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公开课教学设计寻找生物家园3第一课时
- 格式:doc
- 大小:49.50 KB
- 文档页数:5
苏教版科学六下《寻找生物的家园》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寻找生物的家园》是一篇关于生物学方面的文章。
文章主要介绍了生物的生存环境和生物适应环境的知识。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了解生物的生活环境,以及生物如何适应环境,从而培养学生保护生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材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学生熟悉的小河为线索,引出各种生物及其生活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对生物的生活环境和生物适应环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一些生物学概念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例来加深他们的认识。
此外,学生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尚需加强。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生物的生活环境,掌握生物适应环境的基本原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等方法,分析生物的生活环境及其适应环境的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保护生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生物的生活环境,生物适应环境的基本原理。
2.教学难点:生物适应环境的具体实例分析,生态环境保护的方法与措施。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物的生活环境和适应环境的特点。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实物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小河为线索,引导学生思考生物的生活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生物的生活环境:让学生观察图片,分析生物的生活环境及其特点。
3.分析生物适应环境:讨论生物如何适应环境,举例说明生物适应环境的具体实例。
4.生态环境保护: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生物和环境,提出具体的保护措施。
5.总结与反思:让学生谈谈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体会,反思自己在保护生物和环境方面的责任。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生物的生活环境生物适应环境•形态结构适应•生理功能适应•行为方式适应生态环境保护•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生态环境修复•环保意识教育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年级科学下册《寻找生物的家园》教案一、教材分析该单元是六年级科学下册的第四单元,主要讲述了生物在不同生态环境中生存和适应的过程,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描述、比较等方式,探索生物在不同环境中的生存方式和特征。
本单元共分五部分,介绍不同的生态环境,包括陆地、水生、空气等,通过不同的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探究生物如何适应这些环境,以及如何保护生态系统。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生物的概念,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方法。
(2)了解不同生态环境的特点,掌握一定的生态知识。
(3)了解生物在不同环境中的生存方式和特征。
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描述、比较等方式,探究生物在不同环境中的生存方式。
(2)通过实验和调查方法,搜集和整理相关生态信息。
3.情感目标(1)引导学生爱护大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
(2)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探究能力,培养其科学探究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探究生物在不同环境中的生存方式和特征。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和调查方法,搜集和整理相关生态信息。
四、教学方法本单元教学涉及到生态环境的认识和实验探索,应采取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究生物在不同环境中的生存方式和特征。
本单元教学应多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加强课堂互动与交流。
五、教学策略本单元教学应深化学生的生态环境意识,通过交互式教学让学生更好地领悟生态教育的内涵。
重视多元评价,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科学知识与实用技能,使学生具备探究生物生存方式与适应环境的基本能力。
六、教学内容及时间分配本单元主要内容及时间安排如下:第一课时:生物的概念及特征(1课时)第二课时:陆地环境中的生物(1课时)第三课时:水生环境中的生物(1课时)第四课时:空气环境中的生物(1课时)第五课时:探究生物的家园(1课时)第六课时:生态平衡与保护(1课时)六、课堂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生物的概念及特征学习目标:了解生物的概念和特征学习重点:掌握生物的基本特征及分类方法学习难点:掌握生物基本分类方法教学过程:1.导入(1)问答:全班分为四组,同时回答下列问题:a.人是什么?b.猫是什么?c.花草是什么?d.蛇是什么?(2)激发兴趣:通过展示不同的生物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生物的多样性和变化。
小学科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寻找生物的家园》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寻找生物的家园》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共同的家园”的第一课。
二、教学目标:1、理解栖息地的含义。
2、能列举生物依赖环境生存的事例3、能列举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的事例,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深入理解栖息地的含义,观察某一生物栖息地上栖息的生物,并举出相关事例。
四、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视频。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出示地球图片)谈话:同学们,大屏幕上这个美丽的蔚蓝色的星球大家一定认识,对,这是地球,我们人类就居住在地球上,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同时,它还是各种动植物生存的家园,也就是说地球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2、提问:地球上有些什么环境?这些环境分别是什么动物大家?(出示诗歌)3、导入课题,板书课题。
(1、寻找生物的家园)(二)引导观察、思考,发现生物必须生活在特定的环境中1、谈话:我们蓝色的地球是生物的共同家园,每一种生物都有自己的家园,它们分布在地球的不同地方。
2、(出示四幅图片)同学们认识图片上的这些动物吗?它们叫什么名字?你在哪里见过?(企鹅、狮子、小鸟、海龟)3、请把这些动物送回家。
(请学生上去连线)4、(小组探究)在这些环境中还应该有哪些生物?它们为什么生活在这里?(三)研究分析生物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建构栖息地的概念1、小组讨论:这些生物为什么愿意长期生活在这里?这些自然环境为这里的生物提供了哪些生存条件?2、引出科学概念:生物栖息地。
(板书)3、师小结:(一种生物愿意长期生活在某个环境里,是因为这个环境为它们提供了生长、生存和繁殖所必需的食物、水、庇护所等条件,这样的生活环境称为生物的栖息地。
)4、提问:一棵树可以成为哪些动物的栖息地?(把动物放回树上)5、(观看视频)观看生物是怎样合作和敌对的,加深印象。
6、小结:同一栖息地上生活着不同的生物有的可能成为好伙伴。
《寻找生物的家园》教案教学目标:理解栖息地的含义。
能列举生物依赖环境生存的事例。
能列举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的事例,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深入理解栖息地的含义,并举出相关事例。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地球图片)同学们,大屏幕上这个美丽的蔚蓝色的星球大家一定认识,对,这是地球,我们人类就居住在地球上,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同时,它还是各种动植物生存的家园,也就是说地球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二)引导观察、思考,发现生物必须生活在特定的环境中(出示四幅图片)同学们认识图片上的这些动物吗?它们叫什么名字?你在哪里见过?(企鹅、狮子、小鸟、海龟)那你知道大自然中的它们分别住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吗?(南极、草原、树林、海洋)这些环境中除了这四种动物外还生活着其它的生物吗?还有哪些动物或植物吗?(三)研究分析生物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建构栖息地的概念1、下面老师想带同学们到另一个环境中看一看(出示图片),非洲的大草原上面,有很多动物和植物都生活在那里。
2、先来找一找在草原上有哪些生物,(牛、羊、小虫子、狼、树、草)有哪些非生物?(阳光、空气、土壤、水份)3、那现在你能说一说一种生物愿意长期生活在某个环境里,是为什么吗?(为生物的生长生存和繁殖提供了食物、水、庇护所),是的像这样的生活环境科学上把它称为生物的栖息地。
(四)“栖息地”知识的应用1、现在我们知道了什么是生物的栖息地,你能说一说你所知道的生物的栖息地吗?2、你能找到下列生物的栖息地吗?3、是的,在不同的栖息地上生活着不同的生物。
(五) 环境保护教育1、同学们看这是谁?它的栖息地在哪儿?2、请看这张照片,这是我过长江中特有的一种淡水鲸类,白鳍豚是恒温动物,用肺呼吸,被誉为“水中的大熊猫”。
白鳍豚在长江中已经生活了2500年。
比我们人类还要早1000多万年,体长2米左右,白鳍豚是中国独有的珍稀水生哺乳动物,分布在长江中下游,数量极为稀少,濒临绝迹。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4.1《寻找生物的家园》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4.1《寻找生物的家园》是本册教材的第四个单元,该单元的主题是生物与环境。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探究,了解生物的生活环境,认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探究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物的生活环境,包括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和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二是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和方法。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生物和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探究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和方法方面,还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方式,进一步深入理解。
此外,学生对环保意识的培养也需加强。
三. 教学目标1.了解生物的生活环境,认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探究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生物的生活环境及其与生物的相互关系。
2.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和方法。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生物的生活环境,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2.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探究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和方法。
3.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4.启发法: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物标本或图片,用于展示生物的生活环境。
2.准备一些实物,如植物、动物等,用于让学生观察和操作。
3.准备讨论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观察生物的生活环境,提问:生物的生活环境有哪些特点?生物是如何适应这些环境的?2.呈现(15分钟)展示相关的生物标本或图片,让学生了解生物的生活环境。
同时,呈现一些实物,让学生观察和操作,了解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和方法。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所观察到的生物和生活环境,探讨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和方法。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4.1《寻找生物的家园》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4.1《寻找生物的家园》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生物的生存环境,认识到生物与环境的密切关系。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实例和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生物和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本节课中,学生需要更深入地了解生物的生存环境和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此外,学生需要掌握一些观察和探究的方法,以便更好地进行科学学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生物的生存环境,知道生物与环境的密切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生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生物的生存环境,生物与环境的密切关系。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图片、实例和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2.观察法: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发现生物与环境的联系。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实例和问题,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准备一些观察和探究的工具,如放大镜、望远镜等。
3.准备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实例和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生物的生存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展示一些生物的图片,让学生说出它们生活的环境;提出一些问题,如“生物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环境?”等。
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内容,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如:展示一些生物在不同环境中的生活状况,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它们是如何适应这些环境的。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践操作。
如:观察校园里的生物,记录它们的生活环境;观察一些植物的叶片,了解它们的结构特点等。
苏教版科学六下《寻找生物的家园》电子教案1.查找生物的家园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通过收集资料讨论生物和环境的关系。
●能够观看、记录周围的生物、讨论其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
●能够例举事例说明生物间的伙伴关系和敌对关系。
知识与技能●明白生物对环境的依靠关系。
●明白生物栖息地的概念。
●了解生物的伙伴和敌对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到生物世界的奇异。
●感受生物之间伙伴关系和敌对关系的合理性。
教学重难点本课重点引导学生去发觉生物对环境的依靠关系,揭示环境关于生物的意义,难点是要突出同一环境中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合作关系和敌对关系。
教学预备有关生物生存之间有伙伴关系和敌对关系的图片与录像。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改进一、导入新课出示地球图片,讲解地球是每一种生物的家园,但每一种生物在地球的位置有着一定的范畴,它们分布在地球的不同地点。
请学生说说自己明白的生物生活的地点。
二、学习新课1.观看周围环境里的生物,揭示栖息地的概念。
(1)出示P26页的图片,认识图上的动物。
(2)提问:它们应该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3)学生看图辨析。
(4)提问:什么缘故企鹅要生活在南极?南极除了企鹅还有没有别的生物生活在那?在那会有狮子吗?什么缘故?(5)讨论:其它几种环境里分别只生活这一种动物吗?还应该有哪些生物?通过这几幅图,你发觉生物与他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2.观看周围环境里的生物,揭示栖息地的概念。
(1)出示一张包含丰富生物和非生物的自然风光图片或录像。
(2)提问:图片中有哪些生物?又有哪些非生物?(3)师生交流。
(4)在图片上有两种颜色笔分别写出上面的生物和非生物名称。
(5)讨论:这些生物什么缘故情愿长期生存在如此的环境里?这些自然环境为生活在这儿的生物提供了哪些生存条件?(6)讲解:像如此一种生物情愿长期生活在某个环境里,是因为那个环境为它提供了生存、生长和繁育所必需的食物、水、庇护所等条件,如此的生活环境被称为生物的栖息地。