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考研中医综合基础班辅导讲义
- 格式:pdf
- 大小:792.04 KB
- 文档页数:25
【内科学】考纲变化(一)总论结合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进行复习。
(二)各论1.下列常见内科病证的概念、沿革、病因病机、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摄及临证备要。
(将2016考纲要求的研究进展改为临证备要)感冒、咳嗽、肺痈、肺胀、哮证、喘证、痰饮、血证,心悸、胸痹心痛、(增加:心衰)不寐、郁证、癫狂、痫证、痴呆、胃痛、痞满、呕吐、泄泻、痢疾、便秘、腹痛、胁痛、黄疸、积聚、鼓胀、头痛、眩晕、中风,水肿、淋证、癃闭、腰痛、(调整顺序:关格)消渴、痹证、痿证、内伤发热、(增加:自汗盗汗)虚劳、厥证、关格、瘿病。
2.下列病证的辨证论治规律肺痿、肺痨、自汗盗汗、噎膈、呃逆、痉证、疟疾、遗精、耳鸣耳聋、颤证、阳痿、肥胖、癌病。
3.下列病症的概念、病因危机、临床表现、治法、方药等方面的比较鉴别。
将2016考纲中“下列病证的比较鉴别“改为:3.下列病症的概念、病因危机、临床表现、治法、方药等方面的比较鉴别。
删除文字:中医内科病证的概念、病理、临床表现、治法、方药等方面互相之间存在相似而又相异之处,正确地加以比较、鉴别对于提高中医理论、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
(1)感冒与温病早期。
(2)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
(3)风寒感冒与风寒咳嗽。
(4)风热感冒与风热咳嗽。
(5)风热咳嗽与肺痈。
(6)肺痈与肺痨。
(7)哮证与喘证。
(8)实喘与虚喘。
(9)肺胀与咳嗽、喘证、痰饮。
(10)肺胀与心悸、水肿。
(11)肺痨与虚劳。
(12)苓桂术甘汤与甘遂半夏汤治疗饮停于胃。
(删除)改为如下:(12)自汗与脱汗、战汗、黄汗。
(13)相同病机,导致不同血证。
(14)相同处方,治疗不同血证。
(15)胸痹与真心痛。
(16)胸痹与胃痛、胁痛、悬饮。
(17)惊悸与怔忡。
(18)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
(19)癫、狂、痫证。
(20)中风、厥证、痫证、痉证。
(21)中风之中脏腑与中经络。
改为:中风之中经络与中脏腑(22)刚痉与柔痉。
第一章绪论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中医学是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研究人的生命规律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防治规律,研究养生、康复等促进健康、延长寿命的方法。
二、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基础:①古代自然科学的渗透②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③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④长期医疗经验的积累。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标志:《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3.先秦至汉时期,《山海经》记载38种疾病,《五十二病方》记载52种病证、病名103个。
4.四大经典《黄帝内经》为中医学现存最早的经典著作。
构建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与源泉、中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
分《素问》和《灵枢》两部,共18卷162篇。
约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非一人一时之作,是一部以医学为主,涉及多学科的中国古代百科全书。
称为"医家之宗"。
《难经》作为《内经》的辅翼。
约成书于东汉。
在《内经》的基础上,对脉学特别是"寸口脉诊",提出"寸口脉诊,以知五脏六腑死生吉凶"的诊脉方法。
对藏象理论中命门、三焦以及经络理论有所阐扬和发展。
《伤寒杂病论》张机(字仲景)所著,后世誉为"医圣",成书于东汉末年,为中医学第一部辨证论治的专著。
经晋·王叔和整理分为《伤寒论》(六经辨治外感病)与《金匮要略》(脏腑辨治内伤杂病)两部。
后世医家多尊之为"医方之祖"。
提出了"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辨证论治原则。
《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
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
根据中药功效分为四性、五味,为中药学"四气五味"的药性理论奠定了基础。
明确"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的用药原则。
2017考研中医综合真题及答案考研对于众多学子来说,是一场知识与毅力的较量。
中医综合作为中医考研的重要科目,涵盖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针灸学等多个领域,对考生的综合能力要求极高。
下面为大家带来 2017 年考研中医综合的真题及答案解析。
一、A型题(每小题 15 分,共 75 分)1、首先来看中医基础理论部分。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适用的病证是()A 阳偏胜B 阳偏衰C 阴偏胜D 阴偏衰答案:B解析:“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指的是用扶阳益火之法,以消退阴盛,适用于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所致的阳虚证,即阳偏衰。
2、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是()A 佐金平木法B 抑木扶土法C 泻南补北法D 培土生金法答案:D解析: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培土生金法是根据土生金的相生关系确定的治法。
3、心主神志最主要的物质基础是()A 津液B 血液C 精液D 宗气答案:B解析:心主神志的功能与心主血脉的功能密切相关,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4、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肺生理功能的是()A 主气司呼吸B 主通调水道C 主宣发肃降D 主运化水谷答案:D解析:主运化水谷是脾的生理功能,肺主气司呼吸、主通调水道、主宣发肃降。
5、肝主疏泄功能中最为重要的是()A 调畅气机B 促进脾胃运化C 调畅情志D 促进血液运行答案:A解析: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是其最主要的功能,因为气机的调畅是维持人体各种生理功能正常运行的基础。
6、下列各项中,对气机升降运动起枢纽作用的是()A 肺主呼气,肾主纳气B 心火下降,肾水上济C 肝气主升,肺气主降D 脾气主升,胃气主降答案:D解析:脾胃居中,脾气主升,胃气主降,为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
7、下列各项中,与血液运行和精神情志活动关系密切的是()A 心与肾B 心与脾C 心与肺D 心与肝答案:D解析:心主血,肝藏血,心行血功能正常,则肝有所藏;肝主疏泄,调畅情志,又能促进心血的运行。
七、临床医学人文精神(一)医学职业素养1.医德规范的基本内容1.救死扶伤,实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
时刻为病人着想,千方百计为病人解除病痛。
2.尊重病人的人格与权利,对待病人,不分民族、性别、职业地位、财产状况,都应一视同仁。
3.文明礼貌服务。
举止端庄、语言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文明、态度和蔼,同情、关心和体贴病人。
4.廉洁奉公。
自觉遵纪守法,不以医谋私。
5.为病人保守医密,实行保护性医疗,不泄露病人隐私与秘密。
6.互学互尊,团结协作。
正确处理同行同事间的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关系。
7.严谨求实。
奋发进取,钻研医术,精益求精。
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术水平。
2.医学专业精神的三项基本原则及十项专业责任三项基本原则:1、病人福祉至上;2、尊重病人自主权;3、促进社会医疗资源的公平性。
专业职责:1、提升专业能力;2、诚实对待患者;3、保护患者隐私;4、避免私人利益;5、提升医疗品质;6、平等照顾病人;7、节省并公平分配资源;8、重视科学精神;9、减少工作冲突;10、重视同行间专业(二)医患关系1.医患关系的性质(1)、医患关系是契约关系:医患关系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契约关系。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尊重人的尊严、价值创造了物质基础,为实现人权平等创造了条件,医患之间是一种同志式的平等关系,即:医务人员尊重病人的医疗权利,一视同仁地提供医疗服务;病人尊重医务人员的劳动,并密切配合诊治,共同完成维护健康的任务。
但是,由于两者对医学知识的掌握上的差别和患者求医时的弱势心理,在医患之间存在着现实的不平等状况,应引起医务人员的重视。
医生以救死扶伤、防病治病为己任,国家赋予了医生以某种特权(对疾病诊治权和特殊干涉权等)并以医疗技术为保证,为病人提供服务;病人出于信任或与医生充分协商,接受医生的服务。
这种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是由于医患之间的医学知识占有不同,所处的地位、职责不同所决定的。
医生具有医学知识,处于一定主动地位,并具有某种特权,这就要求医生恪守职责、钻研技术,以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不辜负病人之信任。
中医基础理论冲刺串讲(医教网)第一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第01讲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次过关的秘诀中医基础理论学科构架(一)中医学的特点(二)中医学的三大理论基石(精气,阴阳,五行)(三)中医学的核心——藏象学说(五脏、六腑、奇恒之腑)(四)中医学的生理——经络、体质、气血津液(五)中医学的病理——病因,病机,发病(六)预防、治则和养生∙第一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例题解析】1-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A.急则治标、缓则治本B.辨病与辨证相结合C.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D.异病同治和同病异治E.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C『解析』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2-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内涵是A.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B.自然界是一个整体C.时令、晨昏与人体阴阳相应D.五脏与六腑是一个有机整体E.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社会相统一『正确答案』E『解析』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内涵是: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社会相统一。
∙辨证论治一、病、证、症的概念和关系病——一个完整的异常生命过程。
证——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症——即症状和体征。
证四要素——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发展趋向二、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同病异治——证异治异。
异病同治——证同治同。
∙【例题解析】因中气下陷所致的脱肛及子宫下垂,都可以用升提中气法治疗,此属于A.因人制宜B.同病异治C.异病同治D.审因论治E.虚则补之『正确答案』C『解析』异病同治,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
∙中医学“证”的概念是A.疾病的症状与体征B.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调查过程C.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分析过程D.阴阳失调的具体表现E.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正确答案』E『解析』证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同病异治的实质是A.证同治异B.证异治异C.病同治异D.证异治同E.病同治同『正确答案』B『解析』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有异,故反映出的证候不同,因而治疗也就有异(证异治异)。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盛衰的治则治法治则 病机 治法阴阳偏盛 损其有余;实则泻之 阳盛则热→实热 热者寒之 阴盛则寒→实寒 寒者热之阴阳偏衰 虚则补之;补其不足 阳虚则寒→虚寒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扶阳抑阴(“阴病治阳”)阴虚则热→虚热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滋阴制阳(“阳病治阴”)脏与脏之间的关系1. 心与肺生理意义 病理意义血液运行 心主血→血行赖心气推动 肺气虚或肺失宣肃→心血瘀阻 肺主气,朝百脉→助心行血→血行必要条件呼吸吐纳 气贯心脉而司呼吸→联结心之搏动和肺之呼吸的中心环节心气不足,心阳不振→胸闷咳喘2. 心与脾生理意义 病理意义血液生成 心主血,心血充养于脾→脾气健运 脾失健运或统血无权→血虚而心失所养脾主运化→转输升清水谷精微贯注心脉为血血液运行 心主血→心气是推动血行的主要动力 劳神思虑过度→耗心血,损脾气 脾统血→使血行脉中而不逸出 心脾虚损→血瘀或出血 3.心与肝生理意义 病理意义血液运行 心主血→推动血液运行 心血瘀阻与肝血瘀阻互相影响 肝 肝主疏泄→促进血行 心神不安与肝气郁结互相影响肝藏血→调节血量 心火亢盛与肝火亢逆互相影响精神情志 心主神→主宰精神情志 心血不足与肝血虚互相影响肝主疏泄→调节情志4. 心与肾生理意义 病理意义水火既济 心火(阳)必须下降于肾→肾水不寒 水不济火→肾阴虚于下而心火亢于上→阴虚火旺肾水(阴)必须上济于心→心火不亢精血互生 心主血→血可生精 肾阳虚与心阳虚互为因果→心肾阳虚、水湿泛滥肾藏精→精可化血精神互用 心主血→血能养神 肾精与心神失调→精亏神逸肾藏精→化气生神君相安位 心为君火 各安其位肾为相火5.肺与脾生理意义 病理意义气的生成 肺吸入自然之清气 宗气 肺气虚累及脾→子病犯母脾化生水谷之精气 脾气虚影响肺→母病及子水液代谢 肺气宣降以行水 脾失健运,聚湿生痰→肺则失其宣降而痰嗽喘咳脾气运化,散精于肺6.肺与肝生理意义 病理意义气机升降 肝主疏泄→以升发为宜 全身气机升降之路 肝郁化火→耗伤肺阴→咳嗽,胸痛,咯血等肝火犯肺症状肺主肃降→以降为顺气血运行 肝藏血、疏泄→调节血液 肺失清肃,燥热内盛→伤及肝阴而肝阳亢逆→头痛,易怒,胁肋胀痛肺主气→促进血行7.肺与肾生理意义 病理意义水液代谢 肺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将水下达于肾肺肾功能失调→水液代谢障碍→水肿肾主水,肾阳气化→将津液回归于肺呼吸运动 肺主出气→肺为气之主 肺气久虚与肾气不足,摄纳无权互为影响→气短喘促肾主纳气→肾为气之根阴阳互资 肺属金→肺阴滋生肾阴 肺阴不足与肾阴不足既可同时并见,亦可互为因果→肺肾阴虚内热肾属水→肾阴充养肺阴肾阳为诸阳之根→资肺阳 肾阳亏虚,不能资助肺阳推动津液输布→痰饮内生→咳喘8.脾与肝生理意义 病理意义促进消化 肝主疏泄 协调脾胃升降 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抑郁,胸闷太息,纳呆腹胀,肠鸣泄泻(肝脾不调)分泌排泄胆汁脾气健旺,气血生化有源,滋养肝体 脾失健运→肝失疏泄(“土壅木郁”)血液运行 肝 肝主藏血,调节血量 脾虚生湿化热→郁蒸肝胆→黄疸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促进血行 肝不藏血与脾不统血同时并见→出血(“藏统失司”)脾主统血→使血行脉中而不逸出9.脾与肾生理意义 病理意义相互资生 脾为后天之本,运化水谷精微→不断生化、充养肾精 肾阳亏虚→脾阳不足→五更泄泻,下利清谷,手足不温 肾为先天之本,肾阳温煦脾阳→“脾阳根于肾阳”水液代谢 脾主运化水液→须赖肾气的蒸化及肾阳的温煦 脾虚生湿,肾虚气化不利→水肿,腹胀,便溏肾主水,须赖脾气及脾阳的协助→“土能制水”10. 肝与肾生理意义 病理意义精血同源 肝藏血,血生精,肝血赖肾精滋养 肝血不足与肾精亏损多相互影响→头昏目眩,耳聋耳鸣,腰膝酸软肾藏精,精生血,肾精赖肝血补充藏泄互用 肝气疏泄可使肾气开合有度 肝肾藏泄失调→月经周期失常,排卵障碍,遗精,滑泄;或阳强不泄肾气闭藏可防肝气疏泄太过阴阳互滋互制 肾阴滋养肝阴,共同制约肝阳→肝阳不偏亢肾阴不足可累及肝阴→肝阳上亢肾阳资助肝阳,共同温煦肝脉→防肝脉寒滞肾阳虚衰可累及肝阳→阴寒内盛 11.脾与胃生理意义 病理意义一纳一运,相互配合 胃主受纳腐熟→为脾主运化提供前提 脾失健运→胃气失和→纳少脘痞,腹胀泄泻脾主运化精微→为胃提供条件及能量一升一降,相反相成 脾主升清 保证了饮食纳运;维护内脏位置相对恒定 脾虚气陷→胃失和降而上逆 胃失和降→脾气不升运胃主降浊一燥一湿,阴阳相济 脾易湿→胃阳制之→脾不至于湿 湿困脾运→胃纳不振胃阴不足→脾失健运胃易燥→脾阴制之→胃不至于燥经络系统的组成经脉正经十二脉手三阴经、足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阳经十二经别从十二经脉别出的重要分支奇经八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络脉十五别络络脉中较大者→十二正经与任督二脉各有1支,加脾之大络孙络最细小的络脉→“溢奇邪”、“通荣卫”浮络循行于人体浅表部位,“浮而常见”连属十二经筋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十二皮部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经脉 交接部位 具体经脉互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 上肢末端 手食指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手无名指 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小指 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下肢末端 足大趾 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大趾丛毛 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足小趾 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同名手足阳经 头面部 鼻翼旁 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目内眦 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目外眦 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手阴经(“异名经”) 胸部 心中 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胸中 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肺中 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肢体 手经主要行于上肢足经主要行于下肢头面部 面部、额部 手足六阳经 手足阳明经侧头部 手足少阳经面颊部 手太阳小肠经头顶和头后部 足太阳膀胱经目系 手少阴心经、足厥阴肝经头顶部 足厥阴肝经、足太阳膀胱经、督脉舌根 足少阴肾经连舌本、散舌下 足太阴脾经躯干部 肩胛部 手三阳经腋下 手三阴经胸、腹面 足三阳经 足阳明胃经背面 足太阳膀胱经侧面 足少阳胆经腹胸面 足三阴经1.所有的阳经都与督脉会于大椎穴,这是督脉总督一身之阳的主要理论根据;2.除足太阳膀胱经外,所有阳经都经缺盆,进入胸腹腔,而络属脏腑;3.会于巅顶的经脉→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厥阴肝经,故巅顶痛多与上述经脉有关,特别是与足厥阴肝经关系最为密切;4.行经额部的经脉,除足太阳膀胱经、督脉外,主要是足阳明胃经,故前额痛多属阳明经头痛;5.目外眦为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与手太阳小肠经交会处,目内眦为手太阳小肠、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阴跷脉、阳跷脉交会处,而手太阳小肠经是通达目内、外眦的唯一经脉;6.行于耳中的经脉→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手太阳小肠经,故耳暴鸣暴聋多与肝胆火旺有关;7.环绕口唇的经脉→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厥阴肝经、冲脉、任脉,故冲任气血充盛是男子生胡须的根本原因,女子诸经气血下注为月经,故不生胡须;8.联系目系的经脉→足厥阴肝经、手少阴心经。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中医学的指导思想 五脏以心为中心 人随着季节、昼夜的变化表现不同如:麻疹疾病的外在表现,症状。
患者主观的感觉,对医生说的 有特定的治病因素、发病规律和病理演变的异常病变过程,具有特定的症状和体征。
是总的概括 如:戴阳证 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包括: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 更全面、深刻、准确地揭示出疾病的发展过程和本质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既辨病又辩证,通过辩证进一步认识疾病 中医学诊断疾病的基本思路 同一种疾病,所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不同疾病,相同的病机,采用同一种方法治疗 着眼于证的区别“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依据剧烈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或属于功能方面的对人体有推动、温煦、兴奋作用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或属于有形的物质对人体有凝聚、滋润、抑制作用某物质出现蒸腾气化的运动状态时属阳,出现凝聚成形的运动状态时属阴中医学理论 的 主要特点 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物质与功能一体观 形神一体观 五脏一体观辨证论治中医学辩证 症 整体观念病证 论治 辨证论治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中医治病 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 阴阳 阴阳阳化气,阴成形 五脏的阴阳:心、肺 属阳五脏的阴阳:肝、脾、肾 属阴阴阳双方的任何一方可以再分阴阳,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重阳必阴,重阴必阳。
阴阳的关系对立制约阴阳相反,相互抑制,相互约束。
达到动态平衡,称之为“阴平阳秘”互根互用又称“阴阳相成”,相互依存,相互为用。
是阴阳转化的内在依据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消长平衡基本形式:此消彼长,此长彼消,此消彼消,此长彼长阴阳的消长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