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自体脂肪颗粒移植成活率的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261.54 KB
- 文档页数:3
脂肪干细胞辅助自体颗粒脂肪移植术研究进展在肿胀技术注射器吸脂和传统单纯自体颗粒脂肪注射填充移植[1]及脂肪组织源性干细胞(adipose derived stem cells,ADSCs)等[2]实验与临床研究基础上,2006年,Matsumoto等[3]提出ADSCs协同自体脂肪移植(cell-assist ed lipotransfer,CAL)概念,Yoshimura等[4]同期应用CAL成功进行了临床隆乳术;2008年,刘乃军等[5]在上述CAL基础上,提出干性CAL和湿性CAL概念,并应用湿性CAL技术成功进行了临床多量自体颗粒脂肪移植,临床获得明显提高[6]。
现就ADSCs技术在临床颗粒脂肪注射移植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传统单纯干性和湿性颗粒脂肪注射移植方法过去27年里,在湿性肿胀技术和注射器吸脂等基础上[7],传统单纯自体颗粒脂肪注射移植方法分为(离心法)干性移植法[8-9](应用离心技术分离浓缩纯化颗粒脂肪)和(静置法)湿性移植法[10-11](不用离心技术而是采用自然静置悬浮反复漂洗析出水分等杂质纯化颗粒脂肪);迄今两者仍是临床最常用的操作流程,公认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有关颗粒脂肪注射移植术后存活率各家报道不一,且争议较大,要真正建立公认的临床规范标准化操作流程,仍需做出更多改进[12-13],目前,我国自体颗粒脂肪注射填充移植技术已经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2 自体ADSCs和SVF来源近年研究证实,在人体吸脂颗粒脂肪悬液中获取的多向分化ADSCs是安全理想的自体细胞来源[14],2007年,朱茗和高建华等[15]实验研究从成人脂肪抽吸物液体部分中分离得到大量可为脂肪组织工程所利用的ADSCs,其细胞量与脂质来源的量基本相同。
2009年,Yoshimura等[16-17]实验研究吸脂抽吸物获得大量自体血管基质层片段细胞(stromal vascular fraction,SVF)。
促进自体脂肪成活率的研究[关键词]:自体脂肪;移植;成活率;脂肪颗粒自体脂肪移植是指将人体腹部、大腿、臀部等处多余的脂肪,用负压、电子等吸脂方法吸出,经过纯化后,注射移植到需要改变的缺陷受区内,来修复和改善受区的形态。
自体脂肪移植在临床上应用已有上百年历史,早在1889年,Vander Meulen就发表了首篇自体脂肪移植的相关论文,1893年Neuber开展了首例应用自体脂肪组织移植充填缺损软组织手术,并取得很好效果。
与其他各种人工制造的组织代用品、异种生物材料和异体相比,自体脂肪为自身组织,其组织相容性好,无过敏反应和排斥反应,操作方便、简单可靠,而且自体脂肪来源丰富,取材方便,倍受整形美容外科医生的喜好,临床上广泛用于充填面部皮下凹陷性缺损、乳房萎缩或发育不良、吸脂术后的凹陷和生殖器等美容改形塑造手术。
自体脂肪移植是一种很好的美容充填方法,操作简单方便,效果良好,但移植脂肪成活率普遍不高,国内外报道的自体脂肪移植成活率在30%-70%,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广泛开展。
目前认为影响自体脂肪移植组织存活的因素主要有:供区和受区的选择,自体脂肪取材方法、纯化方法和冷藏方法,自体脂肪的植入注射方法,术后护理方法,各类药物、生长因子应用等。
本文就最近国内外报道的提高自体脂肪移植成活率的技术和方法综述如下。
1 促进自体脂肪成活的基础研究1.1 自体脂肪移植成活理念自体脂肪移植通过抽脂术去除多余脂肪,补充到需要填充的部位,在临床美容上有着巨大的需求。
移植脂肪成活与否是自体脂肪移植研究的根本问题。
目前,学术界对于这个问题主要有三种学说:脂肪来源干细胞替代学说,脂肪细胞成活学说和宿主替代学说。
宿主细胞代学说由Neuhof[1]在1923年提出,认为移植的自体脂肪细胞不会存活,会慢慢被宿主间质细胞吞噬降解成脂质,变成新的脂肪组织。
脂肪细胞成活学说由Peer[2]在1956年提出,认为部分移植的自体脂肪细胞待炎症反应停止后,移植的自体脂肪细胞能够在受区成活下来,而受区的组织细胞仅能清除坏死的脂肪细胞和脂质,并不能代替移植的自体脂肪细胞。
提高自体脂肪游离移植成活率的研究进展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2015年2月第11卷第1期·综述·doi:10.3969/j.issn.1673-0364.2015.01.017对于外伤、肿瘤、先天性发育不良及衰老等原因导致的软组织缺失,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皮瓣移植、假体植入、软组织填充等。
软组织填充由于创伤小,填充效果佳,可塑性强,而成为最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
临床常用的填充物如硅胶、胶原蛋白和玻璃酸钠等,均存在排异反应或术后疗效不能持久的缺点。
1893年,Neuber 首次完成应用多个游离的自体脂肪块填充软组织缺损的脂肪移植手术,为软组织填充物的选择开辟了新方向。
自体脂肪,具有生物相容性好、获取方便、来源丰富、填充效果好和创伤小等优势,同时能通过供区与受区的脂肪“转移”,达到调配脂肪、雕塑体型的目的。
因此,自体脂肪作为软组织填充材料,相较于人工组织替代品或异体、异种材料,更易被接受。
然而,脂肪移植后出现成活率的不确定性,脂肪组织液化、坏死、钙化、纤维化等问题,限制了自体脂肪移植的临床应用。
为了提高自体脂肪移植的成活率,达到术后稳定的远期效果,大量研究对此进行了探索,现就影响自体脂肪游离移植成活率的诸多环节进行综述。
1脂肪颗粒的获取1.1供区的选择脂肪组织分布于身体各个部位,不同部位的脂肪组织在血供、代谢等方面均有所差异,故在选择脂肪供区时,除考虑脂肪需要量、手术切口隐蔽性及患者对体型的要求等因素外,也应考虑不同供区脂肪颗粒的不同特性,以提高术后移植脂肪的成活率。
Padoin 等[1]研究发现,不同部位的脂肪所含脂肪干细胞的数量不尽相同。
相较于上腹部、大腿外侧、膝及侧腰部,来源于下腹部及大腿内侧的脂肪组织含有更多的脂肪干细胞。
另一研究发现,人体不同部位脂肪组织的脂蛋白酶活性也存在差异,并以大腿、臀部、下腹部、上腹部的顺序递减[2]。
据此,大腿内侧、下腹部的脂肪,移植后活性较高,可作为脂肪移植的优选供区。
自体颗粒脂肪移植的研究进展【摘要】自体脂肪移植术可用于治疗身体组织凹陷、缺损。
【关键词】脂肪移植;颗粒1893年Neuber[1]在大块脂肪组织移植失败的基础上首次用多个自体游离的小脂肪块填充软组织缺损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因早期组织缺氧,移植后脂肪组织发生液化、坏死形成囊肿,最终为纤维化结缔组织替代,吸收率高达30%~70%,导致脂肪移植的临床应用效果不佳。
自20世纪80年代脂肪抽吸技术能方便获得大量自体脂肪,颗粒脂肪注射移植技术在脂肪移植中得以应用。
脂肪移植研究主要致力于促进移植脂肪早期血运重建和前脂肪细胞的分化,提高移植后脂肪细胞的长期存活率。
1 脂肪抽吸术和颗粒脂肪的制备技术脂肪的抽吸和颗粒脂肪制备的方法对脂肪细胞的长期存活率有很大的影响。
Pu LL, Coleman SR用Coleman技术抽吸采集脂肪用低温冻存的方式对脂肪颗粒进行缓慢冻存快速复苏与新鲜的脂肪比较,冻存过的脂肪基本保持与正常脂肪一样的形态,存活的细胞数量和新鲜抽吸脂肪基本相当,脂肪特异性酶最佳活性略低。
该结果研究表明应用Coleman等成熟的脂肪抽吸方式,采用细胞低温冻存技术可以进行脂肪移植满足填充要求。
由于脂肪移植的高的吸收率,缺陷部位需要多次填充,完美的颗粒脂肪的制备技术可达到一次抽吸,分次移植的理想状态,减轻病人痛苦,减少费用产生。
2 局部应用促移植脂肪存活药物的研究2.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一种高度特异性的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分化增殖的丝裂原[2]。
VEGF在组织内并无直接调节脂肪形成的作用,VEGFR2主要通过旁分泌的方式调节刺激前脂肪细胞增殖。
大量的肿瘤研究实验证明VEGF促进早期血管生成的显著能力,Nishimura T在观察移植脂肪早期微血管生成和细胞凋亡的过程中发现VEGF在移植早期就开始发挥血管生成的作用,应用VEGF可改善脂肪的长期存活率。
碱性成纤维因子通过促进涌入细胞外基质内的皮细胞形成血管芽进行血管生成。
影响自体颗粒脂肪移植存活率的相关因素研究进展自体游离脂肪组织移植在整形外科领域应用已久。
1889 年,Vander Meulen[1]首次运用人类自体脂肪组织移植,1893 年,Neuber完成了第一例用多个自体游离的小脂肪块填充软组织缺损的脂肪移植手术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2]。
但由于游离脂肪组织移植后吸收严重,易发生中心部位无菌性坏死,且对感染的抵抗力较低,故不带血供的脂肪块移植疗效并不十分满意。
随着液态硅胶注射技术的问世,自体游离脂肪移植的应用随之有所降温。
为了增加脂肪移植物的存活率,1986年,Illouz改用颗粒状脂肪组织移植取得了良好效果[3]。
该方法除了脂肪颗粒容易获得、组织损伤小、操作简便、费用较低、移植脂肪有较大比例存活,并可重复多次注射等优势外,主要是自身组织移植,患者心理上易接受。
临床颗粒脂肪注射移植后发生感染、吸收,尤其是液化坏死的病例并不罕见。
本文就影响其移植存活率的相关因素综述如下。
1颗粒脂肪的获取方式Peer经过一系列人脂肪移植实验后认为,抽吸脂肪的存活率不如整块脂肪移植体[4],因为整块脂肪移植体血管基本上没有破坏,比较容易建立宿主与移植体间的早期血管吻合,而抽吸时对脂肪细胞造成的损伤易引起移植后较多的脂肪细胞降解。
而Ellenbogen认为[5],将脂肪切成直径为4~6mm的珠状,能提高移植体与宿主组织的接触面积,其存活率高而吸收率低。
高负压吸引(接近一个大气压)后脂肪组织仅有10%的细胞形态完整,注射器法采用肿胀技术所获得的脂肪大约有70%以上的脂肪细胞形态完整。
用20ml医用注射器完全回抽其负压为-61.3~-62.7kpa,在抽吸时随着抽吸混合物进入注射器,其负压逐渐接近至零,加上混合液的缓冲作用,对脂肪细胞的损害较小,而且细胞之间彼此分离,其体积/面积比率增加,形成类似于细胞培养的方式,有利于细胞的存活和分化[6],是目前较好的脂肪获得方式。
如采用负压吸引器,压力应控制在560mmHg左右,如果超过此压力,在室温下可使脂肪达到煮沸状态,影响细胞的成活率。
自体脂肪颗粒的处理方法及其在面部年轻化治疗中的研究进展【摘要】自体脂肪颗粒是一种重要的面部年轻化治疗方法,其提取和处理方法对于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本文通过介绍自体脂肪颗粒的提取和处理方法,探讨其在面部年轻化治疗中的应用研究及临床效果评估。
研究表明,自体脂肪颗粒注射可以有效改善面部皱纹和松弛,提升面部轮廓。
长期观察显示,自体脂肪颗粒在面部年轻化治疗中具有长效性。
未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自体脂肪颗粒在面部年轻化治疗中的前景令人期待。
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提高自体脂肪颗粒的存活率和改进注射技术,以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
自体脂肪颗粒注射在面部年轻化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索。
【关键词】自体脂肪颗粒、处理方法、面部年轻化、治疗、提取方法、注射、临床效果评估、长期效果观察、前景展望、研究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传统的脂肪填充术存在脂肪吸收率高、存活率低等问题,因此如何有效处理和保护脂肪颗粒,提高其存活率和维持时间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如何评估自体脂肪颗粒注射在面部年轻化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和长期效果,也是当前研究的重点方向之一。
本文将围绕自体脂肪颗粒的提取方法、处理方法以及其在面部年轻化治疗中的应用研究展开讨论,旨在总结自体脂肪颗粒注射在面部年轻化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探讨其长期效果观察,并展望自体脂肪颗粒在面部年轻化治疗中的前景,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自体脂肪颗粒在面部年轻化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深入了解其在整容领域的应用潜力。
通过对自体脂肪颗粒提取、处理和注射方法的研究,旨在寻求最优的治疗方案,提高面部年轻化治疗效果,并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本研究旨在评估自体脂肪颗粒注射在面部年轻化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分析其长期效果,并为未来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通过对自体脂肪颗粒的处理方法和临床效果评估的深入研究,旨在为面部年轻化治疗提供更多选择,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整容方案,推动整容领域的发展和创新。
血管基质成分提升面部脂肪移植存活率的临床观察目的:探讨间质血管基质成分(stromal vascular fraction,SVF)在颜面部微整形中的应用,降低移植的脂肪颗粒被吸收率。
方法:笔者选择24例进行面部精雕脂肪填充的患者,于下腹部采用肿胀吸脂术获得自体颗粒脂肪,通过静置,纯化后,加自身血管基质细胞。
混合液采用多点、多层、多部位的注射方法,精雕塑型颜面部。
结果:术后随访12~24个月,22例效果满意,面部两侧基本达到对称,脂肪颗粒基本上没有被吸收,不必进行第二次脂肪填充手术。
而46例对照组单纯进行脂肪填充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脂肪被吸收,其中有34例需要进行第二次脂肪填充。
结论:血管基质细胞可以提高自体颗粒脂肪的存活率,面部脂肪填充可以一次成形,减少手术次数。
标签:血管基质层细胞(SVF);脂肪颗粒移植;面部微整形。
自体脂肪组织作为一种理想软组织填充材料,在整形与美容外科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
其优点是植入自体脂肪组织没有排异,与周围组织质地相同,外观和手感良好。
但由于脂肪细胞的耐缺血能力较差,失去了原有微血管结构的脂肪组织颗粒移植物,在与受区重新建立血运以前,常因局部血供不足而发生移植的脂肪细胞坏死、吸收,形成硬结、囊肿等。
吸收率达到20%~90%,因此临床上往往需要重复脂肪移植注射2~3次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不便。
本研究观察自体基质血管成分(stromal vascular fraction cells,SVF)对提高移植脂肪颗粒(adiposegranule,AG)成活率的作用,以大幅度提升面部微整形的临床效果。
1 临床资料本临床组共24例,女性18,男性6例,年龄38~53岁。
均愿意进行面部精雕塑形。
其中有的患者颜面部各个部位均过度消瘦,感觉就像80岁一样,颜面部皮肤干燥甚至干裂,皱纹显著,皮肤表面触摸时感觉皮肤很松弛,非常自卑,从不敢出席各种社交活动,这些患者都非常羡慕别人有滋润的皮肤,但都拒绝多次面部手术,担心移植的脂肪被吸收,害怕进行多次填充手术。
提高自体颗粒脂肪移植成活率的基础研究及临床进展【关键词】自体脂肪移植;成活率应用自体脂肪游离移植治疗组织缺损和发育不良,已有较长的历史。
1914年,Brunings[1]报道了最早的脂肪注射技术,将小的脂肪组织块放于注射器内通过注射以矫正鼻再造术后畸形,后来由于其效果不稳定,则很少应用。
随着20世纪80年代脂肪抽吸技术的发展,脂肪移植再次得到广泛应用,并体现出相当大的优势。
注射器抽脂和颗粒脂肪移植技术已经得到我国多数学者的公认。
但脂肪组织移植还存在着吸收率高达30%~50%等难以解决的问题,移植脂肪成活率较低极大地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广泛应用。
许多学者为了探索脂肪移植的成活机制、提高其成活率、改进其修复效果,一直努力开展基础与临床方面的研究。
现结合国内外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1 促进移植脂肪成活的基础研究1.1 改变移植脂肪的体积与形状鉴于认为移植后脂肪缺血是产生吸收的关键因素,将移植的脂肪由大块改成小颗粒状进行移植可提高存留率。
鲍卫汉[2]以大鼠作脂肪移植研究,6个月后,颗粒脂肪存活为原重量的21.1%,块状脂肪仅存活原重量的6.9%。
1.2 保留移植体的血供廖天安等[3]在大鼠脂肪移植实验时,一组采取由腹壁下血管供应的脂肪组织进行吻合血管的游离移植,3个月后,其移植体保持其原植入重量的80.5%,大大高于一般脂肪移植。
带蒂脂肪移植的脂肪存活率明显比游离脂肪移植高,是与移植体内血液循环重建早有关。
1.3 选择合适的受区Karacaoglu等[4]将颗粒脂肪分别植入兔面部的皮下、肌肉表面、肌肉下3个层次,6个月后取出标本,发现肌肉表面的脂肪成活率明显高于肌肉内和皮下。
肌肉表面丰富的血供以及疏松的空间是为脂肪的生长提供了更佳的条件。
1.4 通过高张氧促进移植脂肪成活Shoshani[5]将人的乳房脂肪组织注入裸鼠的皮下,在2 kPa下给鼠吸入100% 纯氧90 min/d,按吸入5、10、15 d分组。
结果:5 d吸氧组的移植脂肪保存最佳,血供良好。
自体脂肪颗粒的处理方法及其在面部年轻化治疗中的研究进展【摘要】自体脂肪颗粒是一种新兴的自体填充材料,在面部年轻化治疗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从自体脂肪提取与处理技术、自体脂肪颗粒注射治疗原理、自体脂肪颗粒在填充术中的应用、自体脂肪颗粒在面部年轻化治疗中的临床效果以及与其他填充材料比较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研究表明,自体脂肪颗粒注射在面部年轻化治疗中具有良好的效果,并且与其他填充材料相比具有更加自然、持久的效果。
未来研究应该关注自体脂肪颗粒注射的进一步优化和改进,以及在面部年轻化治疗中的更广泛应用,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满意度。
【关键词】自体脂肪颗粒、面部年轻化治疗、自体脂肪提取、自体脂肪颗粒注射、临床效果、填充术、比较研究、应用前景、研究方向、发展趋势。
1. 引言1.1 自体脂肪颗粒的处理方法自体脂肪颗粒的处理方法是指将患者自身脂肪组织提取出来,并经过一系列的处理步骤后,制备成可注射的自体脂肪颗粒。
自体脂肪的提取通常采用脂肪抽吸术,即通过脂肪抽吸器将脂肪组织从腹部、臀部等部位吸出。
提取的脂肪组织需要通过离心、离心过滤等步骤去除不纯物质和油脂,以获取纯净的脂肪细胞。
经过处理后的脂肪组织再经过细胞激活、微注射等技术,形成颗粒状的自体脂肪注射物。
处理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范,以确保患者术后不会出现感染等并发症。
目前,自体脂肪的处理技术已经不断优化,能够确保脂肪细胞的完整性和生存率,并提高注射效果和持久时间。
自体脂肪颗粒的处理方法是整个自体脂肪颗粒注射治疗的基础,决定了治疗效果的质量和稳定性。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临床经验的积累,自体脂肪的处理方法将会更加精细化和个性化,为面部年轻化治疗提供更多可能性。
1.2 面部年轻化治疗研究进展研究表明,自体脂肪颗粒注射治疗可以帮助改善面部皮肤的弹性和紧致度,减缓面部皮肤的衰老速度,使面部看起来更加年轻和富有活力。
自体脂肪颗粒注射还可以修复面部皮肤的细小皱纹和瑕疵,使面部轮廓更加立体和饱满。
提高自体脂肪颗粒移植成活率的研究进展作者:李雅进来源:《中国美容医学》2012年第19期自体脂肪组织移植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与其他各种人工合成材料、异种脂肪或异体脂肪相比,由于它具有来源丰富、取材容易、操作简单、充盈外形好、组织相容性好、无排异反应、无过敏反应等优点,倍受整形外科医生的重视。
早在1889年,Vander Meulent[1]就首次运用了人类自体脂肪组织进行移植,1893年,Neuber[2]首次将自体游离的小脂肪块用于填充软组织缺损,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由于游离脂肪组织移植后吸收、坏死的情况严重,其疗效并不十分满意。
1986年,Illouz[3]提出了脂肪颗粒移植的理论,自体脂肪颗粒游离移植,其取材更加容易,且有对于供受体部位创伤小,不留瘢痕等优点,近年来在整形外科修复各种软组织凹陷或缺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4],并已成为临床上软组织扩增的首选方法。
但是,自体脂肪移植的效果却常常令患者和医生失望,这主要是因为移植的脂肪颗粒大部分不能再血管化,导致坏死、液化、吸收,所以临床上脂肪移植多数情况不能一次成功,往往需要多次移植才能达到一定效果。
为了充分利用自体脂肪移植的优越性,众多学者致力于脂肪移植的成活机制、提高其成活率、改进其修复效果的研究。
本文就提高自体脂肪颗粒游离移植的方法做以下总结。
1 颗粒脂肪的获取方式Peer[5]经过一系列人脂肪移植实验后认为,抽吸脂肪的存活率不如整块脂肪移植体,因为整块脂肪移植时,其内血管基本上没有破坏,比较容易建立宿主与移植体之间的早期血管吻合,而抽吸时对脂肪细胞造成的损伤易引起移植后较多的脂肪细胞降解。
Kononas [6] 和Heimburg [7]的实验显示直接用手术刀切取的脂肪组织切割成小颗粒其成活率较抽吸获得的脂肪颗粒成活率高。
张新和等[8]通过实验对比发现,剪刀剪碎法取脂对脂肪细胞的损伤程度最轻,注射器法居中,而吸管法最重,压力不同对脂肪细胞的损伤程度亦不同,当压力小于-50kPa时,对脂肪细胞的损伤程度差异无显著意义。
大剂量维生素C促进大鼠自体脂肪移植成活的实验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探究大剂量维生素C对大鼠自体脂肪移植成活的影响。
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每组24只。
对照组大鼠进行自体脂肪移植,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分别在手术前两天口服15mg/kg和50mg/kg的维生素C,每天一次,连续3天。
结果发现,高剂量组大鼠的移植脂肪成活率显著高于低剂量组和对照组,且尤其在移植后5-7天表现更为明显。
同时,高剂量组大鼠的肉眼观察显示移植区域肿胀轻微,无明显感染及坏死现象,且组织学观察显示脂肪细胞形态完整,细胞间质结构良好。
因此,本研究结果表明,大剂量维生素C可以显著提高大鼠自体脂肪移植的成活率和质量。
关键词:大剂量维生素C;自体脂肪移植;成活率;质量1. 引言自体脂肪移植是一种较为广泛应用于美容整形领域的技术,其应用范围包括面部、乳房、臀部等多个部位。
然而,自体脂肪移植在手术过程中待移植的脂肪细胞会受到氧化应激等多重因素的打击,降低了脂肪细胞的生存能力和成活率,进而影响手术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因此,寻找有效的方法提高自体脂肪移植的成活率和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维生素C被广泛应用于美容整形领域,多用于促进伤口愈合和皮肤的健康。
前期研究表明,维生素C可以促进脂肪细胞的分化和增殖,同时可以抑制脂肪细胞的凋亡,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因此,我们推测大剂量维生素C可能能够提高自体脂肪移植的成活率和质量。
2. 材料和方法2.1 实验动物选用72只体重280-320g的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每组24只。
饲养条件相同,供水和饲料自由摄取。
2.2 取脂肪组织对所有大鼠采用相同的取脂肪方法:清洁处置部位,经局部浸润麻醉后,取出对称的两侧腹部皮下脂肪组织,并立即置于PBS液中。
2.3 自体脂肪移植手术对照组大鼠进行自体脂肪移植,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分别在手术前两天口服15mg/kg和50mg/kg的维生素C,每天一次,连续3天。
黄芪多糖提高自体脂肪移植远期留存率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黄芪多糖具有提高脂肪细胞存活率的潜力,因此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黄芪多糖是从中药黄芪中提取的一种多糖类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包括抗氧化、抗炎、促进细胞增殖等作用。
研究表明,黄芪多糖可以通过抑制脂肪细胞凋亡、促进脂肪细胞分化和增殖等机制来提高脂肪细胞的存活率。
目前,对于黄芪多糖提高自体脂肪移植远期留存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体外实验和动物实验上。
在体外实验中,研究人员将黄芪多糖加入到脂肪细胞培养基中,发现黄芪多糖可以明显提高脂肪细胞的存活率,并且可以促进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动物实验结果也支持了黄芪多糖对于脂肪细胞存活率的提高作用。
一项研究使用黄芪多糖预处理脂肪组织后进行自体脂肪移植,结果发现黄芪多糖组的脂肪细胞存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综 述·[26]朱梓瑜,熊猛.人体三维扫描技术在整形美容外科中的应用[J].东南大学学报: 医学版,2016,35( 3) : 453-456.[27]袁玲君,房兵.面部软组织变化规律的激光三维扫描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2011,20(2):330 - 332.[28]Hoffmann J, Westendorff C, Leitner C, et al.Validation of 3D-laser surface registration for image-guided cranio-maxillo-facial surgery[J].Journal of Craniomaxillofacial Surg,2005,33(1):13-8.[29]Eder M, Schneider A, Feussner H, et al. Breast volumeassessment based on 3D surface geometry: verificationof the method using MR imaging[J]. Biomed Tech (Berl), 2008,53:112–121[30]Herold C, Ueberreiter K, Cromme F, et al. Is therea need for intrapectoral injection in autologousfat transplantation to the breast?: an MRI volumetric study[J]. Handchir Mikrochir Plast Chir,2011,43(2):119–124.[31]李安华,李程.乳腺三维超声成像:值得关注的新技术[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 电子版.2013,(12):958-964.提高自体脂肪移植成活率临床研究进展任玥僮1 , 项 瑜 1 ,任学会2(1.广东药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广东 广州,510006;2.北京禾美嘉医疗美容诊所,北京,100025)【摘 要】自体脂肪具有良好的填充效果和可塑性,而且取材创伤性小,是临床常用的软组织填充材料。
自体脂肪颗粒注射移植成活率的研究进展自体脂肪移植来源丰富,取出容易,无排异反应,是理想的填充材料。
自体脂肪颗粒注射移植的缺点主要是成活率低于60%[1],这是限制其广泛应用的主要因素。
因此,如何提高成活率就成为脂肪移植的热点。
目前的研究表明:自体脂肪移植的成活率和药物、移植部位、注射方式及注射量、获取脂肪的方式等因素有关。
1 促进脂肪移植成活率的药物1.1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bFGF是一种具有广泛作用的生物活性物质,对血管内皮细胞有明显的促进分裂和增殖作用,它在新生血管形成过程中的多个环节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从而对移植脂肪具有良好的促进成活作用。
此外,bFGF对前脂肪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起促进作用。
1.2 瘦素:是一种新的血管增生刺激因子,主要是由脂肪细胞分泌并通过旁分泌的形式作用于内皮细胞。
有实验表明:提高移植脂肪组织瘦素水平,对移植颗粒组织的血管增生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而且这种作用还可能与局部浓度有关。
经过瘦素处理的颗粒脂肪组织,移植10天后血管密度最大。
但在移植20天后,瘦素处理组织的血管密度却呈降低趋势,说明瘦素的血管增生刺激作用呈浓度相关性。
至于其发挥作用的浓度范围,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2]。
1.3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也可影响脂肪细胞的生长。
利用能进行生物降解的乳酸-乙醇酸共聚物/聚乙二醇分别制成胰岛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bFGF及其混合物的缓释剂,来研究其对大鼠游离脂肪移植成活率的影响。
实验说明胰岛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及bFGF的缓释剂均有促进移植体存活的作用。
1.4 血管生成素-1:郭杰等[3]实验证明一定浓度的血管生成素-1起到了促进移植脂肪早期血管形成的作用,从而可以提高自体脂肪移植成活率。
2 移植部位游离脂肪颗粒移植于脂肪组织或肌肉内或其他组织,其成活率有何区别,李青峰[4]认为在脂肪组织间的脂肪颗粒移植较其他部位有更高的存活率,存在生理同源性的现象。
如果脂肪组织移植于肌肉内,则疗效稳定,通过动物实验证明,注射在肌肉内的脂肪颗粒存活率较高,可能与受区丰富的血液供应有关。
提高脂肪移植存活成功率的研究进展作者:柳丛李云霞叶媛邹敬江胡葵葵来源:《中国美容医学》2018年第10期[摘要]近年来,随着自体脂肪移植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自体脂肪移植应用于整形和重建手术中。
其主要优点在于脂肪组织具有丰富的再生多潜能细胞,且来源丰富,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
因此,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填充物。
然而不同的采集、加工和再注入脂肪细胞的技术都影响着移植的存活率,本文就当前提高脂肪移植存活率的现有研究展开综述,以便于探索新的方法来改善脂肪组织移植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脂肪移植;存活率;基质血管组分(SVF);SVF-gel[中图分类号]R62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8)10-0155-04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autologous fat transplantation technology, more and more autologous fat transplantation is used in 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Its main advantages are that adipose tissue has abundant regenerative pluripotent cells,abundant sources, simple operation and less trauma, so it is considered as an ideal filler. However, different techniques of collecting, processing and reinjecting adipocytes affect the survival rate of transplantation. Therefore,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current research on improving the survival rate of fat transplantation in order to explore new methods to impro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fat tissue transplantation.Key words: fat transplantation; survival rate; stromal vascular fraction(SVF); SVF-gel在整形和重建手术中,脂肪组织作为理想的软组织填充材料而得到广泛研究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