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第一批非主要农作物登记目录新
- 格式:docx
- 大小:8.11 KB
- 文档页数:4
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指南引言非主要农作物是指在农业生产中种植的,不属于传统主要农作物范畴的作物。
非主要农作物的种植在促进农业多样性、提升农民收入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规范非主要农作物的种植和流通,各国制定了相应的品种登记指南。
本文将就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指南进行详细介绍。
一、品种登记的意义和目的品种登记是指对非主要农作物的品种进行申报、测试、审批和登记的程序。
品种登记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促进农作物品种的繁育:品种登记鼓励农业科研机构和个人积极参与农作物品种的繁育工作,推动农作物品种的创新和改良。
2.保护农作物品种权益:通过品种登记,农作物品种的权益得到保护,防止他人擅自使用和宣传某一品种,维护农业发展的公平竞争环境。
3.提高农作物品质和产量:品种登记规定了农作物品种的检验、测试和评价标准,推动农作物品质和产量的提高,降低种植风险。
4.规范市场秩序:品种登记使得市场上的非主要农作物种子来源可信,产品品质有保障,保证了市场秩序的健康发展。
5.提升农民收入:通过品种登记,合格的非主要农作物品种得到推广和种植,使得农民的收入得到提升。
二、品种登记指南的主要内容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指南主要包含以下内容:1. 申请要求申请品种登记的人或机构应当满足一定的条件,包括但不限于:•具备农作物种子或品种开发能力的科研机构、农业企业等;•掌握品种繁育和测试所需的设备、人员等资源;•已经完成对品种的试验、评价等。
2. 申报材料申请品种登记需要提交一系列申报材料,包括但不限于:•品种命名和编号;•品种的起源、遗传背景和繁育过程等的详细描述;•品种的性状特征描述和测定方法;•品种的农艺性状、产量特性和抗逆性等评价数据;•品种的遗传纯度和稳定性评价报告;•品种的毒性和过敏原检测报告。
3. 检验和测试申请品种登记的非主要农作物品种需要经过一系列的检验和测试,以验证其与现有品种的差异和优势,主要包括:•遗传纯度检测:通过对种子的外观和遗传标记的分析,判断品种的遗传纯度。
河南省农业厅关于开展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河南省农业厅•【公布日期】2017.06.21•【字号】豫农种植〔2017〕33号•【施行日期】2017.06.2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正文河南省农业厅关于开展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工作的通知豫农种植〔2017〕33号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农业局(农委),有关单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以下简称种子法)、《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办法》(农业部2017年第1号令,以下简称登记办法)、《第一批非主要农作物登记目录》(农业部第2510号公告,以下简称目录)和有关规定,按照农业部的工作部署,我省已开始受理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高度重视,认真组织新修订的《种子法》第二十二条明确规定: “国家对部分非主要农作物实行品种登记制度”。
做好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工作,是贯彻落实《种子法》的重要举措,是促进绿色、优质、专用、高效及高品质品种选育及推广,满足市场供给需求,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是促进我省农业“四优四化”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深化“放管服”改革精神的具体体现。
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是品种管理制度上的重大改革。
品种登记侧重于品种身份管理,着力解决“一品多名、多品一名”等混乱现象,有利于保护育种家权益,有利于品种创新,有利于加强市场监管。
各级农业部门要切实转变观念,以新理念、新方式、新手段做好品种登记工作;要高度重视,加大宣传培训力度;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相关精神,促进品种登记工作顺利开展。
二、严格依法登记,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品种登记是一项新的品种管理制度,要严格按照《种子法》、《登记办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依法依规登记,强调品种身份管理意识,不增设任何有悖于法律及办法以外的门槛,促进登记工作顺利开展。
要做好“事中事后”监管,对品种进行跟踪监测评价,一旦发现已登记品种有材料造假、种子样品不实的要及时上报处理;给种子使用者和其它生产经营者造成损失的,依法追究赔偿责任,对于出现不可克服的严重缺陷等情形的,要撤销登记。
农业部现行规章清理结果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农业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07.11.08•【文号】农业部令第6号•【施行日期】2007.11.08•【效力等级】部门规章•【时效性】部分失效•【主题分类】法制工作正文本篇法规中《黄渤海区对虾亲虾资源管理暂行规定》已被《农业农村部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规章、规范性文件的决定(2022年)》(农业农村部令2022年第1号)自2022年1月7日起废止。
农业部令(第6号)为全面推进农业依法行政,维护农业法制统一,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行政法规规章清理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7]12号)要求,我部对建国以来发布的规章进行了全面清理。
清理结果已经2007年10月30日农业部第1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部长XXX二〇〇七年十一月八日农业部现行规章清理结果一、继续有效的规章1.农业部立法工作规定(2002年12月27日农业部令第25号发布)2.农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2006年4月25日农业部令第63号发布)3.农业行政许可听证程序规定(2004年6月28日农业部令第35号发布)4.农业部实施行政许可责任追究规定(2004年6月28日农业部令第36号发布)5.农业行政执法证件管理办法(1998年10月15日农业部令第1号发布)6.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公开暂行规定(1997年12月16日农经发[1997]5号发布)7.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管理办法(2003年11月14日农业部令第33号发布)8.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2005年1月19日农业部令第47号发布)9.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2007年6月29日农业部令第4号发布)10.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1993年1月11日[1993]农(绿)字第1号发布)11.农产品包装和标识管理办法(2006年10月17日农业部令第70号发布)12.农产品产地安全管理办法(2006年10月17日农业部令第71号发布)13.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办法(2004年7月12日农业部令第39号发布)14.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名录(第一批)(1999年6月16日农业部令第14号发布)15.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名录(第二批)(2000年3月7日农业部令第27号发布)16.农业部植物新品种复审委员会审理规定(2001年2月26日农业部令第45号发布)17.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名录(第三批)(2001年2月26日农业部令第46号发布)18.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名录(第四批)(2002年1月4日农业部令第3号发布)19.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2002年1月5日农业部令第9号发布,2004年7月1日农业部令第38号修订)20.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2002年1月5日农业部令第10号发布,2004年7月1日农业部令第38号修订)21.农业野生植物保护办法(2002年9月6日农业部令第21号发布,2004年7月1日农业部令第38号修订)22.农业植物新品种权侵权案件处理规定(2002年12月30日农业部令第24号发布)23.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名录(第五批)(2003年8月5日农业部令第32号发布)24.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名录(第六批)(2005年5月20日农业部令第51号发布)25.农业转基因生物加工审批办法(2006年1月27日农业部令第59号发布)26.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实施细则(农业部分)(2007年9月19日农业部令第5号发布)27.农业专职植物检疫工作人员制服供应办法(1987年8月18日[1987]农(农)字第32号发布)28.农业部植物检疫员管理办法(试行)(1990年11月8日[1990]农(农)字第40号发布)29.进出口农作物种子(苗)管理暂行办法(1997年3月28日农业部令第14号发布)30.关于设立外商投资农作物种子企业审批和登记管理的规定(1997年9月8日[1997]农农发9号发布)31.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2001年2月26日农业部令第48号发布,2004年7月1日农业部令第38号修订)32.农作物种子标签管理办法(2001年2月26日农业部令第49号发布)33.农作物商品种子加工包装规定(2001年2月26日农业部令第50号发布)34.主要农作物范围规定(2001年2月26日农业部令第51号发布)35.农药限制使用管理规定(2002年6月28日农业部令第17号发布)36.农作物种质资源管理办法(2003年7月8日农业部令第30号发布,2004年7月1日农业部令第38号修订)37.农作物种子质量纠纷田间现场鉴定办法(2003年7月8日农业部令第28号发布)38.农作物种子检验员考核管理办法(2005年2月6日农业部令第49号发布)39.农作物种子质量监督抽查管理办法(2005年3月10日农业部令第50号发布)40.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2006年3月27日农业部令第62号发布)41.蚕种管理办法(2006年6月28日农业部令第68号发布)42.农机成人教育暂行规定(1993年8月21日[1993]农(机)字第5号发布,1997年12月25日农业部令第39号、2004年7月1日农业部令第38号修订)43.拖拉机驾驶培训管理办法(2004年8月15日农业部令第41号发布)44.拖拉机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2004年9月21日农业部令第42号发布)45.拖拉机登记规定(2004年9月21日农业部令第43号发布)46.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办法(2005年7月26日农业部令第54号发布)47.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2006年5月10日农业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令第57号发布)48.农业机械质量调查办法(2006年8月20日农业部令第69号发布)49.联合收割机及驾驶人安全监理规定(2006年11月2日农业部令第72号发布)50.饲料添加剂和添加剂预混合饲料产品批准文号管理办法(1999年12月9日农业部令第23号发布,2004年7月1日农业部令第38号修订)51.新饲料和新饲料添加剂管理办法(2000年8月17日农业部令第37号发布,2004年7月1日农业部令第38号修订)52.进口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登记管理办法(2000年8月17日农业部令第38号发布,2004年7月1日农业部令第38号修订)53.甘草和麻黄草采集管理办法(2001年10月16日农业部令第1号发布)54.草畜平衡管理办法(2005年1月19日农业部令第48号发布)55.草种管理办法(2006年1月12日农业部令第56号发布)56.草原征占用审核审批管理办法(2006年1月27日农业部令第58号发布)57.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保护区和基因库管理办法(2006年6月5日农业部令第64号发布)58.畜禽新品种配套系审定和畜禽遗传资源鉴定办法(2006年6月5日农业部令第65号发布)59.优良种畜登记规则(2006年6月5日农业部令第66号发布)60.饲料生产企业审查办法(2006年11月24日农业部令第73号发布)61.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及动物源食品中残留物质监控计划和官方取样程序(1999年5月11日农牧发[1999]8号发布)62.兽药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02年3月19日农业部令第11号发布)63.兽药注册办法(2004年11月24日农业部令第44号发布)64.兽药产品批准文号管理办法(2004年11月24日农业部令第45号发布)65.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审批办法(2005年5月20日农业部令第52号发布)66.动物病原微生物分类名录(2005年5月24日农业部令第53号发布)67.新兽药研制管理办法(2005年8月31日农业部令第55号发布)68.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办法(2006年6月26日农业部令第67号发布)69.无规定动物疫病区评估管理办法(2007年1月23日农业部令第1号发布)70.兽用生物制品经营管理办法(2007年3月29日农业部令第3号发布)71.兽药进口管理办法(2007年7月31日农业部、海关总署令第2号发布)72.农业部国营农场农机化管理暂行细则(1989年5月10日[1989]农(体改)字第8号发布)73.乡镇企业登记备案规定(1997年12月29日农业部令25号发布)74.农业部关于确定经济价值较高的渔业资源品种目录的通知(1989年5月30日[1989]农(渔政)字第13号发布)75.农业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船舶油类记录簿”使用方法的通知(1989年6月27日[1986]农(渔政)字第14号发布)76.农业部关于下发《海洋渔业船舶船员证书》考试发证收费标准的通知(1989年7月20日[1989]农(渔政)字第28号发布)77.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进出渔港签证办法(1990年1月26日农业部令第11号发布,1997年12月25日农业部令第39号修订)78.关于禁止在公海使用大型流网作业的通知(1991年6月8日[1991]农(渔政)字第3号发布)79.渔港费收规定(1993年10月7日[1993]农(渔政)字第15号发布)80.内河渔业船舶船员考试发证规则(1994年8月18日农渔发[1994]11号发布,2004年7月1日农业部令第38号修订)81.关于加强外海作业渔船管理的通告(1994年11月9日农业部令第4号发布,2004年7月1日农业部令第38号修订)82.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海上交通事故调查处理规则(1991年3月5日农业部令第4号发布,1997年12月25日农业部令第39号修订)83.农业部关于实施《清理取缔“三无”船舶通告》有关事项的通知(1994年11月8日[1994]农渔发21号发布)84.长江渔业资源管理规定(1995年9月28日农渔发[1995]29号发布,2004年7月1日农业部令第38号修订)85.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船舶登记办法(1996年1月22日农渔发[1996]2号发布,1997年12月25日农业部令第39号、2004年7月1日农业部令第38号修订)86.沿海和内陆边境水域渔业执法人员制服供应办法(1996年4月16日农渔发[1996]5号发布)87.内陆水域渔业执法人员制服供应办法(1996年4月16日农渔发[1996]5号发布)88.水域污染事故渔业损失计算方法规定(1996年10月8日农渔发[1996]14号发布)89.渔业水域污染事故调查处理程序规定(1997年3月26日农业部令第13号发布)90.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1997年10月17日农业部令第24号发布)91.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船舶普通船员专业基础训练考核发证办法(1998年3月2日农渔发[1998]2号发布,2004年7月1日农业部令第38号修订)92.农业部关于在东海、黄海实施新伏季休渔制度的通知(1998年4月2日农渔发[1998]6号发布)93.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船舶验船师资格考评管理规定(1998年12月16日农渔发[1998]11号发布)94.吕泗、长江口和舟山渔场部分海域捕捞许可管理规定(1999年2月13日农渔发[1999]3号发布)95.农业部关于在南海海域实行伏季休渔制度的通知(1999年3月5日农渔发[1999]2号发布)96.中日渔业协定暂定措施水域管理暂行办法(1999年3月5日农业部令第8号发布,2004年7月1日农业部令第38号修订)97.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利用特许办法(1999年6月24日农业部令第15号发布,2004年7月1日农业部令第38号修订)98.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外国人、外国船舶渔业活动管理暂行规定(1999年6月24日农业部令第18号发布,2004年7月1日农业部令第38号修订)99.渔业船舶航行值班准则(试行)(1999年11月8日农渔发[1999]10号发布)100.渔业污染事故调查鉴定资格管理办法(2000年4月12日农渔发[2000]7号发布,2004年7月1日农业部令第38号修订)101.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行政执法船舶管理办法(2000年6月13日农业部令第33号发布)102.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港航监督行政处罚规定(2000年6月13日农业部令第34号发布)103.中韩渔业协定暂定措施水域和过渡水域管理办法(2001年2月16日农业部令第47号发布,2004年7月1日农业部令第38号修订)104.水产苗种管理办法(2001年12月10日农业部令第4号发布,2005年1月5日农业部令第46号修订)105.远洋渔业管理规定(2003年4月18日农业部令第27号发布,2004年7月1日农业部令第38号修订)106.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2003年7月24日农业部令第31号发布)107.渤海生物资源养护规定(2004年2月12日农业部令第34号发布,2004年7月1日农业部令第38号修订)108.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渔业船员发证规定(2006年3月27日农业部令第61号发布)二、部分条款修改的规章1.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农业部分)(1995年2月25日农业部令第5号发布,1997年12月25日农业部令第39号、2004年7月1日农业部令第38号修订)修改内容:(1)删除第二十六条。
中国瓜菜2017,30(6):57根据2016年1月1日实施的新修订《种子法》规定,国家对水稻、玉米、小麦、棉花、大豆之外的重要农作物实行品种强制登记管理。
农业部2017年3月30日公布了自5月1日实施的《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办法》及法定登记品种作物目录,目录确定西瓜、甜瓜、黄瓜、番茄、辣椒、大白菜、结球甘蓝等29种农作物须进行品种登记,应登记而未登记的品种种子,其推广、宣传、以登记品种的名义销售都是违法行为。
有关品种登记如何做,我们将一一为大家介绍。
申请者进行西瓜品种登记,首先需在中国种业信息网()下载填写西瓜品种登记申请表,同时充分准备的相关申请文件,向所属地(法人以注册地、自然人以身份证所在地为归属地)的省级农业主管部门提出申请(一般是省级种子管理站或局)或者直接在中国种业信息网的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页面实名注册通过后进行申报。
申请文件在省级农业主管部门受理后,一般20个工作日内,审查符合要求的,通知申请者提交申请品种的种子标样。
在收到种子标样验收回执后,经农业部主管部门的审核批准,即可取得农业部核发全国有效、编号唯一的品种登记证书。
1准备申请文件申请品种登记需准备的文件材料,主要有以下内容:1.1品种选育情况说明新选育的品种,在品种选育情况中需主要说明包括品种来源以及亲本血缘关系、选育方法、选育过程、特征特性描述、栽培技术要点等内容。
同时,法人单位选育的品种,须由选育单位加盖公章确认;个人选育的品种,由选育者本人签字确认。
已经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地方品种或来源不明确的品种在进行标明后,也可不作品种选育说明。
1.2品种特性说明1.2.1品种适应性应根据不少于2个生产周期(试验点数量与布局应当能代表拟种植的适宜区域)的品种试验数据,如实描述以下内容:品种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产量、品质、抗病性、抗逆性、适宜种植区域(注明县级以上行政区地名)及季节,品种的主要优点、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等注意事项。
国内谷子DUS测试中存在问题及建议付国庆 纪军建 霍阿红 寇淑君 左振兴 王 瑶 杨德智 郝建宇(河北省张家口市农业科学院/农业农村部植物新品种测试张家口分中心,张家口075000)摘要:通过分析国内谷子DUS测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快修订谷子DUS测试指南,编制谷子测试操作手册和拍摄技术规程,构建谷子已知品种数据库和DNA指纹图谱数据库,完善谷子DUS测试体系建设,提高测试水平等建议,以更好地为我国谷子品种管理提供技术保障。
关键词:谷子;DUS测试;品种;测试指南谷子起源于我国,是我国传统经济农作物之一,数千年来一直作为主栽作物培育了我国北方文明[1-2]。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谷子生产和消费国家[3],是谷子主要出口国。
近年来,随着我国谷子育种水平和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极大地推动了国内谷子产业化发展。
张家口市农业科学院选育的“张杂谷”系列杂交谷子在非洲多个国家试种成功,引起了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极大关注[4]。
《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明确要求申请保护和登记的植物品种应当具备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5](简称DUS)。
DUS测试是植物新品种管理和授权的科学依据[6],是落实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抓手[7]。
谷子于2002年1月被列入第4批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名录,2017年5月被列入第一批非主要农作物登记目录,生产上推广的谷子品种均需通过DUS测试,可见DUS测试在谷子产业发展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农业农村部植物新品种测试张家口分中心是承担谷子DUS测试的主要测试机构之一,在多年的测试工作中,发现谷子测试在技术规程、测试水平、体系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影响测试准确性、高效性的问题,迫切需要尽快解决完善,以适应谷子育种技术创新和种业发展需求,更好地为我国谷子种业发展保驾护航。
1 2013年版谷子DUS测试指南存在的问题1.1 品种类型 根据农业部的要求,2013年版谷子DUS测试指南(以下简称测试指南)按照春谷和夏谷2个类型制定了2套标准[8],虽然其中也提到杂交种,但测试指南中相应测试性状,尤其是穗长度、单穗重等部分测量性状并没有区分常规种与杂交种,且种植密度和一致性、特异性判定标准也未对杂交种作专门说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令2017年第1号——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办法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农业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17.03.30•【文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令2017年第1号•【施行日期】2017.05.01•【效力等级】部门规章•【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种植业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令2017年第1号《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办法》已经农业部2017年第4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7年5月1日起施行。
部长2017年3月30日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管理,科学、公正、及时地登记非主要农作物品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以下简称《种子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适用本办法。
法律、行政法规和农业部规章对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管理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非主要农作物,是指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五种主要农作物以外的其他农作物。
第四条列入非主要农作物登记目录的品种,在推广前应当登记。
应当登记的农作物品种未经登记的,不得发布广告、推广,不得以登记品种的名义销售。
第五条农业部主管全国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工作,制定、调整非主要农作物登记目录和品种登记指南,建立全国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信息平台(以下简称品种登记平台),具体工作由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承担。
第六条省级人民政府农业主管部门负责品种登记的具体实施和监督管理,受理品种登记申请,对申请者提交的申请文件进行书面审查。
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已登记品种的监督检查,履行好对申请者和品种测试、试验机构的监管责任,保证消费安全和用种安全。
第七条申请者申请品种登记,应当对申请文件和种子样品的合法性、真实性负责,保证可追溯,接受监督检查。
给种子使用者和其他种子生产经营者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二章申请、受理与审查第八条品种登记申请实行属地管理。
非主要农作物登记目录
一、粮食作物
粮食作物是农业生产中的主体,主要为人类提供食用粮食。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非主要粮食作物:
燕麦藜麦粟(小米)薏仁米荞麦高粱青稞
二、油料作物
油料作物是指那些主要用于提取植物油脂的作物。
以下是一些非主要的油料作物:
红花油用亚麻油用大麻油用牡丹油茶芝麻
三、糖料作物
糖料作物是指那些主要用于制糖的作物。
以下是一些非主要的糖料作物:
甜高粱甜菊甜玉米
四、杂豆作物
杂豆作物是指除大豆外的其他豆类作物。
以下是一些非主要的杂豆作物:
绿豆红小豆蚕豆豌豆扁豆鹰嘴豆
五、蔬菜作物
蔬菜作物是人们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以下是一些非主要的蔬菜作物:
芦笋菠菜生菜空心菜茼蒿香菜
六、果树
果树是指那些主要用于生产水果的树木。
以下是一些非主要的果树:
柿子树石榴树枣树桑葚树木瓜树
七、经济树
经济树是指那些除了提供果实外,还具有其他经济价值的树木。
以下是一些非主要的经济树:
橡胶树油桐树漆树樟树檀香树
八、其他作物
除了以上列出的作物外,还有一些其他非主要农作物:
药用植物:如枸杞、当归、人参等。
观赏植物:如玫瑰、菊花、郁金香等。
纤维作物:如麻、剑麻、竹等。
饲料作物:如紫花苜蓿、黑麦草等。
以上是非主要农作物的登记目录,这些作物在农业生产中占有一定地位,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资源。
同时,这些作物还具有不同的生态和景观价值,对于维护农业生态平衡和美化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非主要农作物品种首次登记的40个品种
作者:暂无
来源:《农家科技》 2017年第9期
目前,农业部发布2017年第2560号公告,40个马铃薯、谷子、油菜、向日葵、大白菜、
结球甘蓝、番茄、辣椒、西瓜、甜瓜等作物品种符合《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办法》的要求准
予登记。
登记的品种有:
马铃薯品种(1个):中薯18号。
谷子品种(3个):敖红谷、金枪、小粟粮。
油菜品种(2个):邡牌油600、德邡油2号。
向日葵品种(19个):关尔一号、丰葵杂l号、三瑞6号、NH2202、GY9191、GL336、SH363、SH338、SH361、AD567.AD606.AD636.AD661.AD677.AD610.AD630.AD904.SK6382.AD650。
大白菜品种(4个):金品快菜308、金品早熟s号黄白、金品优选快菜、金品851快菜。
结球甘蓝品种(1个):先甘011。
番茄品种(3个):京番501、京番红星l号、京番101。
辣椒品种(1个):先红五号。
西瓜品种(4个):锦霞八号、彩虹瓜之宝、林籽3号、华欣。
甜瓜品种(2个):翠脆蜜、盛开花。
仲新文。
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指南非主要农作物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品种的登记对于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将通过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指南的介绍,帮助读者了解相关规定和程序,从而更好地开展品种登记工作。
一、品种登记的基本概念和意义品种登记是指按照规定程序,将新选育或新发现的新品种登记并纳入公示,从而获得法律保护的一项活动。
品种登记的意义在于促进农业科技创新,保障原创品种的合法权益,并规范农业市场秩序,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
二、品种登记的适用范围和条件1.适用范围品种登记适用于非主要农作物的新品种选育和新品种发现,如草药、林木及水生作物等。
2.申请条件(1)品种应为新育成的新品种,具有明显的区别特征,具有良好的品种特性和经济价值;(2)品种应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如安全性、环保性等;(3)品种申请人应具有相应的法律资质和技术实力,能够为品种提供实验证明和相关检测报告。
三、品种登记的申请流程1.申请人需要向农业部门提交详细的申请材料,包括品种简介、实验证明、品种鉴定证书等;2.农业部门将组织专家进行品种审核和测试,对品种进行全面的鉴定和评估;3.审核和测试结果符合要求的,将会进行品种公示和登记;4.登记完成后,申请人将获得品种权证书,获得相关的法律保护。
四、品种登记的注意事项1.品种登记的申请材料应详细、真实,并经过专业人员的审核和认定;2.品种登记的申请人应具有相应的法律资质和技术实力,能够为品种提供实验证明和相关检测报告;3.品种登记的过程需要严格按照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遵循程序规定,确保品种的安全性和环保性。
五、结语以上就是对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指南的简要介绍,希望能够帮助有关的农业科技工作者和企业加深对品种登记的了解,规范品种选育和推广行为,从而真正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提高国家的农业生产效益和竞争力。
龙源期刊网
河南省首次登记非主要农作物品种
作者:
来源:《乡村科技》2017年第19期
2017年6月28日,记者从省农业厅了解到,我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工作已经开始,这是我省第一次对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进行登记。
省农业厅日前印发通知,安排部署我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工作。
通知提醒,依据农业部规定,两个以上申请者分别就同一个品种申请登记的,优先受理最先提出的申请;同时申请的,优先受理该品种育种者的申请。
因此,省农业厅建议申请者先网上申请,再递交书面材料。
据介绍,非主要农作物是指除了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之外的农作物。
今年4月农业部公布了第一批非主要农作物目录,共分粮食作物、油料作物、糖料、蔬菜、果树、茶树和热带作物七大类29种,粮食作物包括马铃薯、甘薯、谷子、高粱、大麦、蚕豆和豌豆等7
种,蔬菜包括大白菜、黄瓜、番茄、西瓜和甜瓜等8种,油料作物包括油菜、花生、亚麻、向日葵4种。
我省各地将在这29种农作物范围内开展品种登记。
省种子站站长马运粮说,登记中将着力解决“一品多名、多品一名”等混乱现象,有利于保护育种家权益,有利于品种创新和市场监管。
非主要农作物大多是经济作物,摸清家底之后,对于农民调整产业结构,推进我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更强的指导性。
来源:河南日报 2017-06-29。
果农之友2018.3专题讲座种业作为农业的核心基础产业,是农业结构调整、产业开发、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种业的改革发展对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正式实施,规定对小麦、玉米、水稻、大豆、棉花等主要农作物品种实行国家和省两级审定,但对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的管理未作规定。
此后,多个省份(自治区、市)在制定的省级农作物种子条例中,明确了主要农作物品种实行审定,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管理实行审定、认定、登记、鉴定和备案等。
长期以来,国内对非主要农作物品种关注不够,在实践中存在一品多名、一名多品等现象,严重扰乱了国内种子市场秩序,加之没有品种标准样品,进一步加大了市场监管难度,育种者权益和农民的利益难以得到有效保护,坑农害农事件时有发生。
针对以上问题,2016年1月1日起施行的新修订的《种子法》明确规定:国家对部分非主要农作物实行品种登记制度。
《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办法》于2017年3月30日公布,并自2017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
这是贯彻落实《种子法》的重要措施之一,标志着我国农作物品种管理向市场化方向迈出重要一步。
2017年4月农业部公布了第一批非主要农作物目录,包括粮食作物、油料作物、糖料、蔬菜、果树、茶树、热带作物共计7大类29种,要求列入登记目录的品种在推广之前应当登记,作为市场经营、推广的依据。
目前,我国已成为果树产业的第一大国。
据农业部统计,2016年中国水果面积和产量均列世界首位,果树产值居中国种植业第三位,是农业增效、农民脱贫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尤其是对促进山区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具有特别的意义。
而果树是多年生作物,具有区域性特点,必须适时适地适区种植才能获得最佳经济效益,由于不审定、不登记而引起的盲目引种不仅影响果品的产量和品质,还会对果农造成不可挽回的重大损失。
因此,对果树品种进行登记管理对于提高我国果树产业水平和保障果农经济收入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品种管理制度变迁探索新时代品种登记管理发展新思路作者:史梦雅来源:《中国种业》 2019年第1期史梦雅(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品种登记处,北京100026)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是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
40年风雨兼程、40年众志成城、40年春风化雨,40年砥砺前行,种业市场从无到有,从自给自足到开放共享,品种管理体制从探索到建立,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推动我国种业实现大发展大变革。
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的核心产业,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
特色作物种业更是农业结构调整、产业开发、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下决心把民族种业搞上去”,这就要求广大种业人在变革中思考,在思考中创新,凝心聚力,提高种业的核心竞争力。
贯彻落实总书记要求,品种管理工作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意义深远。
1 我国品种管理制度发展历史进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此时农村还普遍处于“家家种田,户户留种”的阶段,种粮不分家。
1958年农业部提出“四自一辅”方针,种子得已从粮食中脱离出来有了专门的经营机构,但此时仍为以粮换种,种子商品化程度不高。
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和生产力的发展,原有种子管理方式已不能适应市场需求,1978年颁布的《关于加强种子工作的报告》,打破了种子机构都是农业行政部门的直属单位、依靠行政权力完成良种推广任务的旧体制,批准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种子公司和生产基地,提出“四化一供”方针,实现种子生产经营合二为一的体制[1]。
中国种子公司成立,以蔬菜种子为代表的非主要农作物种子得以自由交易,标志着我国种业开始进入市场化进程。
1989年国务院颁布《种子管理条例》,为各级种子管理部门强化种子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
1995年创建的种子工程,为适应市场化经济体制下的种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进入新世纪以来,种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2000年正式颁布实施的《种子法》,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先后开展“政企分开、事企脱钩”为内容的管理体制改革[2],为开启我国种业市场化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标志着我国种子产业进入了依法治种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