1.电流: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了电流。
2.电荷定向移动的种类:1)正电荷的定向移动;2)、负电荷的定向移动;3)、正、负电荷同时反向移动。
3.获得持续电流的条件:再次演示上面的电路,可以分别断开、闭合开关,同时在闭合开关的前提下,取下电池,让同学们观察,引导得出:1)、有电源;2)、闭合电路4.电源:能够提供持续电流的装置。
如干电池、蓄电池、光电池、发电站等等。
二、电流的方向:1.规定:把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2.电源外部:电流有电池的正极出发,流向负极。
3.电源内部:电流的方向是由电池的负极流向正极。
4.金属导线靠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而导电的,所以,导线中的电流方向与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
5.发光二极管:具有单向导电性。
三、电路1.定义:把电源、用电器、开关用导线连接起来组成的电流的路径,叫做电路。
2.构成元件:1)、电源:提供电流2)、用电器:实现电能向其它形式的能转化的装置。
3)、开关:控制电流通断的装置4)、导线:起连接各元件的作用。
第二节《电流和电路》说课稿(人教版初二上)«电流和电路»讲课稿各位老师.各位评委大伙儿好我讲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二节:«电流和电路»。
一.教材分析我们的生活处处离不开电,而电流关于学生来讲既奇异又生疏。
第五章是最差不多的电流和电路知识,为以后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处理电学咨询题奠定基础。
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学习电流的知识,从前后联系来看,学生在第一节学习了电荷定向移动及导体和绝缘体的知识,能够更好的明白得本节课内容。
而在本节课里学生要明白电流的形成和方向,明白电路的构成,这又为后面学习串并联电路及整个电路学打下了基础。
二.学生情形分析八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物理,有强烈的好奇心并期望亲自尝试,因此在教学中能够设计多个实验,让学生亲自参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保持在课堂上。
依照七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但具有较好的直观观看能力的特点,关于有些比较抽象的知识,能够运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以直观形象的展现。
三.教学目标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学过了电荷的初步知识,依照本人对教材的明白得和分析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形,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与技能目标(1)明白电流的形成及常见的电源和用电器(2)明白电流方向的规定2.过程与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动手实验,课件展现,使学生感受到电流的存在,是培养学生从书本走向生活,从生活走向社会的能力的过程。
研究过程中以生活素材为依靠,通过学生摸索和讨论,共同得出结论,能够培养学生初步的观看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科学的物理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敢于求知.积极合作的思想品质,在讲解电源知识时,通过对电池的了解,提高学生关怀环境.节约能源的意识。
四.重难点分析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分析教材,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把本节课的重点定为明白电流的形成和电流的方向规定。
由于电流的方向不是直观形象的物理现象,学生较难明白得,因此本节难点定为明白电流的方向。
一、电荷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 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注意观察静电现象,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重、难点:● 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器材: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验电器,乒乓球,散开的塑料包装绳,碎纸屑若干。
学习课时:1课时一、课前预习:1、用塑料梳子梳头发时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是因为。
2、原子由和组成,其中带正电,带负电。
二、课前展示从小学的自然课中,你知道哪些有关电学的知识?三、创设情景: 1.观看“怒发冲冠”、插图“女孩头发竖起来”。
2、思考: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
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五、展示汇报:1.摩擦起电带电体学生实验并得出结论: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分别把棒靠近纸屑,乒乓球等轻小物体,观察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摩擦过的物体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空气干燥的时候,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衣服会粘在皮肤上,是因为梳子、衣服在摩擦过程中带了电的缘故。
经过的物体能够,我们就说物体带上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
2.使物体带电的方法(1)摩擦起电请同学们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摩擦起电的例子。
(2)接触带电除摩擦外,用接触的方法也可以使物体带电。
女孩头发能够竖起来,是因为人体与带电体接触而使头发也带了电。
3.两种电荷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叫带电现象,知道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都带上了电荷,那么它们带的电荷是否相同呢?演示实验: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它,看到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中物理电流和电路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电流的形成及其条件,知道电流的方向。
2. 认识断路、通路、短路,知道电路的组成。
3. 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能画常见的电路元件符号。
4. 学会按实物电路的连接画出对应的电路图。
教学重点:1. 电流的形成及其条件。
2. 电路的组成及其各部分的作用。
3. 电路的三种状态:通路、断路、短路。
4. 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
教学难点:1. 电流的形成。
2. 电路图的绘制。
教学准备:1. 电源、导线、开关、灯泡等电路元件。
2. 电路图绘制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电流?电流是如何形成的?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电流是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的,电流的形成需要电路中有电源并且是闭合的。
二、新课教学(20分钟)1. 电流的形成(10分钟)a. 讲解电流的形成原因,即电荷的定向移动。
b. 讲解电流的方向规定,即正电荷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
c. 引导学生理解电流的实际存在,如电灯泡的发光。
2. 电路的组成(10分钟)a. 讲解电路的基本组成部分:电源、用电器、导线、开关。
b. 讲解各部分的作用:电源提供电能,用电器消耗电能,导线传输电能,开关控制电能。
c. 示例展示常见的电路图,让学生认识并理解电路图的表示方法。
三、课堂实践(2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电路连接实验,体验电路的通路、断路、短路现象。
2.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判断电路的状态,并说明原因。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电流的形成条件、电路的组成及其各部分的作用。
2. 学生提出疑问,教师解答。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根据电源、导线、开关、灯泡等电路元件,绘制一个简单的电路图。
2. 思考并回答:为什么电路中要有电源?电源在电路中起什么作用?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新课教学、课堂实践、课堂小结和课后作业等环节,使学生了解了电流的形成及其条件,认识了电路的组成及其各部分的作用,掌握了电路的三种状态:通路、断路、短路。
15.2 电流和电路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能记住并会画一些常用元件在电路中的符号,会读、会画简单的电路图。
2.能区分通路、断路和短路,并说出短路的危害。
3.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路中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1.经历连接简单电路的过程,通过活动认识短路并了解短路的危害。
2.经历从观察现象到提出问题的过程,体会电路图的标准画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探究实验,激发学生对认识电路组成、研究各元件的作用有强烈的兴趣。
2.在学习连接电路、画电路图等根本技能的实践活动中,培养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平安操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会连接电路、会画简单电路图、能区分通路、断路和短路。
【教学难点】电流的形成;根据电路图连接电路和根据电路画电路图。
教学过程新课引入如图,演示板上有一个小灯泡,还有电池、导线、开关等,怎样让小灯泡能持续发光?怎样才能使小灯泡亮起来呢?这就需要学习有关电路和电路连接的知识。
新课教学一、电流〔1〕电路中必须有电源;〔2〕闭合电路。
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金属中有大量的自由电子,在电源的作用下作定向运动〕3.电流方向的规定:物理学中把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讨论:金属导体中大量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方向与电流方向有什么关系?结论:在金属导体中导电的是自由电子,电子带负电,因此电子的移动方向正好与规定的电流方向相反。
讨论:电路中电流的方向结论:电源有正、负两个极,在闭合电路的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总是从正极流向负极,而在电源内部,则是由负极流向正极,如下图。
【拓展延伸】能做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电荷都叫自由电荷,金属导体中的自由电荷是自由电子,酸碱盐水溶液中的自由电荷是正、负离子。
物理学中规定,电流的方向与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一致,根据此规定,在酸碱盐水溶液中电流的方向是正离子定向移动的方向,则负离子定向移动的方向与电流的方向相反。
金属导体中电流的方向就与自由电子(带负电荷)的实际定向移动方向相反。
15.2 《电流和电路》教案 20242025学年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深知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观察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因此,在设计这一节课《电流和电路》时,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实验教学法,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知识。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通过有趣的小实验,让孩子们了解电流和电路的基本概念。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到物理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1. 知道电流和电路的概念;2. 学会使用简单的电路实验器材;3. 能够分析电路中电流的流向;4. 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流和电路的基本概念;难点:电路中电流的流向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池、小灯泡、电线、开关等;2. 学具:每个孩子一份电路实验套件。
五、活动过程1. 情境引入:讲述一个关于电流和电路的小故事,引发孩子们的兴趣;2. 理论讲解:简述电流和电路的概念,让孩子们理解电路的基本组成;3. 动手实验:孩子们按照实验步骤,连接电路,观察小灯泡的亮灭;4. 讨论交流:让孩子们分析电路中电流的流向,解释为什么小灯泡会亮;6. 课后作业:让孩子们绘制一个简单的电路图,巩固所学知识。
六、活动重难点1. 重点:电流和电路的概念;2. 难点:电路中电流的流向分析。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对孩子们的实验操作和答案进行点评,针对有疑问的孩子进行个别辅导。
同时,我会布置一些拓展延伸的任务,如查找关于电流和电路的资料,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通过这一节课,我希望孩子们能够掌握电流和电路的基本概念,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同时,让他们感受到物理的乐趣,激发对科学的热爱。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情境引入情境引入是吸引孩子们注意力的重要环节。
我选择讲述一个关于电流和电路的小故事,以引发孩子们的兴趣。
这个故事要简短有趣,能够让孩子们对电流和电路产生好奇。
第五章 电流和电路[学情分析]在对电学的学习中,学生对电学的灵活比较难以适应,觉得比较没有系统性,故在复习中应掌握在框架上让学生有较好的理解,让学生站在较高的高度上,理清电学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才能灵活应用在解题上。
[教学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摩擦起电及其原因。
2、理解电流、电压的概念,掌握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
3、知道电路的组成及串、并联电路,会画、会看简单的电路图,能排除简单的电路故障。
4、掌握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电压特点,并能灵活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以学生复习为主,教师为指引,配合知识练习巩固相结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辨别串并联电路,掌握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以及常用电学符号。
[教学重点和难点]1、串并联电路的连接。
2、掌握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以及常用电学符号。
[教学流程]一、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其中一个带正电,一个带负电)1、原因:不同物质原子核束缚电子的能力不同2、正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上所带的电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所带的电3、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带电体可以吸引不带电的轻小物体。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4、电中和:两种不同的电荷相互接触时正负电相互抵消的现象,有时伴随有火花的产生。
二、电流及其测量(一)电流及其测量:1、电流的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电流的方向:正电荷的定向移动方向,在电源外部电流从正极流向负极。
2、电流的大小:t qI ,其中q 为电荷量(单位:c ),t 为时间(单位:s )I 为电流(单位:A )3、电流的测量:用电流表(内阻太小,相当于一条导线)使用方法:①电流表只能与被测器件串联②应使电流从表的“+”极流入,“-”极流出。
③被测电流不能超过电流表的量程,当无法预计被测电流的大小时应用大量程并采用试触的方法。
(二)电路的组成:由电源、导线、用电器及开关组成。
1、 电源: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成电能、提供电压的装置。
二、电流和电路【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电流,知道电流的形成及其条件,知道电流方向的规定。
•通过动手实验,认识短路、断路、通路,知道电路的组成;能从能量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从电路的组成认识开关的作用;能画常见的电路元件符号。
•结合电路的实际连接,学会按实物电路连接图画出对应的电路图。
2.过程与方法•经历简单的电路连接,观察实验现象,从现象中总结归纳出规律。
•尝试用符号表示电路中的元件,绘制简单的电路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搜集生活中的简单电路和电路元件,让学生体验物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乐于观察和探索生活中物理学道理,在学习电路连接、画电路图等基本技能的实践活动中培养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安全操作意识。
•通过连接电路,激发学习兴趣,体验解决物理问题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认识简单电路,能动手连接简单电路,会画简单的电路图,培养学生良好的电学实验习惯。
难点:电流的形成;“根据电路图连接电路”和“根据电路画电路图”【教学关键】实验是学习电学的一种基本方法,在本节中,对电流、电路和电路图的认识都是以学生连接的电路为前提的,因此本节的教学关键是指导学生连接电路,组织讨论。
【教学策略】设计思想:新课程标准体现重兴趣培养,重过程探究,重思维训练,重知识应用的思想。
为实现这一理念,突破本节重难点,达成本节学习目标,我将通过设计问题情境,激发探究的积极性和学生对学习的责任感,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
通过让学生实验,营造民主、和谐、合作的探究氛围,给学生的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和提高能力留有充足的空间。
通过使用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对电流的形成和电流方向等抽象知识的学习,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教学方法】教法构想:采用师生互动启发式教学方法。
充分利用电路组装、多媒体的直观动态教学手段,通过讨论、问答等一系列的师生活动展开教学。
【教学器材】计算机、投影仪、教学课件、电池、小灯泡、小开关、导线等若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